振动盘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

振动盘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

一、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解元飞[1](2015)在《R290应用于房间空调器的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益严重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严重关切的问题之一,其中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及其温室气体效应尤其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尽快寻找到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替代制冷剂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R290在家用空调中替代R22的实验研究,试图探究R290作为替代物的可行性与性能表现,并对未来R290的全面推广使用做好一定基础铺垫。本文首先对比并分析了几种潜在的替代物,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R290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然后进一步详尽对比了潜在替代物R290与被替代物R22的相关物化性质及热力学性能,并对使用R290作为制冷剂的理论循环进行了计算。本文在焓差实验室中进行了对R290家用空调器性能研究的探究性实验,在额定工况下,分别测试了在不同内外机型号(760800mm)、外机流路(四/五/六流路)及内机管路管径(Φ5/7)对系统制冷制热性能的影响。并且每一组实验中,又分别对该型号配置下的毛细管和充灌量进行了详尽的匹配,试图找到该配置下的系统最优工况点。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知R290的充注量远小于R22,约是R22的30%。然而即使充灌量非常小,在合适的系统匹配下,系统的制冷性能也能达到非常好的状态,实验中制冷量最高达到3782.8W,能效比达到3.50。但是制热工况下,对R290进行反复测试,却总是距达标有一些差距。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本文总结了R290作为替代制冷剂的优缺点,指出了当前实验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持续改善及注意的地方,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向。

范志,孙宝江,孙文超,张洪坤,郭艳利[2](2014)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实验方法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增黏剂溶液的黏度进行测量,即压差法。流体在流过管道时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会产生压力的损失,通过差压计测量出压力损失的大小,也即是压差。产生压差的根本原因就是流体的黏性,因此压差与流体的粘度存在一个定量的关系,根据相关的流体力学知识就可求导出流体的黏度。并对实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增黏剂(BEA+FA)能够增加超临界二氧化碳的黏度,实验方法能够准确测量超临界二氧化碳溶液的黏度。

裴全玲[3](2013)在《振动弦黏度测量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黏度在能源、化工、医疗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也是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必须的基础数据。与目前主要的黏度测量方法相比,振动弦黏度测量法有着多种优势,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振动弦原理弦流体黏度测量装置。通过对比不同材料,振动弦选用直径0.1mm的钨丝,利用钐钴永磁体产生磁场;使用可加工机械陶瓷管作为丝的支撑支架,两端使用夹具固定;重新设计了压力容器,装置压力范围为030MPa;设计研制了多层均热恒温槽,实验结果表明达到稳定状态后,温度波动不超过±5mK,而且可以维持10小时以上的稳定。本振动弦黏度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由信号发生器和锁相放大器以及计算机组成。各仪器之间通过GPIB电缆进行通讯。为使数据的采集和保存更加方便,对基于LabView8.5编写的数据采集软件进行了改进。本文对实验装置的的参数进行了测试。利用真空实验得出振动弦的内部阻尼系数(由真空状态下的丝的共振频率和共振峰半峰宽计算得到),并使用甲苯作为标准物质,确定了振动弦的半径。为了检验装置的实际性能,对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甲苯的黏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数据与标准参考数据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标准参考数据之间的偏差在±1.85%以内。详细分析和计算了实验数据的不确定度,得到实验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在±2%以内。

徐爱芬[4](2012)在《振动弦黏度/密度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黏度和密度是流体重要的热物理性质,准确的黏度和密度值,无论是对能源方面的研究、工业方面的需求、医疗方面的难题攻克或者饮食安全方面的把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振动弦原理,研制了一套可同时测量流体黏度和密度的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钨丝作为振动丝,利用Sm2Co17永磁材料提供磁场,采用上端固定,底端通过悬挂铝块重物作为固定张紧丝方式,设计了整个黏度/密度实验装置。装置适用的压力范围为030MPa,温度范围为240450K。本文搭建了振动弦黏度测试系统的数据采集电路,以信号发生器和锁相放大器为主要的测试仪器,利用GPIB总线与工控机相连,构成数据采集电路;开发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数据采集软件,控制整个数据采集过程并保存数据。振动弦黏度/密度计可以直接对流体进行绝对测量,为了使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对振动弦黏度/密度计的参数值进行了标定。在真空下标定了振动丝的内部阻尼系数以及真空共振频率和共振峰半峰宽,利用标准物质(甲苯)标定了振动丝的半径和固定重物的等效密度。通过这样的标定实验,得到了振动弦黏度/密度测试计的准确参数,使其测量数据更加准确。为了检验装置的测试性能,本文利用甲苯,对实验装置进行了验证。对温度区间为311.73K到332.51K,压力范围0.1MPa到20MPa内的甲苯的黏度和密度值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推荐的标准黏度数据的绝对平均偏差为0.85%,最大偏差为1.86%,密度数据的绝对平均偏差为0.63%,最大偏差为1.78%,实验结果的偏差都在2%以内。

张华俊,陈伟,李勇,秦海杰,杜希刚[5](2007)在《制冷剂R22的替代现状》文中认为由于传统制冷剂对环境的破坏,使制冷剂的替代研究成为制冷、空调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前沿课题。本文叙述了制冷剂替代情况,重点介绍了制冷剂 R22的替代现状,为今后应用打下了基础。

陈琪[6](2006)在《氟乙烷及其混合工质热力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版的要求,含氢氯氟烃类物质(HCFCs)将逐渐被淘汰,国际上正在积极寻找优秀的环保替代工质。热力性质研究,尤其是pvTx(压力-比体积-温度-组成)性质研究不但是寻找替代工质的基础,也是热物性学中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内容。氟乙烷(HFC-161,C2H5F)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制冷剂替代物,特别是作为混合工质HFC-161/125/32的一种组元替代HCFC-22,表现出了优异的制冷特性。本文以精确的物性实验为基础,并结合理论分析,对HFC-161及其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高精度制冷工质pvTx性质测试实验系统:包括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在-40~300℃范围内,测量的不确定度小于±14mK),高精度压力测量系统(测量范围为0~6.0MPa,测量的准确度误差小于±1.3kPa),高精度恒温槽(-40~180℃)、以及真空及配气系统等。 精确、系统地测量了HFC-161温度范围从标准沸点到临界点的饱和蒸气压数据,并建立相应的适用范围广的高精度蒸气压方程,确定了HFC-161的标准沸点和偏心因子。 用等容法测量了纯质HFC-161的气相和超临界的pvT性质;关联了饱和气液密度,给出了适用于宽广温度范围的HFC-161饱和气液密度关联式。 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和现有文献数据,提出了一个适合HFC-161的多参数维里型专用状态方程,适用温度范围从HFC-161的三相点到413.29K,适用压力高达5.8MPa。此状态方程形式合理,能精确再现高密度区、临界区和饱和区的各种热力学性质实验数据,并能成功地计算出各种导出物性。给出了HFC-161的各种热力学计算式和饱和气液焓熵性质表,可供工程设计计算使用。 测量了二元混合工质HFC-161/125和HFC-161/32及三元混合工质HFC-161/125/32的气相pvTx性质。用直接描述混合物的方法提出了三元混合工质HFC-161/125/32的状态方程,该方程能成功再现现有的含HFC-161的二元和三元混合物气相pvTx性质和气液相平衡实验数据。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HFC-161及含HFC-161混合工质的pvTx及其它热力性

韩秀峰[7](2005)在《金属熔体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开发了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并采用该方法计算了液态金属Co的微观结构及物性参数-粘度,模型采用的是由Daw和Baskes所提出的多体势——EAM势,并采用该方法计算了液态Co在不同剪切率下的偶分布函数及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值,并与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如下结果: 剪切力加入到金属熔体之后,从偶分布函数上看出,液态中的短程有序结构仍然存在,但远一些的这种结构变模糊了,剪应力使体系的无序度增大。 对5×1012K/s冷速下的Co熔体的在液态,过冷液态下的粘度进行了计算,粘度值可以拟合为Arrhenius曲线。从中可以得到η0的值是0.69485mPa.s,激活能Ea的值是-14.94kJ/mol。 其次,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利用不同的EAM模型计算了液态Al的偶分布函数及粘度,粘度的计算过程采用了Overlap算法,得到如下结果: 采用Mei的EAM势及Mishin的作用势都能很好地描述液态Al的微观结构。由Mei作用势得到的粘度值要比Mishin作用势得到的粘度值要低,但非常接近我们粘度的测量结果。 通过Arrhenius曲线拟合得到粘度满足如下关系:η=Aexp(E/RT),E=15.883KJ/mol,A=0.15944mPa.s,说明了Mei的作用势更适合计算熔体的输运性质,也证明了运用该方法计算熔体粘度的可行性。

宣永梅[8](2004)在《新型替代制冷剂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用的中低温制冷剂HCFC-22、R502具有一定的ODP值和较高的GWP值,按蒙特利尔协定及相关修正案规定,发达国家HCFC-22的淘汰日期为2020年,R502的淘汰日期为1996年。其常见的替代制冷剂多为国外公司的定型产品,并且仍具有较高的GWP值。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各方面性能良好的新型替代制冷剂。 本文以环境因素作为替代制冷剂选择的首要标准,从甲烷及乙烷的卤素衍生物中筛选出环境性能良好的纯质HFC-161,结合替代制冷剂选择的其他标准,首次提出采用HFC-161的三元混合物作为新型替代制冷剂。 本文具体分析了各组元成分对HFC-161混合物环境性能、热工性能、安全性能以及理论循环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采用新工质M1(HFC-161/125/32,51/34/15%)替代HCFC-22,M2(HFC-161/125/143a,10/45/45%)替代R502,M3(HFC-161/125/32,15/42.5/42.5%)替代R410A。 本文对比分析了上述三种新工质与相应的被替代物之间的环境性能、热工性能,采用扩展的对比态方程计算了新工质在额定及变工况下的循环性能,探讨了新工质的可燃性,并建立模型计算了新工质泄漏后成分及相关性能的改变。 本文实验研究了三种新工质的直接充灌替代性能。作者在空气-水热泵实验台上对比了新工质M1与HCFC-22、R407C的系统性能;根据GB5773-86自行设计并搭建了第二制冷剂电量热器实验台,在此装置上对比研究了新工质M2与R502主要替代物R404A的实际性能;在标准的焓差实验台上对比研究了新工质M3与R410A在新系统中实际使用效果。 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新工质环境性能优良,循环性能与相应的被替代物无大的差异,满足替代制冷剂对应的循环性能要求。燃烧发生的几率较低,泄漏后成分及相关性能的变化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他性能。

张智,刘志刚,王文[9](2002)在《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文中提出建立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盘式粘度计测量气体的粘度,扭丝采用钛镍合金丝.得到了测量的工作方程.在利用测量的HCFC22的气相粘度进行校核的基础上测量了R403B在温度303-363K,压力0.1~2.14MPa 内的气相粘度,及R413A在温度305~363K,压力0.1~1.82 MPa 内的气相粘度,并回归了其粘度计算方程.

二、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R290应用于房间空调器的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制冷剂的发展
    1.2 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
    1.3 制冷剂替代进度与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替代制冷剂的筛选
    2.1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
    2.2 制冷剂替代原则
    2.3 几种常见的替代制冷剂及筛选
    2.4 本章小结
3 R290作为替代制冷剂的可行性分析及理论计算
    3.1 R290作为替代制冷剂的优势
    3.2 R290替代R22的可行性分析
    3.3 R290理论循环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1 实验原理
    4.2 被测设备
    4.3 测试工况
    4.4 实验过程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振动弦黏度测量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流体的黏度定义
    1.3 主要黏度测量方法
        1.3.1 毛细管法
        1.3.2 落体法
        1.3.3 振荡法
        1.3.4 扭转晶体法
        1.3.5 振动弦法
        1.3.6 不同测量方法的比较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振动弦黏度测量原理
    2.1 振动弦黏度测量的原理
        2.1.1 丝的机械运动
        2.1.2 流体力学分析
    2.2 工作方程
    2.3 本章小结
3 多层均热恒温系统的研制
    3.1 多层均热恒温槽的设计
    3.2 温度实验测试系统
    3.3 温度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升温过程及温度稳定性测试
        3.3.2 温度均匀性测试
        3.3.3 温差对恒温槽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弦黏度测量系统的研制
    4.1 振动弦黏度测量装置的设计
        4.1.1 设计限制条件
        4.1.2 装置结构设计
        4.1.3 压力容器的设计
        4.1.4 振动弦实验数据采集系统
    4.2 其他辅助实验系统
        4.2.1 压力实验系统
        4.2.2 真空系统及管路
    4.3 实验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系统参数的确定及检验
    5.1 实验系统参数的确定
        5.1.1 真空实验
        5.1.2 甲苯标定
    5.2 装置检验
    5.3 不确定度分析
        5.3.1 温度测量不确定度
        5.3.2 压力测量不确定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振动弦黏度/密度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图清单
附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黏度测量方法的现状
        1.2.1 黏度的定义
        1.2.2 毛细管法
        1.2.3 落体法
        1.2.4 振动盘法
        1.2.5 扭转晶体法
        1.2.6 声学法
        1.2.7 光学法
        1.2.8 振动弦法
        1.2.9 测量方法的比较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振动弦黏度/密度计的测量原理
    2.1 发展历史
    2.2 基本原理
        2.2.1 丝的机械运动
        2.2.2 流体力学分析
    2.3 工作方程
    2.4 本章小结
3 振动弦黏度/密度计实验系统的研制
    3.1 实验装置的设计
        3.1.1 装置参数选择
        3.1.2 装置结构设计
        3.1.3 高压容器及密封
    3.2 测试电路以及数据采集系统
        3.2.1 测试系统等效电路及拟合公式
        3.2.2 数据采集开发系统
    3.3 其他辅助实验系统
        3.3.1 恒温槽及温度测量
        3.3.2 压力实验系统
        3.3.3 真空系统及管路
    3.4 实验过程以及参数确定
        3.4.1 实验过程简介
        3.4.2 实验参数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标定及不确定度分析
    4.1 实验系统的标定
        4.1.1 真空内部阻尼系数确定
        4.1.2 甲苯标定
    4.2 装置检验
    4.3 不确定度分析
        4.3.1 B 类不确定度分析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氟乙烷及其混合工质热力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1.3 HFC-161及其混合工质的研究现状
    §1.2 制冷工质pvTx性质研究
        1.2.1 实验研究
        1.2.2 理论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制冷工质pvTx性质测试系统
    §2.1 系统简介
    §2.2 恒温系统
    §2.3 温度测量系统
    §2.4 压力测量系统
    §2.5 真空配气系统
    §2.6 实验台测控软件
        2.6.1 测控软件的基本模块
        2.6.2 运行结果
    §2.7 pvTx实验本体
    §2.8 实验系统可靠性检验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HFC-161的pvT性质和饱和性质
    §3.1 HFC-161气相pvT性质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样品
        3.1.3 pvT实验过程
        3.1.4 实验结果及其关联式
    §3.2 HFC-161超临界区pvT性质
    §3.3 HFC-161饱和蒸气压
        3.3.1 饱和蒸气压的实验过程
        3.3.2 饱和蒸气压的测量结果与分析
        3.3.3 标准沸点
        3.3.4 偏心因子
    §3.4 HFC-161临界参数和饱和气液密度
        3.4.1 临界参数
        3.4.2 饱和气液密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HFC-161专用状态方程研究
    §4.1 HFC-161方程形式的确定
    §4.2 HFC-161理想气体性质
    §4.3 状态方程的基本约束条件
    §4.4 HFC-161专用状态方程
    §4.5 状态方程的检验
        4.5.1 pvT性质
        4.5.2 饱和性质
        4.5.3 导出热力性质
    §4.6 HFC-161饱和热力性质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HFC-161混合工质pvTx热力性质研究
    §5.1 HFC-161/125和HFC-161/32的pvTx性质研究
        5.1.1 二元混合工质气相pvTx实验数据
        5.1.2 二元混合工质的实验结果分析
        5.1.3 第二维里系数
    §5.2 HFC-161/125/32的pvTx性质研究
        5.2.1 三元混合工质气相pvTx实验数据
        5.2.2 三元混合工质的实验结果分析
    §5.3 HFC-161/125/32状态方程研究
        5.3.1 混合规则
        5.3.2 状态方程性能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金属熔体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粘度与熔体结构、脆性及非晶形成的关系
        1.1.2 粘度在铸造生产中是重要参数
    1.2 粘度的微观本质
    1.3 粘度测量的应用
    1.4 粘度的测量方法
    1.5 金属熔体粘度的计算机模拟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原理
    2.2 EAM作用势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方法
        2.3.1 程序流程图
        2.3.2 初始构型的选择
        2.3.3 周期性边界条件
        2.3.4 初始速度分布
        2.3.5 MD积分算法
        2.3.6 系综
    2.4 结构分析方法
    2.5 热力学参数的描述
        2.5.1 原子平均内能
        2.5.2 动能的统计涨落
        2.5.3 系统的压力与应力
    2.6 粘度公式
第三章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源代码编写
    3.1 平衡动力学(Equilibrium molecular dynamics:EMD)方法
    3.2 非平衡动力学(non-equilibrium molecular dynamics:EMD)方法
        3.2.1 均匀(homogenous)方法和非均匀(non-homogenous)方法
        3.2.2 使用均匀系统好处
    3.3 Poiseuille流和Couette流计算粘度
        3.3.1 PoiseuilIe流和Couette流的区分
        3.3.2 Poiseuille流计算粘度
        3.3.3 Couette流计算粘度
        3.3.3.1 Couette流计算粘度时运动方程的改变
        3.3.3.2 Couette流计算粘度时边界的改变
第四章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Co熔体粘度的计算
    4.1 引言
    4.2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4.3 模拟细节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剪切力作用下熔体结构的变化
        4.4.2 粘度与剪切率的关系
    4.5 Overlap算法
    4.6 模拟细节
    4.7 模拟结果对比
第五章 不同作用势下Al熔体粘度的计算
    5.1 引言
    5.2 模拟细节
    5.3 模拟结果及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新型替代制冷剂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制冷剂发展的历史回顾
        1.1.1 初始阶段
        1.1.2 第二阶段
        1.1.3 第三阶段
    1.2 制冷剂相关的环境问题
        1.2.1 臭氧消耗及相关协定
        1.2.2 温室效应及相关协定
    1.3 HCFC-22、R502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
        1.3.1 HCFC-22、R502常用替代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现状
        1.3.2 HCFC-22、R502常用替代制冷剂实用性能研究现状
        1.3.3 HCFC-22、R502其他类型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
        1.3.4 HCFC-22、R502替代制冷剂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示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替代制冷剂组元的确定
    2.1 替代制冷剂的选择标准
        2.1.1 环境性能
        2.1.2 热力学性能
        2.1.3 物理化学性能
        2.1.4 传输性质及其他
    2.2 替代制冷剂选择的指导思想
        2.2.1 甲烷及乙烷卤素衍生物性质综述
        2.2.2 替代制冷剂选择的指导思想
    2.3 甲烷及乙烷卤素衍生物环境性能分析
    2.4 甲烷及乙烷卤素衍生物热力学性能分析
    2.5 甲烷及乙烷卤素衍生物安全性能分析
        2.5.1 相关术语及标准
        2.5.2 安全性能分析
    2.6 甲烷及乙烷卤素衍生物理论循环性能分析
        2.6.1 状态方程
        2.6.2 混合法则
        2.6.3 计算工况
        2.6.4 计算结果
    2.7 新型替代制冷剂组元的提出
        2.7.1 HFC-161/125的提出
        2.7.2 HFC-161/125循环性能分析及第三组元的提出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替代制冷剂组成的确定
    3.1 新工质环境性能随各组元成分的变化
        3.1.1 ODP值
        3.1.2 GWP值
    3.2 新工质热工性能随各组元成分的变化
        3.2.1 标准沸点
        3.2.2 温度滑移
        3.2.3 饱和蒸汽压
        3.2.4 汽化潜热
    3.3 新工质可燃性随各组元成分的变化
        3.3.1 燃烧发生的内外部条件
        3.3.2 实验装置
        3.3.3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3.3.4 HFC-125/161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3.3.5 HFC-125/32、HFC-125/143a爆炸极限实验结果
        3.3.6 HFC-161/125/32、HFC-161/125/143a临界抑爆浓度估算
    3.4 新工质主要理论循环性能随各组元成分的变化
        3.4.1 排气压力
        3.4.2 COP值
        3.4.3 单位容积制冷量
        3.4.4 排气温度
    3.5 新工质组成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替代制冷剂理论性能分析
    4.1 新工质环境性能分析
    4.2 新工质热工性能分析
        4.2.1 基本物性
        4.2.2 温度滑移
        4.2.3 饱和蒸汽压
        4.2.4 汽化潜热
    4.3 新工质循环性能分析
        4.3.1 M1、M3、HCFC-22、R407C、R410A的循环性能
        4.3.2 M2、R502、R404A、R507的循环性能
    4.4 新工质可燃性分析
        4.4.1 新工质的爆炸极限
        4.4.2 新工质泄漏后的燃爆性及泄漏的可能性
        4.4.3 作者对新工质安全性能的看法
    4.5 新工质泄漏后成分变化及相关性能的变化
        4.5.1 影响泄漏的主要因素
        4.5.2 泄漏模型的建立
        4.5.3 M1等温气相泄漏后成分的变化
        4.5.4 M1等压气相泄漏后成分的变化
        4.5.5 M1等温气相泄漏后理论循环性能的变化
        4.5.6 M1等温气相泄漏后再充注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4.5.7 M1等温气相泄漏后可燃性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1替代HCFC-22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及主要测量仪器
        5.1.1 实验装置
        5.1.2 测量仪器
    5.2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5.2.1 实验内容
        5.2.2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2替代R404A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6.1.1 实验原理
        6.1.2 实验装置
    6.2 主要测量仪器
    6.3 实验内容及实验步骤
        6.3.1 实验内容
        6.3.2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
        6.4.1 漏热系数
        6.4.2 额定工况实验结果
        6.4.3 变工况实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3替代R410A的实验研究
    7.1 实验原理
    7.2 实验装置及主要测控仪器
        7.2.1 实验装置
        7.2.2 主要测控仪器
    7.3 实验内容及方法
    7.4 实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四、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R290应用于房间空调器的性能实验研究[D]. 解元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2]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液增黏实验方法浅析[A]. 范志,孙宝江,孙文超,张洪坤,郭艳利. 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D水动力学实验和测试技术, 2014
  • [3]振动弦黏度测量系统的研制[D]. 裴全玲. 中国计量学院, 2013(02)
  • [4]振动弦黏度/密度计的研究[D]. 徐爱芬.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5]制冷剂R22的替代现状[J]. 张华俊,陈伟,李勇,秦海杰,杜希刚. 冷藏技术, 2007(01)
  • [6]氟乙烷及其混合工质热力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陈琪. 浙江大学, 2006(01)
  • [7]金属熔体粘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 韩秀峰. 山东大学, 2005(08)
  • [8]新型替代制冷剂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宣永梅. 浙江大学, 2004(02)
  • [9]振动盘式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J]. 张智,刘志刚,王文.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2(01)

标签:;  ;  ;  ;  ;  

振动盘粘度计及R403B和R413A气相粘度的实验测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