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Internet的快速成形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晟恺[1](2020)在《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正快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企业的制造活动范围逐渐从车间环境扩展到网络化的云环境,制造资源需求方及其供应商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高效的协作,共同完成多样的制造任务。在云环境下开展制造活动的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合理调度分布于不同地域规模庞大的制造资源,用以指派复杂多变的制造任务并安排加工处理时段,从而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提升产业链效率。由于云平台支撑的网络化制造面向更广阔的供需时空区间,具有制造资源可用性实时多变、多样的制造任务间受限于网状处理顺序、可行调度空间巨大等复杂特性,增加了作为NP-Hard的调度问题的求解难度。因此,本文研究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复杂多变系统调度方法,通过云平台主导,协调各供应商分配制造资源并进一步安排制造任务的处理;在满足任务处理顺序、单资源服务容量限制、物流时耗等约束的前提下,快速高效地实现大规模动态云资源的实时调度。针对上述高动态、大规模、复杂多变制造环境的调度问题,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研究基于云平台协调的云资源服务模式。根据云平台在册制造资源特性以及制造任务处理流程,建立制造资源服务模式。在该服务模式下,对涌现的制造项目任务以最小化服务成本、最小化制造工期、最大化服务质量为目标,建立基于平台协调的调度优化模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求解方法ANNRL。(2)在平台层面上,研究智能分配制造资源的方法。根据云平台上的资源需求方及其供应方协调的过程,制定支持并行处理的可行调度生成方案,将平台任务池中无处理顺序约束冲突的制造任务指派到候选制造资源进行处理。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估任务在各候选资源上的制造工期区间范围,并结合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对各候选资源进行评价,以此进行制造资源的智能分配。此外,本文通过预测近期任务需求,改进了制造工期预估模型输入中的等待队列要素。(3)在资源供应商层面上,研究智能安排制造任务加工次序的方法。资源供应商将分配所得制造任务列入待处理队列,通过强化学习框架训练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中的决策智能体,根据资源的任务工作量状态自适应更新调度优先规则,改变待处理队列中各任务的优先级,从而智能安排各制造任务的处理。(4)构建云平台仿真环境,用以评估所提出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的性能。根据云资源调度所处的环境特征,构建模拟调度云资源过程的云平台仿真环境,该仿真环境由决策模型训练、算例数据生成及调度方法性能对比评估3大模块组成,可定期执行所含主要决策模型的更新和提升改进。对比实验的结果表明:1)ANNRL方法具有很高的实时响应性能,对于数据组内的项目需求,都可以在40s内制定调度方案,约为参照解法的4.4%,平均每个基本任务调度方案的确定时间都在50ms内,适合高度动态的需求场景;2)ANNRL方法可以求得较好的调度方案,在不同任务规模的项目数据组内得到的调度目标都优于参照解法,说明了ANNRL方法在基于云平台的制造环境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5)基于云平台系统原型,示范集成应用智能协调调度的方法。根据课题组原有云平台以及云资源调度主体的数据模型,扩展和设计支持供需用户协调的云平台系统原型。通过该云平台原型上需求方用户与供应方用户交互协调制造活动的过程,示范说明了智能协调调度方法ANNRL的应用。本文所研究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问题是多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化制造模式所具有的共性问题,所提出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ANNRL是共性求解技术,可以进一步扩展应用于更为一般的网络化制造环境。
董莺[2](2019)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制造业迎来新一轮变革,云制造、物联制造等融合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技术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同时新一轮工业革命和愈发激烈的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物联制造这一新型智能制造模式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更快地实现基于物联的协同制造,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研究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应用模式及体系结构。通过分析中小企业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归纳了中小企业物联制造的需求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面向中小企业物联制造服务平台的实现思路,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分析了该平台基于动态联盟的应用模式和按需供应的应用流程,结合中小企业制造服务特征提出了面向中小企业物联制造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最后分析了该平台实现所需的关键技术。(2)研究了基于语义和推理的物联制造服务描述与匹配。对物联制造环境下制造资源进行了分类与描述,研究了基于本体技术的制造资源服务化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物联制造服务匹配模型,根据匹配模型中各元素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基于语义和推理的匹配方法与相应的匹配算法帮助用户在海量的制造服务中快速、有效地匹配到符合用户需求的制造服务集合。(3)研究了不确定服务质量条件下基于混合信息公理的物联制造服务优选。针对从匹配所得的制造服务候选集中选取最优服务问题,提出以服务质量作为衡量指标。根据公理信息原理提出了服务质量的度量工具-信息含量,针对公理中的系统范围用随机变量表示,设计范围用模糊变量表示的情况采用混合不确定性优选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指标,采用模糊模拟方法对信息量进行计算,将上界和下界为模糊变量的积分转化为离散点积分的加权和,最后通过信息量比较获得最佳方案。(4)研究了基于i-NSGA-Ⅱ的物联制造服务调度。通过分析物联制造服务的调度过程,建立了物联制造服务调度模型,包含关于最大完工时间、总成本和总服务质量的多个目标函数和多个约束。提出一种改进的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调度模型进行求解,重点研究了算法的编码、快速非支配排序、选择方法、遗传操作、精英策略等内容,给出了算法的详细步骤。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算法的有效性。(5)研究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物联制造服务性能预测方法。构建了物联制造服务的性能模型,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物联制造服务性能预测方法。首先结合物联制造环境特点和Web服务的性能模型建立了物联制造服务性能指标体系;其次提出基于时间序列来预测物联制造服务性能,并构建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制造服务性能模型;然后针对物联制造服务性能指标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了基于ARIAM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和基于LSTM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最后,通过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6)原型系统的开发。在上述关键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搭建了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原型系统,提出了平台的功能模型,利用集成开发环境和工具,进行了原型系统的开发,通过实例展示了原型系统各模块的原理和实现功能。
张耿[3](2018)在《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日趋多样性、个性化的产品制造需求,制造业呈现的信息化、服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生产过程中制造资源的互联化、业务流程的协同化、参与主体的自主化、制造模式的服务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随着云计算、工业物联网、信息物理系统等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如云制造、物联制造、社群化制造等)应运而生,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届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研究主要针对传统制造系统中静态优化模型和方法的研究,较少对底层制造资源服务主动感知、动态优化配置等核心关键方法深入探索。为此,本研究针对资源服务的透明化感知、自主式优化配置需求,将工业物联技术引入传统制造系统,形成底层制造资源端生产信息的主动感知,以研究“智能制造服务的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方法”为突破口,构建了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方法的体系架构和运行逻辑,并对制造资源实时信息的主动感知与集成、制造资源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方法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为促进智能制造系统向敏捷化、服务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技术参考。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描述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的体系架构,论述了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工作逻辑以及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的运作逻辑,并提取了支撑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的三个关键技术。其次,针对生产企业对实时、透明制造资源信息主动感知与集成的需求,研究了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制造资源实时信息主动感知与集成架构,阐述了该架构的关键组成部分,设计了实时制造信息的集成服务,以实现多相异构系统与制造执行过程的信息交互,并利用所构建的应用场景对制造资源实时信息的跟踪与追溯进行了说明。第三,针对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对制造资源高度共享、实时访问的需求,从底层制造设备入手,提出了一种加工设备的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模型,论述了该模型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从而使得加工设备的制造能力能被主动感知,并能以一种松散耦合和即插即用的方式接入到制造云平台,为海量制造资源的云端化接入、主动发现、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第四,针对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的自主式优化配置需求,以保持企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竞争力为目标,将制造服务提供方的自主决策权考虑到优化过程中,构建了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分布式模型,采用新兴的分布式协同优化方法—增广拉格朗日协同优化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引入了选择单元,以实现具有竞争关系的制造服务链的优化选择,从而为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的柔性、高效、自主式优化配置过程提供决策支持。第五,针对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自主式优化配置需求,以保持车间制造资源的智能化、自主性为目标,将制造单元与加工设备的自组织、自决策能力考虑到优化过程中,构建了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分布式模型,采用目标层解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引入了选择元素,以实现具有竞争关系的智能制造单元的优化选择,从而为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柔性、高效、自主式优化配置过程提供决策支持。最后,通过工业案例对所述的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开发了适用于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的仿真系统,并从制造服务优化配置各个参与主体的角度阐述了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李孝斌[4](2015)在《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床装备制造企业、应用企业及其服务企业量大面广,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等已成为机床装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广大机床装备制造企业在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过程中,正逐步从传统机床装备制造商、销售商向智能生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方向转型;机床装备应用企业在优化精益生产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对机床装备网络化集成运行、加工过程实时监控与诊断等基于网络的协同制造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如何创新制造服务模式,实现企业资源的充分共享和跨域协作,以支持广大机床装备企业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务,已成为当前先进制造领域探索和研究的重要科学命题之一。云制造——一种基于泛在网络的智慧制造模式,可支持分散资源的集中管理,集中资源的按需服务,其“制造即服务”的核心思想为以上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思路。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机床装备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结合云制造的服务理念,提出一种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并对其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首先,分析了传统机床装备企业的转型发展需求,结合云制造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可支持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服务封装、搜索匹配、优化配置与运行监控的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论述了平台实现思路,研究了平台的体系结构、运行模式和商业模式,并建立了支持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体系。然后,根据平台总体框架,对其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包括:①针对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具有异质异构、动态演化、高度自治等特点及规范化描述需求,研究了一种基于Web服务建模本体(Web Service Modeling Ontology,WSMO)的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与封装方法,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WSMO的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与封装实现框架;研究了机床装备资源元数据本体表示方法和机床装备资源服务化封装技术,并结合一机床装备资源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②针对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种类多样、功能相似、信息动态变化等特点导致搜索匹配效率和精度不高的问题,以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可行解域为目标,研究了一种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方法。提出了一种包括基本信息匹配、IOPE参数匹配、QoS属性匹配和综合匹配的机床装备资源分级匹配实现框架,研究了各匹配阶段的量化方法及实现算法,并结合实例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③针对云制造环境下服务制约因素多、制造环境变化快、资源配置评价难度较大等特点,为获得资源优化配置最优解,提出了包括服务时间(T)、服务成本(C)、服务质量(Q)、服务知识(K)、服务环境(E)、服务可靠性(R)、服务容错性(Ft)和综合满意度(Sa)等八维分量的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种基于Multi-Agent的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模型,设计了基于混合粒子群的模型求解算法,并结合一实例验证了该配置评价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国家863/CIMS主题资助项目“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实施,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原型系统,并在重庆市某机床装备企业中进行了初步应用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周佳军,姚锡凡[5](2015)在《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工业革命》文中认为为更全面地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正在全球兴起的新工业革命,在分析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内涵、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现有的制造模式,重点介绍了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如制造物联、云制造、智慧制造、社会生产等。探讨了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工业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给出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案例。根据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基本国情,提出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及把握新工业革命机遇的对策。
李聚波[6](2013)在《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螺旋锥齿轮作为相交或相错轴传动的基础件,因其结构紧凑、承载能力高、传动平稳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机械、航空航海等领域中。由于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形状、加工制造技术和啮合安装条件相当复杂,其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很难保证。随着我国齿轮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其加工效率和质量是目前螺旋锥齿轮制造所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化制造,作为一种制造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制造模式,能够有效实现制造过程中的资源共享和信息集成,以及制造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为螺旋锥齿轮的制造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螺旋锥齿轮制造的发展需求,从提高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出发,综合运用螺旋锥齿轮加工制造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知识借鉴与技术创新,按照“研究相关理论、突破关键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全面、系统地探索和研究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初步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理论体系,开发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原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系统分析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几何加工特性及其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并结合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提出了具体实施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数控设备集成控制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开发螺旋锥齿轮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和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网络构建。(2)针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过程中的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在分析制造信息集成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XML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集成与共享策略,建立了制造信息的集成模型和实现机制,并通过制定制造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统一描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机制,实现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的松耦合集成,为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提供了信息描述与集成共享基础。(3)通过对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特性与业务模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和功能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Web服务技术构建了集成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并利用分层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软件体系结构,进行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开发和功能实现。(4)综合运用前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并构建了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原型系统,详细阐述了原型系统的实施方案,分析了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通过弧齿锥齿轮及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的集成应用试验、效果分析,以及原型系统的企业应用,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有效提高了螺旋锥齿轮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周捷[7](2010)在《快速成型及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与远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快速成型技术是一项融合了机械、计算机、激光、材料等一系列技术的新工艺方法。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的快速市场反应能力和新产品开发周期已经逐渐成为决定其成败的首要因素。以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并结合网络技术形成的网络化开发和敏捷制造技术,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进行快速成型和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与远程服务技术研究很有必要。显然,无论是快速成型还是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和服务都会遇到大量数据、信息的传输和转换。本文就紧紧围绕实现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时数据传输的安全、转换和显示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趋广泛,信息安全问题倍受关注。网络化制造和远程服务时数据和信息在网络上交换和传输的安全问题常常成为制约网络化开发、服务及相关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与信息安全领域的其它技术相比,数字签名技术在身份认证、数据完整性和不可否认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了数字签名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它在消息传输中实现保密、真实、完整和不可抵赖性的原理和特点。结合快速成型和模具制造中工程数据的特点,建立并改进了基于RSA多重有序数字签名的方法。提高了它防止攻击的能力,提高了网络化快速模具开发和远程服务中数据传输和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性,为建立更加安全的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系统奠定了基础。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产品开发和进行服务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设计、分析及制造等多项工作。它们都会产生大量的工程数据,而且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设计人员会使用不同的CAD/CAM/CAE系统,致使他们设计所产生文件的数据格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对开展网络化制造和远程服务的影响必须解决异构产品数据的共享和集成问题。STEP是一个通用的产品模型数据交换国际标准,它能在异构平台上运行的不同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产品数据,使产品的数据表达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及环境中进行传输、共享、存档和通信。因此本文研究了基于STEP-AP203的数据交换技术,设计了基于STEP的数据交换接口并得到实现。进行STL数据模型可视化的研究是实现快速模具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CAD系统中将实体模型向STL数据格式转换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对三维实体零件描述的缺陷。通过模型可视化功能的实现能够有助于设计者对STL文件进行诊断,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通过对三维清晰显示模型的观察可以方便查找缺陷出现之处,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修复。本文在进行STL数据模型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中,采用Visual C++语言编程,利用OpenGL图形库实现了STL数据模型的可视化,提高了显示精度。本文在比较和分析目前支持快速成形、快速模具远程服务和网络化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实用和完善的基于Web的快速成型、快速模具服务系统模式。并基于这种模式进行了远程服务系统的模型框架和相关功能模块的分析和设计;同时还对数据文件传输和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了运行和试验验证。
赵海峰[8](2008)在《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网络化制造是在网络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是制造企业各种制造活动及制造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总称,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制造、计算机、网络、信息、自动化、电子等)的综合学科,其理论是在协同论、系统论、信息论、模糊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ES)是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场车间管理系统优化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完善程度,因此它的研究已经成为制造业研究的热点。制造车间作为制造企业的物化中心和制造信息集散地,MES只有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时反映现场生产运作状况、资源约束、资源优化配置等实际问题,并从网络化制造模式角度描述车间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复杂性,体现出MES在优化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上优势,才能满足网络化制造模式的需求。因此,研究制造执行系统的控制理论和实践对于完善网络化制造平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相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针对离散型制造企业生产车间管理特点,应用系统工程、控制理论、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调度算法等知识,研究了基于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模块设计等最为基本的理论,并且采用多种先进技术,设计并开发出适于实际应用的N-MES原型系统。本论文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制造执行系统的结构特征,提出了N-MES系统概念,确定N-MES系统在网络化制造平台中的位置;设计出适于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离散型制造企业的N-MES系统结构,确定N-MES系统功能组成。(2)为了满足网络化制造实时集成要求,将嵌入式实时数据库作为一个关键技术引入N-MES系统中;对制造数据特征作定义与约束,建立ERTDBS数据库并确定数据传输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集成结构,从而实现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的设计。(3)结合Markov调度规则、Fuzzy判断等计算方法,在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决策系统基础上,建立N-MES系统动态调度结构,满足了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企业对分散的制造资源实时性、自适应性以及优化配置的要求。(4)从沈阳鼓风机厂对车间信息管理实际要求出发,以网络化制造战略发展目标作为指导思想,结合N-MES概念,在已建立的实时集成结构和动态调度结构基础上,采用Visual Studio.net、SQLServer、VRML、JavaScript等技术,设计N-MES原型系统—MESNEU.net v1.0系统。并采用软件测试工具WinRunner 8.0对其各种性能指标进行评测,经过验证,MESNEU.net v1.0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很好的实用程度。(5)通过对沈阳鼓风机厂具体生产问题的解决,演示了MESNEU.net v1.0系统各项功能的单独作用,以及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和集成使用方法,从而验证了N-MES原型系统初始设计目的,即满足实际需求又面向网络化制造先进战略发展目标。
井浩[9](2007)在《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化制造是为应对知识经济和制造全球化的挑战,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提高企业(企业群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是一个支持网络化制造的企业间协同支撑环境,它为实现大范围异构分布环境下的企业间协同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相关协议、公共服务、使能工具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同时为企业间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资源共享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与应用互操作手段,为实现不同企业间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与制造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开展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本论文课题以国家863计划项目“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开发与应用”为背景,以支撑区域网络化制造应用为目标,深入研究了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若干关键技术,包括VPN、XML、Web服务、WSRF、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平台门户开发、制造知识发现等技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的开发。作者的主要研究开发工作与贡献如下:在深入分析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服务的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六层体系结构,为区域性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分析、设计、实现与维护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制造资源进行了科学分类,系统地建立了网络化制造资源层次结构模型,提出了遵循Web服务资源框架(WSRF)规范封装制造资源的新方法,可把制造资源封装成符合WS-Resource结构的制造网格服务,通过集成平台的Web服务系统发布,为实现异构分布环境下制造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提出并实现了集成平台门户的系统结构,以及基于WSRF的集中认证系统解决方案,可实现用户身份集中验证与授权的统一机制,以及对制造资源服务级的访问控制。应用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技术,以及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可根据用户级别以及系统安全需要进行灵活控制,减小了权限管理的负担和代价。提出了基于门户、以流程为中心的网络化制造服务导航系统,给出并实现了主要算法。提出并实现了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以及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算法,包括集成事务管理引擎和SOAP路由器算法。提出了一种融合Web服务与网格技术,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模型,为网络化制造模式下虚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的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包括一系列支持知识共享以促进网络化制造协作的机制。建立了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开发实现了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并投入实际运行。该平台包括访问、应用服务、通用服务、工具集、资源和基础六层。其中:基础层提供集成平台运行的基础硬件、软件支撑环境。资源层提供成员企业可共享的制造资源。工具集层包括实现资源整合所需支持工具。通用服务层提供集成平台的一系列共性基础服务。应用服务层以门户的形式连接了产品创新设计、开放式制造和网络化制造资源优化配置三:大应用系统。用户访问层提供了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统一的单点登录用户界面。本论文课题的研究开发成果,将对我国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晓峰[10](2007)在《制造网格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网格是网格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基于广域网络的分布式异构平台,由于它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共享性、协同性等特点,与以往的网络应用环境以及网络化制造系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它对信息安全也有新的要求。制造网格不仅会遇到通常Internet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同时由于制造系统自身具有多主体性、协同性、共同性、灵活性等特点,要保持这些特点与保证安全性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制造网格中安全信任模型,基于分布式、异构的、动态变化的实体间的密钥协商方法,以及适用于分布式异构环境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数字签名方案。本文分析了制造网格系统的安全特征和安全需求,综合应用现代密码理论和信息安全技术,对制造网格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分析了制造网格节点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所涉及到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制造网格安全信任模型,把信任的概念建立在网格节点的身份信任和行为信任、计算能力、单元服务开销、先前的工作成功率、入侵检测和入侵抵抗能力的基础上;基于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提出了制造网格节点信任度综合评估算法,利用该算法可以比较全面地定量评估制造网格节点的信任度,从而建立节点间的信任关系。研究了分布式、异构、动态变化的实体间的密钥协商问题。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提出了两种适于制造网格环境的密钥协商协议。协议一是一种基于身份的可认证多方密钥的协商协议,不仅支持不同信任域之间的交互认证,而且不需要特殊的Hash函数,解决了一般基于身份的密码系统中必须具有公共可信PKG和特殊Hash函数的问题;协议二采用共享口令进化认证机制,每次密钥协商生成一个一次性的新口令,达到了既能减轻节点的计算量和存储负担,又能实现密钥认证的功能。基于椭圆曲线密码体制,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协同设计信息交换内容摘录签名方案和一种基于身份的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名方案。基于二次剩余困难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制造网格环境的多重数字签名方案。这些方案既能满足制造网格的共享性、协同性和开放性,又能满足协同信息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既能满足实体参与的灵活性,又能满足实体身份的真实性、机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等安全要求,为制造网格环境中的消息认证和信息源认证,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基于有限域上的离散对数困难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证书的代理数字签名方案和基于身份的代理数字签名方案,为制造网格节点进行安全授权委托,保证单点登录的安全性提供了解决方案。以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为背景,构造了关中区域制造网格体系结构框架和安全结构模型,为关中区域制造网格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安全服务解决方案。
二、基于Internet的快速成形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nternet的快速成形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词、符号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问题概述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3.1 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模式 |
1.3.2 调度问题建模及求解算法 |
1.3.3 动态环境下的调度研究 |
1.3.4 机器学习在调度中的应用 |
1.4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云资源调度问题建模及其求解方法研究 |
2.1 云环境中的资源服务模式 |
2.1.1 云平台协调的制造资源服务流程 |
2.1.2 云资源调度问题分析 |
2.2 云资源调度问题数学建模 |
2.2.1 云环境中的主要对象形式化表达 |
2.2.2 云资源调度问题的主要约束条件 |
2.2.3 云资源调度问题的优化目标函数 |
2.3 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动态调度问题求解技术框架 |
2.3.1 可行调度生成方案 |
2.3.2 基于云平台智能协调的动态调度方法ANNRL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制造工期预估的平台层制造资源智能分配 |
3.1 面向制造任务的资源分配问题 |
3.1.1 制造资源分配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
3.1.2 基于制造工期预估的制造资源分配流程 |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制造工期预估模型 |
3.2.1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构成 |
3.2.2 制造工期预估的前瞻性增强 |
3.3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性能检验 |
3.3.1 数据采样及其预处理 |
3.3.2 制造工期预估模型的性能 |
3.3.3 近期任务需求预测的前瞻效果 |
3.3.4 制造资源智能分配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适应优先规则的资源供应商层制造任务智能安排 |
4.1 面向各制造资源的任务安排问题 |
4.1.1 制造任务安排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
4.1.2 基于自适应优先规则的制造任务安排流程 |
4.2 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 |
4.2.1 优先规则更新的决策智能体设计 |
4.2.2 优先规则更新的决策环境建模 |
4.3 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的性能检验 |
4.3.1 数据采样及其预处理 |
4.3.2 优先规则更新智能体的性能 |
4.3.3 制造任务智能安排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云平台仿真环境中的智能协调调度方法性能评估 |
5.1 支持智能协调调度的云平台环境仿真设计 |
5.1.1 云平台仿真环境的主要组成 |
5.1.2 智能协调调度的决策模型训练 |
5.1.3 仿真算例数据的生成 |
5.1.4 仿真环境中的主要参数设定 |
5.2 云平台智能协调调度方法性能评估实验 |
5.2.1 云资源调度的参照求解方法 |
5.2.2 云资源调度对比实验设计 |
5.2.3 平台智能协调的云资源动态调度方法ANNRL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6 云平台智能协调调度方法应用 |
6.1 应用智能协调调度的云平台原型 |
6.1.1 面向云平台协调制造活动的需求分析 |
6.1.2 云平台原型的主要功能结构 |
6.1.3 云平台原型的主要对象数据模型 |
6.2 云平台原型中的智能协调调度示范说明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平台仿真环境中的数据信息 |
A.1 自适应优先规则更新模型中的基础启发式优先规则 |
A.2 云平台中制造资源供应商数据信息 |
A.3 云平台在册的制造资源数据信息 |
A.4 云平台中制造需求方用户数据信息 |
A.5 云平台中发布的制造项目数据信息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B.1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活动 |
B.2 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 |
B.3 授权(审查)的软件着作及发明专利 |
(2)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 |
1.2.1 制造业背景 |
1.2.2 制造业发展趋势 |
1.2.3 物联网技术 |
1.2.4 物联制造 |
1.3 物联制造服务关键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物联制造体系结构研究 |
1.3.2 制造资源服务化 |
1.3.3 制造服务匹配研究 |
1.3.4 制造服务优选研究 |
1.3.5 制造服务调度研究 |
1.3.6 制造服务性能预测研究 |
1.4 课题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课题意义 |
1.4.3 本文主要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2 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应用模式及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中小企业对物联制造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 |
2.2.1 中小企业面临问题分析 |
2.2.2 物联环境下中小企业制造服务的特征 |
2.3 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构建 |
2.3.1 面向中小企业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实现思路 |
2.3.2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物联制造服务应用流程 |
2.3.3 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
2.4 面向中小企业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语义和推理的物联制造服务描述与匹配 |
3.1 引言 |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描述 |
3.2.1 物联制造资源服务化研究 |
3.2.2 基于本体的物联制造服务描述 |
3.3 基于语义和推理的物联制造服务匹配方法 |
3.3.1 物联制造服务匹配模型 |
3.3.2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匹配算法 |
3.3.3 基于推理的约束条件匹配算法 |
3.3.4 基于语义和推理的物联制造服务匹配综合算法 |
3.4 面向中小企业物联制造服务匹配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不确定QoS条件下基于混合信息公理的物联制造服务优选 |
4.1 引言 |
4.2 不确定条件下的评价指标建模 |
4.2.1 公理设计原理 |
4.2.2 评价指标分类及混合不确定性指标建模 |
4.3 混合信息公理信息量算法 |
4.3.1 相关定义 |
4.3.2 基于模糊模拟的信息量计算方法 |
4.3.3 混合不确定指标信息量算法流程 |
4.4 优选实例 |
4.4.1 混合不确定条件下基于信息公理的优选 |
4.4.2 传统信息公理的优选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i-NSGA-Ⅱ算法的物联制造服务调度研究 |
5.1 引言 |
5.2 物联制造服务调度过程分析 |
5.3 物联制造服务调度优化数学模型 |
5.3.1 符号描述 |
5.3.2 约束条件 |
5.3.3 目标函数 |
5.4 基于i-NSGA-Ⅱ的物联制造服务调度求解算法 |
5.4.1 编码 |
5.4.2 快速非支配排序 |
5.4.3 选择操作 |
5.4.4 交叉操作 |
5.4.5 变异操作 |
5.4.6 精英策略 |
5.4.7 i-NSGA-Ⅱ算法 |
5.5 实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时间序列的物联制造服务性能预测研究 |
6.1 引言 |
6.2 物联制造环境下服务性能分析 |
6.3 基于时间序列的物联制造服务性能预测 |
6.3.1 基于时间序列的制造服务性能模型 |
6.3.2 基于ARIMA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
6.3.3 基于LSTM模型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
6.4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6.4.1 原始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
6.4.2 基于ARIMA模型的服务执行成本预测 |
6.4.3 基于LSTM模型的服务执行成本预测 |
6.4.4 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平台原型系统开发 |
7.1 引言 |
7.2 系统实现架构与功能模块 |
7.3 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
7.3.1 案例背景 |
7.3.2 案例描述 |
7.3.3 功能实现过程 |
7.4 原型系统特点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先进制造模式研究现状 |
1.2.3 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体系架构 |
2.1 引言 |
2.2 基本概念描述 |
2.2.1 资源服务方面 |
2.2.2 参与主体方面 |
2.3 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模型及运作逻辑 |
2.3.1 参与主体的协同工作逻辑 |
2.3.2 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模型 |
2.3.3 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的运作逻辑 |
2.4 关键技术 |
2.4.1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制造资源实时信息主动感知与集成 |
2.4.2 实时信息驱动的制造资源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 |
2.4.3 分布式协同策略驱动的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制造资源实时信息主动感知与集成 |
3.1 引言 |
3.2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制造资源实时信息主动感知与集成体系架构 |
3.2.1 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对象配置 |
3.2.2 制造资源端实时数据的感知与获取 |
3.2.3 实时制造信息的集成 |
3.2.4 应用服务 |
3.3 制造资源实时信息的集成服务 |
3.3.1 数据处理服务 |
3.3.2 制造信息的集成服务 |
3.4 制造车间实时信息跟踪与追溯 |
3.4.1 制造车间智能感知环境的构建 |
3.4.2 车间制造资源实时信息的跟踪与追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时信息驱动的制造资源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 |
4.1 引言 |
4.2 加工设备的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模型 |
4.3 加工设备服务化封装与云端化接入关键技术 |
4.3.1 加工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主动感知 |
4.3.1.1 加工设备端传感器群的优化配置 |
4.3.1.2 加工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主动感知模型 |
4.3.2 加工设备间的信息共享与自主决策 |
4.3.3 加工设备端制造服务的封装 |
4.3.3.1 设备的制造能力描述模型 |
4.3.3.2 设备端增值制造服务的封装 |
4.3.4 加工设备端制造服务的云端化接入 |
4.4 运行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的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 |
5.1 引言 |
5.2 面向复杂产品任务的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 |
5.2.1 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工作逻辑 |
5.2.2 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策略对比 |
5.2.2.1 集中式制造服务配置策略 |
5.2.2.2 分布式的制造服务配置策略 |
5.3 增广拉格朗日协同方法 |
5.3.1 复杂系统问题的分解 |
5.3.2 辅助变量和一致性约束的引入 |
5.3.3 一致性约束的松弛化 |
5.3.4 分解元素的公式化 |
5.3.5 分解元素的协同求解 |
5.4 基于ALC的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 |
5.4.1 面向复杂产品任务的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模型 |
5.4.2 企业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分布式模型 |
5.4.3 分布式配置模型中的辅助变量及一致性约束 |
5.4.4 分布式配置模型中分解元素的公式化 |
5.4.4.1 上游分解元素的公式化 |
5.4.4.2 下游分解元素的公式化 |
5.4.4.3 中间分解元素的公式化 |
5.4.5 分布式配置模型中分解元素的协同求解 |
5.4.6 算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 |
6.1 引言 |
6.2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优化配置 |
6.2.1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工作逻辑 |
6.2.2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优化配置策略 |
6.3 ATC方法 |
6.3.1 ATC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 |
6.3.2 ATC方法的应用步骤 |
6.4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的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 |
6.4.1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的目标层解模型 |
6.4.2 目标层解元素关键连接的识别 |
6.4.3 目标层解元素的公式化 |
6.4.3.1 系统层元素的公式化 |
6.4.3.2 单元层元素的公式化 |
6.4.3.3 设备层元素的公式化 |
6.4.3.4 辅助元素的公式化 |
6.4.4 目标层解元素的协同求解 |
6.4.4.1 目标层解元素的收敛策略 |
6.4.4.2 目标层解元素的局部优化 |
6.4.5 算例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案例仿真设计与验证 |
7.1 引言 |
7.2 案例仿真 |
7.2.1 复杂产品任务的制造服务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 |
7.2.1.1 ALC方法有效性的验证 |
7.2.1.2 自主决策权的保持以及敏感性分析 |
7.2.2 车间级制造服务的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 |
7.2.2.1 ATC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7.2.2.2 车间级智能制造服务优化配置 |
7.3 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优化配置仿真系统 |
7.3.1 系统开发环境 |
7.3.2 系统操作流程 |
7.3.2.1 系统界面展示与功能介绍 |
7.3.2.2 服务需求者的操作流程 |
7.3.2.3 服务提供者的操作流程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ALC方法Matlab程序 |
附录 B ATC方法Matlab程序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科研情况 |
致谢 |
(4)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1 全球机床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 |
1.1.2 我国机床装备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
1.1.3 云制造——一种促进机床装备行业转型发展的创新服务模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总体框架及技术体系 |
2.1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的实现思路 |
2.2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
2.2.1 CPsMRO平台体系架构 |
2.2.2 CPsMRO平台运行模式 |
2.2.3 CPsMRO平台商业模式 |
2.3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WSMO的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与封装方法 |
3.1 概述 |
3.2 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特性分析 |
3.2.1 云制造环境下车间制造资源分类 |
3.2.2 机床装备资源特性分析 |
3.3 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与封装 |
3.3.1 机床装备资源语义描述与封装实现框架 |
3.3.2 机床装备资源元数据本体表示方法 |
3.3.3 机床装备资源服务化封装 |
3.4 应用案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实现框架 |
4.2.1 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的特点 |
4.2.2 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分级匹配实现框架 |
4.3 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算法 |
4.3.1 语义概念相似度及动态描述逻辑 |
4.3.2 基于语义的机床装备资源供需匹配算法 |
4.4 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Multi-Agent的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相关工作 |
5.2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
5.3 基于Multi-Agent的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模型 |
5.3.1 Agent与Multi-Agent |
5.3.2 基于Multi-Agent的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实现框架 |
5.3.3 基于Multi-Agent的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数学模型 |
5.4 机床装备资源配置评价模型求解 |
5.5 实验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云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验证 |
6.1 平台开发背景 |
6.2 平台功能设计 |
6.3 平台应用情况 |
6.3.1 平台功能介绍 |
6.3.2 平台应用案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起草的国家标准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发明专利目录 |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E.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5)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工业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先进制造技术 |
1.1 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内涵及主要内容 |
1.1.1 基础制造技术 |
1.1.2 新型制造单元技术 |
1.1.3 先进制造模式/系统 |
(1)高质量生产 |
(2)网络化制造 |
(3)面向服务的制造 |
(4)智能制造 |
1.2 先进制造技术对产品生产活动的影响 |
1.3 各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情况和研究进展 |
2 新工业革命 |
3 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工业革命之间关系 |
4 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案例 |
5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思考 |
(1)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
(2)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
(3)为新工业革命创造环境条件 |
(4)培育知识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 |
(6)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螺旋锥齿轮制造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啮合理论与设计技术 |
1.2.2 加工机床与加工技术 |
1.2.3 齿面偏差检测与修正技术 |
1.2.4 传动误差与振噪检测技术 |
1.3 网络化制造及其在螺旋锥齿轮制造中的应用现状 |
1.3.1 网络化制造概述 |
1.3.2 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及其数控设备网络化构建 |
2.1 螺旋锥齿轮的齿面及其成形工艺特点 |
2.1.1 齿面特点及分析 |
2.1.2 齿面成形方法 |
2.1.3 切齿工艺特点 |
2.2 螺旋锥齿轮的制造过程 |
2.2.1 齿面几何参数化设计 |
2.2.2 螺旋锥齿轮的切齿加工 |
2.2.3 实际齿面检测与修正 |
2.2.4 动态啮合性能检测 |
2.3 螺旋锥齿轮的网络化制造模式 |
2.3.1 传统制造模式及分析 |
2.3.2 网络化制造模式的提出 |
2.3.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 |
2.3.4 实施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的关键技术 |
2.4 螺旋锥齿轮数控制造设备的网络化构建 |
2.4.1 数控设备的通信性能分析 |
2.4.2 数控设备网络化集成控制体系结构 |
2.4.3 数控设备的网络化集成控制策略 |
2.4.4 数控设备集成控制系统开发 |
2.4.5 数控设备的网络集成控制及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螺旋锥齿轮制造信息的网络化集成与共享 |
3.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特性分析 |
3.1.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流程 |
3.1.2 制造信息的异构性分析 |
3.1.3 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逻辑层次描述 |
3.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机制 |
3.2.1 XML技术体系 |
3.2.2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集成模型 |
3.2.3 基于XML制造信息集成共享的实现机制 |
3.3 网络化制造信息的集成基础 |
3.3.1 STEP与XML的映射转换 |
3.3.2 STEP标准产品数据的XML描述及转换实现 |
3.3.3 XML与数据库的映射转换 |
3.3.4 XML与数据库的转换实现 |
3.4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制定 |
3.4.1 XML Schema的设计及建模 |
3.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信息的数据流分析 |
3.4.3 信息集成标准协议规范的设计实现 |
3.4.4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SOAP传输 |
3.4.5 XML信息的数据解析与处理 |
3.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 |
3.5.1 Web服务技术体系 |
3.5.2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模型 |
3.5.3 Web服务的构建与发布 |
3.5.4 Web服务的调用运行机制 |
3.5.5 信息集成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构建 |
4.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特性分析 |
4.1.1 集成平台的功能特性分析 |
4.1.2 集成平台的业务模型 |
4.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框架体系 |
4.2.1 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 |
4.2.2 集成平台的功能结构模型 |
4.2.3 构建集成平台的关键技术 |
4.3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软件设计 |
4.3.1 平台的应用集成框架 |
4.3.2 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
4.3.3 业务逻辑功能的Web服务封装设计 |
4.3.4 平台的系统功能实现 |
4.4 基于集成平台的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过程集成 |
4.4.1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框架 |
4.4.2 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集成制造应用试验 |
5.1 原型系统方案设计 |
5.1.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
5.1.2 网络支撑体系 |
5.1.3 原型系统的应用集成模式 |
5.2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1 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整体过程 |
5.2.2 弧齿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2.3 准双曲面齿轮网络化制造应用试验 |
5.3 原型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
5.3.1 弧齿锥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2 准双曲面齿轮制造过程分析 |
5.3.3 原型系统总体性能 |
5.4 原型系统企业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快速成型及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与远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1 引言 |
1.1.2 快速模具技术 |
1.2 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 |
1.2.1 网络化制造技术 |
1.2.2 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技术及应用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 |
第2章 实现网络化的安全需求和密码学基础 |
2.1 引言 |
2.2 密码学基础 |
2.2.1 密码学概念 |
2.2.2 加密法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签名技术在网络化开发和远程服务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数字签名基础理论 |
3.2.1 数论基础知识 |
3.2.2 计算复杂性理论 |
3.3 数字签名的基本方法 |
3.3.1 哈希签名 |
3.3.2 基于私钥加密体制(对称密码体制)的签名 |
3.3.3 基于公钥加密体制的签名 |
3.3.4 基于数字证书的数字签名 |
3.4 远程服务中基于数字证书普通数字签名的设计 |
3.5 多重数字签名及其在网络化开发制造系统中的应用 |
3.5.1 多重数字签名方案系统建立 |
3.5.2 一种可验证按序多重数字签名的安全分析及改进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TEP数据交换接口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STEP概述 |
4.2.1 STEP标准的出现背景 |
4.2.2 STEP的组成结构 |
4.2.3 STEP-NC的信息建模语言EXPRESS |
4.3 AP203中性文件的结构分析 |
4.3.1 三维几何实体的表达方式 |
4.3.2 AP203中几何实体信息的表达 |
4.3.3 AP203中性文件结构分析 |
4.4 基于STEP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 |
4.4.1 EXPRESS到C++映射关系的建立 |
4.4.2 词法分析及特征数据读取 |
4.4.3 读取方法的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TL数据模型可视化 |
5.1 引言 |
5.2 STL数据文件格式 |
5.3 可视化概念及开发工具的选择 |
5.4 OpenGL简介 |
5.4.1 OpenGL的结构与库函数 |
5.4.2 OpenGL的基本工作流程 |
5.5 进行OpenGL程序设计的基本设置 |
5.6 STL文件模型数据的读取和处理 |
5.7 STL格式模型的绘制及动态显示 |
5.7.1 光照处理 |
5.7.2 视图窗口形式及投影模式 |
5.7.3 STL实体模型的绘制与动态显示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网络化开发与远程服务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构建 |
6.1 引言 |
6.2 远程服务系统的服务模式分析和选择 |
6.3 快速成型和快速模具远程服务系统的模型分析 |
6.3.1 系统总体目标 |
6.3.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6.3.3 系统远程服务的流程 |
6.4 系统功能模型及主要模块设计 |
6.4.1 用户身份验证 |
6.4.2 文件的上传与下载 |
6.5 远程服务系统的实现 |
6.5.1 开发工具选取和环境的搭建 |
6.5.2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6.5.3 系统视图(View)的构建 |
6.5.4 系统控制器的构建 |
6.5.5 系统模型的构建 |
6.5.6 系统的配置文件 |
6.6 系统运行环境与实例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化制造发展现状研究与分析 |
1.1.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企业生产特征 |
1.1.2 国外网络化制造发展研究 |
1.1.3 国内网络化制造发展现状 |
1.1.4 国内网络化制造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2 制造执行系统(MES)现状研究与分析 |
1.2.1 制造执行系统(MES)基本概念 |
1.2.2 国外MES发展概况 |
1.2.3 国内MES发展概况 |
1.2.4 制造执行系统(MES)主要功能与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意义、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课题来源 |
1.3.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N-MES系统结构研究与建立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车间生产管理模式发展研究 |
2.2.1 车间管理模式发展研究 |
2.2.2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车间管理特征 |
2.3 N-MES系统定位及概念建立 |
2.3.1 N-MES系统在企业信息建设中的定位 |
2.3.2 N-MES概念建立 |
2.4 N-MES系统结构建立 |
2.4.1 背景企业网络结构 |
2.4.2 N-MES系统结构的建立 |
2.4.3 N-MES系统功能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研究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嵌入式系统在N-MES系统应用研究 |
3.2.1 嵌入式实时数据库研究 |
3.2.2 N-MES系统实时集成要求 |
3.3 N-MES系统实时集成结构设计 |
3.3.1 背景企业制造数据特点研究 |
3.3.2 设计嵌入式实时数据库 |
3.3.3 实时数据的传输 |
3.4 N-MES系统数据实时集成 |
3.4.1 制造过程数据流分解 |
3.4.2 设计数据集成流程 |
3.4.3 设计实时集成序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N-MES系统动态调度模型研究与建立 |
4.1 引言 |
4.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动态调度结构设计 |
4.2.1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离散型企业生产特征 |
4.2.2 建立动态调度结构 |
4.2.3 确定调度数学算法 |
4.3 面向用户的时间性能调度标准计算 |
4.3.1 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工件生产响应时间计算 |
4.3.2 工件生产时间与完成时间计算 |
4.3.3 针对时间参数的调度仿真计算 |
4.4 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调度方案综合决策设计 |
4.4.1 设计综合决策结构 |
4.4.2 自适应控制结构部分设计 |
4.4.3 调度方案多目标优化选择计算 |
4.5 N-MES系统动态调度模型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
4.5.1 仿真计算结果 |
4.5.2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N-MES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N-MES原型系统开发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
5.2.1 背景企业对N-MES系统需求分析 |
5.2.2 可行性研究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5.3.1 系统运行环境 |
5.3.2 实现功能目标 |
5.4 MES~(NEU).NET v1.0系统结构设计 |
5.4.1 系统结构设计 |
5.4.2 数据库与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5.5 MES~(NEU).NET v1.0系统测试 |
5.5.1 设计测试流程 |
5.5.2 设计测试内容 |
5.5.3 确定测试软件 |
5.5.4 MES~(NEU).net v1.0测试结果 |
5.6 MES~(NEU).NET v1.0系统功能介绍 |
5.6.1 MES~(NEU).net v1.0系统应用环境 |
5.6.2 在线生产调度子系统 |
5.6.3 实时生产数据子系统 |
5.6.4 产品生产信息子系统 |
5.6.5 系统管理子系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证明材料 |
(9)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
1.2.2 网络化制造的发展 |
1.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发展 |
1.3.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概念 |
1.3.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关键技术 |
1.3.3 国内外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研究情况 |
1.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5 论文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之处 |
1.8 本章小结 |
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性需求 |
2.2.2 非功能性需求 |
2.2.3 可用性需求 |
2.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数学模型 |
2.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体系结构 |
2.4.1 软件体系结构理论描述 |
2.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总体结构 |
2.4.3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功能详述 |
2.4.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技术体系 |
2.5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的网络支撑结构 |
2.5.1 VPN技术概述 |
2.5.2 基于VPN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网络结构 |
2.6 本章小结 |
3 企业制造资源建模与封装 |
3.1 引言 |
3.2 Web服务资源框架技术原理 |
3.2.1 WSRF技术架构和核心规范 |
3.2.2 WSRF的资源管理模式 |
3.3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内涵和分类分析 |
3.3.1 制造资源的定义 |
3.3.2 网络化制造中制造资源的特点 |
3.3.3 网络化制造对制造资源的功能要求 |
3.3.4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分类 |
3.4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的制造资源层次模型 |
3.5 基于WSRF的制造资源封装 |
3.5.1 网络化制造资源的属性分析 |
3.5.2 基于XML的资源模型 |
3.5.3 应用WSRF实现制造资源的封装 |
3.6 本章小结 |
4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研究开发 |
4.1 引言 |
4.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系统功能结构 |
4.2.1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分析 |
4.2.2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的功能结构 |
4.2.3 网络化制造门户网站的功能特点 |
4.3 基于UML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门户建模 |
4.3.1 系统用例图 |
4.3.2 系统类图 |
4.4 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4.4.1 基于WSRF的单点登录系统 |
4.4.2 服务导航系统设计 |
4.4.3 模块化门户网站设计 |
4.4.4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
4.4.5 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节 |
5 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应用系统集成 |
5.1 引言 |
5.2 网络化制造模式下分布式计算技术的特征 |
5.3 面向网络化制造的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 |
5.4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应用系统集成框架与关键技术 |
5.4.1 基于Web服务的网络化制造EAI框架 |
5.4.2 集成架构关键技术分析 |
5.5 基于Web服务的应用集成中间件设计 |
5.5.1 应用集成事务管理引擎的主要算法与实现 |
5.5.2 SOAP路由器开发 |
5.6 基于WSRF的网络化制造应用集成框架 |
5.6.1 基于WSRF的虚拟企业内应用集成 |
5.6.2 基于WSRF的虚拟应用集成 |
5.7 本章小节 |
6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知识发现 |
6.1 引言 |
6.2 语义Web技术简介 |
6.2.1 语义Web的概念与体系结构 |
6.2.2 语义Web的研究现状 |
6.3 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系统体系结构 |
6.4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改进模型 |
6.4.1 基于语义的Web信息检索模型的支撑技术 |
6.4.2 一种基于五元组的语义信息检索模型 |
6.4.3 一种领域模型的语义树生成算法 |
6.4.4 一种基于OST的语义互操作推理算法 |
6.5 一种基于语义Web的网络化制造知识检索测试方法 |
6.6 本章小节 |
7 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实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项目研究背景和目标 |
7.3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系统组成 |
7.4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
7.5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7.6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门户 |
7.7 关中区域网络化制造集成服务平台基础服务系统 |
7.7.1 集成平台管理系统 |
7.7.2 集成平台服务导航系统 |
7.7.3 集成平台知识发现系统 |
7.8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制造网格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网络化制造与制造网格 |
1.1.1 网格概念 |
1.1.2 利用网格促进企业合作 |
1.1.3 制造网格概念 |
1.1.4 制造网格与网络化制造的关系 |
1.2 网格及制造网格研究发展状况 |
1.2.1 网格技术的发展及开放网格服务 |
1.2.2 网格应用需求背景 |
1.2.3 网格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契机 |
1.2.4 国内网格和制造网格的研究现状 |
1.3 制造网格体系结构与基本特点 |
1.3.1 制造服务与Internet 的区别 |
1.3.2 制造网格体系结构 |
1.3.3 制造网格的基本特点 |
1.4 制造网格系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
1.4.1 制造网格系统的安全特征和安全需求 |
1.4.2 制造网格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 |
1.5 国内外网格安全研究状况 |
1.5.1 网格安全架构的GSI 解决方案 |
1.5.2 GSI 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在制造网格环境中的不足之处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6.1 研究目标 |
1.6.2 具体研究内容 |
1.7 课题意义与课题来源 |
1.7.1 课题意义 |
1.7.2 课题来源 |
1.8 论文结构 |
2 信息安全理论基础 |
2.1 密码学概念 |
2.1.1 数据加密 |
2.1.2 Hash 函数 |
2.1.3 密钥协商 |
2.1.4 数字签名 |
2.1.5 认证 |
2.2 数学困难问题及密码学假设 |
2.2.1 整数因子分解问题 |
2.2.2 二次剩余问题 |
2.2.3 有限域中的离散对数问题 |
2.2.4 椭圆曲线及相关密码学假设 |
2.3 小结 |
3 制造网格系统中的信任计算与综合信任评估 |
3.1 引言 |
3.2 制造网格环境下信任的定义 |
3.3 网格节点之间行为信任度的评估算法 |
3.3.1 符号定义 |
3.3.2 直接信任值的计算 |
3.3.3 推荐信任值的计算 |
3.3.4 行为信任值评估算法 |
3.4 网格节点之间信任度的模糊综合评判算法 |
3.5 小结 |
4 制造网格系统中基于身份的可认证多方密钥协商协议 |
4.1 引言 |
4.2 协议模型及安全性要求 |
4.2.1 协议模型 |
4.2.2 安全性要求 |
4.3 一种基于身份的制造网格可认证多方密钥协商协议 |
4.3.1 协议构造 |
4.3.2 协议分析 |
4.4 小结 |
5 制造网格系统中基于口令认证的多方密钥协商协议 |
5.1 无可信任第三方环境下制造网格密钥协商模型及其安全要求 |
5.1.1 无可信任第三方环境下制造网格密钥协商模型 |
5.1.2 安全要求 |
5.2 一种基于口令认证的制造网格多方密钥协商协议 |
5.2.1 协议构造 |
5.2.2 协议分析 |
5.3 小结 |
6 制造网格系统中具有特殊性质的数字签名方案研究 |
6.1 引言 |
6.2 一种面向分布式协同设计的基于身份的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名方案 |
6.2.1 ID-UDVS 的定义及安全性要求 |
6.2.2 无可信PKG 的基于身份的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名方案 |
6.2.3 方案的不可伪造性 |
6.2.4 秘密性 |
6.3 一种分布式协同设计内容摘录签名方案 |
6.3.1 ECCES 方案的定义和安全模型 |
6.3.2 基于椭圆曲线的内容摘录签名(ECCES)方案 |
6.3.3 ECCES 方案的安全性 |
6.3.4 ECCES 方案的评价 |
6.4 多重数字签名及其在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
6.4.1 协同设计环境中多重数字签名方案的定义和安全模型 |
6.4.2 一种协同设计系统中的多重数字签名方案 |
6.4.3 安全性分析 |
6.4.4 效率分析 |
6.5 小结 |
7 制造网格系统中的代理数字签名方案研究 |
7.1 引言 |
7.2 制造网格系统代理签名方案的一般定义 |
7.2.1 一般定义 |
7.2.2 性质和安全性要求 |
7.3 一种制造网格系统基于证书授权的代理签名方案 |
7.4 一种制造网格系统基于身份的代理签名方案 |
7.5 方案的安全性和效率分析 |
7.6 小结 |
8 制造网格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例 |
8.1 引言 |
8.2 关中区域制造网格体系结构 |
8.3 关中区域制造网格系统安全需求与安全策略 |
8.4 关中区域制造网格安全体系结构 |
8.4.1 系统安全体系结构模型 |
8.4.2 系统提供的安全服务 |
8.5 关中区域制造网格系统安全问题解决方案 |
8.5.1 用户身份认证 |
8.5.2 交互鉴别和授权 |
8.5.3 通信加密 |
8.5.4 安全信任委托和单点登录 |
8.5.5 反病毒系统 |
8.5.6 入侵检测系统 |
8.5.7 系统备份与数据安全 |
8.5.8 网格安全服务环境配置 |
8.6 关中区域制造网格门户开发 |
8.6.1 网格门户概述 |
8.6.2 网格门户功能设计 |
8.6.3 网格门户结构设计 |
8.7 小结 |
9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四、基于Internet的快速成形网络化制造服务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台智能协调的大规模动态云资源调度方法研究[D]. 陈晟恺. 浙江大学, 2020
- [2]面向中小企业的物联制造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董莺.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制造服务主动感知与分布式协同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 张耿.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云制造环境下机床装备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技术研究[D]. 李孝斌. 重庆大学, 2015(07)
- [5]先进制造技术与新工业革命[J]. 周佳军,姚锡凡.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08)
- [6]螺旋锥齿轮网络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李聚波. 江苏大学, 2013(08)
- [7]快速成型及快速模具的网络化开发与远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 周捷. 南昌大学, 2010(12)
- [8]网络化制造模式下MES系统研究与实现[D]. 赵海峰. 东北大学, 2008(06)
- [9]网络化制造集成平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井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6)
- [10]制造网格系统信息安全技术研究[D]. 王晓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