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新航即将投入使用真正电子客票(论文文献综述)
王政[1](2020)在《中国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出行交通工具在舒适性、安全性、快捷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公司正是顺应这种市场需求出现的企业。目前,我国有20多家客、货运航空公司还有陆续成立的低成本航空,加上高铁网络的冲击,对于当前有限的航空运输市场来说,各航空公司之间的客源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准确把合适的价格和产品在合适的时间推荐给需要的消费者(旅客),更好地提高消费者忠诚度,挖掘市场中的潜在客户,提升公司盈利水平,是大部分航空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航空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航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以F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公司所处行业背景、发展环境、相关企业和航空公司的市场营销状况进行调研,并借助STP和4P理论,对F航空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辨析,从而提出在当前航空业市场化环境下,F航空公司在营销理念、营销方案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就营销理念、市场规划、品牌策略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论文旨在为F航空公司完善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方法和思路。在文章结构上,第一章主要是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是对F航空公司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进行阐述;第五章分析、研究目前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所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是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优化对策;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展望。
李鹏[2](2020)在《KM航空公司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加强公务机票购买管理的要求下,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工作人员以及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公务机票的其他人员,国内出差、因公临时出国购买机票,应当按照厉行节约和支持本国航空公司发展的原则,优先购买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我国航空公司的公务优惠机票,独立的公务采购机票市场应运而生。在错综复杂的民航市场中,新政策、新市场的出现对航空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务机票市场高价值客户比例极高,其价格不敏感特性成为了各航空公司极力争取公务旅客的动力所在,同时如何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旅客粘性也成为了各公司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根据服务营销相关理论,结合KM航空公司运营现状及公务旅客特性,探究KM航空公司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服务营销策略。通过分析项目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以增强KM航空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研究结论:1、公务机票市场的量价关系不同于普通机票市场,提升票价有助于提升项目盈利水平;2、提供差异化服务、调整航线网络布局及航班时刻,契合公务人员消费特征能有效扩大市场容量;3、提高高价值客户渠道促销费投放比例,可以有效提升票价水平;4、提升服务质量、注重服务质量,加强过程管理是项目核心内容。
王磊[3](2019)在《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机票本身已成为标准化程度很高的产品,为了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航空公司服务产品化,定制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加上移动互联网浪潮下旅客服务需求和习惯的升级,民航服务关注点已经逐步从客舱和地面的服务延伸至机票的前端后端。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诉求中,民航业呼叫中心已不在是单纯的为旅客提供咨询服务,它的职责已经逐渐从服务保障向服务营销延伸。作为公司唯一的电话直销服务保障平台,除了进行机票电话销售外,还要对上下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营销保障,是公司服务营销产品落地的重要环节,对公司服务营销转型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单纯的空中和地面人与人的服务接触体验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客户多体验需求满足,大众对服务交互的参与感要求越来越高,打造一个多媒体接入形式的综合性呼叫中心,为旅客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营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各航空公司客户服务努力的重点。伴随S航空公司对服务营销工作的重新定位,S航空呼叫中心应尽快何打破原有的成本中心定位,挖掘自身的价值,适应市场变化趋势,从“服务”向“服务营销”转型。本论文通过学习梳理服务营销核心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民航及民航呼叫产业竞争分析,阐述了呼叫中心进行服务营销转型的必要性;其次,结合公司服务营销一体化进程,从市场细分和市场选择入手,明确呼叫中心在服务营销一体化策略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服务营销7P要素分析,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剖析S航空呼叫中心在服务营销转型中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探索呼叫中心7P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改进建议。研究结果可以让企业进一步认识服务营销的重要性,帮助企业树立创新服务模式的决心,利用先进的呼叫中心技术,以服务营销落地为重点,打造一支适应航空业新格局发展的综合客户服务中心,助力公司共建“服务营销”新生态。
贺大伟[4](2019)在《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学位论文为经济法专业(学科)产业法方向下关于航空仲裁制度的主题研究,以规范、调整航空仲裁的国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及相关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于我国现阶段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法律问题作出清晰阐释,明确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性命题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基础和实践层面的实然绩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本文拟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学理层面清晰界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以推动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仲裁是我国法律规定的纠纷解决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仲裁虽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且在若干维度与航空争议的产业特征高度契合,但这并不意味着仲裁可以适用于航空争议的所有领域,对于这一情形,本文将其归纳为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作为航空仲裁理论的基础性问题之一,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构成了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以航空仲裁适用限度为选题,主要考量基点在于:第一、航空仲裁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航空争议的持续增多,我国实践领域的航空仲裁机制已初步完成构建,航空仲裁已发展为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法律选项、行业仲裁的重要制度创新、仲裁法与航空法的重要改革实践。第二、对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界定与论证已构成航空仲裁理论发展与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一。目前,就航空仲裁的适用性而言,存在着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等具体问题,并呈现出航空争议“泛仲裁化”的倾向,为学理层面进一步加强论证进而给予规范性解答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总体而言,从学理层面清晰厘定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不仅是实践中航空仲裁规则制定、航空仲裁活动开展的科学基础,更是未来条件具备之时航空仲裁立法的逻辑前提。基于上述考量,本文以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合理限度为切入点,以航空法和仲裁法等多学科背景为分析视角,结合我国实务界业已开展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日益增多的航空争议类型,并根据可仲裁性、可契约性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地论证了航空仲裁机制在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等领域的适用限度;此外,基于可独立性的评判视角,本文也对我国航空仲裁的实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在篇章结构设置和内容安排方面,本文基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分析脉络,力争能以较为规范的学术范式对我国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进行论证。在此目标下,笔者将论文正文分为七个部分(含导言)。在导言部分,本文对论文的选题做了总体性说明,涵盖问题与意义、文献与资料、方法与结构、创新与不足、术语与说明等五个主要模块,涉及内容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撰写说明等。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具体分为六章:第一章、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制度基本范畴的界定,以及对航空仲裁既有实践的归纳。基本范畴界定的目的在于厘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既有实践整理的目标在于阐释航空法、仲裁法与航空仲裁实践的基本关系,以为正式展开论述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基本范畴主要围绕航空仲裁中“航空”、“仲裁”这两大基本要素进行展开,分别论述了航空活动、航空器、航空法的基本要义,并以西方法治史中仲裁的沿革和我国现代仲裁制度的确立为主线,归纳了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确立的时空背景。既有实践主要围绕国际、国内两大领域现有航空实践而展开,就国际领域而言,与一般类型的国际商事仲裁相似,国际航空仲裁实践虽存在于外国法、国际公约以及若干常设性国际航空组织的仲裁活动之中,但就全球范围内来看,在我国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诞生之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常设性国际航空仲裁组织;就国内领域而言,尽管《民用航空法》并未涉及仲裁等法律机制,但这并不能否定仲裁在航空争议解决过程中的应有价值,在实践适用中应依《仲裁法》而行,同时,随着我国航空仲裁实践的蓬勃开展,特别是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设立,标志着国际航空仲裁机制正式引入我国,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乃至全球航空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提升中国航空业在国际航空市场的话语权、推动中国由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本章系对我国航空仲裁适用的根本动因与限度标准的阐释和论证。研究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具体原因,旨在说明航空仲裁在学理层面的适用合理性;提出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问题,旨在阐释问题的意义与本文的分析框架,以为后文正式展开论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在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方面,本文论证了仲裁机制作为一种制度供给被引入航空争议解决领域,既存在必要性,又存有合理性。具体而言,其核心因素无外乎我国《仲裁法》所确立的现代仲裁制度对于航空争议固有特征与解决需求的契合,包括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等。就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而言,本文将这一命题定位为某一类型航空争议能否适用仲裁解决的前置性条件,进而成为航空仲裁机制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假设,并将其具体缘由概括为法律规范相对欠缺协同性、机制实践相对欠缺体系性这两大问题。在前述问题之上,本部分提出了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评判维度和分析框架,就其评判维度而言,在航空争议领域合理界定仲裁机制的作用范围,寻找出航空仲裁的制度边界,至少应遵循仲裁法关于仲裁制度启动具有两大刚性要素的标准,以及航空仲裁的已有实践,基于此,本文将争议法律关系的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的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的可独立性设定为具体判定航空仲裁适用边界的三个维度,由此进一步确立了全文的分析框架,为全文论证确立了方法论基础。第三章、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等多个维度的划分标准,力争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梳理出符合法理要求和学理规范的航空争议类型,并对其可仲裁性作出论证,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仲裁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的缘由,一方面是基于可仲裁属性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另一方面是基于类型化标准为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在此基础上,有鉴于航空仲裁属于仲裁法与航空法的交叉学科领域,其制度设计的逻辑链接着国际法与国内法、大陆法与英美法、公法与私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多个维度,内容较为繁杂,且不乏部门法之间的法律冲突,因此,本文根据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不同维度,从源头梳理了航空争议的基本类型。基于上述考量,结合学理和实践的衔接,本文将航空争议主要归纳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种主要类型,并分别就其内涵与外延、具体类型或内容构成、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等问题进行了论证。第四章、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法中关于争议解决机制可契约性的刚性标准,并基于航空法上的特有论争,就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进行论证,涉及航空运输总条件的法律属性以及航空仲裁协议引入争议的方式等问题,以求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契约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首先论证了仲裁法理与文义对于可契约性的限定,并就可契约性与可仲裁性两大标准并列设置的原因进行了论证,得出了争议事项可仲裁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充分条件、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构成了仲裁机制适用必要条件的判断。以此为基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的适用虽符合可仲裁性的标准,但在可契约性方面存有两大法理障碍,一为航空法上特有的问题,亦即航空运输领域所面临的运输总条件是否具有合同属性的问题,二为仲裁机制普遍适用过程中常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亦即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围绕这两大问题,本部分具体展开了论证,初步得出上述三大类型争议依照可契约性标准的具体适用限度。第五章、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本章系根据我国仲裁实践中关于航空仲裁要素可独立性的柔性标准,并基于行业仲裁理论和制度竞争理论,就航空仲裁机制独立化、专业性实践的绩效进行评估,在为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实证样本的同时,希冀能厘定航空仲裁机制在可独立性层面的适用限度。具体而言,本部分以可独立性为探讨目标,汇总了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在具体介绍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实践之后,就其在机构定位、受案范围、仲裁规则、竞争优势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予以论证。此外,基于解释论的视角,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实践,不仅可以从仲裁法上的行业仲裁理念中寻找到其独立性根源,亦可以从我国正在推进的民航强国战略中软性制度竞争实力构建的角度出发,探寻并“发现”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现实意义。第六章、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本章系对全文研究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制度完善的展望。回顾的目的在于评估研究是否实现了预期确立的目标,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论证过程是否符合学理逻辑;展望的方向在于通过对本次研究得失的检测,为将来可能的继续研究矫正方法和方向,并就我国航空仲裁在制度层面的完善提出若干不成熟的建议。具体而言,依据前文的论述,本部分进一步论述了航空仲裁“制度”至少由“机制”和“法律”两部分构成,并论证了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包括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经过争议法律关系可仲裁性、争议解决方式可契约性、争议解决机制可独立性分析之后,就航空仲裁的适用限度得出了若干初步结论。此外,基于对我国现行航空仲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部分也就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不成熟的建议,指出应当从“机制”和“法律”两个层面出发,共同推进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为我国航空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制度维度的软实力支撑。在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本文主要使用了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等四种工具。规范分析方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实在法的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的分析、解释与适用,以寻求不同学科视角下法律冲突之间的匹配与调和,进而实现对于航空仲裁法律制度融入我国法律体系结构的关切;实证分析方法的原因在于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实践样本,倒逼学术界对航空仲裁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答思路和方案,这也为本文从理论角度展开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比较分析方法的侧重在于通过对国内外航空仲裁机制的比较,以及对行业仲裁体系内金融仲裁、建筑仲裁等仲裁类型的比较,来进一步探求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应然时空维度;制度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于通过把航空仲裁纳入法律制度竞争软实力的范畴,依托于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为我国航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优势提供制度支撑作出解释论层面的阐释与解读。在研究结论方面,经过本文对于研究命题的系统性论述,本文总体认为,随着我国实践领域具有独特属性的航空争议日益增多,航空仲裁机制的适用成为必然,但是,有鉴于制度与实践因素,对于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厘定有其学理必要和实际可能。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最终得出了如下具体结论:第一、依照部门法/仲裁法/航空法的区分标准,可以将纷繁复杂的航空争议类型化为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航空商事争议、航空消费争议三大主要类型。第二、航空财产权益争议的界定虽符合《仲裁法》关于“其他财产权益争议”仲裁适用的立法精神,但在具体适用领域仍需做进一步区分:首先,基于侵权而生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其次,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再次,基于单方法律行为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因既不具有可仲裁性又不具有可契约性,而无法适用仲裁机制。第三、航空仲裁机制的主要适用领域应限定于航空商事争议领域,且航空商事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与基于双方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类型的航空财产权益争议领域的仲裁适用大体等同。第四、航空消费争议领域的争议事项虽具有可仲裁性,但在争议解决机制选择的(争议前)可契约性领域仍属欠缺,加之立法对于航空运输总条件法律属性尚未作出正式界定,进而造成了其适用仲裁机制的法理和现实障碍。第五、通过对以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为代表的独立航空仲裁机制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目前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存在若干发展挑战,但属于“成长的烦恼”,无论是基于行业仲裁的法理定位亦或是基于制度竞争的战略考量,独立航空仲裁机制均有其存在并发展完善的积极意义。
蒲天佐[5](2019)在《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体系的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加之国家政策支持,民航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乘坐飞机出行的速度更快,能够实现短时间的跨区域运行,甚至可以到达其他地面交通难以到达的地区,因此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关注和选择。民航运输的安全性一直是舆论和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民航业内,安全一直放在运行的首位。在过去,我们的民航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起步较晚,发展受限的缺点。但是,随着国家政策和技术的不断支持,以及中国民航业内安全管理理念和意识的不断提高,如今无论是从民航的发展规模,还是从安全管理水平上来看,中国民航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民航运输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除了飞行、乘务、机务维修、空中交通管理和机场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部门,即运行控制。运行控制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航空公司的核心部门,是其日常运行的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处理飞行运行的放行和监控,也是集中处理航班不正常情况和应急事件的决策机构,更是航空公司开展安全管理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因此,对现有的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讨和探索安全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航空公司整体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本文基于安全管理体系(SMS)理论,以国内外的民航业内优秀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实例作为背景,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开展了研究。本文详细分析了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安全文化、个人安全素质、员工安全报告信息、人力资源和安全防控系统。通过对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结合D航空公司的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分别从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加强安全培训、完善员工安全信息处理、完善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和加强安全防控系统的建设出发,提出了改进建议和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对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有效的从人员、设备、环境和管理方面提升其安全建设的水平。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运行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安全管理的实施和改进,从小放大,这对航空公司乃至整个民航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波入[6](2018)在《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业的发展,国内航空公司运力得以大幅增长。而面对市场需求增速放缓,高铁的冲击,航空运输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众所周知,市场竞争就是产品竞争,同时也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竞争。近年来,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国民消费不断升级,互联网遍布全球各个领域,“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并实践后,各行各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提高,导致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策略已无法满足大众对航空公司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此时的航空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国内航空市场而言,市场营销因素中的产品、价格、促销等同质化日益严重,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的空间非常有限,云南地区市场也不例外。而H航空公司虽然为我国第四大航空公司,但其在云南地区市场份额极少,要想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取较大的收益,就必须从营销渠道上取得突破。因此,营销渠道的建设与优化成为航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环节。在过去长期的航空公司渠道运营中,均采用传统的线下分销模式,渠道结构窄长,销售成本高,其高额的代理费成为航空公司主要的成本支出。另外,过分依赖代理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已严重阻碍了航空公司的快速并健康的发展。2015年,国资委提出在未来3年内,要求三大国有航空公司的直销比例要提升至50%,代理费在2014年的基础上下降50%。随后,各航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提出了“提直降代”的渠道政策,H航空公司也不例外。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航空公司的传统营销渠道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线下代理人渠道受到强大冲击。民航营销渠道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阶段,航空公司必须借助电子商务技术探索并打造营销渠道的差异化,优化现行渠道策略,以提升公司竞争力。本文以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云南省内航空市场营销渠道和渠道成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该公司云南地区的营销渠道设计调研方案,通过对消费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对渠道商及公司员工进行访谈的方法分析并找出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营销管理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该公司云南地区的宏观及微观营销环境现状;并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航空公司的先进管理理念及方法,分别从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两个方面提出了发挥服务优势,加强代理人渠道的规范与管理;细分旅客市场,重视旅行社渠道的开发与维护;构建大客户营销渠道,抢占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提升电商水平,强化直销平台;发展新型载体,扩宽网络营销渠道这五项优化建议。为更好的使各渠道共同健康的发展,提出了树立平台化思维,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重新评估渠道价值,根据旅客需求确定核心代理人;建立渠道联盟,增强渠道成员的管控力与忠诚度这三项整合措施。最后,为保障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提出了H航空公司内部部门功能的调整;强化营销队伍建设;重视在代理人市场中的品牌建设;扩大常旅客计划推广范围这五项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通过解决传统营销渠道与新型营销渠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完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营销渠道的发展策略,并达到传统营销与新型营销进行完美协同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同事也为未来航空公司营销渠道的全面协调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张亮[7](2018)在《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民用民航业这一传统的垄断特征突出、网络经济特点明显、资本门槛较高的行业,迎来了一批新的“轻资产”进入者。携程网收购东方航空10%股权,艺龙网、去哪网等机票销售平台企业,纷纷提出成立航空公司的计划,顺丰速运成立了顺丰航空,圆通快递已开始筹建圆通航空。此时,以旅行社为基础成立的春秋航空,以包机服务代理发展而来的吉祥航空,已经持续快速发展了十余年时间,取得了显着的发展成果。随着双边市场理论的发展,这些企业都可以归纳为平台企业,这些现象也可以归纳为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并实施纵向一体化的问题,并进行探讨。平台企业的进入,与国内外民用民航业规制放松有关,也与我国航空市场持续高速发展有关。这些外部因素,是产生现象的必要条件,但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航空公司普遍抵制并排挤的情况下,平台企业不仅存在而且得以持续发展,无法回答为什么平台企业的进入是成功的,而非平台企业,如鹰联航空的进入是失败的,也无法回答,这种成功是否具有定量化的结论,各因素之间是否存普遍的在内部联系等。对平台企业的进入,民航业内仍然把他们视为个案进行解读。春秋航空的成功解读为低成本策略和领导人个体能力的成功,把携程网的行为解读为航空公司压缩代理人市场空间后的妥协行为。在理论研究上,虽然可以从企业边界理论、纵向关系理论、双边市场理论、民航业规制理论等方面,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找到答案,但就这一现象的针对性和解释力也存在着明显欠缺。本文将平台企业“进入——实施纵向一体化”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对背景和案例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宏观和微观、外部和内部、资源和能力的相互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从而回答为什么有些平台企业选择进入民航业,而有些平台企业选择不进入或在狭小的范围内有限介入,部分回答了为什么有些平台企业进入后经营不善等问题。构建了平台企业“进入——选择纵向一体化——考虑到市场结构的纵向—体化”三阶段的博弈分析模型。通过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构造为市场规模指标和利润率平衡指标,展开对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前的分析,到进入后与航空公司的博弈,以及到实施纵向一体化后的博弈,再到与未实施纵向一体化的比较,最后将市场结构因素融入到博弈模型中,构建起了基于不同市场结构,而对应选择行为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过程,较为清晰的回答了航空公司为什么普遍排挤平台企业,为什么在航空公司普遍排挤且能决定平台企业利润水平环境下,仍然存在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什么选择纵向一体化策略,纵向一体化策略是否有效,以及在寡头垄断和垄断结构不同的市场结构中,策略是否仍然有效等问题。最后,构建了对平台企业纵向一体化实施效果进行检验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纵向一体化过程,结合民航业经营特点,构造成了“平台协同能力”因子,将纵向一体化过程指标化和客观化,将该指标与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有机融合,形成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熵权进行赋权处理,从而使得对航空公司基于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效果进行检验成为可能。博弈模型和检验模型的论证结果显示,平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是有效的。原本松散低效的机票销售代理、旅行社、物流企业,基于技术进步和航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转而成为集中高效的新的企业形态,具备了“新经济”企业的特征和竞争优势,也把民航业改造成了双边市场结构,并占据了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位置。这一市场结构使得平台企业的出现成为必然,所有航空公司的抵制行为都是在与市场趋势和市场机制的内生力相对抗。平台企业,借助双边市场结构,通过纵向一体化过程,将双边平台优势转为航空公司经营优势,迅速形成强劲现金流,并最终体现在经营利润上,这一行为有效突破了资产专用性壁垒,完成了纵向进入垄断行业的过程。研究结论,为企业如何成功进入民航业,以及在位航空公司如何提高效率提供了参考,为民航业进一步实施规制改革,推动新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供给侧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的启示。
谢乐馨[8](2018)在《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运输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运输方式。中国的航空运输业较快地发展起来,在世界航空运输市场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但当前,中国的航空运输业仍然有着很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国内航空公司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问题,但由于他们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因此经常遭受严重的打击。因此,提高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对于有效防范风险非常重要。本文在阅读大量的航空公司年报和国内外财务风险文献等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种类做识别研究,运用预警模型做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的长短期预警,并提出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对策。本文以近五年(2012-2016年)的航空局民航公告为基础分析我国航空业的发展状况。采用2012-2016年近五个年度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年报数据分析其营运、筹资、收益分配和投资风险,识别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种类,分析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文中用海南航空公司作为例子分析了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财务风险。用功效系数法短期预警我国上市航空公司2016年的财务风险,用Z计分模型法和F分数模型法长期预警我国上市航空公司2012-2016年五年的财务风险。从筹资、投资、营运、收益分配和内部控制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能够有效防范风险的对策。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后,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的上市航空公司存在着许多财务风险,其中投资和筹资风险最严重。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偿债风险过高,汇率风险较大和过度使用财务杠杆,使得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的筹资风险较大。投资方式单一、投资规模较大和投入产出效率低使得我国上市航空公司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此外,应收账款风险、航油风险和存货风险等使得我国上市航空公司存在营运风险。我国上市航空公司由于较少分配收益,存在收益分配风险。本文根据其存在的财务风险提出完善措施:控制负债规模,优化资本结构;扩大债券融资比例,增加融资方式;提高资产投入产出的效率,控制投资规模;减小航油和汇率风险以及加强内控等。
孙瑞霖[9](2014)在《山东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国内民航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民航运输年总周转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被誉为“齐鲁之翼”的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航”)经过十九年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拥有74架各型飞机的全国性航空公司,同时构建了“东西串连、南北贯通、覆盖全国及周边地区”的航线网络,创造了连续八年保持盈利的辉煌业绩。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国内民航业面临着竞争加剧、油价飞涨、高铁冲击、飞行事故频发等严峻态势。山航只有构建高效的营销体系、创新多变的营销策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山航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即实现机队规模达到100架、收入利润倍增和从中型航空公司向大型航空公司、从地区航性空公司向全国性航空公司、从传统商业模式向现代商业模式转变的三个跨越。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山航营销策略的合理性对于进一步提高山航经营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涉及到的理论部分,即STP营销理论和4P’S营销理论,为论文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了山航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同时利用波特五力模型细致表述了山航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由此确定在未来的发展中,山航采取的市场定位和与之匹配的竞争策略;第四章介绍了山航营销工作的现状,并指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种类不丰富、附加值不高;定价不精细、策略过单一、低价占比高;渠道不完善、分销依赖高、直销比例低;促销理念薄弱等问题。第五章针对山航实施营销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高端公商务旅客群体和旅游休闲群体作为目标市场,并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详尽阐述了营销策略的实施过程。第六章提出巩固青岛基地,提升优化厦门和重庆基地、整合与开发电子商务渠道,推进营销信息化建设、精益营销管控模式,夯实渠道销售能力、统筹产品管理,创新客户开发与维护模式、以软服务上五星为抓手,提升营销服务管控水平。文章最后描述了笔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以及对于未来民航运输市场营销的展望。
罗增泉[10](2013)在《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变,中国经济总体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和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将带动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而世界民航看亚太,亚太民航看中国,中国民航仍处于一个增速较高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伴随着中国的天空逐渐对外开放,外航加速进入中国二三线市场、中外航空公司加快深度合作、特别是低成本航空迅猛发展、高铁全面冲击等等,对现有民航业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战略转型,以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步伐新思想、新思路,制定出打造国际化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的战略目标。按照南航的战略转型的发展目标,南航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航空公司的竞争不可避免,海外办事处作为公司战略转型、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沿阵地,以战略营销的高度,制定适合在当地市场发展的营销战略和策略,是跑赢当地市场的重要法宝。南航新加坡办事处作为南航最早拓展东南亚市场的站点之一,1994年成立至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被动应对的局面。目前,南航在新加坡市场面临着高端市场比不上新航,低端市场受廉航影响,中转市场受到同行竞争的威胁,这些因素一直影响着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竞争。作为南方航空的一个海外站点,如何适应当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如何在世界品牌航空和廉价航空领域分一杯羹,如何在公司总体营销战略下,充分利用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有效资源,寻求突破,巩固并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新加坡航线经营效益成为了南航新加坡办事处经营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按照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步骤,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分别应用PEST和波特分析工具分析了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外部营销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现状,其中重点对南航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核心竞争力的对比分析,主要包括经营目标及战略、经营能力分析、主要目标市场及定位、主要营销策略及效果等方面的分析,通过和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凸显了南航在新加坡市场所面临的威胁与机会。第三章介绍了南航新加坡市场内部营销环境的现状,通过对南航新加坡市场经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南航存在营销战略不明晰、营销组合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的主要问题;通过SWOT分析,明确了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优劣势、市场机遇与威胁。第四章运用营销战略理论,以南航总体发展战略和新加坡办事处营销目标与任务为基础,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应用STP分析工具对新加坡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对各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在综合考量南航在新加坡市场内外部营销环境、自身优劣势、市场机会与威胁等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南航应调整的营销战略及定位。第五章以营销战略为方向,运用4Ps理论,具体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及营销人才等五个维度,以改进劣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对目前存在不足的营销组合策略提出了优化建议。最后一章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文章通过分析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变化,总结出南航在新加坡市场,要与竞争对手相抗衡,争取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应当实施差异化竞争营销战略,采用全方位产品、差异化定价、多元化渠道、组合性促销营销策略组合,并辅以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策略。这将对南航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新加坡市场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跑赢对手,跑赢大势,有效开创营销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每个市场都做好了营销,公司的整体营销才会取得全面性的提高,才能为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对航空公司海外市场如何结合内外部环境、自身资源与条件,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作为参考和讨论。
二、中国新航即将投入使用真正电子客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航即将投入使用真正电子客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企业营销的研究 |
1.2.2 关于航空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STP理论 |
2.2 4P理论 |
第3章 F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民航业的发展环境 |
3.1.1 民航旅客运输量总体呈增长态势 |
3.1.2 国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
3.1.3 旅游消费需求旺盛 |
3.1.4 政策扶持 |
3.2 F航空公司的竞争环境 |
3.2.1 F航空所面临的行业竞争者众多 |
3.2.2 资源争夺激烈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第4章 F航空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
4.1 F航空公司基本情况 |
4.1.1 F 航空公司基本经营情况 |
4.1.2 营销组织结构和团队 |
4.2 F航空公司的STP策略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F航空公司的4P策略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促销策略 |
第5章 F 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5.1 品牌形象不突出 |
5.1.1 品牌战略缺失 |
5.1.2 品牌形象无法辨识 |
5.2 F航空公司4P策略存在的问题 |
5.2.1 产品设计不合理 |
5.2.2 定价机制不科学 |
5.2.3 渠道管理失衡 |
5.2.4 促销创新性和差异性不足 |
5.3 营销组织结构及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组织结构不合理 |
5.3.2 团队管理有待优化 |
第6章 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对策 |
6.1 提升品牌形象 |
6.1.1 建立匹配的品牌战略 |
6.1.2 着重提升产品和服务 |
6.2 F航空公司4P策略的优化 |
6.2.1 产品策略优化 |
6.2.2 价格策略优化 |
6.2.3 渠道策略优化 |
6.2.4 促销策略优化 |
6.3 建立合理的营销组织体系 |
6.3.1 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6.3.2 优化团队管理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KM航空公司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航空公司营销的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服务营销相关理论 |
一、服务的内涵 |
二、服务的特征 |
三、服务质量 |
四、服务营销组合 |
第三章 KM航空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营销现状 |
第一节 KM航空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简介 |
第二节 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营销状况 |
一、线上销售渠道简介 |
二、线下销售渠道简介 |
第三节 KM航空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会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五、SWOT分析小结 |
第四章 公务采购机票项目存在的服务营销问题 |
第一节 产品问题 |
一、基础位移产品的问题 |
二、产品同质化问题 |
第二节 客票定价问题 |
一、实时定价问题 |
二、价格梯度问题 |
三、量价关系问题 |
四、联营问题 |
第三节 分销渠道的问题 |
一、线上渠道问题 |
二、线下渠道问题 |
第四节 促销问题 |
一、促销方式分析 |
二、促销费分析 |
第五节 服务人员方面的问题 |
第六节 服务过程的问题 |
一、客票退改签过程问题 |
二、不正常航班保障过程 |
第七节 有形展示问题 |
一、公务采购机票官网站展示不足 |
二、KM航空特色展示的问题 |
第五章 公务采购机票项目服务营销策略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一、KM航空核心服务产品策略 |
二、采用付费会员制的差异化服务策略 |
第二节 定价策略 |
一、实时定价策略 |
二、价格梯度策略 |
三、量价关系策略 |
四、联营策略 |
第三节 渠道策略 |
一、线上渠道策略 |
二、线下渠道策略 |
第四节 促销策略 |
一、取消基础代理费策略 |
二、提高溢价类和后返类促销费策略 |
第五节 服务人员策略 |
一、加强人员培训 |
二、注重员工激励 |
三、授权策略 |
第六节 服务过程策略 |
一、客票退改签过程策略 |
二、不正常航班保障过程策略 |
三、特殊旅客服务流程建设 |
第七节 有形展示策略 |
一、公务采购机票管理网站展示策略建议 |
二、KM航空特色展示策略 |
第六章 KM航空公司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服务营销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培训体系建设 |
一、明确服务培训体系中涵盖的部门 |
第二节 构建数字化体系 |
一、搭建数据仓库,夯实数据后台 |
二、构建数据中台 |
三、数据前台的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服务营销基本理论 |
2.1.1 服务营销定义 |
2.1.2 服务营销7P组合 |
2.1.3 服务市场营销战略STP理论 |
2.2 分析工具与方法介绍 |
2.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 |
2.2.2 企业竞争环境SWOT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1 中国民航业发展现状 |
3.1.2 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现状 |
3.1.3 航空企业呼叫中心发展趋势 |
3.2 S航空公司发展概况 |
3.3 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企业竞争环境(SWOT)分析 |
第五章 S航空呼叫中心营销战略及服务营销问题分析 |
5.1 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STP营销战略分析 |
5.1.1 市场分析 |
5.1.2 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服务营销7P分析 |
5.2.1 产品分析 |
5.2.2 定价分析 |
5.2.3 渠道分析 |
5.2.4 促销分析 |
5.2.5 人员分析 |
5.2.6 过程分析 |
5.2.7 有形展示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服务营销改进建议 |
6.1 服务营销组合改进建议 |
6.1.1 产品策略 |
6.1.2 价格策略 |
6.1.3 渠道策略 |
6.1.4 促销策略 |
6.1.5 人员策略 |
6.1.6 过程策略 |
6.1.7 有形展示策略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与意义 |
二、文献与资料 |
三、方法与结构 |
四、创新与不足 |
五、术语与说明 |
第一章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和既有实践 |
第一节 航空仲裁的基本范畴 |
一、航空 |
二、仲裁 |
第二节 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一、国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二、国内航空仲裁的既有实践 |
第二章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与限度 |
第一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缘由 |
一、基于仲裁对航空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的供给 |
二、基于仲裁与航空争议个性化解决需求的契合 |
第二节 航空争议引入仲裁机制的限度 |
一、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问题缘由 |
二、航空仲裁适用限度的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可仲裁性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第一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类型化区分的缘由 |
一、可仲裁属性: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论证基础 |
二、类型化标准:航空仲裁适用范围的区分规范 |
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航空争议的类型化区分 |
一、部门法维度 |
二、仲裁法维度 |
三、航空法维度 |
第三节 可仲裁航空争议的初步厘定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 |
二、航空商事争议 |
三、航空消费争议 |
第四章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纾困 |
第一节 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一、可契约性的基本要义 |
二、可契约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协议的效力困境 |
第二节 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证成 |
一、航空运输总条件合同属性的初步厘定 |
二、“特别条款”适用困境的消解 |
第三节 航空仲裁条款引入争议的方式 |
一、航空财产权益争议中仲裁机制的可契约性 |
二、航空消费争议中仲裁条款订入协议的效力认定 |
第五章 可独立性视角下航空仲裁实践的绩效评价 |
第一节 我国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状 |
一、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有益探索 |
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的发展挑战 |
第二节 行业仲裁理念下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学理定位 |
一、行业仲裁的基本理念 |
二、行业仲裁的发展实践 |
三、行业仲裁理念下航空仲裁的定位 |
第三节 制度竞争语境中独立航空仲裁实践的现实意义 |
一、“法律制度竞争优势”理念的提倡 |
二、独立航空仲裁、民航强国战略与全球航空业竞争 |
第六章 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路径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学理依据 |
一、航空仲裁制度的完善动因 |
二、航空仲裁制度的适用限度 |
第二节 研究展望:完善我国航空仲裁制度的可行路径 |
一、航空仲裁机制的完善路径 |
二、航空仲裁法律的完善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后记 |
(5)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体系的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运行控制安全管理理论 |
2.1 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和安全管理概述 |
2.1.1 运行控制 |
2.1.2 运行控制体系 |
2.1.3 安全管理和航空安全管理 |
2.2 安全管理体系(SMS)理论 |
2.2.1 安全管理体系的“四大支柱” |
2.2.2 闭环的安全管理体系 |
2.3 安全管理的经典理论 |
2.3.1 海恩法则 |
2.3.2 SHEL模型 |
2.3.3 REASON模型 |
第3章 国内外民航安全管理经验借鉴 |
3.1 美国民航安全管理经验 |
3.1.1 实施民航安全计划,组织结构完善 |
3.1.2 规章体系完善,覆盖面广 |
3.1.3 建立委员会,部门间共享经验 |
3.1.4 科技推动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
3.2 加拿大民航安全管理经验 |
3.3 新加坡航空的安全管理经验 |
3.4 中国台湾长荣航空的安全管理经验 |
3.4.1 强调全员参与 |
3.4.2 建立推进委员会 |
3.4.3 倡导优质的安全文化 |
3.4.4 利用先进的电子系统,强化风险控制 |
3.5 中国海南航空的安全管理经验 |
3.5.1 重视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
3.5.2 重视安全文化建设,鼓励员工参与 |
3.5.3 科技创新,重视安全管理系统建设 |
3.6 国内外民航安全管理启示 |
3.6.1 合理的公司架构,完善的法律法规 |
3.6.2 转变安全思维,进行非惩罚式的安全管理 |
3.6.3 重视安全文化,鼓励员工参与 |
3.6.4 重视安全投入,加强以科技为导向的安全系统建设 |
第4章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现状 |
4.1 D航空公司安全管理概况 |
4.1.1 D航空公司概况 |
4.1.2 D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架构 |
4.2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状况 |
4.2.1 运行控制系统 |
4.2.2 安全管理组织架构 |
4.2.3 安全政策 |
4.2.4 风险管理 |
4.2.5 安全保证 |
4.2.6 安全促进 |
4.3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防控系统 |
4.3.1 建立背景 |
4.3.2 建设情况 |
4.3.3 系统应用 |
第5章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安全文化建设的问题 |
5.1.1 安全培训的效果和形式 |
5.1.2 中西方对待SMS的认识差异 |
5.1.3 安全环境的影响 |
5.2 个人安全素质的问题 |
5.2.1 个人对待安全的态度 |
5.2.2 个人的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 |
5.3 员工安全报告信息存在的问题 |
5.3.1 流程不够简化,闭环反馈时间过长 |
5.3.2 报告信息未充分利用 |
5.3.3 员工参与性不高 |
5.4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
5.4.1 飞行签派员流失 |
5.4.2 安全岗位人员问题 |
5.5 安全防控系统的问题 |
5.5.1 版本更新改进速度过慢,研发投入不够 |
5.5.2 机场风险数据库更新滞后 |
5.5.3 功能单一,界面操作有待提高 |
第6章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议 |
6.1 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 |
6.1.1 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
6.1.2 改善安全环境,营造安全氛围 |
6.1.3 领导重视,引入安全理念 |
6.1.4 定期做好安全文化评测 |
6.2 加强安全培训,强化考核机制 |
6.2.1 丰富教学模式 |
6.2.2 重视培训效果和反馈 |
6.2.3 组建专业教员队伍 |
6.3 完善员工安全信息报告的处理 |
6.3.1 完善员工安全报告机制 |
6.3.2 加强对安全信息报告的利用 |
6.3.3 积极分析安全案例 |
6.4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
6.4.1 完改善薪酬设计 |
6.4.2 改善员工激励方法 |
6.4.3 重视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
6.5 加强安全防控系统的建设 |
6.5.1 加强安全投入,做好系统的改进 |
6.5.2 完善防控系统专家团队建设 |
6.5.3 加强机构合作研发和对外宣传 |
6.6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安全文化调查问卷 |
附录B 安全文化调查问卷实施情况说明 |
(6)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营销渠道理论概述 |
一、营销渠道的定义 |
二、营销渠道的结构 |
三、营销渠道的设计 |
四、营销渠道的管理 |
第二节 国内外航空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研究综述 |
第三章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企业概况 |
第二节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调研 |
一、调研目标的确定 |
二、调研对象的选择 |
三、调研方法的确定 |
四、调研资料整理与分析 |
第三节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一、传统营销渠道现状 |
二、网络营销渠道现状 |
第四节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传统营销中过分依赖代理人,忽视了旅行社渠道 |
二、代理人市场集中度较高,忠诚度较低 |
三、渠道目标不相容,渠道间竞争冲突凸显 |
四、大客户销售渠道不健全,遗失高端客户资源 |
五、网络分销占比过大,直销发展较慢 |
第四章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环境 |
四、科技环境 |
第二节 微观环境分析 |
一、消费者与市场 |
二、竞争者与行业 |
第五章 国内外航空公司营销渠道成功管理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航空公司营销渠道管理成功案例 |
一、建立合作,提升技术,扩宽渠道 |
二、完善服务,塑造品牌,强化直销 |
三、直接投资,互利共赢,加强管控 |
第二节 国内航空公司营销渠道管理成功案例 |
一、开发自有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
二、抓准收益提升重点,重视旅游及高端客户维护 |
第三节 国内外航空公司营销渠道借鉴 |
第六章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对策 |
第一节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的整体思路 |
第二节 传统代理商营销渠道优化方案 |
一、发挥服务优势,加强代理人渠道的规范与管理 |
二、细分旅客市场,重视旅行社渠道的开发与维护 |
三、构建大客户营销渠道,抢占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
第三节 网络营销渠道优化方案 |
一、提升电商水平,强化直销平台 |
二、发展新型载体,扩宽网络营销渠道 |
第四节 营销渠道整合优化方案 |
一、树立平台化思维,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利共赢 |
二、重新评估渠道价值,根据旅客需求选择营销渠道 |
三、建立渠道联盟,增强对渠道成员的管控力度 |
第七章 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H航空公司内部部门功能的调整 |
第二节 强化营销队伍建设 |
第三节 重视在代理人市场中的品牌建设 |
第四节 扩大常旅客计划推广范围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内容和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研究 |
2.1 双边市场文献研究 |
2.2 自然垄断行业市场进入的相关文献研究 |
2.3 民航业改革相关文献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背景及案例借鉴 |
3.1 进入民航业平台企业的划分 |
3.1.1 企业组织理论视角 |
3.1.2 双边市场理论视角 |
3.2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背景 |
3.2.1 规制环境 |
3.2.2 市场环境 |
3.3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案例借鉴 |
3.3.1 基于信息技术的视角:携程网案例 |
3.3.2 基于成本策略的视角: 春秋国旅案例 |
3.3.3 基于内容整合的视角: TUI集团案例 |
3.4 进入民航业的平台企业运营效果:纵向一体化视角 |
3.4.1 平台企业端运营效果分析 |
3.4.2 航空公司端运营效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博弈分析 |
4.1 进入民航业的博弈分析 |
4.1.1 模型构建 |
4.1.2 过程分析 |
4.2 平台企业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博弈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过程分析 |
4.2.3 双边市场结构情景 |
4.3 寡头市场结构情景的分析 |
4.3.1 市场结构特征 |
4.3.2 模型假设 |
4.3.3 模型分析 |
4.4 垄断市场结构情景的分析 |
4.4.1 模型假设 |
4.4.2 模型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的综合评价 |
5.1 财务指标分析 |
5.1.1 指标选择 |
5.1.2 指标分析 |
5.1.3 小结 |
5.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5.2.1 模型选择 |
5.2.2 构建方法及步骤 |
5.3 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
5.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3.2 平台协同能力因子的构造 |
5.3.3 指标间纵向关联性 |
5.3.4 模糊因子测度 |
5.4 一级指标评价矩阵分析 |
5.4.1 熵权及权重确定 |
5.4.2 一级指标评测计算 |
5.4.3 一级指标测算结果分析 |
5.5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5.5.1 二级指标评测计算 |
5.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6 结论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结论适用性 |
6.2 相关建议 |
6.2.1 企业层面的建议 |
6.2.2 规制层面的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1年-2017年上市航空公司财务数据(单位:亿元) |
附录2 专家评价量表 |
附录3 航空公司模糊因子测度结果列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和不足 |
1.3.1 创新 |
1.3.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 |
2.1.1 风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
2.1.2 财务风险的定义 |
2.1.3 财务风险的分类 |
2.1.4 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 |
2.1.5 财务风险管理的特点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1 我国航空公司发展概况 |
3.1.1 我国航空运输业规模 |
3.1.2 国内航空公司基本情况 |
3.2 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3.2.1 筹资风险 |
3.2.2 投资风险 |
3.2.3 营运资金风险 |
3.2.4 收益分配风险 |
3.3 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
3.3.1 偿债风险的原因 |
3.3.2 投资风险的原因 |
3.3.3 营运风险的原因 |
3.3.4 收益分配风险的原因 |
3.3.5 内部控制风险的原因 |
第四章 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案例分析——以海南航空公司为例 |
4.1 筹资风险 |
4.1.1 融资方式及其风险 |
4.1.2 偿债风险 |
4.2 投资风险 |
4.2.1 公司并购风险 |
4.2.2 土地投资风险 |
4.2.3 飞机投资风险 |
4.3 营运风险 |
4.3.1 航油风险 |
4.3.2 经营租赁风险 |
4.4 收益分配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预警 |
5.1 短期预警 |
5.1.1 功效系数法简述 |
5.1.2 实证分析 |
5.1.3 财务风险预警 |
5.2 长期预警 |
5.2.1 Z计分模型 |
5.2.2 F分数模型 |
5.2.3 Z计分模型和F分数模型的比较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
6.1 偿债风险防范对策 |
6.1.1 减小汇率风险 |
6.1.2 减小利率风险 |
6.1.3 控制债务规模 |
6.1.4 丰富融资方式 |
6.2 投资风险防范对策 |
6.2.1 丰富投资方式 |
6.2.2 控制投资规模 |
6.2.3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
6.3 营运风险防范对策 |
6.3.1 降低航油劣势 |
6.3.2 提高营业外收入 |
6.4 收益分配风险防范对策 |
6.5 内部控制风险防范对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山东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STP 理论 |
2.1.1 市场细分 |
2.1.2 市场选择 |
2.1.3 市场定位 |
2.2 4P’S 营销理论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渠道策略 |
2.2.4 促销策略 |
第3章 山航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竞争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现有竞争对手 |
3.2.2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 |
3.2.3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
第4章 山航客运营销现状分析 |
4.1 山航简介 |
4.2 山航客运营销取得的成绩 |
4.3 山航客运营销面临的困境 |
4.3.1 产品开发欠缺 |
4.3.2 定价策略粗放 |
4.3.3 渠道结构单一 |
4.3.4 促销理念滞后 |
第5章 基于市场细分的山航营销策略 |
5.1 STP 策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价格策略 |
5.2.3 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6章 山航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 |
6.1 巩固青岛基地,提升优化厦门和重庆基地 |
6.2 整合与开发电子商务渠道,推进营销信息化建设 |
6.3 精益营销管控模式,夯实渠道销售能力 |
6.4 统筹产品管理,创新客户开发与维护模式 |
6.5 以软服务上五星为抓手,提升营销服务管控水平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竞争环境 |
2.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
2.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2.2.3 替代运输方式分析 |
2.2.4 服务商分析 |
2.2.5 购买者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1 南航的总体情况 |
3.2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经营分析 |
3.2.1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经营现状 |
3.2.2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面临的困境 |
3.2.3 目前南航在新加坡市场存在的主要营销问题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遇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战略调整 |
4.1 总体战略目标 |
4.2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
4.2.1 航空运输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
4.2.2 航空客运市场细分 |
4.2.3 目标市场选择及市场定位 |
4.3 南航新加坡市场的营销战略调整 |
4.3.1 营销战略调整思路 |
4.3.2 营销战略调整和定位 |
4.4 小结 |
第5章 南航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策略优化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策略优化建议 |
5.1.2 产品策略优化具体措施 |
5.1.3 特色化服务策略优化建议 |
5.2 价格策略 |
5.2.1 南航新加坡航线的定价模式 |
5.2.2 价格策略优化建议 |
5.3 渠道策略 |
5.3.1 南航新加坡办事处现有分销渠道网络分析 |
5.3.2 渠道策略优化建议 |
5.4 促销策略 |
5.4.1 主要促销策略优化 |
5.4.2 广告策略优化 |
5.4.3 常旅客促销策略优化 |
5.5 创新型营销人才策略 |
5.6 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中国新航即将投入使用真正电子客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F航空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王政.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2]KM航空公司公务采购机票项目的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李鹏.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3]S航空公司呼叫中心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王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4]我国航空仲裁适用限度法律问题研究[D]. 贺大伟.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D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体系的安全管理研究[D]. 蒲天佐. 南昌大学, 2019(02)
- [6]H航空公司云南地区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王波入. 云南财经大学, 2018(05)
- [7]平台企业进入民航业与纵向一体化的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结构的分析[D]. 张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8]我国上市航空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D]. 谢乐馨. 福州大学, 2018(03)
- [9]山东航空公司营销策略分析[D]. 孙瑞霖.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10]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在新加坡市场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罗增泉.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