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整理古代、现代对慢性肾衰竭研究的重要文献,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探讨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及系统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样本研究获批上市新药参乌益肾片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的疗效,观察参乌益肾片在改善临床证候、保护肾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提出参乌益肾片临床使用最佳条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整理出古代、近代慢性肾衰竭中医药重要相关文献,通过13年跟师学习记录、文献整理、访谈讨论等形式总结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2.通过对邹氏肾科三代专家邹云翔、邹燕勤、王钢教授治肾学术思想的系统学习,挖掘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内涵以及系统研究成果。3.临床研究:本研究回顾性收集744例2013年3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CKD2~5期)作为研究对象。按参乌益肾片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参乌益肾片)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研究组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乌益肾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4片。对照组为单纯使用常规治疗的患者。比较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③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肝功能、腹泻情况及其他不良事件,观察参乌益肾片药物安全性。4.从网络药理角度,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的药理学作用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结果:1.总结王钢教授继承与发展邹氏肾科“补益肾元”核心思想,开创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新理论、新治法、新方药。(1)病名:王钢教授建议将“肾劳”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名,加上在各个病期阶段出现的不同主症候病名。根据病症的轻重,病名可分主次排前后顺序,如多个主症相合出现可同时诊断多个病名。(2)病因病机: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肾元不足指肾脏真阴真阳俱衰,浊毒潴留是由肾元衰竭而致的各种代谢废物的潴留。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浊毒潴留是发病之标,本标互为影响,表现互为轻重,共同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病机变化始终。(3)辨证分型:王钢教授提出辨证分型的指导思想为“本虚为纲,标实为日,标本兼顾”,分出了以本证为主的主证型,以标证为主的兼证型,主证型与兼证型可随着病机的动态变化相互兼夹,临床既能执简驭繁,又能知常达变,以此为基础创建了慢性肾衰竭辨证分型全国标准,沿用至今。(4)治疗大法:王钢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总则“补益肾元、和络泄浊”。治疗用药多以甘平之剂投之,使补气不滞、温阳不燥、滋阴不腻,缓缓图治,维持低水平下的肾阴肾阳动态平衡,阴平阳秘,以达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之效。开创辨证论治+低位、高位保留灌肠术,开发肾衰保留灌肠囊;上世纪80年代首先报道中药+皮肤渗透剂外敷穴位治疗尿毒症;90年代系统组合创新运用多途径给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高了临床疗效。(5)开发新药,研究“补益肾元”机理:王钢、邹燕勤教授开发的“补益肾元”代表药物,国家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补益肾元、清利活血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稳定内环境,双向调节细胞内环核苷酸以及TXA2-PGI2系统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免疫功能,调节性激素代谢紊乱,祛除毒素等环节,从而减轻肾小球的病理改变,加速祛除原位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并且保护了残存的肾单位,治疗慢性肾脏病取得较好疗效。2.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最佳使用条件建议。(1)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显效29例(19.3%),有效40例(26.7%),稳定34例(22.7%),无效47例(31.3%),总有效率68.7%;研究组显效184 例(31%),有效 174 例(29.3%),稳定 127 例(21.4%),无效 109 例(18.4%),总有效率81.6%;治疗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5期的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2)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7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参乌益肾片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CKD2~5期患者恶心呕吐、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等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乌益肾片能够降低CKD2~5期患者BUN、Scr,升高GFR及Ccr。并且在CKD2~5期的各个亚组中,参乌益肾片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可升高GFR、Ccr,降低BUN、Scr,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CKD2~5期各亚组患者治疗后对肾功能水平改善及分期疗效比较,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其次效果是CKD3期,再其次为CKD4期,再其次为CKD5期。证实了参乌益肾片对慢性肾衰竭CKD2~5期气阴两虚证患者均有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作用。早期发现、早期使用参乌益肾片治疗效果更好。(4)提高血清白蛋白(ALB)效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CKD3期子样本中,相较于对照组,使用参乌益肾片组患者ALB水平升高,提示参乌益肾片能够提高ALB水平,改善CKD患者营养状况。(5)安全性观察:对于参乌益肾片的安全性观察,主要从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及患者腹泻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对肝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对5例服用参乌益肾片后发生肝损害的病例进行病史调查分析:5例患者中2例有肝脏病史,停用参乌益肾片及保肝降酶治疗,ALT、AST恢复正常。提示既往有肝脏病史的患者使用参乌益肾片应注意监测肝功能。(6)提出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建议:①参乌益肾片可用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气阴两虚兼湿浊证,具有明显保护患者肾功能,延缓CKD进展作用;对继发性疾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CKD2~5期)非透析患者也有同样改善中医证候及肾功能保护作用,临床也可服用。②参乌益肾片可改善CKD2~5期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口咽干燥、大便干结等证候。③参乌益肾片对CKD2期患者在降低BUN、Scr,升高GFR及Ccr方面效果最好,并且随着CKD病程进展,CKD2~5期疗效依次减弱。建议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即可服用参乌益肾片,以使患者及早获益。④参乌益肾片服用时未出现明显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但对于既往有肝脏病史的CKD患者,服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⑤参乌益肾片服用后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如出现腹泻症状可减量或暂停服用,平素便溏者可减少剂量使用。3.从网络药理学进一步分析参乌益肾片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理。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参乌益肾片中的有效化合物多为三萜类和蒽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脂、抗溃疡、抗肿瘤、除氧自由基、降低胆固醇、增加胃动力、保肝利胆、改善免疫机能、通利大便、利水消肿等作用,它们作用于NOS3、mTOR、CETP、TNF-α、ACE、MAO-B、ADRB2、KOR、DRD2、AchE、11β-HSD1 和 5-LOX 等靶点,对高血压、炎性疾病、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原因诱发的肾小球肾炎和恶心、呕吐、失眠、口干、水肿等肾小球肾炎相关症状起到治疗和缓解等作用。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2](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指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胡风侠[3](2018)在《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行肾移植手术受者进行回顾性病历调查和术后随访,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肾移植受者移植手术期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因感染再次入院费用,明确感染对患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以期为感控部门降低感染发生率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该中心行肾移植手术的受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情况调查表”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记录,采用率、构成比等方法对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2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某三甲医院行肾移植手术且术后规律随访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明确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肾移植术后患者住院费用调查表”调查所有满足纳入条件的肾移植受者。将肾移植术后受者分为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感染者作为对照组,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总费用、各项费用及住院天数中位数的差值,同时统计社区感染组因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所产生的总费用及各项费用,明确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对患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1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343例肾移植受者中男性253例(73.8%),女性90例(26.2%),平均年龄(36.75+11.5)岁,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天,术后感染发生率44.6%,感染病死率12.4%。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以肺部(129,60.3%)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43,20.2%)、上呼吸道(19,8.9%)。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时间段以1年内为主(163,76.2%),其中59.8%的患者在肾移植手术后6个月内发生感染。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类型以社区感染为主(135,88.2%),医院感染较少(18,11.8%)。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细菌-革兰氏阴性菌(54,65.1%)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耐药率为88.9%,鲍曼不动杆菌对除亚胺培南以外的抗菌药物100%耐药,产气肠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88.3%,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肠球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50%,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66.7%,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0%。2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2.1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收入、白蛋白值、术中输血量、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感染严重程度的认知、是否经常在家中进餐(在家中进餐次数≥2/3总就餐次数)、出现小伤口是否及时处理、出入公共场所的频率、出入公共场所是否戴口罩帽子、术后恢复期是否长期卧床、术后是否进行适度锻炼、是否重视自我护理等因素相关。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4*109/L(OR=0.079,95%CI=0.0210.305)、经常在家中进餐(OR=0.079,95%CI=0.0210.305)、出入戴帽子口罩防护(OR=0.049,95%CI=0.0090.264)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白蛋白(27)35g/L(OR=6.339,95%CI=1.32030.437)、出入公共场所频率≥15次/月(OR=4.044,95%CI=1.6939.658)、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高于正常(OR=3.759,95%CI=1.6758.436)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3.1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57882.25元,对照组为86694.90元,其中西药费和治疗费在所有费用中所占比例最大。对照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位数明显低于医院感染组患者,两者差值为71187.3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5,P=0.000)。患者因医院感染增加的住院费用主要为西药费和治疗费,西药费差值为49478.25元,治疗费差值为8670.53元。患者因社区感染在本院住院,额外增加的住院总费用为33150.8元,排前两位的主要为西药费和化验费,西药费中位数为23411.71元,化验费中位数为2305.25元。3.2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30.5天,未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6天,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差值为1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社区感染组患者因感染而再次在本院住院,额外增加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4天。3.3患者不同部位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不同,医院感染中多部位感染总费用(29)肺部感染总费用(29)泌尿系感染总费用(29)手术切口感染总费用(29)其他部位感染总费用。社区感染中多次、多部位感染总费用(29)泌尿系感染总费用(29)肺部感染总费用(29)上呼吸道感染总费用(29)其他部位感染总费用。3.4社区感染组患者因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18岁以下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5825.13元,1830岁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26993.21元,3160岁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8158.86元,60岁以上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70080.2元。结论:1.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以社区感染为主,时间主要集中在移植术后1年内,病原体以细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主。2.白细胞≥4*109/L、经常在家中进餐、出入戴帽子口罩防护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白蛋白(27)35 g/L、出入公共场所频率≥15次/月、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高于正常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术后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较大,医院内感染患者以西药费和治疗费为主,社区感染患者以西药费和化验费为主;医院内感染以多部位感染花费最多,其次为肺部感染,社区感染以多次、多部位花费最多,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
董晶[4](2018)在《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效果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比较5种内服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证据。方法: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及临床应用情况选择和收集治疗慢性肾脏病常用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胶囊、肾衰宁胶囊/片、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黄葵胶囊)的随机对照试验,并选择年龄≥18岁的CKD3-5期非透析或肾移植患者,性别及原发病不限。诊断标准参照美国肾基金会肾脏病结局质量倡议(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s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NKF-KDOQI)工作组关于 CKD 的诊断及分期,同时允许诊断标准及分期的不同。干预措施选取内服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另一种内服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单纯常规治疗或一种西药联合常规治疗。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全因死亡率、接受透析或肾移植等肾脏替代疗法。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24h尿蛋白定量、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排除无法判断疾病分期或无法获取病人基线血肌酐或肾小球滤过率指标的文献,以及信息明显错误的文献。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MEDLINE(Ovid SP,1946~)、Embase(Ovid SP,1974~)、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Issue 2,2017)、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1978~)、中国知网(CNKI)(1979~)、万方资源数据库(1990~)、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2月。文献筛选后,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干预措施相同的研究在异质性检验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传统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主要根据I2值来评估,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在调整间接比较中,评价临床和方法学的相似性。在混合治疗分析中对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干预措施间直接和间接比较的综合分析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效应量时,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95%CI进行区间估计。同时,也进行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其不同条件下的效果和结果的稳定性。发表偏倚主要通过绘制漏斗图,并观察漏斗图的对称性。当研究个数小于10或大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少时,采用Begg’s检验和Egger’s检验。数据分析采用STATA/SE 11.0和WinBugs 14.0软件。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均为中文文献,其中包含3416名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涉及7种干预措施,分别为尿毒清颗粒/胶囊、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黄葵胶囊、肾衰宁胶囊/片、吸附剂、常规治疗。纳入的研究中仅有6篇提及采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或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与盲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尿毒清颗粒/胶囊与虫草制剂(MD =-20.53,95%CI[-30.39,-10.75])、黄葵胶囊(MD =-50.05,95%CI[-70.87,-29.30])、吸附剂(MD =-29.75,95%CI[-42.31,-17.42])和常规治疗(MD =-61.47,95%CI[-69.25,-53.68])比较疗效更佳;与尿毒清颗粒/胶囊相比,肾衰宁胶囊/片(MD = 22.04,95%CI[6.91,37.43])效果更佳;尿毒清颗粒/胶囊与海昆肾喜胶囊(MD = 12.44,95%CI[-4.59,29.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虫草制剂与黄葵胶囊(MD =-29.52,95%CI[-49.76,-9.35])、常规治疗(MD =-40.94,95%CI[-46.86,-35.04])相比疗效更佳;与虫草制剂相比,海昆肾喜胶囊(MD= 32.96,95%CI[16.57,49.50])和肾衰宁胶囊/片(MD = 42.57,95%CI[27.51,57.73])效果更佳;虫草制剂与吸附剂(MD =-9.22,95%CI[-24.65,6.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昆肾喜胶囊与黄葵胶囊(MD =-62.48,95%CI[-87.39,-37.68])、吸附剂(MD =-42.18,95%CI[-63.28,-21.42])和常规治疗(MD =-73.91,95%CI[-89.45,-58.58])相比效果更佳,但与肾衰宁胶囊/片(MD = 9.61,95%CI[-11.26,30.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黄葵胶囊相比,肾衰宁胶囊/片(MD = 72.09,95%CI[48.09,96.01])疗效更佳;黄葵胶囊与吸附剂(MD = 20.30,95%CI[-3.60,44.27])和常规治疗(MD=-11.42,95%CI[-30.73,7.9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衰宁胶囊/片与吸附剂(MD =-51.79,95%CI[-69.48,-33.94])、常规治疗(MD =-83.51,95%CI[-97.44,-69.71])相比疗效更佳;吸附剂与常规治疗(MD =-31.72,95%CI[-45.87,-17.53])相比疗效更佳。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尿毒清颗粒/胶囊与吸附剂(MD =-2.62,95%CI[-4.66,-0.64])和常规治疗(MD =-3.47,95%CI[-4.85,-2.10])相比效果更佳;尿毒清颗粒/胶囊与虫草制剂(MD= 1.01,95%CI[-1.31,3.33])、海昆肾喜胶囊(MD = 1.95,95%CI[-0.80,4.71])、黄葵胶囊(MD =-3.97,95%CI[-8.86,0.93])、肾衰宁胶囊/片(MD =-0.22,95%CI[-2.33,1.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虫草制剂与吸附剂(MD =-3.63,95%CI[-6.53,-0.80])和常规治疗(MD =-4.48,95%CI[-6.37,-2.62])相比疗效更佳;虫草制剂与海昆肾喜胶囊(MD = 0.95,95%CI[-2.11,3.98])、黄葵胶囊(MD =-4.98,95%CI[-10.04,0.08])、肾衰宁胶囊/片(MD =-1.22,95%CI[-3.88,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海昆肾喜胶囊与黄葵胶囊(MD =-5.92,95%CI[-11.18,-0.66])、吸附剂(MD =-4.58,95%CI[-7.82,-1.38])和常规治疗(MD =-5.42,95%CI[-7.82,-3.04])相比疗效更佳,但与肾衰宁胶囊/片(MD =-2.17,95%CI[-5.22,0.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黄葵胶囊与肾衰宁胶囊/片(MD = 3.75,95%CI[-1.30,8.83])、吸附剂(MD=1.34,95%CI[-3.85,6.49])和常规治疗(MD = 0.50,95%CI[-4.21,5.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衰宁胶囊/片与吸附剂(MD =-2.41,95%CI[-4.57,-0.29])、常规治疗(MD =-3.25,95%CI[-5.14,-1.37])相比疗效更佳;吸附剂与常规治疗(MD =-0.84,95%CI[-2.99,1.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内生肌酐清除率方面,涉及4种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胶囊、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和肾衰宁胶囊/片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涉及5种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黄葵胶囊和肾衰宁胶囊/片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h尿蛋白定量方面,涉及5种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胶囊、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黄葵胶囊和肾衰宁胶囊/片。与尿毒清颗粒/胶囊相比,虫草制剂(MD=0.51,95%CI[0.04,0.97])效果更好,虫草制剂与肾衰宁胶囊/片(MD =-0.19,95%CI[-0.32,-0.07])相比效果更佳,其余中成药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有效率方面,涉及4种中成药,尿毒清颗粒/胶囊、虫草制剂、海昆肾喜胶囊和肾衰宁胶囊/片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网状meta分析排序结果,在血肌酐方面,肾衰宁胶囊/片(1.181)、海昆肾喜胶囊(1.898)、尿毒清颗粒/胶囊(2.921)较其他几种中成药效果更佳;在尿素氮方面,海昆肾喜胶囊(1.441)、虫草制剂(2.135)、尿毒清颗粒/胶囊(3.208)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佳;在内生肌酐清除率方面,海昆肾喜胶囊(1.813)、尿毒清颗粒/胶囊(2.579)、虫草制剂(2.696)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佳;在肾小球滤过率方面,虫草制剂(1.754)、海昆肾喜胶囊(2.642)、黄葵胶囊(3.222)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佳:在24h尿蛋白定量方面,虫草制剂(1.817)、黄葵胶囊(1.830)、海昆肾喜胶囊(2.704)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佳;在有效率方面,肾衰宁胶囊/片(1.954)、尿毒清颗粒/胶囊(2.557)、海昆肾喜胶囊(2.718)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佳。结论:5种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改善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24h尿蛋白定量和临床有效率方面效果多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少数中成药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常规治疗中使用的其他药物有关。每种中成药侧重不同,但总体来说海昆肾喜胶囊、尿毒清颗粒/胶囊、虫草制剂较其他中成药效果更优。由于纳入文献数较少且方法学质量较低,结论仍需谨慎对待。
贺学林,沈佳,黄洪锋,程军,李夏玉,章维,陈江华[5](2016)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肾移植手术前后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变化规律。方法: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从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用传统中医理论的望闻问切等方法,对1 168例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前和移植后两个不同时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其中医证型和常规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肾移植前正虚和邪实并重,正虚以气阴两虚(31.8%)、肝肾阴虚(30.1%)、脾肾阳虚(17.9%)最为常见,邪实以瘀血(100.0%)、湿浊(77.3%)、湿热(62.9%)比较常见;移植后患者相对于移植前正虚(31.9%vs 99.1%)和邪实(66.3%vs 317.6%)均少,正虚常见的证型依次是气阴两虚(10.0%)、肝肾阴虚(8.8%)、脾肾阳虚(7.1%);邪实常见瘀血(30.7%)、湿热(15.5%)、外感(8.3%),同时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明显降低(P<0.01),血红蛋白明显上升(P<0.05)。结论:肾移植手术后气阴两虚和血瘀的发生率仍较高,而且外感的发生率显着增加,提示益气养阴、调肾化瘀、解毒解表可能是中医药在移植后的主要治法。
韩超汝[6](2016)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观察期18个月内,连续纳入慢性肾脏病5期(原发病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予西医基础治疗及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仅行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期内两组出现透析指征者的一般情况、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24例,对照组纳入观察且发生透析指征者10例,最终两组进入结果分析共34例。疗效指标:(1)纳入到发生透析指征的时长:治疗组为8.63 ± 4.61月,对照组为5.78±2.50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7),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进入透析。(2)生存质量量表积分:①生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0.70分,治疗后为73.05.±8.90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1.11±9.17分,治疗后为64.44± 11.9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生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较高。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生理功能。②心理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59±11.38分,治疗后为74.73±7.8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理功能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5),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74.22±4.74分,治疗后为72.67±7.47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心理功能。③社会功能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71.14±15.29分,治疗后为74.09± 11.44分;对照组治疗前为70.89±12.34分,治疗后为72.33±10.30分,两组内、组间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感受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61.41±13.28分,治疗后为70.68±8.76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感受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23),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治疗前为68.11±7.87分,治疗后为67.67±4.90分。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治疗感受较好。(3)营养状况:①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治疗组治疗前为27.09±3.18分,治疗后为27.59±2.81分;对照组治疗前为27.44±3.09分,治疗后为25.33±2.12分,对照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2),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营养状况量表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39),对照组治疗后积分有所下降。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营养状况。②营养状况实验室指标:治疗组治疗前血浆白蛋白水平为40.76±3.15g/L,治疗后为38.51±4.97g/L;对照组治疗前为41.26±2.87g/L,治疗后为34.83±3.55g/L,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呈下降趋势。两组间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42),对照组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白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课题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期临床安全性较高。研究结论1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进入透析终点。2中医辨证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王向杰,宋金亮[8](2000)在《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朱慧婷[9](2011)在《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文中提出背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标准化的诊疗方法,作为一种既能贯彻持续质量改进(CQI)又能节约资源的标准化治疗模式,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较为缺乏,而将CP应用于皮肤疾病中医诊疗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故如何在临床路径中有效发挥皮肤科外治结合内治优势、如何在临床路径实施中有效体现中医治疗的优势、通过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印证中医效宏价廉的优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处置差异较小,但住院费用差别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我们选择带状疱疹制定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以期通过非同期对照研究,完善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并评估其疗效,评价该路径实施的经济学效益,初步建立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疗效及经济学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制定皮肤科其他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提供参考和可借鉴的经验。目的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初步探讨该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经济学效益,为路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研究内容借鉴国内外近年来对临床路径研究和运用所取得的经验,按照路径制订原则及方法,构建并优化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应用该路径对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进行初步观察和评价。自2009年09月至2010年10月连续纳入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患者5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用药、临床疗效、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变异及处理、满意度调查等指标。同时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病案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既往病案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实验室指标住院前后改善情况。通过纳入临床路径患者资料和回顾性研究资料的比较,初步探讨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经济学效益。结果1路径组与回顾性研究组一般情况、基础病情、医疗付款方式、中西医结合治疗率无差异。2路径组中医证型较回顾性研究更加集中、更加切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规范。中成药针剂的选用与中医辨证分型基本一致,针灸治疗的方法有所丰富,西医治疗药物的选择基本遵循了廉、效的原则。3住院天数方面:路径组的住院天数与08年、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0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临床路径之前平均住院天数逐年上升,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天数较前缩短,少于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日。4住院费用:路径组与08年、0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与06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年的住院费用与08年、07年有显着性差异。提示06年到08年住院费用总体呈上升趋势,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住院费用较08年、07年降低,与06年住院费用无差异。对住院费用明细进行比较,实施路径后西药费、中成药费、化验费有所下降;中草药费、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差异不大;放射费逐年上升。5临床疗效:路径组痊愈47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0例。疗效与08年(P<0.05)、07年(P<0.05)、06年(P<0.05)均有显着性差异。提示实施临床路径后,疗效较实施路径前有所提高。6随访:后遗神经痛发生率11.11%。实施临床路径与非路径的治疗方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无影响。7病人满意度评价:纳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对住院治疗效果、服务态度较满意,但对治疗过程中等待检查、等待办理出入院手续满意度略低,应从优化出入院手续办理流程、加强科室协作缩短检查等候时间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8变异分布和意义:55例病人住院期间共发生了302项变异。8.1由系统因素引起的变异4条,可以通过医院协调、与相关科室沟通,提高效率、避免因等待会诊或检查而延长住院天数。8.2因医护人员因素造成的变异达38条,其中36条与习惯性检查用药有关,考虑到这部分检查主要与目前医疗环境、医疗安全有关,可以考虑对临床路径的方案进行修订,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方案,增加腹B超、凝血、传染病系列为入院常规检查。8.3患者因素产生变异22条,可通过加强对医生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患者的交流改善,患者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要说服患者尽可能舍弃。8.4疾病因素引起变异238条,可以考虑将外治法的规范操作和适用范围细化,将常见基础疾病和常见临床症状相关变异对应的检查和用药作为路径常见变异的补充,写入路径治疗方案中,为临床提供指导。8.5按照住院日期来算,变异最多出现在入院第一天,且大部分集中在加做的检查以及医生习惯用药上。8.6按照变异管理难易程度来算,56.95%的变异是可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提高诊疗水平、加强路径管理、科室间沟通解决的变异,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尚需要增加变异分析讨论的频次,及时发现可控变异并找出解决办法。9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相关性分析9.1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天数的关系不同医疗付款方式患者在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医疗付款方式对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无影响。9.2医疗付款方式与住院费用的关系医疗付款方式是带状疱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之一。医疗保险和公费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自费患者,可能与医保和公费患者要求住院全面检查、经济方面无支付压力有关。结论本研究采用非同期历史对照的方法,对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临床路径应用后带状疱疹急性期住院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实施临床路径前缩短,住院费用有所下降。②通过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将优化的带状疱疹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实施路径后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的疗效优于实施临床路径前。体现了中医多个疗法联合、简便廉效的优势。③应用临床路径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明确进一步提高临床效率的切入点——整合住院流程、科室间合作。④变异的研究初步提示本院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下一步改进方面可能在:加强相关科室沟通、缩短检查或会诊时间;适当增加入院常规检查项目保证医疗安全;明确规范常见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对应检查和用药;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规范用药,各种外治法的适用皮损特点和切入时间;特殊部位带状疱疹外治法和用药的调整等方面。
赵虎康[10](2007)在《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尽管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和条件有很大改进,但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并无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积极加以纠正。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方法治疗透析低血压效果较差,中药在防治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大量临床实验表明了生脉注射液有升压作用,为了更大地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本次研究观察了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效果,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升高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文献综述包括两个部分:1.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论述了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2.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论述了生脉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临床研究部分包括病例来源:选取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科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均为慢性肾衰,年龄18~70岁,平均(61.21±3)岁。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分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以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组在每次血液透析开始经血路管动脉输液端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40ml,疗程4周。观察指标: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血压、心率的变化、生化检测及KT/V值。统计分析: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计算用SPSS11.5统计分析系统。试验结果:60例患者共透析686例次,发生低血压反应89例次,总发生率12.97%。1.试验组的透析中最低血压和透析后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患者心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方差齐性检验F<F0.05,认为方差齐,经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4.生脉注射液可以改善透析低血压患者的心慌、汗出和肌肉痉挛症状,而对头晕和恶心症状无影响。5.对不同证型,生脉注射液升压效果有差异,其中对阴虚型升压效果最明显。6.试验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生脉注射液对患者的主要生化指标、血液学指标和透析充分性无影响。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有较好效果,适用于血液透析中经常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降低透析低血压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使用。
二、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病名研究 |
1. 水肿 |
2. 癃闭 |
3. 关格 |
4. 溺毒 |
5. 肾劳 |
第二节 病因病机研究 |
第三节 中医证候类型研究 |
第四节 名家经验研究 |
第五节 单味药及专方验方的研究 |
第六节 中药灌肠治疗的研究 |
第七节 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 |
第八节 中成药治疗的研究 |
第九节 中医综合治疗的研究 |
第二部分 王钢教授对邹氏肾科核心思想“补益肾元”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理论起源 |
第二节 “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则治法 |
5. 护肾养生 |
第三节 对肾元不足的证本质和“补益肾元”的理论核心机制探索 |
第三部分 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临床再研究 |
第一节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一般资料与基线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基线资料 |
第三节 临床疗效比较 |
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比较表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TC、TG)、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5.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比较 |
6. 两组中CKD3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7. 两组中CKD4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8. 两组中CKD5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9. 研究组CKD2~5期各期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水平比较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指标评价 |
1. 参乌益肾片对肝功能影响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 |
第五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参乌益肾片组方分析 |
第二节 参乌益肾片临床有效性分析 |
1. 参乌益肾片能有效改善CKD患者临床症状 |
2. 参乌益肾片改善肾功能,延缓CKD进展 |
3. 参乌益肾片对血清白蛋白(ALB)的影响 |
第三节 参乌益肾片安全性观察 |
第四节 参乌益肾片最佳使用条件 |
第五部分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前言 |
2. 药材-化合物 |
3. 对接打分 |
4. 靶点与疾病信息 |
5. 结果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1. 药材-化合物-疾病网络-部分化合物药理 |
2. 药物-化合物-疾病中部分靶点网络特征 |
第三节 研究总结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2)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检索策略 |
三、文献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谱计量方法 |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
五、数据录入、管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检索情况 |
二、基本病谱 |
三、病症系统分析 |
四、病症种类分析 |
五、文献年度分布 |
六、发表期刊 |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
八、小结 |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
一、病种选择 |
二、文献分类评价 |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
二、证据总结 |
第四章 讨论 |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
六、蜂针安全性 |
七、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慢性肾脏病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1.1.1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 |
1.1.2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 |
1.1.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标准 |
1.1.4 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5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6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
1.2 慢性肾脏病中医研究现状 |
1.2.1 中医病因病机 |
1.2.2 中医辨证施治 |
1.2.3 中医药其他治法 |
1.3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1 网状Meta分析的由来 |
1.3.2 定义 |
1.3.3 间接比较 |
1.3.4 基本假设 |
1.3.5 研究现状 |
1.3.6 报告规范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设计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来源与检索 |
2.4.1 文献来源 |
2.4.2 检索词 |
2.4.3 检索策略 |
2.5 文献筛选 |
2.6 资料提取 |
2.7 研究质量评价 |
2.8 统计分析 |
2.8.1 异质性检验 |
2.8.2 一致性检验 |
2.8.3 相似性检验 |
2.8.4 合并效应量的估计 |
2.8.5 亚组分析 |
2.8.6 敏感性分析 |
2.8.7 发表偏倚 |
2.8.8 检验模型拟合度 |
2.8.9 统计分析软件 |
第三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4 直接比较Meta分析 |
3.4.1 血肌酐 |
3.4.2 血尿素氮 |
3.4.3 内生肌酐清除率 |
3.4.4 肾小球滤过率 |
3.4.5 24h尿蛋白定量 |
3.4.6 有效率 |
3.5 网状Meta分析 |
3.5.1 证据网络 |
3.5.2 模型的选择 |
3.5.3 一致性检验 |
3.5.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5.5 网状Meta分析结果排序 |
3.6 敏感性分析 |
3.7 发表偏倚 |
3.8 不良反应报告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结果 |
4.1.1 直接比较Meta分析结果 |
4.1.2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2 安全性评价 |
4.3 效应量的选择 |
4.4 原发病、肾功能分期与中医证型 |
4.5 局限性 |
4.6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观察方法 |
3辨证分型标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5期的中医诊疗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4 中医治疗CKDS期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5期影响因素及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
1 慢性肾脏病5期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慢性肾脏病5期的影响因素 |
3 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替代治疗的时机选择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类型及设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7 中止标准 |
8 病例分组 |
9 治疗方案 |
10 随访计划 |
11 观察指标 |
12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疗效指标 |
3 安全性指标 |
4 不良事件 |
5 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 |
讨论 |
1 慢性肾脏病5期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
2 中医辨证治疗CKD5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带状疱疹西医研究进展 |
1 带状疱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带状疱疹临床表现、诊断及流行病学 |
3 西医治疗 |
第二章 带状疱疹中医研究 |
1 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 |
3 中药内服治疗 |
4 中医外治 |
5 针灸 |
第三章 临床路径国内外开展现状 |
1 临床路径的内涵与发展 |
2 临床路径的特点 |
3 临床路径的优势 |
4 临床路径在国内外的开展情况 |
第四章 建立并实施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建立 |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表单制定 |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 |
第二章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评价 |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前准备 |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结合临床路径方案的执行情况分析 |
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
3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变异对改进路径方案的意义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
附录2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纳入筛选表 |
附录3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病人知照流程图 |
附录4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表 |
附录5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6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皮损及疼痛情况评价表 |
附录7 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回顾性调查表 |
附录8 英文缩略语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防治 |
1 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
2 透析中并发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
3 西医防治血液透析并发低血压的现代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 中医的观点 |
2 现代药理研究 |
3 生脉注射液临床应用 |
4 生脉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 |
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1.6 不良反应的处理及终止试验标准 |
1.7 治疗方法 |
1.8 观察指标 |
1.9 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 |
2 诊疗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疗效标准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3 结果 |
3.1 试验前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
3.2 试验结果 |
3.3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
4.2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以血压的现代治疗方法 |
4.3 生脉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现状 |
4.4 实验结果 |
4.5 不足之处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样本研究参乌益肾片获批上市后防治慢性肾脏病(CKD2~5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参乌益肾片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D]. 胡风侠.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
- [4]中成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效果比较研究[D]. 董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 [5]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观察[J]. 贺学林,沈佳,黄洪锋,程军,李夏玉,章维,陈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6(07)
- [6]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的临床研究[D]. 韩超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慢性肾衰及肾移植患者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J]. 王向杰,宋金亮.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0(04)
- [9]带状疱疹住院患者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效果评价[D]. 朱慧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生脉注射液防治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观察[D]. 赵虎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