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坤[1](2016)在《基于IMS的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发展,通信业务主要面对行政办公、生产管理、应急指挥、运行检修等需求,而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程控语音通信等窄带业务。为支撑当前及未来电力企业各级业务应用的承载需求,增强企业数据通信网络的优质服务水平,推近企业信息化新技术和新业务的部署和落地,需选择合理的交换技术以实现多媒体业务的融入。论文针对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的改造升级展开研究。介绍了IMS的基本概念,综述了其特征及网络架构以及IMS技术在国家电网公司通信相关领域的应用。根据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现状,从网络及设备资源状况、承载网、号码资源、业务现状、支撑系统、基础设施情况六个方面展开调研,分析总结了现有行政交换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查分析了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的业务需求,基于灰色理论预测了用户规模,分析计算了网络带宽需求。最后考虑多种因素,给出了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的核心网、承载网及接入网的改造方案和策略。
赵晨[2](2010)在《山西省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是保障高速公路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技术平台,既要为语音、数据和图像提供传输通道,又要为新增的信息化服务预留条件。这就要求不仅仅以路段为基点,而必须站在组建全省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本文根据山西省高速路网规划,结合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通信设备网络现状,对高速公路业务需求及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确定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拓扑和管理体制,划分网络应用层次,通过分析对比当前主要通信技术,确定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组建全省专用通信网传输平台,制定了详细的系统设计要求、配置原则、保护和恢复方式、业务种类以及光传输设备网络性能和光电接口指标。并进一步针对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的具体情况研究确定支撑网的方案。本文不但兼顾现有通信网络的平滑演进和有效利用,同时确定了系统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的建设发展方向,对未来山西省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的建设和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静[3](2008)在《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指出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技术一出现,就受到了全球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高度重视,该网络体系和技术体系,体现了当今通信业务的要求,代表了网络发展的方向。本论文围绕NGN中的软交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核心软交换技术,并重点阐述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的应用与实现。全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NGN中的核心软交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软交换的网络架构和协议标准。第二部分:对山西移动省网及太原移动核心本地网的网络情况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对太原移动核心本地网的软交换扩容的必要性及业务进行了预测分析。第四部分:对太原移动核心本地网基于软交换技术的规划与设计,对网元设置选型原则、工程规模、网络结构、路由组织等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五部分:对网络建成后的设备性能和网络的质量进行了测试,证明该设计是有效可行的。
何宇清,李建义[4](2003)在《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文中指出
二、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MS的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IMS发展状况 |
1.3 IMS在国家电网公司中的应用 |
1.3.1 企业信息化建设 |
1.3.2 安全生产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IMS基本知识 |
2.1 IMS概述 |
2.2 IMS技术基本特征 |
2.3 IMS网络构架 |
2.3.1 IMS系统概述 |
2.3.2 IMS系统功能实体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电力行政电话交换网现状分析 |
3.1 网络及设备资源 |
3.1.1 网络现状 |
3.1.2 设备现状分析 |
3.1.2.1 设备类型 |
3.1.2.2 用户容量及实装容量、中继数量、信令协议 |
3.1.2.3 运行年限 |
3.1.2.4 统计分析 |
3.2 承载网 |
3.2.1 山西省内通信传输网情况 |
3.2.2 山西省数据通信骨干网情况 |
3.3 号码资源 |
3.4 业务现状 |
3.4.1 基础及补充业务 |
3.4.2 平台类业务 |
3.4.3 存在问题 |
3.5 支撑系统 |
3.5.1 网管系统 |
3.5.2 计费系统 |
3.5.3 存在问题 |
3.6 基础设施情况 |
3.6.1 省公司 |
3.6.2 第二汇聚点 |
3.6.3 其他地市公司 |
第4章 需求分析及预测 |
4.1 业务需求 |
4.1.1 现有业务及继承 |
4.1.1.1 现有业务 |
4.1.1.2 需继承业务 |
4.1.2 带宽多媒体业务需求分析 |
4.2 用户规模预测 |
4.2.1 灰色预测 |
4.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 1) |
4.2.2.1 GM(1, 1)的一般形式 |
4.2.2.2 预测算法 |
4.2.2.3 预测值的还原 |
4.2.2.4 灰色系统模型建模步骤总结 |
4.2.3 基于GM(1,1)的用户规模预测 |
4.3 承载网带宽分析 |
4.3.1 话务模型 |
4.3.2 带宽测算 |
第5章 基于IMS的电力行政交换网改造 |
5.1 IMS核心网建设 |
5.1.1 核心网建设方案 |
5.1.1.1 方案一:整体一次性部署 |
5.1.1.2 方案二:分阶段建设 |
5.1.2 方案对比 |
5.1.2.1 工程实施 |
5.1.2.2 网络迁移演进 |
5.1.2.3 项目投资 |
5.1.2.4 方案选择 |
5.1.3 核心网设备部署 |
5.1.3.1 机房站址 |
5.1.3.2 网元配置 |
5.1.3.3 网元标识 |
5.1.3.4 互备容灾运行方式 |
5.2 IMS承载网建设 |
5.2.1 建设原则 |
5.2.2 建设方案 |
5.2.2.1 SBC设备部署策略 |
5.2.2.2 SBC互联互通策略 |
5.3 IMS接入网改造 |
5.3.1 改造原则 |
5.3.1.1 尚未覆盖及新建单位建设原则 |
5.3.1.2 电路交换设备改造原则 |
5.3.1.3 软交换设备改造原则 |
5.3.2 改造方案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R语言预测程序部分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山西省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目的及意义 |
1.3 规划设计原则 |
1.4 研究内容范围及重点 |
1.5 山西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现状 |
1.6 现有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系统特点及需求分析 |
2.1 系统的特点及实现目标 |
2.1.1 系统特点 |
2.1.2 系统实现目标 |
2.2 需求分析 |
2.2.1 高速公路各站点业务联络的需求 |
2.2.2 完善的路网交通监控的需求 |
2.2.3 联网收费拆账的需求 |
2.2.4 其他管理业务对通信的需求 |
2.2.5 交通信息化"1166"工程对通信的需求 |
第三章 管理模式与网络架构 |
3.1 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概况 |
3.2 高速公路管理模式 |
3.3 通信专网网络架构 |
3.4 通信网络层次 |
3.5 业务汇聚流向 |
第四章 干线传输系统 |
4.1 干线传输系统技术体制 |
4.1.1 关键性技术研究 |
4.1.2 山西省高速公路通信技术体制 |
4.2 干线传输系统组网方案 |
4.2.1 网络拓扑 |
4.2.2 总体规划 |
4.2.3 传输链路 |
4.2.4 传输通路 |
4.2.5 系统容量及传输速率 |
4.2.6 干线传输系统光中继段计算 |
4.3 规划设计要求 |
4.3.1 传送平面设计要求 |
4.3.2 控制平面设计要求 |
4.3.3 管理平面设计要求 |
4.3.4 管理平面配置原则 |
4.3.5 网络保护和恢复 |
4.3.6 网络可靠性要求 |
4.3.7 业务要求 |
4.4 光传输设备技术要求 |
4.4.1 设备提供的接口 |
4.4.2 光接口规范 |
4.4.3 网络性能指标 |
4.4.4 保护方式 |
第五章 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 |
5.1 技术体制 |
5.2 系统构成 |
5.3 综合业务网业务需求及通道分配 |
5.4 系统速率 |
5.5 系统设备技术要求 |
5.5.1 光传输设备 |
5.5.2 综合业务数字设备 |
第六章 支撑网组网方案 |
6.1 数字同步网 |
6.1.1 建设数字同步网的必要性 |
6.1.2 网络拓扑及系统配置 |
6.1.3 同步方式 |
6.2 网管网 |
6.2.1 干线传输系统网管 |
6.2.2 综合业务接入网系统网管 |
第七章 结论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软交换技术和原理的介绍 |
1.1 软交换技术的起源 |
1.2 软交换的概念和原理 |
1.3 软交换标准和协议 |
1.3.1 移动软交换协议的选择 |
1.3.2 与移动七号信令网的互通 |
1.4 软交换总体网络架构 |
1.4.1 移动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
1.4.2 软交换体系架构的主要组成 |
1.4.3 软交换网络总体框架 |
1.4.4 软交换与H.323网络互通的网络框架 |
1.4.5 软交换与PSTN/ISDN互通的网络框架 |
第二章 山西移动网络概况 |
2.1 山西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网概况 |
2.1.1 山西移动GSM话路网网络结构 |
2.1.2 山西移动GSM信令网网络结构 |
2.1.3 语音信箱和短消息中心 |
2.1.4 移动智能网 |
2.1.5 山西移动客服中心 |
2.1.6 山西移动IP网 |
2.1.7 山西移动GPRS网 |
2.1.8 山西移动软交换系统 |
2.1.9 山西移动彩铃系统 |
2.2 太原移动交换网现状 |
2.2.1 太原移动交换网网络概况 |
2.2.2 太原移动交换网的网络容量 |
第三章 太原移动核心本地网业务预测及需求分析 |
3.1 容量设计原则 |
3.2 业务发展的需求 |
3.2.1 用户预测 |
3.2.2 话务模型 |
3.3 网络容量不足 |
3.3.1 新增用户需求容量 |
3.3.2 迁移话务的部分G1传统交换机容量 |
3.3.3 全网需增加的备份容量 |
第四章 太原移动核心本地网基于软交换的规划设计 |
4.1 软交换平台设备选型原则和功能描述 |
4.1.1 设备选型原则 |
4.1.2 设备功能描述 |
4.2 话务组网 |
4.2.1 网元设置原则 |
4.2.2 软交换的话务组网方式 |
4.2.3 话务网组网承载方式 |
4.2.4 话务路由说明 |
4.2.5 话务计算及中继配置 |
4.3 信令组网 |
4.3.1 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信令网 |
4.3.2 NO.7信令承载与接口 |
4.3.3 信令链路计算办法 |
4.4 IP骨干网组网 |
4.4.1 IP承载网的建设要求 |
4.4.2 本方案对IP组网设计 |
4.5 计费和网管系统 |
4.5.1 计费系统 |
4.5.2 网管系统 |
4.6 编号计划 |
4.7 备份RZGS |
4.7.1 容量和网络结构 |
4.7.2 主用GS的数量 |
4.7.3 应急切换 |
4.7.4 事后恢复 |
第五章 设备性能和网络质量状况测试 |
5.1 设备稳定性测试 |
5.2 网络质量测试 |
5.2.1 网络语音质量 |
5.2.2 网络数据质量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一、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故障情况 |
二、处理措施 |
三、经验总结及启示 |
四、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MS的山西电力行政交换网升级改造方案研究[D]. 刘雅坤.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2]山西省高速公路专用通信网规划设计研究[D]. 赵晨.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3]软交换技术在太原移动本地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 关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4]太原-大同SDH微波网管掉线故障的解决[J]. 何宇清,李建义. 通信世界,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