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昊公司年产16万吨聚酯装置投料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9)在《纺织科技飞跃的70个瞬间》文中认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算长,却足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70年春华秋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工业也从建国初期的设备和原料都不能自给自足,处处受制于外国资本,发展到今天在全球占据重要一席。
吴永升[2](2018)在《纺机工业40年发展点滴纪实(上)》文中研究指明四十个年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可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是用口头和文字就阐述清楚的,这个巨变带来的社会变革将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短短的四十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全国人民通过思想解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斐然成就推进了社会变革。在这四十年里,我国发生了巨变。2018年初,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4万亿美元。有115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的行列。有2.86亿农
李少山[3](2018)在《PTA-PET-短纤产业链的市场回顾与未来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回顾近三年PTA-PET-短纤市场,受2009年至2012年产能集中投放的影响,造成市场供过于求,装置开工率一度下降,为适应市场,尽可能提高利润,PTA采取"优胜略汰"措施,PET采取"限产保价"等措施。而短纤市场则是产能逐年上涨,价格趋于单边下跌趋势,供销趋于集中化。预计20162018年期间,中国仍将行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上,且将呈现出服务业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特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相关机构预测显示,中国政府有能力推出支持经济增长的措施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未来三年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6.6%、6.4%和6.2%。
吉鹏[4](2016)在《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凭借良好的加工性能、成本优势及服用过程中良好的挺括性,聚酯纤维已经广泛应用在家纺、服用及产业用等领域。但是由于聚酯分子链排列规整度高、缺乏有效的吸附基团,导致其吸湿性差。在标准温湿度大气环境下聚酯纤维回潮率仅为0.4%、易产生闷热感,静电现象严重(纤维体积比电阻≥1014 Ω·cm),大大降低其服用舒适性。从人体服装应用性能研究角度分析,纤维的吸水性对于其服用舒适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运动状态下或炎热环境下对于服装的要求,因此提高聚酯纤维的亲水性能是目前聚酯纤维差别化产品功能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基于天然高吸湿性纤维与聚酯纤维吸放湿特性,设计和制备具有良好润湿性、导湿性与快速排湿性能的新型改性聚酯纤维为研究核心。围绕新型共聚酯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纤维吸放湿机理、工程化制备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酯交换原理在聚酯合成中引入柔性亲水改性组分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制备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ethylene glycol, PETG),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测试结果表明PETG共聚酯的化学组分与理论投料比一致,PETG为目标产物。基于A-B型嵌段共聚物模型计算理论,以PEG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00、2000、6000 g/mol,相对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 PTA)投料比为60wt%共聚合PETG800、PETG2000、PETG6000为对象,展开序列结构的研究。序列结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PEG投料质量比下,PETG800、PETG2000、PETG6000嵌段数分别为19、11与7。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与聚酯形成无规共聚酯结构,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与聚酯则形成嵌段有序的共聚酯,PEG在共聚酯中主要分布于无定形区域。随着PEG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共聚酯分子链中PEG链段数摩尔比例减少而PET链段数摩尔比例增加,促进了相分离结构的产生,表现出了嵌段共聚酯的微相分离结构逐渐增强。激光共聚焦(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测试验证了PETG共聚酯微相结构的形成。采用DSC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研究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熔融行为影响机制。基于Flory平衡结晶理论对共聚酯熔点衰减分析得出,较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EG (Mn=2000-8000 g/mol)与聚酯形成嵌段结构,相对于常规的聚酯(Tm=255.81℃),熔点下降不明显;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 (Mn=100-1000 g/mol)与聚酯形成无规结构,熔点下降明显。进一步对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展开研究。实验中分别对处于完全熔融状态的PETG样品不同降温速率进行冷却,观察结晶曲线与焓变△Hm。系统研究PETG共聚酯结晶度Xt与温度T、时间t,建立PETG共聚酯半结晶时间t1/2与PEG相对分子质量关系曲线。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共聚酯的半结晶时间t1/2逐渐减小。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在共聚酯中反应中,链段接入到聚酯主链中,共聚酯链段运动相比较常规聚酯链段活化能更高,在相同的冷却速率下所需要更多的时间,表现出了起始结晶温度增加,半结晶时间增大。共聚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较好的符合Mo方法。针对PETG共聚酯热性能下降的问题,在合成阶段中原位引入无机氧化锌纳米粉体(Zinc oxide, ZnO)。为解决ZnO纳米粉体在聚合物中分散均匀性差的问题,利用硬脂酸对ZnO表面展开化学修饰。修饰后的ZnO在基体中分散均匀性得到提高。同时修饰后的ZnO起到了物理交联点的作用,在高温下可以限制热稳定性较差的PEG链发生热运动,较未改性的PETG共聚酯样品最快热分解的温度提升40℃。在结构与热性能研究基础上,对PETG共聚酯与水分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表面润湿性能测试结果说明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及投料质量比的增加PETG共聚酯的表面润湿性能逐渐增强,液态水分表面接触角<60°(常规聚酯表面接触角≥85°)。利用所建立的低场核磁方法对PETG共聚酯/水体系弛豫特性展开研究,利用“二维相关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2D-COS)方法对PETG共聚酯水分吸附-脱附动力学过程中展开了表征,解决一维红外谱峰重叠辨析率低问题。结果表明研究PETG共聚酯与水分子的结合存在着两种主要形式:氢键形式的强结合,自由态的弱结合。PEG相对分子质量对PETG共聚酯的自由态水分的吸附能力具有显着影响作用。在吸附起始阶段嵌段共聚酯对水分吸附主要是基体中的氢键结合,随着吸附的进行弱结合水分主要增加;在脱附过程中,结合作用力弱的水分先脱附,氢键结合的水分再变化。模拟人体在大量运动状态下出汗的情况(45℃/40RH%环境下脱附过程)对Cotton、PET纤维吸附水的弛豫时间、信号幅值动态变化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otton纤维、PET纤维中均存在着三种不同形式的吸附水:结合水、中间态水与自由水。在脱附过程自由水先进行脱附,而结合水、中间态水呈现出了先增大的特点。脱附过程中三种不同结合形式的水分相互作用从而呈现出弛豫变化谱图。通过引入相对吸附比例参数,建立了P2b(氢键形式吸附水弛豫信号占总信号比例)对纤维的表面润湿性、吸湿性影响的作用关系,随着P2b的增加纤维的润湿性能与吸湿性逐渐增强;P21(纤维微孔结构吸附水弛豫信号占总信号比例)形式的中间吸附对纤维液态水分吸附关系,液态水分吸附随着P21的增加而增加,建立聚酯纤维吸湿速干性结构设计要求。选择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 g/mol,投料质量比为10wt%的PETG共聚酯样品在熔融纺丝成型过程中形态结构进行调控,得到PETG2000共聚酯中空纤维,纤维的回潮率达到≥1.2%,纤维表面接触角<60°,瞬间吸湿速率提高了2倍,同时改性共聚酯纤维聚酯基体比例占到了>85%,具有良好的速干特性。PETG共聚酯纤维抗静电性得到提升,纤维体积比电阻<1010Ω·cm,同时染色具有“常压沸染”的特点。参照国标测试方法,经织造得到PETG织物在水洗前后均具有“秒干”特性。最后,在大量的小试聚合与纺丝实验基础上,通过工程化试验过程中改性组分、添加位点等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确定了熔体直纺制备亲水共聚酯纤维的方案,实现了亲水共聚酯规模化生产的目的。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5](2015)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浙政办发〔2015〕27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姜创庭[6](2014)在《KW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并延伸至供应链。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之一。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采购成本约占企业总成本的60%,部分行业高达80%以上。毋庸置疑,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采购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石化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合成树脂行业的保税原料采购具有价格变动快、采购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基于传统的以竞争为导向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难以实现合成树脂行业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以合作为导向,基于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成本控制策略可实现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供需双方的互利共赢。本文以KW公司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合成所需的关键化工原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采用TCO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采购成本控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关于采购成本控制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意义;其次,在原料供应特点和采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有权总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模型分析KW公司的成本现状、识别主要采购成本问题并对主要采购成本问题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排序;再次,本文提出了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采购成本控制总体策略和具体控制举措。如实施“自用与销售并进”的采购方式、运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规避不可抗力风险、联合供应商压缩采购流程等。最后,为了有效落实降本措施,提出了采购成本控制的保障性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预计为KW公司带来600余万元的收益。本文通过研究KW公司化工原料的采购成本控制,旨在探索公司保税化工原料采购成本控制策略与措施,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也为我国合成树脂行业“保税化工原料”的采购成本控制提供借鉴。
王正岭[7](2013)在《聚酯装置切片包装机电控系统改造》文中提出介绍了聚酯装置切片包装机控制系统的改造,重点阐述了电控系统工作原理、硬件配置、程序设计等内容。
许贤文,万网胜[8](2012)在《坚持以持续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赢得工程总承包市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6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公司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化工、化纤及环境工程等作为传统技术优势为依托,实现了在石化、轻纺行业起到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公司将以持续坚持技术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
李国豪[9](2006)在《实施6σ管理在降低质量成本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论述了对济南正昊聚酯有限公司开展6σ管理的实证研究和应用,按照6σ管理模式的DMAIC步骤,结合项目管理的方法,选择并实施了连续生产装置生产工序的质量改进项目。此次6σ管理活动的实施不仅对公司提高目前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信誉和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而且,6σ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出发点的管理理念,对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形成公司6σ文化理念,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公司作为连续生产企业,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处在生产成本和市场利润的双重压迫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通过对当前运行状况和产品用户的调查反馈的深入分析,指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用户满意度,降低质量成本是公司摆脱困境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公司竞争环境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分析,指出公司采用6σ质量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利润空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本次6σ项目的实施严格按照DMAIC方法步骤展开。DMAIC(Define界定,Measure评估,Analyze分析,Improve改进and Control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界定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了装置工艺流程、核算质量成本和进行用户调查,找出质量和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改进的项目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6σ改进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按照项目管理程序,编写项目章程,用工作分解结构图明确成员职责和考核办法,制定改进项目的进度计划。 评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用户意见进行归类,确定影响用户满意的主要因素,对主要生产流程确定影响质量的关键工序以及测量的评估量,确定质量成本的主要故障类型,运用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排列图和80/20原则。 分析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收集数据,对评估确定的问题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关键工序的过程能力分析,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因素;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和逻辑分析方法,确定降低质量成本的设备故障的影响因素。 改进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运用控制图对关键工序的波动原因进行控制,整理并修订工艺参数的控制范围,及时跟踪质量改进后的用户意见反馈;运用正交试验
许建明,赵明娟[10](2005)在《国内第一套国产化技术600 t/d聚酯装置》文中提出介绍国内第一套采用国产化技术、五釜流程单线600 t/d聚酯装置的工艺特点、工艺设备和产品各项指标。该装置稳定性好,易控制,采用乙二醇喷射产生真空,部分热媒回路采用气相热媒系统,生产的PET切片品质达到优级品。
二、正昊公司年产16万吨聚酯装置投料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昊公司年产16万吨聚酯装置投料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纺织科技飞跃的70个瞬间(论文提纲范文)
01我国乃至亚洲最大黄麻纺织厂诞生 |
1951 |
02新中国第一批棉纺织成套设备成功制造 |
1952 |
03中国现代亚麻纺织工业开启 |
1954 |
04 54型成为我国自主化棉纺设备的首创 |
05 国内最大纺机厂建成 |
1956 |
06首座现代化苎麻纺织厂动工建设 |
07首座现代化丝绸印染联合厂建设投产 |
1958 |
08山羊绒分梳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09首个国产装备大型全能印染厂建成 |
1961 |
10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批化纤厂全部投入生产 |
1962 |
11高强锦纶丝伞绸研制成功国防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 |
1963 |
12合成纤维大发展,“的确良”受青睐 |
1964 |
13我国第一件羊绒衫诞生 |
14国产自动缫丝机首次推广应用 |
1967 |
15具有我国特色的第二代棉纺新设备问世 |
16粘胶强力丝帘子布厂建设投产我国自主技术跨越式提高 |
1972 |
17人造毛皮工业化生产正式起步 |
18全自动单程罗口织袜机试制成功 |
1973 |
19四大化纤厂相继建成化纤原料自给能力大大提高 |
1978 |
20第二批石油化纤原料基地建设全国最大化纤企业建成 |
21年产1.2万吨的帘子布厂筹建为推动汽车工业发展作贡献 |
1982 |
22第一条涤纶长丝高速纺丝生产线引进并投产 |
1986 |
23化纤工业开启应用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时代 |
1987 |
24真丝绸低温染色新工艺获国际大奖 |
25中国结束没有纺粘法非织造布设备和产品的历史 |
1988 |
26复合纺丝设备为开发差别化纤维提供新的生产手段 |
1992 |
27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国产化纺机工业实现重要转折 |
28丙纶强力丝填补国内空白 |
1993 |
29服装业推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
1994 |
30彩棉改变棉织工序引发环保思考 |
1998 |
31第一卷中国碳纤维预浸料问世 |
2000 |
32首套国产化大容量聚酯装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33数码印花机问世开启印染新篇章 |
2001 |
34化纤仿毛技术产生质的飞跃为军需面料提供创新思路 |
35BWA系列全自动换筒卷绕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36紧密纺纱首次在国产细纱机上嫁接成功 |
2002 |
3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实现巨大突破 |
2003 |
38个性化定制服装时代开启 |
2004 |
39间位芳纶实现产业化生产 |
2005 |
40化纤机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
2007 |
41多项技术首创,粘胶纤维装备创新突破 |
42半缸水位染色技术成国际首例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
2008 |
43聚苯硫醚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发展 |
44e系统开启中国纺机自动化、智能化时代 |
2009 |
45导电纤维、面料和服装实现国产化规模生产 |
46“棉冷轧堆染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攻克世界印染技术难关 |
47无缝线衬衣技术变革原有制衣模式 |
2010 |
48如意纺打破世界纪录,实现“超高支纺纱” |
49纺织材料应用到高精尖领域 |
2012 |
50首套自主己内酰胺项目投产缓解锦纶高度依赖进口 |
51PTT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
2013 |
52全球首条千吨级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生产线建成 |
53全球最大产能粘胶短纤后处理生产线诞生 |
2014 |
54生物酶连续式羊毛快速防缩关键技术解决国际难题 |
55纺织品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提高 |
2015 |
56筒子纱数字化染色全流程工程化全球首次实现应用 |
57国内首家数字化纺纱车间建成 |
58智能经编生产线管理系统提升制造水平 |
59圆网印花技术印制数字化高精度图案 |
60国内首批智能针织鞋面机问世 |
2016 |
61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
2017 |
62双面数码印花工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63“超仿棉”促进聚酯产业综合能效提升 |
64西服生产数字化车间改变传统作业模式 |
65先进印染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动印染工业进入数字化时代 |
66非水介质染色关键技术改变印染业格局 |
67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实现从源头防治污染 |
2018 |
68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生产体系建立 |
69原液着色纤维技术助推纺织行业节能减排 |
2019 |
70废旧聚酯再生技术给出中国再利用方案 |
(2)纺机工业40年发展点滴纪实(上)(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
纺织机械的历史方位社会定位与特殊地位 |
围绕纺织原料需求发展纤维机械生产 |
(3)PTA-PET-短纤产业链的市场回顾与未来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PTA-PET-短纤产业链的市场回顾 |
1.1 PTA行业市场回顾 |
1.1.1 供过于求, PTA装置开工率一度降低 |
1.1.2 优胜滤汰, PTA行业开启洗牌模式 |
1.1.3 PTA的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 |
1.2 聚酯行业市场回顾 |
1.2.1 聚酯行业的快速发展 |
1.2.2 聚酯产品结构失衡 |
1.2.3 聚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
1.2.4 聚酯产业“限产保价”应对市场变化 |
1.2.5 聚酯的盈利水平跌宕起伏 |
1.3 短纤行业市场回顾 |
1.3.1 涤纶短纤产能逐年递增 |
1.3.2 涤纶短纤价格单边下跌, 地域差别显着 |
1.3.3 涤纶短纤供销地域集中 |
1.3.4 涤纶短纤出口日趋增长 |
2 PTA-PET-短纤产业链未来趋势分析 |
2.1 PTA行业的未来趋势分析 |
2.1.1 PTA产能供给上限明确 |
2.1.2 纵向整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2.1.3 PTA产业的未来在东南亚 |
2.2 聚酯行业的未来趋势分析 |
2.2.1 聚酯价格趋势 |
2.2.2 聚酯产能增长放缓, 实施“限产保价” |
2.2.3 聚酯产品市场分析 |
2.3 纤维行业的未来趋势分析 |
2.3.1 新产品开发生产, 提升发展水平 |
2.3.2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
3 总结 |
(4)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酯纤维结构特性 |
1.2.1 聚酯的结构与性能 |
1.2.2 形态特征 |
1.2.3 化学性能 |
1.2.4 挺括特性 |
1.2.5 吸湿性与染色性能 |
1.3 亲水改性研究方法进展 |
1.3.1 分子结构设计研究 |
1.3.2 共混改性研究 |
1.3.3 纤维形态结构调控方法 |
1.3.4 混纺研究 |
1.3.5 后整理 |
1.3.6 其它改性方法 |
1.4 纤维吸湿机理研究进展 |
1.4.1 纤维的吸湿热力学理论 |
1.4.2 纤维的吸放湿动力学 |
1.4.3 纤维材料与水分作用力的研究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共聚酯的分子设计及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
2.2.2 共聚酯的分子设计 |
2.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ETG共聚酯的制备 |
2.3.2 PETG共聚酯的序列结构 |
2.3.3 PETG共聚酯的凝聚态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ETG共聚酯热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主要设备及实验 |
3.2.1 本章实验中主要原料 |
3.2.2 纳米ZnO粒子的制备及修饰 |
3.2.3 PETG/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PETG共聚酯的结晶与熔融行为 |
3.3.2 PETG共聚酯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 |
3.3.3 无机粒子ZnO对PETG共聚酯热性能作用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ETG共聚酯亲水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
4.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ETG共聚酯表面水分润湿性及吸附性 |
4.3.2 PETG共聚酯水分吸附机理的研究 |
4.3.3 嵌段共聚酯吸附-脱附动态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PETG共聚酯纤维制备及吸放湿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本章实验中所用到的原料及试剂 |
5.2.2 设备仪器 |
5.2.3 共聚酯熔融纺丝成型 |
5.2.4 表征与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纤维多重结构吸附能级方法学建立 |
5.3.2 亲水共聚酯纤维吸放湿机理 |
5.3.3 纤维抗静电与染色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PETG亲水共聚酯纤维工程化制备试验 |
6.1 引言 |
6.2 工程化试验 |
6.2.1 本章试验中所用到的原料 |
6.2.2 本章试验设备 |
6.2.3 配方及工艺的确定 |
6.2.4 纤维织造工艺及织物性能评价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共聚酯纤维的半连续生产工程化设计与生产 |
6.3.2 共聚酯纤维的连续化生产工程化设计与生产 |
6.3.3 高含量亲水聚酯母粒在线添加工程化 |
6.3.4 工程化技术目前应用前景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课题展望 |
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6)KW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采购与采购成本基本概念 |
1.2.2 采购成本控制理论基础 |
1.2.3 采购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KW 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现状与问题 |
2.1 KW 公司概况与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行业概况 |
2.1.1 KW 公司背景介绍 |
2.1.2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介绍与行业竞争结构 |
2.2 KW 公司原料供应特点与采购现状 |
2.2.1 合成装置与原料供应特点 |
2.2.3 KW 公司采购现状 |
2.3 KW 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现状 |
2.3.1 KW 公司采购成本分析 |
2.3.2 主要化工单体采购成本结构分析 |
2.4 KW 公司主要采购成本问题 |
2.4.1 采购价格高 |
2.4.2 缺货损失大 |
2.4.3 持有成本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W 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1 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1.1 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2 断料影响因素分析 |
3.1.3 采购周期长影响因素分析 |
3.2 KW 公司采购成本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采购成本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2.2 基于问卷调查的影响因素排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W 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改善对策研究 |
4.1 采购成本控制的总体策略 |
4.1.1 基于 Kraljic 矩阵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
4.1.2 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价值分析 |
4.2 主要单体采购价格的改善对策 |
4.2.1 实施自用与销售并进的采购方式 |
4.2.2 分析主要单体供求关系与预测价格 |
4.2.3 参与关键供应商的成本改善 |
4.3 主要单体断料的改善对策 |
4.3.1 签订长期供应保障协议 |
4.3.2 运用海关特殊监管区规避不可抗力风险 |
4.4 主要单体采购周期长的改善对策 |
4.4.1 联合供应商优化采购流程 |
4.4.2 以转换空间的方式缩短供应距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W 公司采购成本控制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
5.1 采购成本控制措施执行保障 |
5.1.1 有效管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
5.1.2 提高采购人员专业能力与主动性 |
5.1.3 建立改善项目的实施方式 |
5.2 采购成本控制预期效果 |
5.2.1 采购价格改善预期效果 |
5.2.2 缺货损失改善预期效果 |
5.2.3 持有成本改善预期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聚酯装置切片包装机电控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组成 |
(1) 盘装部分 |
(2) 现场部分 |
2 PLC控制系统 |
2.1 硬件配置 |
2.2 PLC的程序 |
2.3 程序动作过程 |
3 结束语 |
(8)坚持以持续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赢得工程总承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昆仑工程公司的发展 |
2. 坚持技术创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2.1 开发大型聚酯装置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 |
2.2 开发百万吨级PTA装置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 (图3、图4) |
2.3 其他特种聚酯和高性能纤维技术研究 |
2.4 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
3. 依托专有技术拓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
3.1 以聚酯专有技术统领工程业务市场 |
3.2 以PTA专有技术拓展工程业务市场 |
3.3 污水处理技术是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又一增长极 |
4. 以持续技术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
(9)实施6σ管理在降低质量成本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
1.1.1 聚酯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1.1.2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
1.1.3 聚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1.2 聚酯装置运营状况分析 |
1.2.1 公司简介 |
1.2.2 装置运行情况分析 |
1.3 实施6σ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3.1 实施6σ管理的必要性 |
1.3.1.1 实施6σ管理是公司竞争战略的需要 |
1.3.1.2 实施6σ管理是企业生存的需要 |
1.3.1.3 实施6σ是整合加强质量管理的需要 |
1.3.2 实施6σ管理的可行性 |
1.3.2.1 6σ管理法的适用性 |
1.3.2.2 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
1.3.2.3 企业的实现卓越质量的有利条件 |
2 质量管理和6σ管理法理论综述 |
2.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质量理念的演变 |
2.1.1 质量检验阶段 |
2.1.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2.1.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2.1.4 卓越质量阶段 |
2.2 质量成本原理 |
2.3 6σ管理法原理 |
2.3.1 6σ管理的产生 |
2.3.2 6σ的意义 |
2.3.3 6σ管理的特点 |
2.3.4 6σ管理的组织与培训 |
2.3.5 6σ管理实施步骤和方法 |
2.3.6 6σ管理法整合现有质量管理理论的优势 |
3 6σ管理方案的策划和实施 |
3.1 界定 |
3.1.1 现状调查识别潜在项目 |
3.1.1.1 装置运行过程检验质量结果分析 |
3.1.1.2 质量成本(COQ)分析 |
3.1.1.3 公司的质量成本目标 |
3.1.1.4 用户反馈意见分析 |
3.1.2 项目组织机构、职责 |
3.1.3 6σ管理法培训 |
3.1.4 编写项目章程 |
3.1.5 项目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
3.1.6 SIPOC图 |
3.1.7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甘特图) |
3.2 评估 |
3.2.1 用户使用情况的进一步分析 |
3.2.2 质量成本缺陷类型分析 |
3.2.3 产品制造成本分析 |
3.2.4 关键质量 CTQ(critical to quality) |
3.2.5 评估测量的结果 |
3.3 分析 |
3.3.1 关键质量工序的过程能力分析 |
3.3.2 影响质量成本的设备故障原因分析 |
3.4 改进 |
3.5 控制 |
3.5.1 编写6σ改进指标管理程序 |
3.5.2 文件化改进过程 |
4 实施效果评价和远景展望 |
4.1 实施效果财务评价 |
4.2 存在问题和远景展望 |
4.2.1 存在问题 |
4.2.2 公司6σ远景展望 |
4.3 体会和总结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国内第一套国产化技术600 t/d聚酯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工艺特点 |
1.1 概述 |
1.2 装置组成 |
1.3 工艺流程 |
1.4 工艺特点 |
1.4.1 五釜流程 |
1.4.2 采用乙二醇蒸气喷射产生真空 |
1.4.3 部分热媒回路采用气相热媒系统 |
2 产品品质指标 |
3 工艺设备 |
四、正昊公司年产16万吨聚酯装置投料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纺织科技飞跃的70个瞬间[J]. 本刊编辑部. 纺织科学研究, 2019(10)
- [2]纺机工业40年发展点滴纪实(上)[J]. 吴永升. 中国纺织, 2018(10)
- [3]PTA-PET-短纤产业链的市场回顾与未来趋势分析[J]. 李少山. 山东化工, 2018(08)
- [4]亲水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吉鹏. 东华大学, 2016(02)
- [5]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实施计划的通知[J].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5(Z1)
- [6]KW公司化工原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D]. 姜创庭.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7]聚酯装置切片包装机电控系统改造[J]. 王正岭. 仪表技术, 2013(08)
- [8]坚持以持续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赢得工程总承包市场[J]. 许贤文,万网胜. 中国勘察设计, 2012(03)
- [9]实施6σ管理在降低质量成本方面的应用研究[D]. 李国豪. 山东大学, 2006(05)
- [10]国内第一套国产化技术600 t/d聚酯装置[J]. 许建明,赵明娟. 聚酯工业,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