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论文文献综述)
徐正强,沈莉萍,王建,沈怡萱[1](2007)在《巨蜥嗜水气单胞菌和保科爱德华菌混合感染诊治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从患病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的肝脏中分离出2种致病菌,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保科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菌对恩诺沙星、先锋必、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青霉素、林可霉素等低敏。
陈信忠[2](2006)在《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文中提出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福建南部地区海水养殖石斑鱼近年来日益严重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调查和研究。首次阐明了该地区养殖石斑鱼传染病的主要种类及其流行病学特征,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是该地区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传染病,常导致大批石斑鱼鱼苗和幼体发病死亡。该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神经症状,游动异常,中枢神经和视网膜组织出现空泡坏死病变。病鱼除了神经异常外,无其它临床病症,体表及体内也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或寄生虫寄生。该病通过鱼卵行垂直传播,也可经养殖水体行水平传播。来自受感染亲鱼的垂直传播是鱼苗感染的主要途径。各种石斑鱼以及不同日龄的石斑鱼均易感,但对幼体的危害更严重。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每年的4-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从发病的石斑鱼分离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 V. parahaemolyticus)和河流弧菌(V. fluvialis)等10株病原菌,大多为继发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加剧了病情,导致更多石斑鱼死亡。匹里虫(Pleistophora)和本尼登虫(Benedenia)是石斑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由于这些虫的寄生导致石斑鱼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其它传染性病原的感染。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鱼类神经坏死病毒(NNV)的检测操作规程,并应用到传染病调查和厦门口岸进出境鱼类病害检疫中。同时,用组织切片法对石斑鱼脑部和视网膜的特征性病变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厦门地区网箱养殖的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点带石斑鱼(E. malabaricus)、青石斑鱼(E. awoara)、赤点石斑鱼(E. akaara )和云纹石斑鱼(E. moara)等5种石斑鱼共100多份样品进行检测,NNV平均检出率约90%。对上述5种石斑鱼的NNV PCR扩增产物进行核酸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超过99%,与基因库中其它石斑鱼的NNV的同源性也大于97%。石
陈信忠,龚艳清,孔繁德,苏永全[3](2003)在《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文中提出厦门H野生动物园内饲养的一群湾鳄于2001年11月初暴发急性传染病,并引起部分死亡,病鳄表现内脏和体表出血等败血症状,从肝脏中分离出2株细菌(代号Croc01和Croc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根据溶血性、动物毒力、药敏和防治试验等证实菌株Croc01即嗜水气单胞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为本次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应用敏感药物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李明杰,王志国[4](2003)在《泰国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武[5](2002)在《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文中研究说明
二、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巨蜥嗜水气单胞菌和保科爱德华菌混合感染诊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动物饲养 |
1.2 发病情况 |
1.3 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1.4 药敏试验 |
2 结果 |
2.1 解剖特征 |
2.2 细菌培养和鉴定 |
2.3 药物敏感试验 |
2.4 防治 |
3 讨论 |
(2)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养殖石斑鱼的主要病原及其危害 |
一、病毒性传染病 |
二、细菌性传染病 |
三、寄生虫病 |
四、其它病因 |
五、病害的防治 |
第二节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进展 |
一、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
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 |
三、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危害 |
四、神经坏死病毒的传播途径 |
五、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方法 |
六、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 |
第二章 福建南部养殖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流行病学调查 |
前言 |
第一节 养殖石斑鱼病害流行情况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病原学调查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神经坏死病毒的确认及其组织病理学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VNN 的 RT-PCR 检测结果 |
2. RSIV 的 PCR 检测结果 |
3.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三、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RT-PCR 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
前言 |
第一节 RT-PCR 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方法的建立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1. 核酸抽提结果比较 |
2. cDNA 结果比较 |
3. 一步法 RT-PCR 扩增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RT-PCR 方法检测5 种养殖石斑鱼 NNV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1. RT-PCR 检测结果 |
2.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和比较 |
三、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 阳性控制品的克隆及鉴定 |
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 Mg~(2+)浓度的优化 |
4. 退火温度的选择 |
5. 石斑鱼NNV 的检测结果 |
三、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鞍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 RNA1 和 RNA2 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鞍带石斑鱼 NNV 的 RNA1 和 RNA2 基因组序列测定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 RT-PCR 结果 |
2. 鞍带石斑鱼 NNV 核苷酸序列检测结果 |
3. DGNNV 的 RNAs 二级结构预测 |
4. 在基因库中的编号 |
三、讨论 |
第二节 鞍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DGNNV)基因组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1. 核苷酸同源性比较 |
2. 氨基酸序列比较 |
3. 非编码区(non-coded region,NCR)基因序列比较 |
4. 系统发育进化分析 |
三、讨论 |
小结 |
图版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在学期间已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 |
一.科研成果 |
二.主持科研课题 |
三.论文 |
致谢 |
(3)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病症观察 |
1.2 病原菌分离鉴定 |
1) 显微镜检查: |
2) 病原分离培养: |
3) 溶血性实验: |
4) 三糖铁试验: |
5) 自动微生物检测仪 (AMS) 和其它生化鉴定试验: |
6) 动物毒力试验: |
7) 药敏实验: |
8) 防治试验: |
2 结 果 |
2.1 临床病症和病理变化 |
2.2 病原分离和鉴定 |
1) 细菌培养和菌落特征: |
2) 溶血性试验 : |
3) 三糖铁试验 : |
4) AMS生化鉴定: |
2.3 动物毒力试验 |
2.4 药敏实验结果 |
2.5 防治试验 |
3 讨 论 |
(4)泰国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微生物学诊断 |
5 防制措施 |
6 讨论 |
四、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巨蜥嗜水气单胞菌和保科爱德华菌混合感染诊治的初步研究[J]. 徐正强,沈莉萍,王建,沈怡萱. 四川动物, 2007(02)
- [2]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研究[D]. 陈信忠. 厦门大学, 2006(06)
- [3]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嗜水气单胞菌病研究[J]. 陈信忠,龚艳清,孔繁德,苏永全.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3)
- [4]泰国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J]. 李明杰,王志国. 畜牧与兽医, 2003(04)
- [5]湾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诊治[J]. 陈武. 畜牧与兽医,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