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超市设计卫生审核中应注意的卫生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轩[1](2021)在《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提质的重要阶段,人为本、渐进性、可持续、活态化的更新导向是已然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价值观。随着人居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城市规划的路径已经从宏大叙事的战略发展体系构建转向平民场景的日常生活场所营造。随着西安文化战略的实施与“网红城市”的崛起,顺城巷作为极具商业价值的空间载体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明城内大规模更新建设中,追求高端化和绅士化的城市环境空间的现象在顺城巷南北东三段越发突出。这种将外来的旅游者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异化日常公共空间的状况,促使顺城巷区段的在地居民逐渐被驱逐,失去建设生活空间的权力与渠道。顺城巷西段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生器,已然面临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旅游消费文化冲击的双重困境,如何尊重其本体特色,提出日常生活视角下的街道更新策略体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目的。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部分,从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系统认知入手,阐述理论的价值转变,并对其类型、特征与价值进行解读,把握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趋势,梳理其当代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日常生活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研究了在此背景下历史环境中的街道空间发展转向。第二部分是对研究主体的概述,首先对顺城巷的发展演变与更新历程进行梳理,而后选取顺城巷西段街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片区进行整体性调研分析,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活动两个方面,从而定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价值所在;同时进行顺城巷西段街道特征提取研究,为日常生活性街道的类型划分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日常生活的特征,将顺城巷西段街道分为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种类型进行日常生活方式、物质空间要素的分析调研。归纳总结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与公共空间的内在联系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是策略提出部分,首先重构了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的价值基点、价值主体与更新原则,继而明确更新的目标与实施路径;然后从功能复合、场所开放、文化复愈、公众参与四个方面提出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整体性更新策略;最后根据公共交往型、生产消费型、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三类空间的特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整体来说,文章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探讨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更新策略,其核心是在正视日常生活价值的基础上对街道的共性问题与不同类型日常空间的特性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收集顺城巷的物质空间资料、记录场所的日常活动样态、深究街道衰败本质,为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贡献微薄之力。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指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孟欣[3](2020)在《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连锁超市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传统连锁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近年来国内许多超市由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推广方式缺乏吸引力等,导致销售额日益下降,顾客流失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在复杂且变动的环境下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营销策略。实践证明服务营销是超市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和吸引顾客购买、提升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因而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以石家庄永辉超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市场调研和对比分析法等,结合7Ps理论,重点对其服务营销组合策略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市场调研法和与北国、信誉楼等超市服务营销的对比分析,找出其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结合企业实际,对其服务营销进行设计与改进。论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述并评价,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永辉超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策略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调研进行汇总;第五部分对其服务策略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对其服务营销组合策略进行设计与改进;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论文主要结论:(1)服务营销策略是连锁超市类服务业企业竞争优劣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2)连锁超市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特别是互联网零售等业务对传统超市业务冲击扩大化,这些都使得买方市场选择更多、讨价还价能力增强,影响超市服务营销与竞争;(3)只有立足市场需求,在需求驱动下对服务营销策略进行改进才能促使超市在竞争中保持优越性。论文创新之处:(1)从文章内容上看较为新颖,文中提出借助7Ps营销策略等模式开展多元化促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2)从研究角度上看较为深刻,主要探讨河北石家庄市永辉超市,从服务7Ps组合策略角度出发,分析其服务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借鉴当前零售企业服务营销策略较为成功的经验,对永辉超市连锁超市服务营销策略进行改进,此类研究在河北尚属空白,对于类似超市服务营销的改进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王文渊[4](2020)在《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但是食品安全问题量多面广,各类突出问题和矛盾仍然不少,给我国食品安全带来巨大挑战,仅靠人员有限的执法部门来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2013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首次提出“我国要建立最严格的食药安全监管制度,形成食药监管社会共治格局”,鼓励公众作为政府监管力量的补充积极参与到食药安全的治理。目前除了“职业索赔人”外,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投诉举报,参与到F市食品安全工作中去。然而,我国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制建立较晚,发展还不完善,F市在处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发现,F市食品稽查部门在处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中存在以下问题:投诉举报区分难导致处置效果不佳、投诉举报流转不畅拉低处置效率、投诉举报处置质量有待提高、非正常消费投诉浪费处置资源、联合执法处置投诉举报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内部职责界定不清、日常监管不足增加投诉举报处置工作量;年轻干部流失多、专业人才培养难;公众参与异化和不足;问责追责泛简单化等。F市在处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完善法律法规和内部机制;打造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压缩恶意投诉举报的生存空间;引入公众参与;加强工作监督。论文旨在提出优化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工作的对策,以达到优化行政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的目的。
杨克新[5](2020)在《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网络订餐行业逐步由社会新兴产物转变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食品订购形式,网络订餐作为一种新兴的就餐方式地位逐步确立。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和自身健康的关心及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然而媒体上时常曝光的网络订餐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对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进行监管也成为政府部门、第三方平台、网络订餐商家以及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本文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围绕网络订餐的质量监管问题,展开了相关的调查研究。泰山区网络订餐行业的迅速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的同时,也存有食品卫生的隐患。如果网络订餐食品监管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网络订餐食品的质量,同时会对当地居民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泰安市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又通过发放问卷调研,着重对泰山区的情况并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客观分析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监管过程面临的困境和原因,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对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及监管进行现场调查分析,进而得出以下建议:在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案优化措施方面:(1)加强行业自控,增强企业责任感;(2)加强第三方网络订餐服务平台的责任感;(3)加深网络订餐服务提供商的责任感;(4)对食品运送和运送过程的要求。同时,提出完善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案保障措施:即:(1)加强网络订餐商家数据库建设;(2)加强对网络订餐平台的法律安全普及;(3)严格审查网络订餐商家准入、信用及注销;(4)充分发挥食品可追溯体系在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独特作用。从以上几方面提出网络虚拟条件下对餐饮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和协同治理的崭新路径。
马静[6](2020)在《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四川人酿造白酒的经验已超过三千年,是目前四川食品工业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白酒行业出现了塑化剂污染、酒精勾兑、滥用添加剂等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暴露出了白酒生产企业以利为本的经营理念隐患,缺乏对质量安全的控制,严重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安全管理秩序,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政府监管方面的漏洞问题,使得监管主体及客体在回应过程中出现认识的偏差和疏漏,导致政府回应企业及公众的能力水平低,没有体现出服务型政府应有的职能;此外,也反应了社会组织及公众缺少维护自身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为了保障白酒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本文提出了如何提升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的监管回应能力对策和建议。本文的解决思路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经验借鉴—解决问题。主要以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回应能力为对象,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和回应性监管等概念的界定等进行了概述;并阐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实施了回应性监管理论分析框架的论证。其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找出了政府监管回应效能方面问题、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方面的问题、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及能力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这三大监管主体的回应能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了政府在监管体系制度方面的缺陷,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能力与意识不足等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监管经验,并结合四川省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政府、白酒生产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提出了提升监管回应能力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切合我国精简政府机构,下放管制权、放权与监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策举措;为白酒生产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行自我监督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促进了市场公平稳定,激发了市场活力;也让那些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白酒等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中来,加强了政府与这些社会监督力量的协同进步提高四川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回应能力。
刘潇[7](2020)在《基于行为模拟的保障性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与使用活跃度关联性初探》文中提出我国自1999年初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近十余年来老年人口的比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一方面现状社区养老设施的配置不能够满足老年人日趋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社区存在养老服务资源较为分散,利用率不高,设施使用不便的情况,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探讨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方法,对于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社区养老设施为研究对象,选择广州市的若干典型社区为样本,调研老年人日常活动行为特征,利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样本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现状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对三个典型布局特征的社区进行养老设施布局优化方法的深入研究。具体内容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提出选题的背景,总结有关于养老设施配置及空间布局、仿真模拟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明确研究对象、目的、意义、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研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理论背景和广州保障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实践现状。包括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理论变迁及国内外规划经验总结,对比配套设施空间布局方法,概括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常见布局类型,归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评价的关键因子,并具体分析了广州保障性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布局演变特征。第三章阐述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现状调查、网络大数据调研及行为模拟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的确定,介绍了行为模拟的原理及行为模拟软件的选择依据,搭建出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的逻辑框架。第四章根据前文所做的调研及相关网络数据调查,分析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并探讨其基于Anylogic平台的仿真表达,以此作为行为仿真模型中智能体行为规则制定的数据支撑,对三个样本社区的设施配置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确定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及内容,以此作为行为仿真模型中环境建模的现实依据,总结分析了广州市既有保障性社区的满意度现状及现存问题,作为后文布局优化的目标。第五章基于前文方案设计及调研分析,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状况的仿真模型并验证其与现实状况的匹配度,基于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相关理论与实践,借助仿真模型,从道路适宜性、设施服务范围、聚集度、设施活跃度四个方面对三个样本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绩效进行定量评价,提出优化布局方案并进行仿真评估。根据仿真模拟结果及相关调研分析,总结样本社区养老设施的合理配置方式、空间布点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一方面从老年人日常行为特征和设施使用需求角度,对不同规模保障性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置与布局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另一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日常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可量化的设施布局仿真模型技术思路,以期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闻卉[8](2020)在《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消费者更加追求生鲜农产品的质量。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节点企业任何一方的质量投入行为都会影响彼此的定价策略和利润,并且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损耗和产出的随机性也会影响生鲜农产品的定价,进而影响节点企业的利润。鉴于此,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探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企业如何决策以期同时提高自身的利润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总利润。本文以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为研究对象,以消费者追求生鲜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需求为导向,结合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大、易变质、需求和产出随机的特性,借助需求函数理论、价格理论、博弈论、效用理论、最优化理论、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和研究工具,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不同主体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双边质量控制策略和政府补贴策略。首先,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差异对需求的影响,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两个竞争型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影响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及定价策略问题。然后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在考虑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存在替代性,且市场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共同影响、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差别定价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其次,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的特性,建立了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博弈模型,引入了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成员的双边质量控制水平、生鲜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共同影响的线性需求函数,并在考虑生鲜农产品的交货量受数量损耗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节点企业的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最后,针对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基于自然灾害导致生鲜农产品产出随机的特性,设计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不同补贴政策,建立了政府、单一零售商和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在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和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不同背景下,研究了政府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分析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和合作偏好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生产的生鲜农产品存在绿色度差异,消费者的时变效用受农产品的绿色度、零售价格和新鲜度的影响,研究了零售商主导下的销售模式选择问题和定价策略,比较了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以及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三种销售模式下的最优定价和利润水平,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高时,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当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偏低或适中时,(1)只要绿色度的成本系数满足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同时销售的条件,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2)若绿色度的成本系数低于某一临界值,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模式;反之,则零售商的最优销售模式为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模式;(2)两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与绿色度的成本系数和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与价格敏感系数负相关;零售商的利润与价格敏感系数和绿色度的成本系数负相关,与新鲜度敏感系数正相关。2.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同时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自身价格、新鲜度以及替代品价格的共同影响;针对单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只供应普通生鲜农产品或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考虑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受市场价格、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以及不可控的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立了受数量损耗影响的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下的两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模型,研究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主导下的定价策略、质量投入水平策略以及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协调契约,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最优策略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批发价格契约不能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1)在同时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和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提供给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利润分享比例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利润共享契约”就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2)在只销售普通生鲜农产品或只销售绿色生鲜农产品的模式下,只要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将批发价格压低至抵消数量损耗后的生产成本,并且零售商的利润共享比例和预设的保留收益分别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则预设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不仅能实现供应链的完美协调,还能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质量努力水平。3.在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的背景下,针对自然灾害影响产出的特性,基于政府、零售商和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组成的三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政府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的灾害年的最优补贴政策的选择问题,对比分析了政府的不同补贴政策以及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对政府的最优补贴率、零售商的最优收购价格、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生产投入量和三方利益以及消费者剩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丰收年”发生的概率适中或偏高时(若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则要求零售商的合作偏好程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但生鲜农产品供应商不一定增收;其余情形下,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是对零售商提供补贴的政策,该补贴政策不仅能提高社会福利和消费者剩余,也能促进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同时引入产品绿色度和新鲜度来探讨质量与价格竞争对销售模式和定价策略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差异化定价策略对供应链节点企业利润的影响,已有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纵向主从博弈的研究很少探讨同品种的绿色生鲜农产品和普通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对零售商销售模式的选择及定价策略的影响,也尚未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本文引入绿色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普通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横向竞争关系,构建生鲜农产品的绿色度、新鲜度和价格共同影响下的消费者时变效用函数,建立不同销售模式下的利润函数模型,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2.从双边质量控制和损耗率的视角分析质量投入水平对供应链系统绩效的影响。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纵向合作问题,已有的基于质量控制影响需求的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的研究只考虑单方成员的质量努力水平对需求的影响,也没有同时考虑生鲜农产品需求随机且易损耗的特点。本文同时引入两个成员的质量投入水平这两个决策变量,构建成员双方的质量投入水平、不可控的随机因素、数量损耗以及价格共同影响的需求函数,建立更贴近现实的利润函数模型,设计契约激励成员双方共同提高质量投入水平实现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3.针对不同的补贴对象并考虑零售商的行为偏好特性来研究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针对政府补贴政策对生鲜供应链成员的利润及社会福利改善问题,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政府补贴灾害年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利润损失的视角来分析政府补贴政策的绩效问题,鲜有文献针对不同补贴对象下的补贴效果比较分析,也未考虑供应链成员的合作偏好行为。本文引入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设计灾害年政府分别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和处于强势地位的零售商提供补贴的补贴政策,以“优先保证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兼顾生鲜农产品供应商增收”为补贴目标,并结合零售商的合作偏好行为,探讨政府的最优补贴政策,研究问题具有创新性。
颜玉芳[9](2020)在《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进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城市发展逐渐从大尺度的宏观叙事转向小尺度的空间调整,从侧重数量规模的增加转向注重内涵品质的提升。而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凸显,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动态变化给当下的城市公共服务带来诸多挑战。同时,这些美好生活需求不局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高要求,还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在此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重心逐渐向社会规划、社会治理转移。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空间景观的细胞单元、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单元、以及基层管理自治的核心单元,保障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服务配套是社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邻里中心作为社区服务配套的建设模式,在资源整合、协调共建、空间统筹、邻里交往等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生活圈作为近年来居住区规划转型的主要方向,在凸显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推进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等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可尝试将二者在供需层面做到良好契合,共同助力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广州市为加强基层建设,在持续加大社区服务供给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需深入了解社区与居民的真实诉求,为社区服务配套建设提供方向。本文分两个阶段展开研究,第一阶段为基础研究,包括:综述研究,通过相关理论演进、邻里中心和生活圈的规划研究和实践研究,总结邻里中心和生活圈在规划研究和规划实践方面的关联,以及作为我国社区服务配套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与意义;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包括对国家标准的解读,以及地方标准和规划实践的分析,总结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第二阶段为实证研究,包括: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对广州案例社区的服务配套现状和服务设施空间分布进行现状评价,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相关基本信息,对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总结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基于前文的分析研究,回归邻里中心与生活圈视角,对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生活服务圈”模式、“新型邻里中心”模式、以及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进行进一步探讨。
张阳[10](2020)在《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SL为代表的社区型超市一路高歌猛进、持续扩张。社区型超市作为我国零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般选址于城镇社区,以具有一定规模、收入稳定、消费习惯良好的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和目标群体,为目标群体提供不同的满足其日常生活所需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该区域消费者的需要得到满足[1],其具有便利性、日常性、中小型的显着特点。目前,我国社区型超市现在既面临城市社区不断扩展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一方面,各种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为代表的实体店对其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又受到以京东、天猫、淘宝等为代表的电商的强劲冲击。如何通过强化内部管理,规避风险,降本增效是以SL为代表的社区型超市企业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论文以SL社区型超市为对象,以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对SL超市供货采购、仓储管理、出库配送、盘点清查、存货处置等环节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全面扫描,发现其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预算管理缺失,存货积压严重、周转率低、盘点清查不严;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存货内部流程设计不科学以及存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深入分析后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风险评估意识不高、内部控制监督不力等原因密切相关。基于这一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实际,科学设定了SL超市存货内部控制优化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包含订货采购、验收入库、仓储管理、出库配送、盘点清查、存货处置等覆盖所有环节、全流程的存货控制优化方案,并给出了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沟通协调、加强内部监督三个方面具体的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本研究可以为SL超市提高存货周转率和利用率,提高资金利用率,稳定现金流及控制运营风险,切实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型社区型超市或类似企业存货内部控制与管理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大型超市设计卫生审核中应注意的卫生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超市设计卫生审核中应注意的卫生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日常生活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2 街道更新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3 西安顺城巷地段与城墙空间保护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日常生活的概念认知及基础研究 |
2.1 日常生活的内涵解读 |
2.1.1 日常生活的内涵 |
2.1.2 日常生活的特征 |
2.1.3 日常生活的演进 |
2.1.4 日常生活的价值 |
2.2 日常生活方式的嬗变 |
2.2.1 居住生活方式 |
2.2.2 交通出行方式 |
2.2.3 消费生活方式 |
2.2.4 闲暇生活方式 |
2.3 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 |
2.3.1 意识层面 |
2.3.2 空间层面 |
2.3.3 社会层面 |
2.4 日常生活与街道更新 |
2.4.1 国外街道更新实践 |
2.4.2 国内街道更新实践 |
2.5 日常生活与街道空间互动 |
2.5.1 街道空间的定义与属性 |
2.5.2 日常生活下的街道类型 |
2.5.3 街道空间日常回归导向 |
2.6 本章小结 |
3 顺城巷西段的历史演进及现状特征分析 |
3.1 顺城巷的更新历程 |
3.1.1 顺城巷空间本体历史演变 |
3.1.2 居民小规模的更新: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 |
3.1.3 政府企业主导更新:20 世纪90 年代至2010年 |
3.1.4 上下并行自主更新:2010 年至今 |
3.2 顺城巷当下角色 |
3.2.1 顺城巷及周边区域现状概况 |
3.2.2 顺城巷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角色定位 |
3.2.3 顺城巷西段的角色定位 |
3.3 顺城巷西段现状概述 |
3.3.1 顺城巷西段的物质空间整体特征 |
3.3.2 顺城巷西段的社会空间行为特征 |
3.3.3 顺城巷西段的现实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顺城巷西段街道调查研究 |
4.1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查方法 |
4.1.3 调查要素 |
4.2 顺城巷西段街道的日常公共空间分类研究 |
4.2.1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空间分类依据 |
4.2.2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定义 |
4.2.3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定义 |
4.2.4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定义 |
4.3 顺城巷西段街道日常行为活动分析 |
4.3.1 活动主体 |
4.3.2 活动类型 |
4.3.3 活动密度 |
4.3.4 活动空间 |
4.3.5 日常行为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
4.4 顺城巷西段街道物质空间要素分析 |
4.4.1 功能业态 |
4.4.2 平面形态 |
4.4.3 街道尺度 |
4.4.4 空间界面 |
4.4.5 周边建筑 |
4.4.6 公共场所 |
4.4.7 环境设施 |
4.4.8 物质空间要素调查结果分析 |
4.5 顺城巷西段街道现状研究总结 |
4.5.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
4.5.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
4.5.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现状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日常生活的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 |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价值体系重构 |
5.1.1 站点回归 |
5.1.2 原则确立 |
5.2 日常生活视角下街道更新的目标及路径 |
5.2.1 更新目标 |
5.2.2 实施路径 |
5.3 顺城巷西段街道整体性更新策略 |
5.3.1 功能复合:整合日常需求 |
5.3.2 场所开放:扩容公共空间 |
5.3.3 文化复愈:建立文化地图 |
5.3.4 公众参与:搭建共治机制 |
5.4 顺城巷西段街道针对性更新策略 |
5.4.1 公共交往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
5.4.2 生产消费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
5.4.3 居住生活型日常空间更新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日常生活演进及概念理论研究总结 |
6.1.2 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的现状特征与当下角色总结 |
6.1.3 日常生活视角下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的策略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一:街道居民日常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顺城巷西段街道立面照片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3)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 大型超市的特点 |
2.2 服务营销策略7PS组合理论 |
2.2.1 产品策略 |
2.2.2 价格策略 |
2.2.3 渠道策略 |
2.2.4 促销策略 |
2.2.5 服务人员 |
2.2.6 服务环境 |
2.2.7 服务过程 |
2.3 顾客满意理论 |
2.4 服务利润链理论 |
第三章 石家庄永辉超市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 |
3.1.2 技术环境 |
3.1.3 社会文化 |
3.1.4 经济环境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竞争者 |
3.2.2 消费者 |
第四章 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策略实施现状 |
4.1 石家庄永辉超市情况简介 |
4.2 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策略实施现状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2.5 服务人员 |
4.2.6 服务环境 |
4.2.7 服务过程 |
4.3 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策略效果调研分析 |
第五章 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策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产品同质化且部分产品供应不充分 |
5.1.1 产品缺乏种类创新 |
5.1.2 产品供应量不足 |
5.2 价格优势不显着 |
5.3 渠道管理不完善 |
5.4 促销策略缺乏吸引力 |
5.5 服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
5.6 服务环境有待于改善 |
5.6.1 超市内部环境卫生问题 |
5.6.2 超市布局设计与内部装修问题 |
5.7 收银排队时间长,服务过程缺乏保障 |
第六章 业内标杆企业服务营销策略经验借鉴 |
6.1 大型实体连锁超市服务营销策略借鉴 |
6.1.1 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保障服务营销 |
6.1.2 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供应 |
6.2 大型网络零售企业服务营销策略借鉴 |
6.2.1 丰富的产品供应和低廉的价格 |
6.2.2 健全的渠道管理和物流配送服务 |
6.2.3 多元化促销和粉丝营销的有机结合 |
第七章 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改进对策 |
7.1优化产品供给 |
7.1.1 增加产品品种 |
7.1.2 自主品牌化策略 |
7.2 分区域定价并保障品质 |
7.3 改善渠道服务品质 |
7.3.1 农超对接保障进货渠道优势 |
7.3.2 借助网络和联合代理提升渠道销售能力 |
7.4 借助新零售模式开展多元化促销 |
7.4.1 互联网传播与网上营销 |
7.4.2 广告促销 |
7.4.3 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
7.4.4 不同商品折扣促销策略 |
7.5 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
7.5.1 超市内部环境卫生问题 |
7.5.2 超市设计与内部装修问题 |
7.6 通过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素养 |
7.7 规范并优化服务过程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一、基本资料 |
二、超市购物习惯 |
三、超市购物或服务体验评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0.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0.5 创新与不足 |
1 食品安全和投诉举报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 |
1.1.1 食品安全 |
1.1.2 投诉举报 |
1.2 理论基础 |
1.2.1 公众参与理论 |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工作现状 |
2.1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概况 |
2.1.1 F市基本情况 |
2.1.2 投诉举报执法对象 |
2.1.3 机构和人员设置 |
2.2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基本现状 |
2.2.1 工作机制成立背景 |
2.2.2 投诉举报处置工作内容 |
2.2.3 投诉举报处置工作流程 |
3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存在的问题 |
3.1.1 投诉举报区分难导致处置效果不佳 |
3.1.2 投诉举报流转不畅拉低处置效率 |
3.1.3 投诉举报处置质量有待提高 |
3.1.4 非正常消费投诉浪费处置资源 |
3.1.5 联合执法处置投诉举报存在不足 |
3.2 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法律法规不完善、内部职责界定不清 |
3.2.2 日常监管不足增加投诉举报处置工作量 |
3.2.3 年轻干部流失多、专业人才培养难 |
3.2.4 公众参与异化和不足 |
3.2.5 问责追责泛简单化 |
4 国内外工作经验和启示 |
4.1 国外工作经验和启示 |
4.1.1 德国巴伐利亚州工作经验 |
4.1.2 美国工作经验 |
4.1.3 日本工作经验 |
4.1.4 国外工作启示 |
4.2 国内工作经验和启示 |
4.2.1 深圳市工作经验 |
4.2.2 丽水市工作经验 |
4.2.3 国内工作启示 |
5 对策与建议 |
5.1 完善法律法规和内部机制 |
5.1.1 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 |
5.1.2 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和事权划分 |
5.2 打造强有力的执法队伍 |
5.2.1 优化人员结构,扩充人才储备 |
5.2.2 改进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
5.2.3 关注执法人员心理健康 |
5.3 压缩恶意投诉举报的生存空间 |
5.3.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
5.3.2 优化工作方式方法 |
5.3.3 严格规范执法行为 |
5.4 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
5.4.1 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工作 |
5.4.2 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的作用 |
5.4.3 加强社会组织的作用 |
5.4.4 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 |
5.5 加强工作监督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介绍及现状分析 |
2.1 网络订餐监管的基本介绍 |
2.1.1 网络订餐的概述 |
2.1.2 网络订餐的类型及特征 |
2.1.3 网络订餐运营模式 |
2.2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现状分析 |
2.2.1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
2.2.2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分析 |
2.2.3 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分析 |
3 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国内外案例分析 |
3.1 针对泰山区消费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的调查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1.3 数据分析 |
3.2 针对泰山区监管者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监管的调查分析 |
3.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3.2.2 调查问卷设计 |
3.2.3 数据分析 |
3.2.4 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监管实例分析 |
3.3 国内外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案例及启示 |
3.3.1 国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案例及启示 |
3.3.2 国外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案例及启示 |
4 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入驻餐饮店相关手续不健全 |
4.1.2 网络订餐配套服务不健全 |
4.2 泰山区网络订餐监管的问题成因及难点分析 |
4.2.1 外卖发展迅速,部门监管没有跟上 |
4.2.2 网络订餐平台重视不足 |
4.2.3 入网门槛低,小餐饮众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
5 完善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案及建议 |
5.1 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案改进措施 |
5.1.1 加强行业自律,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
5.1.2 落实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 |
5.1.3 落实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 |
5.1.4 送餐人及送餐过程要求 |
5.2 完善泰山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方案保障措施 |
5.2.1 加强订餐商家数据库建设 |
5.2.2 加强对网络订餐平台的法律安全监管 |
5.2.3 规范网络订餐入驻商家准入、信用和退出机制 |
5.2.4 充分发挥食品可追溯体系在网络外卖食品安全监管中的独特作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拟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设计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白酒质量安全 |
2.1.2 白酒质量安全的监管 |
2.1.3 监管回应能力 |
2.2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依据 |
2.2.1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研究背景 |
2.2.2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内容 |
2.2.3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观点 |
2.2.4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应用 |
2.3 分析框架的设计 |
2.3.1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精华 |
2.3.2 回应性监管理论与监管实践中的相关性 |
2.3.3 分析框架的建立 |
第三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的现状 |
3.1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概述 |
3.1.1 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情况概述 |
3.1.2 四川省白酒生产企业的情况概述 |
3.1.3 四川省社会组织及公众对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情况概述 |
3.2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现状概述 |
3.2.1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3.2.2 促进政策措施解读回应力度 |
3.2.3 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
3.2.4 加强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
3.2.5 加大白酒风险排查及整顿力度 |
3.2.6 建立白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
第四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调研情况 |
4.1.1 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归纳 |
4.1.2 访谈情况及结果归纳 |
4.2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
4.2.1 政府监管回应效能方面的问题 |
4.2.2 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方面的问题 |
4.2.3 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方面的问题 |
4.3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政府监管回应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
4.3.2 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
4.3.3 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回应能力的新思路 |
5.1 国内外监管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1 国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的借鉴 |
5.1.2 国内酒类监管经验的借鉴 |
5.1.3 对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的启示 |
5.2 完善政府监管回应效能的对策 |
5.2.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
5.2.2 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
5.2.3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下放 |
5.3 推动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的对策 |
5.3.1 健全白酒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
5.3.2 完善白酒生产企业惩罚与激励机制 |
5.3.3 提升白酒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综合素质 |
5.4 提升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的对策 |
5.4.1 完善信息公开及投诉畅通机制 |
5.4.2 建立民主责任意识及健全配套制度建设 |
5.4.3 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法治教育 |
5.5 监管回应能力的对策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
5.5.1 对策的合理性分析 |
5.5.2 对策的可行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社会公众对四川省白酒产品质量及政府监管回应能力问题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白酒生产企业对质量监管回应能力的调查 |
附录3 对四川省部分市州市场监管部门领导的访谈问题 |
(7)基于行为模拟的保障性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与使用活跃度关联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1.1.1 居家养老 |
1.1.2 居住环境 |
1.1.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
1.1.4 老年人社区行为 |
1.1.5 仿真模拟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设施建设需求增加 |
1.2.2 广州市社区面临设施完善与居住空间转型问题 |
1.2.3 基于个体行为的空间研究趋势逐渐受到学界认可与重视 |
1.2.4 基于多代理人(multi—agent)的仿真模拟技术发展迅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研究现状 |
1.3.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老年人社区空间行为研究 |
1.3.4 仿真模拟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选址领域研究应用概况 |
1.3.5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住区形态规划理论发展与社区养老设施规划经验 |
2.1.1 国内外住区形态背景理论发展历程综述及其借鉴 |
2.1.2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经验 |
2.1.3 养老服务设施常见空间布局类型研究 |
2.2 空间布局研究方法及养老服务设施绩效指标构建 |
2.2.1 各类配套设施空间布局研究方法对比 |
2.2.2 社会绩效评价因子构成 |
2.2.3 设施布局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推导 |
2.3 广州保障性社区的规划布局模式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现场调查法 |
3.2.2 网络大数据调研法 |
3.2.3 行为模拟法 |
3.3 研究方案及其逻辑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年人出行特征及三个样本社区养老设施配置与满意度调查 |
4.1 老年人出行行为及问卷特征分析 |
4.1.1 社区日常生活视角下老年人出行行为分析 |
4.1.2 问卷统计分析 |
4.2 行为仿真规则制定 |
4.2.1 出行需求分析 |
4.2.2 出行时间(活动时间)规律 |
4.2.3 出行地的选择 |
4.2.4 出行路径的选择 |
4.3 三个样本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现状调查 |
4.3.1 芳和花园 |
4.3.2 棠德花苑 |
4.3.3 泽德花苑二期 |
4.4 社区养老设施现状满意度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绩效仿真模拟评价 |
5.1 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基础模型构建 |
5.1.1 模型假设及基本参数设定 |
5.1.2 仿真模型环境架构 |
5.1.3 仿真模型真实性效度检验 |
5.1.4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评价指标确定 |
5.2 既有保障性社区养老设施规划布局绩效评价 |
5.2.1 芳和花园 |
5.2.2 棠德花苑 |
5.2.3 泽德花苑二期 |
5.3 仿真结果比较与设施布局优化建议 |
5.3.1 养老服务设施仿真模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
5.3.2 设施层级与实际需求 |
5.3.3 既有保障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式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点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案:思路、方法、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生鲜农产品 |
2.1.2 绿色生鲜农产品 |
2.1.3 普通生鲜农产品 |
2.1.4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
2.1.5 供应商主导 |
2.1.6 零售商主导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效用理论 |
2.2.2 需求函数理论 |
2.2.3 价格理论 |
2.2.4 博弈论 |
2.2.5 最优化理论 |
2.2.6 供应链的协调契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及特点研究 |
2.3.2 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
2.3.3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3.4 政府补贴效率研究 |
2.4 本章小结与问题提出 |
3 零售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
3.1 问题提出 |
3.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3.2.1 不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3.2.2 不同情形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
3.3 仿真分析 |
3.3.1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销售模式选择的影响 |
3.3.2 主要参数的变化对零售商最优定价策略的影响 |
3.4 案例分析 |
3.5 主要结论 |
4 供应商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定价策略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4.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4.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定价策略 |
4.2.3 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
4.2.4 敏感性分析 |
4.3 仿真分析 |
4.4 案例分析 |
4.5 主要结论 |
5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的双边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5.2.1 分散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
5.2.2 集中决策下的最优策略 |
5.2.3 基于保留收益的利润共享契约模型 |
5.2.4 敏感性分析 |
5.3 仿真分析 |
5.4 案例分析 |
5.5 主要结论 |
6 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下生鲜供应链的政府补贴策略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理论模型及假设 |
6.2.1 政府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
6.2.2 政府对零售商的最优补贴策略 |
6.3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分析 |
6.3.1 合作偏好程度的变化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
6.3.2 不同模型下均衡结果的比较 |
6.4 仿真分析 |
6.4.1 零售商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
6.4.2 零售商不具有合作偏好行为情形 |
6.5 主要结论 |
7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
附录B.第3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C.第4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D.第5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附录E.第6章主要结论的证明 |
致谢 |
(9)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阶段要求:转型阶段对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要求 |
1.1.2 需求趋势:新型城镇化下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需求 |
1.1.3 管理转型:城市基层管理的“人本主义”价值导向 |
1.2 概念辨析 |
1.2.1 邻里/社区 |
1.2.2 社区服务配套 |
1.2.3 邻里中心 |
1.2.4 生活圈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综述研究 |
2.1 理论演进 |
2.1.1 早期阶段:工人住宅区配套到田园城市理论 |
2.1.2 发展阶段:邻里单位思想理论的成型 |
2.1.3 形成阶段:前苏联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理论形成 |
2.1.4 延伸阶段:新城市主义、邻里中心、生活圈的发展 |
2.2 邻里中心综述 |
2.2.1 规划研究 |
2.2.2 实践研究 |
2.3 生活圈综述 |
2.3.1 规划研究 |
2.3.2 实践研究 |
2.4 邻里中心与生活圈的关联和意义 |
2.4.1 规划研究的关联 |
2.4.2 规划实践的关联 |
2.4.3 作为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总体研究 |
3.1 国家标准解读 |
3.1.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引入“生活圈“概念 |
3.1.2 服务设施布局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
3.1.3 “开放街区“理念促进城市与社区混合共享 |
3.2 地方标准及实践分析 |
3.2.1 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分级对接“生活圈”或行政单元 |
3.2.2 服务设施分类简化,项目精细化、品质化 |
3.2.3 服务设施布局灵活,并体现“邻里中心”部分思想 |
3.3 我国社区服务配套的发展趋势 |
3.3.1 住区规划转向社区生活圈规划 |
3.3.2 服务供给思路凸显“以人为本” |
3.3.3 服务管理体系对接行政管理体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调研 |
4.2.1 逢庆社区 |
4.2.2 新河浦社区 |
4.2.3 汇景社区 |
4.2.4 时代玫瑰社区 |
4.2.5 棠德北社区 |
4.2.6 金沙新社区 |
4.3 案例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对比 |
4.3.1 服务配套现状评价 |
4.3.2 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
4.4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现状特征 |
4.4.1 区域发展不均,总体水平偏低 |
4.4.2 居住空间分异使服务设施共享不足 |
4.4.3 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规划性不足 |
4.4.4 重街道级建设而轻社区级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问卷与访谈结果统计 |
5.2.1 居民出行 |
5.2.2 人群需求 |
5.2.3 设施布局 |
5.3 问卷与访谈情况总结 |
5.3.1 居民出行与设施区位 |
5.3.2 人群需求与服务类型 |
5.3.3 设施空间布局形式意愿 |
5.4 广州社区服务配套的需求特征 |
5.4.1 设施圈层设置需结合居民出行特征 |
5.4.2 设施分类配置需考虑人群需求差异 |
5.4.3 设施布局形式需综合规划性和使用习惯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模式探讨 |
6.1 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的供需矛盾 |
6.1.1 配置标准统一性与社区差异性的矛盾 |
6.1.2 设施缺乏规划性与规划层次性系统性的矛盾 |
6.2 “生活服务圈”服务配置 |
6.2.1 以生活需求和行为研究为出发点 |
6.2.2 服务空间分级衔接行政管理单元 |
6.2.3 服务设施配置实行弹性供给机制 |
6.2.4 分类规划导引综合区域发展差异 |
6.3 “新型邻里中心”建设引导 |
6.3.1 邻里中心在生活圈语境下的新特征 |
6.3.2 差异化的空间组织与建设模式 |
6.3.3 多样化的功能组合类型 |
6.4 实施路径与制度支撑 |
6.4.1 推进试点先行工作 |
6.4.2 因地制宜的供给策略 |
6.4.3 规划动态管控与引导 |
6.4.4 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存货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 |
2.1.1 内部控制的涵义 |
2.1.2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2 存货内部控制 |
2.2.1 存货内部控制的概念 |
2.2.2 存货内部控制目标和内容 |
2.2.3 存货内部控制流程和主要风险点 |
第三章 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现状 |
3.1 社区型超市与传统超市的对比 |
3.1.1 社区型超市概念 |
3.1.2 与传统超市进行对比 |
3.2 SL社区型超市概况 |
3.2.1 SL社区型超市简介 |
3.2.2 SL社区型超市企业组织结构 |
3.3 SL社区型超市存货的构成及特点 |
3.3.1 SL社区型超市存货构成 |
3.3.2 SL社区型超市存货特点 |
3.4 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流程 |
3.4.1 订货采购环节 |
3.4.2 验收入库环节 |
3.4.3 仓储管理环节 |
3.4.4 出库配送环节 |
3.4.5 盘点清查环节 |
3.4.6 存货处置环节 |
第四章 基于问卷调查的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
4.1 问卷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结果分析 |
4.2 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
4.2.1 存货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
4.2.2 存货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
4.2.3 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4 信息传递与沟通存在的问题 |
4.2.5 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优化方案 |
5.1 目标及原则 |
5.1.1 目标 |
5.1.2 原则 |
5.2 存货风险评估方案的制定 |
5.2.1 建立完善的存货风险评估机制 |
5.2.2 设置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 |
5.3 订货采购环节优化 |
5.3.1 订货采购流程优化设计 |
5.3.2 采购审批程序的优化 |
5.3.3 划分采购业务相关人员职责 |
5.3.4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考评机制 |
5.4 验收入库环节优化 |
5.4.1 验收入库流程优化设计 |
5.4.2 明确验收入库环节各职能分工 |
5.5 仓储管理环节优化 |
5.5.1 仓储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
5.5.2 确定科学存货量,提高存货周转率 |
5.6 出库配送环节优化 |
5.6.1 完善自身物流信息系统 |
5.6.2 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 |
5.6.3 着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
5.6.4 完善存货出库环节流程 |
5.7 存货盘点清查环节优化 |
5.7.1 存货盘点清查流程优化设计 |
5.7.2 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盘点计划 |
5.8 存货处置环节优化 |
5.8.1 存货处置环节主要风险应对措施 |
5.8.2 加强存货退回的审核和监督 |
第六章 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提高企业相关人员内控意识 |
6.1.1 提高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 |
6.1.2 强化员工存货内部控制的意识 |
6.2 增强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与沟通 |
6.2.1 完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的建立 |
6.2.2 提升员工存货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意识 |
6.3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
6.3.1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6.3.2 加强员工间的轮岗制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四、大型超市设计卫生审核中应注意的卫生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常生活视角下西安顺城巷西段街道更新策略研究[D]. 王宇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石家庄永辉超市服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孟欣.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4]F市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问题研究[D]. 王文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5]网络订餐行业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区为例[D]. 杨克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6]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马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基于行为模拟的保障性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与使用活跃度关联性初探[D]. 刘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不同主体主导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策略研究[D]. 闻卉.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邻里中心和生活圈视角的广州基层社区服务配套模式研究[D]. 颜玉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SL社区型超市存货内部控制研究[D]. 张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标签:食品安全论文; 农产品论文; 食品安全监管论文; 国家食品安全城市论文; 生鲜食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