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电重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梅显运,李红艳,赵思涵,陈政[1](2022)在《靶向Cx43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是心脏缝隙连接中的主要蛋白,与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Cx43已被确定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Cx43水平、磷酸化和分布状态的改变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探索Cx43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具体机制,可为有效延缓或逆转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赵卓[2](2021)在《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心肌肥厚是心脏在生理和病理超负荷状态下最初为了维持心脏功能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以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和心肌质量增加为特征,此时心肌细胞总量增加,收缩力增强,使得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收缩功能。然而,当心脏长期处于病理性应激状态下,将会诱发病理性心肌肥厚,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心肌细胞丢失、胶原蛋白增多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如果这一系列改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将会导致适应性不良的心室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控制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缺乏显着开放阅读框、不具备编码蛋白质能力的RNA。大量的研究显示,LncRNAs参与调控心脏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LncRNAs通过顺式调控、反式调控等多种方式参与调节基因转录、mRNA拼接、组蛋白修饰,促进转录因子激活,抑制下游基因表达。其中,LncRNAs作为竞争内源性RNA(CeRNA),通过miRNA反应原件(MREs)竞争与miRNA结合,抑制miRNA的表达和活性,进而减少目的mRNA的降解,是LncRNAs调控的主要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LncRNA-miRNA-mRNA之间的形成调控网络参与了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LncRNA XIST是哺乳动物X染色体转录沉默的主要调节因子,且LncRNA XIST表达上调是心肌肥厚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一种特征性分子改变,但LncRNA XIST对心肌肥厚的影响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LncRNA XIST能促进心肌肥厚,但也有研究报道LncRNA XIST能够抑制心肌肥厚。因此,LncRNA XIST对心肌肥厚的作用及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LncRNAs主要通过调控miRNA对目的蛋白发挥调控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筛选出与LncRNA XIST结合的miRNAs及相关的信号通路是研究其机制的技术手段。MiR-126a是LncRNA XIST的靶基因,而miR-126与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肥厚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MiR-126a调控心肌肥厚的机制可能与靶向抑制IGF-1有关,已有研究发现IGF-1是miR-126a的靶基因并在调控心肌肥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IGF-1的过度表达则可导致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因此,我们推测,LncRNA XIST可能通过影响miR-126a/IGF-1调控心肌肥厚,研究上述机制,可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寻找相应的靶点,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研究目的:我们在通过主动脉缩窄(TAC)建立的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作用下建立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探索XIST在心肌肥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主动脉缩窄(TAC)的方法建立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通过心肌组织病理组织学H&E染色、测量小鼠HW/BW比值、心脏超声检查、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和蛋白(ANP、BNP、β-MHC)的表达水平评价是否建模成功,同时检测心肌组织中XIST、miR-126a、IGF-1表达水平。(2)应用Ang Ⅱ处理HL-1细胞建立心肌肥大的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作为评价心肌细胞肥大的指标,同时检测细胞中XIST、miR-126a、IGF-1表达水平。(3)应用si-XIST转染HL-1细胞建立XIST低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评价XIST低表达对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同时检测IGF-1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XIST与miR-126a之间存在潜在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XIST与miR-126a之间是否能够结合。(4)应用miR-126a mimics转染HL-1细胞建立miR-126a高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测量细胞表面积、测量Protein/DNA比值、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水平评价miR-126a高表达对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同时检测IGF-1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IGF-1与miR-126a之间存在潜在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IGF-1与miR-126a之间是否能够结合。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XIST低表达对Akt、p-Akt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TAC组小鼠的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心肌组织H&E染色心脏横截面积增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明显增宽;HW/BW比值增加;心脏彩超显示TAC组小鼠表现出典型的心肌肥厚特征;TAC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心钠素(ANP)、脑钠素(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通过TAC的方法成功建立小鼠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动物模型。(2)在Ang Ⅱ的作用下,HL-1细胞表面积明显增大,Protein/DNA比值增加,心肌肥厚相关基因ANP、BNP和β-MHC的表达水平也显着上调,提示利用Ang Ⅱ成功诱导心肌肥大的细胞模型。(3)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XIST表达显着上调;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沉默XIST,能够减小细胞表面积、降低Protein/DNA比值,抑制心肌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沉默XIST能够抑制Ang Ⅱ促心肌肥大的作用。(4)miR-126a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心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且在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miR-126a的表达与XIST之间呈负性相关;当沉默XIST后miR-126a的表达上调,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明确证实了XIST能够直接与miR-126a结合。(5)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过表达miR-126a,能够减小细胞表面积、降低Protein/DNA比值,抑制心肌肥厚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miR-126a具有抑制心肌肥大发生发展的作用。(6)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IGF-1表达显着上调,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过表达miR-126a或沉默XIST,均能够抑制IGF-1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的结果证实IGF-1与miR-126a能够直接结合,提示在心肌细胞中XIST通过竞争性结合miR-126a从而促进IGF-1的表达。(7)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沉默XIST则能够降低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中,LncRNA XIST和IGF-1表达上调,而miR-126a表达下调,表明LncRNA XIST、IGF-1、miR-126a可能与心肌肥大的发生发展有关;沉默XIST或高表达miR-126a能够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提示XIST通过miR-126a发挥作用;LncRNA XIST通过靶向抑制miR-126a的表达激活IGF-1/Akt信号通路促进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创新点及研究意义本研究发现了LncRNA XIST在病理性心肌肥厚动物模型和心肌肥大细胞模型中高表达并具有促进心肌肥厚的作用;并进一步阐明XIST促进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与竞争性结合miR-126a激活IGF-1/Akt信号通路有关。抑制LncRNA XIST表达或高表达miR-126a可以抑制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心肌肥厚的新策略。
郎丽敏[3](2021)在《可注射导电材料联合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来源的心肌细胞修复大鼠心梗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可注射导电水凝胶聚吡咯-壳聚糖(Polypyrrole-Chitosan,Ppy-Chi)联合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心肌样细胞(Human endometr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cardiac myocytes,h EMSCs-CMs)治疗大鼠慢性左心室心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以六水三氯化铁为氧化还原剂,利用一步氧化还原法将聚吡咯接枝到生物材料壳聚糖上,构建出Ppy-Chi导电复合材料,戊二醛作为交联剂进行凝集形成水凝胶。在体外,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颗粒度及多孔结构;循环伏安法检测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通过共培养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生物相容性;通过体外凝集时间和随时间质量丢失情况,研究其凝集和降解特性。利用复合酶液解法分离EMSCs,采用贴壁培养并进行传代。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通过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其多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心肌)的分化能力。在体内,结扎大鼠心脏左前降支来制备心梗模型,利用心电图、PET-CT来评估模型是否制备成功。造模成功4周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Ppy-Chi-EMSCs-CMs、Ppy-Chi、EMSCs-CMs、对照组),分别将上述材料移植于心梗及周边区,用超声来评估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在本研究中,成功地构建了Ppy-Chi导电水凝胶。与对照组Chi水凝胶相比,Ppy-Chi复合材料具有多孔结构,表面粗糙呈颗粒状,并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两种水凝胶均可支持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上说明新构建的复合材料是较为理想的细胞载体。Ppy-Chi水凝胶相比Chi水凝胶更加稳定,有利于其在体内长期发挥作用。通过复合酶液消化法可以成功分离h EMSCs并且进行传代培养。h EMSCs呈贴壁旋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显示P3代h EMSCs高表达CD44、C D73、CD90、CD105(>95%),而CD11b、CD34、CD45、HLA-DR呈低表达(<5%),说明本研究所使用的干细胞是纯度高的子宫间充质干细胞。并且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心肌的分化检测上,均证明了该种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体内实验部分,本研究成功地制备了大鼠心梗模型,心电图显示出现病理性Q波。将Ppy-Chi-EMS Cs-CMs类心肌组织用于大鼠心梗的治疗,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均有改善;18F-FDG Micro PET/CT初步探索发现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心梗区域。结论:Ppy-Chi复合导电水凝胶联合EMSCs-CMs可以增强心梗后心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为缺血性心肌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张培培[4](2021)在《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心脏电交替现象指在恒定心率下的心电图波形、振幅等呈周期性地交替变化,它是心脏机械功能障碍和电活动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心脏电交替与临床上某些心脏疾病关系密切,能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广泛的病理条件下,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更容易诱发致命性的心律失常。SCD的发生主要源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心脏电交替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已知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有大量的临床前瞻性研究证明心脏电交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心脏电交替产生的具体机制到目前为止仍尚无定论。现在普遍认为,心脏电交替现象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先兆,在心律失常底物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并促进折返现象,最终导致持续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在细胞水平上,心脏交替指在恒定的刺激频率下,心肌收缩力、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细胞内钙离子释放的周期性、间歇性的交替变化。因此,了解细胞水平上心脏电交替的发生机制对阐明心脏电交替诱发心律失常的机理意义重大。T波交替(T-wave alternans,TWA)指心室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周期性的交替变化,其是心脏电交替的一种常见的特殊形式,与室性心律失常及SCD易感性增加有关。TWA可在多种临床情况下观察到,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和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以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在不同临床和实验条件下发现TWA促进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发展,增加SCD的发生概率。这一现象提示TWA可能普遍存在SCD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表明心脏电交替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虽然现有数据表明,致心律失常性的TWA是临床风险的重要标志,但TWA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且TWA引发SCD的潜在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更深入地理解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机制对识别高危患者和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大量模拟和观察性实验研究发现心脏电交替与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和钙循环的不稳定性有关,由于这两个参数之间存在许多反馈途径,因此心脏电交替确切的细胞机制仍存在争议。近年来,细胞钙循环调节的不稳定性逐渐成为心脏电交替促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热点。除了多种细胞膜离子流(如L-型钙电流、钠钙交换电流、钙依赖型离子流等)参与胞内钙循环调节外,调节肌浆网钙释放和回收相关的蛋白在胞内钙稳态维持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提示心脏电交替的形成涉及多个离子通道和相关调节蛋白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把抗交替性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主要集中在单一离子通道上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仍需要更多的机制研究来帮助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更好地设计抗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钙依赖型PKC(protein kisase C,PKC)参与心脏多种离子通道活动的调控,包括心肌细胞钙稳态的调节,同时其本身也受到钙的反馈调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钙超载可增强和促进PKC的激活,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钙依赖型PKC对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电交替活动的作用未见报道,因此对PKC、心脏交替、室性心律失常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本研究通过建立高钙诱导心脏交替的病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心脏电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心脏交替致心律失常的新途径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1.高钙诱导中层心室肌细胞交替的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胞内高钙干预成功诱导出心肌细胞交替方法:急性酶解法获取单个的中层左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的电流钳模式记录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通过双重激发荧光光电倍增系统测量心肌细胞内钙瞬变的变化;通过可视化动缘探测系统持续记录中层心室肌细胞收缩幅度的情况。结果:在单个中层心室肌细胞中,通过增加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成功地诱导出了动作电位时程交替(APD-ALT)。高钙诱导的APD-ALT不仅表现出了钙浓度依赖性,还具有频率依赖性,且细胞内高钙可以降低频率诱导APD-ALT发生的阈值。此外,在高钙(7.2 m M)灌流的心室肌细胞中,成功观察到胞内钙瞬变交替(Ca T-ALT)和肌小节收缩幅度的交替。结论:成功建立了高钙诱导心室肌细胞交替的模型,表明高钙干扰胞内钙稳态调节导致了心脏交替的发生。2.高钙诱导心肌细胞交替与L-型钙电流(L-type calcium currents,ICaL)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目的:确定胞内高钙的条件下诱导的心肌细胞交替与ICaL与胞内钙离子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在电流钳和电压钳模式下记录高钙的条件下细胞动作电位变化和L-型钙电流变化,并观察给药前后高钙诱导的APD-ALT变化。结果: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APD-ALT)在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最明显,同时发现ICaL阻滞剂硝苯地平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APD-ALT。但是,在高钙干预前后并没有发现ICaL的交替变化,表明高钙的条件下APD-ALT的发生并不是由于高钙诱导ICaL交替变化所导致的。透膜的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也对高钙诱导的APD-ALT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结果显示硝苯地平和BAPTA-AM还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钙瞬变交替和肌小节幅度交替。结论:高钙条件下不会发生ICaL交替,此时发生的心肌细胞电交替是由于心肌细胞钙循环障碍所致。通过使用硝苯地平抑制ICaL内流和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直接降低胞内钙浓度均可以消除高钙诱导的心肌细胞交替现象,表明高钙条件下ICaL和胞内钙离子的动态变化与心肌细胞交替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3.调节PKC活性对高钙诱导的心脏交替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目的:证明PKC传导通路参与高钙诱导的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交替的发生和发展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在电流钳记录细胞动作电位;应用钙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细胞测定胞内钙瞬态(Ca T)动态变化。另外,采用生物心电图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观察灌流的离体心脏心电图的变化。此外,蛋白印迹法检测了离体心脏灌流后左心室肌组织PKC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高钙诱导的APD-ALT不仅可以被PKC抑制剂BIM完全消除,同时应用PKC另一种选择性抑制剂G?6976表现出了类似的抑制作用。此外,PKC激活剂PMA在正常钙浓度水平可以诱导出APD-ALT现象。另外,BIM有效地预防高钙灌流液灌流的单个中层心室肌细胞中的Ca T-ALT发生,并且显着降低高钙导致的胞内钙瞬变紊乱的发生率。在离体心脏灌流中,BIM不仅预防高钙诱发的心电图上T波交替的出现,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和室速的发生率。此外,BIM降低了经高钙预处理的离体心脏组织中的PKCα蛋白水平。结论:PKC的过度活化可以促进心肌细胞交替的发生,药理学抑制PKC的活性可以降低心脏交替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表明药源性地抑制PKC的激活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研究和治疗的新靶点。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高钙诱导心脏交替的病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致心律失常性的心脏交替的机制。结果发现通过药理性调节钙依赖性PKC的活性可以预防和控制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的发生,证明了钙依赖性PKC信号传导通路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发生的过程中钙稳态的维持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认识不仅为心脏交替形成的分子学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预防与钙循环调节障碍相关的促心律失常性心脏交替的发生奠定了药理基础。
马征[5](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指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刘珂珂[6](2021)在《稳心颗粒干预UPR相关蛋白降解途径保护心梗大鼠Cx43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由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组成的缝隙连接重构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鉴于Cx43是短周期蛋白,处于不断地合成和降解中,而内质网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调控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关键,通过参与Cx43的合成与降解及介导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自噬-溶酶体途径,凋亡,与Cx43表达密切相关。中药稳心颗粒具有改善心梗后心律失常的作用且与干预连接蛋白Cx43表达有关,本研究将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目的:1.研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43和内质网应激UPR通路的变化。2.研究稳心颗粒干预UPR相关蛋白降解途径保护心梗大鼠Cx43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经典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稳心颗粒低剂量组,稳心颗粒高剂量组和倍他乐克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10ml.kg-1.d-1去离子水灌胃,稳心颗粒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35、2.7g·kg-1d-1水溶液灌胃,倍他乐克组给予2.25×10-3g·kg-1·d-1水溶液灌胃,2周后,根据心电图、心脏大体结果、HE染色及B超结果对模型进行评价,Western Blot检测Cx43和内质网应激UP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并通过相关分析探究Cx43与心律失常及内质网应激UPR通路与Cx43的相关关系。2.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心肌梗死2周后大鼠的继发病理改变,导管法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并使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心律失常,电刺激诱发室颤阈值,以验证稳心颗粒的保护作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Cx43及p-Cx43(S368)的表达,以验证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UPR关键蛋白GRP78、PERK、ATF6、XBP1、p-PERK 及内质网相关降解通路 EDEM、CRT、CNX、UBE2E2、UBE2E3、Ubiqutin 的表达,以验证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相关降解UPR-ERAD途径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 Beclin1、总 LC3,LC3Ⅱ/Ⅰ、Atg5、p62 及凋亡相关的 CHOP、Bcl2、Bax、Bcl-2/Bax,caspase12、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并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1.模型制备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发生重构,左心室前壁明显变薄,心室腔扩张,LVAWd及LVAWs显着降低(P<0.01),LVIDd及LVIDs显着增加(P<0.01),心肌组织出现大面积坏死,空泡样变性及细胞溶解,细胞核固缩,残存心肌排列紊乱,连接蛋白Cx43表达显着降低(P<0.01),室颤阈值也显着降低(P<0.0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连接蛋白Cx43与室颤阈值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内质网应激UPR通路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2.稳心颗粒药效学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术后2周,LVAWd、LVAWs显着降低(P<0.01),LVIDd、LVIDs显着增加(P<0.01),心功能逐渐恶化,EF、FS显着降低(P<0.01),LV Vold、LV Vols显着增加(P<0.01),上述变化导致了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异常,+dp/dtmax,-dp/dtmax,LVSP 显着降低(P<0.01,P<0.05),LVEDP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稳心颗粒低剂量组可显着增加LVAWd、LVAWs、FS、-dp/dtmax(P<0.01、P<0.05);稳心颗粒高剂量组 LVAWd、LVAWs、EF、FS、+dp/dtmax,-dp/dtmax 均显着增加(P<0.01),LVIDs、LV Vols 显着降低(P<0.01、P<0.05)。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均可诱发心律失常(P<0.01);室颤阈值明显降低(P<0.01);稳心颗粒高剂量组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增加室颤阈值(P>0.05,P<0.01)。Cx43及p-Cx43(S368)表达异常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x43表达明显减少(P<0.01),p-Cx43(S368)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稳心颗粒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可显着增加Cx43的表达及均匀分布(P<0.01,P<0.05),降低p-Cx43(S368)的表达(P<0.05)水平。3.在干预Cx43表达的内质网应激相关降解UPR-ERAD途径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PERK、ATF6、XBP1及p-PERK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影响蛋白降解速度的EDEM、CRT、CNX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泛素-蛋白水解酶途径的UBE2E2、UBE2E3表达升高(P<0.01),而泛素Ubiqutin表达无明显变化,稳心颗粒低剂量组可降低p-PERK及ATF6的表达(P<0.01,P<0.05),稳心颗粒高剂量组 GRP78、PERK、ATF6、XBP1、p-PERK、CNX、EDEM、UBE2E2、UBE2E3 均显着降低(P<0.01,P<0.05)。在内质网应激UPR下游自噬、凋亡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显着增加(P<0.01),P62表达降低(P<0.05),总LC3,LC3Ⅱ/Ⅰ,Atg5表达增加,但未做出统计学差异。凋亡蛋白CHOP、Bax、caspase12、caspase8 和 caspase3 表达升高(P<0.01,P<0.05),Bcl-2 蛋白及 Bcl-2/Bax比值显着降低(P<0.01),凋亡指数也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稳心颗粒低剂量组可增加P62及Bcl-2蛋白表达(P<0.05);稳心颗粒高剂量组CHOP、Bax、caspase12、caspase8和caspase3蛋白及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1,P<0.05)均明显降低,Bcl-2蛋白及 Bcl-2/Bax 比值(P<0.01,P<0.05)增加。结论:1.心肌梗死导致过度的内质网应激UPR和连接蛋白Cx43表达减少,上述病理变化导致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增加及室颤阈值的降低,可能是心梗后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基础。2.稳心颗粒能改善心梗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并预防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过度的内质网应激UPR相关蛋白降解途径保护Cx43有关。
马如风[7](2020)在《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仍保持上升趋势,且渐趋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继发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影响因素。长期持续的心室重构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诱发心力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过程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或兼挟其他证型。活血益气中药及其有效组分作为基本方在治疗心室重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有效组分中药,其成分相对明确,药理作用较为清晰,且制剂多样、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an IIA)能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等;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S)显着的耐缺氧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脂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是本院院内制剂活血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在不同层面上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系统重构,而三者联合使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还未有研究。最新文献研究表明,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NFκB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心肌缺血期的炎症浸润,同时抑制TGF-β1和Collagenl.的表达,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还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中Runx1、提高PPAR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根据导师的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和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疾病靶点,本研究探索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PNS、TanⅡA、TGS联合用药,以PNS为君,TanⅡ 和 TGS 分别佐使,通过调节 ATF3、MAP2K3、p38MAPK、TGF-β1、Collagen I、NFκB p65、IκB、Runx1、PPARα 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 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为将活血益气组分中药开发成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新药提供扎实有力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结扎健康的SPF级SD(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构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模型组(MI)、福辛普利组(Fosinopril,FIP,1.2mg/kg·d)、三七总皂苷组(PNS,40mg/kg·d)、丹参酮IIA 组(TanⅡA,70mg/kg·d)、人参总皂苷(TGS,30 mg/kg·d)、组分配伍组(Component compatibility,CC,PNS 40mg/kg-d+Tan IIA 70mg/kg.d+TGS 30mg/kg.d);假手术组(Sham)大鼠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相同位置只穿线不结扎,作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予相应药物,MI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给予去离子水,连续给药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超声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eartweight/bodyweight,HW/BW);用HE和Man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室重构标志物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 ATF3/MAP2K3/p38 MAPK 信号通路中 ATF3、MAP2K3、p38 MAPK、NFκB p65、TGF-β1、Collagen I、Runx1、PPARα等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LVIDs和LVI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心脏超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味组分中药组(P<0.05);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且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心肌组织较松散,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纤维的溶解、断裂、坏死等,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的病理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大致均匀,肌纤维较完整,分布较整齐,炎性浸润略减轻,细胞形态和结构得到改善,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改善更明显;1.3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出现较明显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胶原和纤维瘢痕增多;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伴见少量心肌纤维增生,胶原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组较其他单味组分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1.4心脏质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P<0.01或0.05);且组分配伍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1.5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血清心室重构标志物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 GDF-15和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降低(P<0.01或0.05);与各单味组分给药组相比,组分配伍组各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较为显着(P<0.05)。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1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程度(P<0.05);2.2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的表达水平降低,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F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升高、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3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p-NFκB p65/NFκB 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P<0.01 或0.05);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3.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明显降低,AM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升高,AMP水平降低(P<0.01或0.05),改善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生成;3.2化学比色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水平;3.3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出现降低(P<0.05),促进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应用;3.4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降低、PPAR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0.05)。结论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较单味组分中药呈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功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程度;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激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炎症信号通路,进而降低了 NFκB/IκB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同时通过调节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下游能量代谢效应因子Runx1和PPARα的表达,改善了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陈曦[8](2020)在《益气活血方基于钙稳态调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防治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心肌梗死后,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细胞钙超载,是造成心梗心肌缺血损伤的关键因素之一。细胞钙超载使心肌细胞的过度收缩,细胞骨架成分变形超过正常收缩时的缩短程度,形成不可逆损伤,并使相邻心肌细胞相互破坏及坏死范围扩大,从而导致心肌梗死后多种病理改变,包括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因此,需要探究心肌梗死后细胞内钙稳态的调控机制,阐明益气活血方调节心梗后心肌细胞钙稳态作用机理以及中药作用靶点,可能对防治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损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心肌梗死后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病残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因此也是心肌梗死后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治疗关注点。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组织和亚细胞结构、心肌细胞钙稳态调节相关蛋白等的变化情况,阐明益气活血方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的保护作用,进而说明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后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和急性心肌细胞分离实验动物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结扎术复制大鼠急性心梗模型。按照术后24小时心电图情况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Model,M),益气活血方组(YQHX,Y),美托洛尔组(Metoprolol,MT),以及只穿线不结扎的假手术组(Sham,S)。4周后进行心动超声、HE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检测,Elisa检测血清BNP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梗死边缘区钙稳态调节相关蛋白、缝隙连接蛋白Cx43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情况;此外,使用在体心脏电刺激检测各组心律失常易感性。急性心肌细胞分离实验:在28天时,急性分离各组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细胞,研究持续搏动状态下各组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情况、钙瞬变、肌浆网钙泄漏情况,分析各组心肌细胞舒缩功能、钙瞬变幅度等的变化。结果1.大鼠心功能变化的评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受损严重,使用益气活血方和美托洛尔干预后,心功能改善明显。2.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心肌细胞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纤维结构清楚,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细胞连接处未见破坏;模型组梗死边缘区有明显的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间隙较大,边界不规则,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显着的胶原纤维增生;益气活血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发现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形状趋向规则,有部分纤维及胶原组织增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平均直径、周长、横截面积均显着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两用药组各参数降低,改变趋势向假手术组接近。心肌组织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呈红染,大小正常,排列整齐,结构清晰,间质呈蓝染,可见少量胶原纤维;模型组心肌细胞结构紊乱且间隙变宽,梗死区组织广泛胶原纤维蓝染,弥漫性分布,间质大量纤维束将心肌细胞分隔呈条形或小岛状,大血管周围可见较多胶原纤维染色;两用药组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均有所减轻,梗死区蓝染面积较模型组减小。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方面,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完整的肌小节,Z线、M线清晰可辨,线粒体排列在肌原纤维中间,分布均匀,线粒体嵴结构清晰,基质颗粒分布均匀;模型组动物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结构严重受损,出现明显的肌丝断裂,Z线、M线不清晰,线粒体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失去原有结构,线粒体嵴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空泡化,但部分已有修复倾向;益气活血方组心肌细胞内部结构较为完好,断裂的肌丝趋向线性排列,线粒体与肌丝之间仍有间隙,并可见在断裂的肌丝附近有线粒体填充,线粒体总体排列较为规则,内部结构较为清晰,基质颗粒分布较为均匀。3.心梗大鼠心肌室颤阈值的变化情况。心肌梗死28天后,与假手术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室颤阈值显着降低,益气活血方组和美托洛尔组心梗大鼠的室颤阈值升高,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降低。4.心梗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收缩和钙瞬变的变化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舒缩功能降低,以舒张功能的变化明显(p<0.01),益气活血方和美托洛尔均能够改善心梗后心肌细胞舒缩功能损伤,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方能够显着提高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最大收缩速率、最大舒张速率、50%收缩时间、50%舒张时间(p<0.01),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幅度(p<0.01),减少心肌细胞收缩达峰时间(p<0.01),美托洛尔对心肌细胞舒缩功能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增强心肌细胞舒张功能(p<0.01)、增加舒张期肌小节长度(p<0.01)和缩短细胞收缩达峰时间(p<0.01)。钙瞬变相关指标方面,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钙瞬变幅度和钙离子消除时间常数均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两用药组钙瞬变幅度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明显,益气活血方组钙离子消除时间常数明显下降(p<0.01),美托洛尔组显示出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5.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肌浆网钙泄漏的变化及梗死边缘区组织钙稳态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肌浆网钙泄漏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细胞肌浆网钙泄漏更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气活血方组和美托洛尔组心肌细胞钙泄漏下降明显(p<0.05)。Westerm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边缘区RYR2、SERCA2α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益气活血方和美托洛尔干预后RYR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位于线粒体上的钙稳态调节相关蛋白MICU1的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MICU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益气活血方组较模型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美托洛尔组MICU1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6.大鼠心肌细胞梗死边缘区缝隙连接蛋白及其磷酸化情况。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组织Cx43表达显着下降(p<0.05),经过益气活血方和美托洛尔治疗后,Cx43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组织Cx43磷酸化水平显着下降(p<0.01),经过益气活血方和美托洛尔治疗后,Cx43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1.益气活血方可以显着改善心肌组织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结构和功能损伤。2.益气活血方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室颤发生的易感性。3.益气活血方对心肌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的舒缩能力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影响心肌细胞钙瞬变产生。4.益气活血方对心肌梗死后肌浆网和线粒体重要的Ca2+调节蛋白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与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和心功能改善表现相一致。5.益气活血方能够提高心肌梗死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这种作用可能是其改善整体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原因之一。
黄涯[9](2020)在《基于内质网应激调控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稳心颗粒循证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损失。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离子通道阻滞剂为主,在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预后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这促使临床防治心律失常的理念不断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改善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在新的治疗策略中,中医药特色受到广泛关注,其中,稳心颗粒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尽管基础研究众多,但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各异,需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和证据。值得关注的是,稳心颗粒的作用似乎与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和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有关。干预心肌缝隙连接重构是改善心律失常发生基质的重要研究方向,心肌中主要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参与了 Cx43表达的调控。因此,本研究首先总结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机制的效应特点和证据质量,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心肌缺血后心脏电生理重构的影响,参考其中与Cx43有关的证据,以指导后续开展细胞实验,进而从离体细胞水平验证稳心颗粒能否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途径干预Cx43的表达,旨在为深入认识稳心颗粒防治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循证和实验研究证据。目的1.通过循证研究全面分析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效应特点和证据质量,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心脏电生理重构的影响,为深入认识稳心颗粒防治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提供循证依据。2.在循证证据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从离体细胞水平研究稳心颗粒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干预H9C2细胞Cx43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1.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系统评价1.1以“稳心”的中英文检索式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B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期刊学术论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分析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效应特点及证据质量。1.2系统评价稳心颗粒对心肌缺血后心肌电生理重构的影响,运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SYRCLE’s risk of bias tool for animal studies)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结局指标。2.构建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并观察Cx43表达的变化2.1体外培养H9C2细胞,模拟生长曲线,建立稳定的研究载体。2.2 cck-8法摸索出TG的有效刺激浓度范围和最佳造模条件(浓度-时间)。2.3 Western Blot(WB)、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及细胞凋亡率,验证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是否成功构建。2.4光镜下观察造模后H9C2细胞形态的变化,并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初步观察Cx43的表达变化。3.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H9C2细胞Cx43表达的影响3.1 cck-8法筛选出稳心颗粒浸出液的无毒性浓度范围和最佳效应浓度。3.2cck-8法摸索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降解路径特异性阻断剂MG-132、Chloroquine、Salubrinal的无毒性浓度范围以及对TG毒性的影响。3.3根据3.2的结果选择阻断剂以及其阻断的途径,实验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质网应激模型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降解路径阻断组、稳心颗粒干预组,采用流式细胞术、WB法、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标志性分子及Cx43表达的变化,分析稳心颗粒的作用机制。结果1.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系统评价1.1稳心颗粒效应特点及证据质量:共纳入49篇稳心颗粒基础研究,其中18篇主要采用膜片钳技术直接检测心肌电生理,另31篇则是与心肌缺血、心衰、心脏毒性有关的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体内外实验方式验证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总体上稳心颗粒主要干预缺血性心肌损伤,然而其给药途径、给药浓度及作用周期各异,各研究的结局指标也差异较大。1.2稳心颗粒对心肌缺血后心肌电生理重构影响的评价结果:共纳入7篇有效动物实验研究,评估后认为质量均较低。主要结局指标是心电图、缝隙连接结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MicroRNAs(miRNAs)以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参数等,由于纳入研究中结局指标均缺少具体数值,无法量化,故使用描述性系统评价对结局指标进行总结性评价,总体上各个指标都能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其中,稳心颗粒对缝隙连接干预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构建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并观察Cx43表达的变化2.1 TG对H9C2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时间-浓度依赖性,有效刺激浓度范围为大于0.1μmol/L,TG溶液在0.1、0.5μmol/L浓度时处理H9C2细胞24小时,细胞生长活力达到半数抑制率。2.2选择TG溶液0.1μmol/L浓度刺激H9C2细胞24小时为造模条件,WB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内质网应激标记分子GRP78、CHOP表达显着增加,流式细胞术则提示模型组细胞大量出现早期凋亡,证明细胞模型成功构建。2.3光镜下观察模型组细胞呈现明显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Cx43表达减少。3.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H9C2细胞Cx43表达的影响3.1 cck-8比色分析结果显示,稳心颗粒浸出液无毒性浓度范围为小于20g/L,最佳效应浓度为10g/L。3.2 cck-8比色分析结果显示,小于或等于30μmol/L为MG-132的无毒性浓度范围,小于或等于40μmol/L为Chloroquine和Salubrinal的无毒性浓度范围。在以上浓度范围下,MG-132未能降低TG的细胞毒性,Chloroquine对TG毒性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而Salubrinal对TG毒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的后续实验选择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阻断剂Salubrinal作为阳性对照。3.3根据3.2结果确定实验方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内质网应激模型组、Salubrinal凋亡抑制组、稳心颗粒干预组。光镜下观察模型组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与之相比,Salubrinal和稳心颗粒都明显地改善了细胞形态。3.4流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与内质网应激模型组比较,Salubrinal凋亡抑制组及稳心颗粒干预组的细胞凋亡率都明显下降。3.5 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内质网应激模型组内质网应激感受蛋白GRP78、凋亡信号分子CHOP及胱天蛋白酶水解途径标志分子Caspase12表达显着增高,而Cx43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减少,与内质网应激模型组比较,Salubrinal凋亡抑制组和稳心颗粒干预组的CHOP、Caspase12表达明显下降,Cx43则明显增加,Salubrinal凋亡抑制组GRP78表达无显着差异,而稳心颗粒干预组的GRP78则显着上调。3.6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内质网应激模型组凋亡细胞周围Cx43的表达明显减少,且有向核膜聚集的趋势,而Salubrinal凋亡抑制组和稳心颗粒干预组的细胞Cx43表达明显增加,且在胞浆中分布更均匀,更靠近细胞膜边缘。结论1.稳心颗粒在心肌缺血、心衰、心脏毒性等疾病模型中发挥保护作用,具体效应体现在心肌病理、心肌电生理、血流动力学等心功能指标的改善,以及心室重构相关基因、蛋白的调节。虽然目前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差异较大,研究质量偏低,方法学设计也有待完善,但是稳心颗粒能够通过干预缝隙连接改善大鼠缺血心肌电生理重构的作用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2.在离体细胞水平上,TG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会影响Cx43的表达,稳心颗粒可以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改善H9C2细胞Cx43的表达。
张凯[10](2020)在《多西环素对慢性间歇缺氧导致的大鼠心房重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慢性间歇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的方式建立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心房重构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模型,探究多西环素对CIH导致的大鼠心房重构的干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慢性间歇缺氧模型组(CIH-induced atrial remodeling group,CIH group)及多西环素干预组(CIH with doxycycline intervention group,CIH-D group),每组50只(n=50)。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接受每日8小时的CIH,干预组大鼠在CIH的基础上经胃给予多西环素进行干预(30mg/kg)。模型建立周期为30天,之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称重、气体麻醉,麻醉满意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心脏彩超、血流动力学检测,之后留取各组大鼠心房组织,称重后按不同实验要求进行储存。各组中,10只大鼠用于病理学实验,5只用于体外心脏电生理学实验,5只用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实验,5只用于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20只用于全细胞膜片钳实验,5只用于共聚焦显微镜实验。HE染色用于观察各组大鼠心房组织一般结构变化,Masson染色用于分析比较各组大鼠心房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程度,体外心脏电生理实验用于检测各组大鼠心房有效不应期、心房外膜传导速度、传导异质性及AF诱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用于检测各组大鼠心房组织中心房重构相关蛋白PTEN、PI3K、AKT、p-AKT、TGF-β1、CTGF、Nav1.5、Cav1.2、Kv4.2、Kv4.3、NCX1、Ry R2的表达水平,RT-q PCR实验用于检测各组大鼠心房组织中心房重构相关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s,mi Rs)1、21、29b、30、133a、328及上述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膜片钳实验用于检测各组大鼠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INa、ICa,L、Ito的电流密度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共聚焦显微镜实验用于分析比较各组大鼠心房肌细胞内Ca2+瞬变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的大鼠心脏重量、肺动脉平均压力、平均动脉压增加,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此外,心肌细胞间隙增加、走形紊乱。体外心脏电生理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的心房外膜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AF诱发率明显增加,心房组织中mi R-1、mi R-21、mi R-133a、mi R-328、TGF-β1、CTGF、Ry R2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PI3K、AKT、p-AKT、Nav1.5、Cav1.2、Kv4.2、Kv4.3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电生理实验表明,模型组大鼠心房肌细胞的APD延长,ICa,L、INa、Ito电流密度明显降低,心房肌细胞Ca2+瞬变增加,NCX1表达水平及离子通道动力学参数无明显改变。给予多西环素干预后,干预组大鼠较模型组相比,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AF诱发率有所降低,心房外膜传导速度增加、传导异质性降低,心房组织中mi R-21、mi R-133a、TGF-β1、CTGF、Ry R2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PI3K、AKT、p-AKT、Nav1.5、Cav1.2、Kv4.2、Kv4.3的表达水平升高,心房肌细胞的APD缩短,INa、Ito电流密度增加,离子通道动力学参数无明显改变。结论:1)CIH可导致雄性SD大鼠心房明显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研究AF心房重构机制的重要平台。2)心房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增加、心房外膜传导速度减慢、传导异质性增加、心房组织中mi R-1、mi R-21、mi R-133a、mi R-328、TGF-β1、CTGF、Ry R2表达水平的升高,PI3K、AKT、p-AKT、Nav1.5、Cav1.2、Kv4.2、Kv4.3表达水平的降低、心房肌细胞APD延长、INa、ICa-L、Ito电流密度减低、Ca2+瞬变增加是CIH促进AF的重要机制。3)多西环素可通过调节mi R-21/PTEN/PI3K/AKT通路、mi R-133a/TGF-β1/CTGF通路、Nav1.5、Kv4.2、Kv4.3、Ry R2、INa、Ito进而改善CIH导致的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其干预AF重构的重要分子及离子机制。
二、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电重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电重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靶向Cx43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x43的生物学功能 |
2 Cx43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
2.1 Cx43与高血压 |
2.2 Cx43与心肌梗死 |
2.3 Cx43与心肌肥厚 |
2.4 Cx43与心力衰竭 |
2.5 Cx43与心律失常 |
3 靶向Cx43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 |
3.1 靶向Cx43治疗高血压 |
3.2 靶向Cx43治疗心律失常 |
3.3 靶向Cx43治疗心肌梗死 |
4 小 结 |
(2)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1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
1.1 心力衰竭与心肌肥厚 |
1.1.1 生理性心肌肥厚 |
1.1.2 病理性心肌肥厚 |
1.1.3 生理性心肌肥厚和病理性心肌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 |
1.2 心力衰竭与心肌纤维化 |
1.3 心力衰竭与心肌细胞凋亡 |
2 长链非编码RNA |
2.1 LncRNAs的分类 |
2.2 LncRNAs的分子功能 |
3 LncRNAs与心力衰竭 |
3.1 LncRNAs与心肌肥厚 |
3.2 LncRNAs与心肌纤维化 |
3.3 LncRNAs与心肌细胞凋亡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LncRNA XIST对心肌肥大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与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溶液的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实验结果 |
1.8 讨论 |
2 LncRNA XIST通过miR-126a调控心肌肥大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器材 |
2.3 实验试剂 |
2.4 溶液的配制 |
2.5 实验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实验结果 |
2.8 讨论 |
3 XIST通过miR-126a/IGF-1/Akt信号通路调控心肌细胞肥大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仪器与器材 |
3.3 实验试剂 |
3.4 溶液的配制 |
3.5 实验方法 |
3.6 统计学处理 |
3.7 实验结果 |
3.8 讨论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可注射导电材料联合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来源的心肌细胞修复大鼠心梗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py-Chi导电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1.1 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2 Ppy-Chi导电复合支架的化学合成 |
1.3 Ppy-Chi导电复合支架的微观形态 |
1.4 Ppy-Chi导电复合支架的凝集属性 |
1.5 Ppy-Chi导电复合支架的降解特性 |
1.6 Ppy-Chi导电复合支架的导电特性 |
1.7 生物相容性 |
1.7.1 流式细胞术 |
1.7.2 扫描电镜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Ppy-Chi复合材料及Chi材料的合成 |
2.2 Ppy-Chi复合材料及Chi材料的成胶性能 |
2.3 Ppy-Chi 水凝胶及Chi 水凝胶的超微形貌结构 |
2.4 Ppy-Chi 水凝胶及Chi 水凝胶的降解性能 |
2.5 Ppy-Chi 凝胶及Chi 凝胶的导电性能检测 |
2.6 Ppy-Chi 凝胶及Chi 凝胶的生物相容性检测 |
2.6.1 流式细胞术 |
2.6.2 扫描电镜 |
第二部分 人子宫内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 EMSCs)的分离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1.1 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1.1.3.1 DMEM/F-12 培养基的配制 |
1.1.3.2 10×PBS的配制 |
1.1.3.3 胰蛋白酶的配制 |
1.1.3.4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1.1.3.5 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基的配制 |
1.1.3.6 成软骨诱导分化培养基的配制 |
1.1.3.7 成心肌诱导分化培养基的配制 |
1.2 hEMSCs的培养 |
1.3 hEMSCs的表面标志物鉴定 |
1.4 EMSCs的多向分化能力 |
1.4.1 EMSCs分化成脂 |
1.4.2 EMSCs分化成骨 |
1.4.3 EMSCs分化成软骨 |
1.4.4 EMSCs分化成心肌 |
1.5 EMSCs诱导来源的心肌细胞的免疫荧光检测 |
2 结果 |
2.1 人源性子宫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2.2 子宫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2.3 子宫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检测(成脂、成骨、成软骨检测) |
2.3.1 成脂分化 |
2.3.2 成骨分化 |
2.3.3 成软骨分化 |
2.4 子宫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来源的心肌细胞的检测 |
第三部分 Ppy-Chi-EMSCs-CMs类心肌组织在大鼠心梗模型的移植及疗效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与仪器 |
1.1.1 实验仪器 |
1.1.2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
1.2 动物实验流程 |
1.3 制作心梗模型 |
1.4 移植Ppy-Chi-EMSCs-CMs类心肌组织治疗心梗 |
1.5 心梗后心脏电生理的评估 |
1.6 治疗前后心脏机械功能的评估 |
1.7 ~(18)F-FDG Micro-PET/CT 评估心梗 |
1.8 离体大鼠心脏并标本切环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心梗模型的制备及Ppy-Chi-EMSCs-CMs类心肌组织的移植 |
2.2 治疗前后机械功能的变化情况 |
2.3 ~(18)F-FDG Micro-PET/CT评估心梗 |
2.4 心脏标本环 |
讨论 |
1 IHD恶性循环式破坏心脏电整体 |
2 水凝胶在原位心肌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
3 导电材料在修复心脏电传导缺损中的应用 |
4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梗领域的应用 |
5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导电复合材料在心肌梗死组织工程治疗领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使用的溶液配方与试剂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溶液配方 |
2.2 伦理学批准 |
2.3 新西兰大白兔左心室中层心室肌细胞的急性分离与收集 |
2.4 肌细胞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方法 |
2.4.1 动作电位的记录 |
2.4.2 L-型钙电流的记录 |
2.5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钙瞬变的记录方法 |
2.6 中层心室肌细胞肌小节收缩的测量 |
2.7 离体心脏器官水平生物电记录方法 |
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2.8.1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准备工作 |
2.8.2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总蛋白提取与蛋白定量 |
2.8.3 左心室中层心肌组织PKCα蛋白表达水平 |
2.9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钙循环失调与高钙诱导的左心室中层肌细胞交替的关系 |
3.1.1 0.1%Ethanol和 0.1%DMSO对 APD的影响作用 |
3.1.2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内高钙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 |
3.1.3 I_(CaL)抑制剂硝苯地平抑制胞内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 |
3.1.4 左心室中层肌细胞中胞内高钙对L-型钙电流变化的影响 |
3.1.5 钙螯合剂BAPTA-AM抑制胞内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 |
3.1.6 左心室肌中层细胞高钙可以诱导出胞内钙瞬变交替 |
3.1.7 高钙可以诱导出左心室中层肌细胞肌小节收缩幅度交替变化 |
3.2 调节PKC活性对与钙循环障碍相关的心脏交替的作用 |
3.2.1 PKC抑制剂对心室肌细胞高钙诱导的动作电位时程交替的影响 |
3.2.2 PKC激动剂PMA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 |
3.2.3 PKC抑制剂BIM对高钙诱导的胞内钙瞬变交替的作用 |
3.2.4 离体心脏水平BIM对高钙诱导T波交替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
3.2.5 BIM降低高钙处理的离体心脏中左心室肌组织PKCα的表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心脏电交替及其诱发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稳心颗粒干预UPR相关蛋白降解途径保护心梗大鼠Cx43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缝隙连接蛋白43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
1. 缝隙连接蛋白概述 |
2. 心肌梗死后Cx43的病理变化 |
3. 心肌梗死后Cx43重构的影响因素 |
4. 靶向干预心肌梗死后Cx43表达的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内质网应激的信号转导途径 |
2 内质网应激与心血管疾病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43和内质网应激通路变化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稳心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Cx43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相关降解UPR-ERAD途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UPR下游自噬及凋亡途径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室重构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益气活血方基于钙稳态调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防治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钙离子调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益气活血方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益气活血方对心肌梗死大鼠室颤阈值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舒缩功能和Ca~(2+)调节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益气活血方对心梗大鼠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3、p-Cx43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内质网应激调控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稳心颗粒循证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缝隙连接重构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心脏缝隙连接的一般特征 |
2. 缝隙连接对心电传导的影响 |
3. 心脏疾病中缝隙连接重构与心律失常的联系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缝隙连接及连接蛋白与内质网应激的联系 |
1. 缝隙连接及连接蛋白与内质网的联系 |
2. 内质网应激状态对缝隙连接及连接蛋白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稳心颗粒基础研究的系统评价 |
稳心颗粒干预心梗后心肌电生理重构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稳心颗粒的细胞实验研究 |
实验一 H9C2细胞内质网应激模型的建立及Cx43表达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稳心颗粒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H9C2细胞Cx43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多西环素对慢性间歇缺氧导致的大鼠心房重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对象、分组及模型建立 |
1.2 主要试验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基础参数采集 |
1.5 病理学实验 |
1.6 体外心脏电生理学实验 |
1.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实验 |
1.8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
1.9 膜片钳实验 |
1.10 心房肌细胞钙瞬变实验 |
1.11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基础参数比较 |
2.2 病理学实验结果 |
2.3 体外心脏电生理学实验结果 |
2.4 RT-q PCR实验结果 |
2.5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 |
2.6 膜片钳实验结果 |
2.7 心房肌细胞内 Ca~(2+)瞬变比较 |
3 讨论 |
3.1 CIH促进大鼠心房结构重构与电重构 |
3.2 多西环素通过干预miR-21/PTEN/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房重构 |
3.3 多西环素通过干预miR-133a/TGF-β1/CTGF信号通路改善大鼠心房重构 |
3.4 多西环素通过干预INa改善大鼠心房重构 |
3.5 CIH/多西环素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 的影响 |
3.6 多西环素通过干预Ito改善大鼠心房重构 |
3.7 CIH/多西环素对大鼠心房肌细胞AP的影响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房颤动中心房电重构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心肌梗死心肌细胞电重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靶向Cx43在常见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梅显运,李红艳,赵思涵,陈政. 医学综述, 2022
- [2]长链非编码RNA XIST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可注射导电材料联合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来源的心肌细胞修复大鼠心梗的实验研究[D]. 郎丽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4]高钙诱导的心脏电交替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培培.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稳心颗粒干预UPR相关蛋白降解途径保护心梗大鼠Cx43的研究[D]. 刘珂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D]. 马如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气活血方基于钙稳态调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律失常防治作用的研究[D]. 陈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内质网应激调控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稳心颗粒循证和实验研究[D]. 黄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10]多西环素对慢性间歇缺氧导致的大鼠心房重构干预机制研究[D]. 张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