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康[1](2021)在《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动物实验:观察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损伤大鼠体重、血脂水平、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o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 p65(NF-κBp65)、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和保护脑组织的机制。2.临床研究:探究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包括:TLR4、NF-κBp65、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激酶1(TAK1)和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差异,为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客观依据及辨证思路,为探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1.动物实验: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中剂量组(以下简称中剂量组)、调脂通脉解毒方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尾静脉取血检测血脂。高脂饲料喂养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后,再次取血检测血脂,用线栓法致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脑梗死损伤模型,各组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调脂通脉解毒方灌胃,西药组与尼莫地平溶液灌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及评分。灌胃2周后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并取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Lp-PLA2、TNF-α、hs-CRP、IL-6含量。2.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直门医院及东方医院门诊及住院符合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患者170例及健康体检者10例,根据四诊信息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进行证候评分确定中医证候,分析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间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脑卒中病因分型及血清TLR4、NF-κBp65、TAK1、IL-6炎症因子水平差异的特点。结果1.动物实验1)大鼠血脂检测显示:经高脂饲料喂养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较喂养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胃后较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TC、TG、LDL-C水平均出现降低(P<0.05),高剂量组HDL-C水平升高(P<0.05),其中高剂量组较其他组TC、TG和LDL-C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在TC、TG和LDL-C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HDL-C水平上升高(P<0.05)。2)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调脂通脉解毒方各剂量组及西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升高(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评分升高(P<0.05),而高剂量组和西药组较其他各组升高更显着(P<0.05),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大鼠脑组织TTC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药各剂量组及西药组均出现脑梗死,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与西药组脑梗死体积均减少(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脑梗死体积减少(P<0.05)。高剂量组较西药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TLR4水平降低(P<0.05);与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和西药组TLR4 水平降低(P<0.05);高剂量组与西药组TLR4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F-κB p65表达水平比较,与低剂量组相比,中、高剂量组p-NF-κB p65水平降低(P<0.05),西药组与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水平降低最多(P<0.05)。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p-PLA2、TNF-α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及西药组水平较模型组下降(P<0.05),且高剂量组降低最多(P<0.05)。hs-CRP、IL-6水平比较,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组及西药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各剂量组间比较,高剂量组hs-CRP、IL-6水平降低最多(P<0.05),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研究1)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34.70%),气虚血瘀证其次(21.76%),其余各证候分布较少,分别为风痰阻络证(17.65%)、肝阳上亢证(14.12%)、痰热腑实证(11.76%)。2)性别、年龄分布特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1±10.8岁。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其中65~80岁的患者占到48.2%,65岁以下患者占35.9%。40~65岁患者风痰阻络证居多(31.15%),65~80岁患者以痰瘀互结证最多(53.66%),80~90岁年龄段的患者气虚血瘀证居多(59.26%)。3)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特点:TOAST分型在各中医证候间存在差异(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多表现为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而气虚血瘀证多表现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其余各证候间脑卒中分型无明显差异。4)各证候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正常组相比,各证候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其中痰瘀互结证TLR4、TAK1、NF-κBp65表达量最高(P<0.05),气虚血瘀证其次(P<0.05)。肝阳上亢证和痰热腑实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候间IL-6水平比较,气虚血瘀证表达量最高(P<0.05),痰瘀互结证其次,与风痰阻络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脂通脉解毒方可以调节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并能够减少脑组织中的NF-κB p65和TLR4蛋白的表达,降低Lp-PLA2、TNF-α hs-CRP、IL-6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减轻炎症性损伤,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抑制TLR4/NF-κB通路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保护作用。2.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痰瘀互结证和气虚血瘀证为主,不同证候间脑卒中病因分型存在差异,TLR4、TAK1、NF-κB p65、IL-6等炎症因子在不同中医证候中有不同的水平特点,与中医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相符,可作为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型的客观依据。
蓝施乐[2](2020)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根据检索策略在数据库CNKI、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检索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01日,运用文献追溯的方式进行潜在文献补充以确保检索文献的全面性。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进行文献筛选,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资料提取。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临床有效率、NIHSS评分、ADL-BI指数评分、FMA评分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共纳入研究的文献有21篇,所有的样本量为2156例,其中治疗组共1082例,对照组共1074例。2.纳入的研究中共有19篇文献结局指标提及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OR=4.85,95%置信区间=[3.59,6.54],Z=10.34,P<0.00001。3.结局指标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文献有13篇,Meta分析结果:SMD=-4.31,95%置信区间=[-5.56,-3.06],Z=6.76,P<0.05。4.以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为观察指标的文献有11篇,Meta分析结果:SMD=11.29,95%置信区间=[8.71,13.87],Z=8.57,P<0.00001。5.有5篇文献提及运动功能量表评分,Meta分析结果:SMD=15.48,95%置信区间=[2.40,28.56],Z=2.32,P=0.02。6.有3篇文献将血浆粘度作为结局指标,Meta分析结果:SMD=-0.65,95%置信区间=[-0.74,-0.56],Z=14.71,P<0.05。7.所有纳入文献中,提到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文献有7篇,Meta分析结果:OR=1.25,95%置信区间=[0.59,2.66],Z=0.57,P>0.05。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可显着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及减轻神经功能症状。(2)与对照组相比,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在改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血浆粘度方面疗效突出。(3)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安全性良好,且安全程度与对照组相当,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
曹康[3](2019)在《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8年10月31日前已发表的全部有关中医药化痰通络法通腑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RCT文献,检索数据库:中文CBM、VIP、CNKI、WangFang Data以及英文Pub 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等。并以参考文献追溯的方式进行潜在文献补充。分别由2名研究员独立以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信息提取以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ADL-BI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因不良反应无法提取数据,故只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医药化痰通络法在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以及BI指数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单独西医治疗组;并在降低NHIS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亦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对照组;此外化痰通络法组相比对照组,在降低血流变指标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亦更显着,在降低血液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不良反应方面仅有描述性分析无法提取数据,且进行该指标检测的研究较少,故仅描述研究前后两组患者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基于西医常规治疗合用中药化痰通络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比单一西药治疗更具优势。(2)与单独西药治疗相比,中药化痰通络法对于降低纤维蛋白原、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效果更显着,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脑梗复发风险。
杜雯雯[4](2019)在《通脑饮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通脑饮对于患者症状、体征、预后恢复及复发率、死亡率的影响,为通脑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患者400例,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将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脑代谢循环、脑保护等急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脑饮200ml bid,观察随访1年。除去失访人数,对照组共186例,观察组共194例,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4天、治疗90天、治疗6个月及治疗1年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复发和死亡情况等各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通脑饮的临床疗效。只外,根据患者服用通脑饮疗程的长短,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中药1组(通脑饮疗程为≤2周)共118例和中药2组(通脑饮疗程为>2周)共76例,再次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通脑饮服用疗程长短对脑梗死预后恢复和复发、死亡情况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1.1 NIHSS评分:观察组在0-14天、14-90天、90天-6月、6月-1年四个阶段评分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90天-6月、6月-1年这两个阶段评分下降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NIHSS评分在前三个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6月-1年这个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mRS评分:观察组在四个阶段mRS评分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前三个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6月-1年这个阶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Barthel指数:观察组在0-14天Barthel指数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14-90天、90天-6月、6月-1年这三个阶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四个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4中医症候积分:观察组在四个阶段评分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6月-1年这个阶段评分下降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在四个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死亡情况:观察组患者1年内死亡总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0-14天以及6月-1年这两个时间段内的死亡人数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6复发情况:在14-90天、6月-1年这两个时间段以及患病1年内复发总人数上,对照组复发人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药1组与中药2组比较:由于两组患者在0-14d内治疗方案完全一样,因此各项卒中指标及死亡和复发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2.1 NIHSS评分:中药2组在14-90天、90天-6月、6月-1年这三个阶段评分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6月-1年这个阶段评分下降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1组的NIHSS评分在三个阶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 mRS评分:中药2组在90天-6月、6月-1年这两个阶段评分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1组在三个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2.3 Barthel指数:中药2组在90天-6月、6月-1年这两个阶段评分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半6月-1年这个阶段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1组在6月-1年这个阶段评分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4中医症候积分:中药2组在三个阶段评分均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6月-1年这个阶段评分下降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1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在90天-6月、6月-1年这两个阶段评分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2.5死亡情况:中药2组在急性脑梗死1年内无人死亡,中药1组在14-90天、90天-6个月、6月-1年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死亡2人,但阶段性的统计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仅1年内死亡总人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复发情况:中药1组在每个阶段的复发人数均多于中药2组,但仅在90天-6月这个阶段以及1年内复发总人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年内复发总人数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脑饮对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病情程度和中医症候积分、以及减少复发和死亡情况,均具有显着疗效。并且长疗程口服通脑饮(>2周)患者的疗效优于短疗程(≤2周),远期疗效优于近期疗效。
王震[5](2017)在《补肾和脉颗粒干预高龄SHR肾损害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基于补肾和脉理论的组方“补肾和脉方”对高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进行干预,评估补肾和脉颗粒的降压及肾脏靶器官保护作用;并通过观察其对高龄SHR肾脏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及其下游 3-磷酯酰肌醇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RhoA/ROCK通路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明确补肾和脉颗粒可能的肾脏作用靶点及其降压的药理机制;并试图应用肾动脉超声多普勒技术评估高龄SHR肾动脉血流参数(主要包括: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血流速度),观测干预前后各项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分析其相关意义,以期为“老年高血压病从肾、从络论治”提供“宏观”的血流动力学数据支持;进一步通过观察其对高龄SHR肾脏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α-SMA)、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信号转导蛋白 3(drosophila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3,SMAD3)、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ibroblast-specific protein-1,FSP-1)的表达改变,评估大鼠肾小球硬化、肾脏纤维化程度,从分子水平探讨补肾和脉颗粒实现靶器官保护、逆转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1.16月龄雄性SHR大鼠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补肾和络颗粒组(n=10),以16月龄雄性WKYKyoto大鼠10只和8周龄雄性WKY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给药:补肾和脉颗粒组(补肾和脉颗粒生药浓度生药浓度14.22g.kg-1.d-1)、西药对照组给缬沙坦(14.4mg.kg-1.d-1),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体积均为2mL,每天灌胃一次,共计8周。2.补肾和脉颗粒降压及保护肾脏疗效研究:(1)尾动脉加压法每周测量大鼠血压。(2)MindrayM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直接接触法扫查测量肾动脉血流参数最大速度(Vp)、最小速度(Vd)、平均流速(Vm)以及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8周结束后检测尿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inC)8周结束后,处死大鼠,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常规化学法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内皮素(Endothelin,ET)等血清学指标改变。(4)分离大鼠肾脏,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脏及主肾动脉大体病理改变和亚细胞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观察肾脏组织中AT1受体、TGF-β受体的分布改变,观察肾脏中血压相关的受体和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情况。3.分子水平探讨明确补肾和脉颗粒可能的肾脏作用靶点及补肾降压的药理机制研究:(1)提取肾脏mRNA和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AT1及其下游PI3K、AKT、RhoA、ROCK的mRNA表达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了 AKT的蛋白表达,明确该方的降压机制。4.分子水平探讨明确补肾和脉颗粒实现靶器官保护、减轻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分离大鼠肾脏,马松染色观察肾脏及肾动脉(包括主肾动脉、段动脉)胶原沉积情况和纤维化程度。提取肾脏mRNA和总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分别检测 α-SMA、CTGF、TGF-β1、SMAD3、FSP-1,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 CTGF、FSP-1、TGF-β的蛋白表达,明确该方减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SHR大鼠体重显着低于WKY对照组大鼠(P<0.05),其毛色略发黄,精神亢奋,睡眠差;用药后,大鼠一般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补肾和脉颗粒组大鼠平均体重略有增加。2.补肾和脉颗粒降压及保护肾脏疗效:(1)治疗8周后,补肾和脉颗粒及缬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补肾和脉颗粒组压差明显下降,小于缬沙坦组,而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高于缬沙坦组。(2)肾脏多普勒超声显示补肾和脉颗粒与西药缬沙坦组肾动脉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增加,RI、PI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3)给药8周后,Elisa法检测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西药缬沙坦组尿中RBP、β2-MG、Cystain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4)常规化学法检测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西药缬沙坦组血中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5)Elisa法检测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西药缬沙坦组血中AngⅡ、AVP、ET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6)HE染色可见补肾和脉颗粒组及西药缬沙坦组肾小球体积大小适中,系膜区增生较少,系膜基质、胶原纤维增生较少,毛细血管扩张程度较轻,肾间质纤维细胞轻度增生,伴有少量炎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缬沙坦组足突融合明显改善,系膜细胞及间质增生明显减轻,细胞器丰富,线粒体肿胀,可见自噬小体,基底膜结构正常;肾动脉血管细胞排列有序,管壁光滑,中膜平滑肌增厚重塑现象有所减轻。(7)马松染色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缬沙坦组肾小管、肾间质有少量纤维化沉积,肾小管轻度扩张,肾小囊腔轻度扩张,肾小球轻度纤维增生。(8)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及西药缬沙坦组AT1、TGF-β受体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补肾和脉颗粒可有效控制血压、保护肾脏。3.补肾和脉颗粒可能的肾脏作用靶点及补肾降压的药理机制研究:荧光定量PCR(Q-PCR)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 PI3K、AKT、RhoA、Rock、α-SMA、CTGF、TGF-β、SMAD3、FSP-1 的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ting法显示补肾和脉颗粒组AKT、CTGF、TGF-β、FS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补肾和脉颗粒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SHR肾损害的程度。补肾和脉颗粒通过阻断AT1、TGF-β及PI3K/AKT、RhoA/ROCK通路表达来调节血压,并通过抑制TGF-β/CTGF通路的活化实现靶器官保护及减缓肾脏纤维化。
罗士针[6](2011)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1.目的缺血性卒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其发病率、致残率高。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临床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往相关资料有对单一研究中心缺血性卒中(中风病)的回顾性证候研究,但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研究的内容欠深入,目前尚无单独对多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的证候规律及化痰活血通络的临床疗效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1)通过回顾性观察双中心的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病例,深入研究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深化对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的病理及病机认识。(2)回顾性观察两间医院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差异。2.方法2.1证型研究: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纳入标准的232例中经络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观察,中医辨证依据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中医诊断学》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病中经络)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布规律。2.2临床疗效观察:选取中医辨证属痰瘀范畴,且同时按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的病例,共109例,从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变化,评价化痰活血法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间医院运用该法的疗效差异。3.结果3.1证型研究:通过对两间医院232例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医证候学特征的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多属痰瘀互结病证的范畴,基本证侯发生率较高的是血瘀证、痰湿证和风证,其次为气虚证、内火证,发生率较低的是阴虚阳亢证、阳虚证。说明痰湿、血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的病机关键。在复合证型中,主要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形式,最常见的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其次比较常见的有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以上六种证型共占90.52%,其余比较少见的证型为阴虚阳亢,痰热腑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风火上扰,痰热上扰,阳虚痰瘀,阳虚湿阻,共占9.48%。虽然在临床辨证过程中辨为腑实证的很少,但本研究中,约有9.05%患者出现大便干结难解的症状。3.2症状体征:本研究中,以偏身乏力为主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频次最多,共196例,占84.48%。其次较为多见有中枢性面瘫97例,占41.81%;言语不利91例,占39.22%,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64例,占27.59%;球麻痹43例,占18.53%。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脉是淡舌、暗舌、红舌,腻苔、薄白苔,弦、滑、细脉。3.3疗效观察:本研究表明,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其总有效率为85.32%。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中医证候积分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在运用化痰活血法治疗急性痰瘀型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中,两间医院的总有效率相近。4.结论4.1中医证型总结归纳为:气虚痰瘀证,痰瘀阻络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痰热瘀阻证,阴虚阳亢,痰热腑实,阳虚痰瘀,肝阳上亢、脉络瘀阻,痰火闭窍,气阴两虚夹瘀,气虚痰瘀夹热,痰热上扰证,阳虚湿阻证,风火上扰证等,其中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以前6种证型为主,痰湿和血瘀证是其中最常见的证候要素。广东地处岭南潮湿的环境气候中,人群体质以脾虚湿盛体质居多,加之缺血性卒中多为中老年人,其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水湿功能逐渐减弱,痰湿内生,痰阻气滞,血行不畅,而致痰瘀互结,故此证型在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最为多见。4.2运用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10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中风中经络)痰瘀互结型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2%,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效率为87.30%,江门五邑中医院的有效率为82.61%,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秦秀德[7](2010)在《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AIS患者疗效评价及益脑康相关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风(stroke)是指一切在供应脑组织血液的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缺血或出血及其引起的短暂或持久、局部或弥漫的脑损害。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低治愈率等特点。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卒中病人,每年有156万人死于脑卒中,生存的脑卒中病人达500万-700万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这无疑是个沉重的社会及家庭负担。因此对中风病防治的研究一直是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排在人类致死病因的前三位,并且心脏病是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二者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也有诸多的共同之处。探讨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多靶点,多方位的特点。脑脉1号是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病多年的经验方,其针对中风阴类证的病机气虚血瘀,痰瘀阻络而设,具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的作用,已被开发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临床疗效显着,深得患者的好评,深入了解其治疗中风的作用机理意义重大。目的:本课题临床研究部分是在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与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任务书编号:2004BA721A02)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拟一方面从中医综合方案与基础治疗方案治疗前后中风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残障和生存质量、中医症征相关积分等多角度评价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情况,另一方面从前后时点各种积分的对比评价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的疗效。动物实验部分拟就益脑康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急性缺血性中风SD大鼠的血脂、ox-LDL、ICAM-1、VEGF等指标进行研究,以期部分阐述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临床部分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十五攻关课题“急性缺血中风辨证规范与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数据库中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和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的具有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的心脏病罹患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其BI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方面的相关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中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各时点的各种评分进行前后配对对比分析。动物实验部分选取体重180g±20g SD雄性大鼠11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15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15只;B~E组(模型组)100只。其中C组为动脉粥样硬化组、D组为复合模型组、B组为益脑康预防组、E组为益脑康治疗组、F组为立普妥治疗组)。B、C、D、E、F组共100只大鼠,在第8天开始一次性VD3腹腔注射后开始给养高脂饲料复制AS模型,第65天,除C组外均采用ET-1 MCA附近注射法复制AIS模型。观察造模后大鼠的一般状态,第74天,每组大鼠随机抽取10只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脂及ox-LDL、ICAM、VEGF浓度,每组2只采集脑组织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临床研究:①明确有心脏疾病的病人达到了106例,占所有病例的19.73%,其中有明确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病史的病人共计60例,占诊断明确的心脏病病人的56.60%,占纳入的缺血性中风阴类证病人的11.55%;②A、B两组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不同时点的NIHSS、BI、SS-QOL、中医症征积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中医症征积分对生活影响评分、中医症征积分总分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有无心脏病基础的两组各时点NIHSS评分组间比较,基线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天、14天、21天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BI评分组间比较在21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0天、90天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SS-QOL评分组间比较,在14天、21天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0天、90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各时点中医症征积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组间比较,在0天、7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天、21天、60天、90天时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中医症征积分对生活影响评分组间比较,在0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7天、14天、21天、60天及90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中医症征积分总分评分组间比较,在0天、7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4天、21天、60天、90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NIHSS、BI、SS-QOL、中医症征积分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中医症征积分对生活影响评分、中医症征积分总分评分前后时点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研究:①预用益脑康组的血脂指标TCHO, TG、LDL、HDL、ApoA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预用益脑康组的ox-LDL、ICAM、VEGF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降低TG、HDL上预用益脑康组及益脑康组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而立普妥组未得出与前述两组相似的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与立普妥组相比在改善血脂相关指标方面没有得出统计学方面的差异,但预用中药组及益脑康组在降低TCHO、TG、LDL-C方面显示出与立普妥组在数值方面的优势。②预用益脑康组、益脑康组及立普妥组在降低TCHO、LDL-C及升高ApoA方面与动脉粥样硬化组及AIS组相比在统计学方面均有显着的差异;预用中药组及益脑康组在降低TCHO、TG、LDL-C方面显示出与立普妥组在数值方面的优势。预用益脑康组、益脑康组和立普妥组的ox-LDL水平与AS组及AS基础AIS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预用益脑康组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的ICAM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预用益脑康组、益脑康组及立普妥组的ICAM水平与AIS组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预用益脑康组、益脑康组和立普妥组的VEGF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组和AIS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①本课题的卒中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冠心病患病率;②中医综合防治方案在改善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能力、残障、生存质量、中医症征积分等方面并未显示出与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③心脏病基础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发病后的不同时点均重于无心脏病基础的患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无心脏病基础的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在前两周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评分结果,但对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大多在两周后评分改善才趋于加快。说明由于心脏病的影响,有心脏病基础的患者需要干预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与无心脏病基础的病人一致的效果;④通过BI评分、GCS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症征积分等各方面积分的自身前后时点配对比较表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研究:①益脑康可以通过降低TCHO、TG、LDL水平而调高具有保护性及对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HDL、ApoA改善脂质代谢,并通过降低ox-LDL、ICAM、VEGF水平从而部分程度上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②益脑康能显着降低AS基础的AIS大鼠的ox-LDL、VEGF、ICAM水平,推断益脑康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调节血脂代谢及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ox-VEGF、ICAM的抑制有关。
李可建[8](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郑一[9](2004)在《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 目 的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本课题的目的是讨论颅脑瘀水毒邪与缺血性中风病发病的关系和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效学机制. 本课题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 ,分析了缺血性中风的发病规律, 认为瘀, 水 ,毒邪互结于脑内是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重点. 提出活血利水 ,解毒通络治法是缺血后脑水肿治疗的关键. 从脑络舒通对脑组织含水量, 血脑屏障通透性-EP和MMP-9等方面深入探讨脑络舒通的利水作用, 采用血瘀证大鼠凝血指标和临床中风病人血瘀证证侯积分的方法证明脑络舒通的活血功能 .通过观察临床病人血清TNF-α和IL-1的变化来探讨脑络舒通的解毒作用,并从bFGF和nestin 蛋白的表达来讨论脑络舒通对成体神经功能重塑的治疗机制. 2 方 法 2.1 采用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方法, 设脑络舒通治疗组 ,模型对照组 ,假手术组, 空白组 ,于造模成功后3h始,给予脑络舒通灌胃,连续4d 动态观察体重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变化,术后第5d 取脑TTC染色后计算梗塞灶体积HE染色后观察病理学改变. 2.2 采用栓线法造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3h, 再灌注24h 模型 ,观察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 ,用 Evans 蓝测定法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EP表达. 采用RT-PCR方法测定MMP-9mRNA 的表达. 2.3 采用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脑络舒通对血瘀证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并在临床观察脑络舒通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血瘀证证侯积分的改变. 2.4 采用放射免疫RIA法观察脑络舒通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血清TNF-α 和IL-1 的变化. 2.5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光化学诱导的脑缺血大鼠治疗组, 模型组, 假手术组, 空白组脑的第5d 时bFGF的表达和第10d 时nestin 蛋白的表达. 3 结 果 3.1 脑络舒通可以减小光化学诱导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体积, 治疗组梗死灶体积为7.322.03mm3 明显小于对照组(16.01 2.62mm3)( P<0.001).治疗组大鼠的缺血性病理改变比对照组明显减轻,假手术组和空白组无缺血灶形成. 3.2 MCAO大鼠脑缺血3h再灌注,24h的对照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79.24 0.61%)和EB含量( 4.78 0.72ug/g) 明显高于空白组(73.43 0.57%)( 2.07 0.15ug/g)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76.85 0.87%)和EB含量( 3.52 0.63ug/g )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 P<0.001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则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非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75.590.48%)和EB含量3.24 0.57ug/g 也较空白组增高(P<0.001). MCAO大鼠缺血3h 再灌注24h 时,对照组大鼠缺血灶 -EP 的表达明显升高,以神经胶质细胞表达为主,治疗组大鼠缺血灶 -EP 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相应缺血灶-EP的表达较少,无显着性差异( P>0.05) MCAO大鼠脑缺血3h 再灌注24h时,对照组大鼠(MMP-9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与假<WP=5>手术组和空白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组大鼠(MMP-9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大鼠表达较少, 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3.3 血瘀证大鼠凝血-纤溶指标观察中, 血瘀证大鼠与空白组比较, PT, APTT 明显缩短.(P<0.01 P<0.001) Fig.显着增加(P<0.001), PA 显着增高 (P<0.001).说明血瘀证大鼠存在高凝状态, 治疗组PT, APTT 较对照组延长(P<0.01) Fig 和PA 降低(P<0.001). 3.4 对照组病人血清, TNF- 含量在治疗后 7d 312 041ng/ml 略有下降 与入院时351 045ng/ml 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 治疗后 21d血清TNF- 含量 2.810.59ng/ml 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 (P<0.01) . 治疗组病人血清TNF含量在治疗后7d 2.39 0.33ng/ml 迅速下降 治疗后21d 血清TNF- 含量 1.77 0.48ng/ml 明显下降P<0.001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 两组治疗后血清 IL-1 含量较治疗前下降 P<0.05 治疗组下降 0.38 0.16ng/ml 较对照组 0.52 0.12ng/ml 明显 具有显着性差异 P<0.001. 3.4 光化学诱导脑缺血第5d时, 治疗组大鼠缺血边缘区 bFGF 的表达明显增高 ,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组海马锥体细胞层中bFGF的表达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相应缺血边缘区及海马没有bFGF的表达 .各组缺血灶内部 ,皮层与皮层下, 小脑等部位均无bFGF 阳性细胞的表达. 光化学诱导脑缺血第 10d 时, 治疗组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和第三脑室底部 nestin 蛋白的表达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 P<0.001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侧脑室室管膜下层和第三脑室底部仅有少量nestin蛋白表达. 治疗组大脑皮质缺血边缘区 nestin 蛋白表达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 P<0.05) 缺血区周围的大脑皮质和皮层下nestin蛋白的表达两组无显着性差异, 假手术组与空白组无阳性细胞表达. 4 结 论 4.1 脑络舒通可减轻MCAO鼠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的损伤.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抑制脑内 -EP 的合成和释放. 降?
邝明子,肖卫民,袁伟杰,李润雄,苗海锋[10](2003)在《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 7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 ,7d内起病的ACI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 1组和对照 2组 ,每组 2 5例。治疗组以尼莫地平 10mg( 5 0ml)静脉输注 ,每日 1次 ,同时每日服 1剂熄风复遂汤 ,1个疗程后停用 5d ,继续第 2个疗程。对照 1组 :单用尼莫地平 ,剂量同治疗组。对照 2组 :单服中药。 3组均以 15d为一疗程。结果 :第 1个疗程、第 2个疗程后 ,治疗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 ,NFD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 <0 .0 0 1) ;第 2疗程后 ,治疗组与对照 1组、对照 2组比较 ,NFD均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与对照 1组、对照 2组比较 ,有效率、显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 <0 .0 0 1)。结论 :中药方剂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尼莫地平治疗ACI ,取得比单一用药更好的近期治疗效果 ,且副作用少。
二、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
1 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3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调脂治疗 |
5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6 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反应 |
7 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 |
8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3 中医药在现代研究中发现的新作用 |
4 中医药针对疾病治疗难点发挥的作用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药物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实验器械 |
5 动物饲养 |
6 实验方法 |
7 取材 |
8 观察与检测指标 |
9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体重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5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p-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7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Lp-PLA2、TNF-α水平的影响 |
8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hs-CRP、IL-6水平的影响 |
讨论 |
1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2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3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调脂通脉解毒方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证候间脑卒中分型及炎症因子水平特点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
2 各中医证候患者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特点 |
3 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炎症因子差异比较 |
4 不同中医证候积分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血脂异常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的临床研究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对脑卒中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
1.2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
1.3 西医对脑卒中的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2.2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现状 |
3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 |
3.1 补阳还五汤中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 |
3.2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卒中的现代应用研究 |
4 针灸治疗脑卒中的现代运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1.7 敏感性分析 |
1.8 发表偏倚检验 |
2 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
1.1 临床疗效 |
1.2 NIHSS评分 |
1.3 ADL-BI指数评分 |
1.4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
1.5 血浆粘度 |
1.6 不良反应 |
2 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 |
3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3.1 文献质量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
3.2 临床疗效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 |
3.3 缺乏评价远期预后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修改后的 JADAD 评分量表 |
缩略词表 |
综述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3)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
1.1 脑梗死流行病学 |
1.2 脑梗死危险因素 |
1.3 西医脑梗死发病机制 |
1.4 西医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现状 |
2.祖国医学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2.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中风的辨证分型及论治 |
2.4 对中风病位的认识 |
2.5 对中风分类认识 |
2.6 对中风分期的认识 |
2.7 中医对中风的治疗 |
3.化痰通络法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 |
3.1 中药化痰通络治法理论基础 |
3.2 中药化痰通络法现代应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系统评价流程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纳入文献的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
2.研究的局限性 |
2.1 存在发表偏倚 |
2.2 不同质性 |
2.3 缺乏评价远期预后指标 |
2.4 中药安全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4)通脑饮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理论研究 |
1.1 病名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预防调摄 |
2. 通脑饮理论研究 |
3. 现代医学的研究概况 |
3.1 流行病学 |
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3 分型 |
3.4 危险因素 |
3.5 辅助检查 |
3.6 治疗 |
3.7 预防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分组情况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观察时点 |
2.4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 |
3.2 中药1组与中药2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4. 总结 |
4.1 通脑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
4.2 通脑饮疗程长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补肾和脉颗粒干预高龄SHR肾损害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研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 西医学对高血压肾损害的认识 |
2.1 发病机制 |
2.2 诊断指标 |
2.3 治疗方法 |
3 导师对高血压肾损害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3.1 老年高血压肾损害以肾虚为本 |
3.2 络脉自病是高血压肾损害的主要病机 |
3.3 提出“补肾气、和血脉”治法 |
3.4 补肾和脉颗粒组方原理探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肾和脉颗粒降压及保护肾脏疗效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饲养 |
2.2 动物分组及灌胃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和血压比较 |
4.2 肾脏超声与肾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各组大鼠尿液指标比较 |
4.4 各组大鼠血液指标比较 |
4.5 HE染色对大鼠肾动脉、肾脏组织的观察 |
4.6 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 |
4.7 马松染色观察肾脏组织 |
4.8 用药后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T1R的分布 |
4.9 用药后各组大鼠肾脏组织TGF-β的分布 |
5 讨论 |
实验二 补肾和脉颗粒降压及实现肾脏保护的药理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用药后各组大鼠mRNA表达 |
4.2 用药后各组大鼠AKT、CTGF、FSP-1、TGF-β蛋白的表达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
1.1 中风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病期及辨证要点 |
1.4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研究现状 |
2.1 流行病学与病因病机研究 |
2.2 治疗 |
3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痰瘀致病研究 |
4 疗效评价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资料 |
2.3 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痰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比较 |
2.3 两间医院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 |
2.4 疗效统计分析 |
2.5 使用中药频率分析 |
3 讨论 |
3.1 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理论基础 |
3.2 方药分析及加减原则 |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4.1 存在问题 |
4.2 解决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研究所用的相关量表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AIS患者疗效评价及益脑康相关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心脏疾病与卒中关系研究进展简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来源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两组病人心脏病情况统计性描述 |
2 A、B方案对心脏病基础的急性缺血性中风阴类证患者疗效的比较 |
3 中医综合方案组心脏病与无心脏病AIS阴类证患者疗效的比较 |
4 中医综合方案组心脏病基础AIS阴类证患者疗效自身前后配对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1 冠心病与卒中关系密切,血脂异常是二者共同的危险因素 |
2 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AIS阴类证患者疗效与基础方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
3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有无心脏病基础的AIS阴类证患者起效时程不尽一致 |
4 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心脏病基础的缺血性中风阴类证疗效显着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 主要仪器设备 |
4 其它实验用品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1 实验动物及动物分组 |
2 大鼠AS模型的复制 |
3 急性脑缺血再灌模型制备 |
4 给药方法及时间 |
5 标本采集 |
6 检测项目及方法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状况及AS成功时的检测 |
2 预用益脑康组与AS组血脂及ox-LDL、ICAM、VEGF水平的比较 |
3 益脑康对AS基础AIS SD大鼠血脂指标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
4 益脑康对AS基础AIS SD大鼠血清指标及脑组织病理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 |
1 脂质代谢指标与卒中的关系 |
2 ox-LDL、ICAM-1、VEGF与AS及脑梗塞的关系 |
3 益脑康对AS基础AIS大鼠血脂指标及ox-LDL、ICAM-1、VEGF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急性缺血中风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实施方案简介 |
附录三:急性缺血中风中医症征积分表 |
附录四:中风专门生活质量量表(SS-QOL) |
附录五:动物实验脑组织病理图片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9)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综述二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基础医学研究进展 |
1 缺血后脑水肿 |
2 IL-1 与缺血性脑损伤 |
3 TNF- 与缺血性脑损伤 |
4 bFGF的神经保护机制 |
5 成体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思路 |
1 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 |
2 瘀、水、毒邪与中风病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前 言 |
实验一 脑络舒通对光化学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二 脑络舒通对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脑络舒通对MCAO 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四 脑络舒通对MCAO 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五 脑络舒通对MCAO 大鼠脑内 -EP 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六 脑络舒通对MCAO 大鼠MMP-9mRNA 表达的影响 |
实验七 脑络舒通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bFGF 表达的影响 |
附录1 脑络舒通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Nestin 蛋白表达的影响 |
附录2 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调脂通脉解毒方对高脂血症合并脑梗死大鼠TLR4/NF-κB通路的影响及证候研究[D]. 李中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蓝施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化痰通络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RCT的Meta分析[D]. 曹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通脑饮治疗痰瘀阻络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D]. 杜雯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补肾和脉颗粒干预高龄SHR肾损害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分析及化痰活血通络法的疗效评价[D]. 罗士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中医综合方案对心脏病基础AIS患者疗效评价及益脑康相关实验研究[D]. 秦秀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9]脑络舒通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10]熄风复遂汤联合钙通道抑制剂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研究[J]. 邝明子,肖卫民,袁伟杰,李润雄,苗海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