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举行国际研讨及结题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毓珣,刘丽淼[1](2021)在《从小学教师到大教育家:李吉林的成功之路及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家个体成长研究认为,每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既潜隐普遍性的同,又存在特殊性的异。在特定的时代、地理、家庭、学校、教育、学术、媒体等自然与社会环境诸因素之交织的、动态的、综合的影响下,李吉林历经准备阶段、成长阶段、曲折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超越阶段,在61年小学教育生涯中,汲汲求真,在41年情境教育研究之路上,漫漫求索,最终从小学教师成长为大教育家。立基、立志、立足、立学、立新、立群、立德、立功、立言、立范,是其留下的十大启示。
李海英,李拥军,李坤[2](2018)在《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文中提出一、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广泛和密切,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地位已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承认。作为一种国际语,英语也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在被使用的过程中,英语吸收了本土文化,得以改造和重新创建。当今的英语已"不仅仅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既包括那些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英语,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爱尔兰等,也包括英语为母语国家的英语,如新加坡英语、泰国英语、印度英语和
逯凌虹[3](2018)在《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方式是自主发展。小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初高中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能力较弱,研究积极性略低,其自主发展能力更需培养和提升。海口市小课题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小学实施小课题研究,保障实施效果,探索适合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借鉴其他学者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情况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微信对海口市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搜集到有效问卷313份。通过SPSS17.0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值(即信度系数)为0.883,问卷具有比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问卷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量化分析,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绘图工作,对问答题进行分类整理和相关质性研究。论文对海口市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现状、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条件、实施困难和教师的实施要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经过调查得知海口市小学教师已经具备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条件,但仍存在一些阻碍小课题研究有效进行的问题,如对小课题研究了解不够、研究动力不足、研究时间缺乏、缺少相关支持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和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的原因。在以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提出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建议:1.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小课题研究的宣传和讲解,设置合理高效的运行方式,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创设人文情感的监督方式,多方式多途径展示推广小课题研究成果。2.学校应建立健全课题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落实条件保障,营造研究氛围;把握选题内容,深化研究意义;创设研究共同体,助力互帮互助。3.教师应增强问题意识,致力自主成长;建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能力;优化研究方式,实现教研结合;拓展研究思路,形成个人特色。
钟晓利[4](2018)在《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构建与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以高职护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基于校本培训理念,坚持以校为本、能力导向和适应教师发展需求的原则,以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现代信息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目标,构建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方案,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护理教学水平、提高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我国护理教育事业发展。方法1.通过文献查询、理论研究整理有关教师创新能力的文献,为构建校本培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以53名高职护理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1月至2月,采用校本培训需求调查表、教师创造力量表、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量表(Creativity Fostering Teacher Index,CFT)、护理专业教师核心能力测评表进行调查,分析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现状及校本培训需求,为制定校本培训方案提供现实依据。结合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专家意见,初步构建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校本培训方案。2.类实验研究。以53名高职护理青年教师为培训对象,将构建的校本培训方案,应用到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实践中,培训时间共两学期。通过自身前后对照,从教师自身、督导专家、学生三个方面综合评价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进一步验证校本培训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初步构建了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训方案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结果,初步构建了以集中培训为主,分散培训为辅,分层次培养的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校本培训方案。2.校本培训方案试行效果2.1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评价比较培训后,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总分及知识创新能力、资讯科技能力、灵活教学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四个维度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15,Z=-5.803、-5.946、-5.673、-5.570,P<0.05),前瞻思维能力维度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评价比较培训后,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总分及学习指导方式、动机激发、观点评价、鼓励变通四个维度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39、14.858、12.220、13.948、18.986,P<0.05)。2.3高职护理青年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比较培训后,高职护理青年教师核心能力总分及学习和反思能力、教学和实践能力、评估和评价策略、课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活动能力、促进变革的能力、职业素养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67、12.506、11.697、13.737、14.207、26.667,Z=-4.435、-5.220,P<0.05),管理和领导能力培训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督导专家和学生评教比较培训前、培训第一学期末和第二学期末督导专家对高职护理青年课堂表现总体评价及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维度的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2.12、38.854、23.50、35.504、23.310,P<0.05),经LSD-t检验,督导专家评价总分后一时间点优于前一时间点(P<0.05)。学生对高职护理青年教师的总体评价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维度的评价在培训前、培训第一学末和第二学期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t检验,学生评价总分后一时间点优于前一时间点(P<0.05)。结论1.构建的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方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2.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能有效提升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创造性教学行为及核心能力,提升高职护理教学水平,提高高职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韦少华[5](2017)在《智慧环境中的课堂交互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一)英美文学课堂的现状英美文学课堂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中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课程,它能帮助学生巩固英文基础知识,并向着更高层面的知识内涵迈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更依赖老师的讲解,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即为重点,只要理解这些即可,对文章内容没有自己去分析和体味,而教师们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才是最
张俊强,颜传法,倪占东,薛玲雅[6](2017)在《创设智慧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让学生按超文本方式组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
施洪亮[7](2017)在《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文中研究表明高中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当前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如何提升内涵、深化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选择了以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为论文选题。论文首先围绕选题进行了文献梳理,提出了不同于特点、特色的学校特质概念。特质是指一所学校整体上所具有的内在独特品质和呈现出来的独特型态,具有相对稳定性、整体弥漫性和表里统一性。特质由学校内生、积淀渐成,它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及发展策略中,呈现在学校的组织形态、制度及各项活动和环境中,体现在教师队伍的精神状态及行为方式上,其教育价值与成效,最终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质量、精神面貌与个性品质集中呈现。在明确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长时段、分阶段为纵轴,以学校发展内外环境、关键事件、基本策略和特质发展状态为横轴,纵横交织的分析个案的框架。进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访谈等方法,对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近60年学校发展中生成的特质及其内生过程进行了深度解读,梳理了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包括:特质萌芽期(特质以全息"基因"的方式生成)、文革逆境期(特质隐而不显)、第二次腾飞期(特质初步形成,在学校多领域得到体现)、转创特色期(因校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特质开始游离)、第三次腾飞期(特质在积淀中丰富成熟,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得到体现)和提升自觉期(有意识提炼,特质凝聚为"追求卓越"的自觉认识,努力使学校教育的诸方面都发生更高层次的发展)等六大阶段。通过个案研究的具体分析,本论文提出了对普通高中特质内生力路径具有一定普适价值的若干思考与建议。首先,学校特质是"内生"的,不是"外加"的,它往往先蕴含于具有整体性的全息式基因中。其次,学校特质是持续内生、长期积淀形成的,不是短期效应,一般需经数十年转化、发展、整合、深化,才能渐成校内共识、校外认同的鲜明的"学校特质"。其三,学校特质的内在发展路径是学校特质在内部生成并发展的过程记录,发展的动力主要靠内生力,不是仅由外力推动或外部环境造成的,内力要善于辨识、转化外力,不能排斥外力,亦不能随外力摇摆。其四,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学校自我"的清晰意识、策略行动、阶段形成,并实现自我累进与突破等方面,每个阶段的发展最终会提升为自觉的内生机制,使学校发展阶段持续,呈现自觉、主动的自组织状态。
徐建华[8](2016)在《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建构科学合理的课堂生态及其对课堂生态环境的优化,又是教学理论深化和积极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共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了综合阐述,并详细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逻辑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以课堂生态范式的转变为切入点,认为目前我国高校课堂生态范式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由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生态向建构式课堂生态过渡,其未来发展趋势必将升华为理想的共建式课堂生态,即强调了从“客观”到“建构”,必将走向“共建”的发展趋势,并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等不同维度,说明其不同的发展特征,特别强调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学习共同体理论是高校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共时性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本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分别探讨了能够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生态环境的实然状态。横向上从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内外部两个视角进行了生态审视,内部因素主要强调了课堂的物质环境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主要强调了家庭环境因素和社区环境因素的影响。纵向上从中等教育课堂环境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角度进行了生态审视,主要对教学环境、人际关系、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生态衔接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对纵横两个维度的系统研究,以应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影响高校课堂生态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其后续加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影响和制约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建设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对课堂生态影响较大的课堂物质环境、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制度环境三个维度进行理论建构。第四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的建设,主张要重视课堂自然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时空环境和课堂设施设备的建设。第五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处理好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第六章强调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的建设,主张要加强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的建设。通过对这三个维度内容的详细论述,期冀从理论上对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实践层面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路径。首先,确立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其次,提出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开放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以及和谐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最后,从教育理念、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品性、课程设置、学术追求、课堂评价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多个视角明确了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提高课堂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
孟宪彬[9](2016)在《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义务教育阶段学制创新的产物,是目前国家着眼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规律,倡导的能够更好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学制。但近年来集中兴建起来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有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学制优势,办学效益不令人满意,亟待改善。通过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构建一套适切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质特征的学校组织效能理论及评估体系,既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下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切实之需。本研究首先通过"六三"学制与"九年一贯"学制的对比研究,提炼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具有"一贯"、"统整"、"发展"的核心特点,并从组织特征的角度,分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应具有长远、一贯与统整的培养目标,一贯与统整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一贯与统整的组织文化,一贯与统整的课程和教学科研体系,一贯与统整的人力资源系统等五大组织特性。其次,在系统梳理现有学校组织效能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特质"理论;并借鉴以往学校组织效能研究的核心要素及架构,构建了一套凸现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质特性的学校组织效能评估体系。本研究认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组织效能主要体现在成效要素和过程要素两个层面,其成效要素指向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过程要素则包含一体化的学校组织管理、关注长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以及一贯统整的教学研体系三个方面,具体涉及多重矩阵式组织结构、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整合的课程体系、一贯的教风学风、联贯纵横的教研机制、一以贯之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的全程式培训机制和九年一贯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九个维度。为提升这一理论架构的可操作性,本研究进一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优化并最终形成了包含"高度统一的学校组织目标体系、高度认同的学校组织文化、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和一贯统整的学校组织活动"等四个维度、三十七个项目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最后,本研究以辽宁省***学校为个案,运用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特质"理论及评估指标体系,对该校组织效能改革的得失及学校组织效能现状加以分析,对该校进一步推进组织效能改革提出了六条具体建议。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的内在运行机制,为破解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构建适切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质量评估体系提供必要的参考。
魏艳[10](2015)在《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重在制度,要在用人。当代意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含了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制度在内的系统制度体系。当今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制度亟需创新与变革,国家建设与发展亟需从非常态建设发展走向常态建设发展,国家治理正从行政领域扩展至广阔的专业领域。值此之时,用人、特别是精于专业的人士,尤为重要。专业人士参与国家治理,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正在成为当代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形态,甚至成为行政治理危机时刻的基本形态。但是专业人士,尤其是专家,如何参政议政却缺乏系统认识,更缺乏理论建构,远远低于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望。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国内外专家治国理政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专家治国的基本形态;通过对国外专家领导力的理论研究,探索出我国专家领导力的初步模型;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对林木西教授的成长路径、专家表现方式、专家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林木西教授为典型个案的专家领导力的12项行为表现,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出书论着表达愿景、在国内外做各种专题报告讲座、为政府部门纳言献策、在各级各类会议上发言、为专业外报纸期刊等撰写文章、就专业领域问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报道、为他人出版的书籍作序评介、作为代表发言讲话、获得各种奖励以及个人事迹被媒体报道。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专家影响力、激励力和赋能力三方面,比照国际权威领导力词典。在此基础上,从三十四个项目入手,细致分析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实践机理,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成因及其相互作用。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中影响力大于赋能力和激励力,但这三者之间有时界限不清,常常表现为互相融合,相生相长的特点。林木西教授成长的要素概括起来有九项,即:家庭熏护、人生规划、政策支持、名家指引、学术定位、责任服务、领导经验、问题驱动和基层实践。良好的家教环境和家庭支持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成长基因,较早而清晰的人生规划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基石,科教兴国等政策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保障,名家引领指导和准确的学术定位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的牵引器,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高度的服务责任感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一臂,问题驱动、基层实践是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之另一臂。这些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林木西教授的专家领导力。最后,研究者比照古德尔(Goodall)的专家领导力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专家领导力与国外的异同点。品格引领,人格感召是专家领导力中外共通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五点:(1)我国专家领导力受政策影响明显;(2)我国专家有不畏权,不盲从的特点;(3)我国专家领导力与本土因素有关;(4)我国专家领导力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显着;(5)我国专家领导力中专家与领导的先后顺序有时代差异。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通过对林木西教授学术成果的文本透析,得出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模型,由典型个案追踪历史的足迹和影响,分析现实的存在,由此探知我国自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专家成长的内因及外因要素,并初步建立了我国专家领导力模型。本研究虽进行的是个案研究,但非常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对国家治理及专业领导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举行国际研讨及结题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举行国际研讨及结题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3)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课题 |
(二)小课题研究 |
(三)教师小课题研究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 |
一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二 海口市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 |
(一)课题研究数量和满意度 |
(二)课题研究问题来源和动力 |
(三)小课题研究的了解和开展情况 |
三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条件 |
(一)教师自身条件 |
(二)学校和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支持条件 |
四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困难 |
五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求 |
(一)运行方式 |
(二)指导与监督 |
(三)成果展示与推广 |
六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调查结果 |
第三章 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阻碍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有效实施的问题 |
二 阻碍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有效实施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
(三)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加强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有效实施的建议 |
一 区市教研组织管理部门方面的建议 |
(一)加大小课题研究的宣传和讲解 |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运行方式 |
(三)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服务 |
(四)创设人文情感的监督方式 |
(五)多方式多途径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
二 学校方面的建议 |
(一)建立健全课题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 |
(二)落实条件保障,营造研究氛围 |
(三)把握选题内容,深化研究意义 |
(四)创设研究共同体,助力互帮互助 |
三 教师方面的建议 |
(一)增强问题意识,致力自主成长 |
(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能力 |
(三)优化研究方式,实现教研结合 |
(四)拓展研究思路,形成个人特色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构建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
(二)校本培训模式在师资培训中的优势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 |
(一)高职 |
(二)青年教师 |
(三)创新能力 |
(四)校本培训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五、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方案的构建 |
一、方案构建基础 |
(一)相关理论依据 |
(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及校本培训现状调查 |
二、初步构建校本培训试行方案 |
(一)参训教师特征分析 |
(二)校本培训设计原则 |
(三)校本培训目标 |
(四)校本培训形式 |
(五)校本培训内容 |
第三部分 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方案效果评价 |
一、研究对象 |
(一)纳入标准 |
(二)排除标准 |
(三)剔除标准 |
(四)脱落标准 |
二、培训方案实施 |
(一)成立“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训计划”领导小组 |
(二)培训时间 |
(三)培训专家 |
(四)培训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五)集中培训实施计划 |
(六)分散培训实施计划 |
三、培训效果评价指标 |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五、培训结果 |
(一)干预前后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总分及各维度比较 |
(二)干预前后护理青年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总分及各维度比较 |
(三)干预前后护理青年教师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比较 |
(四)干预前后督导专家对护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评分比较 |
(五)干预前后学生对护理青年教师的评分比较 |
(六)干预前后护理青年教师发表论文及立项课题情况 |
六、讨论 |
(一)培训对护理青年教师创造力干预效果评价分析 |
(二)培训对护理青年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
(三)培训对护理青年教师核心能力干预效果评价分析 |
(四)督导专家和学生评教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一、构建了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校本培训方案 |
二、校本培训有利于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 |
(一)可提升高职护理青年教师教学创造力 |
(二)可促使高职护理青年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
(三)可提高高职护理青年教师的核心能力 |
第五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一)校本培训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
(二)远期的校本培训效果有待进一步跟踪 |
(三)研究人群有待进一步拓展 |
二、研究展望 |
(一)采用量性和质性研究结合 |
(二)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 |
(三)拓宽不同学科的应用范围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5)智慧环境中的课堂交互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
(一) 英美文学课堂的现状 |
(二) 、智慧环境的应用前景 |
二、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
(一) 、智慧环境的应用效果 |
(二) 、交互式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
三、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智慧环境 |
(二) 、交互教学 |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
九、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
(一) 、开展交互式教学活动 |
1、开展名着朗读赏析活动。 |
2、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
3、举办英语话剧、模仿小说创作等教学活动。 |
4、分组合作学习, 共享思维。 |
5、及时评价, 取长补短。 |
6、注重师生感情交流 |
(二)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功能促进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 |
(一) 、根据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 建立了教学资料库, 以便资源共享。 |
(二) 、在智慧环境下以教师为主导, 创建交互课堂 |
1、激发了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 |
2、加强了对学生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
3、实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
4、实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协作学习。 |
(三)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思想,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锤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
十一、反思与展望 |
(6)创设智慧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智慧学习环境, 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构想。 |
1. 实现虚拟环境与学习主体的深度融合。 |
2. 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
3. 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
4. 支持学习者的社会性协作交流。 |
(二) 、自主学习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
七、课题的研究的步骤 |
八、研究的主要工作 |
(一) 、加强理论学习。 |
(二)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
(三) 、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的要素及其构成 |
1. 个人学习空间。 |
2. 社会化学习平台。 |
3. 课程管理系统。 |
4. 学习资源中心。 |
5. 辅助学习工具。 |
(四) 、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
1. 先进性。 |
2. 实用性。 |
3. 个性化。 |
九、研究的主要成果 |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能 |
1. 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让学生乐学。 |
2.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
(二) 营造自主学习的人际氛围, 促进自主学习 |
1. 营造平等、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 |
2.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
3. 营造参与、体验的人际氛围, 促进自主学习。 |
(三)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思想,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锤炼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
十、研究反思 |
(一) 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以的问题: |
(二) 课题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
(7)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核心问题的提出 |
(二) 问题提出的实践背景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普通高中 |
(二) 学校特质 |
(三) 内生发展路径 |
三、文献述评 |
(一) 中国近40年高中教育改革发展过程述评 |
(二) 关于学校特色及特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述评 |
(三) 关于学校发展及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路径研究述评 |
四、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过程 |
第二章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理论初探 |
一、学校特质概念的理论架构 |
(一) 学校特质概念的由来 |
(二) 学校特质的内涵解读和分析框架 |
二、学校内生力和内生发展路径简析 |
(一) 学校内生力的概念解读 |
(二) 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 |
三、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一)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
(二) 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上) |
一、特质萌芽期(1958-1965)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发展状态及评析 |
二、文革逆境期(1966-1976)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三、二次腾飞期(1977-1990)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第四章 华东师大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个案解读(下) |
一、转创特色期(1991-2001)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二、三次腾飞期(2002-2010)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三、提升自觉期(2011至今) |
(一) 学校发展的内外环境 |
(二) 关键事件 |
(三) 基本策略 |
(四) 学校特质状态及评析 |
第五章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的再思考 |
一、二附中学校特质的基本表现 |
(一) 站在时代浪尖,敢为人先、勇于自我突破的改革魄力 |
(二) 尊重学术、自由民主、实事求是,按教育本真办学的大学附中气质 |
(三) 在优势背景下坚持向内用力,用研究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卓越师生 |
(四) 在逆境中转危为机、愈挫愈勇、奋斗制难的智慧力量 |
(五) 开放大气、放眼全球,兼济天下,携手同行共担当的气度 |
(六) 以人为本,爱在二附中,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 |
二、二附中学校特质内生发展路径的基本经验 |
(一) 二附中特质内生发展过程中的多重选择 |
(二) 二附中学校特质内涵理解的提升 |
(三) 二附中特质发展路径的独特性思考 |
三、个案研究的所得所思 |
(一) 如何提升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价值品位? |
(二) 学校特质研究之于教育集团化有何积极意义?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主要附件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时代召唤: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
(二)理论深化:课堂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 |
(三)现实诉求: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的危机 |
(四)内在需要: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追求 |
(五)长远动力:大学生增强竞争实力的需要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态与环境 |
(二)课堂生态与课堂生态环境 |
(三)学习共同体与课堂学习共同体 |
五、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的方法 |
(二)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变革及理论基础 |
一、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历史沿革:从“客观”到“建构” |
(一)客观主义与讲授式课堂生态 |
(二)建构主义与建构式课堂生态 |
二、高校课堂生态范式的未来发展:走向“共建” |
(一)共建式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原理与学习共同体理论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全景解析 |
第三章 我国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现状审视 |
一、从横向视角对我国高校课堂内外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
(一)对我国高校课堂内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
(二)对我国高校课堂外部环境的生态审视 |
二、从纵向视角对中等与高等教育课堂环境有效衔接的生态审视 |
(一)教学环境的生态审视 |
(二)人际关系的生态审视 |
(三)学习目标的生态审视 |
(四)课程内容的生态审视 |
(五)教学方法的生态审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物质环境建设 |
一、课堂自然物理环境 |
(一)课堂自然物理环境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自然物理环境的建设 |
二、课堂教学时空环境 |
(一)课堂时空环境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时空环境的建设 |
三、课堂教学设施设备环境 |
(一)教学设施设备对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影响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设施设备环境的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心理环境建设 |
一、师生间的控制与自主 |
(一)课堂中师生间的控制 |
(二)课堂中师生间的自主 |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师生间控制与自主心理环境的建设 |
二、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 |
(一)学生间的竞争 |
(二)学生间的合作 |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学生间竞争与合作心理环境的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制度环境建设 |
一、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 |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班级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 |
二、教师与师德规范制度 |
(一)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制度根源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师德规范制度环境的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路径 |
一、确立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的价值目标 |
二、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整体性与协同性统一的原则 |
(二)交互性与共生性统一的原则 |
(三)依存性与自组织性统一的原则 |
(四)和谐性与可持续性统一的原则 |
(五)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统一的原则 |
三、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 |
(一)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所在 |
(二)舒适开放的物质环境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 |
(三)融洽愉悦的人际关系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根基 |
(四)清新高雅的文化品性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追求 |
(五)丰富灵活的课程设置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
(六)诚信卓越的学术追求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不竭之路 |
(七)多元创新的课堂评价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诉求 |
(八)交互关联的网络平台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基于现阶段义务教育改革的切实之需 |
一、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存在问题的考虑 |
三、基于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组织与组织效能 |
二、学校组织与学校组织效能 |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与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述评 |
第一节 关于学校组织效能的相关研究 |
一、学校组织效能概念的多学科视角分析 |
二、学校组织效能的构成要素 |
三、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第二节 学校组织效能相关研究评析 |
一、学校组织效能概念的确立应回归教育本原 |
二、学校组织效能构成要素研究应在量化的基础上注重质性分析 30 |
三、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应摒弃繁杂,提升可操作性 |
第三节 关于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一、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
二、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
第四节 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有效性相关研究述评 |
一、从研究视角上看:缺乏多学科综合分析的理念 |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系统性、全面性、深广度均有欠缺 |
三、从研究方法上看:缺乏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结合 |
第二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组织特性与实践命运 |
第一节 九年一贯学制的本质特性分析 |
一、一贯性:连续性、递进性、序列化 |
二、统整性:整合性、统一性、一体化 |
三、发展性:全面性、长远性 |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分立中小学组织特性的对比研究 |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应然的优势组织特性 |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的实然劣势分析 |
第三节 中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践命运 |
一、国外学制衍化历史回顾 |
二、中国学制衍化历史回顾 |
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
一、中小学段培养目标不一贯 |
二、中小学段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不吻合 |
三、中小学段间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脱节 |
四、学校组织文化认同度不高 |
第三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
一、社会系统理论 |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四、权变理论 |
五、校本管理理论 |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特质"理论 |
第四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架构的初步建立 |
第一节 判定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价值标准 |
一、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 |
二、是否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 |
第二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体系创建的原则 |
一、适切性 |
二、系统性 |
三、动态性 |
第三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核心要素分析 |
一、高度统一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体系 |
二、一体化的学校组织管理 |
三、关注长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四、一贯统整的教学研体系 |
第四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架构体系 |
第五章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一节 访谈及评价指标提炼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第二节 专家咨询及评估指标确定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三、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三节 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过程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果 |
第六章 提升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过程性分析 |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起步阶段的分析 |
二、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发展阶段的分析 |
三、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深入阶段的分析 |
第二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成效要素指标评估 |
二、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过程要素指标评估 |
第三节 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实践路径的启示及深化改革建议 114 |
一、辽宁省****学校组织效能改革实践路径的启示 |
二、对辽宁省****学校进一步深化学校组织效能改革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1: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一) |
附录2: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二) |
附录3: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访谈实录(三) |
附表4: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表5: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
附表6: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研究问卷 |
附表7:个案学校构建整合课题体系资料(一) |
附表8:个案学校构建整合课题体系资料(二) |
附表9:个案学校构建序列化德育体系资料 |
附表10:个案学校构建九年一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资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专家治国理论 |
(二) 专业领导力 |
(三) 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 |
三、研究方法 |
(一) 个案分析法 |
(二) 内容分析法 |
(三) 文献法 |
四、论文特点与论文结构 |
(一) 论文特点 |
(二)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专家领导力的基本内涵 |
一、专家的内涵 |
二、领导力的内涵 |
(一) 一般领导力的内涵 |
(二) 领导力的专业内涵 |
三、专家领导力的内涵 |
(一) 我国专家的领导方式 |
(二) 专业领导力与专家领导力 |
四、专家领导力的能力模型 |
五、小结 |
第三章 专家领导力个案研究设计 |
一、确定研究专家身份 |
(一) 专家的遴选 |
(二) 专家领导力的确认 |
二、研究分析基础 |
三、研究分析方法设计 |
四、研究内容设计 |
五、研究结果 |
六、信度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分析 |
一、影响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二、激励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三、赋能力 |
(一) 项目描述 |
(二) 项目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一、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结果分析 |
二、林木西教授专家领导力成因分析 |
(一) 成长规划早晰 |
(二) 问题驱动,基层实践 |
(三) 领导经历服务意愿 |
(四) 家庭环境和谐 |
(五) 政策支持有保障 |
(六) 名家引领定位准确 |
三、与国外专家领导力的比较分析 |
(一) 相同点 |
(二) 不同点 |
四、研究贡献 |
五、研究局限 |
六、未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与林木西教授采访录音整理材料 |
附录2 林木西教授参加温总理主持的基层群众座谈会照片 |
附录3 林木西教授1993--2014年发表论文影响利用情况 |
附录4 林木西教授部分论文被引用及下载情况表 |
附录5 林木西教授2003--2014年主要课题研究汇总表 |
附录6 |
致谢 |
四、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举行国际研讨及结题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小学教师到大教育家:李吉林的成功之路及启示[J]. 王毓珣,刘丽淼. 教育史研究, 2021(03)
- [2]中职英语跨文化交际的研究[A]. 李海英,李拥军,李坤.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 2018
- [3]海口市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探索[D]. 逯凌虹. 海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高职护理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培训方案构建与效果评价[D]. 钟晓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智慧环境中的课堂交互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影响研究[A]. 韦少华.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 2017
- [6]创设智慧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A]. 张俊强,颜传法,倪占东,薛玲雅. 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二卷), 2017
- [7]普通高中学校特质的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为解读对象[D]. 施洪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共建式高校课堂生态环境研究[D]. 徐建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9]九年一贯制学校组织效能问题研究[D]. 孟宪彬.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10]专家领导力研究 ——基于林木西教授的个案研究[D]. 魏艳.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