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分析在质量体系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王昌文,刘静[2](2021)在《大数据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作为新时代的高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中,比如: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教育行业中。值得关注的是在教育行业,通过大数据的融入,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策略,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学质量评价也是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内容,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借助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为教学提供助力。
侯正尧[3](2021)在《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文中指出目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给人类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其中,肺癌是我国各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然而,目前的抗肿瘤药物治疗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评价抗肿瘤药物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治疗效果,相关的指南和指导原则推荐使用真实世界数据。由于目前真实世界研究的常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够完善,因此本研究以肺癌为例,通过描述性分析、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探索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抗肿瘤药物的临床有效性评价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的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肺癌住院治疗患者医疗数据。通过数据收集、集成、转换、变量的整理和选择、缺失值填充等步骤后,获得可用于后续分析的数据集,包括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和区分商品名队列。分别对两个队列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抗肿瘤药物亚组差异性比较、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最后,讨论和评价经过变量筛选后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模型性能。结果:通过变量选择后,共有1038例目标病例数据,其中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共计53个变量、区分商品名队列共计59个变量。通过绘制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列线图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的列线图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2年死亡风险;通过亚组差异性比较可以获得不同抗肿瘤药物在真实世界肺癌患者中的优势人群。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得到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相关的可能的潜在影响因素。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肺癌患者的两年生存情况,评价抗肿瘤药物临床有效性。在测试集中,无筛选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基于Boruta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基于Boruta的Bagging算法模型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预测中的性能排名前三(AUC>0.615),其中无筛选的集成学习算法模型表现最佳(AUC=0.6524)。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生存分析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学体系。可获得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得到不同抗肿瘤药物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优势人群,并预测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临床用药决策的制定。
牛国成[4](2020)在《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杂流程工业系统由多机电设备和多生产工艺环节组成,是连续性且工艺逻辑依存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为实现全面评估复杂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状况,及时发现运行系统中隐藏的问题,确切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准确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技术问题。本文从信息可靠性处理、故障状态诊断、单设备的可靠性判定、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分析、线下的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与预测以及可靠性研究方案、方法的效率评估展开研究。1.为实现流程工业信息的可靠性处理,提出一种组合模态分解结合奇异值分解的算法(ECMD-SVD)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用组合模态分解算法分解原始信号,依据相关系数和峭度的粗细选规则确定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重构信号;其次由重构信号构建hankle矩阵,进行SVD分解,运用奇异值最大差分谱确定重构信号有效阶次并重构信号;最后,对经双重降噪的重构信号包络分析实现信号特征提取。本算法应用在滚动轴承故障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中,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用于特征提取时效果良好。2.在ECMD-SVD特征提取可靠性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故障多尺度散布熵表征下的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MDE-SVM)和混合高斯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MDE-GMM-CHHM)的故障诊断方法。以经ECMD-SVD滤波的轴承多种故障振动信号重构信号多尺度散布熵作为特征向量,建立了多种优化方法的MDE-SVM最佳分类模型,模型分类效果良好,并验证了ECMD-SVD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科学性。建立MDE-GMM-CHHM模型,设计前向概率标定法和最大似然概率对比法实现滚动轴承多故障的精确诊断。3.为定量分析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提出了综合考虑产品、效率、设备、能耗和损耗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运行状态的健康度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即研究了评估参量的选取、关联规则的挖掘和属性量化的方法,设计运用可靠度、互信息熵和行为模式组合表示系统健康度的方案。通过实例进行方法设计、结果分析和效果验证。4.为定量评估和预测单一设备和复杂系统的健康度,提出一种将层次分析法、物元信息熵与组合赋权法综合用于生产系统健康度定量评估的方案。研究了单设备和复杂系统物元信息熵建立方法、主客观权重和联合权重的确定及基于复合物元关联熵定量计算健康度,并将其用于电力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的健康度评估。建立了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健康度最佳预测模型,实现对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健康度的预测。5.针对可靠性分析方案准确性和效率评价问题。提出了将meta分析方法应用于6.机电设备可靠性建模方法的效率评价中,在充分研究了meta分析模型建立的方法、异质性判断、累积效应量的合并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设计了利用meta分析对数据驱动方法、物理失效模型方法及两者相结合方法在同类机电设备性能退化的建模效果分析。并运用网状meta分析法分析多种数据驱动方法在同一机电设备寿命预测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郭瑞[5](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马生琴[6](2020)在《基于“学本评估”(LOA)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研究 ——以《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教学的普及,在线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教师需要设计大量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通过完成相关活动得以实现学习目标。近年来,评价理论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关注评价的学习性功能,强调运用评价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与在线学习中达成学习目标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在线学习效果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缺乏理论支持,只是服务于评价的鉴别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学本评估”理念主张评价即学习,相关研究表明,“学本评估”理念的科学应用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本研究希望借助“学本评估”理念的指导,开展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一评价理念在在线课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中,通过分析文献,梳理了在线学习评价活动的研究现状,并对“学本评估”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在线学习评价的需求,确定了研究问题。本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1)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如何设计?(2)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实践效果如何?笔者在在“学本评估”理念的指导下,以Moodle平台为依托,设计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进行实践和效果分析,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本研究主要从“将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学生投入评估”和“反馈作为前馈”三个方面进行在线学习评价活动的设计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的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本研究以本专业大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托于Moodle平台《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开展两轮教学实践。每轮实践结束后,通过分析Moodle平台数据、学习者在线自评和同伴互评信息、访谈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两轮实践后,通过分析学习者的参与情况、学习成绩、学生的交互程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发现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对在线课程的设计也有积极影响。最终从“将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的评价活动设计、“学生投入评估”的评价活动设计和“反馈作为前馈”的评价活动设计等三个方面提出基于“学本评估”理念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策略。以期为后续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在网络教学中应用提供借鉴,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质量。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本评估”理念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评价的观念,为目前倡导的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帮助;(2)为网络课程中在线学习评价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3)对于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以评促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后续在线学习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雷芳[7](2020)在《基于改进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Y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于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而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便是人才培养.目前,伴随着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的教学质量都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Y大学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伊宁市,学校是新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重要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来源.因此,人才培养必须做到政治素质过硬,基础知识扎实.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严谨的教学过程与管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直接影响高校的竞争力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综合性问题,评价过程中,各指标的权重,评教年级,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及课程性质等,都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如何科学、客观地全面评价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详细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简单介绍了因子分析法、熵值法、最优集合法的理论知识,针对因子分析法在实践中的缺陷进行改进,构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型.文章选取Y大学71名教师的网上评教数据为样本,借助统计软件对15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法的数据预处理,得出3个综合指标,再利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结合对这3个综合指标赋权.最后,利用方差分析找出对教学质量有影响的其它因素,如评教年级、参评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及课程性质等,在同一指标体系下结合最优集合理论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模型,可以削弱影响评教因素,能够肯定教师在部分指标中的优异成绩,正视部分指标分析中呈现的不足,便于制定合理的改进方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因此,本文研究对学校后续教学质量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杜杏叶[8](2019)在《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科研成果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是进行知识创新绩效评价的前提。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主要以专家匿名的方式进行评审,这种方式受专家自身学术知识水平和学科领域范围等限制,其评审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使得一些优质科研成果被遗漏或迟滞发表,也可能使另一些学术价值相对不高的成果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这将给科学研究的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对国家创新能力发展带来负向作用。当前,学术界科研作假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有出现,催生了全社会对科研成果尤其是学术论文进行科学评价的迫切需求。因此本研究以人工智能等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实践,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评价的关键指标,提出智能化评价方法,以期将学术成果评价从主要依靠人工评价转向智能化评价,克服纯粹依靠专家匿名评审的不足。在对当前学术论文评价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构建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在对学术论文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专家评价意见进行编码分析,通过对五个主范畴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系统梳理了主范畴与学术论文评审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出结构层次清晰的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进一步完善了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体系。(2)建立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在传统学术论文评审流程基础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其他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过程,将智能化框架分为三个主要模块:一是自动规范性检查模块;二是专家评价系统模块;三是编辑部处理模块。该智能化评价框架有望将基于智能化评价的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形成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流程,在实施科学评价的同时,推动学术论文的规范化写作,提高学术论文的写作质量,并最终促进科学研究成果更好地传播与交流。(3)提出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方法。构建了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评价流程。进而提出了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通过构建研究热点地图、特征向量分析及新颖性判断实现选题新颖性指标的智能化评价。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提出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在学术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模型,提出了知识元抽取规则,利用Word2Vec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方法对学术论文理论与方法创新进行分类,采用SVM模型构建知识元抽取规则库。在学术论文知识元库构建基础上,提出学术论文研究问题创新性、理论创新性、方法创新性、结论创新性智能化评价的基本方法,构建学术论文创新性智能化评价过程,最后采用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5)提出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方法。分析引文层次,构建引文评价维度。提出基于引文的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思路和步骤,包括高相关学术论文识别、目标文章引用类型识别等内容,构建引文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对引文评价模型进行修正。本文基于智能化评价的研究视角,运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学术论文评价框架,突破了传统学术论文基于有限同行的评价模式,克服了专家评议的主观性弊端,同时提升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在理论层面,通过建立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及其智能化评价框架,将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方法融入了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完善和深化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践层面,构建了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选题新颖度、内容创新性和引文科学性三个主要指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本研究建立了可供学术界实际应用的论文智能化评价流程,能够引导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化,促进科学研究成果高效传播与交流,提升科学成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成果评价的发展。未来将建立智能化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价值性等的评价和自动评审意见的撰写,以推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评价领域的深度应用。
林小军[9](2019)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医疗资源和医疗质量因素纳入医院效率评价框架中,从资源与质量约束角度对医院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效率提升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3—2017年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样本医院的住院患者资料、卫生统计报表1-1、2014—2018年《山西统计年鉴》以及政府网站的相关政策文件与报告。在模型构建部分,首先基于国内外医院效率研究文献分析的结果,选择以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衡量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情况,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医疗服务产出指标。然后,选取12名专家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本研究医院效率评价的其他投入与产出指标。最后,分别对医院效率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方法学改进,以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Tobit分位数回归为核心,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实证研究部分,运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对2013—2017年30家样本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N=56258)、心力衰竭(N=21336)和肺炎(N=45338)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校正患者层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医疗质量公平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值。然后采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对医院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以厘清医院效率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随机效应面板Tobit回归和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分别从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视角分析医院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1.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本研究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在效率评价部分,本研究在传统医院效率评价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肺炎风险调整后死亡率纳入产出指标,并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效率评价,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研究在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分位数回归和贝叶斯推断技术构建了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将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在方法学上也解决了传统分位数回归无法直接处理截断数据和模型参数估计无法收敛的问题。2.样本医院典型病种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本研究对样本医院562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336例心力衰竭患者和45338例肺炎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进行风险调整。三个典型病种住院死亡率风险调整模型的C统计量均超过了 0.8,说明模型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效果较好,结果较为可靠。经过风险调整后,样本医院典型病种的住院死亡率发生明显变化,基于风险调整的病种质量结果更能反映医院间医疗质量差异,有利于医疗质量的公平比较。3.样本医院效率评价与收敛性分析(1)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227,而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技术无效率平均值为0.143;考虑质量约束后,医院效率值排名发生显着变化(P<0.001);加入质量约束后,医院最主要的技术无效率来源从门急诊人次数(51.5%)变为以典型病种为代表的医疗质量产出(38.5%)。(2)根据技术效率收敛性的结果,样本医院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P<0.001)和条件β收敛(P<0.001),说明医院之间具有“追赶效应”,医院之间的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而在资源约束下,样本医院的效率则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P<0.05)和条件β收敛(P<0.001),提示医院的效率水平会朝着各自的稳态发展,但是医院之间效率的实际差距不会缩小。4.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1)从均值回归角度看,床位使用率(P=0.001)、医护比(P=0.057)、人口密度(P=0.074)对样本医院效率值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平均住院天数(P=0.004)和每千人口床位数(P=0.015)则有显着负向影响。(2)从分位数回归角度看,随着医院效率水平的提高,床位使用率对医院效率的正向影响逐渐上升,而平均住院天数对其负向影响逐渐增加;门诊住院比率和医护比分别在0.1分位点以下和0.7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而每千人口床位数则在0.8分位点以上表现出对医院效率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结论]1.医院医疗服务产出既包括数量产出,也包括质量产出。在资源与质量约束下进行医院效率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医院服务的实际情况,得出更接近真实水平的医院效率值。2.医疗质量是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技术无效率最主要的来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3.山西省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的收敛性与效率评价的内涵有关。资源与质量约束下的医院效率值综合考虑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状况,与未考虑医疗质量的医院效率相比,医院之间效率差距会逐渐缩小。4.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但其影响强度与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关。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5.为了提升三级公立综合医院的效率水平,建议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2)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3)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研究视角、方法创新:本研究首次将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引入到医院效率评价中,并构建了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模型,丰富了医院效率的内涵。此外,本研究将分位数回归的思想和贝叶斯推断技术引入到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从均值回归进一步延伸至分位数回归,丰富了人们对当前医院效率差异的认识。(2)研究结果创新: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医疗质量是医院技术无效率的主要来源,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改善医院效率的重要方向。此外,与传统的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发现各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程度不是固定的,而是与医院自身的效率水平有关,提示医院在制定效率提升改进策略时需要结合医院自身效率水平,有所侧重。2.研究不足本研究的样本来自于山西省30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无法代表全国水平,因此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受限。本研究按国际上主流的研究思路,选取了常用的典型病种死亡率来反映医院医疗质量情况,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全貌。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医院效率的部分内外部因素,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分析医院财务因素、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服务价格管制等因素对医院效率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仅分析了各因素与医院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彭秋茹[10](2019)在《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报纸论文,即发表在报纸上的学术性论文,不包括新闻稿件等,最典型的是各大报纸的理论版所刊载的论文。报纸论文作为学术论文的一种类型,不仅具有新闻报道的特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交流思想、发表成果的重要平台之一。但是对于报纸论文这种特殊的、重要的学术成果形式的影响力评价,学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还比较少。通过研究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法,对报纸论文影响力进行有效评价,有利于完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对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有利于扩大科研评价对象的范围,促进学术成果多途径多渠道展示与传播,从而改善科研管理生态。本文从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基于引文计量的方法构建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Altmetrics方法设计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的评价策略,接下来基于逼近理想点法(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案,最后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载的报纸论文作为实证对象,对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相关研究的综述。通过对影响力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综述,本文整理出同行评议、引文计量、Altmetrics等评价方法的发展脉络、数据源和工具、指标和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发现报纸论文作为学术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影响力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较少,关于报纸论文的影响力评价问题亟待解决。(2)报纸论文基本特点的分析。本文对报纸论文进行界定,并详细地从出版和评价两个角度定性分析了报纸论文的特点。通过比较选择《光明日报》理论版论文作为报纸论文的典型代表,并将报纸论文与同学科的期刊论文从引用、下载和网络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定量分析。(3)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框架的研究。本文探讨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基于传播行为的报纸论文影响力产生来源。基于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逼近理想点法(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等设计了报纸论文影响力的评价方案。(4)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学术影响力方面,本文讨论了传统引文计量指标和基于全文本分析法的引文计量指标对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适用性,构建了由被引次数、他引次数、论文h指数、引用强度、引用位置加权强度、引用情感加权强度等引文计量指标组成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影响力方面,针对中文数据的环境下Altmetrics本地化的问题,本文从基于搜索引擎获取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数据、分析网站信息确定评价指标数据源、计算和分析Altmetrics评价指标值等方面来构建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5)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光明日报》理论版刊载的报纸论文作为实证评价对象,详细地阐述了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评价结果的计算等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操作流程和步骤,通过分析评价方法的评价效果,验证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旨在构建融合引文计量和Altmetr 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解决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体现在:(1)针对报纸论文这一特殊学术成果类型,本文充分考虑了报纸论文在学术讨论和社会传播方面发挥的双重作用,形成了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相互补充的综合性影响力评价框架,拓展了影响力评价的研究主体,弥补了学术成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缺陷,丰富了学术成果评价的理论体系。(2)本文提出了包含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方面指标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完整的融合引文计量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在引文计量方面,本文运用全文本分析方法,将引用强度、引用位置、引用情感等要素引入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补充传统引文计量指标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要素的指标值计算方案,改善了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效果。在Altmetrics方面,本文提出了 Altmetr ics指标用于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挖掘了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的数据源,构建了适用于中文报纸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值计算方法。(3)本文基于逼近理想点(TOPSIS)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数学方法设计了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的合成方案,通过计算报纸论文与理想样本在指标数值和分布上的相对贴合程度来进行比较和排序,有效地避免了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数据差异的问题,为科研管理部门开展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案。
二、相关分析在质量体系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关分析在质量体系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大数据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研究界定 |
2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
2.1 未构建科学完备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2.2 评价思想落后,采取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
2.3 不能灵活利用大数据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
3 运用大数据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弊端 |
3.1 信息量大,评价效率不高 |
3.2 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规范性较低 |
3.3 数据比较少,缺乏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
4 大数据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
4.1 全方面了解大数据分析,实现科学评价 |
4.2 构建多元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全面评价 |
4.3 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积极优化评价工作 |
4.4 构建科学互动机制,全方面升级评价平台 |
5 结束语 |
(3)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据的预处理 |
2.1 引言 |
2.2 方法 |
2.2.1 数据收集 |
2.2.2 数据集成 |
2.2.3 数据转换 |
2.2.4 变量整理 |
2.2.5 变量选择 |
2.2.6 缺失值填充 |
2.2.7 人口学特征 |
2.3 结果 |
2.3.1 数据收集和集成转换 |
2.3.2 变量整理 |
2.3.3 变量选择 |
2.3.4 缺失值填充 |
2.3.5 人口学特征 |
2.4 讨论 |
2.4.1 RCT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 |
2.4.2 关于变量排除标准的制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存分析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方法 |
3.2.1 以总生存期为疗效指标的数据分析 |
3.2.2 以两年生存情况为疗效指标的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分析结果 |
3.3.2 区分商品名队列分析结果 |
3.3.3 两个队列的回归模型效能评价 |
3.4 讨论 |
3.4.1 结果的解读 |
3.4.2 关于抗肿瘤药物亚组差异性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器学习在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方法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训练集与测试集的划分 |
4.2.3 变量筛选 |
4.2.4 机器学习算法 |
4.2.5 模型验证与效能评价 |
4.3 结果 |
4.3.1 变量筛选的结果 |
4.3.2 测试集中5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 |
4.3.3 测试集预测性能前五的模型 |
4.3.4 测试集Bootstrap重抽样-单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存曲线完整结果 |
附录2 不区分商品名队列的亚组差异性分析表格完整结果 |
附录3 区分商品名队列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存曲线完整结果 |
附录4 区分商品名队列的亚组差异性分析表格完整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工业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复杂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可靠性研究效率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1 模态分解算法 |
2.1.1 EMD理论 |
2.1.2 EEMD理论 |
2.1.3 CEEMDAN理论 |
2.1.4 ECMD理论 |
2.2 SVD理论 |
2.2.1 SVD定义及性质 |
2.2.2 SVD信号处理原理 |
2.2.3 SVD分量选取 |
2.3 基于排列熵的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数据 |
2.4.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VM与CHMM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
3.1.1 多尺度散布熵算法 |
3.1.2 MDE参数选择 |
3.1.3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
3.2 基于MDE-SVM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2.1 SVM分类问题研究 |
3.2.2 基于SVM故障分类建模 |
3.3 高斯混合模型的连续隐马尔可夫故障诊断 |
3.3.1 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 |
3.3.2 CHMM故障诊断 |
3.3.3 GMM-CHMM参数优化估计 |
3.3.4 CHMM预测算法 |
3.4 GMM-CHMM算法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
3.4.1 模型初始参数估计 |
3.4.2 数据下溢问题 |
3.4.3 HMM缺失条件分布问题 |
3.5 MDE-GMM-CHMM故障诊断实验部分 |
3.5.1 基于MDE-GMM-CHM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3.5.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生产系统健康度的定量分析与预测研究 |
4.1 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 |
4.2 基于相关信息熵的复杂生产线实时健康度实例分析 |
4.2.1 属性选取 |
4.2.2 模式图构建与评估精度选取 |
4.2.3 关联规则及最小置信度 |
4.2.4 评估属性量化方法 |
4.3 基于物元信息熵的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4.3.1 基于AHP的主观权重 |
4.3.2 基于复合物元信息熵的客观权重 |
4.3.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复合物元联合权重 |
4.3.4 复合物元关联熵健康度的定量计算 |
4.4 单设备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
4.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2 单设备健康度计算结果分析 |
4.5 复杂生产线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
4.5.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2 复杂系统健康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4.6 健康度的预测方法 |
4.6.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6.2 LSSVM单设备健康度预测 |
4.6.3 复杂生产线健康度预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eta分析在可靠性分析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
5.1 基于meta分析寿命预测模型评价方法 |
5.1.1 meta分析基本原理 |
5.1.2 网状meta分析基本原理 |
5.2 实验部分 |
5.2.1 数据驱动与物理失效模型寿命预测效果评价 |
5.2.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寿命预测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创新点 |
6.1.1 全文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
三、核心概念 |
(一) 高校智库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
四、理论分析工具 |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创新 |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一) 系统原则 |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
(三) 简明性原则 |
(四) 可操作性原则 |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一) 因子分析 |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
(一) 评估表的制定 |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
(一) 样本容量 |
(二) 样本选取 |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
结束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
后记 |
(6)基于“学本评估”(LOA)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研究 ——以《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习评价 |
2.1.2 在线学习评价活动 |
2.1.3 学本评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本评估”理念 |
2.2.2 “学本评估”理念的指导意义 |
2.3 文献综述 |
2.3.1 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研究综述 |
2.3.2 “学本评估”理念的应用研究综述 |
3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 |
3.1 “学本评估”的发展 |
3.1.1 基于形成性评价,构建学习性评估 |
3.1.2 革新终结性评价,创生学习段评估 |
3.1.3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习化评估 |
3.1.4 “学本评估”的提出 |
3.2 “学本评估”理念的评估方式 |
3.2.1 学习化评估 |
3.2.2 学习性评估 |
3.2.3 学习段评估 |
3.3 “学本评估”理念的核心要素 |
3.3.1 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 |
3.3.2 学生投入评估 |
3.3.3 反馈作为前馈 |
3.4 “学本评估”理念的评估方式和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 |
3.5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初步设计 |
3.5.1 将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的评价活动设计 |
3.5.2 学生投入评估的评价活动设计 |
3.5.3 反馈作为前馈的评价活动设计 |
4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的实施 |
4.1 研究总体情况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平台搭建与课程资源上传 |
4.1.3 研究进程安排 |
4.1.4 研究迭代过程示意图 |
4.2 第一轮实践 |
4.2.1 前期分析 |
4.2.2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2.3 焦点用户访谈 |
4.2.4 反思与改进 |
4.3 第二轮实践 |
4.3.1 前期分析 |
4.3.2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3.3 焦点用户访谈 |
4.3.4 反思 |
5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
5.1 效果检验指标 |
5.1.1 学生参与度分析 |
5.1.2 在线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 |
5.1.3 学生交互程度分析 |
5.2 应用效果访谈 |
5.2.1 学生访谈 |
5.2.2 教师访谈 |
5.3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实践效果总结 |
5.3.1 学生方面 |
5.3.2 教师方面 |
5.4 基于“学本评估”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策略 |
5.4.1 将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的评价活动设计策略 |
5.4.2 学生投入评估的评价活动设计策略 |
5.4.3 反馈作为前馈的评价活动设计策略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6.2.1 研究的创新 |
6.2.2 局限 |
6.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焦点用户访谈提纲(第一轮) |
附录二 :焦点用户访谈提纲(第二轮) |
附录三 :自我监控表 |
附录四 :应用效果访谈 |
附录五 :同伴互评内容分析表 |
附录六 :第一轮实践学生成绩 |
附录七 :第二次实践学生成绩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基于改进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Y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主成分分析法 |
2.1.1 主成分分析的含义 |
2.1.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
2.1.3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2.2 因子分析法 |
2.2.1 因子分析的含义 |
2.2.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2.2.3 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 |
2.2.4 因子载荷阵的求解 |
2.2.5 因子分析的步骤 |
2.3 最优集合法 |
2.3.1 最优集合的定义 |
2.3.2 元素到最优集合的距离 |
第三章 建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数据预处理—因子分析 |
4.2.1 检验评价指标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
4.2.2 提取公因子 |
4.2.3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其公因子的解释 |
4.2.4 教学质量评价因子分析综合得分 |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熵值法综合得分 |
4.4 基于熵值因子分析的最优集合理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距离排名表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
1.3.2 国外学术论文评价研究 |
1.3.3 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学术论文 |
2.1.1 学术论文的内涵、结构与要素 |
2.1.2 学术论文与知识生产 |
2.1.3 学术论文与知识创新 |
2.2 学术论文评价 |
2.2.1 学术论文评价涵义 |
2.2.2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
2.2.3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 |
2.3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 |
2.3.1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内涵 |
2.3.2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过程 |
2.4 扎根理论 |
2.5 知识元理论 |
2.5.1 知识元概念 |
2.5.2 知识元分类与描述 |
2.5.3 知识元的抽取与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方法 |
3.1 机器学习 |
3.2 专家系统 |
3.3 文本分析 |
3.4 LDA主题识别模型 |
3.5 知识图谱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学术论文关键指标分析及智能化评价框架 |
4.1 学术论文评价关键指标解析 |
4.2 专家评价意见数据分析 |
4.3 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
4.4 学术论文智能化评价框架 |
4.5 智能化评价指标提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 |
5.1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
5.2 学术论文选题新颖度识别与判断流程 |
5.3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过程 |
5.4 选题新颖性智能化评价实例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学术论文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 |
6.1 内容创新性智能化评价概述 |
6.2 学术论文知识元本体 |
6.3 学术论文知识元抽取 |
6.4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过程 |
6.5 学术论文创新智能化评价实证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学术论文引文科学性智能化评价 |
7.1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概述 |
7.2 引文评价层次 |
7.2.1 引用层面 |
7.2.2 引用评价 |
7.3 基于引文的智能化评价过程 |
7.3.1 评价思路 |
7.3.2 评价步骤 |
7.4 构建引文智能化评价指标模型 |
7.5 引文指标智能化评价实例检验 |
7.5.1 数据收集 |
7.5.2 结果分析 |
7.5.3 指标验证 |
7.6 引文评价指标模型及计算的修订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8.2.1 研究局限性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与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公立医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
1.1.2 我国公立医院发展面临资源与质量双重约束 |
1.1.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成为研究前沿 |
1.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深化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资料与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质量 |
2.1.2 医疗质量 |
2.1.3 效率 |
2.1.4 医院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三维质量管理理论 |
2.2.2 效率理论 |
2.2.3 收敛性理论 |
2.2.4 组织变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3.1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设计 |
3.1.1 医疗质量指标的引入方法 |
3.1.2 医疗质量指标的选择 |
3.1.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模型 |
3.1.4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
3.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设计 |
3.2.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选择框架 |
3.2.2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研究 |
4.1 变量与数据说明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3 变量说明 |
4.2 统计分析模型 |
4.3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结果 |
4.3.1 急性心肌梗死 |
4.3.2 心力衰竭 |
4.3.3 肺炎 |
4.4 本章小结 |
5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 |
5.1 变量与数据说明 |
5.1.1 投入产出指标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医院技术无效率总体特征 |
5.3.2 医院技术效率值差异分析 |
5.3.3 医院技术效率值时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 |
6.1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
6.1.1 σ收敛检验 |
6.1.2 绝对β收敛检验 |
6.1.3 条件β收敛检验 |
6.2 资源约束下医院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
6.2.1 σ收敛检验 |
6.2.2 绝对β收敛检验 |
6.2.3 条件β收敛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7 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7.1 变量与数据说明 |
7.2 统计分析模型 |
7.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7.3.1 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7.3.2 贝叶斯Tobit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讨论与建议 |
8.1 研究方法学讨论 |
8.1.1 医疗质量风险调整技术应用 |
8.1.2 医院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8.1.3 医疗质量与医院效率的关系 |
8.1.4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8.2 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
8.2.1 医院效率评价结果讨论 |
8.2.2 医院效率收敛性分析结果讨论 |
8.2.3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讨论 |
8.3 政策建议 |
8.3.1 转变效率评价模式与理念,引导医院内涵式发展 |
8.3.2 切实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 |
8.3.3 推动医疗质量科学评价,促进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
8.3.4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医院效率水平提升 |
9 研究总结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果 |
9.2 主要研究结论 |
9.3 研究创新性与价值 |
9.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医院效率影响因素文献来源 |
附件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影响力及影响力评价 |
2.2 影响力评价方法 |
2.2.1 同行评议 |
2.2.2 引文计量 |
2.2.3 Altmetrics |
2.2.4 多指标综合评价 |
2.3 影响力评价对象 |
2.4 报纸论文及其影响力评价 |
2.4.1 报纸论文 |
2.4.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 |
2.5 简要评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报纸论文的特点分析 |
3.1 报纸论文特点的定性分析 |
3.1.1 报纸论文的界定 |
3.1.2 报纸论文出版特点的定性分析 |
3.1.3 报纸论文评价特点的定性分析 |
3.2 报纸论文特点的定量分析 |
3.2.1 报纸论文测评对象的选择 |
3.2.2 报纸论文出版特点的定量分析 |
3.2.3 报纸论文评价特点的定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框架 |
4.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1.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性 |
4.1.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
4.1.3 基于传播行为的报纸论文影响力产生来源 |
4.2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基本框架 |
4.2.1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决策模型选择 |
4.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基于变异系数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4 基于TOPSIS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合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 |
5.1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传统引文计量评价指标 |
5.1.2 基于全文本分析法的引文计量评价指标 |
5.1.3 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筛选 |
5.2 基于引文计量的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和计算 |
5.2.1 传统引文计量数据获取 |
5.2.2 全文本分析法引文计量数据获取 |
5.2.3 报纸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值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
6.1 Altmetrics指标对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的适用性 |
6.1.1 Altmetrics常见评价指标及数据获取方式 |
6.1.2 Altmetrics评价指标对报纸论文的适用性 |
6.2 基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数据采集 |
6.2.2 报纸论文网络传播来源分析 |
6.2.3 报纸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设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7.1 实证对象数据获取 |
7.2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
7.2.1 实证对象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7.2.2 实证对象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 |
7.2.3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分析 |
7.2.4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7.3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与分析 |
7.4 实证对象影响力评价结果计算与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8.1.1 主要结论 |
8.1.2 创新点 |
8.2 局限性及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四、相关分析在质量体系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大数据分析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 王昌文,刘静. 甘肃科技, 2021(13)
- [3]基于RWD的抗肺癌药物临床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学探索[D]. 侯正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牛国成.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5]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学本评估”(LOA)理念的在线学习评价活动设计研究 ——以《教育评价与测量》课程为例[D]. 马生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改进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Y大学为例[D]. 雷芳.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0)
- [8]学术论文关键指标智能化评价研究[D]. 杜杏叶. 吉林大学, 2019(02)
- [9]资源与质量约束下三级公立综合医院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 林小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融合引文与Altmetrics的报纸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D]. 彭秋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