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设备状态监测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1)在《高质量走出去:印度》文中研究指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电力生产国和第四大电力消费国。印度到203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830GW,相当于整个欧盟总和;到2040年,印度能源需求将占全球能源需求项目新增的40%。
桂俊华[2](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邓波[3](2020)在《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配网管理工作的更为深入,为了提前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专变客户事故发生,减少因此而造成的非计划停电及电量损失,供电企业将不断规范加强专变客户用电检查。专变客户用电管理水平受制于客户本身的电气设备专业能力、生产过程需求或特殊保障需求,也需要质量、服务及价格相匹配的专业力量来支撑,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专变客户的服务体验(选择度、满意度)至关重要。目前,用户侧的专变电房,除了极个别商业楼宇及大规模工商企业会有专门的维护电工值班之外,大部分工商企业受飞涨的人力成本影响,其配电房的安全运维工作都十分薄弱,甚至有很多的用户数年都未对其配电房进行过任何巡检,安全隐患丛生、设备损耗导致用电成本增加,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安全隐患。本文旨在研究专变电房自动化运维模式,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大幅降低人工巡视强度,提升配电房运维的工作效率。并且通过设备防误应用,有效管控房内作业,降低作业安全风险,防范人身事故事件;同时通过设备状态评价应用,实现设备管理差异化运维,实现设备运维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本文提出了智能电房和智能运检相结合的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并重点构建了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结合设备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异常预警、故障实时报警及无人值守,消除人工运维盲区,保障设备运行安全,降低运维管理成本。同时,通过故障告警信息及设备状态评价关键指标的分析,结合远程巡检等工作流程及作业表单,一方面实现了故障及时感知、故障快速处理,另一方面实现了故障的提前预警,提高专变电房运维工作效率,并降低因故障停电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变配电房运行管理专业化、智能化、可视化。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专变用户运维市场的智能化和专业化服务进程。
石庆龙[4](2020)在《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力体制的深入改革,人们对电力行业的生产和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让电网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国家电网全面开展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传统的电力企业在这样大环境下,必须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提高生产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效率,才能跟上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行维护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生成,特别是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输电或配电的过程中,变电设备的状态稳定性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用电生活。因此,保持变电站设备运行稳定尤为关键。本文选取某电力公司的变电站运行维护为研究对象,结合该电力公司的现场运维工作实际,采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对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为某电力公司的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必要的设备状态分析数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变电站运行状态数据分析及开发的相关理论技术,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国内外电力公司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分析研究现状,当前的变电站运行状态分析和电力设备状态故障分析的理论和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我国的电力行业都已经开展了智能化运维的建设,有很多成熟的系统架构可以借鉴。(2)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现场进行业务需求调研,并采用UML技术对需求进行调研,全面总结某电力公司的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分析的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采用比较流行的MVC框架对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并采用轻量级的SSH技术进行架构实现。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阶段,本文采用功能强大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并对数据库概念和逻辑结构进行详细设计。(3)论文采用JAVA语言对系统功能和界面进行开发,实现了电力企业变电站运行状态数据分析系统的用户交互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三层架构,该系统主要包括状态采集监测、状态分析诊断、运行状态评价、状态风险评估和故障状态预警五大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在某电力公司的变电站日常运行工作中,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目前变电站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数据分析的要求。不仅为该电力公司变电站运行维护工作带来了新的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所分析得出的数据能够为该电力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变电站生产运行的决策依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蒲刚[6](2020)在《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国家电网公司“两会”提出了建设“三型两网”的决定,使得能源互联网企业更具竞争力,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目标,在公司的层面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将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实下来,让央企发挥出模范带头前进的作用,积极的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局势,信心坚定的迎接更大的挑战。因为电力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行业的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A公司的传统营销管理体系产生很大冲击,这对于A公司而言,即使机遇又是挑战,A公司如何通过自身调整适应国家电网的泛在电力物联网规划,对于A公司至关重要。所以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A公司优化营销管理体系,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本文一共七章。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从背景、意义、思路、方法、内容以及框架方面进行阐述,概括了全文的大部分内容。第二章概念、理论与文献综述。对泛在电力物联网、营销管理体系等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梳理。第三章A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及其对营销管理体系的影响。主要分析了A公司的外部管理环境,并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加剧两个角度分析了对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的影响。第四章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现状。对A公司的发展、主要业务、营销管理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第五章详细分析了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首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分析框架,然后从营销战略与目标、营销流程环节、营销支持体系三个大的方面逐步详细分析了A公司的营销管理体系问题。第六章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优化策略。针对问题,结合营销环境分析为A公司提出有效的营销管理体系优化策略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指出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研究得到三个主要结论:结论一,外部营销环境对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的影响分析显示:(1)宏观环境促使A公司的营销管理体系发生转变;(2)行业竞争加剧对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提出新要求。结论二,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分析表明其营销管理体系具体问题包括:(1)营销战略与目标问题;(2)营销流程环节问题;(3)营销支持体系问题。结论三,泛在电力物联网下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转型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其需要从三方面进行优化:(1)营销战略与目标转型优化(制定营销战略、制定营销目标);(2)营销流程环节转型优化(完善营销流程、优化营销流程各个环节);(3)营销支持体系转型优化(优化营销组织框架、革新营销理念、重构适应泛在电力物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提升营销队伍水平、优化营销队伍培训体系、完善营销绩效考核制度、在关系营销基础上搭建投标体系、构建客户管理系统)。
袁愿[7](2019)在《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经济也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随着自动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呼声此起彼伏、深入人心,制造型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实践已是大势所趋。AH公司当前正处在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之中,公司的资源与能力也与上市之前显着不同,为了应对新的竞争形势和抓住市场机遇,实现经营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上市后的AH公司有必要着手开展战略转型与升级。本文以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借助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工具对AH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同时,研究了AH公司的战略转型影响因素与转型能力,分析了其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SWOT、BCG矩阵分析了其在上市后的战略转型路径选择,即主要采取产业多元化、技术与服务的差异化战略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发展。随后,梳理介绍了公司在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等三个层面的具体转型措施、保障手段与初步成效,最后提出了不足之处和对应的改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AH公司的战略转型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也为同类中小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刘斯颉[8](2019)在《坚持底线思维 创新管理方式 推进协同共享 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在2019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暨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一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3月21日)各位领导、各位代表:现在,我谨代表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会向大会汇报工作,请审议和提出意见。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总体决策部署,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职能部委年度工作会议精神,总
郝永康[9](2019)在《配电网资产管理关键技术及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电力监管力度加强、电力设备老化以及供电服务质量提高的巨大压力,提升资产管理水平、优化企业投资成为世界各国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随着国内电力市场改革的推进,配电网的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为着重提高配电网的资产管理水平,本文从资产管理关键技术和绩效评价体系两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工作总结如下:通过梳理第 24 届国际供电会议(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CIRED)有关风险评估和资产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调研国内外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支撑作用,以及未来数字化技术在电网资产管理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配电网发展特点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提出计及服务能力的配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基于决策者偏好对极差变换的指标标准化方法进行改进;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各指标数据的客观差异,运用兼顾主客观因素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对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指标进行赋权,进而对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某地区实际配电网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提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合理性。对不同区域资产管理绩效进行横向对比,识别资产管理过程的薄弱点;通过同一区域资产管理绩效的纵向收益/成本分析,发现资产管理中的低效环节,从而对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的持续改进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郭群[10](2018)在《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电网行业作为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脉搏的支柱性国有垄断行业,承担着为民生及经济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性电力供应的社会使命。随着中国今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改善对电力工业的要求及依赖越来越大,有效对电网资产进行配置使其提供可持续性的电能是现代社会对电网企业的基本要求。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使电力市场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迫使电网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的经济模式,探索更加符合新环境要求的新的发展模式,以不断满足当前社会服务绩效、电力企业管理绩效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技术与方法有利于提升电网企业有效资产的服务性、可靠性、安全性、社会性,有利于全方位提升电网的风险管理的水平。电力企业既定绩效和未来绩效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电力决策者与执行者在管理思想和执行力上的高度统一,而且有赖于电网资产的管理运营质量,有赖于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管控。因此,对电力有效资产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基于PAS55有效资产理论界定电网有效资产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了风险管理理论、扎根理论、管理学、社会学工程学、计量经济学、贝叶斯理论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构建了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人因错误定量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诱发机理。其次,在把握有效资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注重从固定资产、人力资产、信息资产三个维度进行有效资产的风险评估、风险决策、风险管控。最后,为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对电网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和电网风险管理中应用贝叶斯风险理论决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晰了电网企业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的具体技术路线。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对近十七年以来全国电网重大事故分析的基础上,对电网有效资产进行风险识别。即通过对电网企业的风险事件案例、政策文本、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PAS55资产管理的研究范式,对影响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的因素进行主轴式编码分析、选择式编码分析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并最终识别了影响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的三个结构维度,即固定资产(设备)风险,人力资产风险和信息资产风险,并进一步构建了影响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的诱发因素概念模型。在明确三大资产维度的基础上,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识别了影响固定(设备)资产的重大风险事件是设备资产的质量水平(如发生故障,出现缺陷,综合可靠性低等)和满足服务绩效的资产规模(存量资产配置的不足导致“小牛拉大车”,增量不足影响未来绩效);尽管影响人力资产的风险事件很多,比如人力资产的总量不足风险,结构不合理(包括职级职种结构,学历结构,层级结构等)的风险,能力素质不足的风险,道德风险,这些风险会影响电网资产的运营和管理,但根据扎根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产生电网重大风险的人力资产的重大风险事件是人因因素的不当操作和误操作,识别了人力资产作为小概率的重大风险事件;影响信息资产的风险事件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但产生致命影响的是信息失效风险。接着,对电网资产进行风险评估研究。依据识别出的固定(设备)资产的重大风险事件,选定典型代表性设备-输电杆塔,运用CBRM体系方法对电网有效资产的状态进行风险评估;探讨了人力资产中小概率大影响的风险事件-误操作/不当操作的风险变量的选择与评估方法,测量出人因错误发生的的概率,并进一步评价出这些动作错误模式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然后选择出评估的绩效影响因子概率;对能够产生重大致命影响的信息资产中失效风险事件的变量选择和概率分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随后,对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决策进行了研究。鉴于影响固定(设备)资产的重要风险事件是质量水平,因此,主要从电网典型的代表性设备资产的运维材料费、维修费、GIS维修费、主变维修费等进行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风险决策推断,预测出这些费用按照发生的概率发生变动时所产生的损益;依据选定的信息资产风险变量--失效率,探讨了信息载体产生失效的影响因素和概率模型,结合一个实例给出了具体运营条件的实际失效率和测量失效速率的重要程度。以衡量整个电网资产运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指标综合可靠性为考量,以非正常停电时间为变量进行了概率分析与预测,计算出了每减少一个非正常停电时间单位所需要的资产配置量。最后,对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进行管控探讨。针对三大资产和相应的重大风险事件特征,提出了风险管控思路。一是,针对固定(设备)资产风险事件关注的资产规模总量,基于OLS、协整思想,建立了电网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总量GDP与供电量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然后通过电网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供电量对固定资产的总量和分量进行预测,从而实现对未来固定资产从总量和结构的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针对固定(设备)资产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风险事件-资产质量水平,以整个电网故障率为变量,进行概率分析,并计算出了相应故障率每减少一个单位,需要多少的相应资产配置。提出了基于风险共享模式与机构建设的分别从从供应商管理角度和企业自身运营管理角度提出管风险管控建议。二是从三个方面对信息资产进行风险管控,加强信息风险决策能力;提出了针对信息资产风险管理不同阶段实行管控融合,加强信息资产安全防护。三是提出了人力资产风险管控的基本思路。通过以上电网企业有效资产的系统风险的识别、评估、测量和管控这一系列管理过程,有利于实现电网企业的有效资产的科学效配置,从而满足相应社会服务绩效的目标,引导电网企业更加科学的对有效资产的风险进行管理。
二、电力设备状态监测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设备状态监测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电力市场分析 |
二、印度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
三、我国电力设备出口印度市场概况 |
四、新冠疫情及限制令后对中资企业的影响 |
五、新形势下在印度投资经营及出口风险分析 |
(一)在印投资风险 |
(二)出口印度需留意的风险 |
六、中资企业下一步应对建议 |
七、印度疫情现状 |
八、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及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
(一)印度后疫情经济表现 |
(二)中印关系近期发展态势 |
九、推动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有关建议 |
(一)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行业角度建议 |
(二)电工装备企业印度高质量“走出去”企业角度建议 |
十、结语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广州地区专变用户对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的需求分析 |
2.1 广州地区专变电房运维现状 |
2.1.1 运维现状分析 |
2.1.2 用户性质分析 |
2.1.3 运维技术手段分析 |
2.2 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
2.2.1 运维标准缺失 |
2.2.2 缺少信息化手段支撑 |
2.2.3 运维技术平台功能不完善 |
2.2.4 缺少设备状态评价 |
2.2.5 缺少运维记录统计分析 |
2.3 管理方面的问题 |
2.3.1 设备量大,设备问题多,缺少发现手段 |
2.3.2 巡检量大,工作效率低,缺少巡检重点 |
2.3.3 分析量大,专业性不够,缺少科学依据 |
2.3.4 数据量大,标准化缺失,缺少决策依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流智能电房系统架构研究 |
3.1 智能电房应用现状 |
3.2 智能电房系统架构 |
3.3 智能电房硬件架构 |
3.3.1 智能电房一体化终端 |
3.3.2 开关柜设备状态监测 |
3.3.3 低压柜监控 |
3.3.4 变压器监控 |
3.3.5 电房后备电源监控 |
3.3.6 综合环境量监测 |
3.3.7 视频监控 |
3.3.8 电能计量与电量采集 |
3.3.9 电能质量与电压监测 |
3.3.10 设备状态监测 |
3.4 智能电房的软件应用架构 |
3.4.1 档案管理 |
3.4.2 实时监测 |
3.4.3 高压侧电气运行分析 |
3.4.4 低压侧电气运行分析 |
3.4.5 电量分析 |
3.4.6 报警监测 |
3.4.7 系统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 |
4.1 专变电房智能运检模式需求分析 |
4.1.1 全面的问题管理需求 |
4.1.2 设备问题发现需求 |
4.1.3 设备故障影响研判需求 |
4.1.4 智能化及决策需求 |
4.2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建设方案 |
4.2.1 技术平台建设原则 |
4.2.2 技术平台建设方案 |
4.3 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建设及实施存在问题 |
4.3.1 建设基础 |
4.3.2 资金支持 |
4.3.3 管理配套 |
4.3.4 思想观念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变电站运行状态分析方法 |
2.2 电力设备状态故障分析 |
2.3 系统开发技术 |
2.3.1 B/S模式 |
2.3.2 J2EE |
2.3.3 UML建模 |
2.3.4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现状分析 |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 |
3.2.1 状态采集监测需求 |
3.2.2 状态分析评价需求 |
3.2.3 状态预警需求 |
3.2.4 知识库管理需求 |
3.3 系统性能需求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经济可行性 |
3.4.2 技术可行性 |
3.4.3 管理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设计 |
4.1.1 网络拓扑结构 |
4.1.2 系统体系架构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状态采集监测 |
4.2.2 状态分析诊断 |
4.2.3 运行状态评价 |
4.2.4 状态风险评估 |
4.2.5 故障状态预警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技术 |
5.2 系统软件架构实现 |
5.3 主要功能界面实现 |
5.3.1 系统主界面 |
5.3.2 状态采集监测 |
5.3.3 状态分析诊断 |
5.3.4 运行状态评价 |
5.3.5 状态风险评估 |
5.3.6 故障状态预警 |
5.4 系统智能分析模块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及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3 功能测试用例 |
6.4 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 |
2.1.2 营销管理体系转型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管理体系理论 |
2.2.2 市场营销环境理论 |
第三章 A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及对其营销管理体系的影响分析 |
3.1 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1.3 竞争环境分析 |
3.2 外部营销环境对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的影响分析 |
3.2.1 宏观环境促使A公司的营销管理体系发生转变 |
3.2.2 行业竞争加剧对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提出新要求 |
第四章 A公司主要业务和营销管理体系现状 |
4.1 A公司发展简介 |
4.2 A公司主要业务 |
4.2.1 主要产品 |
4.2.2 解决方案 |
4.3 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现状 |
4.3.1 营销组织框架 |
4.3.2 营销流程环节 |
4.3.3 营销人才 |
4.3.4 营销绩效考核制度 |
4.3.5 营销渠道 |
4.4 A公司营销环境SWOT分析 |
4.5 EFE和 IFE分析 |
第五章 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分析 |
5.1 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分析框架 |
5.2 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诊断方法 |
5.3 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具体问题诊断分析 |
5.3.1 营销战略与目标问题 |
5.3.2 营销流程环节问题 |
5.3.3 营销支持体系问题 |
第六章 泛在电力物联网下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转型优化策略 |
6.1 营销战略与目标转型优化策略 |
6.1.1 制定营销战略 |
6.1.2 制定营销目标 |
6.1.3 优化后的预期效果 |
6.2 营销流程环节转型优化策略 |
6.2.1 完善营销流程 |
6.2.2 优化营销流程各个环节 |
6.2.3 优化后的预期效果 |
6.3 营销支持体系转型优化策略 |
6.3.1 优化营销组织框架 |
6.3.2 革新营销理念,重构适应泛在电力物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 |
6.3.3 提升营销队伍水平,优化营销队伍培训体系 |
6.3.4 完善营销绩效考核制度 |
6.3.5 在关系营销基础上搭建投标体系 |
6.3.6 构建客户管理系统 |
6.3.7 优化后的预期效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二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战略转型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
第一节 战略转型相关概念 |
一、战略转型的定义 |
二、战略转型的分类 |
三、战略转型的动因与阻力 |
四、战略转型能力概念及其结构模型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竞争战略理论 |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三、企业动态能力理论 |
第三节 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SWOT矩阵 |
四、BCG矩阵 |
第四章 AH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介绍 |
一、AH公司基本情况 |
二、AH公司发展历程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前的发展战略 |
第二节 A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分析 |
二、产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A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AH公司资源分析 |
二、AH公司能力分析 |
三、AH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一、外部驱动因素 |
二、内部驱动因素 |
三、AH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阻力分析 |
一、惯例阻力 |
二、员工阻力 |
三、技术阻力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能力分析 |
一、环境识别能力 |
二、资源整合能力 |
三、管理控制能力 |
四、持续创新能力 |
第六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AH公司战略转型选择 |
一、AH公司生命周期分析 |
二、AH公司SWOT分析 |
三、AH公司BCG矩阵分析 |
第二节 AH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制订 |
一、使命、愿景与价值观 |
二、总体战略 |
三、战略发展重点 |
四、战略实施路径 |
第三节 AH公司战略转型实施 |
一、公司层战略转型措施 |
二、业务层战略转型措施 |
三、职能层战略转型措施 |
四、AH公司战略转型演变过程 |
第七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组织结构改革 |
第二节 管理机制优化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研发投入加大 |
第八章 AH公司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不足与建议 |
第一节 初步成效 |
一、经营效益持续增长 |
二、技术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
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
四、组织协作能力提高 |
五、企业资源实现初步共享 |
六、企业品牌效应初现 |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 |
一、管理机制仍需改进 |
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
三、协同创新较为缺乏 |
四、人力资源压力凸显 |
第三节 改进建议 |
一、加强持续创新能力培养 |
二、重视人才培育与梯队建设 |
三、提高战略信息管理能力 |
四、持续推动管理机制革新 |
五、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坚持底线思维 创新管理方式 推进协同共享 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在2019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暨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一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工作回顾 |
(一) 电力设备工程建设助力能源结构优化 |
(二) 设备运维管理助力电力生产安全提质增效 |
(三) 电力节能减排水平持续稳步提升 |
(四) 电力设备物资管理强质增效保供应 |
(五) 电力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提质 |
(六) 协会职能和服务能力增强 |
1. 参与宏观政策研究, 促进政策有效供给。 |
2. 反映行业诉求,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
3. 组织标准规范编制, 促进设备管理标准化建设。 |
4. 组织开展行业交流与专业培训, 促进行业先进经验、成果分享。 |
5. 协同完善电力设备性能, 促进电力装备质量提升。 |
6. 开展信用评价, 促进设备供应商增强信用意识。 |
7. 抓好党建工作, 促进协会服务能力提升。 |
8. 办好协会全媒体, 促进行业设备管理信息交流。 |
二、2019年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意见 |
2019年电力行业设备管理主要绩效指标 |
发电设备运维指标: |
电网设备运维指标: |
设备工程建设指标: |
设备制造指标: |
2019年电力行业设备管理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
(一) 贯彻底线思维, 守住电力生产安全底线 |
1. 守住设备综合管理底线。 |
2. 守住设备检修维护、技改基本费用的底线。 |
3. 守住煤电机组安全运行底线。 |
4. 守住设备检修队伍基本稳定底线。 |
(二) 全面提升电力设备管理综合效率效益 |
1. 设备运维管理。 |
2. 基建工程建设。 |
3. 设备物资管理。 |
(三) 开展“共享+”设备管理行动, 释放提质增效新动能 |
1.“共享+”行动重要意义。 |
2.“共享+”行动内容构成。 |
(1) “共享+”电力设备管理行动内容构成。 |
(2) “共享+”行动平台设置五个方面的共享资源。 |
(3) “共享+”行动运行机制。 |
(4) “共享+”行动平台数据源采集方式。 |
(5) “共享+”行动平台信息安全管控。 |
(四) 协调助推电力装备制造业转型提质 |
(五) 以强党建引领协会服务提升 |
(六) 开展专项专业定制化服务 |
(9)配电网资产管理关键技术及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外电网企业资产管理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网资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分析 |
2.1 电力设备状态评估技术 |
2.1.1 状态评估的理论方法 |
2.1.2 状态评估在电网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
2.2 电力系统可靠性与风险评估技术 |
2.2.1 可靠性与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2.2.2 可靠性与风险评估在电网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
2.3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技术 |
2.3.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方法 |
2.3.2 LCC理论在电网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
2.4 电网资产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2.4.1 通信技术 |
2.4.2 信息技术 |
2.4.3 大数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及方法 |
3.1 配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计及服务能力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2 绩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3.2 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模型 |
3.3 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
3.3.1 基于决策者偏好的指标标准化方法 |
3.3.2 绩效指标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 |
3.3.3 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的评价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
4.1 区域配电网资产状况分析及指标权值确定 |
4.2 区域配电网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及分析 |
4.2.1 与传统投资效益模型的对比 |
4.2.2 供电区绩效评价的横向对比 |
4.2.3 供电区绩效评价的纵向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电网有效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2.1.2 电网资产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1.3 电网风险管理中应用贝叶斯风险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电网有效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2.2.2 电网资产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2.2.3 电网风险管理中贝叶斯方法的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
3.1 理论基础 |
3.1.1 有效资产管理 |
3.1.2 PAS55资产管理理论 |
3.1.3 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
3.2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方法与路线 |
3.4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体系 |
3.4.1 风险识别 |
3.4.2 风险评估 |
3.4.3 风险决策 |
3.4.4 风险管控 |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电网有效资产风险识别 |
4.1 扎根理论概述 |
4.1.1 扎根理论概念 |
4.1.2 扎根理论运用的具体步骤 |
4.2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识别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4.3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识别的流程 |
4.3.1 电网有资产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 |
4.3.2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识别的方法 |
4.4 基于扎根理论的电网有效资产风险因素分析 |
4.4.1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因素的概念化分析 |
4.4.2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因素的范畴分析 |
4.5 基于扎根理论的电网有资产风险因素编码分析 |
4.5.1 主轴式编码分析 |
4.5.2 选择式编码分析 |
4.5.3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4 概念模型阐释图 |
4.6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类型及其重要风险的识别 |
4.6.1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类型的识别 |
4.6.2 人力资产重要风险识别 |
4.6.3 固定资产(设备)重要风险识别 |
4.6.4 信息资产风险重要风险识别 |
第5章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评估 |
5.1 电网三大有效资产重要风险变量的选择 |
5.2 电网固定资产(设备)状态风险评估: CBRM理论视角 |
5.2.1 CBRM的风险评估原理 |
5.2.2 基于CBRM风险管理的目标 |
5.2.3 基于CBRM风险管理流程 |
5.2.4 CBRM风险评估示例 |
5.3 电网信息资产风险评估: 齐次泊松概率分布的视角 |
5.3.1 电网信息资产评估的原则 |
5.3.2 电网信息资产易失效性风险评估的方法 |
5.4 电网人力资产风险评估: 基于HRA人因错误率风险评估 |
第6章 电网有效资产风险决策 |
6.1 固定资产(设备)风险决策之一: 贝叶斯理论视角 |
6.1.1 贝叶斯风险决策原理 |
6.1.2 贝叶斯风险决策基本步骤 |
6.1.3 电网资产运维费贝叶斯风险决策视角 |
6.2 固定资产(设备)风险决策之二: 故障次数概率分布的视角 |
6.3 信息资产的风险决策: 信息载体失效率为变量 |
6.4 电网资产整体质量风险决策: 非正常停电时间为变量 |
第7章 电网有效资产的风险管控 |
7.1 满足供电量要求,管控好资产配置投资规模 |
7.1.1 风险管控的基本方法 |
7.1.2 全电网固定资产风险管控的步骤 |
7.1.3 企业供电量和固定资产的配置管控实施: 以XX电网为例 |
7.1.4 固定资产结构配置的风险管控实施: 以XX电网企业为例 |
7.2 电网有效固定(设备)资产风险管控 |
7.3 人力资产的风险管控 |
7.4 电网信息资产风险的管控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电力设备状态监测项目市场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走出去:印度[J]. 张爽. 电器工业, 2021(12)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配电网专变电房智能运维技术平台研究[D]. 邓波.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4]变电站运维一体化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石庆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A公司营销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 蒲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AH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研究[D]. 袁愿. 厦门大学, 2019(08)
- [8]坚持底线思维 创新管理方式 推进协同共享 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在2019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暨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一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J]. 刘斯颉. 电力设备管理, 2019(03)
- [9]配电网资产管理关键技术及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 郝永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电网有效资产风险管理研究[D]. 郭群. 武汉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