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盘镜像技术及其在NOVELL网络数据安全恢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忠信[1](2020)在《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被普遍地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网络诈骗、网络窃密事件也层出不穷,正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发展。而这些网络犯罪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会在计算机中留下一些与犯罪相关的数据。比如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日常行为信息、犯罪行为信息和被攻击者计算机中的攻击痕迹信息等等。这些数据往往隐藏于计算机中,但其存储方式和存储位置复杂多样,因此,需要专业的取证软件工具才能实现合法的取证工作。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长期占据着行业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将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重点对计算机取证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针对计算机取证中数据恢复结果容易产生大量误报的问题,提出了文件构造和现场文件雕复(in-place file carving)技术相结合的数据恢复方法。根据不同的文件类型有其特有的存储结构的思想,改进现场文件雕复技术的不足。方法首先利用通用框架对文件类型进行识别,然后基于文件结构对文件进行筛选和恢复。通过与现有雕复工具进行对比测试,验证了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误报率,提升文件恢复的准确性。现场文件雕复方法是证据搜索定位和分析研究的基础。2.针对计算机中大量的无用文件信息和取证时效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文本相似度的近义信息快速搜索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过程。首先利用信息提取,形成文档信息数据库,去除大量的无用信息;然后根据模式匹配算法的思想,结合文本相似度,实现近义文本的精确搜索和分析。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文件语料库的实验,证实了改进的取证文本相似度搜索方法在帮助查找有价值的文件方面是非常快速和有效的。3.针对计算机证据存储类型方式复杂、存储量大的问题,本文结合上述的数据恢复和信息搜索方法,实现了一个面向Windows系统(XP、WIN7、WIN8、WIN10)的计算机取证软件原型系统,可以为信息安全管理及保密检查提供的全方位专业检查。该原型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信息提取、删除文件数据恢复、近义信息快速搜索等功能,同时,在整个证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增加证据监管功能,以此确保证据的无更改和取证的合法性。
夏文菁[2](2019)在《基于MapReduce的SQLite数据快速恢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恢复技术是一种把已经删除或遭到破坏的数据还原为正常数据的技术手段。它被广泛应用于数据遭到意外删除或损坏以及数字取证等场景。但随着存储设备的容量不断变大,数据恢复速度慢日益成为该领域当前突出的问题。快速数据恢复成为当前数据安全、数字取证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SQLite数据库为研究实例,对基于并行计算模型Map Reduce的快速数据恢复技术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一个利用Map Reduce来提升基于文件格式的SQLite数据恢复速度的方法。该恢复方法将传统基于文件格式SQLite数据库恢复过程中的页遍历、内容分析和数据恢复的操作设计成独立的Map过程,而将恢复的页数据整理整合操作设计成Reduce任务,并利用Map Reduce的并行计算模式来加速数据恢复的速度。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了3台服务器情况下,提出方法的数据恢复速度比使用单服务器提升2.7倍。其次,提出了一个利用Map Reduce来提升基于预写日志的SQLite数据恢复速度的方法。该方法使用了SQLite数据库中的预写日志特性,先从文件系统镜像中恢复被删除的预写日志文件;然后对预写日志进行解析,从中恢复出之前写入到缓存中的数据,以恢复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在实际过程中,第一步,从文件系统镜像中恢复预写日志文件的过程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使用Map Reduce并行计算模型对此处操作加速可以大幅提升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了3台服务器进行数据恢复操作时,速度比只使用单台服务器提升2倍左右。通过对现有SQLite数据库恢复算法进行逻辑分析和功能划分,并使用并行计算模型Map Reduce对其进行性能改进,提升了这些算法的恢复速度和效率。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利用并行计算模型Map Reduce来提升数据恢复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何在数据恢复中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规模服务集群的计算资源,仍需进一步深入地研究。
张新诺[3](2017)在《浅析RAID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个领域的数据存储就需要越来越可靠和稳定,同时提高读写速率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存储管理技术,即RAID技术,在如今这个时代迅速发展且被大量运用。本文就信息化建设方面来详述RAID技术,由于不同的信息化建设部门采用的RAID模式不一样,因此针对RAID模式的不同进行分析研究,在总结其优点和缺点的同时并提出建议,以此更好地提高效率。文中最后表述了RAID技术的应用实践并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日常维护,这也有利于RAID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当中。
程文婧[4](2017)在《分布式视频流存储元数据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公共安全威胁愈发严峻,将安防监控技术应用到公共安全中刻不容缓。现有安防监控领域对数据的存储普遍采用普通分布式存储系统架构。然而,这样的存储架构下,系统使用多副本策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存储空间利用率低;此外,多数系统使用轮询调度算法调度存储节点,忽略了存储节点的负载均衡性问题,导致节点性能抖动较大;而且,在数据丢失恢复任务中,没有考虑视频流存储的有效时长等因素,数据恢复价值较低。本系统将分布式存储架构技术与安防监控行业相结合,设计与实现了元数据服务器,旨在提高监控数据的可靠性和系统可扩展性,在接入互联网的情况下,支持用户在合法权限内,获取任意摄像头的任意时间的数据。元数据服务器结合时间戳策略,设计了基于纠删码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和卷式元数据管理结构,实现了对存储任务和恢复任务的均衡调度。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和实现了时间戳策略来维护存储系统中不同服务器之间卷信息元数据的一致性。存储系统中的每个服务器同时记录系统中所有卷数据的时间戳信息,以元数据服务器上的卷时间戳信息为系统唯一参考标准,判断其余模块中卷信息元数据的有效性。2.设计和实现了以节点和卷为索引的两个维度的元数据管理结构。元数据服务器维护每个存储节点的系统健康状态信息,为任务的均衡调度提供参考;同时,记录每个存储节点上数据分布情况和卷式数据的纠删码策略相关信息,为数据丢失后的恢复任务提供依据。同时,支持系统节点的动态扩展。3.设计和实现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任务调度策略。针对存储任务的分发,目标函数不仅保证节点的负载均衡,而且让不同节点之间的执行任务数量差值最小;针对恢复任务优先级的制定,目标函数优先选择数据冗余率低、丢失率高、视频剩余有效时间长的卷,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对分布式视频流存储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元数据服务器达到了对视频流数据存储、读取和恢复等功能的控制管理需求;另外,存储任务和恢复任务的调度策略,不仅降低了存储节点的负载失衡机率,而且延迟了低效恢复任务的执行,提高了系统恢复数据的后期使用价值。
斯牛辉[5](2014)在《特殊车辆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世界网民增长最快的国家,互联网的接入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且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GPS导航仪等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急速增长。在该环境下,一种以GPS为终端,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交由服务器进行数据处理并以图形化方式显示给用户的车辆监控系统应运而生。智能车辆监控数据处理系统对所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能够及时进行动态化、自动化的适时收集处理分析,从而能够为智能车辆监控系统提供非常宝贵的大量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作出最优化的巡警车辆调度方案,为调度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实现管理水平的优化。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本课题是基于通过特种车辆监控系统的各类车载终端收集到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化、自动化的适时收集。特种车辆监控系统通过适时采集到的各类丰富的数据信息,如适时路况、天气状况、事故状况、用户互动等信息,加以挖掘处理,从而能够得出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能够大大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实现社会的智能交通。论文主要对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将系统分为底层硬件、服务器环境、智能交通系统三部分进行设计;对整个服务器的架设、各类API的使用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实现车辆定位数据在地图上的实时显示和轨迹回放。论文以B/S架构展开,利用网络编程语言PHP与网页脚本语言JavaScript,采用WMAP服务器环境,建立一套完整的智能交通车辆监控数据处理系统的服务器端,将GPS数据进行处理后,按照客户要求提供相应的图文信息,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特种车辆监控系统通过适时采集到的各类丰富的数据信息加以挖掘处理,进行动态化、自动化的分析处理,从而为车辆监控系统提供非常重要的一手资料。系统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交通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并能够为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
苏芊[6](2013)在《iOS终端数字取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OS设备取证在司法鉴定领域应用广泛且需求紧迫,智能手机上的证据常常直接左右着案件的判决结果。本文围绕iOS终端取证这一需求,研究实现了iOS设备NAND闪存芯片上的原始数据镜像提取;实现了基于NAND原始数据镜像的数据恢复,关键文件的提取解析和真实性鉴定;并通过实验对iOS设备数据恢复率的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首先,分析比较数据保全的软硬件方法,并且选取最优的软件提取底层NAND原始数据的方式来实现iOS上的数据保全。iOS终端数据镜像提取模块的实现的几个难点在于,通过patch内核,使得其能够同时兼容iOS3.x,4.x以及5.x系统;通过使用ramdisk引导设备来绕过权限控制,使得取证系统能够同时兼容已越狱/非越狱设备的底层数据镜像提取。然后,使用提取的底层NAND原始数据实现iOS终端数据恢复模块。实现中主要考虑NAND/NOR闪存盘必须通过FTL读写的特性。通过挖掘在操作系统层已经完全删除,然而在物理层却仍然存在的过期物理页信息,为数据恢复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通过借鉴SSD上的数据恢复一些特性,在iOS设备上实现了底层数据提取和反删除。而且,数据恢复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上基于文件系统层镜像做的数据恢复。最后,通过对iOS设备数据恢复率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中低负载和高负载下的多次反复数据恢复实验证实:iOS设备的FTL采用了比一般SSD更为懒惰的垃圾回收策略。目前所掌握的实验结果首次清楚的表明,iOS设备没有启用类似SSD上TRIM和ITGC的主动垃圾回收。高负载实验实际测得:iOS设备使用的垃圾回收策略是在空白页数目不足总容量的6%(在iPhone416GB上即为1GB)的时候,才会调用垃圾回收机制去擦除无效页。这个结论对于司法取证工作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
贾栋[7](2011)在《电信企业信息容灾中心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电信企业对信息中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小至一般性的硬件故障,大到区域性的自然灾害,都可能造成整个信息中心的全面瘫痪,从而导致业务运营的停顿。因此电信企业迫切的需要建设起信息容灾中心,用以确保应用系统的数据安全及业务连续性。在容灾中心建设完成后,一旦正式的数据中心发生灾难,或系统发生故障,导致数据中心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就可以启用容灾中心来接替数据中心的工作,保持生产和服务的持续,避免更大的损失。本论文首先从数据同步,应用切换,容灾网络三方面对信息容灾中心进行了研究。在数据同步方面,对以下四种容灾解决方案:Data Guard,GoldenGat,IBM PPRC-XD,EMC SRDF/A进行了评估,并根据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研究总结。考虑到在电信企业中,数据安全以及不丢失是最重要的,因此推荐采用IBM PPRC-XD,EMC SRDF/A智能存储方式进行数据同步。在应用切换方面,通过研究DNS技术,配置数据库域名连接方式,简化容灾切换操作,提高容灾切换速度;并通过服务器处理能力需求分析模型,确定容灾中心内主机配置的需求。在网络方面,从城域数据网络,存储网络,营业厅接入网络,其他接口网络四方面,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研究。之后给出了上海移动信息容灾中心建设的真实案例。通过分析上海移动信息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的恢复时间目标(RTO)以及恢复点目标(RPO),并综合考虑容灾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有效性等要求,应用系统切换的快速性,及时性等要求,设计出上海移动信息容灾中心的建设目标和方案,根据之前的研究结果,选择了EMC SRDF/A进行容灾中心与生产中心间的数据同步。并针对不同的灾难情况,建立起了六套容灾中心的运行方案。最后,在容灾中心建设完成后,通过进行容灾切换演练,确认容灾中心达到了设计时要求的恢复时间目标(RTO)以及恢复点目标(RPO)。
朱素志[8](2010)在《设计院资源与流程管理软件(NetDesign)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对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交通建设行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交通建设设计先行,设计院在这样的发展契机里,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不断增多,管理方面的压力也无可避免的显现了出来。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虽然经过多年的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现有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共享,工程设计流程管理工作没有实现信息化,从而严重制约了设计质量的提高和设计效率的发挥。急需开发一种适合本院特点的资源与流程管理软件,为设计院创造一个高效率、标准化的设计工作环境。本文通过对资源与流程管理理论应用于设计行业领域的分析和对设计院管理特点的研究,提出一个功能完善、架构开放的基于“以数据为中心”为设计理念的设计院资源与流程管理软件。该系统采用Delphi开发技术,大部分都采用自定义的结构数据库,开发过程中选择结合COM、XML及动态链接库等编程技术。设计成果充分实现了对数据资源和设计工作流程的管理,使单位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工程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同时,我们还考虑该系统可以在二次开发之后,今后完成走向市场化的目标。从文章内容上讲,首先分析了系统开发背景,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论文的主要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需求的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对系统和数据管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逐一实现,同时介绍了二次开发的功能。
罗刊[9](2010)在《基于WEBGIS的农田信息管理平台(FIMP)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分利用GIS技术特点与优势,建立基于Internet的农田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精准农业综合管理水平。本文采用Linux、PHP、Mapserver等一系列开源软件构建平台系统,利用GPRS手机网络结合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建立农田测控网,实现农田信息的动态采集,并通过多种数学模型实现专家决策,建立了GIS支持下的B/S分布式农田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农田信息的动态采集、数据共享、分析与决策。该平台由条田电子档案、土壤信息管理、作物视频监测、智能决策管理等子系统构成,并以手机网络作为补充,可以提供Internet和手机双网服务。整个平台系统由农田测控网、综合信息平台和用户客户端三部分组成。农田测控网的建立基于GSM技术、ZigBee技术和智能传器技术,实现了农田墒情、作物长势等田间变量实时监控和远程灌溉控制。农田测控网由农田通讯子网、测控终端、GPRS网络三部分组成。农田通讯子网在田间设有若干节点,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建立田间节点间通信网络。ZigBee网络基于IEEE802.15.4协议,具有实时、免费、高效、低功耗等特点,十分适合农业田间环境下使用。农田通讯子网有一个首部节点,负责协调农田通讯子网,同时安装了GPRS通信模块,用于与网站平台进行远程通讯。综合信息平台为系统中枢,负责接收田间参数实时监测网的数据并进行存储,为用户提供多种信息服务。通过建立基于Internet的WEB平台,连接各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共享,并利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综合管理土壤、气象、作物种类、产量等各方面信息,并应用智能决策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平台被设计为一个多用户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用户类型,定制用户界面,分配用户权限和功能。如师团信息管理员、土壤肥料信息管理员等。平台包括多种功能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条田电子档案模块、墒情监测模块、视频监测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灌溉控制模块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系统采用B/S模式设计开发。只要有Internet接入,用户就可以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网站平台,从而获得多种农业信息服务。辅助以手机wap平台和短信服务平台,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平台的多种服务。
张锋[10](2009)在《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校园网担负着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的重任,它的安全状况直接影响到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校园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就给校园网的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某大学新校区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校园内计算机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并开发了许多业务系统,为了建立更为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对其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改造就成了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也是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背景及现状入手,对校园网常见危害风险、安全策略以及其关键技术作了详细的阐述。接着针对校园网的特点介绍了校园网络的安全风险分析和安全需求;在不损失网络整体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使之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正常运作。根据某大学的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系统安全设计目标。根据该设计目标提出可适应性的动态网络安全模型—RPPDRA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结构,分别从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操作系统、安全审计和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分析。接着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动与被动防御技术相结合,设计了校园网安全方案。最后,给出了该安全方案的实现步骤,并对部分方案进行仿真实验及性能分析。该方案已在某大学的校园网得到部分实施。结果表明,该方案设计合理,能较好满足校园网的安全需求。
二、硬盘镜像技术及其在NOVELL网络数据安全恢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盘镜像技术及其在NOVELL网络数据安全恢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自评表 |
学位论文创新点与发表学术论文对应情况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机取证的司法应用 |
1.2.2 计算机取证的理论研究 |
1.2.3 计算机取证系统 |
1.2.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Windows系统计算机取证相关理论 |
2.1 计算机取证基本理论 |
2.1.1 计算机证据的概述 |
2.1.2 计算机取证的基本流程 |
2.1.3 Windows系统数据类型 |
2.2 文件雕复技术 |
2.2.1 文件雕复概念 |
2.2.2 文件雕复的过程 |
2.3 模式匹配算法 |
2.3.1 单模式匹配算法 |
2.3.2 多模式匹配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现场文件雕复的数据恢复方法 |
3.1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 |
3.1.1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 |
3.1.2 现场文件雕复技术的局限性 |
3.2 文件结构 |
3.3 基于文件结构的雕复方法 |
3.3.1 方法框架 |
3.3.2 数据搜索与处理 |
3.3.3 文件再现 |
3.4 测试与分析 |
3.4.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进文本相似度的近义信息快速搜索方法 |
4.1 文本相似度 |
4.2 文本相似度搜索的局限性 |
4.3 改进的信息搜索方法 |
4.3.1 方法框架 |
4.3.2 文档信息提取模块 |
4.3.3 文本相似度快速搜索模块 |
4.4 测试与分析 |
4.4.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4.4.2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系统Deep Forensics |
5.1 Deep Forensics取证系统整体架构 |
5.1.1 系统设计目标和设计思想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1.3 系统框架及功能模块设计 |
5.1.4 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环境 |
5.2 Deep Forensi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2.1 数据库的设计 |
5.2.2 计算机痕迹提取模块 |
5.2.3 证据监管模块 |
5.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1 测试环境与内容 |
5.3.2 测试方法与步骤 |
5.3.3 测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2)基于MapReduce的SQLite数据快速恢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QLite恢复研究现状 |
1.2.2 MapReduce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SQLite恢复及MapReduce技术研究概述 |
2.1 SQLite恢复概述 |
2.1.1 SQLite数据库 |
2.1.2 Android数据存储 |
2.1.3 传统SQLite数据恢复方法 |
2.2 Hadoop系统架构和MapReduce并行编程模型 |
2.2.1 MapReduce概述 |
2.2.2 MapReduce的并行编程模型 |
2.2.3 Hadoop系统构架 |
2.2.4 MapReduce程序执行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QLite文件格式的快速数据恢复方法 |
3.1 引言 |
3.2 SQLite存储结构分析 |
3.2.1 SQLite_Master存储结构 |
3.2.2 B树存储结构 |
3.2.3 记录存储结构 |
3.2.4 自由块存储结构 |
3.3 基于SQLite存储结构的快速恢复方法 |
3.3.1 方法总体框架 |
3.3.2 文件分页 |
3.3.3 MapReduce操作 |
3.3.4 SQLite记录恢复 |
3.4 实验设计 |
3.4.1 实验配置 |
3.4.2 实验设计 |
3.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QLite预写日志的快速数据恢复方法 |
4.1 引言 |
4.2 SQLite预写日志及EXT4 镜像文件分析 |
4.2.1 SQLite预写日志 |
4.2.2 EXT4文件系统 |
4.3 基于预写日志的快速恢复方法 |
4.3.1 方法总体框架 |
4.3.2 获取系统镜像 |
4.3.3 MapReduce操作 |
4.3.4 SQLite记录恢复 |
4.4 实验设计 |
4.4.1 实验配置 |
4.4.2 实验设计 |
4.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3)浅析RAID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RAID技术 |
2 RAID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 RAID技术工作原理 |
2.2 RAID技术特点 |
3 RAID技术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 |
3.1 RAID的实现方式 |
3.2 RAID应用场景 |
3.3 硬盘数据恢复 |
3.4 RAID的安全管理 |
3.4.1 注意对日志文件的运行进行检查 |
3.4.2 注意对系统配置参数进行备份 |
3.4.3 注意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时备份 |
3.4.4 注意对热备用磁盘进行建立 |
3.4.5 注意对数据一致性进行定期检查 |
4 结语 |
(4)分布式视频流存储元数据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 本课题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
2.1 调度算法 |
2.1.1 常见调度算法 |
2.1.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2.2 分布式存储系统 |
2.2.1 分布式存储系统概要 |
2.2.2 故障恢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概述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 |
3.1.2 非功能性需求 |
3.2 系统设计方案 |
3.2.1 基于纠删码的分布式块文件系统 |
3.2.2 时间戳策略 |
3.2.3 系统调度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元数据服务器的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1.1 流媒体层 |
4.1.2 分布式块文件系统层 |
4.2 元数据服务器框架设计 |
4.3 网络层的设计 |
4.4 协议层的设计 |
4.4.1 协议头部设计 |
4.4.2 协议数据序列化 |
4.4.3 协议交互设计 |
4.5 业务层的设计 |
4.5.1 元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 |
4.5.2 功能业务模块的设计 |
4.5.3 元数据备份模块的设计 |
4.6 调度策略模块的设计 |
4.6.1 任务分配调度策略 |
4.6.2 卷数据恢复优先级策略 |
4.7 系统典型功能流程 |
4.7.1 初始化流程 |
4.7.2 数据读写流程 |
4.7.3 卷操作流程 |
4.7.4 数据恢复流程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元数据服务器的实现 |
5.1 网络通信组件的实现 |
5.2 元数据服务器主要模块的实现 |
5.2.1 元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2 业务模块的实现 |
5.2.3 调度策略模块的实现 |
5.3 元数据服务器关键流程 |
5.3.1 初始化流程 |
5.3.2 卷操作流程 |
5.3.3 数据恢复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2.1 系统初始化功能测试 |
6.2.2 视频流存储功能测试 |
6.2.3 视频流读取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3.1 负载均衡性对比 |
6.3.2 恢复任务执行时间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5)特殊车辆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系统开发动态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概述 |
2.1 虚拟机技术 |
2.1.1 波佩克与戈德堡虚拟化需求 |
2.1.2 虚拟机技术种类 |
2.1.3 虚拟机比较 |
2.1.4 虚拟机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
2.2 服务器操作系统 |
2.2.1 服务器操作系统分类 |
2.2.2 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 |
2.3 网页编程语言 |
2.3.1 PHP |
2.3.2 Javascript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智能交通需求背景 |
3.1.1 智能交通中心的网络拓扑结构 |
3.1.2 数据访问控制服务器 |
3.1.3 通信应用服务器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系统用例图 |
3.3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构架设计 |
4.2 模块设计 |
4.3 技术架构设计 |
4.3.1 表现层 |
4.3.2 应用层 |
4.3.3 实体层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视图的创建 |
4.4.2 数据库的连接 |
4.4.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模块功能实现 |
5.1.1 车辆轨迹跟踪 |
5.1.2 车辆轨迹回放 |
5.1.3 地图操作 |
5.1.4 自动监控报警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2.1 用户登录界面 |
5.2.2 智能交通系统主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服务器环境测试 |
6.1.1 底层服务器硬件(虚拟机) |
6.1.2 apache web服务器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
6.1.3 PHP安装与调试 |
6.1.4 MySQL安装与调试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性能测试 |
6.3.1 测试数据 |
6.3.2 测试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iOS终端数字取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IOS 终端取证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
1.2 IOS 终端的证据来源 |
1.2.1 iOS 设备上的证据 |
1.2.2 与 iOS 设备同步的个人电脑上的证据 |
1.2.3 通信运营商管理的通信记录证据 |
1.3 IOS 终端的取证流程 |
1.4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OS 终端数据保全 |
2.1 IOS 终端数据保全方法概述 |
2.1.1 硬件数据保全概述 |
2.1.2 软件数据保全概述 |
2.1.3 硬件拆解与软件提取数据镜像的比较 |
2.2 软件数据镜像提取方法 |
2.2.1 传统文件系统层的数据镜像提取 |
2.2.2 改进后基于底层 NAND 的数据镜像提取 |
2.2.3 改进后基于底层 NAND 提取数据镜像的优势 |
2.3 NAND 层数据镜像提取方法 |
2.3.1 数据镜像提取流程 |
2.3.2 数据镜像提取模块- IOFlashControllerUserClient |
2.3.3 数据镜像提取模块- Nanddump |
2.3.4 重要文件列表 |
2.4 NAND 层数据镜像提取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OS 终端数据恢复 |
3.1 HFS+文件系统结构分析 |
3.1.1 HFS+文件系统概述 |
3.1.2 HFS+卷的组成 |
3.1.3 操作系统对 HFS+的支持 |
3.2 基于 NAND 镜像的 IOS 终端数据恢复 |
3.2.1 NAND/NOR 闪存数据恢复的挑战性 |
3.2.2 iOS 设备上的 NAND 闪存结构 |
3.2.3 基于 SSD 数据恢复思路提出 iOS 设备数据恢复算法 |
3.3 其他作为补充的数据恢复方式 |
3.3.1 基于 dd dump 镜像的数据恢复 |
3.3.2 基于 iTunes 中备份文件的数据恢复 |
3.4 基于 NAND 镜像的数据恢复实例 |
3.4.1 建立逻辑页与物理页的映射关系 |
3.4.2 定位并恢复已删除文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OS 终端数据真实性鉴定 |
4.1 通信相关重要文件解析 |
4.1.1 Sqlite 数据库 |
4.1.2 通讯录 |
4.1.3 短信息 |
4.1.4 通话记录 |
4.1.5 日志文件与其他辅助信息 |
4.2 重要多媒体文件的解析 |
4.2.1 图像和视频文件 |
4.2.2 语音备忘录 |
4.3 应用程序中的重要证据文件解析 |
4.3.1 新浪微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OS 终端数据恢复率的研究 |
5.1 定义垃圾回收率与数据恢复率 |
5.2 SSD 的数据恢复与垃圾回收机制 |
5.2.1 NAND/NOR 闪存的垃圾回收机制 |
5.2.2 研究 TRIM 机制与其对数据恢复的影响 |
5.2.3 研究 ITGC 机制与其对数据恢复的影响 |
5.3 SSD 数据恢复模式在 IOS 设备上的改进实验 |
5.3.1 猜测 iOS 设备垃圾回收机制 |
5.3.2 中低负载实验原始数据 |
5.3.3 高负载实验原始数据 |
5.3.4 实验曲线与实验结果说明 |
5.3.5 iOS 设备与 SSD 数据恢复结果的差别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本文所用到的函数库和工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电信企业信息容灾中心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容灾与备份的比较 |
1.4 容灾的等级 |
1.5 容灾7 层技术模型介绍 |
1.6 容灾中心的地点选择 |
1.7 建设容灾中心的意义 |
1.8 容灾中心的建设目标 |
第二章 容灾中心数据同步及存储研究 |
2.1 容灾数据同步技术的研究及选择 |
2.1.1 应用嵌入方式 |
2.1.2 数据库方式 |
2.1.3 文件系统方式 |
2.1.4 智能存储系统方式 |
2.1.5 容灾数据同步技术的选择 |
2.2 容灾解决方案的研究及选择 |
2.2.1 基于Data Guard 的容灾解决方案 |
2.2.2 基于GoldenGate 的容灾解决方案 |
2.2.3 基于IBM PPRC-XD 的容灾解决方案 |
2.2.4 基于EMC SRDF/A 的容灾解决方案 |
2.2.5 容灾解决方案的选择 |
2.3 容灾数据存储的研究 |
2.3.1 联机存储容量的估算 |
2.3.2 数据备份容量的估算 |
2.3.3.联机存储方式的选择 |
第三章 容灾中心的应用切换研究 |
3.1 容灾应用切换的要求 |
3.2 DNS 容灾切换技术 |
3.3 DNS 应用改造方案 |
3.4 容灾中心与生产中心之间切换方式 |
3.5 服务器处理能力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容灾中心网络系统研究 |
4.1 城域数据网络研究 |
4.2 存储网络研究 |
4.3 营业厅接入网络研究 |
4.4 其他接口网络研究 |
第五章 上海移动信息容灾中心的设计与运行 |
5.1 上海移动信息中心的灾难和业务影响分析 |
5.2 上海移动信息容灾中心设计方案 |
5.2.1 容灾中心的功能范围 |
5.2.2 系统相关性分析 |
5.2.3 灾难场景的划分及应对 |
5.2.4 存储设计方案 |
5.2.5 主机设计方案 |
5.3 容灾中心的运行方案 |
5.3.1 容灾中心备用运行方案(生产中心无故障) |
5.3.2 容灾中心部分运行方案1(接入网故障) |
5.3.3 容灾中心部分运行方案2(应用服务器故障) |
5.3.4 容灾中心部分运行方案3(数据服务器或存储设备故障) |
5.3.5 容灾中心全运行方案(生产中心发生灾难) |
5.3.6 容灾中心单台服务器运行方案 |
5.4 容灾中心切换演练 |
5.4.1 容灾切换方案 |
5.4.2 营帐数据库切换方案 |
5.4.3 容灾切换演练评估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方向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设计院资源与流程管理软件(NetDesign)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最终目标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要 |
2.2 系统需求采样模式 |
2.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1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2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分析 |
2.4 系统标准化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系统架构设计概要 |
3.1 系统的开发原则和思路 |
3.2 开发技术的选择 |
3.3 系统总体架构 |
3.4 核心子系统的设计 |
3.4.1 底层模块子系统 |
3.4.2 用户桌面子系统 |
3.4.3 应用程序子系统 |
3.4.4 程序接口子系统 |
3.5 以数据为中心 |
3.6 数据的分类存储 |
3.7 数据树的形成 |
3.8 跨平台的考虑 |
3.9 二次开发的思路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管理详细设计 |
4.1 数据种类的分析 |
4.1.1 数据的大致范围 |
4.1.2 数据分类 |
4.1.3 数据树的结构 |
4.2 数据属性的设计 |
4.3 数据的储存目录结构 |
4.4 数据的安全性 |
4.5 多数据系统并存 |
4.6 基本数据操作功能 |
4.7 数据的公共功能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
5.2 系统流程管理设计 |
5.2.1 流程控制 |
5.2.2 工程数据操作概述 |
5.2.3 流程操作 |
5.3 用户管理设计 |
5.4 应用程序接口设计 |
5.5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5.1 主界面概要 |
5.5.2 软件功能 |
5.5.3 基本操作 |
5.5.4 软件的权限 |
5.5.5 系统数据备份 |
5.6 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功能实现 |
5.6.1 工程项目立项 |
5.6.2 计算设计费用 |
5.6.3 设计大纲操作 |
5.6.4 项目的任务定义和分配 |
5.6.5 图纸操作 |
5.6.6 项目财务数据操作 |
5.6.7 工程统计功能 |
5.7 二次开发功能的实现 |
5.7.1 配置项管理 |
5.7.2 枚举值管理 |
5.7.3 数据树管理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同类系统的比较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WEBGIS的农田信息管理平台(FIMP)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热点技术动态 |
1.2.1 GI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
1.2.2 WEBGIS技术 |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
1.2.4 开源软件技术 |
1.2.5 小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用户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 |
2.1 用户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目标 |
2.3 系统整体设计思路 |
2.4 系统的组成 |
2.5 系统的工作流程 |
2.6 研究方法 |
2.6.1 实地调查、咨询专家 |
2.6.2 数据整理 |
2.6.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部署 |
2.6.4 开源软件选择 |
2.6.5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
第三章 农田测控网的设计 |
3.1 农田测控网的总体设计 |
3.1.1 农田测控网的功能目标 |
3.1.2 农田测控网的特点 |
3.1.3 农田测控网的结构设计 |
3.2 农田通讯子网设计与实现 |
3.2.1 ZigBee无线局域网技术 |
3.2.2 农田通讯子网的实现 |
3.3 测控终端 |
3.3.1 土壤复合参数传感器 |
3.3.2 田间视频监测设备 |
3.3.3 自动灌溉设备 |
第四章 综合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
4.1 综合信息平台概述 |
4.2 平台体系结构模型 |
4.3 平台服务器选择 |
4.3.1 硬件及网络选择 |
4.3.2 服务器软件选择标准 |
4.3.3 平台服务器软件选择 |
4.4 WEBGIS软件选择 |
4.4.1 Web地图服务软件选择 |
4.4.2 GIS数据库选择 |
4.4.3 客户端软件选抒 |
4.5 网页开发技术 |
4.5.1 HTML、XHTML技术 |
4.5.2 CSS技术 |
4.5.3 JavaScript技术 |
4.5.4 XML技术 |
4.5.5 Ajax技术 |
4.6 综合信息平台业务流程 |
4.7 平台数据库模型设计 |
第五章 综合信息平台开发 |
5.1 平台搭建与服务器安装 |
5.1.1 Linux操作系统安装配置 |
5.1.2 Apache2.2的编译与安装 |
5.1.3 MySql数据库安装 |
5.1.4 PHP的安装 |
5.1.5 MapServer服务器的搭建 |
5.2 平台程序目录结构 |
5.3 公共模块开发 |
5.3.1 基础类库 |
5.3.2 程序框架类 |
5.3.3 用户模块 |
5.4 WEBGIS模块开发 |
5.4.1 创建WMS服务 |
5.4.2 客户端开发 |
5.5 功能模块开发 |
5.5.1 条田档案模块 |
5.5.2 气象信息管理模块 |
5.5.3 墒情监测模块 |
5.5.4 灌溉控制模块 |
5.5.5 视频监测模块 |
5.6 智能决策模块开发 |
5.6.1 智能决策模块工作流程 |
5.6.2 棉花灌溉推荐模型 |
第六章 系统应用实践 |
6.1 示范应用概述 |
6.2 原始数据资料获取 |
6.3 农田测控子网的部署 |
6.4 条田档案模块应用实例 |
6.5 墒情监测模块应用实例 |
6.6 智能决策模块应用案例 |
6.7 系统应用效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导师评阅表 |
(10)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1.1.1 因特网的发展及其安全问题 |
1.1.2 国内现状 |
1.2 校园网的特点及其安全问题 |
1.2.1 校园网的特点以及建设 |
1.2.2 校园面临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校园网络系统风险分析 |
2.1 校园网安全弱点分析 |
2.1.1 网络结构的弱点 |
2.1.2 网络协议的弱点 |
2.1.3 操作系统的弱点 |
2.1.4 网络访问的弱点 |
2.1.5 硬件平台的弱点 |
2.1.6 安全管理的弱点 |
2.1.7 邮件系统的弱点 |
2.2 系统风险分析 |
2.2.1 物理安全的风险分析 |
2.2.2 链路层脆弱性分析 |
2.2.3 网络层脆弱性分析 |
2.2.4 操作系统脆弱性分析 |
2.2.5 应用层安全风险分析 |
2.2.6 管理的安全风险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需求 |
3.1 校园网络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概述 |
3.2 系统运行现状 |
3.3 系统信息安全需求 |
3.3.1 用户安全 |
3.3.2 网络硬环境安全 |
3.3.3 网络软环境安全 |
3.3.4 传输安全 |
3.3.5 组织管理安全 |
3.4 安全设计目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安全方案的设计 |
4.1 网络安全模型的建立 |
4.1.1 静态安全模型 |
4.1.2 现有的动态网络安全模型 |
4.1.3 现有网络安全模型的不足 |
4.1.4 系统安全方案模型的建立 |
4.2 系统策略的制定 |
4.3 系统安全方案的设计原则 |
4.4 系统安全方案的设计 |
4.4.1 物理安全的设计 |
4.4.2 网络安全的设计 |
4.4.3 操作系统安全的设计 |
4.4.4 业务应用安全的设计 |
4.4.5 安全审计的设计 |
4.4.6 安全管理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安全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安全实现总体描述 |
5.2 安全设计方案仿真实验及分析 |
5.2.1 防火墙实验及分析 |
5.2.2 用户身份认证实验以及分析 |
5.2.3 网络安全系统的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以及论文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硬盘镜像技术及其在NOVELL网络数据安全恢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Windows的计算机取证关键技术研究[D]. 杨忠信.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2]基于MapReduce的SQLite数据快速恢复技术研究[D]. 夏文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3]浅析RAID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 张新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09)
- [4]分布式视频流存储元数据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D]. 程文婧.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5]特殊车辆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斯牛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iOS终端数字取证研究[D]. 苏芊.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7]电信企业信息容灾中心的研究与实现[D]. 贾栋.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8]设计院资源与流程管理软件(NetDesign)的设计与实现[D]. 朱素志.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9]基于WEBGIS的农田信息管理平台(FIMP)设计与实现[D]. 罗刊.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10]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