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诊断婴儿先天性肠回转不良1例(论文文献综述)
支秀芳[1](2020)在《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复习国内外中英文相关文献,分析总结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过程、预后等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3月17日至2017年3月24日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的病历资料,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中文报道病例、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收集英文报道病例,回顾从199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国内外中、英文报道的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病例,汇总并总结该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的5例病例中,4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2例寄生于腹部,2例寄生于脊柱,1例为胎中胎。5例患者中其中1例为弃婴,其余4例中,仅1例(胎中胎)于母亲孕25周时于产前超声检查中诊断,余均于生后发现。5例患者均接受了分离手术,手术时患儿年龄为9天-6月,5例患儿均通过一期手术成功分离寄生胎。5例患者切除寄生胎全部送检病理,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非对称性联体双胎。术后恢复中,除1例伤口发生感染积极对症处理后恢复外,其余均恢复顺利,术后随访均恢复顺利,情况良好。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中文外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18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4例,共22例,英文外生性寄生胎共83例,中英文报道的外生性寄生胎合计105例。中文内生性寄生胎的报道病例共73例,加上本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1例,共74例,英文内生性寄生胎报道病例共126例,中英文报道的内生性寄生胎合计200例。文献复习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国外报道病例最多的国家是印度。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中男性较女性占优势,外生性寄生胎寄生部位最常见的是腹部和脊柱,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镰状韧带血管,最常见的主胎合并畸形为腹壁相关畸形,尤其是脐膨出。外生性寄生胎中寄生胎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其次为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绝大部分接受分离手术治疗,17例术后恢复不畅,12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异常。内生性寄生胎最常见寄生部位为腹膜后,寄生胎最常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主动脉和肠系膜血管,主胎合并畸形较少见。寄生胎数量多为1个,最常见结构为肢体。内生性寄生胎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1例术中死亡,13例术后恢复不畅,4例随访中遗留不同程度畸形。结论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非常罕见,分为外生性寄生胎和内生性寄生胎,男性占优势,内生性寄生胎较外生性寄生胎多见。2.孕期超声检查无创、安全、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诊断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主要方法,早期发现双胎畸形对优生优育及孕母健康非常重要,临床要提高对孕早期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不同类型超声表现的认识。3.术前完善CT、MRI等检查辅助了解联体双胎之间连接部位的局部解剖并提示两者之间的血管沟通情况,对手术方案的设计至关重要。4.较对称性联体双胎而言,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主胎合并畸形较少,双胎间器官融合较少见且更轻微。最常见合并畸形为包括脐膨出在内的腹壁发育畸形,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畸形。5.非对称性联体双胎一经发现必须手术分离寄生胎,最佳分离时间为生后1周到1岁。若出现危及主胎生命的情况,如主胎呼吸窘迫、肠坏死、寄生胎活动性出血等,需要紧急手术治疗。寄生胎最常见的结构为肢体,其血供来源方面,外生性寄生胎最常见的为镰状韧带血管,内生性寄生胎为主动脉。6.非对称性联体双胎预后与双胎之间连接范围、器官融合程度、主胎并发畸形有关,一般成功施行分离手术后,预后良好。但亦有术后恶性复发病例报道,仍需定期随访。7.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的治疗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知识,需要组建多学科团队共同诊疗。
路长贵[2](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常见上消化道畸形治疗中的临床评价和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加速康复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治疗中的应用目的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指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应激和创伤,达到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减少病人的创伤与应激损害,目前广泛应用于成人外科,但在儿外科应用仍较少。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常见的新生儿上消化道畸形,本部分研究评估ERAS应用于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收治51例年龄为128天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新生儿,其中2016年3月起,将ERAS引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治疗,至2018年3月,共收治31例患儿,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模式同时术中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以用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RAS组);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共20例患儿,围手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模式(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初次肠内营养时间、术后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术后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皮质醇)和并发症发生(切口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腹泻发生率、肠穿孔发生率、肠扭转发生率及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情况。结果ERAS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未见统计学差异(18.77±3.57ml VS18.90±3.48ml,P>0.05),术前住院时间ERAS组短于对照组(1.78±0.33d VS2.28±0.74d,P<0.05);手术时间ERAS组长于对照组(139.16±7.03min VS74.30±5.92min,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初次肠内营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ERAS组显着早于对照组(1.80±0.33d VS 2.25±0.54 d,P<0.05;1.32±0.31d VS 4.42±0.82d,P<0.05;7.55±0.66d VS 8.40±0.75d,P<0.05);术后24小时应激反应指标比较,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皮质醇水平,ERAS组低于对照组(9.29±1.81mg/L VS 20.45±4.31mg/L,p<0.05;2.76±0.21pg/L VS 7.10±1.02pg/L,P<0.05;86.75±32.77nmol/L VS 156.75±35.59nmol/L,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无肠扭转复发,ERAS组无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率和腹泻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9.6%VS 15%,P>0.05;6.45%VS 10%,P>0.05)。术后随访6个月,ERAS组及对照组均没有再入院患儿。结论ERAS应用于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减少患儿应激损伤,促进患儿早期恢复。第二部分血浆miRNA作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目的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常合并有中肠扭转,需要紧急手术治疗,目前主要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腹部B超、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B超及上消化道造影往往难以确诊,容易导致中肠坏死,因此早期筛查诊断至关重要。本课题主要鉴定血浆微小RNA(miRNA)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寻找一种早期无创快速诊断方式。方法通过对3对肠旋转不良(典型有症状型肠旋转不良但无中肠扭转肠坏死)及正常对照患儿血浆进行高通量Illumina测序,筛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异常表达的血浆miRNA,然后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 PCR)对10对肠旋转不良(典型有症状型肠旋转不良但无中肠扭转)和正常对照患儿血浆进一步验证,并通过ROC曲线图分析诊断效率,并通过GO及KEGG分析对异常表达的miRNA功能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通过高通量Illumina测序在肠旋转不良患儿血浆中发现28条异常表达的miRNA,经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发现其中9条miRNA存在明显差异,其中6条上调(hsa-miR-1914-3p,hsa-miR-6763-5p,hsa-miR-185-3p,hsa-miR-3131,hsa-miR-6740-5p,hsa-miR-6758-5p),3条下调(hsa-miR-194-5p,hsa-miR-144-3p,hsa-miR-93-5p),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异常表达的miRNA主要参与金属离子跨膜转运蛋白活性,钙依赖性蛋白结合,并可能与细胞内吞途径有关;通过ROC分析,均具有较好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其中4个(miR-1914-3p,miR-3131,miR-185-3p,miR-6763-5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0.9,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新型的早期诊断标记物,用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早期筛查。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血浆中存在异常表达miRNA,可能参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发生和发展;血浆中的miRNA可能具有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并用于肠旋转不良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第三部分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先天性环状胰腺治疗中的应用目的先天性环状胰腺是常见的新生儿上消化道畸形之一,术中需进行十二指肠吻合,术中处理较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复杂,本部分主要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新生儿先天性环状胰腺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收治了66例先天性环状胰腺新生儿,分为两组(1)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围手术期采用传统处理模式,手术方法采用开腹环状胰腺矫治术;(2)ERAS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模式,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下环状胰腺矫治术。比较两组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初次排便时间、初次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总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一周的营养状况(体重、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ERAS组和对照组,患儿年龄、体质量、性别比例、术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2.20d VS 3.32±2.18d,P>0.05;2.53±0.39kg VS 2.47±0.35kg,P>0.05;20/15 VS 18/13,P>0.05;35.55±1.22g/L VS35.50±1.60 g/L,P>0.05;0.10±0.015g/L VS 0.10±0.016 g/L,P>0.05);术后12小时C反应蛋白水平,ERAS组低于对照组(8.74±2.62mg/L VS15.26±5.36mg/L,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初次肠内营养时间及完全肠内营养时间ERAS组早于对照组(1.81±0.60d VS 3.03±0.62d,P<0.05;4.06±0.51d VS 6.80±0.90d,P<0.05;8.45±0.99d VS 11.4±0.74,P<0.05);总住院时间ERAS组短于对照组(10.77±1.02d VS 14.03±1.27d,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比较,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率ERAS组低于对照组(6.5%vs24.0%,P<0.05;3.2%vs22.9%,P<0.05);术后随访6月,ERAS组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VS 25.7%,P<0.05);术后一周白蛋白水平ERAS组稍高于对照组(34.4±0.80g/L VS 34.7±0.76g/L,P<0.05),术后一周体重和前白蛋白水平两组无统计学差异(2.52±0.39kg VS 2.46±0.35,P>0.05;0.10±0.014g/L VS 0.10±0.016,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新生儿先天环状胰腺的微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应激反应、加速患儿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第四部分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治疗中的应用目的新生儿高位空肠闭锁也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上消化道畸形之一,往往合并有肠管严重发育不良,术中不仅需行肠吻合,同时需对发育不良的肠管进行处理,术中情况较旋转不良和环状胰腺更为复杂,本部分主要评估ERAS应用于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北省儿童医院及河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51例年龄为128天的高位空肠闭锁新生儿并分为两组,其中22例患儿采用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模式同时术中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以用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RAS组),29例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模式(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初次肠内营养时间、术后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术后二周的营养状况(体重、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吻合口梗阻、肠穿孔、脓毒血症、呼吸道感染、腹泻、肝功能损害、胆汁淤积)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有4例在术后第二天非医嘱离院,1例因为吻合口远端肠管坏死导致休克死亡。手术时间ERAS组长于对照阻(167.27±7.67min VS 129.17±4.58min,P<0.05);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ERAS组早已对照组(4.09±0.81d VS 6.17±0.70 d,P<0.05;2.68±0.48d VS 17.5±2.81 d,P<0.05;20.36±2.13d VS 25.58±2.24 d,P<0.05)。术后住院时间ERAS组短于对照组(25.09±2.24d VS 31.50±5.86 d,P<0.05)。两组手术时及术后2周体重、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48±0.38 VS 2.39±0.35kg,P>0.05;2.51±0.38 VS 2.42±0.35kg,P>0.05;35.43±1.41 VS 35.42±1.78g/L,P>0.05;31.73±1.45 VS 31.75±2.09g/L,P>0.05;0.09±0.01 VS 0.10±0.02 g/L,P>0.05;0.09±0.01 vs.0.09±0.01 g/L,P>0.05).吻合口梗阻及脓毒症发生率ERAS组低于对照组(0%VS 25%,P<0.05;0%VS 25%,P<0.05).直接胆红素水平ERAS组低于对照组(20.00±9.89 VS.31.00±11.41μmol/L,P<0.05).两组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腹泻及呼吸道感染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5.73±5.20 VS17.41±4.91 U/L,P>0.05;20.27±5.36 VS 22.54±4.70 U/L,P>0.05;36.3%VS33.3%,P>0.05;18.2%VS 16.6%,P>0.05)。两组均无肠穿孔发生。结论ERAS应用于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是安全可行的,可促进患儿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吻合口梗阻、脓毒症及胆汁淤积等并发症。
赵振[3](2019)在《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诊断中的诊断价值,为产前咨询提供指导。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行影像检查的34例怀疑胎儿消化道异常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由超声发现羊水量过多、食管上段呈盲袋状扩张、胃泡小或不显示等征象的一种或几种,以及超声提示有胃肠道扩张、怀疑有肠梗阻后4天内行MRI检查。采用Philips 1.5T超导MRI成像仪,使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TSE)序列、平衡稳态快速场回波(BFFE)序列和T1WI序列,必要时,使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进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全方位扫描,怀疑食管闭锁的病例常需要重复扫描多次,以显示食管及胃泡的充盈情况,肠梗阻的病例行胎儿全腹部扫描,评估整个胃肠道的情况。将产前超声、产前MRI、尸检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7例生后或尸检证实为食管闭锁,其中6例经MRI诊断为食管闭锁;漏诊1例MRI显示胃泡略小,食管未见明显显示,羊水量未见明显增多;4例MRI表现为食管上段呈盲袋状扩张;2例生后正常,产前超声提示胃泡小,但经核磁证实食管连续性完好;胎儿肠梗阻共25例,其中十二指肠膜状狭窄及空肠膜状狭窄各4例,见“风兜征”,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呈低信号,远端肠管略偏细,直肠管径未见异常;空、回肠闭锁共6例,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呈高信号;直肠闭锁2例,直肠末端位置偏高,位于膀胱颈部偏上方,其中1例合并马蹄肾畸形及脊髓圆锥低位,可诊断为VACTERL畸形,1例合并骶尾骨发育不全;肠旋转不良4例,SSTSE序列轴位上中腹部肠管旋转走行,梗阻处肠管狭窄呈“鸟嘴状”改变,梗阻近端肠内容物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T2WI显示为高信号,出生后CT扫描检查上腹部呈现“漩涡征”,即肠系膜上静脉环绕肠系膜上动脉螺旋状排列,其中2例为肠旋转不良与十二指肠膜状狭窄并存;环形胰腺4例,MRI显示胃及十二指肠近段扩张,T2WI序列显示为高信号、T1WI序列显示为低信号的“双泡征”,可见环形或钳状软组织信号影包绕十二指肠降部周围,梗阻部位肠管狭窄呈“鸟嘴状”改变,远端小肠及结、直肠外形未见明显异常;肠扭转2例,均导致了胎粪性腹膜炎,中下腹见“漩涡征”,梗阻部位狭窄呈“鸟嘴状”,近端肠管明显扩张,张力高,T1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序列显示病变区肠壁及管腔内见不均匀混杂高信号,2例均伴有腹腔积液;肠套叠1例,见“同心圆征”,小肠、结直肠肠腔内见弥漫T1WI高信号填充。结论MRI在诊断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价值较高,可作为产前超声的有效补充方法,对产前咨询和产后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树霄[4](2016)在《6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congenital duodenal obstruction CDO)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探讨影响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入院经手术治疗的63例CDO病例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T值<1)比较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不同,总结CDO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并分析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呕吐情况、有无低钾或低钠电解质紊乱、有无白蛋白或血红蛋白下降、出生年龄、体重、孕周、评分、是否合并肺炎、有无合并肠道畸形与术后排便和进食时间的相关性,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当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由SPSS 22.0软件作统计处理。结果:(1)6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患儿中,肠旋转不良31例(49.2%),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15例(23.8%),环状胰腺10例(15.87%),同时合并两种梗阻病变7例(11.11%),新生儿37例,婴儿11例,幼儿8例,儿童7例,有胆汁性呕吐43例(68.25%)。(2)腹部B超、上消化造影、CT、腹部平片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1.53%(8/13)、92.85%(39/42)、75%(6/8)、57.14%(36/63),产前行B超7例,全部确诊,造成诊治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为未能及时有效地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本组均行手术治疗,62例获治愈(98.14%),1例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切口感染(1例)。(3)肠旋转不良组术后排便、进食时间分别为3.03d、5.35d,比其他病理类型早(P分别为0.038、0.000),相应地行Ladd术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比其他手术方式早(p=0.019),术前无呕吐进食时间为5.6d,较术前有呕吐要早(p=0.046),术前无合并肺炎时排便时间更早(p=0.005),术前无合并低钾或低钠较合并者进食及排便时间均较早(p=0.013),术前无合并低白蛋白或低血红蛋白较合并时的进食、排便时间早(p分别为0.009、0.036)。结论:(1)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以新生儿好发,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降低,最常见病因为肠旋转不良。(2)产前B超的普及以及对胆汁性呕吐患儿尽早行上消化道造影等进一步检查可更早明确诊断。(3)应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合理选择手术、加强围术期处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积极治疗肺炎以利于术后恢复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钟斌,刘辉,刘传荣,黄秀明,徐建兵,吴书清,李彦[5](2012)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年龄1 h~10个月的十二指肠梗阻病例,十二指肠膜式闭锁14例,占25.9%,其中6例合并肠旋转不良;其他型十二指肠闭锁3例,占5%;十二指肠周围异常索带3例,占5%;肠旋转不良22例,占40.7%;环状胰腺12例,占22%,其中4例合并肠旋转不良。伴发其他畸形17例。全组行Ladd’s术31例,十二指肠前壁菱形吻合术13例,隔膜切除14例,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2例,异常索带松解术3例。结果 1例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广泛肠坏死患儿术后即自动出院;1例因胎粪性腹膜炎,术中肠管广泛粘连无法手术放弃治疗。其余52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膜式闭锁、环状胰腺,多伴发其他肠道畸形,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法、避免漏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冯志强,黄海,夏慧敏,龚四堂,何婉儿,余家康,张又祥,聂玉强[6](2010)在《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临床发病特点,为该病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方法对307例CHPS住院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项目包括患儿性别、发病年龄、体重变化、入院时电解质及动脉血气、B超检查结果及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情况。将发病10d内治疗者列为早期组,超过10d者列为晚期组,比较这两组动脉血气、电解质及日平均体重增加的差别。结果 307例患儿中男性262例,女性45例,发病年龄1~351d,去掉离散程度较大者6例,其余301例平均发病年龄(23.8±13.0)d。患儿出生体重(3.24±0.44)kg(1.6~4.5kg);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62例(20.2%)。幽门环肌B超厚度为(5.4±1.1)mm(3~8mm)。早期组日平均体重增加明显大于晚期组,而低钾血症、低氯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P<0.05);血钠与血pH值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婴儿CHPS以男性为主,发病年龄为3~5周,幽门环肌厚度(5.4±1.1)mm,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比例较高。对于在出生后3~5周内出现持续性呕吐患儿,应高度警惕CHPS,并应尽快诊治,以减少低氯低钾性碱中毒的发生;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陈勇刚[7](2003)在《幽门体积的超声检测及其对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旨在由幽门几何模型推导超声测定幽门体积公式,并探讨其准确性及临床可行性。方法: 根据幽门为圆柱体形的几何模型假想,经数学分析推导出超声测定幽门体积的计算公式:PV=π·PL·MT·(PD-MT)。应用该公式,在离体实验中,用B超测量30只离体兔胃幽门体积V测并与用水置换法测量的兔胃幽门实际体积V实比较,以验证其准确性;在体测量中,对30例HPS患儿,将术前B超测定的幽门体积V超声与术中实际测定幽门体积V手术比较,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结果:(1) B超测定幽门体积的误差,在离体实验中:绝对误差-1.06ml±0.38ml(范围-0.45ml~-1.75ml),相对误差-19.39﹪±4.84﹪(范围-10.2﹪~-30.6﹪);在体测量中,绝对误差-0.18ml±0.60ml(范围-0.93ml~0.65ml),相对误差-3.36﹪±14.20﹪(范围-30.5﹪~23.5﹪)。(2) 离体实验中,B超测得的兔胃幽门体积值V测与兔幽门实际体积值V实(r=0.891, P <0.05; V测=-0.422+0.89V实)及在体测量中,B超测得的幽门体积值V超声与术中测得的幽门实际体积值V手术(r=0.947, P<0.05; V超声=0.082+0.95V手术)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应用由幽门圆柱体模型推导出的幽门体积计算公式:<WP=7>PV=π·PL·MT·(PD-MT),B超可准确测量幽门体积,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邹小蓉[8](2002)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B超影像特征及漏诊原因分析》文中认为
龚恩美,张恒,郑瑞,王羲勤[9](2019)在《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消化畸形临床特征,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在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8例患儿的临床特征资料,对比分析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腹腔镜转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饮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的平均手术时间均显着长于开腹手术/腹腔镜转开腹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28、2.698,均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短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2,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恢复饮食平均时间均显着短于开腹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032、7.862、5.864,均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开腹手术/腹腔镜转开腹手术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000、9.000、37.000,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治疗部分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郭静[10](2019)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回肠造口关瘘病儿共47例,手术50例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行相应肠管处理+肠腔置管外引流术病儿设为观察组;仅行病变肠管肠切除肠吻合术病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经升结肠向回肠置管对保留回盲部的应用可行性及小肠置管减压在解决小肠吻合术后因急腹症行二次手术中的应用。结果1.分析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组如下:观察组(行肠腔减压引流)21例次,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2d;吻合口位于空肠2例,回肠19例;肠闭锁12例,NEC回肠造口还纳9例;一期手术18例,二次手术3例(均来自对照组发生肠梗阻病儿)。对照组(行常规肠切除肠吻合术)29例次,男21例,女8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5d;吻合口位于空肠3例,回肠26例;肠闭锁17例,NEC造瘘还纳12例。两组病儿性别、手术吻合口部位及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观察组6例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应用回肠病损切除、端端肠吻合术,联合经升结肠向回肠吻合口近端置管引流,均成功保留回盲部,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所有病儿手术过程顺利,均于排便且无腹胀后第2天拔除胃管。观察组21例病儿均于术后13天经肠引流管引流出粪便,除1例高位空肠闭锁病儿术后2周拔除肠引流管,其他置管病儿均术后710天拔除引流管,观察13天造瘘口处皮肤无红肿渗液,进食、排便通畅,且腹不胀可出院。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手术时间比较(97.95±26.84 vs 105.56±30.53 min),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5.95±1.96 vs 3.56±1.58天)、进食时间(6.95±1.96 vs 4.61±1.50天)、平均住院时间(15.32±5.60 vs 11±1.9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4.58,t′=3.84,P<0.05)。观察组病儿术后1例肠梗阻、1例造口渗液、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病儿术后9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1例肠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14.29%)vs 12(41.37%)例],差异具有显着性(χ2=4.258,P<0.05)。4.观察组无二次手术病儿,对照组因肠梗阻接受二次手术病儿3例,术中探查明确引起肠梗阻原因均为吻合口周围粘连折叠,其中并近端穿孔1例、并横结肠狭窄1例,处理相关病变后,均采用小肠置管引流,吻合口近端穿孔者经穿孔处原位置管,其余两例于回肠吻合口近端510cm处向近端肠腔置管,肠功能恢复后即术后79天拔除引流管,3名病儿均恢复顺利。所有病儿随访4个月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肠扭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小肠吻合术病儿应用肠腔减压引流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2.对于吻合口靠近回盲部病儿,可在病变肠管切除术后行肠管端端吻合,近端置管引流减压,既减少肠段切除,又保留回盲部,对病儿正常肠管结构的保留及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有重要意义。3.对于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合并结肠病变时,小肠吻合口近端置引流管为二次手术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二、B超诊断婴儿先天性肠回转不良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婴儿先天性肠回转不良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报道的5例非对称性联体双胎 |
1.2.2 外生性寄生胎 |
1.2.3 内生性寄生胎 |
1.3 讨论 |
1.3.1 概述 |
1.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3 临床特征 |
1.3.4 术前诊断 |
1.3.5 鉴别诊断 |
1.3.6 治疗 |
1.3.7 预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对称性联体双胎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常见上消化道畸形治疗中的临床评价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清miRNA作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加速康复外科在先天性环状胰腺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加速康复外科在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治疗中的应用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创新点 |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综述 儿童加速康复外科的实施现状和挑战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及主持参与课题 |
致谢 |
附录 缩略语表 |
(3)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MRI在胎儿食管闭锁中的诊断价值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3 结果 |
3.1 超声所见 |
3.2 MRI表现及诊断 |
3.3 生后随访结果与产前MRI、超声诊断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RI在胎儿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MRI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3 结果 |
3.1 MRI表现 |
3.2 生后随访结果与产前MRI、超声诊断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6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理类型 |
1.3 伴发畸形 |
1.4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
1.5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诊断要点 |
3.1.1 呕吐与十二肠梗阻的关系 |
3.1.2 产前B超的诊断意义 |
3.2 治疗 |
3.2.1 手术方式的选择 |
3.2.2 手术中注意事项 |
3.2.3 围手术期管理 |
(6)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观察项目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发病情况 |
二、孕产情况 |
三、合并的其他先天性疾病情况 |
四、临床情况 |
讨论 |
(7)幽门体积的超声检测及其对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图片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B超影像特征及漏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
1.1一般资料 |
1.2临床表现 |
1.3 B超检查 |
1.4 典型病例 |
2 讨论 |
2.1 发病机制 |
2.2 DIR的X线诊断 |
2.3 DIR的B超诊断 |
2.4 误漏诊原因分析 |
2.4.1 病理类型因素: |
2.4.2 检查者因素: |
2.4.3 合并畸形及并发症的影响: |
2.4.4 胃肠腔气体的干扰: |
(9)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患儿的一般情况 |
2.2不同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类型手术方法的分布情况 |
2.3不同手术方式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和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情况 |
2.4不同手术方式在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情况 |
2.5不同手术方式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和先天性巨结肠治疗后感染/粘连情况 |
3讨论 |
3.1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征 |
3.2腹腔镜技术在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治疗中的价值 |
(10)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实验分组 |
4.手术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病儿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2.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愈合情况 |
3.两组手术时间 |
4.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
5.平均住院时间 |
6.术后并发症 |
7.二次手术方案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置管造瘘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B超诊断婴儿先天性肠回转不良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对称性联体双胎5例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支秀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加速康复外科在新生儿常见上消化道畸形治疗中的临床评价和应用[D]. 路长贵.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3]MRI在胎儿消化道畸形及梗阻中的诊断价值[D]. 赵振.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63例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回顾性分析[D]. 李树霄.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5]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54例诊治分析[J]. 钟斌,刘辉,刘传荣,黄秀明,徐建兵,吴书清,李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08)
- [6]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临床特征[J]. 冯志强,黄海,夏慧敏,龚四堂,何婉儿,余家康,张又祥,聂玉强.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04)
- [7]幽门体积的超声检测及其对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D]. 陈勇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03(01)
- [8]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B超影像特征及漏诊原因分析[J]. 邹小蓉. 临床误诊误治, 2002(02)
- [9]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效果[J]. 龚恩美,张恒,郑瑞,王羲勤.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12)
- [10]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D]. 郭静. 青岛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