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鞋店武汉展新姿(论文文献综述)
车守同[1](2013)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文中研究表明1944年1月成立的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是中国抗战时期所成立最重要的一处遗址博物馆。成立的背景,与抗故时期「西北开发政策」、「(1942年)国军派驻河西走廊」、「(1942年)中央政府收复对新疆省行政权」,有绝对密切的关系。为了抵抗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封锁,地处偏远的敦煌,交通运输获得大幅改善。加上菁英人才的参与、兰州市政的建设,以及于全国最重要的国营事业玉门油矿凿井出油,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都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当时在河西走廊与莫高窟从事公务访查及学术工作的人员虽然不多,但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晌,并且在1949年以后,分居海峡两岸,相关的史料也分布在两岸。本论文系以分布海峡两岸的史料,包括公文、信函、日记,对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时代背景,作一时间的比对与全面性的讨论。
方晨[2](2013)在《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问题研究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有新与旧糅合的特点,映射到女性生活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近代以来对于男女自由平等的积极倡导,大量知识分子鼓励女性能够实现自身的解放。另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对女性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女性回到家中做贤妻良母,使整个家庭中的人都能做到合乎礼义廉耻。“新贤妻良母主义”的思潮也随之而起,鼓吹女性重新回到家庭去做合格的母亲与妻子。面对这种开放与复古的思潮,20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知识分子并没有放弃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仍然高举女性解放的旗帜,引入新式习俗、破旧立新,力图促进女性解放道路的发展。1933年的《女子月刊》作为时代的产物,编者认为该刊没有政治、经济、宗教的背景,是一份知识分子为拯救女性而办的报刊。它一方面为社会的知识分子提供一个讨论社会问题、发表研究成果、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平台;另一方面为女性群体提供一个心灵的休息站、知识的储存库。经过各代主编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将《女子月刊》建为一个真正来源于女性、为女性服务的女性报刊,其作者有一半是女性,其读者也是以女性为主,其分销地遍及全国各地,其内容包括各阶层女性生活的各方面,这一份报刊可看做整个时代女性的缩影。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婚恋已加快从传统向自由婚恋过渡的步伐,但是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甚至也引发独身主义、离婚主义等问题。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教育与职业也带有过渡时期的特征,面对复古思潮的兴起,女性对教育和职业的探索还是在向前发展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历史和现实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应着新生活运动的要求,全国各地开设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和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女性卫生运动,为女性健康的发展提供机遇。这个时代的女性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带有过渡时期的特点,在各方面相对于前一个时代都有进步,这些进步离不开各种为女性而办女性报刊的努力、离不开知识分子对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女性自身独立意识的觉醒。
游娅娜[3](2008)在《奢侈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被认为是全球奢侈消费最具潜力的市场。然而,巨大的空间并没有给中国的奢侈品行业带来多少的福音,我们发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外国品牌,而中国自己的品牌却寥寥无几。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就要有能力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如何让中国的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设计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客观的讲我们的设计落后于西方世界。由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市场上现有奢侈品设计中的形态、色彩、材质、情感、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为中国的奢侈品设计拓展思路,同时也为其他产品设计提供思路、进行指导。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目的之一。“人”是设计的主体,设计应以人为本,在奢侈品设计中关注消费者所真正需要的,将情感、文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融入其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对我们的设计也是一大挑战。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另一目的。因此,本文首先在参考综合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界定出本文中奢侈品的涵义。以此为基础,将该类产品的消费人群特征和心理进行分析,为后面的进一步研究作好铺垫。紧接着,针对奢侈品设计做具体的分析。首先通过分析得出奢侈品设计中的审美倾向,然后具体分析产品相关因素,包括产品的形态、色彩、情感、文化、资源环境多个方面。然后换一个角度比较国内外奢侈品设计,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IT数码、汽车等行业的产品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国内外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由人的需求变化带来的产品在消费市场上表现形式的变化,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从另外的方面体现出对奢侈品设计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奢侈品设计的一些特点。最后,通过前面的论述归纳总结出对设计的启示。提出奢侈品设计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奢侈品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亦会带来设计理念的变化。在没有“功能与形式之争”,“艺术与科学之合”的顾虑下,设计中除了关注产品的造型元素,更要关注由于情感、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品牌特征给设计带来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奢侈品如此,对于以奢侈品设计为导向的其他产品设计亦是如此。
赵醒[4](2006)在《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文中认为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举国关注文化研究的当今,尽占地利人和优势的中原之于中原文化研究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在建国以后出版、刊行了许多,狭义文化所包含的文、史、哲、民间文化和文化专题类论着在已过去的五十余年中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笔者主要以《全国总书目》、《中国文学专史书目提要》、《河南人民出版社图书总目录》和其他相关书目类文献为资料来源。共对302部1949~2005年间出版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进行研究和叙录。另有330部笔者仅收集到部分信息而未能亲见的论着,收入存录部分。 对中原文化进行研究的论着有着不同形式与内容,这也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着述风格与目的。既有单册专着和多册丛书,也有工具书和非正式出版物,这些论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出版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的不同侧面在不同时代受到关注情况的变化。同时,这些论着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记录性的论着较研究型的论着为多,褒扬性的文字较批判性的文字为多。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风格和水准,除了相对严肃、价值极高的学术着述,也有相对浅易、普及知识的随笔之作。此外,不同的论着也有着不同的着述目的,既有出于学术追求、研究兴趣者,也有旨在普及知识、促进发展者。 已收录的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及相关信息也体现出了中原文化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从内容上看,各类相关研究论着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地域本位主义”倾向,强调本地域特色,而对与全体的联系重视不够;强调本地域优势,而对其他地域尊重不够;强调本地域目的,而对其他地域关怀不够;强调本地域“贡献”,而对文化创造的共同性认识不够。从风格上看,以功利实用为目的的论着多轻躁急切、主观人为、好大喜功、浮光掠影,但真正的学术研究要求的是沉静笃实、科学客观、点滴积渐、深入深刻;前者的大量出现与中原文化的研究并无更大积极意义,后者得不到充分关照反而会使中原文化的科学研究进程缓慢。
张琪[5](2006)在《基于景观三元论的城市道路景观分析》文中认为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有人把它比喻成城市的血管,其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已经从单纯的功能设计阶段进入了以满足交通功能为基础的、具有完善设施的、以景观表达为主要方式的城市道路建设新时代。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还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的道路环境烦乱复杂,理论界也缺乏相应的原则加以指导,因此,在现阶段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本文首先讨论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特点及感知,分析了它的构成要素,阐述了景观三元论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的美学规律以及人的视觉特性,然后分别从功能、环境、美学三方面对城市道路景观进行了研究:在功能方面,主要从道路横断面与物流改善度、道路线形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绿化的功能、其它附属设施的功能、道路景观各设施之间的统一协调性以及城市道路动态景观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在环境方面,主要从城市道路景观与地形地貌、城市道路景观与生态环境、城市道路景观与城市格局和空间布局以及城市道路的绿化四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在美学方面,首先总体上论述了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的塑造,然后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以西安市雁塔路为实例,把本文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雁塔路景观设计中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二、标准鞋店武汉展新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鞋店武汉展新姿(论文提纲范文)
(1)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缘起 |
第一章 论文结构说明 |
第一节 所使用的原始档案介绍 |
第二节 各种文献的运用 |
第二章 回忆、研究与新史料的介绍 |
第一节 重新回忆与以往研究的成果 |
第二节 史料运用方法举例 |
第三节 介绍本论文的新史料 |
附件 |
第三章 从建设西北到建设甘肃 |
第一节 建设西北政策的形成 |
第二节 抗战前甘肃政局的发展 |
第三节 战时甘肃的建设 |
第四节 兰州是敦煌的中途岛 |
第四章 西北建设与各种考察团 |
第一节 建设甘肃的模式-「建设新西康」 |
第二节 各种考察团络绎於甘肃之途 |
第三节 朱家骅、于右任两次重大影响的考察 |
第四节 收复新疆 |
第五节 莫高窟第一次成功的官方专业考察系由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达成 |
第五章 交通建设 |
第一节 以往的交通困难 |
第二节 交通战略与甘肃省的交通建设 |
第三节 国防的大动脉甘新公路 |
第四节 安敦、南疆与莫高窟公路 |
第六章 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经过与人事的安排 |
第七章 民国卅四年「改隶」的经过 |
第一节 由「裁撤」到「改隶」 |
第二节 同案遭到「裁撤」的单位 |
第八章 傅斯年支持敦煌学缘於他的理想 |
第九章 玉门油矿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
第一节 油矿对敦煌研究工作的支持 |
第二节 油人的雪泥鸿爪 |
第十章 莫高窟的摄影 兼谈有未竟之志的罗吉眉 |
第十一章 剡司长就是英千里 |
第十二章 重建史料 张治中的敦煌行 |
第十三章 痛苦的物价波动与米代金 |
第十四章 读书杂记 |
第一节 学者所看到散落在甘肃省内的敦煌卷子 |
第二节 对「敦煌」地名注解的新思维 |
第三节 莫高窟与宗教学的关连性 |
第四节 莫高窟的三寺 |
第十五章 结语 |
参考书目 |
(2)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问题研究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理论方法及史料来源 |
四、 思路及文本结构 |
第一章 时代语境与《女子月刊 |
第一节 《女子月刊》所处的时代语境 |
一、 近代女性解放思想的发展 |
二、 “妇女新运”的兴起与“贤妻良母主义”的复兴 |
第二节 《女子月刊》概述 |
一、 《女子月刊》的创办及发展 |
二、 《女子月刊》的栏目及内容 |
三、 《女子月刊》的编者、撰稿人及读者群 |
小结 |
第二章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的恋爱与婚姻生活 |
第一节 由“买办婚姻”到“自由婚恋” |
一、 传统买办婚姻的弊害 |
二、 “自由婚恋”思想的传播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婚姻制度的变化 |
一、 结婚择偶标准的变化 |
二、 婚姻礼俗的变化 |
三、 婚制变化中存在的不平衡发展 |
第三节 婚恋自由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一、 离婚现象日益增多 |
二、 独身主义高唱入云 |
小结 |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的教育与职业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的教育生活 |
一、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子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 女子教育发展受阻的原因 |
三、 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对于改革女子教育的讨论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的职业生涯 |
一、 职业与家庭的角色冲突与女性的选择 |
二、 女性职业的种类与报酬 |
三、 女性的职业生活实景 |
小结 |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的卫生与健康生活 |
第一节 新生活运动与女性卫生运动 |
第二节 女性卫生运动的内容 |
一、 女性与个人卫生 |
二、 女性与家庭卫生 |
三、 女性与体育锻炼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奢侈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1.5 创新之处 |
2 奢侈品定义 |
2.1 奢侈品研究的理论视角 |
2.2 奢侈品涵义的变化 |
2.2.1 奢侈品的历史 |
2.2.2 奢侈品概念的相对性 |
2.2.3 新奢侈主义下的奢侈品 |
2.2.4 奢侈品需要文化的支撑 |
2.2.5 奢侈品体现情感需求 |
2.3 本文对奢侈品涵义的界定 |
3 奢侈品消费人群 |
3.1 奢侈品消费人群特征 |
3.1.1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年轻化 |
3.1.2 女性对奢侈品的需求不断扩张 |
3.1.3 消费人群数量增多能力强 |
3.2 奢侈品消费人群行为 |
3.3 奢侈品消费人群的心理分析 |
3.3.1 需求和动机 |
3.3.2 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 |
4 奢侈品设计 |
4.1 奢侈品设计的概念 |
4.2 奢侈品设计中的审美倾向 |
4.2.1 关于审美倾向的研究 |
4.2.2 奢侈品设计的审美倾向 |
4.3 设计因素分析 |
4.3.1 形态因素 |
4.3.2 色彩因素 |
4.3.3 材质因素 |
4.3.4 制作因素 |
4.3.5 情感因素 |
4.3.6 文化因素 |
4.3.7 环境资源因素 |
4.3.8 社会影响因素 |
4.4 国内外奢侈品设计 |
4.4.1 国外奢侈品设计 |
4.4.2 中国的奢侈品设计 |
5 对设计的启示 |
5.1 奢侈品设计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
5.2 消费人群变化对设计产生影响 |
5.3 在设计中关注人的情感需求 |
5.4 在设计中渗透文化 |
5.5 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 |
5.6 设计中树立产品品牌意识 |
5.7 设计案例简析 |
5.7.1 设计案例一:猎鹰皮卡概念车设计 |
5.7.2 设计案例二:蓝牙发射器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论 |
第一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形式 |
一、单册专着 |
二、多册丛书 |
三、工具书 |
四、非正式出版物 |
第二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内容 |
一、文学类 |
二、史学类 |
三、哲学类 |
四、民间文化类 |
五、文化专题类 |
第三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主要特点 |
第四节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的几点不足 |
第二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 |
第一节 文学类 |
第二节 史学类 |
第三节 哲学类 |
第四节 民间文化类 |
第五节 文化专题类 |
第三章 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存目 |
参考书目 |
后记 |
(5)基于景观三元论的城市道路景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思路 |
小结 |
第二章 城市道路景观研究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 |
2.1.2 城市道路 |
2.1.3 景观 |
2.1.4 城市道路景观 |
2.2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
2.3 城市道路景观的感知 |
2.4 城市道路景观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 |
2.5 景观三元论的基本原理 |
2.6 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感受与美学规律 |
2.7 人的视觉特性与城市道路景观 |
2.7.1 静止或低速行驶时人的视觉特性 |
2.7.2 高速运动时人的视觉特性 |
2.7.3 人的色彩视觉 |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道路景观功能分析 |
3.1 道路横断面形式与城市物流改善度 |
3.2 城市道路线形的连续性和方向性 |
3.3 道路绿化景观功能分析 |
3.3.1 道路绿化景观的功能 |
3.3.2 功能栽植 |
3.4 道路其他设施的功能研究 |
3.5 道路绿化与照明设施的协调 |
3.6 城市道路动态景观功能分析 |
3.6.1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概述 |
3.6.2 交叉口交通组织 |
3.6.3 路段交通组织 |
3.6.4 区域交通组织 |
小结 |
第四章 城市道路景观环境分析 |
4.1 城市道路与地形地貌 |
4.2 城市道路与生态环境 |
4.2.1 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 |
4.2.2 道路交通污染与生态环境 |
4.3 城市道路与城市格局 |
4.4 城市道路的绿化 |
4.4.1 道路绿化对环境的作用 |
4.4.2 绿化树种选择原则 |
4.4.3 道路绿化的整体性 |
4.4.4 道路绿化的一些注意事项 |
小结 |
第五章 城市道路景观美学分析 |
5.1 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研究 |
5.1.1 概述 |
5.1.2 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的分类 |
5.1.3 城市道路景观特色的塑造 |
5.2 城市道路景观美学“点”的分析 |
5.2.1 街道小品 |
5.2.2 户外广告 |
5.3 城市道路景观美学“线”的分析 |
5.3.1 城市道路的比例与线形 |
5.3.2 城市道路的铺装 |
5.3.3 城市道路沿线建筑与城市道路景观的协调 |
5.3.4 街道照明设施 |
5.4 城市道路景观美学“面”的分析 |
5.4.1 平面交叉口的景观设计 |
5.4.2 街边广场 |
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 |
6.1 背景分析 |
6.1.1 西安市的自然条件 |
6.1.2 西安市的发展概况 |
6.1.3 西安市城市道路的发展概况 |
6.1.4 雁塔路的景观概况 |
6.2 道路功能定位和主要目标 |
6.2.1 道路功能定位 |
6.2.2 研究目标 |
6.3 规划设计说明 |
6.4 沿街建筑形态 |
6.5 道路绿化设计 |
6.5.1 绿化现状 |
6.5.2 绿化总体思想 |
6.5.3 绿化设计具体说明 |
6.6 照明设计 |
6.7 道路的铺装设计 |
6.7.1 车行道的铺装 |
6.7.2 人行道的铺装 |
6.8 其它附属设施的设计 |
6.9 大雁塔北广场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标准鞋店武汉展新姿(论文参考文献)
- [1]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时代背景与史事日记[D]. 车守同.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2]20世纪30年代都市女性问题研究 ——以《女子月刊》为中心[D]. 方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3]奢侈品设计研究[D]. 游娅娜. 重庆大学, 2008(06)
- [4]中原文化研究论着叙录1949~2005[D]. 赵醒. 郑州大学, 2006(12)
- [5]基于景观三元论的城市道路景观分析[D]. 张琪. 长安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