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及穆斯林国家在中亚的投资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男[1](2021)在《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安全治理分析 ——以宗教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安全形势与现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问题呈现出“非传统”的转变,诸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卫生与公共健康、民族分裂与极端主义、认同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新出现的诸多安全威胁中越来越凸显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为主的因素,如包括身份认同、心理认知、宗教信仰等在内的要素越来越能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中亚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各种宗教思想在这里汇集碰撞,宗教因素不可避免的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当前宗教极端主义问题在中亚地区凸显,中亚各国都因此制定了严格的宗教政策,并积极与地区外的国家或组织合作,全力打击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好像自动成为了一个影响安全的消极因素,但是只要一经反思就会发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宗教作为关乎人的精神与思想的领域,对人具有指导生活与慰藉心灵的作用。宗教之影响总是先作用于人,进而通过人的思想或行为体现出来,所以要分析和看待宗教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就要全面地看它是如何影响该地区的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本文主要通过安全治理理论分析当前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主要安全问题,认为当前中亚地区的总体安全态势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忧,安全风险仍存。主要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宗教极端主义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恐怖主义、贩毒、外部势力干预和国家间的领土、资源矛盾问题。然后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我归类理论来分析个体主要通过自我的群体心理认知将自己主动划分到不同的宗教团体中去,这种认知会随着情景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但变化的动机主要是两个,即自我提升和减少不稳定性,指出当一个人越想提升自己的社会认同时就越会采取行动,另外,就是当自我概念越不稳定时,个体越倾向于加入一个高度稳定化的群体。另外,本文通过对中亚地区以伊斯兰教全面复兴、东正教平缓发展、基督教快速发展为特点的宗教基本格局的分析,以及对中亚地区宗教复兴多受外部势力支持和宗教冲突有所加剧的特点的把握,结合当前中亚主要安全问题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当前中亚地区安全治理的现状,认为当前中亚地区安全治理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主要通过实施严格的宗教限制政策和宗教极端主义打击手段而取得了—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对宗教间对话和沟通、宗教教派关系协调、宗教对个人心理影响等方面的忽视。
Ramazan (?)amil A(?)ak[2](2020)在《正发党执政时期土耳其的对华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耳其民族和中华民族是两个古老的民族,它们位于欧亚大陆的两个极端。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就有着频繁的交流,在21世纪中更是如此。本文主要分析土耳其正发党执政期间对华政策的发展演变。2002-2006年间,正发党政府在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的战略指导下,优先考虑了发展欧盟与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而土耳其对华贸易逆差增加的主要因素结果形成了土耳其对“中国威胁”的看法。正发党政府无法实现加入欧盟的目标,自2006年以来一直希望发展土中关系,特别是希望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此后,由于双方高层互访增多,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开始发展。2009年,土耳其前总统居尔访华后,两国关系预计会有新的发展。在此期间,双边高层军事谈判和两国部长的互访产生了积极影响。两国关系随着中国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10月7日访问土耳其时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关系。两国战略合作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土耳其在2010年与中国进行了军事演习,演习后得到了北约的大力回应。土耳其和中国从2010年开始的战略合作,在2013年宣布的“一带一路”项目双赢政策的框架内,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个项目不仅增进了两国经济关系,从而推动了两国人民文化和历史联系,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土耳其2013年曾决定从中国购买34亿美元导弹防御系统,但在北约强烈回应后,于2015年取消了招标。2002年,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为16亿美元。2018年,这一总额为236亿美元。然而两国之间有严重的贸易逆差,为了消除这一问题,土耳其需要实施长期战略计划。尽管近年来两国关系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两国在中东和中亚战略上有所不同。应该为两国建立协商和对话机制,以加强在第三国的合作。
张小宝[3](2020)在《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文中提出自中亚各国独立后,美国就在该地区陆续开展了公共外交。“9·11”事件后,公共外交再度受到美国的青睐。本文以新世纪为时间节点,以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实施背景及内容特点。本文第1章是引言部分,第2章梳理了公共外交的定义及其发展阶段。第3章介绍了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及优势。“9·11”事件后,中亚国家因为毗邻阿富汗成为了美国的反恐前沿,美国也试图推动中亚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但“颜色革命”使得美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美国转而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实力,对中亚实施网络公共外交以改变其在中亚人民心中的形象。第4章主要阐述了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及特点。新世纪以来,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着重在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领域,此外还涉及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参与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非政府组织,涉及领域也不断增多。实施对象主要集中于中亚各国的青少年和精英群体。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本质上依然是向中亚各国输出“美式”价值观。第5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及对我国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中亚国家的医疗卫生、教育水平都取得了进步。不可否认,美国在中亚推行公共外交的相关项目在其中扮演着一定推动作用。美国在中亚推行公共外交的目的不仅仅以外交手段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更是以中亚国家为立足点,通过公共外交延展性实现其制衡中俄的战略目的。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美国在中亚的公共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与中亚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行稳致远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各国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结语部分,针对我国受到的影响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将长期战略目标和具体公共外交策略相结合,发挥新媒体在开展公共外交中的优势作用;第二,重视青年群体在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多建立或支持一些针对年轻人的公共外交项目;第三,中国需要开通各种公共外交渠道,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通力合作。
薛英杰[4](2020)在《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经济发展受该国资源禀赋、价值观念、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因所在。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是阿拉伯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阿拉伯民族或国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本论文依托作者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专业背景,创新性地从语言学与经济伦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相糅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阿拉伯经济伦理问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六方面,综合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厘清阿拉伯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阿拉伯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辨析阿拉伯人在宏观政府经济组织与管理、中观企业组织与发展、微观个人逐利与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和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阐明阿拉伯经济伦理在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下调适的可能方向。论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第2章: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阿拉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追溯出阿拉伯人在人与利、义与利的关系构建上,基本遵循义利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向完全趋利与彻底弃利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极端物质主义和极端遁世主义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在近现代大为缓和,更多地转化为世俗与道义的争辩。通过元分析方法,透过阿拉伯谚语格言的内涵寓意,分析辨识阿拉伯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贫富观和经商之道。揭示出阿拉伯人务实追求财富同时也注重逐利求财正当性的唯物态度,以及财富的获得与积累依赖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特征。剖析出阿拉伯商人注重口才、信誉、机敏等道德品质的完善,经商注重市场行情、现金交易、实业投资、货真价实、人际关系、财务自给等方面,消费追求优质优价、积极而适度的方式。第3章: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本章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分析了从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部落内外有别、以劫掠为正义的经济道德操守状态,到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从游牧区步入农业文明区的过程中,于战争区实行的战利品五分化分配伦理原则符合游牧社会枝型社会结构,于和平区实行的哈拉吉、吉兹耶、欧什尔等赋税伦理体系是为实现在游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乌玛”的道德目标。以上分析的结论为:阿拉伯帝国赋税伦理在价值尺度上仍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其道德目标是维护帝国封建统治,因此其具体税目的伦理适用区间随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统治变化常发生变动。在政府经济职能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阿拉伯人均认识到政府管理经济的道德责任,强调建立政府管理、监督、服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但现代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行为现实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第4章:阿拉伯企业伦理。本章从阿拉伯企业所有制、道德关系原则、企业伦理责任、企业管理伦理等四个方面,探析阿拉伯企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构建与实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阿拉伯企业所有制,以及阿拉伯家族企业的优劣;采用描述方法,透析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基于伊斯兰教义务论与部落集体良知论的伦理诉求;总结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对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伊斯兰金融机构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论证考察,发现其社会责任伦理决策指导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在考察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阿拉伯家族企业缺乏代际传承计划的原因,既与家长制管理者不愿放权有关,又与遗产均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原则有关。阿拉伯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与管理秩序构建的道德立法和伦理支撑,既有源于伊斯兰教伦理的规范体系,也有源于阿拉伯部落伦理的道德调节,更有现代化的经济行为规范,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当中。第5章:阿拉伯人工作伦理。本章通过描述方法概括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阐释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VS数据库数据,分析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在个人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上,阿拉伯人内在具有根性的部落认同传统,历经几千年时代变迁,仍在个人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现代阿拉伯国家因各自基本价值观排序、对工作重要性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是多元价值观社会,这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借助WVS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职业激励上主要期望经济报酬,关注经济理性增长。大部分阿拉伯人已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但时间观念转变困难,竞争意识受传统部落文化、性别文化等影响,难以激活社会整体活力,以权威认同为主的上下级管理也降低了社会整体活力。第6章:结论。本章归纳了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以及阿拉伯经济伦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主要特征、原因分析和前景发展,并对未来所能继续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顾超[5](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雍通[6](2020)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的分离主义对我国投资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在现代国家进程中,第三波民主浪潮刺激着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由此向现有国家政治体制提出挑战,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在此背景下,国族认同被消减,民族认同逐步超过国家认同,为分裂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问题涵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冲突烈度强,造成的危害程度高。因此,对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和民族冲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的产生根源、演变过程和决定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尝试结合我国分离主义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析,从而达到对这一问题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的地区分布、分离主义的类型特征和行为特征,以及分离主义的危害三个方面作简要概述。以意识形态和具体行动为依据,分裂主义可分为政治分离主义、宗教分离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三种类型。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些国家中的殖民历史遗留因素对本国民族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往往在民族政策上统治阶级强调主体民族的正统性以及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意识形态的同化和压迫,由此引发少数民族的激烈反抗与斗争,造成区域性族群冲突,严重时影响国家机器正常运行。随着中国海外项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中存在的暴力恐怖主义同地方分离主义势力相结合,为地区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媒体和地方分离势力的抹黑,部分分离主义地区居民对中国企业和公民带有抵触和怨恨情绪,由此产生了“反华”、“排华”骚乱问题以及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第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我国“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影响做概要分析。地方分离势力基于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其与本国中央政府发生冲突的同时,也对中国企业投资项目进行阻挠。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区分离主义案例进行分析,阐明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带来的地区安全风险以及对国家间政治互信、外交关系的影响。第三,具体分析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于我国分裂主义的影响。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恐怖主义和极端暴力分子通过网络等媒介向世界宣扬其意识形态,而地方分离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和所在国政治环境的制约,少数激进的分离分子逐步向暴力极端方向发展。由此,分离主义在国际化背景下同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产生勾连。与此同时,民粹主义思潮和欧洲分离主义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分裂主义运动。第四,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威胁及其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加强国家间在反分裂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带动国家反恐反分裂合作,同时充分应用现有国际组织架构,实现在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国家间合作;其次,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现对我国境内分裂主义聚居区法律范围内信息实施监控,有效捕捉相关分离动态信息,达到及时有效遏制分离主义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同沿线国家间科研机构信息共享,及时有效预判当前沿线分离主义国家安全风险状况,为我国企业有效规避安全风险及对外投资出谋划策;最后,建立应对分离主义国际化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多层次反分裂协调机制和国家间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实现遏制当前分离主义国际化趋势,实现充分认识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发展状况及了解实时动态应对当前分离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安全局势上的冲击。
焦景丹[7](2019)在《19世纪以降中国-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的跨国与地缘文化关系》文中指出塔吉克族是我国西北边境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塔吉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以及中亚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作为东伊朗人的一支,塔吉克族在整个中亚地区的发展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属帕米尔人,即高山塔吉克人的一支,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伊斯玛仪派;塔吉克斯坦境内塔吉克人有高山塔吉克人与平原塔吉克人之分,高山塔吉克人主要聚居在戈尔诺-巴达赫尚州,信奉伊斯玛仪派,其他地区则主要为平原塔吉克人,属逊尼派穆斯林。中塔跨国塔吉克人虽然存在居住地域、宗教、语言、文化等诸方面的差别,但两者又共享族称、族源以及长期的民族发展史,是同源跨国民族的关系。塔吉克人所分布的地区在古代时期就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历史上,中外人士穿越此地或经商、或外交、或行游,在联系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境内同源跨国塔吉克人的历史文化关系角度出发,以中亚塔吉克民族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基础,结合一定时期内中原王朝对于帕米尔高原及其以西地区的管理,探讨了多方势力影响下塔吉克民族的起源、发展、迁徙、定居等的整体发展史。本文所论述的重点时段为19世纪至20世纪间,涉及问题包括沙俄侵入中亚、英俄瓜分帕米尔、苏联民族识别和中亚民族国家划界以及苏联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影响下我国塔吉克族的族群身份认同等。同时,以我国与中亚地区跨国塔吉克人的历史发展与地缘文化关系作为研究内容,重点论述中塔边境,即帕米尔高原地区塔吉克民族的族群与地缘文化关系建设,从整体上概括梳理了不同区域、时段、文化背景下塔吉克跨国民族的形成、融合、分流的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塔吉克人在整个中亚地区范围内以及中亚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探究不同社会及文化环境下塔吉克跨国民族文化建设的特点、趋势、难点和异同等问题。此外,本文还论述了 21世纪以来,塔吉克斯坦塔吉克人与中国塔吉克族的地缘文化关系,关涉跨国塔吉克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当代塔吉克人的跨境移徙与地缘文化变迁、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中塔跨国塔吉克人历史文化交流的影响、非传统安全影响下跨国塔吉克人的文化交流与多元合作,并从历史发展视角为契入点,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塔吉克人的政治、经济合作以及地缘文化关系建设等内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塔吉克跨国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探究同源跨国塔吉克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受到的来自地缘政治、区域经济、非传统安全、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多重影响,重点关注塔吉克人在跨区域政治、文化安全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当下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整体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探讨了选题缘由与意义,梳理了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并对部分重点概念进行了解读。正文部分有六章。第一章以中亚塔吉克史建构为基石,对塔吉克民族历史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通过探讨中原历代王朝对帕米尔及其以西地区的管理,分析了多方势力影响下,跨国塔吉克民族的起源、发展、迁徙、定居等整体发展史。第二章主要论述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期,英俄在中亚的竞争以及近代跨国塔吉克民族的形成。以塔吉克民族的迁徙融合为基点,具体阐述了三大汗国对塔吉克人的管理、英俄竞争对塔吉克民族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对帕米尔地区及周边塔吉克人的管辖与安置等问题,探究了 19世纪大国之间在中亚的区域与势力竞争,及其对跨国塔吉克人生存状态、居住区域与文化形态的多重影响。第三章笔者探讨了新疆建省到民国时期,我国塔吉克族的族群发展与地区建置。第四章主要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期,苏联文化影响下塔吉克人的跨国与地缘文化关系变迁,重点论述了苏联时期跨国塔吉克人政治地位的确立,以及苏联中亚的政治定位和政策导向对中亚塔吉克人文化认同和地缘形态建设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苏联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我国塔吉克族族群身份和族群认同建设的影响,此外,还对苏联文化因素在跨国塔吉克人文化中的遗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第二、三、四章为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塔跨国塔吉克人所面临的社会发展境况,并就不同政治背景下跨国塔吉克人的地缘关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第六章主要研究了 21世纪以来,中塔跨国塔吉克人的地缘文化关系建设,问题涉及跨国塔吉克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当代塔吉克人的跨境移徙与地缘文化变迁、西方文化传播对塔吉克人历史文化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塔吉克人的政治经济合作以及地缘文化关系建设等内容。结语部分,笔者对影响中塔跨国塔吉克人文化关系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一定分析,并结合中塔跨国塔吉克人的地缘文化关系发展,对非传统安全影响下跨国塔吉克人的文化建设与多元合作作了探讨。
张丽[8](2019)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受到沿线沿路国家积极响应,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随着丝路基金设立、《愿景与行动》实施方案出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及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并被普遍视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要创始成员国的印度却公开反对“一带一路”倡议,引起国内外关注和研究。中印共同崛起成为21世纪亚洲甚至国际政治新动向。作为世界人口基数最大、毗邻而居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面临着市场、资源、地区影响力竞争等诸多挑战。两大新兴经济体能否打破冲突魔咒实现和平共处,对双边关系、亚洲乃至全球稳定至关重要。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印合作,而且加剧了南亚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分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切、态度及应对,探究印度对华认知影响因素,厘清错误知觉产生的根源,对于中印两国增进互信互谅、形成良性战略互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建构主义视角下国家身份理论及国际政治错误知觉两个理论假设的有效性进行充分验证。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从尼赫鲁到英迪拉再到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国家身份认知对其南亚政策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2000年至2018年间18份印度外交年报,尤其是莫迪执政以来相关外交文档文本分析,论述印度外交战略布局及其对华政策定位转变。第三、四章为本文主体论证部分,对包括2013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间112组议会相关问答、30组新闻发布会相关记者问答、38份外交部相关新闻通告、6份政要演讲在内的192份印度外交文档进行话语及潜在语义分析,研究文本对象的立场、观点、价值、利益等,推断其背后的意图和目的,并据此系统梳理总结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态度、关切及应对。第五章探析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印度视角下中印关系走向。本文研究表明,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及经济博弈下国家利益的权衡,大致经历了观望争议、不合作、抗衡抵制、竞争合作四个阶段,目前仍处于动态建构中。印度致力于追求大国地位,视中国为市场资源及地区主导权竞争对手,尤其忌惮中国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加大存在。随着南亚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显着合作成效,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出现从摇摆到抵制的较大转变。2018年1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单边主义及对伊制裁使印度国家利益受损,印度重新审视对美政策,提升印俄及印中关系,逐渐回归大国平衡外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随之“柔化”。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领土主权关切及对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增大的关切,本质上都体现了印度的安全焦虑。一方面,印度担心巴基斯坦在中国经济及军事援助下获得对印战略优势,从而威胁印度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印度唯恐中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存在不断增加,危及印度地区主导权。因此,印度通过“邻国优先”政策加强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互联互通、通过“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南亚国家、通过伊朗恰巴哈尔港经阿富汗联通中亚国家、通过印日联盟打造“亚非增长走廊”等战略举措,初步构建以印度为中轴向四周辐射的印度版“一带一路”规划,并借力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印太”地区抗衡中国影响力。印度对华认知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研判、自我定位及对中国角色身份定位等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错误知觉主要受认知相符、诱发定势、历史包袱等三个维度因素影响。自我与他者身份是动态建构的产物,国家间通过行为互动确定敌人、对手或朋友关系。中印之间缺乏战略相互保障,印度将中国在南亚防御性安全行为解读为进攻性战略,在此棱镜下,印度对华负面认知不断集聚,加之历史偏见的现实影射以及西方舆论的激化,从而导致洞朗对峙发生。中印互信缺乏根源在于人文交流动能不足,民众间沟通渠道不够畅通,更遑论培养相互认同感。长远来看,自下而上的民间模式比自上而下的政府模式更具可持续性,更有利于中印关系发展。
马心明[9](2019)在《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伊朗和巴基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的关键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影响到经济走廊建设的质量。本论文主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以下简称为伊-巴关系)的因素,特别是9 ·11事件以后伊-巴关系的发展。首先,在第一部分对伊-巴关系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在分别对伊-巴两国的地缘环境及两国的地缘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区国家和国际大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以及伊-巴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影响。研究该时期伊-巴关系的发展特点后,我们可以发现伊-巴关系以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9 ·11事件为转折点,经历了密切、冷淡、对抗和合作等四个阶段。两国总体上保持合作友好的态势,两国关系受到地区国家阿富汗、沙特和印度的影响,在国际上主要受到中国和美国的影响。伊-巴关系的地区国家因素中,影响最深的是阿富汗。从地缘上来看,阿富汗国土深嵌入伊-巴两国。阿富汗在民族、宗教和文化上与伊朗和巴基斯坦有着密切联系,阿富汗局势的发展影响着伊朗和巴基斯坦国内的稳定。沙特和巴基斯坦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冷战结束以来沙特与伊朗长期争夺在中东的主导权,表现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的明争暗斗,使得巴基斯坦面临选边站的艰难困境。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一直与印度对抗,印度为了从外围突破,积极发展与伊朗和阿富汗的关系。伊朗为了制约巴基斯坦和沙特的关系,也有意进一步发展和印度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伊-巴关系中的许多微妙“博弈”或“制衡”战略。伊-巴关系的大国因素中,美国影响历史久远,近年来中国才对伊-巴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在未来中国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扩大。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主要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分水岭,之前美国是促进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之后则是阻碍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把伊-巴两国都积极纳入框架之中,一直在促进两国在地区发展和稳定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中国已成为促进伊-巴关系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伊-巴关系会继续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一个良好互动的伊-巴关系将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长远稳定的伊-巴关系,则需要在地区层面达成普遍的共识与合作。
李冠男[10](2019)在《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研究 ——以正义与发展党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溯源土耳其中亚战略,梳理土耳其中亚战略演进,重点阐明正义与发展党执政后土耳其中亚战略内容及特点。以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关注在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下的国家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土耳其共和国对中亚国家的外交战略源远流长,这种绵长的战略关系是由土耳其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决定的。土耳其地跨欧亚,在文化上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流汇集的国家,其国民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在政治上又积极向西方靠拢,表现为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不断努力提出加入欧盟。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不论土耳其的领导体系秉持了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在外交上都必须做到东西兼顾。因此在研究土耳其的中亚战略时应当把其同时期的西向外交战略影响纳入考量,这样才能对土耳其当时的中亚战略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以正义与发展党的战略为主干进行阐述。正发党2002年11月在议会大选中获胜后,正发党成为了土耳其建国79年以来首个在议会占据多数议席并单独组阁、具有伊斯兰教背景的执政党。该党执政以来,将土耳其的外交政策调整为更加积极主动、全方位且具建设性和前瞻性的“东向外交”。土耳其作为一个地区性强国,在一定范围内有能力实施其战略诉求。然而,土耳其本身亦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在外交上表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由于其独特的地缘战略位置,土耳其在它的中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十分露骨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土耳其在中亚战略中所反映出来的实用性不仅贯穿土耳其中亚战略的始末,更使得土耳其中亚战略具有鲜明的特性,土耳其国家内部不同阶级、同一阶级内部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各方先后登场,按照自己的思想理论设计和执行着各自互不统属却又相互关联的土耳其发展方略,这就使得土耳其的中亚战略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的特征。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实用性和阶段性的特质决定了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复杂性。所以,要研究土耳其的中亚战略就要要明确土耳其不同阶段的中亚战略特点。通过对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研究我们可以将土耳其在外交上的表现形象地概括为“一只风暴中的双头鹰”即,东西兼顾,易受大国政治影响。
二、西方及穆斯林国家在中亚的投资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及穆斯林国家在中亚的投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安全治理分析 ——以宗教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 中亚 |
(二) 安全治理 |
(三) 宗教 |
二、基础理论 |
(一) 安全治理理论 |
(二) 自我归类理论 |
第三章 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宗教状况 |
一、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 |
(一) 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 |
(二) 中亚国家矛盾冲突不断 |
(三) 域外势力介入导致地区安全复杂化 |
二、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的宗教状况 |
(一) 中亚地区的宗教基本格局 |
(二) 中亚地区的宗教特点 |
第四章 宗教视角下中亚安全治理的现状 |
一、宗教因素对中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影响 |
(一) 宗教极端主义影响加剧 |
(二) 宗教冲突加剧 |
(三) 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安全阀”与“平衡器”作用 |
二、国家层面的治理现状 |
(一) 加强立法,完善宗教管理组织与机制 |
(二) 促进经济建设与发展 |
(三) 加强宣传与教育,发挥公民社会力量 |
三、地区层面的治理现状 |
(一) 打击宗教极端主义 |
(二) 加强情报交流与共享 |
(三) 促进经济发展与合作 |
(四) 增强国家间互信 |
第五章 中亚安全治理的效果评估与前景预测 |
一、中亚安全治理的效果评估 |
(一) 成效 |
(二) 不足 |
二、中亚安全治理的前景预测 |
(一) 中亚国家间合作持续发展 |
(二) 多边合作进一步加强 |
(三) 平衡与加强与域外大国的双边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正发党执政时期土耳其的对华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正发党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2002-2009年相互认可-蜜月时期 |
第二节 2009-2010年危机时期 |
第三节 2010-2015年战略合作期 |
第四节 2016年7月15日政变后的关系 |
第二章 正发党执政时期的土-中安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正发党执政时期双边安全关系 |
一、正发党执政时期的双重军事访问 |
二、正发党时期军事技术领域的关系 |
三、正发党时期两国军事行动关系 |
第二节 土耳其与中国军事关系影响因素 |
一、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 |
二、中东和中亚恐怖事件增加 |
三、土耳其探索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多样性 |
第三章 正发党执政时期土-中经济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正发党执政时期双边经济关系 |
一、2002年正发党执政初期的土中双边经济关系 |
二、2010年以后土中两国的经济战略合作 |
三、丝绸之路项目下的双边经济关系 |
第二节 影响土耳其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因素 |
一、正发党政府的欧盟政策与中国威胁 |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土耳其的外部需求的多样化 |
三、地理位置对丝绸之路项目的重要作用 |
第三节 两国间的贸易不平衡 |
一、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
二、消除贸易不平衡的建议 |
第四章 土中关系在中东与中亚地区的冲突与协调 |
第一节 两国在中东地区问题上的冲突与协调 |
一、阿拉伯之春与两国中东政策的差异 |
1、利比亚内战 |
2、埃及政变与后来 |
3、叙利亚内战 |
二、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问题 |
三、建议 |
第二节 两国在中亚地区问题上的冲突与协调 |
一、突厥主义下的从亚得里亚海到中国长城的土耳其世界话语和土耳其榜样 |
二、21世纪土耳其在中亚的积极外交政策 |
三、建议 |
第三节 土耳其在中东中亚地区的政策与活动对土中关系影响 |
第五章 结论:土中关系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3)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难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研究难点 |
第2章 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及美国公共外交的发展 |
2.1 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外交的理论阐述 |
2.1.2 公共外交的分类 |
2.2 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
2.2.1 新世纪前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
2.2.2 新世纪以来美国公共外交发展概况 |
第3章 新世纪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及优势 |
3.1 新世纪美国对中亚展开公共外交的背景 |
3.1.1 中亚地区成为美国反恐战略前沿 |
3.1.2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 |
3.1.3 “颜色革命”后美国形象受损 |
3.1.4 应对中亚软实力竞争需求 |
3.2 美国对中亚实施公共外交的优势 |
3.2.1 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完备 |
3.2.2 拥有领先的网络技术 |
第4章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和特点 |
4.1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内容 |
4.1.1 教育合作领域 |
4.1.2 文化交流领域 |
4.1.3 信息交流领域 |
4.1.4 医疗环保领域 |
4.2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的特点 |
4.2.1 参与主体多元化 |
4.2.2 涉及领域广,参与项目多 |
4.2.3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 |
4.2.4 精准公共外交受众主体 |
第5章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及对我国的影响 |
5.1 美国对中亚实施公共外交取得的成效 |
5.1.1 促进中亚国家社会发展成效一般 |
5.1.2 增加美国文化影响力成效明显 |
5.2 美国对中亚公共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
5.2.1 给我国和中亚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阻碍作用 |
5.2.2 影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中亚的推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来源及其价值与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理论价值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经济伦理学发展概述 |
1.2.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 |
2.1 阿拉伯经济伦理相关定义 |
2.1.1 阿拉伯的道德与伦理 |
2.1.2 阿拉伯的市场与经济 |
2.2 伊斯兰教经济伦理思想 |
2.2.1 宗教赏罚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
2.2.2 商贸交易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
2.3 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辩 |
2.3.1 古代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辨 |
2.3.2 近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物质论 |
2.3.3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道德经济论 |
2.4 阿拉伯人的贫富观与经商之道 |
2.4.1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贫富观 |
2.4.2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经商之道 |
2.4.3 贾法尔的《最佳商贸指南》 |
2.5 结语 |
第3章 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 |
3.1 早期阿拉伯社会经济伦理 |
3.1.1 前伊斯兰时期部落经济伦理 |
3.1.2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
3.1.3 麦地那社团经济政策与道德评价 |
3.2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
3.2.1 阿拉伯帝国财政赋税伦理 |
3.2.2 阿拉伯财政赋税伦理思想 |
3.2.3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
3.3 现代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伦理 |
3.3.1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
3.3.2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与伊斯兰金融实践 |
3.3.3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与道德责任 |
3.3.4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道德问责 |
3.4 结语 |
第4章 阿拉伯企业伦理 |
4.1 阿拉伯企业制度概况 |
4.1.1 阿拉伯国有企业概况 |
4.1.2 阿拉伯家族企业概况 |
4.1.3 阿拉伯家族企业优劣 |
4.2 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 |
4.2.1 企业与伊斯兰教义务论原则 |
4.2.2 企业与部落集体良知论原则 |
4.3 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 |
4.3.1 现代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 |
4.3.2 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
4.4 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 |
4.4.1 阿拉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
4.4.2 阿拉伯管理者价值导向与行为原则 |
4.4.3 影响阿拉伯企业管理的“关系”文化 |
4.5 结语 |
第5章 阿拉伯工作伦理 |
5.1 阿拉伯工作伦理概况 |
5.1.1 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 |
5.1.2 有关工作伦理的概念述评 |
5.1.3 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
5.1.4 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
5.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 |
5.2.1 工作价值观概念述评 |
5.2.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概况 |
5.2.3 现代阿拉伯人工作价值观概况 |
5.3 现代阿拉伯人内外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
5.3.1 现代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 |
5.3.2 现代阿拉伯人内在工作价值观 |
5.3.3 从价值观看阿拉伯人工作伦理 |
5.4 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的启示 |
5.4.1 中阿伦理主体基本价值观排序对比 |
5.4.2 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伦理风险预防 |
5.5 结语 |
第6章 结论 |
6.1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意义与结论 |
6.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未来工作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特征及危害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状况 |
(一)分离主义的界定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地区分布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的类型特征 |
(一)民族分离主义 |
(二)政治分离主义 |
(三)宗教分离主义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分离主义行为特征及危害 |
(一)暴力恐怖主义 |
(二)政治经济动荡 |
(三)反对合作开发 |
第二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 |
一、分离主义的暴力行为对我海外利益安全的直接威胁 |
二、分离主义导致的东道国政治经济动荡冲击“一带一路”共建项目 |
三、不满与怨恨冲击投资信心和民心相通 |
第三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我国分离主义的影响和刺激 |
一、分离主义的国际化及其相互勾连 |
(一)分离主义国际化路径 |
(二)分离主义国际化与外部势力联动 |
二、分离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的勾连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我国分离主义的示范与刺激 |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疆独”、“藏独”的影响 |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对“台独”、“港独”的影响 |
第四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离主义威胁的对策分析 |
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反分裂问题上的政策沟通与协调 |
(一)国家间层面 |
(二)国际层面:充分发挥国际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国家间多层次合作机制 |
二、建立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裂主义地区的风险评估机制 |
(一)国家层面:统筹政治安全问题 |
(二)企业层面:运筹风险管控机制 |
三、应对分离主义国际化的预警机制和有效举措 |
(一)建立多层次反分裂协调机制 |
(二)建立多层次对话交流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19世纪以降中国-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的跨国与地缘文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研究重点、目标与主要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解析 |
第一章 塔吉克民族历史文化溯源 |
第一节 中亚塔吉克民族的早期历史简述 |
一、东伊朗诸部族的迁徙与早期塔吉克人的形成与发展 |
二、伊斯兰文化进入中亚以及塔吉克民族的正式形成 |
三、突厥民族的西进以及突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
四、蒙古人及其后裔对塔吉克人及其分布地域的管理 |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对帕米尔地区及周边塔吉克族的管辖 |
一、帕米尔的地理与民族情况 |
二、清代之前我国历代政权对帕米尔地区的经略 |
三、清政府对帕米尔地区的管辖与安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9世纪英俄的中亚“大博弈”及其影响下塔吉克族之跨国 |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中亚诸汗国治下的塔吉克人 |
第二节 沙俄侵入中亚及其对塔吉克民族发展的影响 |
一、沙俄对中亚地区的经济与政治渗透 |
二、沙俄吞并中亚三大汗国与突厥斯坦总督区的建立 |
第三节 英俄“大博弈”之前帕米尔各地区的领属问题 |
第四节 英俄瓜分帕米尔以及中俄关于帕米尔问题的交涉 |
第五节 19世纪末帕米尔地区塔吉克人的流动与定居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疆建省后至民国时期中国塔吉克族地区的建制与发展 |
第一节 新疆建省后清政府对塔吉克民族地域的建置与管理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我国新疆塔吉克族的社会发展 |
第三节 蒲犁革命及其影响下塔吉克族的政治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联时期塔吉克民族国家建构与塔吉克族的地缘文化关系 |
第一节 苏联民族识别及中亚民族国家划界对塔吉克族群认同的影响 |
一、苏联民族识别及中亚民族国家划界影响下塔吉克共和国的政权建构 |
二、苏联民族安置政策背景下中亚塔吉克人地缘文化形态建设 |
第二节 苏联民族政策影响下塔吉克人与乌兹别克人的族群识别 |
第三节 苏联时期塔吉克斯坦境内帕米尔塔吉克人的族群认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塔跨国塔吉克族的地缘文化关系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塔吉克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建置与发展 |
第二节 塔吉克斯坦独立前后中塔跨国塔吉克人的地缘关系发展 |
一、塔吉克斯坦独立独立前后国内的政治局势 |
二、塔吉克斯坦内战时期的边界安全与对外关系 |
第三节 中塔外交关系建立后跨国塔吉克人的多元交往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1世纪以来中塔跨国塔吉克族的地缘文化关系 |
第一节 当代中塔跨国塔吉克人的迁徙流动与地缘文化变迁 |
一、中国境内塔吉克人的移徙与安置 |
二、塔吉克斯坦境内以劳务为目的迁移 |
第二节 中塔跨国塔吉克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
一、对本民族起源的认同 |
二、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 |
三、对传统宗教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
四、对传统习俗的认同——以纳吾鲁孜节为例 |
第三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塔吉克人的跨国与地缘文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
第一节 问题由来及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 研究概况 |
二 主要进展和基本观点 |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创新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与学术创新 |
一 研究难点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印度国家身份及其南亚政策 |
第一节 印度国家身份定位与发展 |
一 国家身份界定及相关理论 |
二 政治精英对印度国家身份认知的演变 |
第二节 印度南亚政策 |
一 知觉、错误知觉与外交决策 |
二 印度南亚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印度外交战略及对华政策调整(2000‐2018)---基于《印度外交年报》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外交战略布局 |
一 21世纪初印度外交战略布局 |
二 2008 年后印度外交自我定位 |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的外交重心 |
第二节 印度对华政策定位 |
一 印度对中国国家身份的界定(1998‐2018) |
二 印度对印中关系的定位(2000‐2018) |
三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对华认知的转变(2014‐2018)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及态度的演变 |
第一节 争议观望期(2013年10 月--2015年7 月) |
一 印度政治精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 |
二 印度官方回应 |
三 印度的战略盘算 |
第二节 不合作期(2015年7月--2017年5月) |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关切 |
二 印度对中国在印度周边推进互联互通的安全关切 |
三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消极合作态度 |
第三节 抵制抗衡期(2017年5 月--2018年5 月) |
一 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关切升级 |
二 印度对洞朗事件的认知 |
三 印度对中国‐马尔代夫关系的关切 |
四 印度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印度周边地区影响力提升的忌惮 |
第四节 竞争合作期(2018年5 月—至今) |
一 印中首脑武汉会晤的积极意义 |
二 印度大国外交平衡政策回归对印中关系的积极影响 |
三 体现印度合作倾向的其他积极因素 |
四 印巴领土纠纷投射在中巴经济走廊主权关切的不利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应对 |
第一节 印度版“一带一路”概念及主张 |
第二节 “邻国优先”政策下印度版“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 |
一 印度强化与邻国关系以维护地区影响力 |
二 印度与邻国互联互通代表项目 |
三 “邻国优先”政策下的“印度优先”先决条件 |
四 对邻国“印度优先”预期落差的积极应对 |
第三节 印度抗衡“一带一路”倡议的其他举措 |
一 印日联盟及“亚非增长走廊” |
二 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 |
三 “向东行动”政策对接东盟 |
四 重新审视非洲及中亚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印度认知的因素及印度视角下双边关系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错误知觉产生的原因 |
一 身份定位 |
二 互信缺乏 |
三 历史积怨 |
四 西方舆论 |
第二节 印度视角下印中关系发展趋势 |
一 印度学界及智库对双边关系发展的研判 |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度政治精英对双边关系走向的认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伊一巴关系回顾及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
第一节 伊一巴关系回顾 |
一、二十世纪的伊-巴关系 |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伊-巴关系 |
第二节 伊-巴两国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
一、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 |
二、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三、伊-巴两国的地缘政治联系 |
第二章 伊—巴关系中的地区国家因素 |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重要的阿富汗因素 |
一、伊-巴在9·11事件之前在阿富汗的竞争 |
二、伊-巴在9·11事件之后在阿富汗的合作 |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沙特阿拉伯因素 |
一、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竞争的关系 |
二、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密切关系 |
三、巴基斯坦谨慎面对伊沙关系竞争 |
第三节 伊-巴关系中的印度因素 |
一、对抗的印巴关系 |
二、基于现实利益的伊印关系 |
三、伊-巴-印三国关系的互动 |
第三章 伊—巴关系中的大国因素 |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历史悠久的美国因素 |
一、即时性的美巴关系 |
二、对抗的美伊关系 |
三、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
一、久经考验的中巴关系 |
二、中伊关系的升级发展 |
三、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
第四章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
第一节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伊-巴关系对地区格局的影响 |
第三节 伊-巴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研究 ——以正义与发展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价值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重点、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
1.7.1 研究重点 |
1.7.2 主要观点 |
1.7.3 创新之处 |
1.8 土耳其的中亚战略溯源 |
1.8.1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影响 |
1.8.2 “泛突厥”思想在奥斯曼帝国的传播 |
1.8.3 凯末尔时代土耳其中亚战略 |
2.冷战后的土耳其的中亚战略演进 |
2.1 .冷战后的土耳其中亚战略 |
2.1.1 土耳其和中亚在政治领域的合作 |
2.1.2 土耳其和中亚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
2.1.3 土耳其和中亚在文化领域的合作 |
2.2 冷战后土耳其的中亚战略评析 |
2.2.1 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的重大机遇期 |
2.2.2 土耳其的中亚战略面临的挑战 |
3.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的土耳其中亚战略 |
3.1 正义与发展党的性质分析 |
3.1.1 正义与发展党执政背景 |
3.1.2 正义与发展党的性质判断 |
3.2 正义与发展党的中亚战略 |
3.2.1 正义与发展党的中亚战略分析 |
3.2.2 正义与发展党中亚战略的国内影响因素分析 |
4.正义与发展党外交战略的国际影响因素分析 |
4.1 美国的中亚战略及对土耳其的影响 |
4.1.1 美国的中亚战略 |
4.1.2 美国的中亚战略对土耳其的影响 |
4.2 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及对土耳其的影响 |
4.2.1 俄罗斯的中亚战略 |
4.2.2 俄罗斯的中亚战略对土耳其的影响 |
5.正义与发展党的中亚战略的特征与影响 |
5.1 正义与发展党的中亚战略的特征 |
5.1.1 实用性特征 |
5.1.2 阶段性特征 |
5.1.3 复杂性特征 |
5.2 正义与发展党中亚战略对中亚国家及周边地区的影响 |
5.2.1 土耳其中亚战略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
5.2.2 土耳其中亚战略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
6.结论 |
参考资料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四、西方及穆斯林国家在中亚的投资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区安全治理分析 ——以宗教为视角[D]. 李男. 山东大学, 2021(02)
- [2]正发党执政时期土耳其的对华关系分析[D]. Ramazan (?)amil A(?)ak.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3]新世纪美国对中亚的公共外交研究[D]. 张小宝. 新疆大学, 2020(07)
-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D]. 薛英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分离主义状况及其影响[D]. 雍通. 兰州大学, 2020(01)
- [7]19世纪以降中国-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族的跨国与地缘文化关系[D]. 焦景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12)
- [8]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应对实证研究 ——基于外交文档的文本分析[D]. 张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D]. 马心明.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土耳其的中亚战略研究 ——以正义与发展党为例[D]. 李冠男.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