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GA显示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籍明慧[1](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灿灿[2](2020)在《基于HHT和量子遗传算法的大气电场信号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大气电场是大气电学的基本参数,晴天时地面具有垂直向下的大气电场,雷暴天气时地面大气电场显着增强。大气电场信号的特征研究对雷电预警、闪电机理分析、保障航空航天活动顺利进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气电场信号具有非平稳信号的特征。利用现代非平稳信号处理手段分析雷暴电场,为雷电预警和雷暴云荷电结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以新型FPGA器件Artix-7为核心,结合传感和调理、宽带放大、单端转差分、高速采集、北斗定位等模块设计了大气电场探测系统。软核Microblaze实现数据处理和控制;(2)研究非平稳信号处理手段分析大气电场信号特征的方法,采用Hilbert-Huang变换分别提取了晴天和雷暴天气的固有模态分量和Hilbert二维谱,发现晴天的电场IMF分量振荡均匀且幅值较小,以长振荡周期为主,频率稳定;雷暴天气的IMF分量幅值出现脉冲状的变化,以短周期振荡为主。基于此,提出基于大气电场幅值和Hilbert能量谱的联合雷电预警方法,结合江苏省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预警概率有一定提高,雷电提前预警时间约31min。(3)针对目前雷暴云荷电模型的研究多为数值模拟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实测大气电场数据反演雷暴云荷电模型参数的方法。基于球对称电荷模型,采用量子遗传算法非线性反演了雷暴云的荷电量、电荷与观测点的距离。实验结果表明荷电结构呈偶极性,混合算法(QGA_fmincon)很好地解决了量子遗传算法对初值的依赖性。
莫植铭[3](2019)在《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小,数字化与集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力电子设备大功率开关管功率与速率的不断提升、电子频谱占用宽且密集,以及电子设备灵敏度的不断增强,电磁兼容问题越来越突出,几乎涉及国防、军事、工业、民用等各种领域的几乎所有用电设备及系统。而一旦电子设备出现电磁干扰或测试超标这样的电磁兼容问题时,传统的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流程往往周期长、成本高、便捷性差,一个能提供整改方向意见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服务平台会大大减少人力和物力,并缩短产品的整改周期。本文针对于电子设备电磁发射超标的电磁兼容故障问题,采用了故障树理论对典型的显控类电子设备进行故障要素分解;研究分析了显控类设备的显示控制原理及其电磁兼容发射特性;基于电磁兼容三要素对显控类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故障树模型的建立;实现对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包络特征提取以及干扰源辨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一个基于故障树理论可以进行动态修正最小割集重要度的在线故障诊断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显控类电子设备为典型的研究对象,应用故障树理论对其进行故障特征分解,研究不同显控类电子设备的基本组成及显示原理,从中总结出其共同的发射特性以及类似之处,再从电磁兼容三要素对其进行分类,即分别从干扰源、耦合途径以及敏感设备三部分对显控类电子设备中的内部模块进行电磁兼容辐射发射以及传导特性分析。最后对显控类电子设备建立一个电磁兼容故障树。接着,根据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特点提出包络特征识别匹配算法。其中先是对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的获取以及测试配置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将获取得到的测试数据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去除噪声,并对包络特征进行提取。接着对提取出的包络特征进行分析,根据包络的特性然后进行频偏的处理以及插值计算,再将其与存储在数据库当中的对应故障树底部事件故障模板进行皮尔森相似度计算,将得到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应的权值去动态修改故障树底部事件的故障概率,最终算出最小割集重要度。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一个平台可以让用户在线提交国家军用标准测试数据,利用相关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测试数据的包络特征并进行特征辨识,最后得出一个最小割集重要度表,从而实现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
李斌[4](2019)在《铁路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铁路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目前开始在铁路系统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这种系统使用集中指挥、共同行动的方式,调度相关应急服务资源,为电务系统紧急抢修赢得时间,也为铁路电务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分散性的铁路应急处理体系已经设立,不过相应的指挥系统的综合性不高,很少从系统应急指挥的角度进行设置,其中的各单元保持分散的状态。在实际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中,相关的监测数据还是依靠人工模式进行处理,效率低,错误率高,不满足应用要求。所以如何对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进行有效整合,依托现有的传感器技术、有线网络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建设一个能够统一资源、协同指挥、集中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此方面的重点。为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具体分析了目前铁路安全指挥体系实际情况,在详细的调查了解基础上,明确了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集中统一,协调指挥的应急指挥系统设计方案。先对目前国内外应急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其应用价值,对这种指挥系统的组成进行讨论,并设计了相关的总体指挥体系,对其中的预警系统、指挥中心等各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对系统进行分析总结,最后针对数据驱动技术在电务预警系统中的作用做出了分析,特别针对数据驱动在道岔和轨道电路的应用进行了模拟,为后续具体的部署工作提供了思路。
孙梦圆[5](2018)在《《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德国蔡司公司发明的IOLMaster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创新性地解决了精确测量眼睛和手术前对眼球晶体进行精确计算的难题。目前IOLMaster 700作为最新一代的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已被引入中国,并将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和准分子激光手术检查等领域。但由于《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目前只有英文版本,使国内医生理解和操作该仪器的难度大大增加,非常不利于中国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因此,《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汉斯·弗米尔和克里斯汀娜·诺德提出来的,是西方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作者在此三大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多种翻译技巧,完成了《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篇翻译报告。本翻译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原材料的背景和特点以及任务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任务准备阶段,翻译过程和质量控制。第三部分主要从词汇、句子两个个方面进行了翻译案例分析。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翻译过程中作者学到的经验、教训和发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作者选择了最新一代IOLMaster的用户手册作为翻译素材,是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对IOLMaster 700这一先进医疗器械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起到推动作用,对促进中国眼科类手术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能为医疗器械方面的汉英翻译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文本。
李臣[6](2018)在《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压缩重构FPGA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未进行电气化的铁路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计算、存储、传输资源稀缺,若遵循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利用电子设备采集并处理铁路图像非常困难。压缩感知作为一种新的采样压缩理论,采样频率不再受信号最高频率的限制,而是充分利用信号的稀疏性,用测量矩阵对信号进行采样和压缩,将高维度信号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低维度信号。最后通过合适的重构算法,就可以从低维度信号中重构出原信号。奈奎斯特采样是采样之后再压缩,在压缩的过程中抛弃了冗余信息;而压缩感知直接减少了采样点,采样和压缩同步完成,较奈奎斯特采样压缩节省了大量的计算、存储和传输资源。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芯片具有体积小、灵活编程、在线可擦除、低功耗、硬件并行运行、运行速度快以及管脚多的优点。FPGA具备实现复杂图像处理算法的能力,是图像处理的良好平台。压缩感知算法具有大大减少了采样数据,同时还能够保证在较少采样数据情况下很好的恢复数据的优点。本文将压缩感知理论的优势和FPGA芯片的优势结合起来,利用可编程片上系统(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SOPC)技术,软硬件结合在FPGA平台上实现了图像压缩。结果表明,在FPGA平台上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压缩重构恢复的图像质量高,实时性好。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压缩感知算法原理。图像进行压缩感知处理步骤为:先对图像数据进行稀疏化处理;然后借助测量矩阵对图像数据进行采样压缩;最后通过合适的重构算法,就能够从这些少量被压缩的数据中重构出原始图像。其次,本文使用MATLAB软件对压缩感知算法的三个部分:稀疏表示、数据测量和图像重构分别进行仿真,对算法性能比较分析,同时为压缩感知理论的FPGA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然后,利用板载摄像头采集图像数据作为输入,在FPGA上经压缩感知算法处理,输出图像通过视频图形阵列(Video Graphics Array,VGA)接口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其中使用Verilog HDL(Verilog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Verilog HDL)语言设计图像采集控制器模块、图像输出控制器模块,利用Modelsim软件进行功能仿真,结合SignalTap II软件进行验证,以确保模块设计正确。最后,利用SOPC技术搭建内嵌Nios II软核处理器的硬件平台。Nios II软核处理器负责对图像数据进行压缩重构处理。在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中,使用C语言编写压缩感知处理软件程序,该软件程序在Nios II软核处理器中运行。本文由算法到仿真再到实现,软硬件结合实现了压缩感知在图像处理工程上的应用。
赵伟[7](2017)在《某型雷达接收机测试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雷达作为现代战场上不可缺少的武器装备,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武器系统对目标搜索、跟踪和打击的精度。随着雷达装备的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的日益提高,对装备的维修性和测试性也提出了更高需求。本单位作为我军雷达装备基地级保障企业,所维修雷达年限长、品种多、代差大,而目前测试诊断方法的维修效率和质量都不高,难以满足雷达接收机测试诊断的需求。因此开展雷达接收机测试诊断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雷达装备维修效率与维修质量有着较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针对雷达装备维修过程中测试方法与测试设备维修效率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对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动态范围、IQ通道正交性、带宽等参数测试诊断方法及改善因子测试设备的研究。2、在研究分析雷达接收机参数及测试原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测试与诊断的技术要求。形成了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动态范围、IQ通道正交性、接收机带宽等参数的测试方法,通过对某接收机的测试与诊断进行了方法有效性的验证。3、针对某型雷达缺少测试设备而导致改善因子指标无法测量的问题,设计改善因子的测试方案,明确测试所需要的目标生成设备、杂波采集回放设备及MTI计算设备的技术要求,并依据测试方案进行改善因子测试系统硬件和软件上的设计。4、根据以上章节接收机参数的测试方法,结合多种雷达接收机维修实践过程中的调试经验,形成了在整机维修调试过程中检测接收机系统性指标的方法。并通过某型雷达装备的试修,对接收机系统性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崔佳星[8](2016)在《基于FPGA的铜电解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铜电解槽上相邻极板之间的中心距离只有5cm左右,在铜电解精炼的过程中杂质吸附在阴极板表面形成“结粒”,造成极板间短路。这种短路故障会导致铜电解生产效率下降和电能的浪费。当前,企业普遍采用人工托表等故障检测方式费时费力,故障检测结果严重滞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是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铜电解槽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及实现方法。由于极间短路时电流急剧增加导致故障电极温升明显,可以采用铜电解槽红外图像确定故障部位。本文采用在电解槽上方布置巡检小车的方案,利用小车底部红外相机对铜电解槽阴极棒的温度情况进行检测。红外相机采集得到的灰度图像,通过本文设计的FPGA图像处理子系统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故障电解的准确定位。为了搭建基于FPGA的铜电解槽红外图像处理系统,本文首先利用QuartusII的SOPC builder功能,完成了具有显示功能的NIOSⅡ软核系统组态,并根据铜电解现场图像的应用要求,对软核系统中的各个模块进行了配置和编程。其次,本文借助NIOSⅡIDE编程软件,实现了图像在VGA显示器上的显示。针对与铜电解现场图像存在的桶形畸变现象,利用已有的相机内参及外参矩阵进行了图像矫正。最后,通过多重形态学滤波算法,突出图像的注液口、电解槽边缘和故障电极特征,进而通过空间域的计算实现了故障电解的定位工作。通过大量的现场图像,验证,了本文所述方法有效性。
牛坤[9](2015)在《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频感应炉是利用金属在交变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来加热金属的一种专用设备,其交变磁场频率一般在2002000Hz,该设备主要用于金属熔炼、机械零件的毛坯锻造和零件热处理工艺中。该设备主要由可控硅中频电源、中频淬火变压器、炉体内的感应线圈、电容、冷却系统等组成。实际生产中由于冷却水的原因(水垢、水流不均等),造成晶闸管器件损坏的概率较高,同时晶闸管作为中频感应炉最易损坏的部件之一,目前存在着不易检修以及检修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设计一套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中频感应炉的运行状态监测与晶闸管故障诊断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比分析了采用单片机、工控机、ARM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器件组成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ARM处理器与VGA转接模块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三个子系统:实现对电源柜状态实时监测与控制的电源柜远程控制与显示系统;实现对炉体水温实时监测的炉体水温显示系统;实现对晶闸管故障诊断以及冷却水温实时监测的电源柜主电路状态与水温显示系统。在具体方案实现中,硬件平台采用了功耗低且速度快的STM32处理器,外围配置了VGA转接模块、SD卡、RS-485通信、DS18B20温度传感器、DS2450模数转换芯片等接口电路;软件上采用了模块化的编程方法,包括SD卡驱动、VGA模块驱动、1-wire驱动、Modbus协议等。1-wire总线仅需一条数据线即可完成传感器组网,本文采用的1-wire总线多点温度与多点电压采集方案较大程度上简化了工业现场布线,完成50m通信距离的80路温度或28路电压采集仅需一条4芯传输线;同时VGA转接模块的选用提供了便捷的显示输出,本系统不需要额外的工控机或PC机即可独立输出VGA信号。根据上述方案研制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样机,经过测试,该系统能够在工业现场完成对中频感应炉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以及对晶闸管故障的诊断,VGA转接模块、SD卡、1-wire器件等的选用使得系统具有使用简单、可定制性高、用户界面良好等优点。该系统为中频感应炉系统在预防故障以及故障诊断两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胡宇[10](2012)在《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民生命财产的第一杀手。因此,汽车安全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研究的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是一种汽车辅助视觉安全驾驶系统,将驾驶时驾驶员需要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此系统投影到汽车前风窗玻璃上,投影光线经过反射射入驾驶员眼睛,使驾驶员看到悬浮在发动机盖上方的虚像。这样,驾驶员不需要低头查看仪表板,眼睛始终注视前视野,不会存在因低头而产生的视觉盲区。本文主要对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进行研究,主要给出了显示系统的设计原则;比较几种显示器件技术和微型投影技术,选择基于LED的LCOS投影技术;选择AT89C51单片机为系统核心进行硬件设计,本文旨在研究HUD系统,因此只选择车速作为显示信息,提取霍尔传感器转速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处理电路把霍尔信号转换为单片机识认的方波脉冲信号;采用VGA接口进行投影,设计基于VGA的投影信号转换电路;在DC-DC转换控制芯片MC34063和电源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供电模块;之后,设计出抗电磁干扰的方案;基于人机工程学和GB11556-1994,确定投影位置;根据系统的视差问题,设计出消除视差的光学棱镜;基于人机工程学和感性工程学给出设计显示界面的方法。本文基于AT89C51的车载抬头显示器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霍尔传感器输出信号的获取及处理,设计信息采集处理电路,使得霍尔信号转换为单片机可识认的方波脉冲信号,则计数器8253可以对方波脉冲信号进行计数处理,把处理结果传给单片机AT89C51。(2)根据VGA接口标准,设计出单片机驱动的VGA接口电路,这样单片机处理后的信息可以经过VGA接口传给投影单元,进行抬头投影显示。(3)以DC-DC转换控制芯片MC34063为核心,结合滤波电路,设计本系统供电硬件电路。(4)对HUD的视差进行研究,给出视差计算公式,结合视差产生原理,本文设计出光学棱镜来消除视差。(5)结合GB11556-1994和人机工程学,给出了适合驾驶的HUD投影位置。(6)根据人机工程学和感性工程学对HUD的颜色及显示界面进行研究,给出了HUD显示界面的设计方法。
二、VGA显示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GA显示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
2.1 龙芯CPU概述 |
2.2 主板功能设计 |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
2.2.2 主板结构规划 |
2.2.3 功能模块划分 |
2.2.4 CPU散热要求 |
3 原理设计 |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
3.4 电源模块 |
3.5 时钟模块 |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
3.7.1 VGA接口电路 |
3.7.2 DVI接口电路 |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3.15 本章小结 |
4 PCB规划及设计 |
4.1 概述 |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
4.3 PCB布局 |
4.4 PCB布线 |
4.5 本章小结 |
5 主板调试 |
5.1 概述 |
5.2 调试过程 |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性能测试 |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
6.2 访存速度测试 |
6.3 网络性能测试 |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
6.6 显示性能测试 |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
6.8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HHT和量子遗传算法的大气电场信号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气电场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雷电预警研究现状 |
1.2.3 雷暴云电荷结构的反演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大气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测量原理 |
2.1 大气电场的基本概念 |
2.2 电场测量原理 |
2.2.1 静电场的测量原理 |
2.2.2 闪电电场的测量原理 |
2.3 闪电定位仪的测量原理 |
第三章 电场测量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方案 |
3.2 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平板天线及宽带积分电路 |
3.2.2 低失真全差分高速采样电路 |
3.2.3 VGA驱动电路 |
3.2.4 北斗定位模块 |
3.3 FPGA内部实体电路设计 |
3.3.1 感应电压测量实体 |
3.3.2 时间参数测量实体 |
3.3.3 VGA显示实体 |
3.3.4 时钟管理及Microblaze控制 |
3.4 大气电场的观测实验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HHT的大气电场信号分析 |
4.1 HHT的理论知识 |
4.1.1 固有模态函数(IMF) |
4.1.2 经验模态分解(EMD) |
4.1.3 多元经验模态分解(MEMD) |
4.2 HHT的仿真研究 |
4.2.1 经验模态分解实例 |
4.2.2 大气电场时间序列分析 |
4.3 基于大气电场HHT变换的雷电预警 |
4.3.1 雷电预警方法步骤 |
4.3.2 实验分析 |
4.3.3 预警效果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量子遗传算法反演雷暴云荷电模型参数 |
5.1 球对称电荷模型 |
5.2 基于三维电场序列的参数模型的建立 |
5.3 量子遗传算法反演电荷参数(QGA) |
5.3.1 量子比特编码 |
5.3.2 量子旋转门 |
5.3.3 反演电荷结构模型参数的步骤 |
5.3.4 实验分析 |
5.4 混合算法(QGA_fmincon)反演电荷参数 |
5.4.1 fmincon函数 |
5.4.2 实验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基本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发表或录用的相关论文 |
已授权或申请的相关专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
(3)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及分析流程 |
2.1 故障树分析方法概述 |
2.1.1 故障树表示符号 |
2.1.2 故障树的建立 |
2.1.3 故障树定性分析 |
2.1.4 故障树定量分析 |
2.2 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分析建立 |
2.2.1 电磁干扰源 |
2.2.2 耦合途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显控类设备电磁发射特性分析及分类 |
3.1 显控类设备基本组成及原理分析 |
3.1.1 CRT显示器 |
3.1.2 LCD显示器 |
3.1.3 OLED显示器 |
3.1.4 PDP显示器 |
3.2 显控类设备电磁兼容辐射发射及传导特性分析 |
3.2.1 激励源 |
3.2.2 辐射器或传导路径 |
3.3 显控类设备电磁兼容故障树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包络特征提取与特征匹配关键技术分析 |
4.1 包络特征提取方案 |
4.1.1 测试数据获取 |
4.1.2 数据预处理 |
4.1.3 包络特征提取 |
4.2 特征匹配识别分析 |
4.2.1 提取的特征分析 |
4.2.2 频偏的处理以及插值计算 |
4.2.3 皮尔森相关系数求解 |
4.2.4 具体算法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平台软件的设计及搭建 |
5.1 软件功能描述 |
5.2 软件结构设计 |
5.3 软件数据库表结构 |
5.4 软件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铁路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结构和安排 |
2 应急管理体系 |
2.1 体系简介 |
2.2 应急措施准备和响应 |
2.2.1 事故的应急准备 |
2.2.2 培训和演练 |
2.2.3 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 |
2.3 现状分析 |
2.4 应急指挥管理体系的研究 |
2.4.1 指挥体系设计 |
2.4.2 领导机构 |
2.4.3 执行机构 |
2.5 业务体系设计 |
2.5.1 事故等级 |
2.5.2 业务流程及职能 |
2.5.3 业务流程设计 |
3 铁路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主要结构 |
3.1.1 系统组成 |
3.1.2 系统结构 |
3.1.3 系统业务流程 |
3.2 系统详细设计 |
3.2.1 安全预警系统 |
3.2.2 指挥中心 |
3.2.3 现场应急站 |
3.2.4 分系统设计 |
4 基于数据驱动的安全预警系统 |
4.1 道岔智能分析与故障诊断技术 |
4.1.1 道岔动作电流曲线分析 |
4.1.2 道岔故障诊断的实现 |
4.2 轨道电压曲线分析技术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of Text |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
2.2 Process Description |
2.3 Quality Control |
Chapter 3 Case Analysis |
3.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3.1.1 Translation of Medical Terms |
3.1.2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Words |
3.1.3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3.2.1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Rule and Translation Skills |
3.2.2 The Application of Coherence Rule and Translation Skills |
3.2.3 The Application of Fidelity Rule and Translation Skills |
Chapter 4 Practice Summary |
4.1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
4.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4.3 Assessment and reflect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Translated Tex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6)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压缩重构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缩感知理论研究现状 |
1.2.2 FPGA芯片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FPGA在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压缩感知理论及FPGA介绍 |
2.1 引言 |
2.2 压缩感知原理 |
2.2.1 稀疏变换 |
2.2.2 测量矩阵 |
2.2.3 重构算法 |
2.3 FPGA相关知识介绍 |
2.3.1 FPGA简介 |
2.3.2 FPGA开发软件 |
2.3.3 SOPC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缩感知算法仿真 |
3.1 引言 |
3.2 常用的稀疏字典性能仿真 |
3.2.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3.2.2 快速傅里叶变换 |
3.2.3 离散余弦变换 |
3.2.4 稀疏字典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 |
3.3 测量矩阵性能仿真 |
3.3.1 随机高斯测量矩阵 |
3.3.2 随机伯努利测量矩阵 |
3.3.3 循环测量矩阵 |
3.3.4 测量矩阵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 |
3.4 重构算法性能仿真 |
3.4.1 基追踪算法(准则) |
3.4.2 匹配追踪算法 |
3.4.3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
3.4.4 重构算法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像采集和图像显示控制器模块设计 |
4.1 引言 |
4.2 图像采集模块 |
4.2.1 OV7670工作原理 |
4.2.2 图像采集控制器模块设计 |
4.2.3 图像采集控制器模块仿真 |
4.2.4 图像采集控制器模块验证 |
4.3 图像显示模块 |
4.3.1 VGA标准简介 |
4.3.2 VGA控制器设计 |
4.3.3 VGA控制器仿真 |
4.3.4 VGA控制器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像压缩重构在FPGA上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硬件系统设计 |
5.2.1 NiosII软核处理器 |
5.2.2 搭建硬件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4 图像显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某型雷达接收机测试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雷达性能参数测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雷达接收机指标参数分析 |
2.1 接收机噪声系数与灵敏度分析 |
2.1.1 噪声系数指标分析 |
2.1.2 灵敏度指标分析 |
2.1.3 噪声系数与灵敏度关系 |
2.2 动态范围与增益控制分析 |
2.2.1 影响动态范围的主要因素 |
2.2.2 增益控制方法 |
2.3 I、Q通道正交性分析 |
2.3.1 模拟正交鉴相 |
2.3.2 数字正交鉴相 |
2.3.3 正交双通道幅相不一致性的近似算法 |
2.4 滤波与带宽分析 |
2.5 系统改善因子分析 |
2.6 雷达接收机修理技术要求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接收机主要指标测试方法研究 |
3.1 噪声系数与灵敏度测试与分析 |
3.1.1 噪声系数测试原理 |
3.1.2 噪声系数测量方法 |
3.1.3 噪声系数测试与分析 |
3.1.4 灵敏度计算 |
3.2 动态范围和增益的测试与分析 |
3.2.1 动态范围测试及分析 |
3.2.2 增益测试 |
3.3 接收机幅频特性测试分析 |
3.3.2 矢网的幅频特性的测试方法 |
3.3.3 利用信号源对接收机幅频特性测试及分析 |
3.3.4 通频带宽测试及分析 |
3.4 I/Q正交特性测试及分析 |
3.4.1 接收机模拟正交特性测试 |
3.4.2 接收机数字正交特性测试 |
3.4.3 正交特性测试及分析 |
3.5 改善因子测试方法 |
3.5.1 直接对消比测量法 |
3.5.2 静态测量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善因子测试系统设计 |
4.1 改善因子测试原理及组成 |
4.1.1 改善因子测试原理 |
4.1.2 改善因子测试系统组成 |
4.2 改善因子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
4.3 改善因子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硬件组成及功能 |
4.3.2 硬件系统的信号流程 |
4.3.3 硬件的实现 |
4.3.4 硬件设计关键点 |
4.4 改善因子测试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4.1 时序设计 |
4.4.2 FPGA与 ARM之间的通讯协议 |
4.4.3 控制板软件及模拟输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收系统检测与维修方法 |
5.1 系统性能检测方法及应用 |
5.1.1 系统性能检测方法 |
5.1.2 检测方法应用 |
5.2 高频接收机的故障诊断 |
5.2.1 高频接收机诊断策略 |
5.2.2 诊断策略的应用 |
5.3 中频接收机的故障诊断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FPGA的铜电解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电解槽故障诊断现状 |
1.2 FPGA图像处理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PGA基础 |
2.1 Altera cycloneⅢ系列FPGA |
2.2 NIOS Ⅱ处理器 |
2.3 SOPC开发流程 |
2.4 FPGA开发平台 |
2.5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NIOSⅡ软核系统搭建 |
3.1 NIOSⅡ处理器配置 |
3.2 系统搭建 |
3.2.1 定时器模块 |
3.2.2 存储模块 |
3.2.3 VGA显示模块 |
3.3 Avalon总线 |
3.3.1 Avalon总线互连规范 |
3.3.2 Avalon总线传输 |
3.3.3 Avalon总线时序 |
3.4 生成系统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基于软核的图像加载和几何矫正 |
4.1 图像的加载 |
4.2 图像几何矫正 |
4.2.1 图像畸变原因 |
4.2.2 几何标定方法 |
4.2.3 标定算法实现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基于软核的形态学算法 |
5.1 形态学算法数学原型 |
5.2 故障电极滤波处理 |
5.2.1 结构单元选择 |
5.2.2 二值化阈值自动选取 |
5.2.3 二值图像去噪处理 |
5.3 注液口和槽边缘滤波处理 |
5.4 算法实现及结果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铜电解槽故障位置标定 |
6.1 注液口定位 |
6.2 电解槽边缘定位 |
6.3 故障电极定位及结果分析 |
6.4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主要工作及结构组成 |
2 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主控单元电路设计 |
3.3 1-wire器件电路设计 |
3.3.1 DS18B20电路设计 |
3.3.2 DS2450电路设计 |
3.3.3 1-wire总线驱动电路设计 |
3.4 VGA转接模块电路设计 |
3.5 SD卡电路设计 |
3.6 RS-485电路设计 |
3.7 按键控制电路设计 |
3.8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3.9 晶闸管检测电路设计 |
3.10 电源电路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4 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1-wire器件软件设计 |
4.2.1 1-wire器件基本操作 |
4.2.2 DS18B20软件设计 |
4.2.3 DS2450软件设计 |
4.3 VGA转接模块软件设计 |
4.4 SD卡软件设计 |
4.5 RS-485通信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
5.1 系统硬件与软件的调试 |
5.1.1 系统硬件调试 |
5.1.2 系统软件调试 |
5.1.3 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2 系统基础功能测试 |
5.2.1 电源柜远程控制与显示系统测试 |
5.2.2 炉体水温显示系统测试 |
5.2.3 电源柜主电路状态与水温显示系统测试 |
5.3 测试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
(10)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车载视觉辅助驾驶安全技术 |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关于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研究状况 |
1.3.1 本文研究意义 |
1.3.2 国内外关于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研究现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抬头显示器系统设计 |
2.1 抬头显示器系统设计原则 |
2.1.1 车辆人机工程学 |
2.1.2 驾驶室显示要求 |
2.1.3 设计原则 |
2.2 投影显示器件技术与微投技术 |
2.2.1 投影显示器件技术 |
2.2.2 微投显示技术及微型投影仪选抒 |
2.3 整体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抬头显示器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与研究 |
3.1 AT89C51芯片简介 |
3.1.1 AT89C51结构框图 |
3.1.2 AT89C51引脚说明 |
3.2 车况信息采集及处理电路设计 |
3.2.1 HUD系统需要显示的信号 |
3.2.2 车速的获取原理 |
3.2.3 基于单片机的转速测量方法 |
3.2.4 信号采集处理模块 |
3.3 投影电路设计 |
3.3.1 VGA接口介绍 |
3.3.2 VGA接口时序 |
3.3.3 VGA电路设计 |
3.4 供电模块的硬件设计 |
3.4.1 DC-DC转换控制芯片MC34063简介 |
3.4.2 电源滤波器 |
3.4.3 供电模块硬件电路 |
3.5 系统硬件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案 |
3.5.1 汽车内部对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电磁干扰 |
3.5.2 抬头显示器系统硬件抗电磁干扰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抬头显示器系统 |
4.1 抬头显示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存在问题 |
4.2 抬头显示器系统HUD的显示位置的设计 |
4.2.1 投影虚像与驾驶员之间距离的研究 |
4.2.2 投影虚像水平方向位置的选择 |
4.2.3 投影虚像垂直方向位置的选择 |
4.3 抬头显示器系统HUD的视差研究 |
4.3.1 抬头显示器系统HUD的内部视差研究 |
4.3.2 抬头显示器系统HUD的外部视差研究 |
4.4 HUD显示界面的研究 |
4.4.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HUD色彩及显示符号的研究 |
4.4.2 基于感性工程学的HUD界面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抬头显示器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
5.1 HUD系统的应用 |
5.1.1 HUD夜视防碰撞系统 |
5.1.2 全息投影HUD |
5.1.3 三维投影HUD和视网膜显示器 |
5.1.4 导航HUD |
5.2 HUD系统的发展方向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VGA显示器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HHT和量子遗传算法的大气电场信号分析与应用研究[D]. 张灿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3]基于故障树的在线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D]. 莫植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铁路电务应急指挥系统研究[D]. 李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5]《IOLMaster 700用户手册》汉译实践报告[D]. 孙梦圆.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压缩重构FPGA实现[D]. 李臣.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7]某型雷达接收机测试诊断方法研究[D]. 赵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基于FPGA的铜电解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崔佳星. 北方工业大学, 2016(08)
- [9]中频感应炉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与实现[D]. 牛坤.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10]车载抬头显示器系统的研究[D]. 胡宇.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