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网络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坤[1](2021)在《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与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战略部署下,国内中小微企业在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大的融资需求。为解决广大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题,必须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探寻与其适配的融资模式。网络众筹是一种“低门槛”、“大众化”、“灵活高效”的互联网化的新型小额融资模式,是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等传统融资方式的有益补充,并逐渐获得了广大创新创业者、各类企业乃至全社会的认可。网络众筹自2016年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后发展迅猛,新上线项目的增加吸引了投资人关注,也导致了竞争的加剧。研究网络众筹这一典型的双边市场如何通过参与双方的网络外部性促进双边主体的规模和交易量稳定增长,从而推动众筹平台乃至整个众筹行业稳步向前意义重大。同时,在当前加快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叠加新冠疫情冲击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鼓励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也对金融构建数字化服务新模式、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网络众筹参与主体的行为特征以及由此引发的风险问题有助于提升创业者融资绩效,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加强众筹平台风险管理,引导网络众筹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鉴于此,本文聚焦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及风险问题,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的上万个众筹项目数据为研究样本,以网络众筹双边参与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产品二元价值结构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遵循“网络外部性—偏好—定价—风险”层层递进的研究逻辑,对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参与双方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投资人偏好与歧视、筹资人定价策略以及信息不对称下风险问题的存在性与缓释机制等问题加以理论研究,并采用实证分析支持相关论证。论文主要工作及发现如下:首先,在网络外部性特征方面,本文从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理论出发,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基准回归、调节效应回归以及异质性分析实证发现:(1)创业者竞争程度对融资绩效表现为负的净效应;平台内外部投资人关注度皆对融资绩效表现出正外部性净效应。此外,外部投资人关注度对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存在“周末低谷效应”。(2)内部投资人的关注能有效缓解内部项目竞争对项目成功产生的负外部性效应,而对外部资金竞争调节作用不显着。(3)进一步研究发现,创业者竞争对美食类项目成功的负外部性效应最小,而对科技类项目成功的负外部性效应最大。项目刚启动时对于其能否成功更为重要,项目要结束时对于人均投资额更为重要。随着融资目标的增大,创业者竞争对项目成功的负外部性效应以及投资人关注度对项目成功的正外部性效应也逐渐增大。其次,在投资人偏好与歧视方面,本文根据众筹产品的基础价值属性和超越价值属性对应的投资人偏好,引申出网络众筹的规模歧视和地域歧视两大问题,主要发现有:(1)投资人存在对小微企业的规模歧视,且该歧视属于有效统计歧视范畴。缓释因素中,项目融资经验和产品第三方背书皆能对规模歧视起到缓释作用,而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作用并不显着,且仅产品第三方背书能降低产品质量风险。通过O-B分解进一步发现,规模绩效差距的62.97%与小微企业所受歧视有关。(2)质量风险较低的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而有着更差的融资绩效,网络众筹市场的地域歧视是一种非有效偏好歧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媒体污名化标签以及教育水平皆是影响地域排斥的重要因素,而仅前两者是引发投资人地域歧视的主要原因。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路径检验发现,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通过投资资金渠道、较低的教育水平和媒体污名化标签主要通过投资人数渠道,对融资绩效皆发挥出了负向效应。再次,在筹资人定价策略方面,针对前述研究结论中投资人关注的有限性和偏好歧视的普遍性,本文使用动态博弈模型分别比较筹资人提供同质产品菜单和异质产品菜单时,一次性定价、阶段式定价和菜单式定价三种定价方式的成功率的差异,进而确定最优定价方式——菜单式定价。其次,在理论分析定价菜单中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对融资成功率产生的外部性效应基础上,利用京东众筹实际项目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发现,菜单式定价中最低价格对融资成功率表现为负效应,即最低价格越高,融资成功率越小;一定范围内最高价格对融资成功率表现为正效应,而超过界限后效应由正转负,也即最高定价与融资成功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此外,“草根”创业者相对于中小企业者具有更高的融资成功率,这得益于其适当的最高价格设置,由此带来更大的正效应弥补了其最低价格带来的更大的负效应。最后,在信息不对称下的众筹风险问题方面,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证的方式,首先基于投资人评价的文本挖掘,对网络众筹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性、时间趋势性以及经验异质性等问题加以研究,然后探究筹资人是否能够通过项目内外部信息传递及第三方信号的调节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结果发现:(1)融资完成率高的产品,质量水平更低且逾期率更高,网络众筹中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低质量产品逐渐将高质量产品挤出众筹市场,逆向选择问题愈发严重;而道德风险问题逐渐得以缓解。同时,经验背景影响下筹资人的道德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而逆向选择在有经验筹资人样本中更加突出。(2)产品最高定价、信息披露程度能有效缓解众筹道德风险,丰富的产品分档数和灵活的产品分档价格差能显着缓解逆向选择问题;作为投资人的“筛选器”,较高的项目投资门槛能促进融资完成率提升,但反向阻碍融资成功率;项目外部信号中的筹资人经验和投资人支持数能够会减少投资人的风险感知,而交付时间越长会增加信息不对称下筹资人的道德风险,打击投资人的积极性;第三方测评报告能增强信息不对称下投资人对产品的了解和信心,同时正向调节信息披露程度、产品分档数和分档价格差。本文将多学科理论统一融合,系统纳入“网络众筹参与双方的行为特征及风险问题”的研究框架,并利用百度指数、网络爬虫以及文本挖掘等手段设计了诸多创新性指标,不仅扩展了网络众筹参与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明晰网络众筹双边参与者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丰富创业者竞争的相关研究,弥补投资人歧视问题及其缓释因素的研究空白,而且进一步了完善网络众筹中的信号传递机制,为缓解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供有效支持,并为探讨投资人逆向选择和筹资人事后违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就研究意义而言,本文的研究可为众筹双边参与者的理性策略、众筹平台的规范调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整治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支持。
姜雁杰[2](2020)在《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全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私人乘用车作为大众享受美好生活和交通便利的主要载体,近几年在中国获得了高速增长,无论是产量、销量还是保有量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私人乘用车给大众带来福利同时,使用过程中耗费汽油、柴油等传统燃料能源,会排放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尤其是颗粒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乘用车使用也特别集中,健康损害外部性更加严重。将私人乘用车(Private Passenger Vehicle,PPV)排放的颗粒物导致的健康损害外部性作为研究细化对象,基于经济学分析框架考察它的成因,核算它的规模和单位数量,就是要让大众,尤其是PPV车主认识到,PPV使用对他人存在较大的健康损害,只有从自身做出主动改变,才能减少该负外部性。因此,正确理解、看待数量巨大的中国私人乘用车使用过程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一一颗粒物对不确定人群造成的健康损害外部性,以及在理论分析和准确评估该外部性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外部性消除机制,从而有效减少该损害,便构成了研究主题。对研究主题的探讨大体遵循了问题提出、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的逻辑路线,其具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确定研究问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乘用车2018年销售量超过2500万辆,是欧盟27成员国乘用车总销量的约1.5倍,美国的4倍。高速增长的PPV在使用过程中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主要体现在排放的颗粒物对人们的健康损害上。但是由于PPV使用具有移动性,而颗粒物首先排放到空气中,然后再对呼吸它的人们产生健康损害,侵害和被侵害个体都是不确定的,这带来了二者之间无法确立侵害关系的现实困难。这样的研究背景决定了,核算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现实困难也要求采用新的具有理论意义的视角和方法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文献综述确立研究视角和主要分析工具。基于德姆塞茨的外部性与人与人互相依赖和范围两个维度相关的观点,以及传统网络外部性缺少微观基础的判断,认为有必要对外部性进行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的考察。对于社会关系和网络经济学的综述也发现了图论分析工具的重要性,另外能源外部性相关论述中都强调了 IPA分析框架的重要。进而,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对外部性进行新的阐释并将结论应用到本研究主题。其中,涵盖了对关系经济本质、关系构成要素、关系外部性、个体外部性、网络外部性以及单向关系单向利益流网络博弈等概念或模型的考察,它们都对原因分析起到了支撑作用。主要结论包括提出了关系外部性、个体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新解释,给出了基于图论“流”理论的新数学表达。更进一步,分析中将新的结论与研究主题结合,提出了 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的新理论解释。比如分析认为现实中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可以在理论上理解成单向的潜在关系上的负效用流,而没有对健康损害者的赔偿必将导致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及最严重的健康侵害局面。要减少健康损害外部性,还必须首先核算外部性货币化规模。这里,运用影响路径分析方法(Impact Pathway Approach,IPA)对PPV使用时排放的颗粒物导致的健康损害外部性规模分排量区间进行货币化评估。首先,在LEAP系统中核算PPV颗粒物排放量,并对目前政府施行的有关PPV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情景模拟,对比政策效果。然后,基于环境因素不变的假设,通过分析经济因素源强,获得颗粒物浓度变化规律。确定浓度反应关系为评估健康损害观测点外部性货币化规模打下基础,也为确立侵害关系提供客观依据。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给定一些重要假定,通过合适的外部性货币化方法确定各健康损害观测点平均费用,利用浓度反应关系计算获取健康损害外部性的货币化规模。通过核算发现,中国PPV年颗粒物排放总量将从2018年的约5.4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5.8万吨;供给端基于燃油经济性管理的政策效果空间有限,如果在使用端通过制度设计,鼓励PPV车主绿色出行,那么颗粒物减排效果会更好。在一定参数条件下,最终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PPV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规模达到 2678522 万元,95%CI(1098564,4073789)。最后,根据原因分析和相关核算铺垫,基于关系、网络视角提出了新的外部性消除构想。首先基于新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基于图论割点和桥理论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并用数理模型指出了该构想实施原则。分析发现庇古税实施主体政府具有网络中介优势,类似于割点和桥;科斯方案虽然能揭示经济个体的环境保护倾向,却不能提供直接向被侵害者赔偿的路径。根据潜在关系和直接向被侵害者赔偿的重要性,提出了基于割点和桥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它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共同侵权案例情形。根据现实因素,分析了构想的现实意义和实施条件,并通过社会福利最优理论模型推导发现,无论是庇古税还是科斯方案的污染权交易都必须遵循谁侵害谁承担的指导原则。本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了案例分析,在数理处理上运用了图论和网络博弈有关分析模型,在核算颗粒物物理排放量时运用了 LEAP系统,对外部性进行货币评估时主要是在IPA分析框架中进行,在分析构想指导原则时利用了社会福利最优化模型。本文在以下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一是本研究主题细化于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上。鉴于研究现实背景,以及现有研究对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的分析不足,确定了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该细化研究主题。二是基于关系、网络新视角丰富、扩展了外部性经济学范畴。采用不同于传统外部性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对比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并结合图论中的相关概念、模型对外部性范畴进行丰富扩展,并应用到研究主题分析中。三是获取了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包括运用图论“流”相关理论,对关系外部性,网络中个体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给出了新的解释和数学表达。基于图论割点和桥理论,在关系、网络视角外部性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的外部性消除构想,并论证了构想实施指导原则。本研究核算了颗粒物物理排放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健康损害货币化规模,还对不同的政策模拟效果进行了对比,它们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刘佳昊[3](2020)在《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社会,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注意,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经济主体。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然而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平台企业的诸多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若干负面因素也逐渐显现,例如大众对平台企业垄断市场、侵犯数据隐私、“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担忧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对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经济主体参与市场活动的核心媒介,因此,本文以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平台企业价格影响因素、网络时代定价新特征及定价相关治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网络效应显着,且具有明显的双边市场特征,因此其定价基础以及价格影响因素均与传统企业有较大不同,表现为网络商品的定价不再依据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台的交易量不仅受到价格整体水平的影响,也与价格结构相关。文章首先对平台企业定价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经典文献进行了较为完善的综述,文章分别建立了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平台企业定价数理模型,对企业定价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之后按照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划分,分别梳理了网络效应、用户数量、归属行为、需求弹性、收费方式、市场结构、差异程度与兼容选择等相关因素影响平台定价结构的机理与路径。在以上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选取了在线酒店预订平台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通过重点访谈与回归分析相结合,验证了用户数量对平台定价决策的作用逻辑。文章还对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若干新特征以及一系列非价格竞争策略进行了梳理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对新时代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治理也提出若干建议,即政府应秉持审慎包容原则,为平台经济发展创造充足空间,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在享受平台红利时也要担负更为广泛的责任,其他主体也应积极参与平台企业治理,从多方面监督平台经济发展。本文梳理总结了已有的平台企业研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定价影响因素进行了更为系统、完整的分析,并创新性地使用实证方法论证了相关问题,此外还补充了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多个重要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为同类型研究提供了借鉴。
王宇辰[4](2020)在《网络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欧盟的经验》文中指出随着网络平台经济的兴起,一方面为大众提供了广泛的网络服务内容,并彻底改变了工作、生活以及社会价值创造其原本的面貌。但在另一方面,面对我国目前尚无一例网络平台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毋庸置疑,《反垄断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存在着割裂的困境,国内学界对此现状亦诟病良久。在方家学者的奔走呼号下,我国于2020年1月2日发布了《<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以对网络平台衡酌因素的特别规定回应了社会关切。反观欧盟,德国新近修改的《反对限制竞争法》并未成功实现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对脸书公司的反垄断调查,而欧盟委员会却以六十年一定未易之法实现了对谷歌平台的反垄断规制,这也致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对网络平台的反垄断规制颇有一种对《欧盟运行条约》以“拿来主义”浇其胸中块垒之迷思,却忽略西方反垄断法本身的矛盾性及市场经济的弊端必然会导致反垄断法丧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适性。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网络平台相关特性,结合《欧盟运行条约》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模式的梳理,以相关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为之间的证成逻辑为立足点,参酌欧盟相关案例,对我国《反垄断法》是否需因时而异进行反思,为我国网络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完善提供相应镜鉴。除却引言与结语外,本文主体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的提出,对网络平台法律概念进行辨析,并对网络平台其平台市场的双边性、网络效应的外部性以及平台数据的竞争性进行分析,由此引出对网络平台因其自身优势而亟需为反垄断法所规制的急迫性。第二部分为欧盟对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的界定,其内在逻辑以从一般到特殊的路径,分析了欧盟传统模式下对相关市场这一重要工具运用的相关理论,并从谷歌比价购物案、脸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分别从欧盟与成员国,胜诉与败诉两个层面对其相关市场的界定进行了剖析。第三部分为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该部分则从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及其滥用行为的相关理论入手,述明欧盟如何实现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一反竞争行为的界定。同时为保持与相关市场分析的一致性,该部分仍以谷歌比价案与脸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为切入点,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展示欧盟对市场滥用行为的司法界定。第四部分欧盟反垄断法面对网络平台规制的困境,与第二、第三部分相关联,其目的在于通过前文相关案例的实证分析对欧盟反垄断法的祛魅。结合上文对相关市场、支配地位以及滥用行为的证成关系,在本章节中指出了欧盟在界定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环节上存在经济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割裂、路径依赖于双市场的矛盾以及价值目标与经济效率抉择的难题。而就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上,则存在制度嬗变过程中的模糊性、反垄断法本身的不周延性以及法律层级的交错性。第五部分讨论了欧盟反垄断法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规制对我国的启示。该部分就欧盟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模式,对我国反垄断法提供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本章立场不同于大部分学者对于欧盟反垄断法的过度推崇,亦反对法律万能主义的偏颇,以允执其中的态度首先对我国现行反垄断法的认定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就欧盟反垄断法以中立扬弃之思维对我国《<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评析,建议由相关市场的祛魅、立法模式的扬弃、价值遵循的衡量以及组织机构的借鉴四个方面组成。
丁一珊[5](2020)在《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中企业动态创新决策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不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而且是引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两个方面,产品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而过程创新是为了降低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企业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这些成果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理论,而且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关于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究主要围绕传统产品展开,在传统的产品和过程创新研究中,消费者需求函数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行业的产品呈现网络外部性。比较典型的具有网络外部性特点的企业有美国苹果、微软等提供计算机软、硬件的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等通信服务运营商;迅雷、电驴等提供P2P数据传输服务的平台。与传统经济的外部性相比,网络外部性有其独特的特点,网络效应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显着影响,企业应该考虑该影响并在创新及运营决策上做出相应调整。因此,网络外部性条件下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问题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是具有网络外部性条件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多样性)和降低产品边际生产成本的关键。本文将应用动态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网络外部性条件下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策略,并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考虑参考质量、参考价格、价格管制以及产品商誉等因素对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策略的影响。与传统的产品和过程创新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本文研究的是具有网络外部性行业中产品的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问题,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不但取决于产品质量和价格,还取决于网络规模和市场规模;(2)本文考虑参考质量、参考价格、价格管制以及产品商誉等因素,并据此对网络外部性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函数进行修正。本文的各部分研究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主体。具体来讲,每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三章分析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函数问题,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策略以及两类创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稳态均衡、系统稳定性和参数敏感性等问题。第四章在第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参考质量,对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需求函数进行了修正,研究了考虑消费者参考质量时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策略以及两类创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稳态均衡、系统稳定性和参数敏感性等问题。类似于第四章,第五章引入参考价格,用参考价格与产品商誉对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需求函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企业过程创新与商誉投资的动态控制模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考虑参考价格时企业动态创新与商誉投资策略以及创新与商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稳态均衡、系统稳定性和参数敏感性等问题。第六章研究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考虑价格管制时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策略以及两类创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了在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稳态均衡、系统稳定性和参数敏感性等问题。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在四种情形下,(1)存在可行的参数取值使得系统的稳态均衡为鞍点;(2)当企业产品和过程创新投资增减趋势相同(相反)时,两种投资具有互补性(替代性);(3)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条件下进行决策相比,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4)产品价格与质量(商誉)随时间变化的方向相反,产品价格与边际生产成本随时间变化的方向相同,在考虑价格管制的情形下,所得出的结论相反;(5)在考虑网络外部性的企业动态创新情形下,企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投资的瞬时变化率随着网络外部性参数?增强而减小;(6)在考虑参考质量的企业动态创新情形下,企业的产品和过程创新投资的变化率随参考质量提高而提高;(7)在考虑参考价格和商誉的企业动态创新情形下,企业的过程创新与商誉投资的变化率随参考价格提高而降低;(8)在考虑价格管制的企业动态创新情形下,企业过程创新投资的变化率随着价格管制参数提高而提高,随网络外部性参数提高而降低。
张帆[6](2020)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屡受遏制,特别是核心网络系统中用到的软、硬件产品大多受制于他国,这些产品中存在大量安全漏洞从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实践表明,力图通过技术发展与创新并不能完全解决网络产品中因漏洞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因为它并非纯粹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资本投入、经济治理以及运营策略等经济学内容。因此,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分析网络安全问题的经济机理和内在动因,研究投资管理、信息激励等经济学行为对网络安全的影响,进而给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是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安全局势和社会建设发展现状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经济学理论,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博弈等方法工具,围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经济学理论基础”“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以及“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等问题,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工作。1.网络安全经济解析。从网络产品漏洞、网络企业以及国家网络公共治理的角度,结合传统经济学方法对网络安全经济动因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因为网络信息的不对称、激励不足导致了网络产品逆向选择问题、双边道德风险问题和当前网络市场对网络安全需求不足,以及国家层面的私人供给不足,这些是导致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学科理论,基于拓扑机构观点,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节点内——网络节点间——整体网络”的网络安全治理结构框架。2.“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节点内”是指单个企业或个人等微观市场主体,“节点内”治理研究的是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治理策略。通过对企业网络平时防护和受到威胁时这两种情况逐一分析,构建“成本—收益”模型,研究“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如何根据网络威胁的类型进行最优化的安全措施投入策略,分析不同安全威胁类型以及企业自身安全措施投入对政府部门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影响,从而寻找同时满足整体网络安全性以及安全投入成本之间的最优策略。3.“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节点间”是指多个企业或个人等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节点间”治理研究的是交易主体市场行为的信息激励与治理策略。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重点研究网络“节点间”的信息激励问题,通过建立漏洞信息交易市场,研究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帮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真实情况。论述漏洞市场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通过构建漏洞信息的交易模型与补丁管理策略模型,将厂商和消费者综合考虑的方式,得出厂商漏洞发布周期与消费者漏洞升级周期的最优化协调管理策略。4.“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公共物品,由于私人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介入该公共物品市场,积极调配资源,搭建“整体网络”安全环境,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网络安全,完成网络安全经营属性的转换,对网络安全治理架构进行部署。首先以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开发为例,阐述网络安全的技术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建立不对称寡头产业投资博弈模型,考虑市场波动和紧急事件两类不确定性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对市场进行刻画,并给出安全责任与行为的管理策略。5.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综合全文研究成果,针对网络安全治理的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网络安全的治理,实现“整体网络”安全。本文从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以及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建议。
王永青[7](2019)在《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文中认为网络平台兴起带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典型的有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B2B模式、以京东为代表的B2C模式、以淘宝网为代表的C2C模式等。其中,面对最终消费者的B2C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其交易涉及企业群(B)和消费者群(C)两个不同层面,具有链接范围更广、决策理性程度差(与企业群相比)等特点。依托B2C网络平台的准市场环境,入驻企业与最终消费者作为交易主体借助平台进行网络化的交易活动。入驻企业嵌入到网络平台成为网络节点的过程中,其嵌入行为产生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大规模的嵌入促进了网络平台的发展壮大,其积极的网络外部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络平台的价值与竞争力。另一方面,鉴于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入驻企业的注册制与低廉的专用性投资以及多归属行为又导致了“嵌入不足”或“低度嵌入”,入驻企业的不当嵌入行为会给网络平台带来多重嵌入风险。例如,京东商城的入驻商家“天天果园”销售烂水果且拒绝退款,导致消费者发出“京东真不如淘宝”的论断;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等平台的入驻商家虚假注册多家店铺,并购买好评和排名,以攫取更多的平台客户资源,形成商家间的不当竞争等等。随着B2C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嵌入商户的“刷单炒信”、“假冒伪劣”等行为给平台带来的嵌入风险越来越明显。因此,从嵌入行为的视角,基于嵌入性理论研究B2C网络平台的嵌入风险显得更为迫切与现实。鉴于此,本文立足我国B2C网络平台企业的商业实践,在既有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基础之上,按照“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嵌入风险内部传导模型构建——嵌入风险外部传导模型构建”的思路,试图厘清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产生的动因与机理,明确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动态过程,为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治理嵌入风险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首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进行定性分析,然后结合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和机理,运用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对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接着运用复杂网络和传染病模型对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并用MATLAB软件对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归纳本文结论,并提出了治理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说明了本文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的驱动因素和生成机理概念模型。通过对搜集的调研访谈资料、文献书籍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得出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入驻商家的道德风险高是嵌入风险生成的内驱因素,网络平台中“赢者通吃”的网络效应为嵌入风险生成的外部情景因素;在这些驱动因素下生成了平台对商家的“锁定失效”、入驻商家间“竞争扭曲”和平台对消费者的“关系失信”三类嵌入风险,其中入驻商家的违规行为是嵌入风险生成的主要诱因,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弱势锁定是“锁定失效”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入驻商家之间的传染效应是“竞争扭曲”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网络平台的信息失真和消费者权益受损是“关系失信”嵌入风险生成的中介条件。第二,构建嵌入风险主体间的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刻画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平台内部传导的动态过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李雅普诺夫判别法分析了均衡点的渐进稳定性及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找出嵌入风险收敛或扩散的稳定条件,并分析不同稳定条件下入驻商家和消费者嵌入度的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使用MATLAB软件对嵌入风险的传导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是各利益相关主体博弈互动的结果;降低网络平台的监管成本、加大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商家的违规成本有助于推动系统向(监管,不违规,购买)的理想策略演化,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得到控制。第三,基于BA无标度网络构建了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传导的SIR模型,揭示了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动态传导过程。结合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特性,考虑到节点度值的权重参数、风险偏好、风险信息时效性以及网络平台干预速度等因素对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并用MATLA软件仿真模拟了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的传导过程,研究发现:网络的平均度越大、初始传播节点个数越多、初始传播节点的度值越大越有利于嵌入风险的传播;在网络空间中,嵌入风险传播阈值接近于0,即有效传播率很小的情况下,少数传播节点也能造成风险的大规模传播;增大传播欲望随时间的变化率、提高网络平台干预速度、降低极端风险信息拥护比重、增大风险信息时效性变化参数,有利于降低嵌入风险在网络空间中传导所波及的范围,降低嵌入风险对网络平台企业的影响。第四,为B2C网络平台企业管理层提出了防止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优化平台规则、提高准入机制、实施监督行为、设立声誉评价系统可防止嵌入风险的生成;降低监管成本、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入驻商家的违规成本以及优化维权体验等方式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内部的传导;增强平台企业的公信力、降低网民传播欲望、建立风险信息监测系统以及提高平台干预风险传导的及时性等措施可阻止嵌入风险在网络平台外部的传导。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和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以往研究多从过度嵌入的视角对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本文则从低度嵌入的视角,对网络平台嵌入风险成因进行分析,丰富了嵌入性理论的相关研究,对网络平台风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嵌入风险传导的研究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往关于网络平台风险的博弈研究中博弈主体仅包括两方,本文则考虑消费者的作用,构建了包含“网络平台-入驻商家-消费者”三方主体的嵌入风险内部传导的演化博弈模型,同时考虑B2C网络平台的双重嵌入情景,引入入驻商家和消费者的平台嵌入度,使分析更具合理性,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现有该领域理论分析的框架。第三,本文考虑风险未知者直接转变为风险免疫者的情况,对传统的SIR模型进行修正,并考虑节点的权重、风险偏好、平台干预等、信息衰减速率等因素,对传统的SIR模型的状态转移率进行修正,突破以往研究中节点状态转移率为定值的研究局限,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
梁洪[8](2019)在《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普惠金融通过增加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等长尾群体的金融可得性,有利于减小收入差距、降低贫困人口比例,有利于推动小微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网络借贷被认为是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金融范式,有助于满足小微企业和私人部门等长尾群体的信贷需求,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供给主体。网络借贷出现的原因不仅在于信息化进程的提升,更在于网络借贷能够准确切合长尾群体的融资需求。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引入中国以来,平台数量、成交金额、贷款余额等均得到了迅速扩张,但网络借贷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平台自融、携款跑路、暴力催收等,不仅阻碍了网络借贷的发展前景,也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往对网络借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从借款人特征、订单特征、羊群效应和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较少有学者从货币政策角度研究网络借贷,尤其是缺乏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宏观利率的调控机制和波动溢出机制,也缺乏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中微观个体借款人的融资成功率、融资成本和还款违约率的调控效果,还缺乏分析金融信息化差异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的调控效果。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探究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引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波动溢出机制,同时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中微观个体借款人融资成功率、融资成本和还款违约率的影响。最后从网络借贷组织结构出发,分析金融发展和信息化差异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网贷微观个体融资的调控作用。本文相关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引导机制中,本文将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纳入同一框架下。首先,本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两类民间借贷利率调控的时变性和非对称性,以及两类民间借贷间的动态演化机制;其次,本文还构建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模型)分析两类民间借贷市场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首先,价格型货币政策能够有效调控两类民间借贷,且对两类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控存在非对称性,即与线下民间借贷利率相比,更市场化、更不受市场分割影响的网络借贷利率对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反应更为敏感;其次,与价格型货币政策相比,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控效果较差且不稳定;第三,网络借贷市场与线下民间借贷市场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个市场的冲击能够迅速导致另一个市场利率的反向变化,两类民间借贷市场间存在竞争性;最后,两类民间借贷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网络借贷对线下民间借贷具有利率引导作用和价格发现功能。(2)在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波动溢出效应中,本文从波动率视角出发,首先,通过单元GARCH分析了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的GARCH效应和风险收益;其次,将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纳入同一框架下,运用多元BEKK-GARCH模型探讨三者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和时变性。研究发现:首先,两类民间借贷利率波动率均会受自身前期波动率的影响,同时相比线下民间借贷,网络借贷市场能更快化解前期累积风险;其次,两类民间借贷市场均是非成熟的金融市场即民间借贷收益难以获得风险补偿;第三,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对两类民间借贷均具有较好的调控和引导效果。同时,在大多数时间段内两类民间借贷对货币政策也存在波动溢出效应;最后,网络借贷发展初期,两类民间借贷间具有双向波动溢出效应,随着网络借贷监管条例的出台和信息中介的定位,两类民间借贷的联动性有所减弱。(3)在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微观个体融资的影响中,基于理论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借贷通过监管套利路径和资产价格渠道能够有效弥补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的正规金融信贷不足,网络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效替代;其次,货币政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和机会成本渠道影响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货币政策收紧将增加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成本;最后,货币政策基于风险承担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影响网络借贷市场的违约风险,货币政策收紧放大了网络借贷市场风险。实证研究发现:首先,货币政策紧缩时,网络借贷市场中借款人的融资成功率增加,网络借贷市场是正规金融市场的有效替代;其次,货币政策收紧将显着增加网络借贷市场中借款人的融资成本;第三,货币政策收紧会加大网络借贷市场中借款人的违约风险,增加借款人的还款违约率;最后,借款人的时空差异也会显着改变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的调控效果。(4)在分析金融信息化差异下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的影响中,首先,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理论、网络经济学双重视角,研究金融发展、信息化进程对网络借贷融资成功率、融资成本的作用机制;其次,从金融发展、信息化对货币政策影响的视角,分析金融信息化差异下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调控作用的差异性;进一步结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形成的空间特征和网络借贷发展的时间维度,分析金融信息化对货币政策调控作用影响的空间层面和时间维度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首先,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拓展了资金需求者的融资渠道,使得资金需求者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进而降低网络借贷市场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成本。其次,信息化的强化深刻变革了金融组织结构,降低了金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增加网络借贷的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成本;第三,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增加传统金融市场对网络借贷市场的替代效应,强化市场间资金流动性,提升借款人议价能力,进而削弱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成本的影响;第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加大借款人信息透明度,进而强化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中融资成本的影响幅度;最后,金融发展和信息化影响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成功率、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存在时空差异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以往学者对网络借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本文从宏观视角出发,分析货币政策的改变将如何影响网络借贷市场宏观利率和微观个体融资。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清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传导路径和波动溢出效应,有助于深入分析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中微观个体融资成功率、融资成本和还款违约风险的影响,有助于明确金融信息化差异将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的调控效果。(2)以往较少有学者将货币政策、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纳入同一框架下研究。本文将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纳入到同一框架中进行分析,并且运用了TVP-VAR-SV模型,分析价格型货币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冲击的时变性和非对称性,同时比较了两种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利率调控效果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间脉冲响应的分析,不仅发现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间具有紧密的联动性,更发现网络借贷对线下民间借贷有较强的竞争性。同时,构建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的VECM模型发现,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更为市场化、更不受市场分割影响的网络借贷利率对线下民间借贷利率具有引导作用。(3)以往研究仅探讨了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的波动溢出效应,由于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具有较多互动和竞争,本部分进一步将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三者纳入同一框架下分析三者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单变量GARCH效应,深入分析了线下民间借贷的GARCH效应和风险收益。同时,本文还根据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的发展背景,将整个时间段分为三个区间。通过对三者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时变性分析,进一步强化了三者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联系的时变性,并有助于防范市场间的风险传染。(4)以往较少有学者从货币政策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网络借贷市场中微观个体的融资,本文的研究将提供一个有益补充。本文将货币政策宏观数据和网贷市场微观数据结合,从宏观角度探究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微观个体融资的影响。同时,本文基于违约风险的视角发现,货币政策的改变显着影响了网络借贷市场还款违约率,为货币政策调整的风险测算将网络借贷纳入统一的框架下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还发现,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的调控会受到借款人时空差异的影响。(5)以往较少有学者从金融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角度,分析金融信息化差异将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的调控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深入检验了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影响机制。同时,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本文选取多项信息化数据,运用熵值法构建信息化指标,进而探究信息化对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影响。进一步,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网络借贷发展的时间维度,本文从空间特征、时间维度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金融信息化影响货币政策调控作用的时空差异性。
张程程[9](2019)在《网络经济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间的竞合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信息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经济应运而生,也随之带来了诸多有别于传统经济的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这种新经济特征带来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就是基于网络经济下出现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为背景,利用博弈理论讨论在经济市场中经营模式不同的两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以及策略选择,以两类企业策略行为为依托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对网络经济出现以来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的分割与融合现象做出解释,以期能够为新经济形态下企业与市场良性且有序的发展做出贡献。首先,本文从实际背景出发,对网络经济出现后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整合现象进行了讨论,并对相关理论以及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厘清研究思路,设计了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其次,本文针对经营某种同质产品的两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决策情形构建了异质类企业跨市场发展的决策竞争博弈模型,将市场区分为完全产品市场和不完全产品市场两类,分别对不同市场覆盖程度以及不同策略组合下两类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在静态博弈的基础上运用演化的思想,构建相应的演化博弈模型对竞争市场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模型的结果对不同市场覆盖情况下的演化均衡进行分析。与现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构建模型时对网络外部性做了进一步的区分,考虑了直接网络外部性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不同影响机制并将其同时反映在模型中。本文模型结果显示,当产品覆盖整个消费者市场时,根据购物成本差异大小系统存在两个演化方向,分别为两类企业均跨市场和均不跨市场,即对应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的割裂与融合。当产品未覆盖整个消费群体时,系统仅存在一个演化的方向——两类企业均进行跨市场决策,即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相互融合。
庞靓[10](2019)在《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而身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的人类,也愈发清晰的意识到,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并非都是美好的礼物,还有信息爆炸带来的泥沙俱下。诚如尼葛洛庞帝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网络信息技术将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络,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网络经济在创造高速膨胀价值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风起云涌后,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失信递增,网络侵权严重和网络犯罪的猖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唯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互联网的成果真正惠及14亿人民。只有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换来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明天。然而,现有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经济领域或产业生态经济领域,鲜有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分析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面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应用传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难以寻求出一条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以期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生态学、网络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网络生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厘清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标志。进而运用系统学、社会学以及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借助DEMATEL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为网络生态的健康、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网络生态、网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对相关概念清晰的界定和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后续研究。笔者首先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含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关联的内容。笔者在深入剖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适应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关联,只有对两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进行辨别,才能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2)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笔者首先阐释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接着,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法,在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一致性判断检验之后,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和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并对各个标志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3)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专家访谈收集了各位专家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又结合调查问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借助T检验,判断专家评价结果与检验值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和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基于DEMATEL法找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对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4)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本文在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观念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5个方面提出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为保障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的保障策略包括:培养主体的协调发展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主体网络安全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提高网络硬件设备制造水平、提高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完善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设置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专门机构设置、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二、对网络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网络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与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网络众筹概念界定与模式说明 |
1.3.1 网络众筹的概念界定 |
1.3.2 网络众筹的分类模式界定 |
1.3.3 本文研究的网络众筹模式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安排与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网络众筹参与者概念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 |
2.1.1 网络众筹参与者的概念及特征 |
2.1.2 网络众筹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 |
2.1.3 网络众筹融资模式的运行机制 |
2.2 网络众筹投资人行为特征研究 |
2.2.1 参与动机 |
2.2.2 羊群效应 |
2.2.3 地域效应 |
2.2.4 责任扩散效应 |
2.3 网络众筹筹资人行为特征研究 |
2.3.1 网络众筹模式和项目类型的选择 |
2.3.2 项目阈值机制选择 |
2.3.3 项目设计与信号传递 |
2.3.4 筹资人自身特征与信号传递 |
2.4 网络众筹参与者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双边市场理论 |
2.4.2 产品二元价值结构理论 |
2.4.3 顾客感知价值理论 |
2.4.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网络外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2.1 创业者竞争程度与众筹融资绩效 |
3.2.2 投资人关注度与众筹融资绩效 |
3.3 研究设计 |
3.3.1 变量定义 |
3.3.2 计量模型构建 |
3.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创业者竞争和投资人关注度的外部性效应探究 |
3.4.2 投资人关注度对创业者竞争外部性效应的调节作用 |
3.5 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3.5.1 创业者竞争和投资人关注度外部性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
3.5.2 稳健性检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投资人偏好研究之规模歧视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 |
4.2.1 众筹产品的二元价值结构分析 |
4.2.2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的规模歧视 |
4.3 研究设计 |
4.3.1 变量定义 |
4.3.2 计量模型构建 |
4.3.3 样本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网络众筹规模歧视存在性及所属类型探究 |
4.4.2 网络众筹规模歧视缓释因素探究 |
4.4.3 网络众筹规模歧视的O-B分解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投资人偏好研究之地域歧视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 |
5.3 研究设计 |
5.3.1 变量定义 |
5.3.2 计量模型构建 |
5.3.3 样本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地域歧视存在性及所属类型验证 |
5.4.2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地域歧视问题的影响因素探究 |
5.4.3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地域歧视路径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关于基准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5.2 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筹资人定价策略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产品众筹筹资人定价策略内涵 |
6.2.2 不同定价方式对众筹融资成功率的影响 |
6.2.3 异质产品菜单式定价下的众筹融资成功率 |
6.2.4 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变量定义 |
6.3.2 计量模型构建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融资成功率与菜单式定价 |
6.4.2 异质性分析 |
6.5 进一步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6.5.1 最高定价分级 |
6.5.2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不对称下众筹双边市场风险问题存在性研究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 |
7.2.1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形成机理 |
7.2.2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中道德风险问题形成机理 |
7.3 研究设计 |
7.3.1 变量定义 |
7.3.2 计量模型构建 |
7.3.3 样本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网络众筹双边市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存在性检验 |
7.4.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时间趋势性 |
7.4.3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经验异质性 |
7.5 稳健性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下众筹双边市场风险问题的缓释研究 |
8.1 引言 |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8.2.1 缓解道德风险问题 |
8.2.2 缓解逆向选择问题 |
8.2.3 项目外部信号缓解信息不对称 |
8.2.4 第三方背书调节作用 |
8.3 研究设计 |
8.3.1 变量定义 |
8.3.2 计量模型构建 |
8.3.3 样本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缓解网络众筹道德风险的实证研究 |
8.4.2 缓解网络众筹逆向选择的实证研究 |
8.4.3 网络众筹外部信号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实证研究 |
8.4.4 第三方背书对项目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调节作用 |
8.5 稳健性检验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和逻辑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排放及健康损害外部性 |
2.2 外部性在经济学中的源始脉络 |
2.3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
2.4 能源外部性 |
2.5 社会关系与网络经济学 |
2.6 研究评述 |
第3章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理论基础 |
3.1 关系的构成要素及经济含义 |
3.1.1 关系的构成要素 |
3.1.2 关系的经济含义 |
3.1.3 利益流的组成、大小、方向和性质 |
3.1.4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负效用流、单向和不对等特征 |
3.2 潜在关系 |
3.2.1 元关系到关系的动态转变 |
3.2.2 潜在关系的经济本质 |
3.2.3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潜在关系特征 |
3.3 关系外部性 |
3.3.1 外部性的利益流不对等本质 |
3.3.2 关系外部性模型 |
3.3.3 利益流绝对量的衡量 |
3.4 网络外部性 |
3.4.1 个体外部性及其三个层次 |
3.4.2 传统网络外部性 |
3.4.3 基于关系、个体外部性微观基础的网络外部性 |
3.4.4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网络外部性 |
3.4.5 个体、网络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
3.5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的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特征 |
3.5.1 单向关系单向流动网络博弈模型 |
3.5.2 完全图纳什网络均衡 |
3.6 小结 |
第4章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评估 |
4.1 影响路径分析方法介绍 |
4.2 私人乘用车颗粒物排放及结构特征 |
4.2.1 分析工具和模型介绍 |
4.2.2 数据获取 |
4.2.3 颗粒物减排政策各情景设置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经济因素源强的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 |
4.3.1 颗粒物扩散规律 |
4.3.2 基于源强解析的全局浓度变化规律 |
4.3.3 颗粒物浓度变化结果及分析 |
4.4 颗粒物致健康损害浓度反应函数 |
4.4.1 颗粒物致健康损害观测点 |
4.4.2 浓度反应函数形式与阈值 |
4.4.3 浓度反应函数的确定及计算 |
4.5 健康损害外部性的货币化评估 |
4.5.1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看货币化评估的必要性 |
4.5.2 货币化评估方法介绍 |
4.5.3 健康损害观测点货币化评估 |
4.6 健康损害评估的不确定性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消除机制 |
5.1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外部性消除机制的含义 |
5.2 私人乘用车使用端的庇古税及启示 |
5.2.1 OECD和欧盟国家经验 |
5.2.2 中国私人乘用车使用端庇古税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
5.2.3 政府作为割点的庇古税启示 |
5.3 私人乘用车使用端的科斯方案及启示 |
5.3.1 美国和欧盟排放交易经验 |
5.3.2 中国排放交易经验 |
5.3.3 关系、网络视角的产权及污染权 |
5.4 融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的外部性消除机制构想 |
5.4.1 科斯方案污染权限额的确定原则 |
5.4.2 构想中庇古税的确定原则 |
5.5 构想的现实意义及困难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关系、网络新视角更能反映外部性本质 |
6.1.2 准确核算健康损害货币化规模是外部性消除前提 |
6.1.3 新外部性消除构想融合庇古税和科斯方案优势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4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网络效应 |
一、网络、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
二、网络效应分类 |
三、互联网及网络效应的影响 |
第二节 双边市场 |
一、双边市场的定义 |
二、双边市场的显着特征 |
第三节 平台企业与平台定价 |
一、平台企业定义及分类 |
二、平台企业定价研究 |
三、平台企业竞争策略 |
第四节 平台治理及规制 |
一、效率及福利研究 |
二、平台治理及政府规制相关研究 |
第三章 基础框架与模型分析 |
第一节 平台企业定价的基本模型分析 |
一、垄断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
二、竞争平台定价模型分析 |
第二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 |
一、需求侧影响因素 |
二、供给侧影响因素 |
第四章 企业定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在线酒店预订平台为例 |
第一节 理论与假设 |
一、背景分析 |
二、主要假设 |
第二节 数据及变量 |
一、数据选取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变量设定 |
第三节 回归分析 |
一、模型回归 |
二、稳健性分析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平台企业定价的新特征 |
第一节 直接网络效应更能发挥影响 |
一、直接网络效应的模型分析 |
二、直接网络效应的重要应用 |
三、增强用户侧直接网络效应的影响 |
第二节 个性化定价更为普遍 |
一、个性化与价格歧视 |
二、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个性化定价 |
三、个性化定价的影响与治理 |
第三节 愈加丰富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
一、平台差异化 |
二、转移成本与用户锁定 |
三、产业融合与跨界竞争 |
第六章 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相关治理 |
第一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新的治理挑战 |
一、旧有问题产生新的挑战 |
二、围绕定价的垄断治理存在争议 |
三、平台企业的其他相关挑战 |
第二节 互联网平台企业治理新思路 |
一、政府审慎包容,为平台经济发展创造空间 |
二、企业承担责任,创平台经济良好市场环境 |
三、各方积极参与,多主体监督企业市场行为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网络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欧盟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网络平台的法律界定 |
一、“网络平台”概念的辨析 |
二、欧盟对网络平台的法律界定 |
第二节 网络平台的特征 |
一、平台市场的双边性 |
二、网络效应的外部性 |
三、平台数据的竞争性 |
第二章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一节 相关市场的基本理论 |
一、相关市场的概念 |
二、欧盟反垄断法对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二节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界定的案例分析 |
一、Google Search(Shopping)案对相关市场的界定 |
二、Facebook案对相关市场的界定 |
第三章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 |
第一节 滥用支配地位基本理论 |
一、滥用支配地位概念辨析 |
二、欧盟对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界定 |
第二节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 |
一、Google Search(Shopping)案对滥用支配地位认定 |
二、Facebook案对滥用支配地位认定 |
第四章 欧盟反垄断法面对网络平台规制的困境 |
第一节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界定的困境 |
一、经济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割裂 |
二、路径依赖与双边市场的矛盾 |
三、价值目标与经济效率的抉择 |
第二节 欧盟反垄断法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认定的困境 |
一、制度嬗变过程中的模糊性 |
二、反垄断法本身的不周延性 |
三、法律层级交错的矛盾性 |
第五章 欧盟反垄断法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规制对中国的启示:允执其中 |
第一节 中国现行法律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的认定模式 |
一、中国反垄断制度对滥用支配地位的路径及特点 |
二、中国反垄断制度对网络平台滥用支配地位规制的失语 |
第二节 欧盟反垄断法认定模式对中国反垄断制度完善的镜鉴 |
一、相关市场的祛魅 |
二、立法模式的扬弃 |
三、价值遵循的衡量 |
四、组织机构的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中企业动态创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创新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 |
2.1.1 垄断与竞争下的企业创新问题 |
2.1.2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间的关系 |
2.1.3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间的选择 |
2.2 网络外部性研究 |
2.2.1 企业的技术许可与采纳问题 |
2.2.2 网络产品兼容性问题 |
2.2.3 在位者遏制竞争者进入问题 |
2.2.4 网络型企业创新问题 |
2.3 企业投资决策常见影响因素 |
2.3.1 参考质量的相关研究 |
2.3.2 参考价格的相关研究 |
2.3.3 商誉投资的相关研究 |
2.3.4 价格管制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决策 |
3.1 引言 |
3.2 网络型企业创新决策的基本模型 |
3.3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企业最优决策行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角 |
3.3.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3.3.2 稳态分析 |
3.3.3 数值例子 |
3.4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的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 |
3.4.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3.4.2 稳态分析 |
3.4.3 数值例子 |
3.5 网络型企业创新决策一般解的数值模拟 |
3.6 网络企业创新案例分析:共享单车企业的创新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考虑参考质量时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决策 |
4.1 引言 |
4.2 考虑参考质量时网络型企业的创新决策模型 |
4.3 考虑参考质量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角 |
4.3.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4.3.2 稳态分析 |
4.3.3 数值例子 |
4.4 考虑参考质量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 |
4.4.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4.4.2 稳态分析 |
4.4.3 数值例子 |
4.5 考虑参考质量时网络型企业创新决策一般解的数值模拟 |
4.6 “高质量”企业案例分析:苹果公司创新投资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考虑参考价格时企业过程动态创新决策 |
5.1 引言 |
5.2 考虑参考价格时网络型企业的创新决策模型 |
5.3 考虑参考价格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角 |
5.3.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5.3.2 稳态分析 |
5.3.3 数值例子 |
5.4 考虑参考价格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 |
5.4.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5.4.2 稳态分析 |
5.4.3 数值例子 |
5.5 考虑参考价格时网络型企业创新决策一般解的数值模拟 |
5.6 “高性价比”企业案例分析:小米公司创新和商誉投资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外部性条件下考虑价格管制时企业产品与过程动态创新决策 |
6.1 引言 |
6.2 考虑价格管制时网络型企业的创新决策模型 |
6.3 考虑价格管制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角 |
6.3.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6.3.2 稳态分析 |
6.3.3 数值例子 |
6.4 考虑价格管制的网络型企业最优决策行为:社会福利最大化视角 |
6.4.1 最优条件和特性 |
6.4.2 稳态分析 |
6.4.3 数值例子 |
6.5 考虑价格管制时网络型企业创新决策一般解的数值模拟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完成情况 |
(6)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
1.4.1 基本思路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 网络安全与漏洞治理 |
2.1.1 网络安全及其经济学的概念内涵 |
2.1.2 漏洞治理是网络安全的核心命题 |
2.1.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三种类型:“节点内”、“节点间”与“整体网络” |
2.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现实困境 |
2.2.1 漏洞检测的技术方法困境 |
2.2.2 漏洞治理的安全需求困境 |
2.2.3 漏洞治理的投资激励困境 |
2.2.4 漏洞治理的信息激励困境 |
2.2.5 漏洞治理的政策制度困境 |
2.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市场行为的基本内涵 |
2.3.2 “节点内”微观市场主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
2.3.3 “节点间”双边市场交易的漏洞治理模型分析 |
2.4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2.4.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
2.4.2 政府治理最优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 |
2.4.3 政府治理策略的帕累托最优解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节点内”治理:微观市场主体的投资激励与策略 |
3.1 微观市场主体网络漏洞平时防护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
3.1.1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相关问题描述 |
3.1.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
3.1.3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
3.1.4 网络漏洞平时防护策略的绩效分析 |
3.2 微观市场主体漏洞威胁应对行为的成本—收益模型 |
3.2.1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的相关问题描述 |
3.2.2 成本—收益模型假设与构建 |
3.2.3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最优化分析 |
3.2.5 网络漏洞威胁应对策略的绩效分析 |
3.3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
3.3.1 漏洞治理投资优化的探索 |
3.3.2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分析 |
3.3.3 漏洞治理投资的决策算法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节点间”治理:漏洞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与策略 |
4.1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经济学假设 |
4.1.1 企业交易决策经济动力分析 |
4.1.2 信号显示与网络漏洞甄别 |
4.1.3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分析 |
4.2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市场的信息激励模型构建 |
4.2.1 相关假设 |
4.2.2 漏洞信息双交易市场的贝叶斯纳什均衡 |
4.3 网络漏洞信息双边交易的市场交易机制 |
4.3.1 网络漏洞信息的公开拍卖机制 |
4.3.2 网络漏洞信息发布时间的策略优化 |
4.3.3 网络漏洞补丁管理策略优化 |
4.4 网络漏洞信息市场交易的安全信号显示机制探讨 |
4.4.1 安全信号显示机制分析 |
4.4.2 安全信号显示价值分析 |
4.4.3 安全信号的市场交易基础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整体网络”治理:“市场失灵”下政府的网络安全治理策略 |
5.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职责 |
5.1.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失灵” |
5.1.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职责 |
5.1.3 网络安全的有效供给 |
5.2 政府对自主创新网络安全企业的产业支撑分析 |
5.2.1 我国网络安全自主可控建设存在的短板 |
5.2.2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投资博弈模型 |
5.2.3 政府支撑产业发展的策略优化 |
5.3 网络安全漏洞的政府治理 |
5.3.1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公共投资机制 |
5.3.2 网络安全漏洞治理损失的财政补贴 |
5.3.3 政府对网络安全服务商的政策规制 |
5.3.4 政府对网络漏洞信息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优化网络安全治理的政策建议 |
6.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市场机制 |
6.1.1 把握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形成机理 |
6.1.2 警惕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负面价值 |
6.1.3 夯实网络安全漏洞市场机制的实践基础 |
6.2 加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府规制 |
6.2.1 健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政策法规 |
6.2.2 创新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技术模式 |
6.2.3 搭建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产业联盟 |
6.3 优化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管理策略 |
6.3.1 加强网络企业安全评估 |
6.3.2 落实网络安全行为管理 |
6.3.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管理 |
6.4 推进网络安全漏洞的协同治理 |
6.4.1 搞好顶层设计,确保集中统一 |
6.4.2 搞好职责分配,确保定位准确 |
6.4.3 搞好军民融合,确保协同高效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B2C网络平台 |
1.3.2 嵌入风险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网络平台的相关研究 |
2.1.1 网络平台的相关内涵 |
2.1.2 网络平台的运行机制 |
2.2 网络平台风险的生成分析 |
2.2.1 网络平台风险的类型 |
2.2.2 网络平台风险的成因分析 |
2.2.3 网络平台风险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平台风险的治理机制 |
2.3 网络嵌入的相关研究 |
2.3.1 网络嵌入的相关内涵 |
2.3.2 网络嵌入的分析框架 |
2.3.3 网络嵌入的经济后果 |
2.3.4 嵌入风险的相关研究 |
2.4 风险传导的相关研究 |
2.4.1 风险传导的相关内涵 |
2.4.2 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2.4.3 风险传导的演变过程 |
2.4.4 风险传导的影响因素 |
2.4.5 风险传导的防控策略 |
2.5 文献述评 |
2.6 理论基础 |
2.6.1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6.2 演化博弈理论 |
2.6.3 复杂网络理论 |
2.6.4 传播动力学理论 |
第3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2 案例选择 |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3.3 研究资料分析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模型阐释与讨论 |
3.4.1 嵌入风险生成的驱动因素 |
3.4.2 嵌入风险的生成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机理分析 |
4.1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与特征 |
4.1.1 嵌入风险传导的内涵 |
4.1.2 嵌入风险传导的特征 |
4.2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的构成要素 |
4.2.1 嵌入风险源 |
4.2.2 嵌入风险流 |
4.2.3 嵌入风险传导载体 |
4.2.4 嵌入风险传导通道 |
4.2.5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 |
4.2.6 嵌入风险接受者 |
4.2.7 嵌入风险传导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
4.3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传导路径 |
4.3.1 链式传导路径 |
4.3.2 网状辐射传导路径 |
4.3.3 网状聚集式传导路径 |
4.3.4 网状交互式传导路径 |
4.4 嵌入风险传导的生命周期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主体间的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
5.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5.2 模型构建 |
5.2.1 模型假设 |
5.2.2 损益变量的设定 |
5.2.3 支付矩阵的构建 |
5.3 复制动态方程及均衡点 |
5.3.1 复制动态方程 |
5.3.2 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5.4 博弈主体演化博弈分析 |
5.4.1 监管效力不足时 |
5.4.2 违规成本较高时 |
5.4.3 惩罚力度较大时 |
5.5 仿真分析 |
5.5.1 网络平台稳定策略分析 |
5.5.2 入驻商家的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3 消费者策略稳定性分析 |
5.5.4 三方主体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外部传导与仿真分析 |
6.1 研究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6.1.1 BA无标度网络适应性分析 |
6.1.2 SIR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
6.2 模型构建 |
6.2.1 模型假设 |
6.2.2 传播规则 |
6.2.3 随时间变化的状态转移率函数的构建 |
6.3 模型仿真分析 |
6.3.1 网络结构对风险传导的影响 |
6.3.2 嵌入风险传导阈值分析 |
6.3.3 改进模型中参数对嵌入风险传导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中介理论 |
2.1.2 网络外部性理论 |
2.1.3 利率传导理论 |
2.1.4 市场竞争理论 |
2.2 网络借贷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借款人特征对融资的影响 |
2.2.2 订单特征对融资的影响 |
2.2.3 网络借贷的其他相关研究 |
2.3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市场利率的影响研究 |
2.3.1 货币政策对正规金融的影响 |
2.3.2 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 |
2.3.3 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间的互动研究 |
2.4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的波动溢出研究 |
2.4.1 货币政策对正规金融的波动溢出效应 |
2.4.2 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波动溢出效应 |
2.5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微观个体的影响研究 |
2.5.1 货币政策对正规金融微观融资的影响 |
2.5.2 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微观融资的影响 |
2.6 金融信息化影响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调控机制研究 |
2.6.1 金融信息化对网络借贷的影响研究 |
2.6.2 金融信息化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影响研究 |
2.7 研究现状小结 |
3.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引导机制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3.1.1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和线下民间借贷的影响路径 |
3.1.2 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的共性和异质性 |
3.1.3 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的联动性和竞争性 |
3.2 数据分析与实证模型 |
3.2.1 实证模型 |
3.2.2 实证数据 |
3.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
3.2.4 模型参数检验 |
3.2.5 时变(Time-Varying)随机波动分析 |
3.3 实证分析 |
3.3.1 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两类民间借贷的冲击 |
3.3.2 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两类民间借贷的冲击 |
3.3.3 两类民间借贷的利率联动机制及动态演化 |
3.3.4 两类民间借贷的长期均衡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利率的波动溢出效应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4.1.1 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波动溢出机制 |
4.1.2 两类民间借贷的异质性及其对货币政策感知的差异性 |
4.1.3 网络借贷与线下民间借贷的波动溢出机制 |
4.2 数据分析与实证模型 |
4.2.1 数据选取和描述性分析 |
4.2.2 单元GARCH模型 |
4.2.3 多元BEKK-GARCH模型 |
4.3 单变量波动性实证分析 |
4.3.1 GARCH效应分析 |
4.3.2 风险收益分析 |
4.4 多变量波动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
4.4.1 全时段货币政策与民间借贷间的波动溢出效应 |
4.4.2 货币政策与民间借贷波动溢出效应的时变性 |
4.5 本章小结 |
5.货币政策对网贷微观个体融资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1.1 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成功率的作用机制 |
5.1.2 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成本的作用机制 |
5.1.3 货币政策对网贷违约风险的作用机制 |
5.2 数据分析与实证模型 |
5.2.1 模型设定 |
5.2.2 研究样本 |
5.2.3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分析 |
5.3.1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成功率的影响 |
5.3.2 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融资成本的影响 |
5.3.3 货币政策对融资成功率和融资成本影响的时空差异性 |
5.4 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还款违约率的影响 |
5.4.1 货币政策对网贷还款违约率的影响 |
5.4.2 货币政策对还款违约率影响的空间差异 |
5.5 本章小结 |
6.金融信息化差异下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
6.1.1 金融信息化对网贷融资的影响 |
6.1.2 金融信息化影响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的调控作用 |
6.2 数据分析与实证模型 |
6.2.1 模型设定 |
6.2.2 研究样本 |
6.2.3 信息化进程测度 |
6.2.4 描述性统计 |
6.3 实证分析 |
6.3.1 金融信息化对网络借贷融资的影响 |
6.3.2 金融信息化差异下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的影响 |
6.3.3 金融信息化影响货币政策对网贷融资调控作用的时空差异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网络经济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间的竞合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博弈论相关理论及发展回顾 |
2.1.1 博弈论发展概述 |
2.1.2 演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及相关研究 |
2.2 网络外部性与网络经济 |
2.2.1 网络经济的定义与特征 |
2.2.2 网络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 |
2.2.3 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竞争研究 |
2.3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性与共生性研究 |
2.3.1 传统线下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共生性研究 |
2.3.2 传统线下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性研究 |
2.3.3 传统企业进入网络市场的相关研究 |
2.3.4 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市场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与本文切入点 |
2.5 相关概念界定 |
2.5.1 产品市场 |
2.5.2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前提假设与模型构建 |
3.1 前提假设 |
3.2 完全产品市场中异质企业跨市场的决策 |
3.3 不完全产品市场中异质企业的跨市场决策 |
3.4 外部性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分析 |
3.4.1 完全产品市场下网络外部性对企业跨市场经营的影响 |
3.4.2 不完全产品市场下外部性对企业跨市场经营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演化模型均衡与结果 |
4.1 完全产品市场下博弈的演化均衡 |
4.1.1 演化均衡策略 |
4.1.2 演化均衡结果分析 |
4.2 不完全产品市场下博弈的演化均衡 |
4.2.1 演化均衡策略 |
4.2.2 演化均衡结果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演化结果 |
4.3.2 竞争市场的演化 |
4.4 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的融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贡献 |
5.2 研究的局限性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网络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动力 |
1.1.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 |
1.1.3 信息生态学科发展探索的方向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网络生态的研究现状 |
1.3.2 网络经济的研究现状 |
1.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
2.1 网络生态理论 |
2.1.1 网络生态的概念 |
2.1.2 网络生态的类型 |
2.2 网络经济理论 |
2.2.1 网络经济的概念 |
2.2.2 网络经济的类型 |
2.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关联理论 |
2.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 |
2.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关联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 |
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
3.1.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
3.1.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
3.1.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 |
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确定 |
3.2.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初步建立 |
3.2.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最终筛选 |
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具体含义 |
3.3.1 网络经济活动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 |
3.3.2 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
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4.1.1 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
4.1.2 影响因素的最终确定 |
4.2 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
4.2.1 确定直接影响因素矩阵 |
4.2.2 确定综合影响因素矩阵 |
4.2.3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
4.3 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
4.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主体协调发展意识的影响 |
4.4.2 网络平台监管制度的影响 |
4.4.3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 |
5.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保障策略 |
5.1.1 培养主体协调发展观念 |
5.1.2 提高网络空间法制观念 |
5.1.3 强化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
5.1.4 加强主体网络安全意识 |
5.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策略 |
5.2.1 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 |
5.2.2 网络侵权乱象的整治制度 |
5.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机构保障策略 |
5.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组织机构的设置 |
5.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机构的职责划分 |
5.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资金保障策略 |
5.4.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 |
5.4.2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保障 |
5.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策略 |
5.5.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
5.5.2 提升网络平台开发建设水平 |
5.5.3 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访谈提纲 |
附录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
附录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
附录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对网络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众筹双边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与风险问题研究[D]. 韩坤. 山东大学, 2021(11)
- [2]私人乘用车颗粒物致健康损害外部性分析 ——基于关系、网络视角[D]. 姜雁杰. 山东大学, 2020(01)
- [3]互联网平台企业定价问题研究[D]. 刘佳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网络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欧盟的经验[D]. 王宇辰. 兰州大学, 2020(01)
- [5]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产业中企业动态创新决策研究[D]. 丁一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网络安全漏洞治理的经济学研究[D]. 张帆. 国防科技大学, 2020(01)
- [7]B2C网络平台嵌入风险生成与传导研究[D]. 王永青.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6)
- [8]货币政策对网络借贷的影响研究[D]. 梁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网络经济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间的竞合博弈研究[D]. 张程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庞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