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最短尺寸链原则与最短测量链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江艳燕[1](2020)在《基于本体考虑配合偏差的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尺寸链的自动生成是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的重要基础,目前多数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都依赖人工交互。这种方法在计算机设计系统中不但难以传输和共享产品表示模型中的相关公差信息,而且一般未考虑不同配合类型下配合偏差对尺寸链生成的影响,因此难以保证尺寸链生成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基于本体在概念描述、知识表达和数据共享等方面的优势,研究利用本体来实现考虑配合偏差的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的一种智能化的方法,提高了尺寸链生成的准确性,并实现了公差信息的共享性和可扩展性。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尺寸链自动生成的几何表示模型。分析并提取装配尺寸链领域中系统化的装配约束关系信息、配合类型和几何特征信息等,对于已有的装配体,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将其划分成零件层、几何特征层、装配约束层以及尺寸及公差单元层。为减小配合偏差对尺寸链生成的影响,根据特征面之间是否有间隙,将特征面之间的间隙量映射成漂移配合,以此为基础对装配约束关系进行分类,将配合类型分成漂移配合和固定配合。每一层都用于提取并表示该层相应的公差信息,进而利用要素之间的公差信息表示零件之间的公差信息,为构建装配尺寸链生成推理知识库提供前提条件。2.构建尺寸链自动生成的本体表示模型。在几何表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装配尺寸链的本体模型,对各个配合关系层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划分,列出配合偏差、装配约束和配合类型等重要术语;定义装配尺寸链中涉及到的类以及层次关系,定义本体表示模型中装配关系、尺寸关系和间隙关系等相关属性,并对属性进行限制。3.构建尺寸链自动生成的推理规则库。根据构建的尺寸链自动生成本体模型,将相关公差信息转换成JESS推理规则。利用本体语言规则理解尺寸链生成对应的公差关系和公差信息,运用推理规则描述配合类型的分类、漂移配合的处理、尺寸的提取以及最短路径的选择等来建立推理规则库,为原型系统开发奠定知识基础。4.开发基于本体的考虑配合偏差的尺寸链生成原型系统。在本体表示模型和推理规则库的基础上构建了原型系统结构。采用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和JESS推理引擎开发装配尺寸链生成的知识库系统。最后,通过滚轮实例验证该原型系统的可行性。
李亚方[2](2020)在《考虑旋量理论的尺寸路径图三维公差数学建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尺寸式、工艺尺寸路径图和装配尺寸路径图进行了分析,运用路径图建立全相关尺寸模型得到尺寸公差信息的研究中发现,相关计算中只考虑了尺寸公差信息,并没有同时考虑几何公差信息,也没有同时考虑公差累积的情况。所以运用尺寸路径图来进行公差分析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引入小位移旋量理论(SDT)将公差域进行参数化,无论是尺寸公差信息,还是几何公差信息可以同时考虑对于目标尺寸公差的影响效果。引入公差旋量参数的数学传递模型——齐次坐标矩阵传递模型、雅可比矩阵传递模型。同时也推导出了在温度、载荷等外界因素下,柔性装配中存在的偏差数学传递模型。在本文确定尺寸路径图中各个组成路径的相关路径对目标尺寸(FR)的影响,从而计算目标尺寸的公差。尺寸路径图就像一个媒介一样,将相关尺寸连接在一起,并提供它们的关系。最后列举了平面孔系零件加工和简单装配体两个例子,建立了相关模型,运用仿真证明了该理论的可行性,同时也为尺寸路径图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张国兵[3](2019)在《3DCS公差分析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汽车制造企业只能通过不断的推出新车型来满足市场需求,汽车的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控制等显得尤为突出。汽车车身尺寸偏差会严重影响整车的质量,国内主机厂经过多年的逆向对标及自主研发尝试后,在汽车车身的尺寸控制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尺寸公差设计提供的广阔的平台,利用计算机进行尺寸公差分析设计是国内外汽车企业研究的热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尺寸工程是目前为止汽车制造厂家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工具,贯穿于汽车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例如造型开发、设计开发、设计验证、量产准备,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总体来说,尺寸工程包括尺寸公差设计以及尺寸公差控制,尺寸公差设计又包括:造型开发阶段的DTS设定,设计开发阶段的零部件定位策略,工艺阶段的零件公差分配及优化和工艺阶段的零件GD&T设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零件定位基准的设计和公差设定及分析优化,它是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公差的大小不仅影响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同时可以在设计验证前发现装配干涉或装配困难的问题并提前解决,从而使新产品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保证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本文以白车身为研究对象,针对门盖类整车间隙、面差从尺寸工程的角度出发确保其装配精度,分析了尺寸工程和公差分配优化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DTS的设定、RPS的设定、公差分配与优化及GD&T设计。借助于3DCS的Move和Measure对某MPV侧围、翼子板及四门两盖三维数模进行公差建模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使装配更加合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
李胜强,赵景山[4](2019)在《设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和转换》文中认为分析了设计尺寸链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利用矢量五步法进行线性尺寸链的分析和计算,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说明了如何调整、优化设计尺寸链以到达产品经济性和互换性的目的;同时,根据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划分,设计完成后的生产制造和检测过程同样离不开尺寸链计算,因此,也对设计尺寸链向工艺尺寸链的转化和换算以满足生产制造需要给出计算实例,并通过尺寸转换使受限制的检测条件亦能验证设计尺寸,从而实现了生产制造的经济性以及高效检测的准确性,即以设计尺寸为基础,通过五步法的简单转换来满足生产制造和检测的需要,确保了设计尺寸在整个价值链中保持恒定不变,从而保证了最终产品的功用和性能。
连潇[5](2018)在《尺寸链反计算组成环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依据尺寸链的解算原理,对完全互换法反计算中应用等公差法解算尺寸链过程中组成环的确定方法、协调环的选择方法、组成环极限偏差的确定方法等重要难点环节的解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实例求解过程中对这些方法的应用做了详细说明,计算结果符合要求。掌握这些方法、正确合理地计算尺寸链中各组成环的参数,确定尺寸精度,对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机器的装配精度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沙辉,谭克银[6](2017)在《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装配精度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某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尺寸链的误差传递模型图。通过计算传递因子及贡献率,找出影响装配精度的关键尺寸,并对关键尺寸进行公差优化,在保证装配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为解决其它复杂空间结构的装配精度问题提供参考。
周志鹏[7](2016)在《五轴数控机床刀具姿态及运动误差同步检测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控机床的运动精度是评价其加工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零件的加工质量。仪器检测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检测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检验各类数控机床的运动精度,然而对于五轴数控机床,现有的仪器检测法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和繁琐性。由于大部分的五轴数控机床都具备RTCP(Rotation tool center point)功能,在该功能下通过数控程序规划RTCP轨迹可以控制机床刀具刀尖点相对工件坐标系保持静止,而机床的旋转轴和平移轴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运动。基于该功能研制的R-test检测仪也因待检范围的缩小提高了检测精度,简化了检测过程,但其仅具备了机床的运动误差检测功能,并存在不确定的延时问题,无法为机床的参数调整和故障机床的溯源提供更有利的数据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五轴机床刀具姿态及运动误差同步检测方案,实现了机床刀具运动误差与各运动轴位置的实时同步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RTCP轨迹下机床转动轴与平动轴之间的位置约束关系分析机床刀具姿态与运动误差同步检测方案的可行性;针对现有的检测方案,分析系统延时所引起的测量偏差问题,介绍同步检测的必要性。2、结合检测仪的功能需求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对检测仪进行模块化的结构方案设计,完成同步检测仪整体机械结构的详细设计与关键器件的选型;根据检测仪运动误差测量部分的结构形式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最大有效可测空间与测量灵敏度,确定运动误差测量部分的关键结构参数。3、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误差建模方法,建立同步检测仪的运动误差和姿态角测量精度的数学模型;并依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分别对运动误差测量链和姿态角测量链中误差项的影响规律进行仿真与分析。4、依据各误差元素的影响规律曲线,划分检测仪所包含误差元素的主次关系;通过建立芯轴轴系的径向尺寸链,计算多种情况下轴系径向跳动误差的不确定度;分析球头所含误差项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情况,提出球头回转误差的标定方法。
段林海[8](2015)在《如何制定零件的尺寸公差》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尺寸公差制定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介绍了不同情况下零件尺寸公差的制定,从而正确合理地进行零件尺寸公差制定,满足零件生产及装配、互换的需要。
陈立林,孙超[9](2015)在《东风天龙车身间隙面差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在汽车生产中,间隙面差的控制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本文主要从车身制造工艺流程的分析、间隙面差尺寸链的建立、关键零部件的检测与修配等方面对东风天龙系列车身间隙面差优化与控制过程进行论述,为开闭合精度的全过程质量管控提供参考。车身间隙面差定义及设定值(1)车门间隙面差要求。车身间隙面差是为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外观品质,设计时在产品总图和部件装配图上对装配精度提出的
陈颖宇,李强,何耀华,韦炜[10](2015)在《基于尺寸链和运动学分析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结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某微型汽车5挡手动变速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换挡卡滞的原因是操纵机构的内部换挡拨头与拨块存在运动干涉.经尺寸链核算,拨头与拨块槽间隙的设计不合理是换挡发卡的根本原因,据此重新分配拨头与拨块槽的最小间隙,并利用运动学仿真软件Adams,根据调整后的间隙重新设计相应挡位上的倒角,改善换挡卡滞的问题.
二、浅议最短尺寸链原则与最短测量链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最短尺寸链原则与最短测量链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本体考虑配合偏差的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差信息建模 |
§1.2.2 尺寸链自动生成技术 |
§1.2.3 本体技术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研究内容 |
§1.3.1 基本结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装配尺寸链几何表示模型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装配信息模型 |
§2.3 零件层 |
§2.4 几何特征层 |
§2.5 装配约束层 |
§2.6 尺寸及公差等级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尺寸链本体模型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本体模型的构建 |
§3.2.1 重要术语的列出 |
§3.2.2 类的定义 |
§3.2.3 属性的定义 |
§3.2.4 属性的限定 |
§3.3 基于本体装配尺寸链的自动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推理规则库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本体推理规则基本理论 |
§4.2.1 网络本体语言 |
§4.2.2 库函数 |
§4.2.2 Jess推理机 |
§4.3 装配尺寸链生成规则的构建 |
§4.3.1 配合类型的分类 |
§4.3.2 漂移配合的处理 |
§4.3.3 尺寸的提取 |
§4.3.4 增减环的判断 |
§4.3.5 最短路径的选择 |
§4.3.6 封闭环的计算 |
§4.4 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的知识库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知识库系统结构 |
§5.3 装配尺寸链生成知识库的设计 |
§5.3.1 本体的构建 |
§5.3.2 推理规则的构建 |
§5.3.3 推理结果的展示 |
§5.4 原型系统的开发 |
§5.4.1 信息输入模块 |
§5.4.2 本体转换模块 |
§5.4.3 结果输出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考虑旋量理论的尺寸路径图三维公差数学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公差模型简述 |
1.3 图论与路径图 |
1.4 公差分析与分配方法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框架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尺寸路径图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工艺尺寸路径图的介绍与研究 |
2.2.1 路径图建立的思想 |
2.2.2 工艺尺寸路径图的一些相关概念 |
2.2.3 工艺路径图建立的方法 |
2.2.4 工艺尺寸路径图的应用 |
2.3 装配尺寸路径图的介绍与研究 |
2.3.1 装配尺寸路径图的相关概念 |
2.3.2 装配路径图建立的方法 |
2.3.3 装配尺寸路径图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公差旋量模型及其研究 |
3.1 引言 |
3.2 三维公差旋量模型简介 |
3.3 旋量模型的建立与再研究 |
3.3.1 坐标系的建立与各旋量模型符号的表示画法 |
3.3.2 平面特征公差旋量表示 |
3.3.3 圆柱特征公差旋量表示 |
3.3.4 各类公差域旋量表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公差数学传递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齐次坐标变换理论 |
4.2.1 空间点的描述 |
4.2.2 点方位描述的研究 |
4.2.3 齐次坐标系下空间特征点的探讨 |
4.3 齐次坐标矩阵传递模型 |
4.3.1 传递模型表达形式 |
4.3.2 分析的步骤及流程 |
4.4 雅克比矩阵传递模型 |
4.4.1 雅克比矩阵的通式与表达含义 |
4.4.2 雅克比旋量模型的描述 |
4.4.3 雅克比旋量的统计算法 |
4.4.4 分析的步骤及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的建模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平面孔系零件的建模与分析 |
5.2.1 依据路径图的原有方法分析 |
5.2.2 依据路径图的新方法分析 |
5.2.3 结论 |
5.3 简单装配体的建模与分析 |
5.3.1 装配体介绍及工程图 |
5.3.2 依据具有位置信息路径图的方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3)3DCS公差分析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尺寸工程 |
1.2.1 尺寸工程概述 |
1.2.2 尺寸工程的研究现状 |
1.3 尺寸工程在车身开发中的应用 |
1.3.1 车身尺寸工程的流程 |
1.3.2 尺寸工程的分析方法 |
1.3.3 尺寸工程的特点 |
1.4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尺寸链设计 |
2.1 引言 |
2.2 尺寸链的相关理论知识 |
2.2.1 尺寸链及其基本概念 |
2.2.2 尺寸链分类 |
2.3 尺寸链的建立与计算 |
2.3.1 尺寸链的建立 |
2.3.2 尺寸链的计算 |
2.3.3 尺寸链的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尺寸和形位公差设计 |
3.1 DTS的设定 |
3.2 RPS的设定 |
3.2.1 车身RPS设定的基本原则 |
3.2.2 车身RPS设定的具体步骤 |
3.3 零件初始公差的设定 |
3.4 公差仿真分析与优化 |
3.5 GD&T的设计 |
3.5.1 GD&T的主要内容 |
3.5.2 GD&T的设计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DCS公差建模 |
4.1 整车3DCS公差模型 |
4.1.1 模型的创建 |
4.1.2 DTS确认 |
4.1.3 白车身焊接工艺流程确认 |
4.1.4 车身零件定位基准确认 |
4.2 3DCS建模 |
4.2.1 三维数模的导入 |
4.2.2 Feature 创建 |
4.2.3 Move创建 |
4.2.4 Tolerance创建 |
4.2.5 Measure创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优化 |
5.1 Monte-Carlo分析法 |
5.1.1 Monte-Carlo分析法基本原理 |
5.1.2 Monte-Carlo分析法基本流程 |
5.2 3DCS输出结果的处理 |
5.2.1 仿真结果输出 |
5.2.2 敏感度及几何影响因子分析 |
5.2.3 详细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方案及优化 |
5.3.1 优化调整公差 |
5.3.2 优化调整尺寸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产验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设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和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尺寸链的计算 (正计算) |
3 制造部门尺寸传递计算 (反计算) |
4 检验部门尺寸传递计算 |
5 结语 |
(5)尺寸链反计算组成环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解算尺寸链的方法 |
1.1 完全互换法 |
1.1.1 正计算 |
1.1.2 反计算 |
1.2 统计互换法 |
1.3 尺寸链的其他解法 |
1.3.1 分组装配法 |
1.3.2 修配装配法 |
1.3.3 调整装配法 |
2 反计算组成环公差的确定 |
2.1 尺寸链的建立 |
2.1.1 确认封闭环 |
2.1.2 查明组成环 |
2.1.3 绘制尺寸链图 |
2.2 组成环公差的确定方法 |
2.2.1 组成环公差调整 |
2.2.2 协调环的选择方法 |
2.2.3 组成环极限偏差的确定方法 |
3 尺寸链计算公式 |
3.1 封闭环公称尺寸A0 |
3.2 封闭环的公差 |
3.3 封闭环的中间偏差 |
3.4 用中间偏差、公差表示极限偏差 |
3.5 用公称尺寸、极限偏差表示极限尺寸 |
4 组成环确定方法的应用 |
4.1 分析 |
4.2 解算过程 |
4.2.1 组成环分析 |
4.2.2 确定各组成环的公差 |
4.2.3 确定各组成环的极限偏差 |
4.2.4 核算封闭环的极限尺寸 |
5 结论 |
(6)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装配精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误差建模 |
2 装配精度分析基本方法 |
3 计算结果 |
4 优化结果 |
5结束语 |
(7)五轴数控机床刀具姿态及运动误差同步检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五轴机床运动误差及其检测技术 |
1.2 国内外R-test检测仪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机床运动误差与轴位置同步测量的意义 |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结构 |
1.4.1 课题来源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数控机床RTCP功能及检测的实时性分析 |
2.1 五轴数控机床的RTCP功能 |
2.2 检测过程中机床轴间约束关系与RTCP轨迹 |
2.2.1 平动轴与转动轴间约束关系 |
2.2.2 常用的RTCP轨迹描述方式 |
2.3 非同步检测方式的数据滞后问题 |
2.3.1 轴位置反馈系统数据输出延时分析 |
2.3.2 非同步检测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 |
2.4 同步检测系统组成与测量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检测仪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 |
3.1 同步检测仪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指标 |
3.2 同步检测仪机械结构设计 |
3.2.1 刀具姿态与运动误差同步检测机构设计 |
3.2.2 辅助对中部分结构设计与分析 |
3.2.3 关键器件选型 |
3.2.4 检测仪整机结构与工作流程 |
3.3 运动误差测量部分的可测空间分析 |
3.3.1 运动误差测量模型的建立 |
3.3.2 有效可测空间分析 |
3.4 运动误差测量的灵敏度分析 |
3.4.1 灵敏度评价指标 |
3.4.2 寻优流程与结果 |
3.5 最优结构参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步检测仪误差的影响规律分析 |
4.1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误差求解方法 |
4.2 同步检测仪测量精度的建模 |
4.2.1 检测系统拓扑结构的描述 |
4.2.2 检测仪的各项误差源描述 |
4.2.3 检测系统特征矩阵的计算 |
4.2.4 检测仪测量精度模型的建立 |
4.3 各误差分量对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规律 |
4.3.1 运动误差测量链中各误差项的影响规律 |
4.3.2 姿态角测量链中各误差项的影响规律 |
4.4 误差影响规律分析对结构设计的指导 |
4.4.1 误差项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程度分类 |
4.4.2 芯轴轴系回转误差的分析与控制 |
4.4.3 球头形状误差与回转误差的标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如何制定零件的尺寸公差(论文提纲范文)
1 尺寸公差的作用 |
2 尺寸公差类别 |
2.1 单一零件尺寸公差制定 |
2.2 配合公差制定 |
2.3 装配尺寸链公差制定 |
2.3.1 装配尺寸链的定义 |
2.3.2 建立装配尺寸链 |
2.3.3 确定组成环 |
2.3.4 用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 |
3 结束语 |
(9)东风天龙车身间隙面差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车身间隙面差定义及设定值 |
东风天龙车身间隙面差现状 |
车身制造工艺流程解析 |
尺寸链原理解析及装配尺寸链建立 |
间隙面差精度控制总体思路 |
零件精度检测 |
关键零件的精度控制及相关尺寸的分析与修配 |
1.天龙前围外侧板轮廓尺寸修配 |
2.门框分装夹具调整 |
3.车门轮廓尺寸偏差原因与对策 |
4.前围总成及前面罩机构分析 |
5.前围上横梁冲压零件整形 |
6.面罩分装夹具定位销尺寸及定位精度的调整 |
7.前面罩包边机精度修复 |
8.侧围外板局部整形 |
9.与开启件开闭合顺畅性有关的零部件设计变更 |
实施效果 |
车身间隙面差稳定型控制 |
结语 |
(10)基于尺寸链和运动学分析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结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操纵机构的结构原理 |
2 换挡性能欠佳的原因分析 |
3 拨头与拨块槽尺寸的改进设计 |
3.1 变速操纵机构尺寸链的分析与计算 |
3.2 拨块槽倒角的确定 |
4 方案验证 |
5 结 束 语 |
四、浅议最短尺寸链原则与最短测量链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本体考虑配合偏差的装配尺寸链自动生成[D]. 江艳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2]考虑旋量理论的尺寸路径图三维公差数学建模与分析[D]. 李亚方. 太原科技大学, 2020
- [3]3DCS公差分析技术在汽车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D]. 张国兵.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2)
- [4]设计尺寸链的计算方法和转换[J]. 李胜强,赵景山.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9(01)
- [5]尺寸链反计算组成环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J]. 连潇. 陇东学院学报, 2018(01)
- [6]航空发动机重要部件装配精度的分析[J]. 沙辉,谭克银. 机械制造, 2017(10)
- [7]五轴数控机床刀具姿态及运动误差同步检测仪研究[D]. 周志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如何制定零件的尺寸公差[J]. 段林海. 装备制造技术, 2015(11)
- [9]东风天龙车身间隙面差控制[J]. 陈立林,孙超. 汽车工艺师, 2015(11)
- [10]基于尺寸链和运动学分析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结构改进研究[J]. 陈颖宇,李强,何耀华,韦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