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进棉田长期预报研究

棉蚜进棉田长期预报研究

一、棉蚜迁入棉田始见期的长期预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热依汗古丽·阿布都热合曼,伊力亚尔·达吾提江,艾合买提江·努力买买提,魏新政,匡猛[1](2021)在《2020年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各地植保系统调查数据,概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年棉花主要病虫害总体发生情况,并从越冬基数、气象条件、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及栽培品种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做好全区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肉孜汗·尼牙孜,热西旦·买合木提[2](2019)在《2019年尉犁县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今后防治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尉犁县是农业大县,植棉收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如何有效地防治棉花病虫害,已成为当前尉犁县棉花生产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阐述了2018~2019年棉花作物病虫害的现状、发生原因分析、防治措施及对今后防治技术的思考。

郭俊杰,杨寒丽,陈艳,吾买尔江,吴莉莉,马诗科[3](2019)在《2011—2018年巴州棉花病虫害上升为害特点及原因分析》文中指出2011—2018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棉花病虫害发生为害总体呈上升趋势,虫害明显重于病害。害虫主要以棉蚜、棉叶螨、棉蓟马为主,病害以枯萎病、黄萎病和苗病为主。分析认为,巴州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常年连作,棉花品种抗性下降,长期不科学使用农药,气温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果棉间作的栽培模式及覆膜滴灌技术的普遍应用,均有利于棉田病虫害的发生。

解雅梅[4](2019)在《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作物布局、气候条件的变化,玉米品种的更替及玉米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玉米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程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玉米蚜虫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对玉米的产量及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筛选和利用玉米抗虫品种,通过自身的抗虫性使玉米减轻受害,是控制玉米害虫的重要措施,也是害虫综合治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用IE09S034、808、大北农等3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并以其对应的常规玉米亲本分别作为对照,从玉米叶片物理性状、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及不同品种玉米上蚜虫体内解毒酶、保护酶及消化酶的活性等方面,研究转基因玉米与抗蚜性的关系,探讨转基因玉米对蚜虫的抗性作用及利用,为玉米蚜虫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田间系统调查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各玉米品种上蚜虫的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但转基因品种与对照上的蚜量差异较大。秋玉米蚜虫在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至9月上旬出现高峰,此后种群数量下降,9月下旬田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夏玉米田间蚜虫在5月上中旬出现,前期种群上升慢,5月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6月上中旬田间蚜虫逐渐消失。此外,对玉米蚜种群密度调查分析显示,转基因品种上的玉米蚜虫数量显着低于对照。2.对玉米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取食IE09S034、808、大北农转基因玉米等品种上的蚜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均长于对照,其中,在IE09S034转基因品种上,1、2、4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比对照分别高出25.15%、21.25%、17.54%;各玉米品种上蚜虫的产仔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IE09S034、808、大北农转基因玉米等品种上蚜虫的产仔量分别低于对照20.64%、25.81%、22.01%;转基因玉米上蚜虫的存活率均不同程度上小于对照。IE09S034、808、大北农等三个转基因玉米品种上蚜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比对照低42.67%、53.02%、44.40%。3.对玉米叶片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维管束埋深、茸毛密度等物理性状的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叶片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维管束埋深均明显较对照高,而叶片茸毛密度则较对照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与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等4个物理性状在玉米三个生育期均显着的相关,其中苗期、穗期和花粒期相关性相对较强的分别是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维管束埋深,说明在各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蜡质含量越高,维管束埋深越深,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越强。不同转基因品种玉米叶片背面Si、K、Ca等元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大于对照,其中,IE09S034和808转基因品种叶片Si含量在三个生育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与叶片表面Si、Ca、P元素含量在三个生育期均有不同的显着相关性,其中在苗期,叶片P元素含量对蚜虫虫量的影响最明显;在穗期,叶片P元素含量量对蚜虫虫量的影响最明显,其次分别是Ca元素、Si元素含量;在花粒期,P元素含量对蚜虫虫量的影响最明显,其次为Ca元素含量。蚜虫对玉米叶片的选择性试验表明,玉米蚜虫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的挥发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其中对转基因玉米叶片挥发性气味的选择性明显低于对照;通过对玉米叶片挥发物的测定,发现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之间叶片挥发物成分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品种叶片挥发物中烯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均高于对照,而醛类物质的相对百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玉米蚜虫对IE和大北农品种叶片颜色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转基因品种叶片颜色的选择率明显低于对照。对叶片中抗虫性相关的生化物质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物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而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与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时期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其中在穗期和花粒期,叶片酚类化合物含量对蚜虫虫量的影响最明显,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黄酮类化合物含量。4.对蚜虫体内酶活性的分析发现,转基因玉米上蚜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解毒酶、保护酶及消化酶活性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其中,取食IE09S034和808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蚜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分别比对照低48.68%、50.70%;取食IE09S034和大北农转基因等玉米品种的蚜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比对照低18.52%、16.41%;取食IE09S034和大北农转基因玉米的蚜虫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比对照低25.81%、34.33%。5.通过几种药剂对玉米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转基因及对照品种玉米上的蚜虫既有很好的毒杀作用,也对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速效性和持效性都较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19%溴氰虫酰胺(杜邦·委瑞玛)悬浮剂对玉米蚜虫具有较好的毒杀作用,但对玉米蚜虫的防效一般;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玉米蚜虫的毒杀作用及防治效果均一般。

赵冰梅,李红[5](2018)在《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分析预测了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做好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李广阔[6](2018)在《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还可增加生态多样性,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种植模式。新疆南疆地区发展果粮间作种植也是基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证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经过近20年的发展,随着果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及树龄的增大,棉花、玉米等作物由于对光、水、肥等的需求与果树有较大的冲突,逐步退出了与果树间作的种植模式。小麦是新疆的主要粮食作物,与果树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小麦与果树间作成为新疆南疆地区主要的农林复合生产模式,其中核桃-小麦间作是主要间作模式。病虫草害作为制约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危害与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比较单作麦田,果-麦间作模式下麦田的光照、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均有一定的差异,受此影响,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田主要病害、虫害以及麦田杂草等的发生、危害情况可能与单作麦田存在差异的可能性。为明确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及与单作麦田的差异性,我们在南疆核桃-小麦间作较为普遍的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了以下3个方面的试验研究:(1)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叶锈病(Puccinia tritiina)的发生规律研究及差异性分析;(2)两种模式下小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发生规律及差异性分析比较;(3)间作模式下小麦田杂草危害特点、群落结构研究;单作模式下小麦田杂草危害特点、群落结构等研究。通过连续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程度在两种模式下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白粉病的始发生时间提前,从2012年的5月16日始见病害到2016年5月1日始见,白粉病的始发生时间提前了 15天;二是从单一年份比较来看,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白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最高年份达84.22,而同期单作麦田白粉病病情指数为31.56,间作麦田白粉病的田间病情指数显着高于单作麦田白粉病病情指数,田间危害重于单作麦田;三是从不同年份白粉病发生来看,2012年至2016年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白粉病发生危害整体上呈加重趋势。核桃—小麦间作不利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流行危害。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的始发生时期与单作麦田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病害流行速度均低于单作麦田,高峰期的病性指数显着低于单作麦田叶锈病发病指数。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间发生危害无显着性差异,单作麦田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间病情指数有显着性差异。与单作麦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不利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流行危害。核桃-小麦间作加剧了小麦长管蚜的田间危害。研究表明,核桃—小麦间作田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始发生时间略早于单作麦田始发生时间,核桃—小麦间作麦田麦长管蚜田间发生流行速度快,田间蚜虫高峰期的百株蚜量远高于小麦单作田。麦长管蚜的发生年度间变化较大,2012年至2016年度间,2012年、2013年发生量大,百株蚜量显着高于其他年份发生量。明确了新疆南疆地区麦田杂草种类及两种模式下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新疆南部地区冬麦田杂草的种类有14科33属共39种,其中菊科8种、禾本科7种、藜科5种、十字花科、蓼科、豆科等各3种、其它科1~2种杂草。核桃—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与小麦单作模式麦田优势杂草种为基本一致,主要有灰绿藜(Chenopodiumglaucum)、稗(Echinochloa crus-galli)、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篇蓄(Polygonum aviculare)、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和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等9种杂草,优势杂草的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小麦单作田利于篇蓄的发生和为害,而苣荬菜和离蕊芥则在核麦间作田密度较高,其它几种优势杂草在两种模式下危害基本相同。龙葵(Solanum nigr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核桃—小麦间作田发生重于小麦单作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等区域性优势杂草在小麦单作田发生重于核桃—小麦间作田。核桃—小麦间作模式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高于单作麦田杂草的物种丰富度,核桃—小麦间作麦田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单作麦田;核桃—小麦间作丰富了麦田杂草物种数,增加了小麦田杂草的多样性。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明确了核桃—小麦间作后麦田小麦白粉病、叶锈病、麦长管蚜及麦田杂草等主要有害生物的田间发生时间、发生流行规律及危害特点等,为该区域核桃—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主要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杜光青[7](2014)在《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蚜是重要的农业害虫,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各小麦种植区的优势麦蚜种。麦蚜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对于其迁飞和降落的过程,还有许多问题,我们还不了解。所以我们设计了两方面的试验,通过对大尺度生态景观条件下迁入蚜量的调查,研究影响麦长管蚜迁飞和降落的可能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迁飞活动监测试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监测小型迁飞性害虫的工具—吸虫塔(suction trap),有助于自动、实时监测麦长管蚜的迁飞活动。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为了明确麦长管蚜迁飞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比较了多地多年份的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吸捕量的数据。结果表明,在一年之中,某地区的麦长管蚜迁入量可以有多个高峰,但是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即主要的迁入时期和迁出时期。在特定地区,这两个迁飞活动时期是相对固定的,如廊坊地区,每年4月末至5月初迁入廊坊,5月下旬至6月初大量迁出廊坊。纬度不同的地区,高峰期在时间上也先后顺序,纬度低的地区早于纬度高的地区,其蚜量高峰日期具有明显的南北衔接特点,进一步证实麦长管蚜在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由南向北迁飞的问题。通过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和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吸虫塔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吸捕数量的分析,明确了麦长管蚜昼夜迁飞或飞翔活动的节律,清晨、上午和傍晚是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而在夜间其飞翔活动明显减少。在小麦的抽穗到扬花期是麦长管蚜迁入的主要时期,在小麦灌浆期是其飞翔活动盛期,小麦乳熟期是麦长管蚜迁出活动的主要时期。分析了不同气象因子对于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做了多年中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每天的吸捕量与降雨、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天气对麦长管蚜的迁飞和种群动态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可以造成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迁入的“突增”和种群的“骤降”;同时温度和湿度是两个影响麦长管蚜迁飞的重要因素;在麦长管蚜的迁入初期,温度对其迁飞影响最大;在大风天气,风速也会对麦长管蚜的迁入或飞翔活动产生较大影响。为了解吸虫塔对麦长管蚜迁飞的监测效果,统计分析了小麦生长季节每天的吸虫塔麦长管蚜有翅成蚜吸捕量与田间麦长管蚜百株蚜量及有翅成蚜的百株蚜量关联度。结果显示,吸虫塔的有翅蚜吸捕量与田间麦长管蚜种群密度及有翅蚜数量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廊坊地区,吸虫塔监测到有翅麦长管蚜比田间早一周左右;由此表明吸虫塔是一种监测麦长管蚜迁飞和田间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在麦长管蚜迁入期,选取了多个山脉,河流、湖泊等典型的大生态景观,重点在黄淮海地区抽样调查其周围麦田中麦长管蚜有翅成蚜的迁入数量。调查显示,有翅成蚜量在山的南侧比北侧多,而湖泊和河流附近的有翅成蚜量一般少于其远处。山脉对麦长管蚜有翅成蚜迁入有明显阻挡作用,高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有利于有翅成蚜的迁入,孤山也对有翅成蚜迁入降落存在影响,河流和湖泊景观附近不利于有翅成蚜的降落。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的迁入降落具有明显影响,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刘兴龙[8](2013)在《黑龙江大豆蚜对大豆危害及产量损失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半翅目蚜科蚜属昆虫,是大豆主要害虫之一。遍布我国大豆产区,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论文利用人工田间调查、吸虫塔吸捕、田间接虫防治试验和控制累计蚜日的方法,研究大豆蚜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迁飞蚜动态,初步明确了大豆蚜田间发生规律、大豆蚜危害主要时期和大豆蚜防治的经济阈值,为大豆蚜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同时为大豆蚜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和2012年田间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蚜6月中旬迁入田间进行危害,随着田间蚜量的增长,蚜量出现一次高峰,两年的高峰期分别发生在7月24日和8月15日。种群以无翅蚜为主,有翅蚜的动态与总蚜量的动态基本一致。大豆蚜发生初期为点片发生,之后全田发生,历经4-5周的时间大豆蚜有蚜株率下降,9月中旬在田间消失。(2)吸虫塔监测迁飞蚜动态研究表明,2011年迁飞蚜有两次小高峰,分别发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有一个大高峰发生在9月上旬,峰值达到151头。2012年大豆蚜迁飞蚜的蚜量发生有两次小高峰,没有大高峰出现。2011年大豆蚜迁飞蚜总量要多于2012年,与田间发生情况表现一致。(3)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大豆蚜种群动态研究中,三个播期处理播种时间分别为5月3日、5月23日和6月13日。结果表明,5月3日播种处理高峰期蚜量要高于之后播种的两个处理。6月13日播种的处理的有翅蚜量和种群增长率高于前两个处理,而大豆蚜种群倍增时间短于前两个处理。(4)大豆蚜危害时期的研究显示,大豆蚜的危害时间越长,对大豆造成的产量损失越严重。危害时期晚于R3结荚期后的各处理产量损失与前两个处于R1和R2时期处理有显着的差异。试验证明,大豆结荚期之后为大豆蚜危害的最重要时期。因此,大豆蚜的防治时期不能晚于结荚期。(5)大豆蚜防治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的研究表明,可造成大豆的产量损失为1.665%时,产生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当,以累计蚜日作为因素进行大豆蚜防治经济阈值研究,建立累计蚜日-产量百分比线性回归方程为Y=-5.22030x+99.50699。由方程得出大豆蚜防治的累计蚜日的经济阈值为2245头·日,离散增长率按试验平值1.136计算,蚜量的防治指标为269头/株。

韩二宾[9](2012)在《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蚜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以刺吸式口器取食小麦汁液,排放的蜜露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同时还传播麦类病毒病,给粮食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可以迅速控制蚜虫,但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国内陆续开展了生态调控治理麦蚜的研究。对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毗虫啉,本文测定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并在室内对吡虫啉的安全性进行了验证;播种期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也会对害虫及天敌造成影响,本文开展了不同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发生动态的研究;卵形异绒螨主要以幼螨寄生棉蚜、麦蚜、桃蚜,本文研究了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液质联用法,以2、4、6和8mg/kg剂量吡虫啉对小麦进行拌种,并对收获后的小麦籽粒进行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吡虫啉残留随着拌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以8mg/kg处理的籽粒残留量最高,达到0.029mg/kg,明显低于美国对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限量的规定0.05mg/kg。方差分析显示8mg/kg处理与2、4mg/kg处理间差异极显着(p<0.01),与6mg/kg处理差异显着(p<0.05);6mg/kg处理与2mg/kg处理差异显着(p<0.05),这充分证明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的低残留。2.通过室内生命表方法,以上述小麦收获籽粒作为种子,研究麦长管蚜在不同处理收获籽粒上的实验种群,并以非药剂拌种籽粒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及对照上麦长管蚜的若蚜历期、产仔量及成虫寿命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条件下麦长管蚜的各项生命表参数与对照基本一致,这充分证明了吡虫啉在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安全性。3.2010年-2011年对小麦不同播期下麦蚜发生量及七星瓢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田七星瓢虫迁入早,经控制蚜虫基数小,蚜量增长缓慢;晚播田七星瓢虫迁入晚,蚜虫基数大,蚜量增长迅速。2011年七星瓢虫在当地麦田大规模发生,麦蚜在扬花期已被七星瓢虫有效控制。4.卵形异绒螨是麦蚜的寄生性天敌,田间调查卵形异绒螨最多时每百株30+7.5头。卵形异绒螨在干燥通风、种植稀疏的小麦田中数量较多,生产上可以通过合理的农业栽培措施为其发生提供有利条件。

霍治国,李茂松,王丽,肖晶晶,黄大鹏,王春艳[10](2012)在《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降水时空变化响应事实检测的方法,系统分析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已有影响事实检测表明:一定区域、时段的降水偏少、高温干旱有利于部分害虫的繁殖加快、种群数量增长,降水、雨日偏多有利于部分病害发生程度和害虫迁入数量的明显增加,病虫危害损失加重;暴雨洪涝可使部分病害发生突增,危害显着加重;暴雨可使部分迁入成虫数量突增、田间幼虫数量锐减;降水强度大,可使部分田间害虫的死亡率明显增加、虫口密度显着降低。高温干旱年可使部分病虫害大发生、飞蝗可比常年多发生1代,持续多雨年可使部分病虫害发生界限北移。梅雨期长且梅雨量多的年份有利于江淮地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危害,稻纵卷叶螟迁入早的年份可比常年多繁殖1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年份有利于害虫迁入始见期提早、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危害加重。台风暴雨可使部分病害突发流行、田间虫口密度显着降低,台风多雨有利于害虫的迁入危害。厄尔尼诺年的当年、次年易暴发农作物病虫害。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时空变化及其规律性、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棉蚜迁入棉田始见期的长期预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蚜迁入棉田始见期的长期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虫害发生情况
    1.1 棉铃虫
    1.2 棉蚜
    1.3 棉叶螨
    1.4 棉蓟马
    1.5 棉盲蝽
    1.6 烟粉虱
    1.7 其他害虫
2 病害发生情况
    2.1 苗期病害
    2.2 枯萎病和黄萎病
    2.3 其他病害

(2)2019年尉犁县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今后防治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虫害现状及发生原因分析
    1.1 棉蚜
        1.1.1 发生特点
        1.1.2 发生原因分析
        1.1.3 防治措施
    1.2 棉叶螨
        1.2.1 发生特点
        1.2.2 原因分析
        1.2.3 防治措施
    1.3 棉蓟马
        1.3.1 发生特点
        1.3.2 原因分析
        1.3.3 防治措施
    1.4 棉铃虫
        1.4.1 发生特点
        1.4.2 原因分析
        1.4.3 防治措施
    1.5 地老虎
        1.5.1 发生特点
        1.5.2 原因分析
        1.5.3 防治措施
2 对今后防治技术的思考

(3)2011—2018年巴州棉花病虫害上升为害特点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虫害发生动态
2 发生原因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4)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玉米蚜虫的发生及防控
    1 玉米主要害虫研究进展
        1.1 玉米田主要害虫及发生规律
        1.2 我国主要玉米产区蚜虫的发生与为害
    2 蚜虫为害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蚜虫的绿色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3.2 物理防治
        3.3 生物防治
        3.3.1 天敌的利用
        3.3.2 植物源农药及植物提取物的利用
        3.3.3 植物抗虫性的利用
        3.4 化学防治
        3.4.1 种子包衣
        3.4.2 杀虫剂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转Bt基因玉米上蚜虫的种群消长动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小区设置
        1.2.2 田间玉米蚜虫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转Bt基因玉米对蚜虫的抗性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玉米品种对蚜虫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1.2.2 不同品种玉米对蚜虫种群的影响
        1.2.3 玉米叶片物理指标的测定
        1.2.4 玉米蚜虫对叶片颜色的选择性测定
        1.2.5 叶片挥发物对玉米蚜虫寄主选择性的测定
        1.2.6 玉米叶片挥发物分析
        1.2.7 玉米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品种对蚜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2 不同玉米品种对蚜虫存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蚜虫种群的影响
        2.4 叶片物理性状对蚜虫种群的影响
        2.4.1 叶片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和维管束埋深对玉米蚜种群的影响
        2.4.2 叶片表面元素含量对玉米抗蚜性的影响
        2.5 叶片颜色和挥发性对玉米蚜虫选择性的影响
        2.5.1 蚜虫对玉米叶片颜色的选择性
        2.5.2 蚜虫对玉米叶片挥发性气味的选择性
        2.6 玉米叶片挥发物分析
        2.7 叶片主要生化物质对玉米抗蚜性的影响
        2.7.1 不同品种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总酚、类黄酮、可溶性蛋白物质含量
        2.7.2 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总酚、类黄酮、可溶性蛋白物质含量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性
        2.7.3 玉米叶片主要生化物质含量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蚜虫体内几种酶对转Bt基因玉米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玉米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不同品种玉米对蚜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2 取食不同品种玉米对蚜虫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 取食不同品种玉米对蚜虫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几种药剂对玉米蚜虫的控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昆虫
        1.1.3 供试作物
        1.2 试验方法
        1.2.1 毒力测定
        1.2.2 田间防效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毒力试验测定结果
        2.2 几种药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总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5)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趋势预测
    1.1 虫害
    1.2 病害
2 预报依据
    2.1 越冬基数
    2.2 气象条件
    2.3 种植结构
    2.4 用药变化
    2.5 防治因素
3 应对措施
    3.1 坚持重大病虫统防统治
    3.2 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
    3.3 重视虫情监测不松懈
    3.4 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3.4.1 科学用种, 规范种子处理。
        3.4.2 消灭越冬虫源, 减少害虫基数。
        3.4.3 保护和利用天敌, 提高自然控害能力。
        3.4.4 采用多种措施诱杀害虫成虫, 降低田间落卵量。
        3.4.5 抓住关键时期, 适时用药。
        3.4.6 合理使用农药。

(6)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研究
        1.2.2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叶锈病影响研究
        1.2.3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长管蚜影响研究
        1.2.4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发生危害及群落结构影响
        1.2.5 核桃-小麦间作麦田主要有害生物化学药剂防治试验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白粉病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的田间消长
        2.2.2 核桃-小麦间作麦田及小麦单作田白粉病发生的差异性
        2.2.3 两种模式下小麦白粉病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叶锈病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及计算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消长
        3.2.2 两种种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差异比较
        3.2.3 两种模式下小麦叶锈病不同年份差异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长管蚜发生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两种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
        4.2.2 两种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的差异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发生危害及群落结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南疆麦田杂草种类组成
        5.2.2 两种模式下麦田优势杂草分布
        5.2.3 麦田优势杂草在两种模式下密度差异性分析结果
        5.2.4 核桃-小麦间作模式杂草群落结构
        5.2.5 单作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核桃-小麦间作对麦田主要有害生物防控药剂试验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地点、小麦品种
        6.1.2 试验设计
        6.1.3 测试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药剂对小麦白粉病、叶锈病的防治结果
        6.2.2 药剂对小麦长管蚜的防治结果
        6.2.3 麦田除草剂试验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发布的相关标准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
    获得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7)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蚜虫的迁飞活动
        1.1.1 有翅蚜的产生与起飞行为
        1.1.2 蚜虫迁飞的生理基础
        1.1.3 蚜虫的飞行能力
        1.1.4 影响蚜虫迁飞的生态因子
        1.1.5 吸虫塔监测网络的建立
    1.2 有翅蚜的寄主选择
        1.2.1 视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1.2.2 触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1.2.3 嗅觉在有翅蚜寻找寄主中的作用
    1.3 麦蚜的发生与为害
        1.3.1 麦长管蚜的分布与危害
        1.3.2 麦长管蚜的生物学特性
        1.3.3 麦长管蚜的发生规律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吸虫塔监测效果及气象影响因素的分析
    2.1 吸虫塔吸捕效果的检测效果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数据处理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2 气象因素对麦长管蚜迁飞的影响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吸虫塔对麦长管蚜迁飞的监测
    3.1 各地吸虫塔多年麦长管蚜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3.1.1 材料和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
    3.2 利用HYSPLIT模型对麦长管蚜轨迹分析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麦长管蚜迁飞活动的时间节律
        3.3.1 麦长管蚜迁飞的日活动节律
        3.3.2 麦长管蚜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迁飞活动规律
        3.3.3 讨论
第四章 大尺度生态景观对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取样调查地点
        4.1.2 取样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脉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2.2 不同海拔高地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2.3 孤山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2.4 河流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2.5 湖泊对于麦长管蚜迁入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黑龙江大豆蚜对大豆危害及产量损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豆蚜的发生地区
        1.2.2 大豆蚜的生物学特性
        1.2.3 大豆蚜的危害
        1.2.4 大豆蚜的天敌
        1.2.5 大豆蚜的防治
        1.2.6 大豆蚜的监测与预报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豆蚜种群动态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2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豆蚜田间种群动态
        2.4.2 吸虫嗒监测有翅蚜动态
        2.4.3 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蚜种群动态
    2.5 讨论
第三章 大豆蚜对大豆危害时期的研究
    3.1 试验时间及地点
    3.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分析
    3.5 讨论
第四章 大豆蚜蚜量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的研究
    4.1 试验时间及地点
    4.2 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
    4.3 数据分析方法
        4.3.1 累计蚜日的计算
        4.3.2 回方程的建立
        4.3.3 经济阈值的计算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累计蚜日与产量的关系
        4.4.2 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4.3 累计蚜日经济阈值的计算
        4.4.4 株蚜量防治指标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蚜虫生态学研究进展
        1.1.1 麦蚜的种类及分布
        1.1.2 麦蚜在我国的危害现状
        1.1.3 麦蚜危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3.1 对产量的影响
        1.1.3.2 对品质的影响
        1.1.4 麦蚜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
        1.1.4.1 化学农药的不规范施用
        1.1.4.2 麦蚜的生物学特性
        1.1.4.3 小麦抗蚜品种的匮乏
        1.1.4.4 麦蚜与小麦品种的协同进化
    1.2 吡虫啉的研究与进展
    1.3 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
    1.4 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
        1.4.1 生态调控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4.2 生态调控的方法及应用
        1.4.2.1 农业措施在害虫生态调控中的作用
        1.4.2.2 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
        1.4.2.3 生物防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残留测定
        3.1.1 供试地点
        3.1.2 供试小麦
        3.1.3 试剂和仪器
        3.1.4 样品残留测定前处理
        3.1.5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1.5.1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3.1.5.2 质谱条件
        3.1.6 数据处理
    3.2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安全性评价
        3.2.1 虫源
        3.2.2 室内蚜虫饲养
        3.2.3 种群参数的计算
        3.2.4 数据处理
    3.3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3.3.1 供试品种
        3.3.2 调查方法
        3.3.3 数据分析
    3.4 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
        3.4.1 供试品种
        3.4.2 调查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残留测定
        4.1.1 添加回收率与相对标准偏差
        4.1.2 残留量测定结果
    4.2 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安全性评价
        4.2.1 不同处理对麦长管蚜生长发育、生殖力及存活率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麦长管蚜试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3 小麦播种期对麦蚜及七星瓢虫的影响
        4.3.1 不同播种期对麦蚜发生量的影响
        4.3.2 不同播种期对七星瓢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4.3.3 不同播种期影响下麦蚜发生量与七星瓢虫种群动态的关系
    4.4 卵形异绒螨在麦田的发生动态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降水变化概述
2 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2.1 区域降水偏少、高温干旱对病虫害的影响
    2.2 区域降水偏多、暴雨洪涝对病虫害的影响
        2.2.1 时段降水、雨日偏多
        2.2.2 时段持续阴雨
        2.2.3 时段暴雨洪涝
    2.3 年降水异常对病虫害的影响
    2.4 梅雨变化对害虫的影响
    2.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对病虫害的影响
    2.6 台风对病虫害的影响
3 ENSO事件对病虫害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四、棉蚜迁入棉田始见期的长期预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新疆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J]. 热依汗古丽·阿布都热合曼,伊力亚尔·达吾提江,艾合买提江·努力买买提,魏新政,匡猛. 中国棉花, 2021(02)
  • [2]2019年尉犁县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今后防治思考[J]. 肉孜汗·尼牙孜,热西旦·买合木提. 新疆农业科技, 2019(06)
  • [3]2011—2018年巴州棉花病虫害上升为害特点及原因分析[J]. 郭俊杰,杨寒丽,陈艳,吾买尔江,吴莉莉,马诗科. 中国植保导刊, 2019(09)
  • [4]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控制研究[D]. 解雅梅. 扬州大学, 2019(02)
  • [5]2018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预测及应对措施[J]. 赵冰梅,李红. 中国棉花, 2018(04)
  • [6]核桃—小麦间作对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影响研究[D]. 李广阔.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1)
  • [7]麦长管蚜迁飞的时空动态及生态景观对其降落的影响[D]. 杜光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8]黑龙江大豆蚜对大豆危害及产量损失的研究[D]. 刘兴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9]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小麦蚜虫的生态治理[D]. 韩二宾.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3)
  • [10]降水变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J]. 霍治国,李茂松,王丽,肖晶晶,黄大鹏,王春艳.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0)

标签:;  ;  ;  ;  ;  

棉蚜进棉田长期预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