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6种元素失衡与冠心病风险

血液中6种元素失衡与冠心病风险

一、血中6要素失衡与冠心病易患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丁越佳[1](2021)在《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理论探讨“血-脉-心-神”一体观从血、脉、心、神四个维度对稳定型心绞痛进行了探讨,涉及疾病发生、演变和预后多个阶段。结合老年患者自身脏腑特点和血脉心神四个方面的变化,认为脾肾亏虚是该病的核心病机,心体受损是病变关键,治疗上应以益肾健脾法贯穿始终。研究二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补天方治疗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起效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2例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试验组6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叠加补天方。以0、4周为观察时点,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静脉血清。从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方面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并从血管内皮损伤角度探讨其可能的起效机制。结果1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的疗效比较2.1两组的心绞痛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的中医主症、次症和总症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在改善中医主症和中医总症积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的胸闷、心悸、胸痛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在改善胸痛积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4试验组的纳呆、腰膝酸软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腰膝酸软症状缓解效果更为明显(P<0.05)。3.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F-36量表方面的比较3.1西雅图心绞痛量表:两组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和疾病认识程度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在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2 SF-36量表:两组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精力、健康变化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增高(P<0.05);情感职能方面,对照组该维度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该维度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在改善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健康变化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的血清学指标比较4.1 Klotho:试验组Klotho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Klotho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时,试验组Kloth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2 NOS3:两组NOS3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OS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3 Nrf2:两组Nrf2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rf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脉-心-神”一体观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该理论指导下的补天方治疗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心绞痛、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存在显着优势,其起效机制可能与通过影响Klotho、NOS3表达来改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巴俊松[2](2021)在《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为化痰通络法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治疗及应用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疗法,而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化痰通络止痛汤口服,通过28天给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血脂变化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1.心绞痛的总积分及疗效:治疗后两组的心绞痛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8.57%)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的积分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观察组(88.57%)高于对照组(65.71%),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电图的变化:治疗后两组的心电图心肌缺血表现均有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观察组(82.68%)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TC、LDL-C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G较治疗前均下降,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活质量的评定:治疗后两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疾病认知程度(DS)较治疗前均改善,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化痰通络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改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情况、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2.化痰通络止痛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在降低血脂中TC、LDL-C水平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翁柠[3](2020)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包括像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如何进一步探索PSCI的机制及早期、有效防治PSCI是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医疗问题。本课题基于钙稳态调节机制,通过研究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其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关系、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SCI及其中医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专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110例为PSCI观察组(其中根据认知障碍的程度再细分为PSCIND组80例,PSD组30例),另招募30例缺血性卒中后无认知障碍患者为对照组。1.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史、吸烟史,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较颈部血管斑块情况、骨密度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及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分析PSCI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与国际公认且通用的能够反映认知功能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MMSE、Mo CA分数的因素。3.根据中医证候要素量表对观察组进行包括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血瘀共11个证候要素进行评分,统计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4.分别分析PSCI、PSCIND、PSD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MMSE、Mo CA分数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SCI组影响MMSE、Mo CA分数的相关中医证候要素。5.分析PSCI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PSCI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病历资料比较,PSCI组1,25-羟维生素D、血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PTH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s=-0.494,P<0.001;rs=-0.572,P<0.001);1,25-羟维生素D与MMSE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586,P<0.001);1,25-羟维生素D、血Ca与Mo CA分数呈正相关关系(rs=0.496,P<0.01;rs=0.204,P=0.032<0.05)。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着1,25-羟维生素D水平增高,MMSE分数也随之增高(B=0.111,P=0.017)。随着NIHSS评分、PTH水平增高,Mo CA分数越低(B=-0.57,P<0.001;B=-0.052,P<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增高,Mo CA分数越高(B=0.853,P=0.029)。4.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61次,55.45%),血瘀(56次,50.9%),阳亢(43次,39.09%),肾虚(35次,45%)。PSCIN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痰浊(49次,61.25%),血瘀(43次,53.75%),阳亢(31次,38.75%);PSD组频数排序前几位分别是肾虚(17次,56.66%),阴虚(13次,53.33%),血瘀(13次,43.33%)。PSCIND组证候积分较高的是痰浊、阳亢、血瘀;PSD组积分较高的是肾虚、阴虚、髓减、血瘀。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髓减、阳亢、血瘀与MMSE分数均呈负相关(rs=-0.268,p=0.005;rs=-0.235,P=0.013;rs=-0.206,P=0.031;rs=-0.330,P<0.001);而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202,P=0.034;rs=-0.232,P=0.015;rs=-0.237,P=0.012;rs=-0.334,P<0.001);其中血瘀与MMSE、Mo CA分数相关性最显着。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髓减、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存在线性相关性,随着髓减、血瘀积分越高,MMSE、Mo CA分数越低(B=-0.319,P<0.001;B=-0.100,P=0.017;B=-0.268,P<0.001;B=-0.094,P=0.010)。6.亚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PSCIND组痰浊、阳亢、血瘀与MMSE、Mo CA分数呈负相关(rs=-0.639,P<0.001;rs=-0.526,P<0.001;rs=-0.445,P<0.001;rs=-0.499,P<0.001;rs=-0.458,P<0.001;rs=-0.404,P<0.001);PSD组痰浊、肾虚、髓减、血瘀与MMSE分数负相关(rs=-0.550,P=0.002;rs=-0.416,P=0.022;rs=-0.385,P=0.036;rs=-0.510,P=0.004;),PSD组痰浊、肾虚、血瘀与Mo CA评分均呈负相关(rs=-0.634,P<0.001;rs=-0.610,P<0.001;rs=-0.794,P<0.00)。7.PSCI组中医证候积分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痰浊、阳亢、血瘀与PTH水平呈正相关(rs=0.545,P<0.001;rs=0.371,P<0.001;rs=0.614,P<0.001),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s=0.844,P<0.001;rs=-0.605,P<0.001;rs=-0.737,P<0.001)。而肾虚、髓减、血瘀与血Ca水平均呈负相关(rs=-0.233,P=0.003;rs=-0.226,P=0.018;rs=-0.293,P=0.002)。结论:1.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呈现出随着钙稳态调节因子PTH水平升高、1,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而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1,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PTH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潜在核心因素。血钙与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2.痰浊、血瘀、阳亢、肾虚是缺血性PSCI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要素,痰浊、阳亢、血瘀是缺血性PSCIND的主要证候要素,肾虚、阴虚、血瘀、髓减是缺血性PSD的主要证候要素,其积分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密切相关性,可反映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而血瘀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危险要素。3.痰浊、阳亢、血瘀积分与PTH呈正相关,与1,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而肾虚、髓减、血瘀积分与血Ca水平呈负相关,PSCI病机“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与钙稳态调节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二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PSCIND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脑电图及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符合缺血性PSCIND诊断及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痰浊阻窍或瘀血阻络的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口服,每日1次,每次5mg,1月后改为10mg,每日一次。试验组:益脑护脉方,川芎15g(折合颗粒3.13g)、天麻12g(折合颗粒2.4g)、石菖蒲12g(折合颗粒1g)、益智仁10g(折合颗粒0.6g),每次1袋,日3次,温开水冲服。治疗疗程3个月。在入组第1天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分别评定中医证候积分、NIHSS分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分数及MMSE、Mo CA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钙稳态调节因子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变化,观察肝肾功等血液学指标及脑电图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两组组间变化以及组内前后自身变化,探讨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评分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的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的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Mo 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后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等认知域评分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通过治疗后两组在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评分均较前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语言能力方面,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语言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脑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H、1,25-羟维生素D、血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经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脑护脉方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脑电图异常情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认知功能,在改善执行能力、视空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域,临床疗效与多奈哌齐相当,但在改善语言能力方面,益脑护脉方明显优于多奈哌齐。2.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对于肝阳上亢、痰浊阻窍和瘀血阻络型PSCIND患者,益脑护脉方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3.治疗后试验组PTH下降,1,25-羟维生素D、血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益脑护脉方可能通过调节缺血性PSCIND患者钙稳态,保护脑细胞,改善认知功能。

杨洁[4](2020)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初步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基于临床研究结果,筛选相关证型人群的血浆特征lnc RNA表达谱,构建lnc RNAs-m RNAs共表达网络,探讨lnc RNA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相关证型中的潜在作用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并分析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四诊资料等运用量表进行全面采集,通过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总结中医证候特征,并分析各证型血糖、血脂、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根据前期临床研究结果,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m RNAs的表达水平,筛选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差异表达的lnc RNAs靶向调控的m RNAs。对筛选出的部分lnc RNA,扩大样本量,纳入前期符合临床研究的60名受试者,进行q T-PCR验证。结果:1.临床研究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分布:149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肾虚血瘀证最多,占比42.95%,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分别占比23.49%,18.79%,7.38%,7.38%。各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各证型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结果显示肝肾阴虚与痰热腑实在男女占比有统计学差异(卡方值=7.6215 P=0.005),肝肾阴虚女性占比高,痰热腑实男性占比高。血清尿酸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LSD检验方法两两比较后,t分组结果显示肝肾阴虚证与风痰阻络证有差异,风痰阻络证血清尿酸水平高于肝肾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各证型的BMI、低密度脂蛋白均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在肝肾阴虚证中提示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在痰热腑实证和风痰阻络证中升高,但各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与对照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存在2768个差异lnc RNAs(946个上调,1822个下调),747个差异m RNAs(228个上调,519个下调)。对高通量测序筛选的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FC值在2倍以上且P<0.05)进行聚类分析,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相比,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血浆lnc RNAs和m RNAs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3.Lnc RNA可以在转录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差异表达lnc RNA的靶m RNA。交集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交集基因主要与血小板活化聚集、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粘附分子、黏着斑等相关。瘀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结合富集分析结果和疾病致病因素的病理表现,提示脑梗死与凝血异常、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密切相关。4.结合差异表达lncRNA-m RNA共表达网络、差异表达lnc RNA和m RNA富集分析结果,筛选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相关的特定lnc RNA和m RNA。q T-PCR结果显示,可能存在调控关系的lnc RNA和m RNA为:ENST00000565493(上调)、ENST00000606054(上调)、ENST00000590604(上调)、ENST00000566942(上调)、NONHSAT217189.1(下调)和CD226(上调);ENST00000565493(上调)、NONHSAT138949.2(上调)、ENST00000369385(下调)、ENST00000540082(下调)和PARVB(上调)。5.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实验组)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对照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提示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肌酐与脑梗死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清尿酸和脂蛋白(α)与差异特定lnc RNA和m RNA存在线性关系。结论: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可分为肾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热腑实证、风痰阻络证5个基本证候,其中肾虚血瘀证是主要证候。结合理化指标分析,风、热、痰、瘀是致病因素,其中瘀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最关键病理因素。同时应用聚类分析能够使数据更加客观,有利于中医证候的分类研究。2.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之间有较明显的转录组表达谱差异。GO富集分析和KEEG富集分析提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差异表达的lnc RNA和m RNA主要与凝血调节、血小板活化聚集、焦点粘连、细胞粘附分子结合等信号通路相关。筛选到的5个上调lnc RNA和3个下调lnc RNA可能通过调控CD226和PARVB的表达,参与血小板聚集和细胞粘附信号通路,影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发生发展。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的分子和病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佳良[5](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彭东华[6](2019)在《益气活血复方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稳斑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新西兰白兔AS动物模型,观察益气活血复方对AS白兔抗炎稳斑的作用机理,检测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血脂、NF-κB、VCAM-1、MCP-1、内皮因子及纤溶系统等。通过实验探究益气活血复方对AS所产生抗炎稳斑干预效果以及机理,对临床应用中医药进行防治AS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取健康体重2.5±0.5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通过进行适应性的喂养1周,再从中随机抽取出8只作为正常组,以普通的基础兔饲料进行实验喂饲。其余32只白兔进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在手术之后以高脂饲料进行喂饲四周时间,在术中和术后其家兔的死亡数量共是8只。剩余的24只新西兰兔随机进行分成有模型组(n=8)、辛伐他汀组(n=8)与益气活血复方组(n=8)。实验给药组于每日早晨,仅进行喂饲药物饲料,待饲用完毕,给予充足的高脂饲料(每日每只120g)进行喂饲;模型组喂以高脂饲料;正常组仅以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白兔于每周进行称体重1次,按照白兔体重再进行调整各组白兔的用药量,实验研究共给药时间为4周。分别于该实验的第0周、4周、8周末进行实验采血,并与第8周末处死实验动物之后,进行取材,切片等操作。2.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行检测每组动物其在第0、4、8周末血浆的TG、TC、HDL-C及LDL-C水平;3.观察每组实验于第8周末的受损血管经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以及对球囊损伤兔颈总AS模型的建立、益气活血法对受损血管内膜增殖的作用进行评价;4.使用RT-PCR法检测各组颈动脉NF-κB、VCAM-1、MCP-1 mRNA表达;5.使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测定每组内颈动脉NF-κB、VCAM-1、MCP-1蛋白的表达;6.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实验在第8周末血浆的一氧化氮(NO)水平;7.使用ELISA法进行测定实验在第8周末血浆的内皮素-1(ET-1)含量;8.使用ELISA法进行检测每组白兔其第0周、4周、8周末血浆的t-PA、PAI-1、TF含量。结果:1入选时每组动物血脂水平、体重没有差异且符合正态分布(以0周表示)。第4周末,高脂喂养兔血浆中TC、TG、LDL-C水平,经计算TC/HDL-C和LDL-C/HDL-C比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此种差异性显着(P<0.01),4者中LDL-C、TC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HDL-C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益气活血复方具有很好的降脂效果显着,在实验的第8周末,通过运用益气活血复方可降低TC、TG、LDL-C分别为38.3%、31.6%和50.1%,明显升高HDL-C 160.9%,降低TC/HDL-C和LDL-C/HDL-C比值达62%和89%,辛伐他汀在降低TC、LDL-C水平上比益气活血复方明显(P<0.05)。益气活血复方在升高HDL-C上则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间于TG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2主动脉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的方法证实成功复制AS模型,且益气活血复方对内膜增生存在显着的抑制作用。3益气活血复方对于炎症因子的水平存在着显着阻碍效果:于实验的第8周末,每组动物颈动脉的组织内NF-κB、VCAM-1、MCP-1 mRNA于对照组的水平下降,其中模型组的含量最高,比辛伐他汀组及益气活血复方组存在着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复方组及辛伐他汀组之间NF-κB、VCAM-1、MCP-1 mRNA水平的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和模型组进行比较可知,益气活血复方实验组内的NF-κB、VCAM-1、MCP-1蛋白呈现显着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O5),而益气活血复方组和辛伐他汀组之间相比血管壁内NF-κB、VCAM-1、MCP-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益气活血复方在使NO的分泌与合成的同时,还能够减少ET-1的显现,对于体内NO/ET-1平衡存在促进效果,可保护EC的能力:在实验进行的第8周末,模型组内动物血浆的NO水平较之正常组能够显着下降,差异存在显着性(P<0.01);辛伐他汀组与益气活血复方组内动物血浆的NO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结果上升显着(P<0.01);益气活血复方组内白兔的血浆内NO水平上升程度能够比辛伐他汀组效果显着(P<0.01);在经过球囊损伤后的第8周末,使用ELISA法进行测定模型组内白兔血浆内的ET-1含量和正常组相比能够显着增多;通过和模型组进行比较,能够得出益气活血复方组、辛伐他汀组的白兔血浆ET-1水平减低明显(P<0.05),但二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5球囊受损不仅可以影响纤溶系统在体内的稳定状态,并且可以有利于组织因子的表达,引起血栓在体内产生,益气活血复方能够稳定纤溶系统,并且起到抗凝、抗血栓的效果:在实验的第8周末,模型组内PAI-1含量继续上升,反之使用益气活血复方与辛伐他汀的实验组血浆PAI-1的含量分别能够比模型组减少48%与44.7%,差异存在显着性(P<0.01),而辛伐他汀与益气活血复方二组的PAI-1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在实验的第8周末,正常对照组内的t-PA含量和4周末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性改变,模型组t-PA含量比4周末时减少显着(P<0.05),同时其明显的能够较正常对照组含量减低(P<0.05),辛伐他汀组、益气活血复方组中血浆内t-PA含量比模型组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其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这两组相比,血浆内t-PA含量前者比后者增加更加明显(P<0.05)。测定各时期内TF含量,在实验的第8周末,辛伐他汀组、益气活血复方组中TF含量比模型组减少明显(P<0.01),二者对比TF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益气活血复方能够降低高脂血症新西兰兔血浆内TG、TC及LDL-C的含量,同时能升高血浆内HDL-C水平。2.益气活血复方可抑制AS内膜增生。3.益气活血复方能够抑制NF-κB、VCAM-1、MCP-1进行活化,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稳定斑块,防止动脉硬化形成。4.益气活血复方可促进血浆内NO的分泌及合成能力并能抑制ET-1的表达,有利于恢复NO/ET-1平衡,对内皮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以减轻炎症损伤。5.益气活血复方可平衡体内纤溶系统,抑制组织因子释放,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减少斑块的形成。

黄玲[7](2019)在《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证候、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分布、证候特征、Apo E基因多态性,并对体质与证候、体质与Apo E基因多态性、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以期从体质、证候、基因等层面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干预提供相应的临床研究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参照中西医的双重诊断标准,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80例南昌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人口统计学数据、中医证候、中医体质、生物样本信息等,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1、患者总数180例,平均年龄66.33±9.28,最大80岁,最小41岁;其中男性105例,平均年龄66.45±9.03;女性75例,平均年龄66.17±9.68;男女之间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46>0.05)。2、18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痰湿质最多,共55例,其次瘀血质38例,气虚质36例;最常见证型为风痰瘀阻证,共86例,其次是气虚血瘀证37例。3、痰湿质、瘀血质、平和质患者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为风痰瘀阻型,气虚质多为气虚血瘀型,阴虚质多为阴虚风动型。4、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中痰湿质人群占比最高;气虚血瘀证中气虚质人群占比最高;阴虚风动证中阴虚质人群占比最高。5、急性缺血性中风体质与Apo E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显示,基因型为E3/4型的人群易表现为痰湿质。6、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中医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7、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证候、Apo E基因多态性三者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痰湿质与风痰瘀阻证、Apo E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相关性,风痰瘀阻证与Apo E基因多态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且未发现其它体质、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1、急性缺血性中风体质与证候关系分析显示,痰湿质是主要体质类型,其次是瘀血质、气虚质;且发病后痰湿质、瘀血质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质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示不同体质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易感性不同,且体质是决定证型的内在因素,若能提前对易感体质进行调节,或将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风险,达到“治未病”作用。2、急性缺血性中风体质与Apo E基因多态性关系显示,痰湿质与E3/3呈负相关、与E3/4呈正相关,未发现与ε3、ε4等位基因有明显相关性,即:Apo E为E3/4基因型人群易表现痰湿体质。提示携带Apo E E3/4基因型可能是痰湿质形成的内在基础,应尽早对Apo E E3/4基因型的痰湿质人群进行体质调节以预防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生。3、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表明,证候与Apo E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今后研究工作中应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Apo E基因多态性是否为急性缺血性中风证候形成的内在因素及病理基础。

曾京慧[8](2019)在《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状态评估是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的中医状态评估有利于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个性化、精准化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与调摄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此,研究就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化分类与辨识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目的:探索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方法与规范化命名规则,提出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化辨识方法,从而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个性化实施提供借鉴,并有利于中医状态辨识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方法:以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为依据,通过对标准证候名称及内涵的解构,构建中医状态系统化分类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命名规则与状态内涵。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搜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检索截至2018年6月份发表的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博硕论文等现代文献;逐条查阅研究论文中引用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提取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的参考文献信息;依据证候标准来源信息,从超星读秀学术搜索、学校馆藏图书等方面获取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文本。2、数据库方法:根据文献信息特点,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管理工具构建数据表,将现代文献元数据、证候标准文本等数据通过文本标记后采用专门工具导入到数据表中,形成研究数据库。3、术语规范化方法:(1)症状、舌脉术语规范:通过文本分词,语义消歧,然后参照国际基层医疗分类(ICPC)进行分类与编码;(2)证候名称规范与编码:依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1995年版国家标准),对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并编码,在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证候名称,则参照标准命名与编码规则进行规范,并给出新的编码;(3)中医状态名称分类与规范:将中医证候名称转换为中医状态名称,并进行统一编码,中医状态由基本态(态基)组成,态基由病位元与邪机元构成。4、统计分析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SAS9.4软件进行编程分析。具体方法包括:1)频数统计:包括文献来源、标准来源、证候分类、症状频数统计,以及中医状态的态元、态基、状态三个层次进行逐级频数统计;2)加权关联规则分析:计算态元、态基与症状的关联关系。3)利用proc report过程输出分析结果至word文档。结果:1、糖尿病中医临床现代文献检索结果及中医证候标准结果共检索出4339篇文献,去重后剩余2807篇,通过逐篇阅读,得到有引用证候的文献573篇,共引用证候标准90个,获得有全文的糖尿病证候标准49个,涵盖引用证候的文献522篇,文献覆盖率91.1%。2、2型糖尿病证候分类频数统计结果(频数统计结果中,每个分类下细分类多于3个的仅列出前3个,3个以内的全部列出)(1)糖尿病前期:病因证候类1、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21、脏腑经络证候类11。病因证候类有湿证类1,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气证类9、阴证类8、血证类2,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脾证类6、肝证类2、肺证类1。(2)糖尿病期:病因证候类39、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151、脏腑经络证候类120。病因证候类有热证类12、寒证类9、湿证类9,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阴证类55、气证类37、血证类30,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脾证类45、肺证类23、肝证类19。(3)糖尿病并发症期:脏腑经络证候类7、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5。脏腑经络证候类有肝证类5、脾证类2,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有阴证类5。3、中医状态分类频数统计结果(频数统计结果中,每个分类下实例多于3个的仅列出前3个,3个以内的全部列出)3.1、病位元频数统计结果:(1)糖尿病前期:无特定病位类34、脏腑类19。脏腑类有脾11、肝4、肺1。(2)糖尿病期:无特定病位类275、脏腑类161、上下类10、经络类9、卫气营血类2。脏腑类有胃47、肺29、脾22。经络类有经脉4、肝经1、目络1,上下类有上5、下5,卫气营血类有血分2。(3)并发症期:脏腑类14、无特定病位类10。脏腑类中肾7、肝5、脾2。3.2、邪机元频数统计结果:(1)糖尿病前期:运动异常类25、不足类24、转化异常类4。运动异常类有气滞8、痰阻4、湿(津停)4;不足类有阴虚9、虚8、气虚5;转化异常类有湿热2、虚热(阴虚)2。(2)糖尿病期:不足类224、转化异常类157、运动异常类76。不足类有阴虚103、气虚49、阳虚43;转化异常类有热(火,阳盛)59、实热(积热)19、郁热(火,气郁)15;运动异常类有血瘀18、痰10、气滞9。(3)并发症期:阴虚15、阳虚9。3.3、态基频数统计结果:糖尿病前期有阴虚9、气滞7、气虚5;糖尿病期有阴虚76、阳虚34、气虚32;并发症期有阳虚5、阴虚5、肝.阴虚5。结论:1、研究对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收集与整理,构建了2型糖尿病态元、态基和状态三层次的中医状态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有利于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系统命名与分类编码,并有利于糖尿病中医状态特点的统计分析。2、研究获得了当前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涵盖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特点,糖尿病前期病位以脾为主,涉及肝,病机以气滞、阴虚为主;糖尿病期病位以胃为主,涉及肺、脾,病机以阴虚和热(火,阳盛)为主;并发症期病位以肾为主,病机以阴虚、阳虚为主。3、研究构建了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与症状、舌脉关系的权重值列表,可为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辨识提供借鉴,有利于中医状态的信息化、智能化处理,从而为糖尿病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个性化实施提供借鉴。

张惜燕[9](2019)在《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60余年来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分类整理病机创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医病机创新理论体系的构建,全面展示现代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现状,深入探讨现代中医病机理论的演变规律,明确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趋势与研究路径,以期能补充丰富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推动构建当代中医病机学。方法:充分收集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对“病机创新理论”的范畴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对象及目的,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再依据逻辑分析法、科学哲学研究法对提取归纳的病机创新理论进行概念规范、特性厘清、层级划分、分类鉴别,创新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的评价,病机创新理论演变规律的分析,最终构建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结果: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1)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素、分层、分类)对“病机”进行科学定义,从而准确指导病机创新理论的评价研究。病机作为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机理的本质概括,以因、位、性、势四者为基本要素,可分为单一病机与复合病机两类,层级划分是对病机从宏观到具体的准确把握。现代对“证”的内涵研究认识未达统一,病机与证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2)系统梳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依据内容划分为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界定各病机理论的概念或含义,厘清其形成原因、致病特性、致病机理、临床表征、生物学基础、鉴别分类、创新应用等,理清其逻辑层次,展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初步形成了共识性的病机创新理论。(3)从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到建立,深入剖析其所存在的内容不确定、层级不清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构建创新性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以脏腑经络分系统,以外感内伤分类病,明确系统病机与类病病机的概念内涵及要素;二是明确内生五邪病机是内伤病机,应归属于类病病机范畴;三是初步将病机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创新性中医病机理论体系。(4)剖析中医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规律,建立病机理论创新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四大影响因素,包括哲学思维、疾病谱变化、现代科技和其他因素;探索了病机创新理论形成的三大模式,包括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提出了病机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整体要求。结论:界定“病机”“伏邪”“玄府”“情志病因”“上火”等概念范畴,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研究和病机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梳理总结毒邪病机、络病病机、毒损络脉病机、伏邪病机、玄府病机、情志病机、上火病机、复合病机及其他病机九个方面的病机创新理论,可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创新构建一个内容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中医病机理论体系,阐明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研究病机理论的创新规律,为病机创新理论的系统评价提供依据,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病机创新理论。诸方面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传统中医病机理论,促进了现代中医病机学的发展。

胡楠[10](2019)在《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并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材料与方法:1.选取144只SPF级SD雄性大鼠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利用随机分组,每组12只,即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清脂通脉颗粒组)10组,共计12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各组进行动脉粥样硬化造模,具体方法为注射维生素D3+复合高脂饲料喂养8周,正常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并给予常规饲料喂养。实验进行后第4周对中药组大鼠按照均匀设计方案计量的不同比例进行给药,本次研究采用灌胃给药作为主要途径,给药比例为10ml/kg。正常组、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2.因灌胃手法及大鼠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共有8只大鼠死亡,故最终决定每组取10只大鼠进行下一步检测。实验进行9周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取材,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分离取得血清,取出主动脉和肝脏制成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用HE染色观察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和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ApoAI/ApoB)水平;用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影响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清道夫受体BI(SR-BI)、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影响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的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ATP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肝脏X受体α(LX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的TC、TG、LDL水平显着增高(P<0.01),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其中组3、8、9、12的TC水平降低(P<0.05),8、10、11、12组HDL-C水平升高(P<0.05),3、8、9、10、11、12组LDL-C水平降低(P<0.05);其余组TC、TG、LDL-C含量有降低、HDL-C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综合以上结果,选定组8和组12,连同正常组和模型组进行后续研究。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poAI显着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显着降低(P<0.01)。组8,组12能升高ApoAI,降低ApoB,升高ApoAI/Apo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肝脏脂质沉积结果显示:HE染色结果显示中药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增厚减轻,泡沫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减少,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只有部分肝细胞水样变性,肝脏组织中的脂滴沉积减少,大部分肝细胞接近正常形态。3.胆固醇合成和摄取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肝脏胆固醇受体LDLr和SR-BI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脏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限速酶CYP7A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4.胆固醇流出和逆转运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胆固醇外流关键分子ABCA1和ABCG1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胆固醇逆转运关键因子LXRα和PPARγ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1.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及载脂蛋白相关指标,说明清脂通脉颗粒能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紊乱。2.清脂通脉颗粒可以减少主动脉内膜上粥样斑块病变面积脂质沉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脂滴沉积,说明清脂通脉颗粒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质沉积。3.清脂通脉颗粒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与摄取,加速胆固醇向外周组织流出的速度,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延缓动脉粥样硬块斑块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二、血中6要素失衡与冠心病易患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中6要素失衡与冠心病易患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辨治思路探析
    1 “血-脉-心-神”一体观的理论内涵
    2 “血-脉-心-神”一体观对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病机认识
    3 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治疗理念
第二部分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
    2 方法
        2.1 分组及干预方法
        2.2 干预时间
        2.3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2.4 观察指标
        2.5 实验试剂及步骤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心绞痛积分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生活质量评价
        3.5 血清学指标评价
        3.6 小结
讨论
    1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合理性
    2 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3 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起效机制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药在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3.试验方法
    4.观察指标及方法
    5.安全性评价
    6.统计学方法
    7.样本含量估算
结果
    1.一般资料
    2.临床疗效分析
    3.安全性检测
讨论
    1.立题依据
    2.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3.从“痰瘀”论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4.痰瘀与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联系
    5.化痰通络止痛汤分析及组方依据
    6.疗效分析
    7.安全性评价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PSCI的研究进展
        1.1.1 PSCI的定义
        1.1.2 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概念的比较
        1.1.3 血管性损害、炎症反应等因素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4 钙稳态调节与PSCI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1.1.5 PSCI的诊断标准
        1.1.6 PSCI常用评估量表及检查
        1.1.7 PSCI的西医治疗现状
    1.2 中医对PSCI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2 中医对PSCI的认识
        1.2.3 中医对PSCI病因病机的认识
        1.2.4 PSCI的中医证候分类
        1.2.5 中医药治疗PSCI的进展
    1.3 基于文献分析对PSCI治疗现状的思考
第二章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 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 PS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认知功能评估
        2.2.6 观察内容
        2.2.7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纳入病例基本情况
        2.3.2 PSCI组 MMSE分数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3.3 PSCI组 MoCA
        2.3.4 影响MMSE分数相关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5 影响MoCA分数的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3.6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2.3.7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性分析
        2.3.8 中医证候要素积分与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分回归分析
        2.3.9 PSCI组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结论
        2.4.1 钙稳态调节因子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2 中医证候要素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2.4.3 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因子的关系
        2.5 讨论
        2.5.1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钙稳态调节密切相关
        2.5.2 影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
        2.5.3 卒中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要素与钙稳态调节的关系
    第二部分 益脑护脉方干预缺血性 PSCIND 患者钙稳态调节及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及样本量估算
        3.1.3 诊断标准
        3.1.4 纳入标准
        3.1.5 排除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1.7 脱落标准
        3.1.8 中止试验标准
        3.1.9 研究方案
        3.1.10 观察指标
        3.1.11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3.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估
        3.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估
        3.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钙稳态调节因子水平比较
        3.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电图信号分析比较
        3.2.7 安全性探讨
        3.3 结论
        3.4 讨论
        3.4.1 益脑护脉方对缺血性PSCIND患者的临床疗效
        3.4.2 水不涵木,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重要病机
        3.4.3 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因果同治”
        3.4.4 益脑护脉方的组方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3.4.5 基于钙稳态探讨益脑护脉方治疗PSCIND患者的可能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一、中医学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探讨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理论探究
        (二)脑梗死的中医理论探究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相关中医理论探究
        (四)血脉理论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探究
    二、现代医学宏观视角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理论研究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脉压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在高血压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LncRNA的定义、分类、功能机制
        (二)LncRNA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三)LncRNA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四)LncRNA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诊断标准
        (二)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
    四、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的选择
        (二)中医证候的判定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七、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受教育程度
        (三)慢性病相关病史
        (四)吸烟饮酒史
        (五)主要临床症状频率统计
        (六)证候分布聚类分析
        (七)中医证候在不同性别间的分布
        (八)中医证候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九)中医证侯与慢性病相关病史的分布
        (十)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布
    八、讨论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
        (二)导师观点
        (三)聚类分析在中医证候中的应用
        (四)统计结果分析
    十、结论
    十一、局限性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肾虚血瘀证患者转录组测序分析
        一、研究材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材料采集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血浆总RNA的纯化
        (三)转录组测序(RNA-seq)
        (四)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血浆总RNA浓度及纯度质控结果
        (二)转录组测序质控结果
        (三)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m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
        三、结果
        (一)差异表达mRNA的 GO分析结果
        (二)差异表达mRNA的 KEG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差异表达lnc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一)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预测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构建
        (三)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与mRNA取交集后的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三、结果
        (一)lncRNA靶基因预测结果
        (二)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
        (三)差异lncRNA预测的靶基因和差异mRNA交集并对交集后的mRNA做GO分析和KEEG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节 差异特定lncRNA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相关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扩大样本的qT-PCR验证特定lncRNA和 mRNA的表达
        (三)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四)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三、结果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qT-PCR)验证差异表达lncRNA、mRNA结果
        (二)特定lncRNA、mRNA和血液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肾虚血瘀证患者和对照组间血液相关指标显着性分析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5)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益气活血复方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稳斑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益气活血复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益气活血复方抗AS的抗炎稳斑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益气活血复方对AS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四 :益气活血复方对AS家兔纤溶系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证候、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2 传统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3 缺血性中风体质研究进展
    4 缺血性中风证候研究进展
    5 缺血性中风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基因测序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全组患者性别可比性分析
        3.2 全组患者年龄可比性分析
        3.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4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5 证候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3.6 ApoE基因检测
        3.7 痰湿质与非痰湿质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3.8 痰湿质与非痰湿质患者证候比较
        3.9 痰湿质与非痰湿质患者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认识
        4.2 急性缺血性中风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认识
        4.3 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体质、证候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认识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8)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糖尿病病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2 状态理论研究
    3 小结
1 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思路
3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引用情况
    4.2 糖尿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统计
    4.3 糖尿病中医症状ICPC分类频数统计
    4.4 糖尿病中医状态分析
    4.5 糖尿病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关系
5 讨论
    5.1 糖尿病中医状态的特点
    5.2 中医状态与症状的关联特点
    5.3 中医状态分类方法与《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证候分类方法比较
    5.4 中医状态分类临床意义
结论
创新与不足之处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2 型糖尿病中医证候标准来源文献汇总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期
        糖尿病并发症期
        糖尿病其他相关证型
    附录二:2 型糖尿病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前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并发症期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糖尿病其他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名称、编码对应表
    附录三:病位元标识符、病位元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附录四:邪机元标识符、邪机元名称和代码表
个人简历
答辩委员会名单

(9)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研究范畴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学方法
        4.2 逻辑学方法
        4.3 科学哲学方法
    5 研究路径
第一部分 中医病机概念创新研究
    1 病机的内涵
    2 病机的外延
        2.1 依据构成内容分要素
        2.2 依据等级关系分层次
        2.3 依据复杂程度分类
    3 病机与证关系研究
        3.1 证是疾病外候
        3.2 证是证候阶段本质
        3.3 其他认识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
    1 毒邪病机
        1.1 毒邪的内涵
        1.2 毒邪的外延
        1.3 致病特点
        1.4 创新应用
    2 络病病机
        2.1 络脉的含义
        2.2 络脉的生理
        2.3 病机含义
        2.4 创新应用
    3 毒损络脉病机
        3.1 病机含义
        3.2 创新应用
    4 伏邪病机
        4.1 伏邪概念
        4.2 形成机制
        4.3 致病特性
        4.4 创新应用
    5 玄府病机
        5.1 玄府的含义
        5.2 玄府的生理
        5.3 玄府的病理
        5.4 生物学基础
        5.5 玄府与络脉
        5.6 创新应用
    6 情志病机
        6.1 情志病因的概念
        6.2 情志病因的形成
        6.3 致病特性
        6.4 致病机理
        6.5 创新应用
    7 上火病机
        7.1 上火的含义
        7.2 病机形成
        7.3 致病机理
        7.4 临床表征
        7.5 生物学基础
        7.6 创新应用
    8 复合病机
        8.1 瘀热病机
        8.2 瘀毒病机
        8.3 痰瘀互结
        8.4 毒热病机
    9 其他病机
        9.1 脏腑风湿
        9.2 瘀血生风
        9.3 虚气留滞
        9.4 气虚浊留
        9.5 奇经病机
        9.6 体质与病机
    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
        1.1 教材病机体系
        1.2 专着病机体系
    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现状研究
        2.1 中医病机理论具体内容的确定
        2.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
    3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的创新构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规律研究
    1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影响因素
        1.1 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的影响
        1.2 现代疾病谱变化的要求
        1.3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1.4 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2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形成模式
        2.1 临床实践的总结概括模式
        2.2 经典理论的挖掘诠释模式
        2.3 病机假说的检验验证模式
    3 中医病机理论创新的整体要求
        3.1 始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3.2 始终以多学科、多方法、多层次研究为手段
        3.3 始终以服务临床、提高疗效为目的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细胞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清脂通脉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胆固醇外流和逆转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血中6要素失衡与冠心病易患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补天方干预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D]. 丁越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化痰通络止痛汤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巴俊松.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卒中后认知障碍与钙稳态调节相关性及益脑护脉方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翁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lncRNA差异表达谱研究[D]. 杨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益气活血复方干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稳斑作用机理研究[D]. 彭东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证候、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黄玲.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证候标准的2型糖尿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D]. 曾京慧.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当代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D]. 张惜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清脂通脉颗粒对大鼠脂质代谢异常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D]. 胡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血液中6种元素失衡与冠心病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