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农村“生态卫生”改厕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斌,李济之,王洋[1](2021)在《我国农村卫生旱厕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改厕工程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实施以及"厕所革命"发挥的巨大成效,农村环境问题也得到了巨大改善。现阶段,各地区农村厕所的数量、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卫生厕所普及程度存在"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现象;虽然水厕是改厕工程的重心,但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卫生旱厕也应该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改厕的重点;传统卫生旱厕的类型主要包括打包型生态厕所和免水生物处理制肥型生态厕所,具有无需用水、应用范围广、装置简单、易于维护、原位处理、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等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新型卫生旱厕被研发出来并成功应用到实际当中。
熊甜甜[2](2021)在《AAO粪污处理户厕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AAO户厕的建设、使用情况及处理效果;2、构建评价模型,对AAO户厕进行评价;3、分析AAO户厕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检测,了解山东省A村及北京市B村随机抽取的85户AAO户厕的建设、使用及处理效果;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菲尔法构建AAO户厕的效果评价模型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赋值,对AAO户厕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索影响AAO户厕改厕效果的因素。结果:1、评价模型包括户厕地上建设、使用情况、卫生效果及住户评价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准则层中,B3卫生效果的权重最大,为0.3674,B1地上建筑权重最小。方案层中,C11管理维护评价的权重最大,为0.1391,其次是C10使用评价、C8气味、C6生活污水处理和C7卫生状况,C2厕屋的大小权重最小。2、建设方面:入室率仅为14.1%,A村98.3%住户将户厕建设在院内,B村户厕位于室内、院内分别占48.0%和44.0%;户厕完整率为91.8%,8.2%户厕建设不完整,其中,A村8.3%(无门)、B村8.0%(无窗);82.3%的洗浴用水和80.0%的刷碗、洗菜用水排放到粪池。3、使用方面:94.1%户厕可以正常使用,其余不能正常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冬天水管上冻,无法正常冲水;使用中遇到过的问题(多选),58.8%住户认为没有问题,27.1%住户认为户厕最大的问题是有臭味,11.8%住户遇到不能冲水的问题,5.9%住户认为户厕存在冬天粪水冻结的情况,3.5%选择其他的住户中,A村3.3%住户认为维护费用高,B村4.0%住户认为户厕损坏时难以买到可更换的配件。4、卫生方面:74.1%住户认为无臭味,24.7%住户认为有轻微臭味,1.2%认为有明显臭味,臭味的主要原因为来自化粪池的反味;在夏季,厕屋无成蝇的占65.9%,厕屋成蝇较少(5只以内)的占24.7%、较多(大于5只)的占9.4%。认知方面:对使用AAO户厕的了解(多选)进行调查,87.1%住户认为干净卫生,50.6%住户认为安全方便,1.2%住户认为可以防病,1.2%住户不了解。5、住户对户厕建筑的满意率为90.6%,其中A为98.3%,B村为72.0%,两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8,P<0.05);住户对AAO户厕管理维护和使用方面的满意率均为96.5%,高于对建筑的满意率。6、色度、TN、COD、TP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8%、64.5%、58.0%、48.0%和46.2%。出水水质中TP的达标率最低,为7.3%。COD、NH3-N和TN的达标率较低,在10%~20%之间;粪大肠菌值总的达标率为48.8%,粪大肠菌值与NH3-N的达标情况存在正相关。7、两村每户的综合评分比较,A村的评分分值范围较B村集中,且平均分的评分等级较B村高一级,两村的户厕总分都介于一般到优之间。B1地上建筑方面,两村的得分都接近5分;B2使用情况方面,C5维护费用得分均较低;B3卫生效果方面,A村在C6生活污水处理上的得分最低,接近较差,但两村得分均不高;B4住户评价方面,A村的三个指标评价均为优,B村较A村差,最差的C9建造评价。8、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纳入的自变量中,地区和用户对使用AAO户厕的了解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建设方面:两村户厕建设入室率低;完整性相对较高,但是少数户厕缺少门或窗;部分户厕不处理全部的家庭生活污水。使用方面:户厕的正常使用率较高,但存在臭味、冬天水管冻结无法正常冲水等问题。卫生方面:户厕卫生状况一般,部分户厕存在臭味、成蝇的问题。2、认知方面:住户对于使用AAO户厕的了解有一定的认知,但在防病意识上比较欠缺。两村住户对AAO户厕建筑、管理维护和使用方面的满意率较高。3、整体上户厕在厕屋的建设上较好,但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差,出水中氮、磷、粪大肠菌值的达标率较低,TP、NH3-N更低。户厕对COD的处理有一定效果。4、利用层次分析法法构建的AAO户厕效果评价模型进行的综合评价结果:两村AAO户厕整体使用效果较好,A村较B村好。5、不同地区和用户对使用AAO户厕的了解是影响AAO户厕效果评价的主要因素。
侯英龙[3](2020)在《农村厕所污染治理技术与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传统旱厕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沿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农户自行开展的不规范改厕活动,未对厕所粪污进行有效处置利用,由此导致厕所卫生及其粪污污染成为农村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到我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农村为研究区,在对国际国内农村户厕情况进行充分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调研了解大兴区长子营镇农村厕所改造现状,对研究区农村户厕改造工程中不同化粪设施的粪污无害化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归纳提出研究区农村厕所粪污污染治理适宜模式。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调查问卷,主要的调查内容包括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包含人口、职业、文化程度、人均收入)、农村厕所建筑卫生情况、农村厕所类型和卫生厕所建筑卫生合格率的影响因素等。对回收的合格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卫生厕所普及率与户主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卫生厕所建设比例和农户受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达0.8993;农村户主的职业对卫生厕所普及率有显着影响,非务农户主的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高于务农户主的;农村户主是否正确使用卫生厕所是影响厕所卫生达标的关键因素。(2)从研究区实际实施的农村户厕改造工程中选择现场砖砌和预制桶两类化粪池,共采集了12座化粪池的入口和出口水样,进行有机物、总氮、氨氮及总磷含量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得出,两类化粪池对粪便污水均具有较好的有机物处理效果,CODCr和BOD5去除率分别达45.6%~78.9%和41.1%~70.2%;两类化粪池对总氮的去除效果都不理想,去除率不到10%,且总氮以氨氮为主要存在形式,化粪池对氨氮几乎无去除效果;两类化粪池的总磷平均去除率为25.18%(19.8%~34.2%),化粪池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比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好;清淘周期是影响化粪池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清淘可有效提高化粪池对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效果,对氨氮的去除率也均转为正值;化粪池仅接收厕所污水情况下,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高于同时接收厕所排水和生活污水的情况。(3)农村改厕不能完全按照全镇、整村采用统一模式的改造方法,而是要遵循“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的原则,根据村子所处地理区位、村和家庭的主要生产方式、农户意愿和院落空间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标处置模式和技术,使农村改厕取得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梁旻昊[4](2020)在《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2014年开始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相关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现有的厕所技术难以满足改厕需求,并且缺乏规范的厕所技术类型选择方法。所以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以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分析全国厕所改造现状,并用统计方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总结处理,对比不同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的差异,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厕所改造任务依然艰巨、厕所技术选用单一、影响厕所改造因素多样的结论。(2)分析现有较为成熟的农村厕所改造技术,并按照水冲式厕所和无水冲式厕所进行分类整理,总结每一种厕所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结合西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按照厕所建造全链条(收集—储存—处理)和厕所技术改良两种方式对厕所技术进行集成,得到4种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厕所技术集成模式,分别为组合式真空排导厕所技术、改良型粪尿分集式厕所技术、改良型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技术和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3)建立了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以影响中国农村厕所改造因素为基础,结合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选取了16个具体评价指标,建立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4)以西北地区某县农村为例,运用建立的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对4种适用于西北地区的厕所技术模式进行选择评价,得出4种技术模式的评价结果,根据最终得分高低,选择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并在当地进行示范工程建设,在建设完成5个月后对示范工程进行验收。由此证明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方法和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胡晓伟[5](2020)在《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问题研究 ——以太行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厕所环境与农村环境、村民健康息息相关,推动“厕所革命”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一环。而厕所革命在农村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在不同地区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北方山区厕所革命及在北方山区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对于推动山区“厕所革命”,推进山区地带乡村治理有重要的意义。太行山脉全年虽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是典型的北方气候,其地理位置并不像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一般更加靠近高纬度地区,常年高寒不适宜人类大规模居住,比较适合作为研究对象。太行山区山高坡陡,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且污秽洁净的观念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改厕带来了不少阻力。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通过查询相关论文、图书馆书籍、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对厕所革命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获得大量文献资料,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和电话访谈,对太行山区的厕所革命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直接参与山区厕所革命的五大主体——基层公务员、村两委干部、改厕农户、旅游景区商户经营者、改厕施工的第三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当前北方山区厕所革命的现状、问题、政府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部分较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的个案分析,进一步发现当下北方山区厕所革命中存在的政府行为不规范和失当。研究发现,北方山区厕所革命中,政府对于厕所革命的理解不够深刻,存在如下问题:改厕前期政策宣传不到位,改厕主体有抵触心理;改厕资金分散、分配不合理;改厕规划不到位、不科学,不够因地制宜;改厕技术落后,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改厕主管部门几经变更,改厕效率低下;基层公务员关于改厕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改厕积极性不高;改厕质量不高,后续问题频发等。改厕本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因政府行为失当或缺位,导致改厕进度慢、质量低、返工率高。甚至部分地区为改厕而改厕,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北方山区地质坚硬,无法铺设下水管道;地势较高的村落冬季上冻、夏季缺水,根本不适合水冲式洁厕的铺设等问题。各级政府在厕所革命中缺少实地调研和专业规划,缺少相关资金调配使用的统一规划和安排;缺少对基层干部的专业技术指导培训,以检查、督导代替指导,致使一线落实政策难,百姓怨言大;缺少后续维护,使粪污清掏成为百姓头疼的大问题,致使改厕后的百姓使用新式厕所既不舒服又不顺心,从而加以毁坏甚至弃之不用。如上种种政策缺少前瞻性、基层执行政策简单粗暴等政府行为失当问题为北方山区厕所革命埋下了隐患。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而厕所无害化改革正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重要一环。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世界各国及中国各省的改厕经验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结合北方山区的地质、气候、人文特点,提出改进意见:改厕前期注重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科学规划;注重相关资金调配使用的统一安排,政出一门;注重政策的广泛有效宣传,消除百姓疑虑。改厕中期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专业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减少频繁督查督导对基层的压力。改厕后期注重后续维护,不让粪污清掏成为百姓的烦心事。多措并举推进厕所革命,补齐民生短板,增进人民福祉。
霍雅芬[6](2019)在《农村“厕所革命”政策实施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省四市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乡村地区掀起了一场厕所改建运动,旨在通过建造卫生厕所并进行正确的管理,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和传播,促进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乡村地区的卫生等级和人居环境质量。一定程度上来说,“厕所革命”不仅仅是厕所的改建问题,更代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组成部分。虽然现阶段的厕所革命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经过研究分析问题寻求对策,为持续高质量推进提供指导。本文以中部地区兼具平原和丘陵的河南省为例,通过在河南省中部、东部、西部、南部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市,对农村厕所革命颁布的政策进行统计总结,将各地政策内容进行梳理分为改厕前系统规划、改厕的保障机制建设和改厕后长效管护机制几个部分,掌握了农村厕所革命各地政策制定的具体目标内容以及特点。通过对四市农村厕所革命政策内容的落实情况,工作情况收集大量资料进行归纳,发现四市厕所革命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改厕整体进程缓慢,改厕模式和方案不合理、改厕材料质量不达标、不注重后期的管理维护,农村厕所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厕所革命”政策实施中各改厕主体意识不强、现有的技术模式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均衡且筹集方式单一,同时也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相关。为进一步推进厕所革命的实施,促进现有问题的有效解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从政策高度完善厕所革命在领导机制和监管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厕所革命”的统筹规划;优化改厕中宣传培训的方式,不断加强示范引导的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视,用多方引导形成良好改厕氛围为基础,促进厕所革命更大范围内展开;通过多渠道合理引进资金、完善资金的投入机制,科学整合和利用涉农资金用于农村“厕所革命”的建设,为改厕资金提供保障;加强改厕的技术指导以及高新厕所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在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先进技术以及节能环保又实用的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从而提升农村厕所革命治理效率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更加注重厕所外形的设计,将其纳入在村庄的规划中,增加公共厕所的美观性。选取河南省农村“厕所革命”政策执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运用了政策执行的综合模型对“厕所革命”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目前的文献中有一定的创新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完善厕所革命推进在公共管理角度的研究,为其它地区厕所革命的高质量推进提供借鉴。
魏爽宁[7](2019)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厕所是人们解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场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也是中国当下乡村环境卫生危机的来源之一。一方面,中国近年来有大量关于厕所革命的实践,但缺乏针对农村厕所的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多专业领域已有针对鄂西南山区传统民居做过的大量研究,但其中户厕问题却有所忽视。在此背景下,笔者愿意在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问题上做些探索。首先,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和整理分析,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的视角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形制、使用方式以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进行研究,探讨了现状厕所问题存在的背后根源。然后以彭家寨为例,笔者对鄂西南山区进行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通过访谈、观察、拍照、记录等形式,对彭家寨户厕空间布局、功能、厕屋材料及结构、厕坑形式及排污处理、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了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现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空间布局不合理、厕屋内功能设施不全、卫生器型落后、舒适度不达标、厕屋建造简陋以及排污处理不完善等。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继而深入挖掘出针对以彭家寨为例的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的四个设计理念,即生态化、可持续化、地域性以及人性化,以此作为提出相关改建设计策略的理论依据。最后针对分析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对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彭家寨未来的发展设想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从而建立与鄂西南山区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设计策略。笔者深知,本研究中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并非唯一,也未必是最佳,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建筑学界对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的重视,为多学科结合共同改变山区厕所添一份力。
赵伟[8](2019)在《干旱缺水地区农村无水冲厕所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厕所革命”的推行,各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推行厕所改造。改厕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减少了疾病传播,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本研究针对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农村厕所改造中面临的普通水冲厕所不能使用、现有厕所技术落后等问题,以满足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农村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研究提出了基于粪污再生利用的农村无水冲厕所系统。农村无水冲厕所系统是一个包含粪尿收集、存储、运输、处理与农业利用的全生态链循环系统,实现了人体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零排放与再循环。本研究提出了以粪尿的收集方式、粪尿的处理方式及建造地式为主的无水冲厕所分类方法。研究了粪尿分集式脱水型无水冲厕所、粪尿合集式无水冲厕所及堆肥型无水冲厕所的结构组成与处理工艺,分析了不同类型厕所的功能特点、适用条件及造价。针对系统内的厕所建造技术研究了干封式卫生厕所、双坑式厕所、预制集成式厕所三种粪尿分集式脱水型厕所。对预制集成式脱水型厕所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发,研究了利用地式建造的厕所,集成研究了带储粪桶升降功能的厕所等。研究了简易堆肥箱式厕所与微生物堆肥型厕所两种粪尿合集式堆肥型厕所,分析了其堆肥过程、堆肥设备及堆肥条件。在厕所粪污集中二次处理与资源转化方面,进行了小型堆肥桶堆肥技术研究,开发了预制装配式小型堆肥池。开发了中型被动式阳光堆肥房,并开展了堆肥试验。提出了尿液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针对我国无水冲厕所应用的推行措施,提出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厕所模式,对于相应的民风习俗给予正确的引导。具体措施应该在政府引导下,以村民为主体加以必要的技术指导与培训。讨论了不同种类无水冲厕所工艺模式的综合比较。分别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适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粪尿分集式无水冲厕所及堆肥型无水冲厕所可适用于我国干旱缺水地区农村卫生厕所的改造。
吴雅思[9](2017)在《贫困村生态旱厕设计 ——以山西省桥沟村为例》文中认为在环境被严重污染、资源被肆意浪费至衰竭的今天,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以及发展再生资源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多将传统旱厕改建为水冲厕,建设下水管道工程及公共粪便处理系统。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甚至城市,仍在使用传统旱厕,厕所改建刻不容缓。以“减污节源”为重点的生态旱厕由于其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旱厕、水冲厕的现有缺陷,开始受到国内外重点关注。目前,芬兰、美、英、日及非洲部分国家已大量使用生态旱厕。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其环境、资源的独特性,在进行旱厕改造时无法照搬现有设计方案。根据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生态旱厕技术及相关经验,本课题将对生态旱厕在国内环境下的设计及其使用维护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分析芬兰、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与非洲地区所建设的生态旱厕的不同,整理出生态旱厕在不同经济、人文、环境下的针对性设计;而后通过对建设地——即贫困村进行基建、民风、农业、已建旱厕等进行调研,并综合前面分析所得的成熟设计方案,学习生态旱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用的相关着重点和设计方法;最后结合桥沟村环境、村民使用习惯、现有设施等,通过田野考察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适合当地的生态旱厕设计方案。
郜彗,王如松,周传斌,高洁,韩宝龙[10](2014)在《生态卫生系统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生态卫生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卫生理念,旨在改变人们对现代城市卫生系统的认识,其基本原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闭合循环,包括营养循环和水资源循环。本文在阐述生态卫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规划与管理、社会实践三个视角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生态卫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方案设计对居民意见的反馈环节不到位;其次,全套生态卫生技术的集成和示范相对比较欠缺;第三,不同类型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环境、卫生风险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卫生建设的瓶颈因素包括对生态卫生系统可接受性考虑不周、缺乏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支持与保障、关键设备和工艺有待研发、服务支撑体系的配套辅助不够完善等四方面,并提出城乡不同的生态卫生发展方案、设置管理机构、落实技术规范及标准、推进宣传教育、制定政策法规等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广西农村“生态卫生”改厕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农村“生态卫生”改厕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卫生旱厕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农村厕所构成及区域特征 |
1.1 农村厕所构成 |
1.2 农村厕所分布特征 |
2 卫生旱厕主要 |
2.1 传统卫生旱厕 |
2.2 新型生态卫生旱厕 |
2.2.1 环保智能型免水冲生态厕所。 |
2.2.2 组合式生态卫生旱厕。 |
2.2.3 踏压密封式按压加灰型生态卫生旱厕。 |
2.2.4 机械驱动传输带式输送转移粪污型卫生旱厕。 |
3 卫生旱厕的优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
3.1 卫生旱厕的优势 |
(1)无需用水,节约水资源。 |
(2)应用范围广。 |
(3)装置简单,易于维护。 |
(4)原位处理。 |
(5)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
3.2 卫生旱厕的未来发展趋势 |
4 结语 |
(2)AAO粪污处理户厕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生态厕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生态厕所国外研究现状 |
1.1.2 生态厕所国内研究现状 |
1.2 AAO户厕 |
1.3 有关厕所评价的方法 |
1.4 改厕效果的影响因素 |
2 研究目的 |
3 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内容 |
3.2.1 评价模型构建与AAO户厕效果评价 |
3.2.2 AAO户厕建设与使用情况 |
3.2.3 AAO户厕粪污处理效果 |
3.2.4 AAO户厕效果的影响因素 |
3.3 研究方法 |
3.3.1 利用层次分析分析法构建AAO户厕效果模型 |
3.3.2 现场调查 |
3.3.3 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
3.4 质量控制 |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6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 |
4.1 构建AAO户厕的效果评价模型 |
4.1.1 构建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 |
4.1.2 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
4.1.3 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4.1.4 层次总排序并确定评价模型 |
4.2 总体情况 |
4.2.1 村基本情况 |
4.2.2 入户情况 |
4.3 户厕建设、使用及卫生等情况 |
4.3.1 户厕的建设情况 |
4.3.2 户厕的使用情况 |
4.3.3 户厕的卫生及认知情况 |
4.3.4 住户的满意率 |
4.4 AAO户厕的粪污处理效果 |
4.4.1 各指标的去除效果 |
4.4.2 出水水样各指标的达标情况 |
4.4.3 微生物指标的达标情况 |
4.4.4 粪大肠菌值与各指标间达标情况的关联性分析 |
4.5 评价结果 |
4.5.1 各户厕的效果评价分数 |
4.5.2 两村各指标间的分数比较 |
4.5.3 评价效果的影响因素 |
5 讨论 |
5.1 评价模型分析 |
5.2 AAO粪污处理户厕建设、使用及卫生等情况 |
5.3 住户使用AAO户厕的满意度 |
5.4 户厕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
5.5 效果评价分析 |
5.5.1 户厕的评价效果分析 |
5.5.2 户厕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结论 |
7 研究创新点 |
8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效果评价的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伦理学审查 |
附录 |
附录1 村调查表 |
附录2 入户调查表 |
附录3 AAO类污处理户厕的卫生效果检测结果表 |
附录4 AAO粪污处理户厕的效果评分表 |
附录5 模型评分表 |
(3)农村厕所污染治理技术与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农村人粪尿管理方式 |
1.2 中国农村厕所的使用管理问题 |
1.3 厕所粪污的主要污染问题 |
1.4 国际上农村人粪尿处置利用现状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兴区长子营镇农村厕所现状调查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问卷调查方法 |
2.3 受访农户基本情况 |
2.4 户厕类型 |
2.5 户厕建筑状况 |
2.6 户厕卫生状况 |
2.7 粪便的利用与处理情况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兴区长子营镇农村户厕改造方案及化粪设施治污性能研究 |
3.1 长子营镇农村户厕改造方案 |
3.2 化粪设施无害化效果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兴区农村厕所粪污治理技术模式探讨 |
4.1 长子营镇户厕改造问题分析与讨论 |
4.2 适用技术原则 |
4.3 农村户厕粪污治理模式 |
4.4 大兴区长子营镇农村户厕粪污治理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研究特色 |
5.3 展望 |
附录一 :户厕及卫生状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我国农村卫生厕所常见类型及施工要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4)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村厕所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农村厕所改造问题分析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现状与分析 |
2.1 中国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1.1 卫生厕所普及率 |
2.1.2 无害化卫生厕所技术年际变化情况 |
2.2 中国各地区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2.1 地区基本情况 |
2.2.2 各地区改厕情况分析 |
2.3 中国农村厕所存在问题分析 |
2.3.1 厕所改造任务艰巨 |
2.3.2 厕所技术与自然条件不匹配 |
2.3.3 厕所技术使用单一 |
2.4 西北地区农村厕所改造现状 |
2.4.1 区域基本情况 |
2.4.2 厕所改造情况 |
2.5 厕所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方法研究 |
3.1 农村厕所改造技术 |
3.1.1 水冲式厕所技术 |
3.1.2 无水冲式厕所技术 |
3.2 西北地区农村厕所技术模式集成 |
3.2.1 全链条式的厕所技术模式集成 |
3.2.2 技术改良的厕所模式集成 |
3.3 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方法 |
3.3.1 常用的技术评价方法 |
3.3.2 乡村厕所技术评价方法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因子分析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3 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标准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2 德尔菲调查法 |
4.4 乡村厕所选择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乡村厕所技术选择评价模型的应用 |
5.1 指标体系构建 |
5.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3 厕所技术集成模式的模糊综合评判 |
5.4 厕所技术模式的决策结果 |
5.5 示范工程建设 |
5.5.1 改良型三格化粪池厕所技术设备 |
5.5.2 改良三格化粪池厕所的安装 |
5.5.3 设备运行情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乡村厕所技术模式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表 |
附录 B 乡村厕所改革技术模式评分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问题研究 ——以太行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1)关于农村改厕必要性的研究 |
(2)关于改厕资金问题的研究 |
(3)关于改厕途径的研究 |
(4)关于改厕重点难点的研究 |
2.国外研究综述 |
(1)对改厕模式的研究 |
(2)对厕所外观的研究 |
(3)对厕所改造后期维护的研究 |
(4)对厕所管理的法律政策的研究 |
(5)对改厕观念的研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地调查法 |
3.个案分析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1.创新点 |
(1)研究方法新 |
(2)选题角度新 |
2.不足之处 |
一、厕所革命的相关概念理论与会议政策梳理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厕所革命 |
2.政府行为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公共产品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相关会议及政策文件 |
(1)第一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 |
(2)第二阶段:2015 年至2017 年 |
(3)第三阶段:2017 年至今 |
二、国内外厕所改造相关政府行为概览 |
(一)国外厕所改造政府行为概览 |
1.韩国在厕所改造中的政府行为 |
2.日本在厕所改造中的政府行为 |
3.德国在厕所改造中的政府行为 |
4.英国在厕所改造中的政府行为 |
5.印度在厕所改造中的政府行为 |
(二)国内农村厕所革命相关政府行为概览 |
1.江苏农村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
2.陕西农村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
3.广西丘陵地带农村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
4.山东农村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
5.内蒙古农村厕所革命中的政府行为 |
(三)国内外改厕相关政府行为综述 |
三、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现状调查 |
(一)调查区域 |
(二)调查对象及方式 |
1.个案分析对象 |
2.问卷访谈对象 |
(三)个案分析研究 |
1.案例一:基层政府行为不当,改厕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 |
2.案例二:改厕农户对新厕所使用率低 |
3.案例三:改厕农户观念未转变 |
4.案例四:改厕农户无充裕的改厕空间 |
5.案例五:山区旅游景区公厕改造权责不明 |
6.案例六:施工企业资质不足、售后服务无法保障 |
7.案例七:建设粪污处理厂,化粪污为肥料 |
8.案例八:农户积极参与,有主动意识和作为 |
四、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部分农民抵触改厕 |
(二)改厕资金不足 |
(三)改厕技术落后 |
(四)改厕过程缺乏连续性整体性 |
(五)改厕效率低下 |
(六)改厕质量不高 |
1.粪污处理机制不健全 |
2.水冲式厕所寒冬无法使用 |
3.厕具品质较差 |
(七)基层干部的改厕积极性普遍不高 |
1.缺少专业技术培训 |
2.督导检查多注重形式 |
五、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改厕政策宣传不到位 |
1.基层部门执行政策不够因地制宜 |
2.前期宣传不到位,数据摸排不实 |
3.农民缺乏积极性 |
(二)改厕规划不科学 |
1.北方山区自然地理特征被忽略 |
2.旅游公厕改革亟待合理规划 |
3.未重视后续管理及维护措施 |
(三)改厕资金使用不合理 |
1.资金缺口比较大 |
2.资金投入不均衡 |
(四)改厕技术引进滞后 |
1.厕坑技术分析 |
2.厕屋设计技术分析 |
(五)改厕体制不健全 |
1.责大于权导致基层干部消极应对 |
2.权责不清导致基层干部懈怠推责 |
3.公民未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
4.执行标准过于统一僵化 |
(六)市场机制引入不彻底 |
六、深化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的对策建议 |
(一)注重宣传示范 |
1.提升村民意识,统一思想 |
2.注重树立典范,号召学习 |
(二)多方筹措资金,高效合理使用 |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2.吸引社会力量帮扶 |
(三)提升改厕技术 |
(四)科学合理规划贯穿改厕始终 |
1.因地制宜做好长期规划 |
2.引导村民全过程参与政策制定 |
3.完善验收标准及监管维护 |
4.合理规划建设公共厕所 |
(五)正向激励提升基层干部改厕积极性 |
(六)注重农民的全程参与 |
1.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
2.多向群众问计,邀请群众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6)农村“厕所革命”政策实施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省四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简评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厘定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农村人居环境 |
(二)厕所革命 |
(三)厕所革命政策 |
(四)政策执行 |
二、理论基础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政策执行的综合模型 |
第三章 河南省四市“厕所革命”政策概况 |
一、四市基本情况介绍 |
二、四市“厕所革命”政策文本梳理 |
(一)改厕任务方向规划 |
(二)有效保障机制建设 |
(三)长效管护机制建设 |
三、四市“厕所革命”政策特点 |
(一)政策全面性 |
(二)政策科学性 |
(三)政策可操作性 |
第四章 四市“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现状分析 |
一、“厕所革命”工作基本情况 |
二、四市“厕所革命”政策实施情况 |
(一)政府主导协同推进 |
(二)分级开展培训宣传 |
(三)多种改厕模式并行 |
(四)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
三、“厕所革命”政策实施成效 |
(一)无害化厕所普及率有效提升 |
(二)农村环境卫生设施逐步完善 |
(三)健康知识知晓率大幅度提高 |
第五章“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现存问题及成因 |
一、“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现存问题 |
(一)改厕整体进程缓慢 |
(二)改厕方案模式不规范 |
(三)改厕材料质量不达标 |
(四)项目信息不透明 |
(五)重建设轻后期管理 |
二、“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各主体改厕意识不强 |
(二)改厕技术模式的制约 |
(三)改厕资金保障机制单一 |
(四)改厕中监管机制不完善 |
(五)改厕缺乏整体统筹规划 |
第六章 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政策实施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宣传培训和示范引导 |
(一)优化宣传方式提高积极性 |
(二)发挥示范先行典型带动作用 |
(三)多方引导形成良好的改厕氛围 |
二、加强技术指导和研发、推广 |
(一)加强改厕技术培训 |
(二)支持企业新技术研发推广 |
(三)大力提升无害化粪污处理技术 |
三、多渠道引入和合理使用资金 |
(一)完善政府资金投入机制 |
(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本 |
(三)加强资金风险监管 |
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
(一)完善领导机制统筹各项工作 |
(二)完善验收标准和监管保障体制 |
(三)健全后期长效管护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综述 |
1.2.1 厕所的研究性组织与会议 |
1.2.2 厕所革命运动的相关研究 |
1.2.3 厕所卫生技术的创新研究 |
1.2.4 传统厕所的历史文化研究 |
1.2.5 生态卫生旱厕的优化研究 |
1.2.6 农村改厕的社会调查研究 |
1.2.7 建筑学视角下的厕所研究 |
1.2.8 实践动态 |
1.2.9 总结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于中国传统厕所历史视角的鄂西南农村户厕研究 |
2.1 中国传统厕所形制及使用方式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
2.1.1 厕所的形制 |
2.1.2 便器和厕纸 |
2.1.3 粪肥与猪厕 |
2.2 中国传统厕所思想文化及习俗视角下的鄂西南农村户厕 |
2.2.1 落后的卫生观念 |
2.2.2 厕所的风水思想 |
2.2.3 厕所的民间习俗 |
2.3 本章小结 |
2.3.1 文明社会的象征 |
2.3.2 历史文化的反思 |
2.3.3 未来发展的思辨 |
第三章 彭家寨户厕及相关问题调研分析 |
3.1 彭家寨基本概况 |
3.1.1 地理气候 |
3.1.2 历史源流 |
3.1.3 民俗风情 |
3.1.4 价值评估 |
3.1.5 经济支撑 |
3.2 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2.1 内部人员的变迁 |
3.2.2 外来人口的影响 |
3.3 基于建筑单体空间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3.1 平面空间分析 |
3.3.2 剖面空间分析 |
3.3.3 空间类型小结 |
3.4 基于建筑单体功能类型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4.1 正屋功能分析 |
3.4.2 附属空间功能分析 |
3.4.3 户厕相关功能组合及内部使用情况分析 |
3.5 基于建筑单体材料及构造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5.1 主屋的材料及构造 |
3.5.2 附属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
3.5.3 厕屋空间的材料及构造 |
3.6 基于基础设施现状对彭家寨户厕的分析 |
3.6.1 能源利用 |
3.6.2 给水系统 |
3.6.3 排污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理念的探讨 |
4.1 理念研究 |
4.1.1 关于生态环境的思考 |
4.1.2 关于资源利用的思考 |
4.1.3 关于地域特色的思考 |
4.1.4 关于个体需求的思考 |
4.2 理念提出 |
4.2.1 生态化 |
4.2.2 可持续化 |
4.2.3 地域性 |
4.2.4 人性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彭家寨户厕改建设计策略 |
5.1 调整户厕数量与空间布局 |
5.1.1 案例分析1——从无到有 |
5.1.2 案例分析2——去旧增新 |
5.1.3 一般性原则 |
5.2 功能整合与完善 |
5.2.1 户厕及相关功能整合 |
5.2.2 厕屋空间内功能完善 |
5.3 卫生器型升级 |
5.3.1 水旱厕价值取向 |
5.3.2 卫生器型的选择 |
5.4 舒适度改良 |
5.4.1 残障关照 |
5.4.2 夜间照明 |
5.4.3 通风除臭 |
5.5 结构工艺更新 |
5.5.1 旱厕厕坑平台的改良 |
5.5.2 厕屋围护结构的更新 |
5.6 排污与生物资源再利用 |
5.6.1 集中污水处理 |
5.6.2 肥料化利用 |
5.6.3 能源化利用——沼气厨房猪圈一体化 |
5.6.4 产业化利用——粪尿养蛆,以蛆养鸡 |
5.6.5 小结 |
5.7 精神文明建设 |
5.8 未来的适应性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基本信息统计表 |
附录二 彭家寨核心区家庭能源使用统计表 |
附录三 彭家寨核心区厕屋建造统计表 |
附录四 彭家寨核心区厕所使用情况统计表 |
附录五 彭家寨核心区农户主观意识统计表 |
附录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干旱缺水地区农村无水冲厕所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农村厕所的改造现状及问题 |
1.2.1 我国农村厕所技术应用现状 |
1.2.2 我国农村厕所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我国无水冲厕所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对比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材料与方法 |
2.1 无水冲卫生厕所系统 |
2.2 人粪尿的组成 |
2.3 无水冲厕所分类 |
2.4 无水冲厕所的处理工艺 |
2.4.1 粪尿分集式脱水型厕所处理工艺 |
2.4.2 粪尿合集式无水冲厕所处理工艺 |
2.4.3 堆肥型无水冲厕所处理工艺 |
3.结果与分析 |
3.1 无水冲卫生厕所系统的构建 |
3.2 粪尿分集式脱水型卫生厕所 |
3.2.1 干封式卫生厕所 |
3.2.2 双坑交替式卫生厕所 |
3.2.3 预制集成式脱水型卫生厕所 |
3.3 粪尿合集式堆肥型厕所 |
3.4 集中堆肥设施 |
3.4.1 堆肥桶 |
3.4.2 被动式堆肥房 |
3.5 肥料的资源化利用 |
3.6 无水冲卫生厕所应用的推动措施 |
3.6.1 推行无水冲卫生厕所应考虑的因素 |
3.6.2 无水冲卫生厕所的推行措施 |
4.讨论 |
4.1 无水冲厕所工艺模式综合对比 |
4.1.1 无水冲厕所代表性工艺选取 |
4.1.2 无水冲厕所分析比较 |
4.2 我国农村厕所不同改造模式讨论 |
4.2.1 经济性讨论 |
4.2.2 环境效益讨论 |
4.2.3 社会效益讨论 |
5.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贫困村生态旱厕设计 ——以山西省桥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生态旱厕研究现状 |
2.1 生态旱厕的发展与定义 |
2.1.1 生态旱厕发展 |
2.1.2 生态旱厕定义 |
2.2 生态旱厕的类别概述 |
2.3 生态旱厕的设计构成及要素 |
2.3.1 生态旱厕核心——排泄物无害化方式概述 |
2.3.2 生态旱厕使用流程 |
2.3.3 生态旱厕主要结构构成 |
2.4 生态旱厕与水冲厕区别探究 |
第3章 生态旱厕应用现状 |
3.1 生态旱厕在国外发达地区的应用 |
3.1.1 在以芬兰为首的发达地区发展概述 |
3.1.2 发达地区生态旱厕产品实例分析 |
3.1.3 发达地区的生态旱厕应用分析 |
3.2 生态旱厕在国外欠发达地区的的应用 |
3.2.1 在非洲欠发达地区发展概述 |
3.2.2 欠发达地区生态旱厕产品实例分析 |
3.2.3 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态旱厕应用分析 |
3.3 生态旱厕在国内的应用 |
3.3.1 在国内的发展概述 |
3.3.2 国内生态旱厕产品实例分析 |
3.3.3 国内生态旱厕应用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贫困村发展概述 |
4.1 山西省贫困村现状 |
4.2 山西省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概述 |
4.3 桥沟村现状概述 |
第5章 人机工程学在厕所设计中的应用 |
5.1 人机工程学 |
5.2 人体测量参数定义与测量方法 |
5.3 与厕所相关的人体参数概述 |
5.4 厕所构成部件设计的相关参数 |
5.4.1 蹲便器 |
5.4.2 坐便器 |
5.4.3 小便池 |
5.4.4 洗手池 |
5.4.5 扶手 |
5.5 厕所空间布局设计的相关参数 |
5.5.1 蹲便器空间 |
5.5.2 坐便器空间 |
5.5.3 小便池空间 |
5.5.4 洗手池空间 |
第6章 桥沟村实地情况田野考察 |
6.1 调研目的 |
6.2 调研内容 |
6.3 调研结果 |
6.4 调研分析 |
6.5 设计方向及细节 |
6.5.1 使用者特征分析 |
6.5.2 厕所位置及功能 |
6.5.3 便器形式 |
6.5.4 贮粪空间垂直位置 |
6.5.5 贮粪空间容积及储尿容积 |
6.5.6 取肥方式 |
6.5.7 覆盖物 |
6.5.8 厕所基础设施优化需求 |
6.5.9 小结 |
第7章 生态旱厕设计实践 |
7.1 设计定位 |
7.2 设计展开 |
7.2.1 蹲便器设计 |
7.2.2 贮粪空间设计 |
7.2.3 覆盖物自动投放装置及其使用方式设计 |
7.2.4 蹲便器与覆盖物自动投放装置间联动结构设计 |
7.2.5 其他配置及无障碍设计 |
7.3 设计方案说明 |
7.4 设计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生态卫生系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卫生概念与内涵 |
1. 1生态卫生的概念 |
1. 2生态卫生的内涵 |
2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1生态卫生技术创新视角 |
2. 2生态卫生规划和管理视角 |
2. 3生态卫生系统社会实践视角 |
2. 4存在问题 |
3我国发展生态卫生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 |
3. 1生态卫生系统的可接受性被忽视 |
3. 2缺乏政策、规范和标准体系的支持与保障 |
3. 3关键设备、设施和工艺有待研发 |
3. 4服务支撑体系的配套辅助不够完善 |
4我国未来发展生态卫生系统的思路 |
4. 1开展因地制宜的实践方案 |
4. 2设置管理机构 |
4. 3落实技术规范及标准 |
4. 4推进宣传教育培训 |
4. 5制定政策法规 |
( 1) 加强垃圾源头分离管理。 |
( 2) 出台优惠政策,加强监管,促进生态卫生推广普及。 |
( 3) 推行中水回用。 |
( 4) 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
5结语 |
四、广西农村“生态卫生”改厕工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卫生旱厕现状及发展趋势[J]. 赵文斌,李济之,王洋.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3)
- [2]AAO粪污处理户厕的效果评价[D]. 熊甜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农村厕所污染治理技术与模式研究 ——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D]. 侯英龙.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4]乡村厕所技术集成模式与评价模型研究[D]. 梁旻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北方山区农村厕所革命问题研究 ——以太行山区为例[D]. 胡晓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农村“厕所革命”政策实施问题研究 ——基于河南省四市的分析[D]. 霍雅芬. 河南大学, 2019(01)
- [7]鄂西南山区农村户厕改建设计研究 ——以恩施土家聚落彭家寨为例[D]. 魏爽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干旱缺水地区农村无水冲厕所系统研究[D]. 赵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贫困村生态旱厕设计 ——以山西省桥沟村为例[D]. 吴雅思.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10]生态卫生系统研究进展[J]. 郜彗,王如松,周传斌,高洁,韩宝龙. 生态学杂志,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