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及对策

一、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在对于学习国内外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Arcgis将阿拉善左旗的相关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沙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改变。详细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阿拉善左旗从2009年起到2018年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主要分析其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其结构演变,发现在研究期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化幅度为112.6%,其次是城镇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为25.79%;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在2009-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越来越均衡化。以种植梭梭为主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开发性大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对企业对外快速扩展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以林、草为主要分布的地区发展。(2)在研究期间内,阿拉善左旗重度沙漠化所占面积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沙漠化情况在逐渐的好转,严重沙漠化由2009年的38.21%到2017年降为22.51%,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比有所增加。根据企业发展类型的不同类似蒙草等企业选择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发展,苁蓉集团等企业则选取开发性强的地区。(3)通过构建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分析相对应的指标层对企业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非适宜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的被改良,非适宜性土地的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535124.17hm2,向中度适宜性和高度适宜性逐步转化;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中通过产业的分布点发现各类企业发展的区域周边适宜性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发展地点并不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纯粹的不适宜发展地区,各类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及在贫瘠地区发展的相应应对措施。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沙区典型产业在阿拉善左旗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经营产业并分析其资源可利用性与限制性,也为今后沙区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水平方向提供了分析理论基础。

皮伟强[2](2021)在《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统计是草地生态监测的重要基础环节,是草原退化程度分级的重要量化参数,也是制定草原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遇到了严峻挑战,全球逾34%的陆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荒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是最易受荒漠化影响的生态景观。如今草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荒漠化的主体和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已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发展与生存。由于退化草地分布广泛且退化程度不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而高效的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精准的退化程度调查是必要前提。在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中植物群落覆盖度、草地退化指示物种相对占比、植被群落中植被组成等均是必要监测项目。而传统人工野外调查消耗大量人力,无法实现区域性动态监测;卫星遥感成像质量易受天气影响、重访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等原因限制,难以实现对草原细小地物的精准统计。草地生态信息统计、监测手段上的不足制约了生态恢复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捷、无损、高精度、可大面积进行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监测手段和识别分类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不仅为草原退化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将为草原退化监测和研究实现高效、实时、准确和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为我国草原退化的防治做出贡献。本研究建立了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平台,该平台兼具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势,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采集了连续两个植物生长期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底本数据。由于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的限制,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地物识别仍然处在大面积单一地物的识别与分类水平。而荒漠化草原地物植株细小、种群间相似度高、呈碎片化斑块状分布,识别与分类难度极大,对获取的数据质量和分类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有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无法解决,只有突破才能达到分类精度,研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退化草原地物相似度高、难以分类的问题,结合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特性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特性,分别基于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建立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种群间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模型,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模型基础。本研究提出了CSI指数、CDI指数并确定分类规则,解决了草原物种相似度高,光谱差异微弱,难以区分的问题,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3.12%,Kappa系数达0.91。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征波段提取、PSIR指数、光谱缩放、阈值统计等方法确定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植物群落与裸土、枯草的分类规则,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群落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5.71%,Kappa系数达0.93。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泛化程度不一,目前对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高维度、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模型研究的较少,对荒漠化草原细小植株、分布随机且存在大量混合像元的地物分类模型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DGC-3D-CNN模型并制作了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DGC-3D-CNN模型充分利用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空间联合信息,对群落数据集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通过对模型9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发现DGC-3D-CNN模型中卷积核数量、Batch size、Spatial size三个参数对群落数据集的分类精度影响较大,而较轻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卷积核尺寸对细小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性能更好。优化后的DGC-3D-CNN模型对群落数据集的总体识别精度提升了9.14%,总体精度达98.11%,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GDIF-3D-CNN模型,针对草原植物种群间相似度高、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制作了两类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数据集,分别为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和种群混合像元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GDIF-3D-CNN模型对建群种、优势种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单类分类精度均超过91%;通过对模型8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对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的分类总体精度达94.815%,效率提升了76.2%;对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的总体精度达92.625%,效率提升了76.5%,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种群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植被指数及分类规则和两种深度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无人机高光谱数据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群落间、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是基于遥感信息的荒漠化草原地物分类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荒漠化草原实时、高效、高精度的生态信息监测与统计奠定模型基础,为荒漠化草原生态恢复手段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麻云霞[3](2021)在《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文中指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木本油料、药用植物、食用和蜜源树种,也是治理荒漠化、绿化荒山、美化城市的优良树种,广布于我国“三北”地区。但目前文冠果多数仍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类型极其混杂,种子来源不清,生长慢,产量低,生态和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本文以26个地理种源的文冠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文冠果种子的特性、多点苗期生长特征和作为砧木造林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为文冠果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种源间文冠果含油率变异较大,在56.54~76.27%之间,脂肪酸含量丰富,共有18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为亚油酸和油酸,且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饱和脂肪酸含量,生物柴油特性指标均符合ASTM D6751-2010,EN 14214-2008和GB/T 20828-200等国际标准。种子内含有17种氨基酸和8种人体必需矿质元素,VB1、VB2和VE的平均含量值较高。26个种源中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最为优质的种源有内蒙古甘旗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奈曼、内蒙古库伦和山东东营,这些种源的种子是生产中食用油原料和生物柴油原料俱佳的首选资源。(2)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指标最好的种源地为内蒙古图布信,种子的活力和含水率为93.29%和13.28%,吸水特性分为急速吸水时期、平缓吸水时期和生长吸水期三个时期。且形态和质量指标在组间和组内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整体重复力也较高。处理方式、种源地及其交互效应对文冠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发芽时间存在极显着的影响。种子处理效果最好的为处理方式B—沙藏+5%PEG浸泡24小时,发芽性能最好的种源为内蒙古科尔沁。种子的形态质量和发芽指标整体呈现西—东梯度逐渐增大的地理变异趋势,与种子品质特性的变异模式类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图布信、内蒙古扎鲁特、内蒙古舍伯吐和黑龙江牡丹江为文冠果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性表现最好的种源。(3)辽宁彰武(东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文冠果优质种源有内蒙古奈曼、扎鲁特和辽宁海城,山东安丘(华东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山东东营、安丘和内蒙古库伦,陕西靖边(西北地区)试验点的优质种源有内蒙古科尔沁、奈曼和北京房山,这些种源可在辽宁、山东和陕西三省或与本文试验地类似的立地环境进行推广。不同试验点的优质种源并不完全相同,其苗木保存率、苗高、地径、叶干质量和枝干质量均会随着试验地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同时考虑平均株高与地径的情况下,内蒙古库伦、山东东营种源的平均育种值也为最高,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4)用26个种源二年生文冠果做砧木,嫁接文冠果新品种‘中石4号‘和‘中石9号‘,总体亲和性‘中石9号‘高于‘中石4号‘。内蒙古奈曼、山东东营、内蒙古库伦砧木种源嫁接成活率最高,河北张家口最低;内蒙古奈曼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4号‘后,果实产量最高,内蒙古科尔沁种源地砧木嫁接‘中石9号‘后,果实产量最高。综合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产量等多个指标得出:嫁接‘中石4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内蒙古奈曼、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北京房山和山东临沂,嫁接‘中石9号‘的优质砧木种源为陕西靖边、内蒙古科尔沁、内蒙古库伦、内蒙古奈曼、北京房山和辽宁关山。

特力格尔,那仁满都拉,郭恩亮,布仁吉日嘎拉,王世亮,娜仁夫[4](2021)在《锡林郭勒盟2000-2019年土地荒漠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指出荒漠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一项严峻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也是受到荒漠化侵扰的国家之一。其形成原因复杂,具有地区性,气候因素往往在这一地区荒漠化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本文以锡林郭勒盟2000-2019年生长季MODIS-NDVI数据作为遥感数据来源,结合锡林郭勒盟地区及周边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等气象数据,通过森式斜率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进行显着性检验,研究2000年以来研究区荒漠化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2000-2019年间,显着增大的面积为36322km2,占总面积的11.22%;不显着增大的面积为178863km2,占总面积的55.24%;稳定的面积为80763km2,占总面积的24.94%;不显着减少的面积与显着减少的面积占比分别为8.37%与0.23%。可知,不显着增大的面积较大,显着减少的面积较小。在20年间内蒙古NDVI在该区域内呈现增大的趋势,植被覆盖面积增大,荒漠化的面积在整体上是减少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温降水的影响较大,其中降水的影响较气温的影响较为显着,因此降水是内蒙古地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素。

卢立强[5](2020)在《栅栏式葵花和玉米秸秆沙障防风固沙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葵花秸秆和玉米秸秆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沙障作用下不同高度处风速变化规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探讨葵花秸秆和玉米秸秆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铺设沙障后有效减小地表风速,在10cm处两种沙障的防风效能最为明显;纵向式葵花秸秆沙障的地表粗糙度变化明显,是对照的76.43倍。(2)设置沙障后,沙丘土壤均以细沙和中沙为主,并且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大,在50~60cm深度处,横向式葵花秸秆沙障土壤含水量出现最大值4.23%。(3)沙障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而纵向式葵花秸秆沙障的有机质、全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均高于其它秸秆沙障。

王涛[6](2020)在《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指出土地沙漠化是现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我国浑善达克沙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气象、植被、高程、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等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了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的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揭示了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管理进行了区划,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管理对策。研究能够为区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看,有林地、灌木林面积分别增加1937.24 km2和675.78 km2,沙地面积减少1141.32 km2;约21.46%的沙地转换为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从沙漠化程度来看,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202.19 km2和4820.58 km2。区域土地沙漠化逆转过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指标也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显着的变化趋势。区域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000-2015年,区域平均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增加了近3倍,其中多伦县增加比例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15年间随时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格局。多伦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克什克腾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2000年以来,区域沙尘天气总日数显着下降。(3)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格局,将区域划分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3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建议浑善达克沙区采用差异化的管理对策,沙地和草地应根据退化程度采用重点治理、平衡利用或轻度利用措施;同时,应注重“双评价”,科学量化土地承载力,确定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唯佳[7](2020)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文中指出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但目前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分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相关理论,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过程做了初步界定与阐述,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研究了该区梭梭-肉苁蓉产业、沙地葡萄产业、种质资源加工产业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6年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然均具不同程度发展,但环境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2010-2016年经济-资源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68,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43,处于失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2,处于弱协调水平,协调度以41%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均值在2010-2013年为0.53,处于初步协调水平,2013-2016年下降至0.45,回到失调水平,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水土资源承载力有限、沙生植物资源种植周期长、可用部位较少和后续产品开发科技水平低等是制约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韩丽[8](2020)在《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中对地理学科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进而成为新时代地理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在新课标中提出运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近年来对区域认知素养和问题式教学分别研究的着作较多,但将其结合起来从问题式教学的视角下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研究问题式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的研究背景下,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需求下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分别是:根据搜集的相关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运用问题式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问题。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观察法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启示,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案例实施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最终得出了结论。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对问题式教学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再对国际和国内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做了整理归纳,最后对问题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做了整理,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设计本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除此之外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最后还分析了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过程是先确定案例来源并进行案例筛选,然后根据分析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分析案例情境原理问题的关系以及案例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得出案例分析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进行案例设计,得出案例设计策略。根据得出的案例分析启示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3》的教材内容分析适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进而进行案例设计,最后得出问题式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的策略,总共有6条设计策略。第五部分为案例实施。在前面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案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在此部分记录了案例实施过程,得出了案例实施反思与启示。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有3个结论,分别是: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区域认知方法的培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区域方法。

王迪[9](2020)在《《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荒漠化防治对人类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建国至今,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了显着成效,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更是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舆论宣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些年媒体对防沙治沙的新闻报道不计其数,本文选取内蒙古的党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建国以来至今《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阶段研究。探索《内蒙古日报》不同阶段的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并指出框架变化的原因,总结《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的经验,为其他主流媒体做好防沙治沙报道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建国以来《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可以被区分为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报道框架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为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防沙治沙报道:第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第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第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第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郝真旎[10](2019)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疆,是极为重要的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草原森林。强调要体现内蒙古特色,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内蒙古长期不合理高耗能生产发展模式,加之地理位置和降水量等自然因素,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草原荒漠化形势严峻。草原生态地位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民生活都极为重要。内蒙古整体经济水平落后,草原战略位置突出,既是少数民族的生态依托,又是贫困人口集聚的区域。草原荒漠化已经成为困扰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方案的更新彰显了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提法上升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草原专项督查发现内蒙古政府在草原荒漠化治理和维护草原生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职失责现象。政府要满足人民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的绿色空间拓展,就要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等的重大任务中更好地履职尽责。草原荒漠化治理不仅是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本文以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为研究主题,阐述了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发达国家荒漠化治理经验,从政府发展观念,政府监督管理,政府职能工作,政府行政执法,政府宣传动员,政府协调性,政府绩效评估和问责,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对策。

二、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及其气候条件
    2.3 区位资源
        2.3.1 自然资源
        2.3.2 种植及养殖
        2.3.3 沙漠旅游
    2.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植被覆盖与沙区产业发展现状
    3.1 沙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3.2 阿拉善左旗沙生植被资源
    3.3 阿拉善左旗生态产业
    3.4 植被覆盖率与沙区产业发展
4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4.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4.4 土地利用与沙区产业发展
5 土地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5.1 沙漠化现状及空间分布
    5.2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5.3 土地沙漠化重心迁移
    5.4 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发展
6 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适宜性研究
    6.1 构建目标函数指标模型
    6.2 准则层指标分析
        6.2.1 水资源现状
        6.2.2 阿拉善左旗人口现状分析
    6.3 指标评价综合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分类研究现状
        1.2.2 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1.2.3 遥感影像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分类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备简介
        2.2.1 高光谱成像仪
        2.2.2 无人机
        2.2.3 云台
        2.2.4 其他仪器
    2.3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2.4 数据预处理
    2.5 数据采集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谱特性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研究
    3.1 研究进展概括
    3.2 草原地物光谱特性及分析流程
    3.3 植物群落与非植物群落的阈值分类
        3.3.1 植物群落、裸土和枯草的光谱特性分析
        3.3.2 光谱缩放
        3.3.3 植被群落的阈值统计与分析
        3.3.4 裸土与枯草的阈值分类
    3.4 植被种群的分类
        3.4.1 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的光谱特性分析
        3.4.2 伴生种的阈值分类
        3.4.3 建群种与优势种的阈值分类
    3.5 精度评价
        3.5.1 植被群落的精度评价
        3.5.2 植物种群的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分类研究
    4.1 研究背景介绍
        4.1.1 深度置信网络
        4.1.2 卷积神经网络
    4.2 制作群落数据集
    4.3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类对比
        4.3.1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
        4.3.2 分类结果
    4.4 DGC-3D-CNN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4.4.1 构建DGC-3D-CNN模型
        4.4.2 数据降噪降维
        4.4.3 DGC-3D-CNN模型参数优化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分类研究
    5.1 研究背景介绍
    5.2 制作种群数据集
        5.2.1 制作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
        5.2.2 制作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
    5.3 GDIF-3D-CNN模型
        5.3.1 构建GDIF-3D-CNN模型
        5.3.2 初始GDIF-3D-CNN模型分类结果
    5.4 GDIF-3D-CNN模型优化
        5.4.1 卷积核数优化
        5.4.2 卷积核尺寸优化
        5.4.3 Spatial Size优化
        5.4.4 Batch size优化
        5.4.5 其他参数优化
    5.5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冠果研究概述
        1.2.1 文冠果生物学特性
        1.2.2 文冠果地理分布
        1.2.3 文冠果综合价值
        1.2.4 文冠果繁殖技术
    1.3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质资源的含义
        1.3.2 种质收集状况及意义
        1.3.3 种质资源评定与利用
    1.4 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研究进展
        1.4.1 地理种源变异的研究
        1.4.2 种源试验研究
    1.5 早期选择的相关研究
        1.5.1 苗木早期选择的意义
        1.5.2 苗木早期选择的可行性
        1.5.3 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确定
        1.5.4 苗木早期选择的方法
        1.5.5 苗木生长与环境因子
    1.6 ASReml和 GGE双标图应用研究
        1.6.1 ASReml的应用研究
        1.6.2 GGE双标图的应用研究
    1.7 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2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环境数据测定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源文冠果油脂特性研究
        2.2.2 不同种源文冠果营养特性研究
        2.2.3 文冠果种子品质特性熵值法评价
    2.3 小结
3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形态和质量指标分析
        3.2.2 不同种源文冠果种子发芽能力指标分析
        3.2.3 文冠果种子生物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3.2.4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地理变异规律
        3.2.5 文冠果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熵值法分析
    3.3 小结
4 文冠果苗期评价及早期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
        4.1.2 试验材料和设计
        4.1.3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苗期生长状况观测
        4.2.2 不同种源文冠果在三个试验地点的BLUP-GGE分析
        4.2.3 文冠果苗期生长指标的相关性
        4.2.4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的聚类分析
        4.2.5 文冠果苗期生长性状育种值分析
    4.3 小结
5 文冠果砧木造林表现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指标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亲和性的表现
        5.2.2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长表现
        5.2.3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生理指标测定
        5.2.4 文冠果不同嫁接组合果实表型和产量测定
        5.2.5 不同种源砧木综合评价
    5.3 小结
6 讨论
    6.1 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
    6.2 文冠果种源×试验地互作效应研究
    6.3 文冠果砧木嫁接新品种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锡林郭勒盟2000-2019年土地荒漠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NDVI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像元二分模型
        2.3.2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2.3.3 荒漠化等级划分
3 研究区荒漠化现状分析
    3.1 锡林郭勒盟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3.2 锡林郭勒盟荒漠化面积动态分布
    3.3 荒漠化对气候因素的响应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5)栅栏式葵花和玉米秸秆沙障防风固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工程防沙技术研究进展
        1.3.2 机械沙障的研究现状
        1.3.3 带状沙障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貌类型
    2.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3 土壤与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沙障材料简介
    3.2 沙障设置
    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方法
        3.4.1 风速测定
        3.4.2 防风效能的计算
        3.4.3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计算
        3.4.4 风速廓线的确定
        3.4.5 沙障破损率的测定
        3.4.6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3.4.7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
    3.5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对风速的影响
        4.1.1 同种材料不同配置方式沙障的防风效能
        4.1.2 相同配置方式不同材料沙障的防风效能
        4.1.3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4.1.4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的风速廓线
    4.2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破损率的比较
    4.3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1 沙障材料及配置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3.2 沙障材料及配置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3.3 沙障材料及配置方式对土壤粒径的影响
    4.4 玉米秸秆与葵花秸秆沙障对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
        4.4.1 玉米秸秆沙障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4.4.2 葵花秸秆沙障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4.4.3 玉米秸秆沙障土壤全量N、P、K比较
        4.4.4 葵花秸秆沙障土壤全量N、P、K比较
        4.4.5 横向式沙障土壤全量N、P、K比较
        4.4.6 纵向式沙障土壤全量N、P、K比较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不同类型沙障的防风效能
        5.1.2 不同类型沙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过程研究进展
        1.2.2 沙漠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2.3 浑善达克沙地相关研究进展
        1.2.4 当前研究不足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水文
    2.2 社会经济特征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评价
        3.3.3 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
        3.3.4 生态系统修复区划分区方法
4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
    4.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4.1.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4.1.2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
        4.1.3 土地利用转换关系
    4.2 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
    4.3 区域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力
        4.3.1 气候变化
        4.3.2 人类活动
5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1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5.2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
    5.3 沙尘天气变化趋势
6 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
    6.1 生态修复区划
    6.2 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6.2.1 沙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6.2.2 草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6.2.3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7.2.1 开展“双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浑善达克沙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附录B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C 植被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D 土壤保持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E 专家打分表及层次分析结构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1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2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3 小结
    1.3 国内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1.3.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1.3.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1.3.4 小结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与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2.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
        2.2.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2.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2.3 技术路线
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理论
        3.1.2 生物工程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产业发展理论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与过程
        3.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界定
        3.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4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4.1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
    4.2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产业
        4.2.1 梭梭-肉苁蓉产业
        4.2.2 白刺-锁阳产业
        4.2.3 沙地葡萄产业
        4.2.4 种质资源加工产业
        4.2.5 土壤改良技术产业
5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5.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国内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研究意义
        2.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1.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
        2.问题式地理教学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区域认知和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2.实用主义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区域认知的概念界定
        2.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3.区域认知与问题式教学两者的关系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3》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来源与案例筛选
        2.案例分析说明
        3.案例分析
        4.案例情境与案例问题的关系分析
        5.案例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分析
    (二)高中地理问题式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1.情境为问题设计提供背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
        2.问题式地理教学注重以问题中心为线索进行问题链的创设,并采取多种探究形式。
        3.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问题链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目标。
        4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注重从区域的视角进行
        5.合理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与方法有利于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6.问题设置应当避免问题多、低效、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注重结合区域认知素养目标进行问题设置。
三、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人教版《地理3》适宜问题式地理教学的内容分析
        1.人教版《地理3》教材分析
        2.人教版《地理3》适宜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内容
    (二)人教版《地理3》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1.案例设计组成
        2.案例选择
        3.案例设计
    (三)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以课标为导向,以区域认知素养为目标进行案例的设计
        2.借助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围绕核心问题安排教学内容
        3.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构建区域认知方法
        4.利用联系生产活动并具有热点性的素材设计问题情境
        5.运用区域地理学习的工具和探究式活动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6.从区域的定位、特征、联系、问题和认识方法为出发点进行教学
四、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问题式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后的反思
    (三)案例实施的启示
        1.合理选择问题探究形式,充分发挥探究作用
        2.问题设置要结合区域学习方法和工具
五、研究结论
    1.问题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教学模式
    2.基于区域认知的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符合一定的策略
    3.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注重采用认识区域的工具和方法
附录
    附录1 案例分析目录表
    附录2 问题式教学视角下区域认知培养案例分析表
    附录3 高中区域地理问题式教学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问题式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诊断分数表
    附录5 案例设计
参考文献
致谢

(9)《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分析
    (一)1949-1999年的“浅绿色”框架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经验与方法议题和消息体裁为主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宏大的国家叙述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以晕轮效应为主
        4.小结
    (二)2000年至今的“深绿色”框架
        1.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治沙成效议题和通讯体裁为主
        2.新闻文本的中观选择:细微的个人话语
        3.新闻文本的微观选择:强化文本可读性和贴近性
        4.小结
二、《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框架变化原因分析
    (一)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
    (二)生态环境治理提上日程
    (三)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
三、《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经验总结
    (一)练“笔力”:讲好生态故事,提高新闻可读性
    (二)练“脑力”:增强新闻策划能力,丰富报道形式
    (三)练“眼力”:挖掘防沙治沙典型,提升新闻价值
    (四)练“脚力”:深入群众,深入治沙一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荒漠化
        2.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二)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公共物品理论
二、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现状
    (一)内蒙古政府荒漠化治理进程
    (二)内蒙古政府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就
        1.相关法律政策得到完善
        2.相应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3.重点项目治理得到落实
三、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发展观念滞后
        1.思想认识短视,政治站位不高
        2.政府对绿色发展态度不坚决
    (二)政府履行职责存在漏洞
        1.监管责任没有压实,工作作风不严不实
        2.相关部门台账不清,治理督导缺位
    (三)草原保护执行力打折扣
        1.治理整改做“表面文章”
        2.执行力低下,政策执行“管民不管官”
    (四)相关机构职能固化,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职能固化,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
        2.人员配置不科学不专业
    (五)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公众缺乏草原保护意识
        2.出现公众不理解相关政策的现象
    (六)政府缺乏草原旅游开发规划
        1.缺乏规划导致草原旅游无序开发
        2.游客活动破坏草原严重
四、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导致长期粗放式发展
    (二)政府监督管理缺位,纪律不严
    (三)政府环保绩效考评和问责制度不健全
    (四)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五)缺乏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五、国外荒漠化治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荒漠化治理先进经验
    (二)澳大利亚荒漠化治理先进经验
    (三)美国、澳大利亚荒漠化治理经验启示
六、健全完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对策
    (一)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1.提高政治站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式
        2.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公民力量
    (二)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执法必严
        1.草原荒漠化治理中立法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落实政府职责
    (三)完善政府协调性和草原应急管理,提高项目财政支持
        1.建立完善政府协调机制
        2.规范治理荒漠化,加大荒漠化治理财政支持力度
    (四)健全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机制
        1.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2.完善问责制度和草原荒漠化治理持续性监管
    (五)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展大数据监控治理模式
        1.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生态保护监控和预警系统
        2.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与专业型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
    (六)建立荒漠化治理长效机制,开展协同治理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荒漠化长效治理机制
        2.由政府主导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蒙古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D]. 张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D]. 皮伟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文冠果种子特性变异及优良砧用种源选择[D]. 麻云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锡林郭勒盟2000-2019年土地荒漠化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特力格尔,那仁满都拉,郭恩亮,布仁吉日嘎拉,王世亮,娜仁夫.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5]栅栏式葵花和玉米秸秆沙障防风固沙效应研究[D]. 卢立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6]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D]. 张唯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区域认知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以人教版《地理3》为例[D]. 韩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内蒙古日报》防沙治沙报道研究[D]. 王迪.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10]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 郝真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