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字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

毛笔字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

一、毛笔书写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臧铭[1](2021)在《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认知老化,是指认知功能(记忆、注意、抑制控制、推理能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现象,是衡量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指标。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峻,如何有效地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老化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是指联合运动和认知两种成分的干预,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认知老化。但是目前却很少有研究比较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与单一运动干预、单一认知干预的影响,对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延缓认知老化的效果也未做深入的调节变量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将有关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MA(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软件进行Meta分析,量化评价运动联合认知干预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记忆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运动干预、认知干预、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哪一种干预方法更有效,并研究其受哪些调节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检索 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PubMed/Springer-Link/NATURE 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记忆功能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并通过CMA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Meta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干预延缓整体认知功能老化效果显着(SMD=0.22,95%CI[0.12,0.32],P<0.01);与运动组相比,联合干预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干预效果显着(SMD=0.26,95%CI[0.14,0.39],P<0.01)。在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Meta分析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干预延缓执行功能老化效果显着(SMD=0.26,95%CI[0.16,0.37],P<0.01)。在对不同执行功能子功能的研究中,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的抑制(SMD=0.49,95%CI[0.27,0.71],P<0.01)、转换(SMD=0.17,95%CI[0.06,0.29],P<0.01)、刷新(SMD=0.13,95%CI[0.02,0.25],P=0.02)和复杂执行功能(SMD=0.37,95%CI[0.24,0.50],P<0.01)均产生了显着的效果。在对老年人记忆功能的Meta分析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干预延缓记忆功能衰退效果显着(SMD=0.11,95%CI[0.00,0.23],P=0.04)。在对不同记忆功能的研究中,结果仅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的逻辑记忆(SMD=0.17,95%CI[0.03,0.20],P=0.01)具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1)与对照组和运动组相比,运动联合认知干预可以更有效的延缓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老化,并且,联合干预的效果受干预周期和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2)在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研究中,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和对照组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联合干预的效果受认知状态、干预周期等因素影响,且与对照组相比,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的抑制、转换、刷新和复杂执行功能效果更显着。(3)在对老年人记忆功能的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具有更显着的效果,且这一效果仅发现在逻辑记忆方面。

黄欣[2](2021)在《有无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古代六艺中的两大门类“书”与“乐”就是现代的书法与音乐,它们有着各自的韵味和特点,但二者之间也有共通之处。然而,以往对于书法结合音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大学生在被诱发状态焦虑情绪后,有无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实验一试图在书法练习环境中,从情绪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将背景音乐引入书法练习过程中的可行性,以及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招募90名大学生,分为无背景音乐和有背景音乐两组,每组45人。实验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前测:让所有被试进入多媒体书法教室,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先静坐五分钟平静情绪,之后完成状态焦虑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简称S T A I)的状态焦虑分量表),测量被试在平静状态下的量表得分。第二阶段是状态焦虑情绪诱发阶段:让被试完成演讲任务和计算任务,之后再填写状态焦虑量表。第三阶段是书法练习:让两组被试进行30分钟的书法练习。其中,无背景音乐组只练习书法,练习过程中无背景音乐;有背景音乐组在书法练习的全程都会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第四阶段为实验后测:在书法练习结束后让被试再次完成状态焦虑量表。结果显示,在不同阶段两组被试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差异,无背景音乐组的状态焦虑情绪诱发阶段量表得分最高,实验后测量表得分次之,实验前测量表得分最低;有背景音乐组的状态焦虑情绪诱发阶段的量表得分最高,实验前测量表得分次之,量表得分最低的是实验后测。两组间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的差异显着,两组间状态焦虑情绪诱发阶段的量表得分不存在差异;两组间实验后测阶段的量表得分存在差异,有背景音乐组的量表得分显着低于无背景音乐组。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同一背景音乐下练习不同书体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缓解作用。楷书组采用实验一的被试,另招募90名大学生分为篆书和草书两组,每组45人。实验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验前测:让所有被试进入多媒体书法教室,在安排好的位置上先静坐五分钟平静情绪,之后完成状态焦虑量表,测量被试在平静状态下的量表得分。第二阶段是状态焦虑情绪诱发阶段:让被试完成演讲任务和计算任务,再填写状态焦虑量表。第三阶段是不同书体的书法练习阶段:让三组被试各进行30分钟的书法练习,楷书组临摹楷书字体,篆书组临摹篆书字体,草书临摹草书字体。书法练习的全程都会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第四阶段为实验后测:在书法练习结束后让被试完成状态焦虑量表。结果显示,三组被试不同阶段间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的差异显着,篆书组与楷书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存在差异,楷书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均值差值得分高于篆书组;篆书组和草书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存在差异,草书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均值差值得分高于篆书组;楷书组和草书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不存在差异。据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的演讲任务和计算任务让大学生在应激的环境下成功被诱发了状态焦虑情绪。2、大学生经过有、无背景音乐的实验处理前后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都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无背景音乐和有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都能缓解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情绪。有背景音乐书法练习组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显着低于无背景音乐组,这表明背景音乐的有无影响大学生对状态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与无背景音乐相比,有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对缓解大学生状态焦虑情绪的效果要更好。3、在同一背景音乐下,书体类型是影响缓解状态焦虑情绪效果的一个因素。楷书和草书缓解状态焦虑情绪的效果不存在差异,但都优于篆书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缓解作用。

罗浩东[3](2021)在《双语经验对老年人认知控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认知控制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包含有反应抑制、干扰抑制、认知灵活性三个子成分,对人类的生存不可或缺。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掌握了双语能力,因此双语经验及其带来的优势效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在当下有诸多的心理学研究例证有力地证明了,双语经验能够对个体自身认知控制系统中不同的子成分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各不相同的情绪情感性因素对于个体自身认知控制系统所造成的影响现如今学界还未产生出统一的定论。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情绪条件入手,探究不同情绪背景下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认知控制不同子成分的影响,揭示不同的语言经验、不同的情绪状况下认知控制能力的差异以及特征。本研究以Bialystok和Viswanathan(2009)的面孔范式为基础,共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反应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在实验中设置不同的情绪条件和干扰条件,要求参与者依据相应的任务规则完成位置判断测验,并记录下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自身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实验2考察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同样在实验中设置不同的情绪条件和干扰条件,要求参与者依据相应的任务规则完成位置判断测验,并记录下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自身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实验1发现,反应抑制受到语言经验的影响,少数民族双语老年人的反应时显着快于汉族单语老年人的反应时;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受到不同的情绪信息刺激的影响,老年人群体在消极情绪试次下的反应时要慢于积极情绪试次下的反应时;情绪与反应抑制、认知灵活性存在交互,被试在转换条件且消极情绪刺激下,抑制试次的正确率显着高于非抑制试次的正确率;情绪受到双语经验的影响,少数民族双语老年人的反应时显着快于汉族单语老年人的反应时。实验2同样发现,不同的情绪刺激对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造成了影响;情绪受到双语经验的影响;此外,干扰抑制受到语言经验的影响,少数民族双语老年人的反应时显着快于汉族单语老年人的反应时。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1)语言经验对认知控制存在影响,少数民族双语经验促进了个体自身的反应抑制能力和干扰抑制能力,但在研究过程中并未发现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认知灵活性方面存在积极的影响;(2)老年人群体中存在着负性情绪偏向效应,与积极情绪条件相比较,老年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的整体反应时要更长;(3)长期进行语言转换的经历,有助于少数民族双语者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将“双语优势”效应迁移到情绪调节领域,进一步使得少数民族双语者群体其自身拥有了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郭晓征[4](2020)在《有氧运动对中老年女性抑制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抑制控制老化是指随着年龄的增加,个体在完成相关任务的目标行为的过程中,对优势思维、行为、无关刺激干扰的抑制能力减弱,在此过程中,无法有效减少或制止神经活动、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中老年女性内分泌的变化会影响到认知加工过程,对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尤为显着。有氧运动具有改善抑制控制老化的作用,有氧运动过程中提高大脑的血氧供应,增加大脑神经血管耦合的敏感性,进而起到改善中老年人抑制控制功能的作用。大脑前额叶主要负责抑制控制功能,是抑制控制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发现,大脑静息状态下更高的抑制控制功能和充足的血流量及大脑血氧密切相关。运动能够增加大脑氧合血红蛋白的水平。基于不同运动形式的对大脑的不同刺激作用,遴选出针对性的提高抑制控制功能的运动形式,对抑制控制老化人群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氧运动干预手段势在必行。当前对抑制控制的研究主要是利用stroop任务范式。早期发现利用stroop范式研究了抑制控制,发现前额叶区域受损的被试,抑制控制功能出现异常,stroop范式被认为是研究抑制控制的有效手段,最近的研究将stroop任务和近红外光光谱技术相结合,研究抑制控制过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是通过无创监测大脑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来反映局部脑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stroop”信号激活了大脑前额叶。对于有氧运动和抑制控制功能,无论是在序列范式还是并行范式条件下,已有研究均证明了有氧运动对抑制控制功能的改善作用。其潜在的生理学机制可能在与运动过程中的对大脑的不断刺激,改善了大脑的血流,及大脑氧合血红蛋白的供应,提高了大脑神经血管耦合的效率,然而当前对于中老年人抑制控制的研究处于起步期,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不同人群的抑制控制功能有差异,但这种差异程度究竟如何,不同实验范式的研究,难以实现直接的比较。其次,运动过程需要大脑高级认知加工参与,运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提示神经血管耦合效率的提高,与安静状态下抑制控制能力的改善相关。运动过程中中老年人大脑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差异的研究集中在运动区域,而与抑制控制功能相关的前额叶研究较少。最后,长期的运动干预与抑制控制功能以往的研究受限于研究方法,运动与抑制效应受到干预方式的影响,集中在急性的功率自行车运动,是否可以对其它有氧运动方式的选择进行探索。研究目的:1通过Stroop任务来探究中老年女性组抑制控制,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监测stroop任务执行过程中脑激活模式的变化,探讨在认知老化过程中,抑制控制前额叶激活模式的变化特点。2研究中老年女性在进行不同运动执行(飞力士棒运动和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的大脑的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运动执行过程中的神经机制,为长期运动干预形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3中老年女性进行长期有氧运动,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监控在心理学任务完成过程中大脑前额叶激活模式的变化,并结合认知行为的表现来评价长期有氧运动对抑制控制功能所带来的训练效益。4研究长期有氧运动对运动执行过程中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大脑前额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了四个研究,系统探究有氧运动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一:选择右利手正常中老年女性和青年女性各17名,在安静状态下完成相同的stroop任务采集正确率、反应时及在此过程中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对变化量。研究二:选择中老年女性组在完成相同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和飞力士棒运动,并采集运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对变化量。研究三:通过行为学测量和近红外光谱成像的方法,探讨长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17名中老年女性组在stroop任务的过程中行为学表现和脑前额叶皮层脑激活模式的影响。研究四:同步于实验三的时间,采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监测长期有氧运动前后,中老年女性在执行飞力士棒运动任务时,大脑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1、在安静状态下,完成相同的抑制控制任务,青年女性组的行为学结果要优于中老年女性组,中老年女性组和青年女性组在行为学中有显着性差异的包括反应时(P=0.000),对于前额叶的特定区域,右额极区R-FPA区域(P=0.00),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R-VLPFC(P=0.05)上,青年女性组的激活程度低于中老年女性组。2、在相同的运动负荷的条件下,中老年女性组在运动执行(飞力士棒运动和功率自行车运动)的过程中,飞力士棒运动较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提高大脑前额叶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效果更显着,大脑特定区域的激活程度更显着,这些区域包括左额极区L-FPA(P=0.000)、右额极区R-FPA(P=0.000)、左背侧前额叶皮层L-DLPFC(P=0.019)、左腹外侧前额叶皮层L-VLPFC(P=0.000),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R-VLPFC(P=0.000)。3、长期有氧运动可以改善中老年女性组的行为学表现,中老年女性组运动前后反应时有显着差异(P=0.007),而且这种改善作用和前额叶右侧额极的脑激活模式R-FPA(P=0.05)表现出同步性。4、同步于实验三的测试时间,长期有氧运动干预之前后,在运动执行的过程中,大脑R-FPA区域(p=0.049),L-VLPFC区域(p=0.045),R-VLPFC(p=0.012)的激活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安静状态下,中老年女性组的抑制控制能力低于青年女性组。2、在相同运动负荷的过程中,中老年女性组在执行飞力士棒运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整体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功率自行车高。3、长期有氧运动改善中老年女性组抑制控制功能,及大脑前额叶的激活情况。4、长期有氧运动改善了中老年女性组运动过程中大脑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有氧运动过程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显着提高,大脑血流量增加。

谢芳[5](2020)在《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涉及一系列视觉、动眼系统和认知过程的精确协调和整合。它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技能,在个体生命的早期获得并贯穿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视觉和认知功能衰退可能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意识到阅读毕生发展研究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的两大主流语言,中文和英文阅读的毕生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对中文和英文的研究都发现与青年阅读者(18-30岁)相比,老年阅读者(65+岁)存在阅读困难。那么,产生这种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感知觉和认知功能逐渐衰退导致个体的信息获取范围减小。研究者已经提出很多对信息获取范围的估计的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具有不同的定义。目前主要常用的是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这两个概念。知觉广度的定义是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注视所获取语言信息的文本区域。而视觉广度是指在眼睛不移动的情况下,所能识别的字母个数(O’Regan,1990;O’Regan,Levy-Schoen,&Jacobs,1983;Legge,Cheung,Yu,Chung,Lee,&Owens,2007)。值得指出的是,知觉广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注意的分配、上下文背景的利用以及词汇知识等,这些因素可能共同影响了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视觉广度被认为是阅读速度的感知觉瓶颈(O’Regan,1990;O’Regan,Levy-Schoen,&Jacobs,1983;Legge,Cheung,Yu,Chung,Lee,&Owens,2007),主要受到视觉能力的限制。因此,分别探讨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范围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的揭示老年人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否受损从而帮助理解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英文和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系统,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以往对两种语言系统的阅读研究发现,英文阅读中老年人采用一种风险阅读策略(猜测即将出现的词)来弥补较慢的加工速度。相反,中文老年阅读者采用相对更加谨慎的策略来弥补与年龄相关的加工困难。理解这种与年龄相关的阅读补偿策略的关键是确定个体在信息量的获取上是否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差异。以及如果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怎样的。因此,分别考察中、英文阅读中信息获取量的年龄差异在为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寻求解释的同时也探讨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老化是如何影响信息加工的,并帮助完善中、英文阅读中眼动控制的理论模型。综上,本论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研究英文和中文阅读中的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来探讨老年人阅读困难产生的机制,并进一步理解不同语言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信息加工能力变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换句话说,与年龄相关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变化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还是具有语言的特异性。基于此,本论文通过四个研究共8个实验来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通过研究一和二共6个实验对老化在中、英文阅读中对知觉广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鉴于知觉广度的研究中,移动窗口范式是最经典、最常用的范式。因此,研究一和二均采用移动窗口范式。在移动窗口范式的研究中,窗口外不同的掩蔽刺激形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争论。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争论,研究一通过3个实验来系统地探讨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范围的影响。实验一使用模式符号(“x”)对窗口外的内容进行掩蔽,实验二使用视觉相似字母对窗口外的内容进行掩蔽,实验三使用高斯模糊技术通过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的方法来进行掩蔽。这三个实验均采用2(年龄组:老年人,青年人)*5(窗口大小:正常呈现(N),仅注视词呈现(1W),当前注视词及左侧一个词(1W+L1),当前注视词及右侧一个词(1W+R1),当前注视词及右侧两个词(1W+R2))的混合实验设计。基于先前的研究,在这些窗口条件中1W+R1和1W+R2窗口条件的比较是考察知觉广度范围年龄差异最重要的比较。每个实验各招募20名英国大学生被试和20名当地社区的英国老年被试。结果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具有较长的句子总阅读时间以及较慢的阅读速度。当注视点左右两侧信息均不可利用时两年龄组被试的句子总阅读时间明显最长、阅读速度最慢。重要的是,1W+R1和1W+R2两窗口条件对两年龄组被试阅读行为的影响是相似的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这表明英文阅读中老年人的知觉广度范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与青年人的知觉广度范围没有表现出本质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贯穿一生的。为了增加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的可比较性,研究二同样使用移动窗口范式通过三个实验系统地考察汉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范围的影响。与研究一中的实验设计相同,三个实验分别招募35名中国大学生被试和35名当地社区的中国老年被试,区别是对窗口外的内容分别利用模式符号(“※”)、视觉相似的汉字以及高斯模糊技术来进行掩蔽。结果与英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中文阅读中对副中央凹信息的获取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最重要的是,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表明在中、英文两种书写系统中个体对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能力是保留到老年阶段的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受损,这种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并不具有语言的特殊性。另外,利用高斯模糊技术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可能是未来移动窗口范式实验中比较理想的掩蔽刺激的形式。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发现中、英文阅读中知觉广度范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这说明读者对副中央凹信息的获取范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正如前面提到的,与知觉广度不同,视觉广度更强调的是感知觉限制对信息获得的影响。对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探讨不同的书写系统中感知觉限制对阅读加工的影响以及老年人阅读困难多大程度上受到与年龄相关的视觉限制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和研究四利用字符串任务分别对英文和中文的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三是从参与过研究一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青年和老年被试各26名,给被试随机呈现三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要求被试从左到右报告这三个字母。研究四是从参与过研究二的被试中随机选取青年和老年被试各21名,给被试随机呈现相同复杂程度的三个汉字组成的字符串,要求被试从左到右报告这三个汉字。研究三和四分别通过一个实验探讨英文和中文中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以及视觉广度范围与阅读速度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在英文还是中文中,老年阅读者所能识别的字符数都小于青年阅读者。而且,老年阅读者的阅读速度和所能识别出的字符数量呈正相关。这说明与年龄相关的视觉能力的下降会限制个体语言信息的获得,为老年人的阅读困难提供了一种单纯的感知觉层面上的解释。这种现象是跨语言普遍存在的并不具有语言的特殊性。综合当前四项研究,八个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具体来说,在英文和中文阅读中,老年读者均存在着比青年读者较大的阅读困难。(2)中、英文老年阅读者都保留了在自然阅读中从副中央凹获取信息的能力,老化并没有影响个体的知觉广度范围。因此,与年龄相关的阅读困难可能是由于对知觉广度范围内信息加工的深度不同而引起的。(3)掩蔽刺激类型影响知觉广度的范围,尤其是视觉相似的字母或者汉字,这说明错误的正字法信息不仅干扰正字法处理,还引出错误的语义信息从而干扰了正常的阅读。与模式符号或者视觉相似刺激相比,利用高斯模糊技术降低窗口外信息的空间频率是移动窗口范式实验中比较理想的掩蔽刺激的形式。(4)当以词为单位设置移动范式窗口条件来考察知觉广度范围时,中、英文读者的知觉广度范围相似。但是,中文阅读者的视觉广度范围小于英文阅读者的视觉广度范围。(5)中、英文阅读中,与年龄相关的视觉能力的限制使得个体获取副中央凹信息的范围缩小。并且老年人的视觉广度范围和阅读速度存在相关性,视觉广度范围越小,阅读速度越慢。这种相关性为老年人阅读困难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单纯感知觉层面上的解释。

唐甜甜[6](2020)在《主观认知下降(SCD)群体的特点:来自负性心理特征及负性认知偏向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发展过程的不可逆性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其早期发展阶段。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是指自我感觉记忆力等认知能力比既往正常的时候有下降,但是客观检查却在正常范围内。这个阶段被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AD发展的最早阶段,不过研究者对这个观点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从目前的研究来看,SCD与正常老年人的差别主要存在于认知下降主诉上,即主观的认知下降,然而这种主诉是真的由于个体认知下降到了一定程度,还是因为个体的人格、态度或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偏好于报告认知下降?因此,本文先通过质性研究探索与主观认知下降相关的心理因素,再通过实证研究量化SCD在这些因素上的群体特征。研究一随机招募了13个老年人,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进行资料收集,通过三级编码分析发现了“消极无奈”、“保持状态”、“孤独不满”等19个与认知下降主诉有关的节点,编码为心理倾向(老化态度和应对方式)、个性特征(性格特质和情绪特质)及认知偏向(注意偏好和记忆偏好)三个主题,划属心理倾向和个性特征为心理特征、认知偏向为认知过程,并通过来源分析发现有认知下降主诉的老年人存在负性心理特征和负性认知偏向。研究二试图采用问卷法对SCD群体的负性心理特征进行探讨。研究招募了114名老年被试,根据认知测试结果分为HC组、SCD组及MCI组。随后采用大五人格神经质分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测量了其负性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结果表明:在问卷得分上,负性个性特征和负性心理倾向与主观认知下降得分显着正相关。具体而言,主观认知下降(SCD得分)与神经质总分、焦虑、愤怒敌意、抑郁、人际敏感、冲动性、激越、孤独不满、消极老化态度和消极应对显着正相关,仅与脆弱性相关不显着;客观认知(MoCA得分)与神经质总分、焦虑、抑郁、人际敏感和冲动性显着负相关,与愤怒敌意、脆弱性、激越、孤独不满、消极老化态度和消极应对不相关。组别间也有显着差异,三组被试在上诉与主观认知下降显着相关的变量上具有差异,事后检验发现SCD组在上述变量得分上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而与MCI组差异不显着。研究三采用实验法对SCD群体的负性认知偏向进行了探讨,并试图区分客观认知能力的混淆作用。研究三的91名(三组)被试全部来源于研究二,研究采用组别(被试间)与词汇类型(被试内)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选取情绪Stroop任务和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被试的注意及记忆偏向。结果表明:1)在注意偏向的实验中,三组被试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有显着差异。MCI组正确率和反应时显着低于和长于SCD组和HC组,但HC组和SCD组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无显着差异;在积极和中性词汇上,HC组的反应时与SCD组差异不显着;然而在消极词汇上,SCD组的反应时显着长于HC组。2)在记忆偏向的实验中:积极词汇上,HC组回忆量显着大于SCD组;消极词汇上,SCD组的回忆量显着大于HC组;在中性词汇上,HC组和SCD组无显着差异;无论是在积极词汇、消极词汇上或是中性词汇上,MCI的回忆量均为显着最低。综上,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质性研究发现了与认知下降主诉有关的“消极无奈”、“保持状态”、“孤独不满”等19个节点,划属于老化态度、应对方式、性格特质、情绪特质、注意偏好和记忆偏好六个范畴,其中前四个方面为心理特征,后两个方面为认知过程;负性心理主要来源于有认知下降主诉的老年人。(2)主观认知下降与负性个性特征(神经质、焦虑、愤怒敌意、抑郁、人际敏感、冲动性、激越和不满抱怨)、负性心理倾向(消极老化态度和消极应对)显着正相关。SCD个体在上述负性心理特征上显着高于正常老年人,同时与MCI个体无显着差异。(3)与正常老年人相比,SCD个体存在消极的注意和记忆偏向。而MCI个体由于认知能力下降过多,无法确认注意和记忆偏向的存在。

张欣艺,纪建茂,石倩[7](2019)在《书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法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历来被国人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活动。同时,书法练习也具有陶冶情操、抒发情绪的功能,从而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近年来,书法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虽然从古代开始,许多文人都注意到书法对于个体"心"的影响,但一直到现在,依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书法心理学学科。本文旨

李章平[8](2019)在《老化及运动对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 ——来自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的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剧以及社会对老年人认知健康逐渐重视的时代背景下,认知老化和可塑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捕捉社会热点,顺应时代需求,从记忆刷新功能和转换功能入手探讨中央执行功能的衰退机制以及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影响机制,下面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研究目的:研究一在控制运动量的基础上,以无常规运动史的女大学生和正常老化的女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年龄对刷新和转换执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研究二以坚持常规运动的女性老年人(根据运动内容和运动时间细分为太极拳新手、太极拳专家和广场舞运动者)和无常规运动史的女性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可塑性问题及不同运动模式和不同的运动时间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经典的N-back和More-odd shifting实验范式分别对刷新和转换执行功能进行测量与评定,并采用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对认知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期从行为测量水平和神经电生理水平为执行功能的老化和改善提供更多的参考指标。研究结论:(一)年龄增长或衰老会引起执行功能的恶化,且衰老首先会对顶叶区域的神经网络构成威胁。(二)刷新和转换执行功能的老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在难度更高的认知任务上退化的更明显,一定程度上说明刷新和转换执行功能的衰退与一般认知控制能力的下降有关。(三)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衰退主要表现为顶叶区域上晚期成分P300波幅的降低,一定程度上说明执行功能的衰退与认知加工后期的认知评价和行为决策等自上而下加工过程的加工效率降低有关。(四)中央执行功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太极拳和广场舞两种多模态运动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由衰老引起的刷新和转换执行功能的衰退进程。(五)不同的运动模式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机制并不完全一致,太极拳运动着重改善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精确性,而广场舞运动着重提升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反应速率。(六)坚持运动的时间是影响太极拳运动对执行功能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长期坚持有规律的太极拳运动或运动效果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对执行功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陆卓林[9](2019)在《练习不同书体对个体生理心理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观察书写者在临摹不同风格的书体时其心率变异性、皮肤电阻、呼吸频率、心率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临摹不同字体对被试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机制和规律,为书法心理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入组研究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男女大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采用被试内设计实验安排被试分别进行楷书和行书两种书体的书写活动,并用生理多导仪同步记录被试的皮肤电阻、呼吸频率、心率及其心率变异性各项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后对各项电生理指标在书写活动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摹不同书体对书写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效果。成果:1.SDNN指标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临摹行书作品对于提高SDNN值比没有临摹书法作品时高(P<0.05)。2.rMSSD指标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书写楷书作品会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P<0.05)。3.pNN50指标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书写楷书作品会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性(P<0.05)。4.HF指标值检测提示书写楷书作品和书写行书作品能够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P<0.05)。5.书写楷书书体时的LF值比书写行书书体的LF值要高(P<0.05)。6.书写楷书书体时的VLF值比书写行书书体的VLF值高(P<0.05)。7.皮肤电阻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书写行书书体作品时的皮肤电阻比书写楷书书体作品时高(P<0.05)。8.心率指标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书写行书书体作品时的心率比书写楷书书体作品时高(P<0.05)。9.呼吸频率指标值在个体临摹不同书体作品时发生变化,书写行书书体作品时的呼吸频率比书写楷书书体作品的高(P<0.05)。结论:1.在唤醒交感神经兴奋度来看,临摹洒脱飘逸的行书书体要优于临摹端庄工整的楷书书体。书写行书书体相比书写楷书书体更能引起个体精神状态兴奋性。2.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复合调节功能来看,临摹端庄工整的楷书书体要优于临摹洒脱飘逸的行书书体。3.临摹端庄工整的楷书书体让人降低呼吸频率,提高皮肤电阻、降低心率,让精神处于平静的状态,跟符合情绪调节中的要求以及书法“修身养性”的功效,并与平静心境相对应。4.临摹洒脱飘逸的行书书体相对楷书易于使人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适合激活情绪,与激情相对应。

刘昕,李红菊[10](2018)在《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近20年来,关于书法练习对个体身心积极效应的实证研究层出不穷。文章按年龄段,对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类群体已有的实验进行归类总结,从被试的选择、评定方法、书法练习过程等多方面寻求经验与教训,以期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反思与建议。

二、毛笔书写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笔书写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认知老化
        1.1.1 认知老化定义及现状
        1.1.2 认知老化与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衰退
    1.2 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方法
        1.2.1 运动干预
        1.2.2 认知训练
        1.2.3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
    1.3 影响联合干预效果的潜在因素
        1.3.1 认知状态
        1.3.2 联合干预方式
        1.3.3 干预方案
    1.4 Meta分析法
第2章 问题提出、研究假设和内容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内容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检索策略
        3.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3 研究质量的评估
        3.2.4 数据提取与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文献检索结果及特征
    4.2 文献质量评估结果
    4.3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4.3.1 联合干预VS.对照组
        4.3.2 联合干预VS.运动组
        4.3.3 联合干预VS.认知组
        4.3.4 亚组分析结果
        4.3.5 小结
    4.4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执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4.4.1 联合VS.对照组
        4.4.2 联合VS.运动组
        4.4.3 联合VS.认知组
        4.4.4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执行功能子功能的影响
        4.4.5 亚组分析结果
        4.4.6 小结
    4.5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记忆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4.5.1 联合VS.对照组
        4.5.2 联合VS.运动组
        4.5.3 联合VS.认知组
        4.5.4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不同记忆功能的影响
        4.5.5 亚组分析结果
        4.5.6 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整体认知功能的效果
    5.2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效果
    5.3 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记忆功能的效果
    5.4 当前现状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信息表
    附录二 文献质量评估结果
    附录三 联合干预VS.对照组漏斗示意图(整体认知功能)
    附录四 联合干预VS.运动组漏斗示意图(整体认知功能)
    附录五 联合干预VS.认知组漏斗示意图(整体认知功能)
    附录六 联合干预VS.运动组漏斗示意图(执行功能)
    附录七 联合干预VS.运动组漏斗示意图(记忆功能)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有无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焦虑
    2 书法练习对情绪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背景音乐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思路
    3 创新点
    4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在书法练习中背景音乐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2 实验二在同一背景音乐下练习不同书体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状态焦虑情绪诱发的有效性问题
    2 书法练习与背景音乐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3 在同一背景音乐下练习不同书体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1 研究的不足
    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双语经验对老年人认知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认知控制概述
        1.1.1 干扰抑制的研究范式
        1.1.2 反应抑制研究范式
        1.1.3 认知灵活性研究范式
    1.2 双语经验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1.2.1 双语经验的界定
        1.2.2 双语认知控制优势理论模型
        1.2.3 双语认知控制研究现状
        1.2.5 双语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1.3 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1.3.1 情绪对认知控制影响的理论模型
        1.3.2 行为学研究证据
        1.3.3 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价值
        2.2.1 理论价值
        2.2.2 应用价值
3 预实验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设计
        3.2.5 实验程序
    3.3 结果
    3.4 小结
4 实验1 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反应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1a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冷”反应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4.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1.2 研究方法
        4.1.2.1 被试
        4.1.2.2 实验材料
        4.1.2.3 实验仪器
        4.1.2.4 实验设计
        4.1.2.5 实验程序
        4.1.3 实验1a数据结果
        4.1.4 小结
    4.2 实验1b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热”反应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4.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2.2 研究方法
        4.2.2.1 被试
        4.2.2.2 实验材料
        4.2.2.3 实验仪器
        4.2.2.4 实验设计
        4.2.2.5 实验程序
        4.2.3 实验1b数据结果
        4.2.4 小结
5 实验2 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5.1 实验2a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冷”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2 研究方法
        5.1.2.1 被试
        5.1.2.2 实验材料
        5.1.2.3 实验仪器
        5.1.2.4 实验设计
        5.1.2.5 实验程序
        5.1.3 实验2a数据结果
        5.1.4 小结
    5.2 实验2b少数民族双语经验对老年人“热”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
        5.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2.1.1 研究目的
        5.2.1.2 研究假设
        5.2.2 研究方法
        5.2.2.1 被试
        5.2.2.2 实验材料
        5.2.2.3 实验材料
        5.2.2.4 实验设计
        5.2.2.5 实验程序
        5.2.3 实验2b数据结果
        5.2.4 小结
6 总讨论
    6.1 双语经验对“冷”认知控制的影响
    6.2 双语经验对“热”认知控制的影响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有氧运动对中老年女性抑制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重点
2 文献综述
    2.1 抑制控制的概念
    2.2 关于抑制控制的研究
    2.3 抑制控制的生理学机制
        2.3.1 神经血管耦合
        2.3.2 神经递质说
    2.4 运动与抑制控制
        2.4.1 运动与抑制控制的主要研究方法
        2.4.2 运动、脑血氧与抑制控制的关系
    文献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整体框架
4 实验研究
    4.1 安静状态下中女性中老年组和女性青年组相比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
        4.1.1 前言
        4.1.2 研究目的
        4.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4 研究结果
        4.1.5 分析讨论
        4.1.6 小结
    4.2 在执行不同运动过程中女性中老年组大脑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
        4.2.1 前言
        4.2.2 研究目的
        4.2.3 研究对象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分析讨论
        4.2.6 小结
    4.3 八周有氧运动对女性中老年人抑制控制功能及运动过程中脑激活模式的影响
        4.3.1 八周有氧运动对女性中老年人Stroop任务的行为学表现及大脑前额叶激活模式的影响
        4.3.1.1 前言
        4.3.1.2 研究目的
        4.3.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1.4 研究结果
        4.3.1.5 分析讨论
        4.3.1.6 小结
        4.3.2 八周有氧运动干预前后中女性老年人运动执行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皮层氧合血红蛋白的变化
        4.3.2.1 前言
        4.3.2.2 研究目的
        4.3.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3.2.4 研究结果
        4.3.2.5 分析讨论
        4.3.2.6 小结
5 总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
    附录3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5)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阅读的眼动行为的研究
        1.1 拼音文字中的阅读研究
        1.2 汉语中的阅读研究
    2 感觉认知能力的老化
        2.1 视觉能力
        2.2 认知能力
    3 知觉广度的研究
        3.1 知觉广度研究的范式
        3.1.1 移动窗口范式
        3.1.2 边界范式
        3.1.3 移动掩蔽范式
        3.2 拼音文字中知觉广度的研究
        3.3 汉语中知觉广度的研究
        3.4 知觉广度的影响因素
    4 视觉广度的研究
        4.1 视觉广度的测量方法
        4.2 视觉广度的范围
        4.3 视觉广度和阅读速度的关系
        4.4 视觉广度的影响因素
    5 阅读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5.1 拼音文字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5.1.1 E-Z读者模型
        5.1.2 SWIFT模型
        5.2 汉语中的眼动控制模型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框架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 研究框架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英文阅读中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1 引言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3 实验一 利用符号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实验二 利用视觉相似字母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5 实验三 利用高斯模糊技术掩蔽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5.1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6 研究一 讨论
        7 小结
    研究二 中文阅读中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3 实验四 利用符号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实验五 利用视觉相似字作为掩蔽刺激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5 实验六 利用高斯模糊技术掩蔽考察知觉广度的年龄差异
        5.1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6 研究二 讨论
        7 小结
    研究三 英文中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3 实验七 不同年龄组被试识别三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小结
    研究四 汉字视觉广度的年龄差异的研究
        1 引言
        2 实验目的和假设
        3 实验八 不同年龄组被试识别三个汉字组成的字符串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总讨论
    1 阅读行为表现上的老化效应
    2 知觉广度效应
        2.1 英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的影响
        2.2 汉语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的影响
        2.3 中英文知觉广度的比较
    3 视觉广度效应
        3.1 英文中老化对视觉广度的影响
        3.2 中文中老化对视觉广度的影响
        3.3 中英文视觉广度的比较
    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五部分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主观认知下降(SCD)群体的特点:来自负性心理特征及负性认知偏向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主观认知下降概述
        1.1.1 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
        1.1.2 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
        1.1.3 主观认知下降的神经机制
        1.1.4 主观认知下降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关系
    1.2 主观认知下降群体的心理特征
        1.2.1 个性特征与认知下降
        1.2.2 心理倾向与认知下降
    1.3 主观认知下降群体的认知偏向
        1.3.1 注意偏向与认知下降
        1.3.2 记忆偏向与认知下降
2 研究问题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过程
        2.2.2 筛查标准
        2.2.3 分组工具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主观认知下降的质性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过程
        3.2.3 资料分析
        3.2.4 效度检验
    3.3 研究结果:老年人认知下降主诉的相关心理因素
        3.3.1 因素1:心理倾向
        3.3.2 因素2:个性特征
        3.3.3 因素3:认知偏向
    3.4 研究一讨论
4 研究二主观认知下降与负性心理特征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过程
    4.4 研究结果及分析
        4.4.1 人口学变量及分组有效性
        4.4.2 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4.4.3 组间差异分析结果
    4.5 研究二讨论
        4.5.1 负性心理特征与认知下降的关系
        4.5.2 负性心理特征的组间差异
5 研究三主观认知下降个体的认知偏向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实验设计
        5.3.3 实验流程
    5.4 研究结果及分析
        5.4.1 人口学变量的描述统计
        5.4.2 实验一的结果分析
        5.4.3 实验二的结果分析
    5.5 研究三讨论
        5.5.1 SCD个体的负性注意偏向
        5.5.2 SCD个体的负性记忆偏向
        5.5.3 个体客观认知能力对结果的影响
6 总讨论
7 研究创新及不足
    7.1 研究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8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书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书法心理学的研究内涵
2 有关书法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2.1 书法练习促进情绪调节和改善:
    2.2 书法练习对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
    2.3 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 书法心理治疗的干预研究及优势
    3.1 书法心理治疗的干预研究:
    3.2 书法心理治疗的优势:
4 书法心理学的发展

(8)老化及运动对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 ——来自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中央执行功能概述
        1.1.1 中央执行功能的概念与结构
        1.1.2 执行功能的测量
        1.1.3 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机制
        1.1.4 执行功能的发展与可塑性
        1.1.5 执行功能老化的机制
    1.2 太极拳
        1.2.1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1.2.2 杨式太极拳的特征
        1.2.3 太极拳运动对身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3 广场舞
        1.3.1 广场舞的起源与发展
        1.3.2 广场舞运动对身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4 ERP技术在运动与认知领域的应用
        1.4.1 事件相关电位与脑电信号
        1.4.2 P300成分
    1.5 问题提出
    1.6 研究意义
2 执行功能的老化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设计
        2.3.3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4 实验程序
    2.4 数据分析
        2.4.1 行为学数据统计与分析
        2.4.2 脑电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N-back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5.2 More-odd shifting实验结果与讨论
    2.6 小结
3 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设计
        3.3.3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4 实验程序
    3.4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3.4.1 行为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3.4.2 脑电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N-Back实验结果行为实验结果
        3.5.2 More-odd shifting实验结果
    3.6 小结
4 总讨论
    4.1 执行功能的老化效应分析
        4.1.1 记忆刷新功能的老化分析
        4.1.2 转换执行功能的老化分析
    4.2 运动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应
        4.2.1 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对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
        4.2.2 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对转换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参与与论文发表
致谢

(9)练习不同书体对个体生理心理反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外对书写活动的研究概况
        1.2.2 中国古代关于书法心理治疗的思想
        1.2.3 国内现代书法心理学的研究
        1.2.4 情绪、情绪状态与情绪调节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4 技术路线图
3 实验研究过程
    3.1 实验假设
    3.2 书写工具
    3.3 书写对象
    3.4 观测指标
    3.5 实验步骤
        3.5.1 准备工作
        3.5.2 实验过程
        3.5.3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3.6 信号记录与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4.2 临摹不同书体时HRV的测试结果
        4.2.1 书写不同书体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4.2.2 心率变异性指标在书写不同书体时的变化趋势
    4.3 书写不同书体对皮肤电阻、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的等生理指标影响
        4.3.1 书体不同书体时对皮肤电阻的影响结果
        4.3.2 书体不同书体时对心率的影响结果
        4.3.3 书体不同书体时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5 讨论
    5.1 书写不同书体对HRV影响的结果分析
    5.2 书写不同书体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5.3 书法活动中个体自主神经活动指标变化机制的讨论
        5.3.1 书写楷书书体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原因及机理
        5.3.2 书写行书书体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原因及机理
    5.4 本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5.4.1 心率变异性
        5.4.2 呼吸频率
        5.4.3 皮肤电阻
        5.4.4 心率
    5.5 对书法心理治疗临床应用的启示
        5.5.1 对书法活动治疗焦虑症的启示
        5.5.2 对书法活动治疗抑郁症的启示
        5.5.3 对书法活动治疗失眠的启示
        5.5.4 对书法活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启示
6 结语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中国书法心理学理论构建
        6.2.2 对书法活动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研究方法改进
    6.3 创新点
    6.4 不足之处
    6.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证研究述评
    (一) 儿童和青少年
        1. 普通群体
        2. 特殊群体
        3. 不足与建议
    (二) 成年人及老年人
        1. 普通群体
        2. 特殊群体
        3. 不足与建议
二、总结与反思
    (一) 被试选择
    (二) 评定方法选择
    (三) 书法练习过程
        1. 书写内容
        2. 字体选择
        3. 书写时间
        4. 关于书法的其他活动

四、毛笔书写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与认知联合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D]. 臧铭. 扬州大学, 2021(09)
  • [2]有无背景音乐的书法练习对大学生状态焦虑的影响研究[D]. 黄欣.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双语经验对老年人认知控制的影响[D]. 罗浩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有氧运动对中老年女性抑制控制的影响及其脑机制[D]. 郭晓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中英文阅读中老化对知觉广度和视觉广度的影响[D]. 谢芳.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6]主观认知下降(SCD)群体的特点:来自负性心理特征及负性认知偏向的证据[D]. 唐甜甜. 西南大学, 2020(01)
  • [7]书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J]. 张欣艺,纪建茂,石倩. 校园心理, 2019(03)
  • [8]老化及运动对女性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 ——来自太极拳和广场舞运动的证据[D]. 李章平. 苏州大学, 2019(04)
  • [9]练习不同书体对个体生理心理反应的实验研究[D]. 陆卓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书法对个体积极身心效应的实证研究综述[J]. 刘昕,李红菊. 艺术教育, 2018(15)

标签:;  ;  ;  ;  

毛笔字对老年人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