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水面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盛兆云[1](2019)在《乡村振兴中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宿镇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的建设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城乡一体互促互进,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高效融合,探讨出适合本地乡村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新模式,促进"三农"工作的大发展。
温晓红[2](2015)在《上杭县渔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文中指出一、渔业生产现状(一)水域自然资源状况上杭县位于闽西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20.3℃,总积温4750-7420℃,无霜期267天左右;年均降水量1520-2130mm,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发育。全县水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境内有大小溪河25条,河流面积6.7万亩;池塘面积7344亩;水库面积44258亩,其中大型水库1座(棉花滩电站水库,该库区在上杭县境内水面面积2.6万亩),中型水库2座(金山电站水库
李洪富[3](2012)在《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例》文中提出水产业是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承担着为人类提供蛋白质,丰富菜篮子,调整大众饮食结构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逐步旺盛,促进水产业加快发展显得较为迫切。本文以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例,通过对3年水产发展规划背景、规划出台、规划实施、规划实施过程采取的保障措施的介绍,及对规划实施后取得成效进行阐述,分析3年发展规划在成都市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评价成都市制定的3年水产发展规划实际效果,并进一步在成都市2005年-2007年3年水产发展规划实施成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成都市水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瓶颈,整理归纳出未来制定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熊贻伟[4](2010)在《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青虾学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俗称河虾。青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名贵水产品,是目前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虾类。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青虾种质已出现明显退化,严重制约了青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对青虾进行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杂交青虾“太湖1号”(简称:“太湖1号”)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历经8年攻关,获得的性状优良的青虾杂交品种,于2009年1月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我国审定通过的第一个淡水虾蟹类新品种。本文对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湖1号”繁殖期为4月~10月,春夏季繁殖力大于秋季繁殖力;群体的性比((?):(?))变化于0.83-6.53之间,平均性比为2.18;绝对繁殖力F在春夏季变化范围为1910~5915粒之间,在秋季变化范围为450~1847粒之间;相对繁殖力RL在春夏季的变化范围为44.62~106.65粒/mm,在秋季的变化范围为38.33~79.61粒/mm,拟合了整个繁殖期Rw与体重W之间的函数关系为Rw=[(0.1635W-0.0486)x6168]/W。比较了杂交青虾“太湖1号”和太湖虾自繁苗在相近的池塘条件下,养殖90d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绝对增重率为0.0281g/d,瞬时增重率为2.421%/d;太湖虾自繁苗的绝对增重率为0.0209g/d,瞬时增重率为2.181%/d;“太湖1号”绝对增重率比太湖虾自繁苗高34%。综合绝对增重率和瞬时增重率两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太湖1号”的生长性能高于太湖虾自繁苗。在水温18-20.5℃的条件下,对平均体重为2.15g的杂交青虾“太湖1号”进行流水实验,测定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日平均耗氧率为0.3319mg/(g·h),在凌晨两点最低[0.1905mg/(g·h)],在下午六点最高[0.5725mg/(g·h)];在不同的水温的条件下,对不同平均体重的“太湖1号”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测定值分别为1.92mg/L、1.98mg/L1.96mg/L。通过对养殖试验池塘pH值和DO值的连续监测,表明在青虾养殖池塘种植适度的水草,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实行封闭或半封闭控水的健康养殖模式,可减少养虾废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同时也能提高养殖效益。
孟宪红[5](2010)在《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93年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病暴发以来,我国对虾养殖业受到重创。培育高产、抗病新品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有望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黄海2号”中国对虾是我国培育出的第一个具有多个优良性状(生长快、抗WSSV性能强、养殖存活率高)的对虾养殖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控制了WSSV疾病的危害。本文简介了“黄海2号”良种的培育过程,重点分析了“黄海2号”抗WSSV遗传参数和遗传进展、并与商业苗种进行了性状比对;同时探讨了WSSV在中国对虾体内的扩增模式及基于新一代454规模测序技术的“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EST序列特征,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抗WSSV分子机理、提高中国对虾抗WSSV性能及加快中国对虾抗病选育进展提供理论基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新品种培育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和“即抗98”2个养殖群体和5个自然群体,通过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方案,建立中国对虾育种基础群体。然后经过家系标准化培育、目标性状测试、遗传参数估计及综合选择指数计算(BLUP法结合REML方法)、最后制定配种方案等环节实现中国对虾各性状的综合选育。依据2007-2009年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极低,仅为0.017-0.026,属于低等遗传力;抗WSSV性状每年获得的遗传进展分别为6.38%、9.74%和6.78%。2008年黄海2号”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抗WSSV性状分别比山东昌邑、山东日照和河北商业苗种高12.25%、14.59%和20.70%。2、“黄海2号”感染WSSV后体内病毒定量分析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以人工感染WSSV的“黄海2号”中国对虾为测试对象,对感染早期、高峰期、后期死亡及存活的对虾进行了病毒含量的检测,WSSV含量分别为8.8×104-1.5×105、4.4×105-1.2×106、8.5×105-4.6×106copy/ng DNA,死亡个体的WSSV平均含量为9.5×105copy/ng DNA;存活个体的病毒携带量平均值为2.2×105copy/ng DNA,但个体间差别极大,只有18.2%的个体病毒含量超过10000个拷贝/ng DNA,而52.3%的个体病毒含量低于100 copy/ng DNA。统计结果显示,“黄海2号”中国对虾感染WSSV后的存活时间长,具有较强的抗WSSV能力。3、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体内病毒繁殖特征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人工感染WSSV后不同时间采集的中国对虾样品进行WSSV含量检测,实时、动态观察感染后的病毒增殖变化。对虾感染后120小时内的8次统计数据显示,对虾体内病毒数量一直呈现上升状态,其趋势与单位时间死亡对虾占存活对虾比例的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当病情稳定、无对虾继续死亡时,存活的中国对虾中超过80%的个体病毒含量均下降到感染初始状态。据此推断出三种WSSV在对虾体内扩增模式。4、“黄海2号”感染WSSV后的EST差异分析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Roche 454 GS FLX系统对“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WSSV抗性和敏感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51,637条高质量序列,平均长度212bp,总碱基数95,583,417 bp。利用CAP3软件对所有高质量序列进行拼装,获得48,681个单基因(Unigene),包括18,560个序列簇(Contig)和30,121条独立序列(Singleton),其中71.23%为新序列。将抗性组与敏感组序列分别拼装后相互比对,在抗性组和敏感组中分别发现16,790和12,573条特异序列,不考虑Singleton情况下,WSSV抗性特异序列中有968个contigs具有蛋白注释,其中427个还具有相应基因功能注释;WSSV敏感序列中有1156个contigs具有蛋白注释,其中465个具有基因功能注释。在18,560个contig中共发现71,724个可能的SNP,位于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SNP分别为53,449和18,275个。编码区同义突变(Same sense)、错义突变(Mis-sense)和无义突变(Nonsense)的SNP分别为17,329、34,642和1,478个。
顾志敏,叶金云,苏建胜,朱俊杰,黄鲜明,葛亚非[6](2005)在《铜山源水库渔获物组成与美国大口胭脂鱼的资源量估算》文中研究表明20002002年每年的1月,在浙江省衢州市铜山源水库放养了前一年5月培育的美国大口胭脂鱼冬片鱼种,累计达1.6×105尾,于2004年11月,对用单层刺网捕获的渔获物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对所获渔获物中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结构、可捕群体资源量、回捕率进行了分析估算.结果表明,铜山源水库渔获物中以白鲢为主,占总尾数的64.04%,总重量的78.2%;美国大口胭脂鱼次之,分别为29.55%和22.07%,而鲫鱼、鲤鱼等其他鱼类仅占7%左右.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由IⅣ龄4个年龄组组成,其年龄结构中以Ⅱ、Ⅲ、Ⅳ龄为主,其可捕资源量达6.1×104尾、4.29×104kg,回捕率达36.8%;IⅡ龄组为水库自然繁殖的子代群体,占所获美国大口胭脂鱼总尾数的40%,表明美国大口胭脂鱼在铜山源水库已自然繁殖并形成了一定的可捕捞资源量.
顾志敏,叶金云,朱俊杰,黄鲜明,葛亚非,苏建胜[7](2005)在《浙江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组成及生长》文中指出2002-2004年,在浙江衢州铜山源水库,对该库放养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水 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鳞片以环片的切割型为主要年轮特征.用刺网所捕的美国大口胭脂鱼渔获物中以Ⅱ、Ⅲ、Ⅳ龄个体为 主.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8.595×10-515 L2.662,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的主要生物学参数:L∞=36.54cm,W∞= 1.245kg,K=0.6377,t0=-0.261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 t1=1.92龄,拐点体重W1=0.396kg.与池养鱼类生长情况相 比,铜山源水库的美国大口胭脂鱼生长较慢.
孔令杰,尹海富[8](2005)在《黑龙江省水产膨化饲料应用现状及前景》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水产饲料发展概况和国内外膨化饲料发展概况,探讨了膨化饲料主要特点和在黑龙江省的应用前景,对黑龙江省发展水产膨化饲料提出了四点建议。
韦公远[9](2005)在《淡水养殖新宠——巨口牛脂鱼》文中研究说明巨口牛脂鱼俗称大口胭脂鱼,是北美洲淡水经济鱼类,也是美国池塘养殖鱼类之一。体圆筒形,体侧腹部呈淡橄榄绿色。头部较大,具有较宽的圆钝形的嘴。头长为全长的20%-25%;眼径为吻长的48%-60.5%。侧线鳞35-39个,背鳍长,具23-31个鳍条。巨口牛脂鱼在北美洲分布甚广,在美国,
库夭梅[10](2005)在《三峡水库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在长江上形成了一个从宜昌三斗坪至重庆市纵深6.0×102km,总库容3.93×1010m3,面积1.08×103km2的巨型的峡谷河道型水库。本文通过对三峡水库的形成及地理概况、三峡水库水文气候环境以及水质环境的综合论证,对库区鱼类资源及其渔业生产技术现状、渔业生产经营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三峡水库发展渔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认为:三峡库区渔业法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从政府到个人普遍存在对渔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渔业的各环节不配套;养殖技术水平低,渔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优质苗种供应能力严重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受到破坏,渔政管理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三峡水库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包括水域优势巨大、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移民政策重视、知名度高,益于品牌开发。 本文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三峡水库渔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生态渔业、科技渔业、市场渔业、休闲观光渔业。对三峡水库渔业的区域规划进行了探讨,提出建设渔港码头、经济鱼类放流站、水产交易中心、鱼类博物馆、渔具鱼药鱼饲料科研生产基地、水产品深加工基地、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项目的建议。 文章最后提出发展三峡水库渔业的对策包括:养殖项目的战略定向为利用库湾库汊,发展网箱养鱼;利用山溪流水资源,开展高密度流水养鱼;利用高水位区库湾,有选择地开展坝拦库湾养鱼和精养池塘渔业;强化天然鱼类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特色品种的开发和苗种生产基地的建设;大水域放流增殖,发展捕捞业;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经济鱼类和珍稀鱼类保护区;健全渔政机构、加强渔政管理、做好鱼类繁殖;积极发展游钓业;建立与渔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机制包括政府调控机制、市场导向机制、管理运营公司制、营销市场股份制、农民组织协会制、龙头企业带动制;增加三峡水库渔业的资金投入。
二、小水面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水面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中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意义 |
2 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内容 |
3 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的技术指标 |
3.1 村居综合服务区 |
3.2“双高”粮食基地 |
3.3 特色种植示范区 |
3.4 无公害生态养殖加工区 |
3.5 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园 |
3.6 创意农业体验区 |
(3)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1.2.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研究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水产业发展规划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水产业发展规划综述 |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结构安排 |
第2章 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规划背景和规划内容 |
2.1 水产业概念及分类 |
2.2 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规划背景 |
2.2.1 成都市相关支农政策 |
2.2.2 成都市2004年前水产业发展现状 |
2.3 成都市2005年-2007年规划内容 |
2.3.1 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发展规划的提出 |
2.3.2 2005年—2007年水产发展计划的发展思路 |
2.3.3 2005年—2007年水产发展计划的总目标 |
2.3.4 2005-2007 年水产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的确定 |
2.3.5 实施2005-2007年水产发展计划的政策措施 |
2.3.6 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保障 |
第3章 成都水产实施2005-2007年水产规划的成效及问题 |
3.1 成都市实施2005年-2007年水产规划取得的成效 |
3.1.1 水产体系建设效果 |
3.1.2 水产基地建设效果 |
3.1.3 水产管理体系建设效果 |
3.1.4 与水产发展规划实施前的绩效比较 |
3.1.5 2005-2007 年水产发展规划实施绩效因素分析 |
3.1.6 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发展规划实施中的具体落实方法 |
3.2 成都市实施2005年-2007年水产规划后存在的问题 |
3.2.1 水产业发展与资源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
3.2.2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 |
3.2.3 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
3.2.4 品牌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影响力偏弱 |
3.2.5 渔业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
3.3 实施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业规划的启示 |
第4章 制定成都市水产发展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
4.1 发展成都市水产业的优势 |
4.2 制约成都市水产业发展的瓶颈 |
4.3 制定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
4.3.1 成都市水产业发展政策评述 |
4.3.2 制定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
4.4 成都市水产发展规划对策建议的全国性意义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青虾生物学研究 |
1.1 青虾形态学研究 |
1.2 青虾生殖生物学研究 |
1.3 青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
1.4 青虾生长特性研究 |
1.5 青虾耗氧率和窒息点的研究 |
2 青虾养殖技术研究 |
2.1 青虾的池塘主养养殖技术研究 |
2.2 青虾的池塘混养养殖技术研究 |
2.3 青虾大水面养殖技术 |
2.4 青虾网箱养殖技术 |
2.5 青虾稻田养殖技术 |
3 结语 |
第二章 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一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繁殖生物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来源 |
2.2 测量及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繁殖群体组成 |
3.2 繁殖期 |
3.3 性比 |
3.4 繁殖力 |
4 讨论 |
4.1 “太湖1号”的性比 |
4.2 “太湖1号”的繁殖力 |
第二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长特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池的挑选 |
2.2 试验青虾苗种来源 |
2.3 试验青虾苗种放养 |
2.4 饲养管理 |
2.5 数据测量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及窒息点的测定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耗氧率和耗氧量 |
3.2 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窒息点 |
4 讨论 |
4.1 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
4.2 影响杂交青虾“太湖1号”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因素 |
第三章 青虾养殖技术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池塘选择 |
2.2 池塘管理 |
2.3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pH值的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3.2 DO的测定结果及其分析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引言 |
1.1 动物抗性育种简介 |
1.1.1 抗性的遗传基础 |
1.1.2 抗病育种的途径 |
1.1.3 抗病育种的困难和问题 |
1.2 水产生物育种发展概况 |
1.2.1 水产生物育种现状 |
1.2.2 主要育种技术及应用 |
1.3 中国对虾养殖发展状况 |
1.4 对虾白斑综合症(WSS)概述 |
1.5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 |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1.5.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的应用 |
1.6 第三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SNP)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
1.7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中国对虾"黄海2号"抗WSSV新品种培育 |
2.1 "黄海2号"选育方法 |
2.1.1 基础群体的构建 |
2.1.2 家系的标准化培育及性状测试 |
2.1.3 中国对虾遗传参数估计 |
2.1.4 综合选择指数计算及配种方案的制定 |
2.2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评估 |
2.2.1 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 |
2.2.2 抗WSSV性状遗传进展 |
2.2.3 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 |
2.3 "黄海2号"培育结果 |
2.3.1 "黄海2号"基本特性 |
2.3.2 "黄海2号"每年培育家系情况 |
2.3.3 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分析 |
2.3.4 2007-2009年抗WSSV性状遗传进展分析 |
2.3.5 "黄海2号"中国对虾与商品苗种对比测试结果 |
2.4 讨论 |
2.4.1 中国对虾多性状选育的可行性 |
2.4.2 中国对虾抗WSSV性状的遗传力 |
2.4.3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探讨 |
2.4.4 综合选择指数方法探讨 |
2.4.5 展望 |
3 "黄海2号"感染WSSV后体内病毒定量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人工感染方法 |
3.1.3 病毒定量方法 |
3.2 结果 |
3.2.1 人工感染结果 |
3.2.2 病毒定量检测结果 |
3.2.3 统计分析结果 |
3.3 讨论 |
3.3.1 PCR检测技术讨论 |
3.3.2 感染量与病害发生的关系探讨 |
3.3.3 影响病毒繁殖速度的因素探讨 |
3.3.4 对虾抗性与发病病毒量相关关系 |
4 WSSV感染中国对虾后体内病毒繁殖特征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A组中国对虾感染初期和中期活体病毒含量特点 |
4.2.2 B组和C组中国对虾感染后期存活个体病毒含量特点 |
4.3 讨论 |
4.3.1 WSSV在对虾体内扩增模式 |
4.3.2 对具有WSSV抗性的中国对虾的分析 |
4.3.3 中国对虾抗WSSV性能的遗传机制探讨 |
5 "黄海2号"感染WSSV后的EST差异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统计分析方法 |
5.2 结果 |
5.2.1 所有序列拼装基本信息 |
5.2.2 "抗性组"和"敏感组"序列拼装信息 |
5.2.3 基因预测 |
5.2.4 中国对虾抗WSSV特异性序列 |
5.2.5 SNP位点的发现 |
5.2.6 WSSV基因差异表达 |
5.3 讨论 |
5.3.1 中国对虾对WSSV抗性相关基因的批量获得 |
5.3.2 SNP分子标记的批量获得 |
5.3.3 SNP研究方法探讨 |
5.3.4 展望 |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对虾大规模感染操作程序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论文情况 |
专利情况 |
获奖情况 |
主持课题情况 |
参加课题情况 |
致谢 |
(7)浙江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组成及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美国大口胭脂鱼的鳞片形态和轮纹特征 |
2.2 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组成 |
2.3 美国大口胭脂鱼的生长 |
2.3.1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2.3.2 生长方程 |
2.3.3 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
2.4 肥满度 |
3 讨论 |
3.1 美国大口胭脂鱼年轮辨别中的副轮和幼轮及采用鳞片作为年龄鉴定依据的特点 |
3.2 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体长体重关系 |
3.3 水库放养与池养美国大口胭脂鱼生长情况比较 |
(10)三峡水库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三峡水库渔业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三峡水库的自然环境与鱼类资源 |
2.1 三峡水库的基本概况 |
2.2 三峡水库水文气侯环境与水质环境 |
2.3 水库鱼类区系组成的变化规律与长江的鱼类资源 |
2.4 三峡水库的鱼类资源 |
2.5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三章 三峡水库渔业现状 |
3.1 三峡水库渔业生产现状 |
3.2 三峡库区渔业经营现状 |
3.3 三峡库区渔业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对策研究 |
4.1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思路 |
4.2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方向及渔业区划 |
4.3 三峡水库渔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
4.4 发展三峡水库渔业具体可建设项目 |
4.5 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小水面养殖美国大口胭脂鱼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中田园综合体示范试验区建设初探[J]. 盛兆云.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9)
- [2]上杭县渔业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J]. 温晓红. 渔业致富指南, 2015(06)
- [3]成都市水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以成都市2005年-2007年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例[D]. 李洪富.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4]杂交青虾“太湖1号”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的研究[D]. 熊贻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中国对虾“黄海2号”对WSSV的抗病性分析[D]. 孟宪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6]铜山源水库渔获物组成与美国大口胭脂鱼的资源量估算[J]. 顾志敏,叶金云,苏建胜,朱俊杰,黄鲜明,葛亚非.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5(04)
- [7]浙江铜山源水库美国大口胭脂鱼的年龄组成及生长[J]. 顾志敏,叶金云,朱俊杰,黄鲜明,葛亚非,苏建胜. 湖泊科学, 2005(04)
- [8]黑龙江省水产膨化饲料应用现状及前景[J]. 孔令杰,尹海富. 渔业经济研究, 2005(03)
- [9]淡水养殖新宠——巨口牛脂鱼[J]. 韦公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05)
- [10]三峡水库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库夭梅.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