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有色地勘局分析测试的发展现状与开发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1](2021)在《锡电解精炼用还原性磺酸类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锡矿物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我国锡矿物品位不断降低,供应压力逐步增大。从含锡二次资源回收金属锡是缓解锡矿物供应压力的有效策略。由于含锡二次资源来源广、组成复杂,回收获得的粗锡杂质种类多、含量波动大,采用传统火法精炼存在流程长、能耗大、成本高的缺点。因此,在含锡二次资源回收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解精炼对粗锡进行除杂提纯。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由于Sn(Ⅱ)容易氧化水解产生锡胶,导致电解液Sn(Ⅱ)贫化快、阴极杂质多、阴极锡呈枝晶生长。为此,传统锡电解精炼电解液中通常需要添加10~20 g·L-1的苯酚磺酸。然而,苯酚磺酸有毒有害,严重恶化劳工环境,亟待开发绿色添加剂替代苯酚磺酸。本论文旨在解析传统锡电解精炼添加剂的构效关系,设计锡电解精炼目标添加剂的特征结构,进而指导从大宗化工产品中筛选绿色添加剂。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了甲基磺酸和乙基磺酸对锡电解精炼过程Sn(Ⅱ)稳定性、Sn(Ⅱ)阴极沉积行为、阴极锡形貌及电流效率的影响,解析了碳链长度对烷基磺酸添加剂作用效果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甲基磺酸具有提高Sn(Ⅱ)稳定性、阻滞Sn(Ⅱ)阴极沉积、增大Sn(Ⅱ)阴极沉积极化、提高阴极锡致密度与平整度的作用。然而,添加甲基磺酸会降低电流效率。烷基磺酸碳链增长,对Sn(Ⅱ)沉积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是,碳链增长会加剧阴极析氢副反应,降低阴极锡致密度和平整度,并导致阴极电流效率降低。因此,通过简单优化碳链长度,无法获得理想烷基磺酸添加剂。(2)对比研究了苯酚磺酸和甲苯磺酸对锡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推测了酚羟基、磺酸基对锡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苯酚磺酸可以显着增加Sn(Ⅱ)阴极沉积极化,明显改善阴极锡平整度和致密度。甲苯磺酸同样具备整平阴极锡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苯酚磺酸的酚羟基具有还原作用,可以消耗电解液里的溶解氧,进而提高电解液Sn(Ⅱ)稳定性。磺酸基团在电解过程中可以络合电解液中的Sn(Ⅱ),进而提高Sn(Ⅱ)稳定性。(3)为了验证酚羟基的作用,对比研究了苯酚磺酸和没食子酸对锡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没食子酸还原性强,可以提高Sn(Ⅱ)稳定性和电流效率。尽管没食子酸促进Sn(Ⅱ)的快速沉积,然而,其仍有一定的整平阴极锡的效果,但效果远差于苯酚磺酸。因此,酚羟基单独存在时具有还原作用和一定的整平效果,苯酚磺酸优异的整平效果是酚羟基与磺酸基协同作用的结果。(4)基于苯酚磺酸的构效关系,目标添加剂应兼具酚羟基和磺酸基。然而,酚类物质大多对人体、环境有害,因此,本论文选择同时具有磺酸基团和还原性的牛磺酸作为新型绿色环保添加剂。对比研究了牛磺酸和苯酚磺酸对锡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磺酸可以抑制Sn(Ⅱ)的水解,显着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效果优于苯酚磺酸。然而,牛磺酸对Sn(Ⅱ)沉积动力学没有明显影响,对阴极整平效果不显着。
肖莹颖[2](2021)在《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电力、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对铜消费需求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推动了铜加工行业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业标准提高、环境保护日益关注,我国铜矿资源依赖海外进口、上下游产业链供应结构不匹配、资源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创新科研水准远远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对我国传统铜加工企业造成巨大冲击。鹰潭G铜业公司是一家研发和生产铜基新材料的铜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焊料、换向器、铜棒、铜带、铜线等铜产品。该公司位于我国主要的铜产业基地江西省鹰潭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资源、产业等外部环境优势。同时,作为传统的铜加工企业,该公司主要通过粗铜加工等方式获取利润,盈利模式单一。在铜行业出现激烈的内部竞争,铜加工产品呈现同质化的大趋势下,该公司也面临着市场份额占比下降、产品核心技术薄弱、成本控制不足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作者将战略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选取鹰潭G铜业公司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选取当地铜产业行业数据、重点企业的相关素材,并合理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等多种分析模型对鹰潭G铜业公司所处的内外部发展战略环境逐个进行研判。此外,通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鹰潭G铜业公司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分析对比出最适合鹰潭G铜业公司的战略选择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措施,为公司管理者在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扩充思路,提供参考。通过贯彻此次发展战略,便于鹰潭G铜业公司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外部威胁带来的弊端,实现公司稳健长足的发展;同时,为其他中小规模铜加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解君艳[3](2021)在《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地勘单位作为其中一员,在指令性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管理体制已经略显疲态,在此背景下,很多地勘单位主动从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集团。华东地环公司是海洋研究院探索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应运而生,是一个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新型矿业公司。公司项目一般都布设在城市发展不发达地区,驻外人员较多且辛苦,而在薪酬分配方面仍有事业单位的影子,不仅无法起到有效的激励,还会造成内部不公平。同时对比外部市场环境的薪酬水平,华东地环公司缺乏市场竞争力。面临种种问题,华东地环公司的发展得到阻碍,公司的薪酬体系急需优化和调整。本文一方面对华东地环公司的人力资源情况和薪酬体系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探究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的薪酬现状;另一方面采用了访谈法与问卷法,对驻外人员开展薪酬访谈与薪酬满意度问卷调查,对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现有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薪酬体系优化建议。本研究认为,事业单位改制,成立企业走向市场,就必须顺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华东地环公司中驻外人员占比较大,华东地环公司应立足于行业市场,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工资模式和观念,以企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导向,运用现代企业的薪酬和激励相关理论,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驻外人员实施科学合理、彰显公平的薪酬体系,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促使市场化的新型矿业公司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本研究旨在华东地环公司的驻外人员的薪酬体系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同时,希望对其他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地勘单位、矿业公司的发展有积极地启发、示范意义。
张胜东[4](2021)在《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锌的硫化矿是工业上提取锌金属资源的主要原料,其中铁闪锌矿资源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铁闪锌矿资源丰富,且共伴生大量稀贵金属,对其选别回收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闪锌矿的晶格中部分锌原子被铁取代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受到显着影响,表面性质及浮选行为也随之改变,进而导致铁闪锌矿的浮选回收存在铜活化困难、黄药吸附活性下降、碱性下受到严重抑制以及难以与黄铁矿实现良好分离等难点,然而目前这些问题仍未得到系统有效地解决。因此,本文以不同铁含量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纯矿物浮选研究与药剂吸附量测定,系统考察了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浮选体系中闪锌矿的铁含量对其浮选行为及药剂吸附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接触角测定、溶出量测定、乙二胺四乙酸(EDTA)选择性萃取、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FESEM-EDS)分析、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电化学研究等手段揭示了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混合矿体系中硫酸铜活化以及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非高碱工艺、提高硫酸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最后,分别开展了低碱下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和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来优化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浮选,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单矿物浮选和药剂吸附量研究表明,铁取代降低了闪锌矿的天然可浮性、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以及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可浮性,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过程的阻碍作用是闪锌矿浮选效果恶化的原因;碱性增强和氧化钙调浆凸显了铁取代对闪锌矿黄药吸附以及浮选的不利影响,导致高铁闪锌矿浮选在氧化钙调浆的高碱环境下受到严重抑制。闪锌矿表面氧化研究表明,闪锌矿在空气中氧化缓慢,在矿浆中发生一定程度氧化,且闪锌矿的氧化活性和氧化程度随其铁含量升高而增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其表面氧化加剧,带来离子溶出、表面氧化产物组成与形貌、表面疏水性及浮选行为的差异:在酸性下,铁闪锌矿更大程度的氧化表现为离子溶出量增加、表面富硫程度增加、氧化后表面天然疏水性增加;在高碱性下,随着铁含量升高,闪锌矿离子溶出增加,表面吸附更多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金属羟基阴离子,氧化表面形貌产生显着改变,天然疏水性降低以及氧化后浮选回收率下降幅度增加。混合矿研究表明,硫酸铜活化丁基黄药捕收体系只能在高碱下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且分离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显着下降;氧化钙调浆环境对闪锌矿浮选抑制程度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增加,导致高碱性下基本无法实现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铜在闪锌矿与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下具有选择性,在碱性环境下失去选择性,丁基黄药吸附在铜活化下的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具有一定选择性,且选择性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存在两个本质差异:无论处于酸性还是碱性环境,无论铁含量高低,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均遵循铜锌离子交换机制,而黄铁矿则不发生铜铁离子交换过程;铜离子可渗透进入闪锌矿晶格内部,却只能在黄铁矿表面发生吸附;铁取代对闪锌矿铜活化过程带来一定影响,表面铁无法与铜发生离子交换,但铁取代促进了铜离子向闪锌矿晶体内部渗透的过程;闪锌矿与黄铁矿铜活化过程的本质差异反映出铜离子在两种矿物表面吸附强度的显着差异,这为两种矿物铜活化选择性调控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高碱性下,钙和铁氢氧化物在闪锌矿和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随着闪锌矿铁含量升高,两种物质吸附的选择性相应下降,这也是高碱高钙环境对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抑制选择性不足的本质原因;闪锌矿铁含量升高导致铜活化选择性、钙抑制选择性以及铁氢氧化物吸附选择性降低,这也是导致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高碱高钙环境分离闪锌矿与黄铁矿效果随闪锌矿铁含量降低的三大原因;基于此,提出提高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下闪锌矿尤其是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探索方向:开发低碱度分离工艺、提高铜活化选择性以及实现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表明,p H=9时,氯化铵能够强化闪锌矿的铜活化、削弱黄铁矿的铜活化,从而提高铜活化体系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效果,但分离效果仍然表现出随闪锌矿铁含量升高而下降的趋势;低碱下氯化铵主要通过锌氨络合溶解氢氧化锌、铜氨络离子“储存”、“释放”、“运载”铜离子促进铜离子活化以及锌氨络合促进铜锌交换三个途径来强化闪锌矿铜活化,通过维持黄铁矿表面羟基化以及氨分子解吸黄铁矿表面吸附铜的方式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最终实现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矿体系中铜活化选择性的提升。非高碱下黄铁矿的选择性抑制研究表明,次氯酸钙在p H=9/10.5下具有良好的抑制选择性,能够较好地实现闪锌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将次氯酸钙选择性抑制与铜氨体系选择性活化相结合,能够实现低碱下闪锌矿与黄铁矿的较好浮选分离,但仍然无法避免闪锌矿铁取代对分离效果的不利影响;在闪锌矿与黄铁矿混合体系中,矿物表面氧化程度的不同及其带来的锌铁氢氧化物吸附差异和钙吸附的选择性是次氯酸钙发挥选择性抑制的基础,闪锌矿的铁取代带来的其与黄铁矿在氧化溶出、锌铁氢氧化物吸附以及钙吸附三个方面选择性的降低是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下降的本质原因。本文的研究探明了闪锌矿铁取代对铜活化黄药捕收体系中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规律及机制,明确了提高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效果的突破方向,并从调控铜活化选择性与实现非高碱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为系统解决铁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难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汤谨晖[5](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指出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刘永团[6](2020)在《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地勘行业的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矛盾,为了地勘企业在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下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使地勘企业自身发展在纵向准确了解其发展趋势,横向上明确其发展的短板,为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地勘行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促进作用。本论文以企业竞争能力、绿色产业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地勘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出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的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应用的实践证明,走绿色勘查开发道路成果显着,可以有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厘定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对地勘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地勘企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讨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了我国地勘企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涵了 7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选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AHP-模糊评价法对内蒙古地矿集团近五年竞争能力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横向上,在2014年-2018年每年的地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均一般,其中,企业的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较好,勘查能力、开发能力、营运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评价一般,而绿色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纵向上,2014年-2018年地矿集团总体竞争能力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不变。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各子能力评价结果可知,资源能力、冶炼能力和开发能力有不断上升趋势,营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基本不变,勘查能力趋势下降。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按其各子能力对地勘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地勘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勘企业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地勘企业受传统地勘思想影响比较严重,缺乏营运和组织管理学习能力,所以,本文主要从资源能力、绿色发展能力、营运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实现地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戴子俊[7](2020)在《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全面实施,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政策指导、行业标准制定等都对工业行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行业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面临重新调整。黄金行业管理作为工业行业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旨在推进黄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对黄金矿产非法开采的治理整顿等。当前,江西省黄金行业管理部门分省市县(区)三级,江西省黄金管理局是行政审批审查机关,在主要黄金矿山、冶炼企业聚集地设有XX市县(区)黄金管理局,服务辖区内黄金相关企业。在江西省政府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的大环境下,研究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问题,对于打造“五型”政府,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围绕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这一主题,以黄金行业为例,对全省的黄金行业发展的历程和管理变革进行了梳理,在调查和分析江西省黄金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江西省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指出了黄金行业管理存在的诸如管理机构碎片化、职能边缘化、管理立法滞后等问题。通过文献检索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推导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将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求公共管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管理的创新。以此分析出黄金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在职能转变、机构调整、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重新定位相关对策和措施。
王建新[8](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龚雪婧[9](2017)在《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广泛分布于与俯冲有关的岛弧、陆缘弧和与俯冲无关的大陆环境。斑岩型铜(钼、金)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性质和来源密切相关,但斑岩-岩浆-热液系统能否形成大型铅锌矿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次工作选择西藏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江西冷水坑铅锌矿床,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和室内的实验分析研究,对斑岩型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探讨。综合归纳发现,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在含矿岩浆起源演化、成矿物质来源与富集机制、深部过程与动力学背景诸方面存在一致性。纳如松多及冷水坑矿区内均发育有两期岩浆活动,挤压环境及后期应力松弛,是纳如松多与冷水坑矿区两期岩浆活动的主导动力学机制。两矿床成矿斑岩不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但具有高硅、贫钠、富钾的特征,岩浆分异程度高,成矿斑岩岩浆起源于中上地壳。纳如松多和冷水坑矿床均包含有多种矿化样式,纳如松多矿床产出有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脉状、层状矿体,冷水坑矿床产出有斑岩型矿体与层状矿体。对两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中闪锌矿LA-ICP-MS微区成分分析显示,两矿床中闪锌矿成矿物质的沉淀均具有岩浆热液作用的特征。两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相似,均形成于中低温、低盐度环境,成矿热液来自岩浆热液,后期大气水不断加入。矿床形成深度相似,约2.02.8km,断裂或隐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诱因和成矿空间。纳如松多矿区石英闪长岩形成时代早于矿区内成矿斑岩,锆石Ce(Ⅳ)/Ce(Ⅲ)比值大多低于100,δEu>0.4,推断石英闪长岩还原性的岩浆岩特征可能是其未能具有与花岗岩斑岩相似的成矿能力的原因之一。纳如松多铅锌矿床与冷水坑铅锌矿床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构造成矿带,但它们的总体特征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性。对这两个大型铅锌矿床进行矿床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出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过程,并完善大陆环境铅锌成矿系统普适性模型。
阙朝阳[10](2016)在《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滇东南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等理论,研究了钨成矿系统主要物质组成、典型矿床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床形成机理、矿床变化及改造、矿化分布规律及找矿勘查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找矿方向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主要地质体开展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研究,指出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是在前寒武系变质基底的基础上,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多期次的成矿构造环境演变,其中中侏罗世以来由于板块聚合而导致的华南岩石圈持续挤压(170150Ma)及其后期伸展减薄(13080Ma)是钨成矿的重要构造背景。2、通过对南温河—洒西一带猛洞岩群变质岩、南捞片麻岩、老城坡及团田花岗片麻岩及老君山岩体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系统研究,认为与钨成矿系统有关的变质建造及不同时期的花岗岩实质上是具有同一古老地壳来源的物质由于板块活动引起的多阶段深部融熔而产生循环改造。在此基础上提出“同源再造”是形成大规模钨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机理。3、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钨成矿系统主要矿床成因类型为似层状矽卡岩型以及云英岩(长英质)脉型两种,分别形成于150Ma左右以及110Ma左右,与研究区晚中生代两个阶段的构造成矿背景吻合。4、根据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数据、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分析,与钨成矿作用相关的流体主要为深部岩浆,部分与大气降水或海水有关。成矿流体在平面上以老君山岩体为中心向外围运移,并伴随着温度及盐度逐渐变低;垂向上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由于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盐度成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5、南温河—洒西一带构造变形解析表明,中生代以来强烈的自SE向NW方向的多层次推覆构造变形造成洒西岩组、老城坡及团田花岗片麻岩、南秧田岩组、南捞黑云二长片麻岩自上而下的空间叠置关系,并使赋矿围岩产生的剪切裂隙成为中生代晚期岩浆热液运移的通道,并对含钙质的泥灰岩等赋矿地层发生接触交代,形成顺层稳定延伸的含矿矽卡岩带。6、根据南温河—洒西一带钨矿成矿作用特征,明确了该区形成于110Ma左右的脉状白钨矿床对似层状矽卡岩矿床进行了较强的叠加改造,使矿床变富,成矿系统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矿系统的变化机理与右旋剪切应力场作用下NW向及近EW向断裂旁侧发育的羽状裂隙被后期热液充填相关。7、老君山花岗岩体锆石与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老君山岩体自形成后经历了4次次构造热事件:(6374)Ma、(4250)Ma、(3728)Ma、(2517)Ma。其中后3个阶段与岩体抬升相关,且与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基本对应。据此提出南温河—洒西一带保存条件相对较差,而在岩体南北两侧都龙、长田一带深层次矿床保存条件相对良好。在构造变形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发育的新生代NW向左旋走滑兼正断层性质断裂是破坏钨成矿系统中矿带、矿床及矿体的主要因素。8、建立了以中生代推覆构造为主导的构造控矿模型及老君山矿集区“三位四层二带一体”的区域找矿模型。结合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南温河矿区深部及外围钨锡多金属矿床找矿方向。其中南温河矿床外围花岗片麻岩下寻找深部似层状矿体的找矿建议得到了深部钻孔验证。
二、江西有色地勘局分析测试的发展现状与开发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有色地勘局分析测试的发展现状与开发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锡电解精炼用还原性磺酸类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锡资源现状 |
1.1.1 全球锡资源现状 |
1.1.2 我国锡资源现状 |
1.1.3 锡矿物及其特点 |
1.2 含锡二次资源 |
1.2.1 从含锡尾矿回收金属锡 |
1.2.2 从含锡烟尘中回收金属锡 |
1.2.3 从含锡废水中回收金属锡 |
1.2.4 从废旧电路板中回收金属锡 |
1.3 粗锡精炼的工艺 |
1.3.1 锡的火法精炼工艺 |
1.3.2 锡的电解精炼 |
1.4 锡电解精炼添加剂研究进展 |
1.5 其他有色金属添加剂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内容与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试剂、装置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用电极的制备 |
2.2.2 电化学体系 |
2.2.3 电解液的配制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2.3.1 电解液中锡含量的测定 |
2.3.2 电解液中酸度的测定 |
2.3.3 溶解氧浓度及锡胶生产量测试 |
2.3.4 线性扫描伏安法 |
2.3.5 模拟电解实验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7 阴极电位 |
2.3.8 电流效率的计算 |
第三章 甲基磺酸和苯酚磺酸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的构效关系 |
3.1 甲基磺酸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构效关系 |
3.1.1 电解液Sn(Ⅱ)稳定性 |
3.1.2 Sn(Ⅱ)阴极沉积行为 |
3.1.3 阴极锡表面形貌 |
3.1.4 电流效率 |
3.1.5 小结 |
3.2 苯酚磺酸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的构效关系解析 |
3.2.1 电解液Sn(Ⅱ)稳定性 |
3.2.2 Sn(Ⅱ)阴极沉积行为 |
3.2.3 阴极锡表面形貌 |
3.2.4 电流效率 |
3.2.5 小结 |
3.3 酚羟基在锡电解精炼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验证 |
3.3.1 电解液Sn稳定性 |
3.3.2 Sn(Ⅱ)阴极沉积行为 |
3.3.3 阴极锡表面形貌 |
3.3.4 电流效率 |
3.3.5 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牛磺酸对锡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 |
4.1 电解液Sn(Ⅱ)稳定性 |
4.2 Sn(Ⅱ)阴极沉积行为 |
4.3 阴极锡表面形貌 |
4.4 阴极电位 |
4.5 电流效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2.1 国外理论研究 |
1.2.2 国内理论研究 |
1.2.3 理论研究小结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第2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五力分析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第3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鹰潭G铜业公司基本情况 |
3.2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分析 |
3.2.2 能力分析 |
3.2.3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PEST模型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因素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第4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4.1 鹰潭G铜业公司SWOT矩阵分析表 |
4.1.1 优势机会战略(SO战略) |
4.1.2 优势威胁战略(ST战略) |
4.1.3 弱点机会战略(WO战略) |
4.1.4 弱点威胁战略(WT战略) |
4.2 鹰潭G铜业公司战略选择 |
第5章 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5.1 加大人才科研投入,深挖产品附加值 |
5.1.1 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市场覆盖面 |
5.1.2 推进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
5.1.3 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完备人才体系 |
5.2 扩大企业销售网络,拓展稳定客户群体 |
5.3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资源提效增速 |
5.4 引入资本重组转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
5.5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推动企业高效运行 |
5.6 壮大企业生产规模,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
2.1.1 薪酬相关概念 |
2.1.2 薪酬体系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薪酬体系相关理论 |
2.2.2 激励相关理论 |
2.3 薪酬体系研究评述 |
2.3.1 薪酬体系设计与优化 |
2.3.2 薪酬体系的模式 |
2.3.3 薪酬体系的改革 |
2.4 以往研究不足及本研究关注点 |
第三章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
3.1 华东地环公司概况 |
3.1.1 华东地环公司简介 |
3.1.2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机构简介 |
3.2 华东地环公司人力资源概况 |
3.2.1 华东地环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
3.2.2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简介 |
3.3 华东地环公司薪酬体系现状 |
第四章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问题发现与分析方法 |
4.1.1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访谈 |
4.1.2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满意度问卷调查 |
4.2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1 华东地环公司薪酬水平缺乏外部市场竞争力 |
4.2.2 华东地环公司薪酬等级和分配缺乏内部公平性 |
4.2.3 华东地环公司薪酬结构缺少精神薪酬等福利 |
4.2.4 华东地环公司薪酬体系激励措施难以落实 |
4.3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问题存在原因分析 |
4.3.1 历史原因 |
4.3.2 缺乏战略导向 |
4.3.3 过于注重经济成果 |
4.3.4 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 |
4.3.5 忽略员工的真正需求 |
4.3.6 缺少制度执行保障机制 |
4.4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问题与原因小结 |
第五章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优化设计 |
5.1 优化设计原则与思路 |
5.1.1 优化设计原则 |
5.1.2 优化设计思路 |
5.2 确定岗位薪酬水平 |
5.3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岗位价值评估与等级优化 |
5.3.1 岗位分析 |
5.3.2 岗位价值评估 |
5.3.3 岗位等级优化 |
5.4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结构优化 |
5.4.1 驻外人员固定工资与绩效薪酬的优化 |
5.4.2 其他激励奖励办法的优化 |
5.4.3 福利及其他津贴优化 |
5.4.4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结构优化小结 |
第六章 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优化实施保障 |
6.1 组织机构方面的保障 |
6.2 制度体系方面的保障 |
6.2.1 培训体系 |
6.2.2 薪酬制度更新体系 |
6.3 宣传动员方面的保障 |
6.4 反馈沟通方面的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 |
附录 B: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资源概况 |
1.1.1 锌资源分布极特征 |
1.1.2 铁闪锌矿资源概况 |
1.2 铁闪锌矿浮选及分离研究进展 |
1.2.1 铁闪锌矿的浮选特性 |
1.2.2 铁闪锌矿的铜活化 |
1.2.3 铁闪锌矿的表面氧化 |
1.2.4 铁闪锌矿与黄铁矿的分离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课题来源 |
第二章 试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纯矿物样品制备 |
2.1.2 纯矿物样品纯度鉴定与表征 |
2.2 试验药剂与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纯矿物浮选 |
2.3.2 接触角测定 |
2.3.3 吸附量测定 |
2.3.4 矿物离子溶出量测定 |
2.3.5 XPS分析 |
2.3.6 Zeta电位测试 |
2.3.7 TOF-SIMS检测 |
2.3.8 电化学分析 |
2.3.9 Visual MINTEQ溶液化学计算 |
第三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及药剂吸附的影响 |
3.1 铁含量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1 铁含量对闪锌矿天然可浮性的影响 |
3.1.2 铁含量对闪锌矿黄药捕收可浮性的影响 |
3.1.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可浮性的影响 |
3.2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吸附量的影响 |
3.3 铁含量对闪锌矿铜活化黄药吸附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氧化的影响 |
4.1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浮选的影响 |
4.1.1 铁含量对闪锌矿空气放置氧化浮选的影响 |
4.1.2 铁含量对闪锌矿充气氧化浮选的影响 |
4.2 铁含量对闪锌矿氧化后疏水性影响 |
4.3 铁含量对闪锌矿离子溶出的影响 |
4.3.1 锌铁溶出动力学 |
4.3.2 pH值对闪锌矿锌铁溶出的影响 |
4.3.3 铁含量对闪锌矿表面锌铁萃取量的影响 |
4.4 表面电位与溶液组分分析 |
4.5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XPS表征 |
4.5.1 XPS分析样品制备 |
4.5.2 总谱分析 |
4.5.3 C/O/S分峰处理 |
4.6 不同铁含量闪锌矿表面氧化产物FE-SEM分析 |
4.7 电化学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 |
5.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5.1.1 铁含量对闪锌矿与黄铁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
5.1.2 混合矿体系中黄药吸附量测定 |
5.2 闪锌矿铁含量对铜活化选择性的影响 |
5.2.1 铜吸附量测定 |
5.2.2 铜活化交换模型验证 |
5.2.3 铜离子活化内部迁移规律研究 |
5.2.4 铜活化选择性分析 |
5.3 铁含量对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的影响 |
5.3.1 钙吸附量比较 |
5.3.2 钙对铜与黄药吸附的影响 |
5.3.3 钙对表面羟基化的影响 |
5.3.4 钙对动电位的影响 |
5.3.5 钙吸附微观表征比较 |
5.3.6 高碱高钙抑制选择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研究 |
6.1 氯化铵对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6.1.1 氯化铵对单矿物铜活化浮选行为的影响 |
6.1.2 氯化铵对混合矿分离浮选行为的影响 |
6.2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 |
6.2.1 闪锌矿铜吸附量测定 |
6.2.2 闪锌矿锌萃取量测定 |
6.2.3 铜活化闪锌矿XPS分析 |
6.2.4 溶液组分检测与计算 |
6.2.5 氯化铵强化闪锌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
6.3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 |
6.3.1 黄铁矿黄药吸附量测定 |
6.3.2 黄铁矿铜铁吸附量测定 |
6.3.3 铜活化黄铁矿XPS分析 |
6.3.4 氯化铵削弱黄铁矿铜活化机理分析 |
6.4 氯化铵调控铜活化选择性机制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非高碱性下黄铁矿选择性抑制研究 |
7.1 单矿物抑制浮选 |
7.1.1 黄铁矿抑制浮选 |
7.1.2 闪锌矿抑制浮选 |
7.2 混合矿抑制浮选 |
7.3 铁取代对次氯酸钙抑制选择性影响机理 |
7.3.1 离子溶出与表面锌铁钙萃取测定 |
7.3.2 XPS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8.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5)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区域地质演化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遥感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 |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
3.1.3 白垩系上统(K_2) |
3.1.4 古近系(E) |
3.1.5 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构造 |
3.2.3 火山构造 |
3.3 岩浆岩 |
3.3.1 侵入岩 |
3.3.2 火山岩 |
3.3.3 次火山岩 |
3.4 变质岩 |
3.4.1 区域变质岩 |
3.4.2 动力变质岩 |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特征 |
4.1.2 矿体地质 |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1.4 控矿因素分析 |
4.2 麻楼矿床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矿体地质 |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2.4 控矿因素分析 |
4.3 鹅石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矿体地质 |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3.4 控矿因素分析 |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
5.2 成矿要素 |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物质来源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
5.3.4 成矿模式 |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
6.1.2 异常信息提取 |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
7.1 成矿潜力分析 |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
7.2 地质模型建立 |
7.2.1 找矿标志 |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
7.6.3 综合信息分析 |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
8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6)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1.5 论文工作量 |
2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竞争力理论回顾 |
2.1.1 企业竞争力的含义 |
2.1.2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
2.1.3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学派 |
2.2 绿色发展理论 |
2.2.1 绿色产业 |
2.2.2 绿色矿业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4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2.4.1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评价体系 |
2.4.2 世界主要杂志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2.4.3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2.4.4 国内学者提出的企业竟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4.5 我国各行业竟争力评价应用实践 |
2.4.6 地勘及相关行业企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3 地勘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地勘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
3.2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现状 |
3.2.1 我国资源供需概述 |
3.2.2 地质勘查现状 |
3.2.3 矿业开发现状 |
3.3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我国传统地质勘查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我国矿业开发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资源需求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
4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绿色发展现状及成果 |
4.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
4.2 绿色勘查发展 |
4.2.1 绿色勘查发展历程 |
4.2.2 绿色勘查的重大意义 |
4.2.3 绿色勘查典型案例 |
4.3 绿色开发发展 |
4.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
4.3.2 绿色矿山建设的意义 |
4.3.3 绿色矿山典型案例 |
5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
5.1 地勘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
5.1.1 地勘企业定义 |
5.1.2 地勘企业特点 |
5.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内涵 |
5.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特征 |
5.3.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外部环境分析 |
5.3.2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因素 |
5.3.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影响因素框架构建与分析 |
6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系统构建 |
6.1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及原则 |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 指标体系构建 |
6.3 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方法 |
6.3.1 评价方法概述 |
6.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4 指标权重性质及定义 |
6.5 指标权重确定 |
6.5.1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
6.5.2 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步骤 |
6.6 地勘企业竞争力评价权重计算 |
6.6.1 建立评价指标结构 |
6.6.2 计算准则层权重 |
6.7 企业竞争能力模糊评价模型 |
6.7.1 模糊评价判定法思想与原理 |
6.7.2 模糊评价步骤 |
7 内蒙古地矿集团竞争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
7.1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回顾 |
7.1.1 发展概况 |
7.1.2 发展现状 |
7.2 确定评价级 |
7.2.1 因素集的确定 |
7.2.2 评价级的确定 |
7.3 模糊判断矩阵判定 |
7.4 模糊矩阵计算 |
7.5 结果综合判定 |
7.6 评价结果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8 我国地勘企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8.1 资源能力 |
8.1.1 资源禀赋 |
8.1.2 人力资源 |
8.1.3 科技创新 |
8.2 绿色发展能力 |
8.2.1 绿色发展理念 |
8.2.2 绿色勘查、开发 |
8.2.3 绿色转型——构建“大地质、大生态、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
8.3 营运及组织管理方面——创建学习型企业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7)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章 政府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政府管理概念与内涵 |
2.1.1 政府管理概念 |
2.1.2 政府管理内涵 |
2.2 政府管理职能内容与转变 |
2.2.1 政府管理职能内容 |
2.2.2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
第3章 江西黄金行业政府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
3.1.1 江西黄金行业现状 |
3.1.2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内容 |
3.1.3 江西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 |
3.2 江西地方政府黄金行业管理职能分析 |
3.2.1 推进黄金地质勘查 |
3.2.2 组织协调全省黄金生产 |
3.2.3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
3.2.4 推进黄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做好黄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
3.2.5 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 |
3.2.6 积极做好金山矿田资源整合协调工作 |
3.3 江西地方政府黄金行业管理职能转变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3.1 管理机构碎片化 |
3.3.2 管理职能边缘化 |
3.3.3 行政权力立法滞后 |
3.3.4 行业性社会团体缺位 |
3.4 其他省份黄金行业管理现状 |
第4章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案例分析 |
4.1 德兴市黄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4.2 德兴市黄金行业政府管理做法 |
4.2.1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机构职能 |
4.2.2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的特点 |
4.2.3 德兴市黄金行业管理的经验 |
4.3 德兴市黄金行业政府管理的绩效分析 |
第5章 加快江西黄金行业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的政策建议 |
5.1 重新定位政府管理角色 |
5.2 转变政府行业管理职能 |
5.3 精简合并行业管理机构 |
5.4 依法制定行政权力清单 |
5.5 发展行业性社会团体组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3 小结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
4.1 综述 |
4.2 矿产资源 |
4.3 地质矿产勘查 |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4.5 小结 |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
5.6 小结 |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
6.2.1 行业化管理 |
6.2.2 专业化细分 |
6.2.3 企业化经营 |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
6.4.1 海外发展方案 |
6.4.2 境外投资架构 |
6.5 小结 |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成果和认识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斑岩型铅锌矿床 |
1.1.2 大陆环境斑岩相关铅锌矿床 |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1.5 分析测试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1.5.1 分析测试方法 |
1.5.2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2 区域及矿区地质背景 |
2.1 冈底斯成矿带及纳如松多矿区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侵入岩 |
2.1.6 区域矿产分布和成矿规律 |
2.2 北武夷地区及冷水坑矿区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活动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纳如松多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围岩蚀变 |
3.1.5 矿化特征 |
3.2 冷水坑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区岩浆岩 |
3.2.4 矿区围岩蚀变 |
3.2.5 矿化特征 |
3.3 小结 |
4 岩浆岩 |
4.1 纳如松多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
4.1.1 年代学 |
4.1.2 岩石地球化学 |
4.1.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1.4 岩石成因 |
4.1.5 晚白垩世侵入岩成矿潜力分析 |
4.2 冷水坑矿区火山岩与侵入岩 |
4.2.1 年代学 |
4.2.2 岩石地球化学 |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4 岩石成因 |
4.3 小结 |
5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1 纳如松多矿床 |
5.1.1 成矿时代 |
5.1.2 成矿物质来源 |
5.1.3 成矿流体特征 |
5.2 冷水坑矿床 |
5.2.1 成矿时代 |
5.2.2 成矿物质来源 |
5.2.3 成矿流体特征 |
5.3 闪锌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5.3.1 成矿温度指示 |
5.3.2 成矿类型指示 |
5.4 小结 |
6 成矿作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 |
6.1 纳如松多矿床 |
6.2 冷水坑矿床 |
6.3 大陆环境斑岩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初探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 |
1.2.1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南温河—洒西及外围矿床研究程度 |
1.2.3 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创新点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区域构造格局 |
2.4.2 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 |
2.6.1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2.6.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 成矿系统的变质地层要素 |
3.1 猛洞岩群变质岩基本组成 |
3.2 南秧田岩组变质岩 |
3.2.1 岩相学特征 |
3.2.2 地球化学特征 |
3.2.3 原岩恢复 |
3.2.4 变质程度 |
3.2.5 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 |
3.2.6 南秧田岩组变质岩与成矿的关系 |
3.3 洒西岩组变质岩 |
3.3.1 洒西岩组(Pt_1s)片岩 |
3.3.2 洒西岩组(Pt_1s)变粒岩 4 成矿系统的岩浆岩要素 |
4.1 南捞片麻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4.1.1 空间分布及基本组成 |
4.1.2 片麻岩原岩恢复 |
4.1.3 岩相学特征 |
4.1.4 地球化学特征 |
4.1.5 岩石类型及形成环境 |
4.1.6 南捞片麻岩与成矿的关系 |
4.2 团田及老城坡花岗片麻岩及其与成矿关系 |
4.2.1 岩相学特征 |
4.2.2 地球化学特征 |
4.2.3 花岗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 |
4.2.4 花岗片麻岩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4.3 老君山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与成矿关系 |
4.3.1 老君山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
4.3.2 老君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3 老君山花岗岩年代学及Hf同位素 |
4.3.4 老君山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4.3.5 花岗片麻岩与成矿的关系 |
4.3.6 老君山花岗岩与南温河钨成矿的关系 5 成矿系统构造—流体特征 |
5.1 构造控矿要素 |
5.1.1 新寨—大坪一带伸展拆离构造变形(D_1) |
5.1.2 南温河—洒西一带推覆构造变形(D_2) |
5.1.3 南温河—洒西一带推覆构造控矿模式 |
5.1.4 南温河—洒西一带成矿期构造应力场模拟 |
5.2 成矿系统流体特征 |
5.2.1 南温河矿床流体特征 |
5.2.2 南温河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 |
5.2.3 洒西矿床流体特征 6 成矿系统典型矿床特征 |
6.1 南温河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6.1.1 矿床地质特征 |
6.1.2 白钨矿赋存形式 |
6.1.3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
6.1.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5 成矿年代学 |
6.1.6 矿床成因及形成演化过程讨论 |
6.2 洒西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6.2.1 矿床地质特征 |
6.2.2 成矿期次划分 |
6.2.3 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 |
6.3 老君山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6.3.1 矿床地质特征 |
6.3.2 矿床成因 7 成矿系统变化与保存特征 |
7.1 南温河白钨矿床变化特征 |
7.1.1 似层状矽卡岩矿体展布特征 |
7.1.2 脉状白钨矿体展布特征 |
7.1.3 脉状矿体对似层状矿体的叠加特征 |
7.1.4 脉状矿体形成机理 |
7.2 南温河—洒西一带钨矿床保存条件 |
7.2.1 老君山岩体锆石与磷灰石裂变迹径特征 |
7.2.2 南温河—洒西一带NW向走滑构造对矿体的破坏 |
7.3 区域成矿模型 |
7.4 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综述 8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8.1 老君山一带矿床成矿规律 |
8.1.1 矿床时间分布规律 |
8.1.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8.2 找矿模型 |
8.3 找矿方向 |
8.3.1 南温河矿区深部及外围成矿预测 |
8.3.2 洒西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方向 |
8.3.3 老君山岩体钨矿找矿方向 |
8.3.4 老君山岩体外围找矿预测区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四、江西有色地勘局分析测试的发展现状与开发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锡电解精炼用还原性磺酸类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D]. 张斌.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鹰潭G铜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肖莹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华东地环公司驻外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解君艳. 兰州大学, 2021(12)
- [4]闪锌矿铁含量对其浮选及与黄铁矿分离的影响[D]. 张胜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5]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02)
- [6]地勘企业竞争能力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地矿集团为例[D]. 刘永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江西地方政府行业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以黄金行业为例[D]. 戴子俊. 南昌大学, 2020(01)
- [8]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大陆环境斑岩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以西藏纳如松多矿床与江西冷水坑矿床为例[D]. 龚雪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5)
- [10]云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成矿系统及找矿方向研究[D]. 阙朝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