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禽发声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作用

鸣禽发声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作用

一、鸣禽发声器官在鸣啭过程中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21)在《《鸟之道》(第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报告原文选自《鸟之道:新视角下观察鸟类如何进行交流、工作、嬉戏、抚育幼雏和思考》(The Bird Way:A New Look at How Birds Talk,Work,Play,Parent,and Think),由澳大利亚作者珍妮弗·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所着,她是《纽约时报》最畅销的作家。该文本属于科普文作品。译者从中选取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翻译实践源文本,节选章节主要从鸟类的合唱声、警报声和学舌三个方面讲述澳大利亚的鸟类如何进行交流。由于原着是澳大利亚鸟类文学作品,讲述大多是依据作者个人观察、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她参观鸟类的经历而对鸟类进行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因此文章的写作风格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专业性。同时为了突出鸟类的特点,作者对鸟类的结构、行为、动作等描写非常细致、生动。译者翻译此文本,使目的语读者对澳大利亚鸟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为译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在介绍翻译报告的背景、论文结构以及翻译过程的基础上,译者遇到了三个方面的难点:词汇层面,句法层面,语篇层面。在译者对这些难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采取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精炼简介,正确传达文意。词汇层面的难点是鸟叫拟声词、鸟名、文化负载词及一词多义,对此,译者采用了重复法,音译法,注释法,选词法。而在句法层面,难点主要是有关鸟类描写的长句和科学研究的句子,针对此,译者采用了意译法,补充法,拆分法,重组法。在篇章层面,译者采用了照应法,替代法和增加连词法以解决衔接与连贯存在的困难。最后,译者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局限性和建议。

江华[2](2021)在《画眉大脑和鸣管性别偏倚基因表达和剂量补偿的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多数物种中,性别间表现出性别二态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且对个体的存活和繁殖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大多数性别二态性的产生是基因在性别间的表达水平不同造成的。性染色体基因的剂量不补偿或者不充分补偿会造成性染色体上出现一定比例的性别偏倚基因,这些基因对性别二态性的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画眉(Chinese hwamei,Garrulax canorus)是一种常见的鸣禽,雄性画眉发声婉转多变且优雅动听,而雌性发声单调乏味,是一种适合研究性别二态性、性别偏倚基因表达与进化和性染色体剂量补偿的模式生物。在本次研究中,对雄性和雌性画眉的大脑和鸣管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基于大脑和鸣管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数据,我们分析了性别偏倚基因的表达和进化以及性染色体剂量补偿机制与性别偏倚基因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从头组装的画眉转录组数据,共组装了227,595条转录本,95,962条unigenes。在七大数据库中对所有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有5,017(5.22%)unigenes在所有数据库中都能注释成功,而至少在一个数据库注释的unigenes为58,762(61.23%)条。此外在转录组中共识别828,037个SNPs,24,022条unigenes包含SSR。(2)基于表达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大脑和鸣管组织的活跃表达基因数目分别为19,926和23,753。大脑和鸣管的性别偏倚基因数目分别为501和450。其中,大脑雄性偏倚基因数目和雌性偏倚基因的数目分别为252和249,而鸣管雄性偏倚基因与雌性偏倚基因的数目分别为202和248。(3)基于性别偏倚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我们发现,在两个组织中,雌性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数目都显着高于雄性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数目,这说明大部分雄性偏倚基因在两性中都是活跃表达,而大部分雌性偏倚基因仅在雌性中活跃表达。(4)对性别偏倚基因进行染色体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在两个组织中雄性偏倚基因和雌性偏倚基因都在Z染色体显着富集,且在Z染色体上几乎均匀分布。性别偏倚基因在Z染色体富集可能与性染色体易产生性别拮抗位点有关。而雌性偏倚基因也在4A染色体上富集,且集中分布在0-9 Mb之间,其中特别是3-9 Mb之间。这说明画眉像其他莺总科鸣禽一样,4A染色体也存在一个性别关联区域。(5)性别偏倚基因编码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大脑和鸣管的雄性偏倚基因以及大脑中的雌性偏倚基因都表现出快速的进化速度,而鸣管中的雌性偏倚基因则未表现出快速的进化速度。进一步分析选择压力对性别偏倚基因进化的影响,我们发现,雄性偏倚基因的密码子偏倚显着低于非偏倚基因,这表明雄性偏倚基因的快速进化是正向选择的结果。(6)不同表达数据过滤条件下的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分析表明,雄性和雌性大脑和鸣管组织的Z:A值都在0.5-1之间,且雄性和雌性Z染色体基因的全局表达水平都显着小于常染色体基因的全局表达水平,雌性Z染色体基因的全局表达水平显着小于雄性Z染色体基因的全局表达,即有Z<ZZ<AA,这说明画眉Z染色体基因在不同过滤阈值下都存在不充分的剂量补偿机制。同时也证实了雄性偏倚基因在Z染色体上的富集与Z染色体的不充分剂量补偿有关。本次研究初步探索了影响画眉鸣唱性别二态性的基因表达特征,为将来进一步研究鸣禽与人类的发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我们的研究也将会为画眉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

刘悦[3](2021)在《《鸟有鸟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截至2020年,中国拥有鸟类种数1434种,但其中珍稀濒危特有鸟种高达310种,由此可见保护鸟类多样性刻不容缓。由美国资深科普作家珍妮弗·阿克曼所着的《鸟有鸟法》被评为“2020年夏季最佳科普读物”之一,兼具权威性和趣味性,以自然生动的笔触传递鸟类科学知识。因此,翻译《鸟有鸟法》节选部分有助于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国内读者普及鸟类知识,开拓新视野,进而培养公众保护鸟类的意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节选自《鸟有鸟法》,该节选部分既凸显科学严谨性,又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大量使用专有名词和复杂句,同时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多变。本次翻译实践以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依据文本类型理论,所选源语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因此,翻译《鸟有鸟法》节选内容时要兼顾真实性和可读性,使译文达到既传递信息,又发挥呼唤功能的目的。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阐述了翻译任务背景、源语文本特色和翻译实践报告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本翻译任务的译前准备情况、译中安排以及校对。第三章共分三节,采用具体案例,展示了译者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结合归化、顺译、分译等多种方法策略,最终兼顾真实性和可读性的过程。首先,从词汇层面对标题中词组的翻译、象声词翻译和普通词汇的文学性翻译展开论述;其次,从句法角度详细阐述破折号引导的句子翻译、被动句翻译以及从属结构的翻译;最后,在语篇层面对衔接和连贯展开分析。第四章总结了译者的感悟、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局限性以及翻译活动给译者带来的启发。期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为科普类作品翻译提供一定参考。

李昱[4](2020)在《东方蝙蝠声波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人类声音发育类似,多数发声动物早期声信号会经历一系列改变最终发育为成熟的声信号,用于社群交流或自身导航。研究表明,声信号发育过程会受到遗传因素、成熟效应和发声学习的影响,这三者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声音发育。早期对动物声音发育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鸟类,然而,相比鸟类,哺乳纲的翼手目动物(蝙蝠)与人类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同时社群复杂性高,声波类型多样,是研究声信号发育过程影响因素的理想类群,为人类语言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东方蝙蝠幼蝠的形态发育研究已开展,且为一胎双生的伴人种,抗人为干扰能力强,人工饲养幼蝠的成活概率高,隶属蝙蝠属,具有潜在的发声学习能力等。因此本论文选择翼手目(Chiroptera)、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蝙蝠属(Vespertilio)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在母婴分离基础上,人工喂养幼蝠,利用声波采集实验和室内回放实验,研究东方蝙蝠幼蝠声音发育的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东方蝙蝠双胞胎幼蝠早期隔离声波的相似性可能由遗传因素导致。声谱图显示双胞胎隔离声波更相似,双胞胎的欧几里得距离相比非双胞胎的欧几里得距离更小,且配对T检验(The paired t-test)显示双胞胎幼蝠隔离声波与非双胞胎幼蝠隔离声波在3、5、7日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018年3日龄:t=0.017;2019年3日龄:t=0.021,5日龄:t=0.013,7日龄:t=0.009;all P<0.05)。另外,主成分判别分析(DFA)显示各日龄的幼蝠隔离声波的判别率均显着高于随机判别率(binomial test:all P<0.001),表明东方蝙蝠幼蝠隔离声波具有统计方面的个体特征,可能用于母蝠对幼蝠的声波识别。东方蝙蝠幼蝠的钩形下调调频型(cDFM)音节的发育受到发声学习的影响。人工喂养的两组幼蝠的体重和前臂长在各个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all P>0.05),同时两组最终与成体蝙蝠的平均体重和前臂长无显着性差异(P>0.05)。回放组幼蝠声波的基频在第三阶段时与来自成体蝙蝠的声波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0.237,P>0.05),隔离组基频则始终与成体蝙蝠存在显着性差异(all P<0.05)。另外,皮尔森相关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表明两组的基频均随着年龄显着降低(回放组:r=-0.578,P=0.000;隔离组:r=-0.724,P=0.000)。对两组与成体蝙蝠的声波执行判别函数,同时结合欧几里得距离的计算,可以看出在多种声学特征下回放组更早更近地趋近于成体蝙蝠,表明了cDFM音节的发育可能受到了发声学习的影响。东方蝙蝠幼蝠回声定位声波发育受到成熟效应的影响。对两组幼蝠和成体蝙蝠的基频和带宽做差异分析。基频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均在53日龄和59日龄时与成体蝙蝠基频不存在差异(P>0.05)。带宽的分析结果显示回放组在53日龄和59日龄时与成体蝙蝠带宽不存在差异(53日龄:t=0.072,P>0.05;59日龄:t=0.117,P>0.05),隔离组同样在59日龄时与成体蝙蝠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0.182,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基频与年龄(隔离组:r=0.670,P=0.000;回放组:r=0.638,P=0.000)、带宽与年龄(隔离组:r=0.698,P=0.000;回放组:r=0.532,P=0.000)均存在显着正相关。综上,本研究发现东方蝙蝠双胞胎幼蝠隔离声波的相似性受到遗传效应的影响,同时推测幼蝠隔离声波具有的个体标签有利于母婴之间的识别;幼蝠交流声波的发育受到发声学习的影响,暗示东方蝙蝠可能具有发声学习能力;两组幼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发育不受发育过程中有无回声定位声波回放的影响,均能正常产生,表明回声定位声波受到身体发育,即成熟效应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翼手目声学研究增加了行为学证据,在丰富影响哺乳动物声音发育研究的同时,进一步证实了翼手目可作为哺乳动物语言研究的模式类群,为后续的同类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刘慕勋,刘恒,谭笑,孙克萍,冯江,金龙如[5](2017)在《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声学习在人类语言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人类动物中,鸟类最早被发现具有发声学习能力。近年来在少数哺乳动物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人们希望通过对不同动物类群发声学习的比较研究来揭示人类语言的起源。同时,由于鸟类和哺乳类的发声学习能够简化和缩短声信号的遗传过程,更快引起发声行为的进化,对其配偶选择、生态适应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发声学习也是行为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本文概述了鸟类和哺乳类发声学习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动物发声学习的起源和维持机制;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提高人们对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的认知,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帮助。

吕琳娜[6](2016)在《鸟类鸣声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对鸟类鸣声的研究是生物声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对鸟鸣声的应用在很多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鸟类的鸣声可分为鸣唱和鸣叫,不同鸟类具有不同的鸣叫能力,可据此将鸟类分为鸣禽类和非鸣禽类两大类。文章初步综述了鸟类鸣声的相关知识,对鸣禽和非鸣禽发声器官的结构功能进行了比较。

吴敏,吕源,郑志强,林桂霞,王怡淳,王松华,李东风[7](2013)在《切断鸣管神经支对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以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为材料,分析对其鸣管神经支(NXIIts)进行断单侧和断双侧处理后的鸣声声学变化,探讨鸣管神经支配特性。结果表明,断单侧NXIIts后红嘴相思鸟均可发出常见叫声,但鸣声音节间隔拉长,音节时程缩短,调频指数下降,且断左侧NXIIts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断右侧NXIIts。即NXIIts支配具单侧性,且呈左侧优势,此外,左侧NXIIts还具有产生音节高频成分和谐波的作用。断双侧NXIIts后,红嘴相思鸟鸣声音调唯一,响度大幅下降,音节脉冲数增加。

李其久,徐婷婷,李剑,霍雅鹏,闫然,宗慧,殷江霞[8](2013)在《五种雀形目鸣禽鸣肌形态的比较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运用解剖学技术,分别对黄喉鹀、小鹀、田鹀、大山雀及红胁蓝尾鸲这五种鸣禽的鸣肌进行解剖.通过结构形态的比较研究,发现五种鸣禽各鸣肌之间的肌肉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并初步分析这些差异对鸣禽鸣声产生的影响.

蔡超[9](2012)在《道路噪声对鸟类习鸣质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以金丝雀为例》文中提出公路沿线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生态交错区。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路网不断向自然腹地延伸,全球公路的生态影响面比例已达陆地面积的15%20%(2006年统计数据),交通噪声对生物生境(尤其是对鸟类)的干扰日益严重。已经引发了众多的噪声生态事故。目前,虽然以道路生态学为主的诸多学科已陆续展开道路噪声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研究。但从国际整体水平上看,道路生态学属新兴学科,研究积累较薄弱,尤其在道路噪声生态影响方面更是如此。目前研究虽已进行了较多鸟种的行为现象统计工作,但总体上仍很欠缺,且尚缺乏道路交通噪声对鸟类产生干扰的作用机理及作用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而国内该领域研究水平则严重落后,鸟类噪声反应现象统计相当匮乏,噪声干扰作用机理及规律研究几乎空白。而这恰恰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基础核心问题,本课题即针对这一国际前沿问题展开相关研究。鸟类的鸣叫行为与其听觉作用关系密切,无论是在幼鸟的习鸣期,还是成年以后,正常的听觉输入对于鸟类鸣叫正常水平的维持至关重要。道路噪声的干扰恰恰会通过听觉输入导致鸟类鸣声水平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对成鸟而言基本都是可逆的,即噪声干扰一旦消失,则成鸟鸣声便会恢复至初始状态。而对于处在习鸣期的幼鸟而言,噪声所造成的影响不仅要比成鸟严重,且往往是不可逆的,将会影响其终生。尤其对于鸣声结构更为复杂的鸣禽类鸟种,此种影响更为严重。鸣禽类幼鸟出生后不久的一段时期内是其鸣声发育的重要阶段,此时幼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而影响其鸣声学习质量,从而造成其成年后与整个种群的交流障碍。依据鸟类的这种生物学特性,本课题选择鸣禽类金丝雀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实验,使处于习鸣敏感期的金丝雀幼鸟在不同水平的噪声环境中完成鸣声学习过程,对习鸣期过后各组别幼鸟所具有的鸣声质量的量化指标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道路交通噪声特性因子(频率、声压级)与幼鸟鸣声质量(鸣声音素符合度、鸣声鸣唱型符合度、鸣声平均主频偏离度、鸣声声压级平均增长量)之间的关系规律。研究结论如下:①证实金丝雀成鸟鸣声教习曲对幼鸟的习鸣质量至关重要;②道路交通噪声对幼鸟习鸣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干扰影响;③道路交通噪声频率因子的高频水平对金丝雀幼鸟习鸣质量的影响最小,低频与中频水平的影响大于高频,且二者程度总体相近;④道路交通噪声声压级因子的+30dB水平对幼鸟习鸣质量的影响最大,+20dB水平的影响其次,+10dB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小。

付立波,杨燕平,张春晓,刘凤莲,王学斌,李建达[10](2010)在《鸣禽栗鹀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文中研究说明为确定雄性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进而为一侧优势提供形态学依据,以东北常见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a)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雄性栗鹀左右侧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雄性栗鹀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有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左侧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 archistriatum,RA)、嗅叶X区(Xarea)的体积均比右侧的体积大,分别是右侧同名核团体积的1.14,1.30和1.1倍;而与鸣唱运动无关的核团,如位于延髓的螺旋内核(nucleus spitiformis medialis,SpM)则无明显的侧别差异.说明鸣禽鸣唱运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

二、鸣禽发声器官在鸣啭过程中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鸣禽发声器官在鸣啭过程中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鸟之道》(第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2.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Reference to the Parallel Text
        2.1.3 Translation Tool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Revision after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3.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1.1 Onomatopoeias Related to the Birdcalls
        3.1.2 Names of Birds
        3.1.3 Culture-Loaded Words
        3.1.4 Polysemy
    3.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2.1 Long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Description of Birds
        3.2.2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Scientific Study
    3.3 Difficulties at Textual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METHODS
    4.1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4.1.1 Repetition
        4.1.2 Transliteration
        4.1.3 Annotation
        4.1.4 Selection of Word Meaning
    4.2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Free Translation
        4.2.2 Amplification
        4.2.3 Division
        4.2.4 Reconstruction
    4.3 Methods at Textual Level
        4.3.1 Reference
        4.3.2 Substitution
        4.3.3 Adding Conjunction Word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Gai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PPENDIX Ⅲ Birdcalls
APPENDIX Ⅳ Names of Birds

(2)画眉大脑和鸣管性别偏倚基因表达和剂量补偿的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画眉的研究概述
        1.1.1 画眉的生物特征
        1.1.2 种群分布与亚种分化
        1.1.3 画眉的保护
    1.2 性别二态性和基因性别偏倚表达
        1.2.1 性别二态性
        1.2.2 鸣禽的性别二态性特征
        1.2.3 基因的性别偏倚表达
        1.2.4 性别偏倚基因与性别冲突
        1.2.5 性选择与性别偏倚基因的快速进化
        1.2.6 鸣禽鸣唱控制核的性别分化
    1.3 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1.3.1 剂量补偿的遗传基础
        1.3.2 剂量补偿的研究方法及其挑战
        1.3.3 剂量补偿的分类
    1.4 转录组测序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RNA提取
        2.2.2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3 转录组的从头组装
    2.4 转录组注释
    2.5 基因表达水平计算与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2.6 性别偏倚基因的染色体富集分析
    2.7 性别偏倚基因的进化速度分析
    2.8 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分析
第三章 画眉大脑和鸣管基因的性别差异表达研究
    3.1 mRNA测序与从头组装和注释
        3.1.1 RNA提取和质量检测
        3.1.2 mRNA测序数据概括与从头组装
        3.1.3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3.1.4 SNP和 SSR分析
    3.2 基因的性别偏倚表达
        3.2.1 表达水平的归一化处理
        3.2.2 大脑和鸣管组织的性别偏倚表达特点
        3.2.3 性别偏倚基因的注释特征
    3.3 性别偏倚基因的染色体富集
        3.3.1 大脑组织性别偏倚基因的染色体富集
        3.3.2 鸣管组织性别偏倚基因的染色体富集
        3.3.3 性别偏倚基因在Z和4A染色体上的分布
    3.4 性别偏倚基因编码序列的进化
        3.4.1 大脑组织性别偏倚基因编码序列的快速进化
        3.4.2 鸣管组织雄性偏倚基因的快速进化
        3.4.3 性别偏倚基因的密码子偏倚
    3.5 讨论
        3.5.1 大脑和鸣管基因的性别偏倚表达
        3.5.2 性别偏倚基因的染色体富集
        3.5.3 性别偏倚基因编码序列的快速进化
第四章 Z染色体的不充分的剂量补偿
    4.1 数据过滤
    4.2 Z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全局表达水平比较
    4.3 雌性与雄性在常染色体和Z染色体上全局表达比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3)《鸟有鸟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Ⅱ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1.1 Seek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2.1.2 Preparing translation tools and building a glossary
        2.1.3 Choosing translation theory
        2.1.4 Working out the translation plan
    2.2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Ⅲ Case Analysis
    3.1 Translation from the lexical level
        3.1.1 Phrases in headings
        3.1.2 Onomatopoeic words
        3.1.3 Common words
    3.2 Translation from the syntactic level
        3.2.1 Sentences with dashes
        3.2.2 Sentences with passive voice
        3.2.3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s
    3.3 Translation from the textual level
        3.3.1 Cohesion
        3.3.2 Coherence
Chapter Ⅳ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cknowledgements

(4)东方蝙蝠声波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动物声音发育研究概述
        1.1.1 鸟类鸣声发育研究概述
        1.1.2 哺乳类声音发育研究概述
    1.2 动物声音发育的影响因素概述
        1.2.1 遗传因素对动物声音发育的影响
        1.2.2 发声学习对动物声音发育的影响
        1.2.3 成熟效应对动物声音发育的影响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发育早期声波数据的采集
        2.2.1 蝙蝠的采集及饲养
        2.2.2 幼蝠形态学测量及声波录制
    2.3 回放实验数据采集
        2.3.1 幼蝠捕获与分组
        2.3.2 幼蝠的人工喂养
        2.3.3 幼蝠形态学测量
        2.3.4 回放实验
    2.4 声波参数测量
        2.4.1 发育早期隔离声波参数测量
        2.4.2 回放实验声波参数的测量
    2.5 统计分析
        2.5.1 发育早期幼蝠隔离声波的统计分析
        2.5.2 回放实验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遗传因素对幼蝠隔离声波的影响
        3.1.1 东方蝙蝠幼蝠隔离声波具有个体标签
        3.1.2 双胞胎幼蝠隔离声波具有相似性
    3.2 发声学习对幼蝠交流声波的影响
        3.2.1 人工喂养的幼蝠与自然状态成蝠的差异
        3.2.2 交流声波cDFM类型回放结果
    3.3 成熟效应对幼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遗传因素对东方蝙蝠幼蝠隔离声波的影响
        4.1.1 东方蝙蝠幼蝠隔离声波具有个体标签
        4.1.2 双胞胎幼蝠隔离声波具有相似性
    4.2 发声学习对东方蝙蝠幼蝠交流声波的影响
    4.3 成熟效应对东方蝙蝠幼蝠回声定位声波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5)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鸟类的发声学习
2 哺乳动物发声学习
    2.1 鲸目动物的发声学习
    2.2 鳍足目动物的发声学习
    2.3 长鼻目动物的发声学习
    2.4 翼手目动物的发声学习
3 结论

(6)鸟类鸣声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鸟类鸣声的应用
2 鸟类鸣声的分类
3 鸟类鸣声与天气
4 鸟类发声器官的结构

(7)切断鸣管神经支对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2.1 NXIIts切断术
        1.2.2 鸣声录制
        1.2.3 鸣声分析
2 结果
    2.1 红嘴相思鸟正常鸣声结构
    2.2 断单侧NXIIts对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影响
        2.2.1 断单侧NXIIts对单鸣声的影响
        2.2.2 断单侧NXIIts对双鸣声的影响
        2.2.3 断单侧NXIIts对多鸣声的影响
    2.3 断双侧NXIIts对鸣声的影响
3 讨论

(8)五种雀形目鸣禽鸣肌形态的比较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观察结果
    2.1 鸣肌解剖实体图与模式图
    2.2 实验结果
        2.2.1 黄喉鹀、田鹀与小鹀鸣肌的比较 (同科同属) :
        2.2.2 大山雀与红胁蓝尾鸲的比较 (不同科) :
3 总结与讨论

(9)道路噪声对鸟类习鸣质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以金丝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道路噪声对鸟类影响概述
        1.1.2 中国公路及交通噪声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噪声对鸟类影响研究现状
        1.2.2 鸟类学相关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鸟类鸣声相关研究综述
    2.1 鸟类鸣声通讯行为
        2.1.1 鸟类声通讯方式
        2.1.2 鸟类鸣叫行为的作用及意义
        2.1.3 鸟类间鸣声差异
        2.1.4 鸟类的鸣声学习行为
    2.2 鸟类鸣叫系统
        2.2.1 鸟类鸣叫系统解剖结构
        2.2.2 鸟类鸣叫发声机理
        2.2.3 鸟类鸣叫行为的神经传递
        2.2.4 鸟类鸣唱复杂度差异的解剖学基础
    2.3 鸟类听觉系统
        2.3.1 鸟类听觉系统解剖构造
        2.3.2 鸟类听觉特性
    2.4 鸟类鸣声相关研究进展
        2.4.1 鸟类鸣叫行为研究
        2.4.2 鸟类鸣声特性研究
        2.4.3 鸟声研究手段的发展
第三章 公路交通噪声特性调查分析及相关实验参数提取
    3.1 公路交通噪声实地调研区域简介
        3.1.1 本课题公路交通噪声实地调研区域简介
        3.1.2 调研道路等级划分说明
    3.2 生态保护区周边道路路网及其噪声分布现状
        3.2.1 生态保护区实地调研相关说明
        3.2.2 生态保护区周边路网分布现状调研结果
        3.2.3 生态保护区周边交通噪声暴露量测试结果
        3.2.4 生态保护区周边道路路网分布及其噪声现状调研结论
    3.3 生态保护区周边道路交通噪声影响区域模拟
        3.3.1 Soundplan 软件简介
        3.3.2 生态保护区周边道路交通噪声影响区域模拟结果
    3.4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特性调研分析
        3.4.1 调研前期准备
        3.4.2 高绿化率条件下不同车型交通噪声暴露量及其频率特性
        3.4.3 低绿化率条件下不同车型交通噪声暴露量及其频率特性
        3.4.4 两种调研地貌(高绿化率与低绿化率)条件下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特性对比
    3.5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模拟分析
        3.5.1 模拟边界条件设置
        3.5.2 高速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模拟结果
    3.6 鸟类噪声刺激实验参数设定范围的提取
第四章 实验幼鸟习鸣期道路噪声因子干扰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4.2.2 实验具体方案
        4.2.3 实验观测指标及其获得方式
    4.3 音频刺激实验场地及设备
        4.3.1 实验场地
        4.3.2 实验设备及音频处理、分析软件
        4.3.3 实验设备性能对比、测试
    4.4 音频刺激实验相关参数设定
        4.4.1 实验鸟种遴选及样本容量
        4.4.2 实验因子及其水平
        4.4.3 实验周期
        4.4.4 实验分组
    4.5 幼鸟习鸣期噪声干扰实验音频信号合成
        4.5.1 噪声干扰实验背景音
        4.5.2 鸣声教习曲
        4.5.3 音频合成
    4.6 实验质量保障措施
    4.7 音频刺激实验过程备案
第五章 实验幼鸟习鸣期道路噪声因子干扰实验观测数据整理分析
    5.1 实验数据提取及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5.1.1 实验观测指标数据提取方法
        5.1.2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2 各阶段实验数据统计整理及初步分析
        5.2.1 实验各阶段指标参数统计
        5.2.2 鸣声语谱图分析初步结论
        5.2.3 鸣声频谱图分析初步结论
        5.2.4 鸣声声压级测试结果初步分析结论
        5.2.5 后续观测指标 SPSS 统计分析安排
    5.3 鸣声教习曲对幼鸟习鸣质量的作用分析
        5.3.1 “鸣声音素符合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3.2 “鸣声鸣唱型符合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3.3 “鸣声主频平均偏离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3.4 “鸣声声压级平均增长量”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3.5 鸣声教习曲对幼鸟习鸣行为的作用分析结论
    5.4 实际交通噪声对幼鸟习鸣质量的影响分析
        5.4.1 “鸣声音素符合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4.2 “鸣声鸣唱型符合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4.3 “鸣声主频平均偏离度”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4.4 “鸣声声压级平均增长量”指标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结果
        5.4.5 实际交通噪声对幼鸟习鸣质量的影响分析结论
    5.5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单独效应分析
        5.5.1 “鸣声音素符合度”指标分析结果
        5.5.2 “鸣声鸣唱型符合度”指标分析结果
        5.5.3 “鸣声主频平均偏离度”指标分析结果
        5.5.4 “鸣声声压级平均增长量”指标分析结果
        5.5.5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单独效应分析结论
    5.6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交互效应分析
        5.6.1 “鸣声音素符合度”指标分析结果
        5.6.2 “鸣声鸣唱型符合度”指标分析结果
        5.6.3 “鸣声主频平均偏离度”指标分析结果
        5.6.4 “鸣声声压级平均增长量”指标分析结果
        5.6.5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交互效应分析结论
    5.7 实验观测指标分析结论总结
        5.7.1 鸣声教习曲对幼鸟习鸣质量的作用分析
        5.7.2 实际交通噪声对幼鸟习鸣质量的影响作用分析
        5.7.3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单独效应分析
        5.7.4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交互效应分析
第六章 道路交通噪声对鸟类习鸣质量影响因子研究课题总结及展望
    6.1 道路交通噪声对鸟类习鸣质量影响因子研究课题总结
        6.1.1 鸣声教习曲对幼鸟习鸣质量的作用分析结论
        6.1.2 实际交通噪声对幼鸟习鸣质量的干扰作用分析结论
        6.1.3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单独效应分析结论
        6.1.4 “频率”与“声压级”两因子对幼鸟习鸣质量影响的交互效应分析结论
    6.2 课题创新点
    6.3 待深化问题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一 鸟类鸣声相关术语解释
    附录二 课题实验相关指标统计表
致谢

四、鸣禽发声器官在鸣啭过程中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鸟之道》(第1-3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雪.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画眉大脑和鸣管性别偏倚基因表达和剂量补偿的进化研究[D]. 江华. 浙江大学, 2021(01)
  • [3]《鸟有鸟法》(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东方蝙蝠声波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昱.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动物发声学习研究进展[J]. 刘慕勋,刘恒,谭笑,孙克萍,冯江,金龙如. 四川动物, 2017(03)
  • [6]鸟类鸣声初探[J]. 吕琳娜. 生物技术世界, 2016(05)
  • [7]切断鸣管神经支对红嘴相思鸟鸣声的影响[J]. 吴敏,吕源,郑志强,林桂霞,王怡淳,王松华,李东风. 动物学研究, 2013(06)
  • [8]五种雀形目鸣禽鸣肌形态的比较观察[J]. 李其久,徐婷婷,李剑,霍雅鹏,闫然,宗慧,殷江霞.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9]道路噪声对鸟类习鸣质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以金丝雀为例[D]. 蔡超. 天津大学, 2012(06)
  • [10]鸣禽栗鹀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J]. 付立波,杨燕平,张春晓,刘凤莲,王学斌,李建达.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标签:;  ;  ;  ;  ;  

鸣禽发声器官在歌唱过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