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1年台湾对外贸易

2000-2001年台湾对外贸易

一、2000-2001年台湾的对外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盛九元,胡云华[1](2021)在《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始终是带动台湾经济发展最主要动能。尽管从2002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对象、顺差来源地和投资对象,但台美贸易与投资始终对台湾经济具有重要影响。2000-2017年期间,台美贸易与投资经历了一系列的波动,但整体呈现稳定与提升的态势。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后,台美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而投资则稍显滞后。从今后的发展趋势分析,台美经贸关系将更接紧密,尤其是在相互投资方面,这也将对两岸经贸关系产生显着的影响。

闫永军[2](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翟广萌[3](2019)在《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断深化,产品主要从发达国家流向南美、非洲、中东、亚洲等新兴物流市场,在各个国家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消费。原本以一国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贸易额已经无法反映一国真正的进出口额。这也导致了在此基础上测算出的隐含碳排放量存在差异。因此寻找新的统计方法来测算隐含碳排放,并找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协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的参与全球气候减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贸易隐含碳的相关背景知识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归纳。接着介绍了投入产出模型与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的贸易额计算方法。同时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本文运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法对2000-2014年中韩两国27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其次,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对驱动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最后,基于三种不同承担机制对双边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韩国贸易出口大于进口,但贸易隐含碳排放却是进口大于出口;中国真实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在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被高估;从行业整体观察,可以发现在2000-2014年间,中国对韩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了约10.87亿t,高估率为60.3%;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则被高估了约6.92亿t,高估了 63.6%;从行业细分来看,中国被高估最为严重的出口行业分别是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制品业、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等,平均被高估了 65.7%;中间投入结构效应和出口规模效应是导致中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顺差国的重要原因;比对三种不同的责任分担机制,中国应承担的碳排放责任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者责任、共同承担责任、消费者责任。因此对中韩两国而言,以“共同承担责任”原则为基础,以附加值贸易利益作为分担因子的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相比较比其它两种原则更具公平性。

彭佳颖[4](2019)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生产过程、资源配置、创新激励等过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随着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中国政府逐步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手段,转而依靠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更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结合中国环境规制实践中的规制工具转变以及波特假说理论核心观点,本文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城市层面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指标反映企业竞争力,着重考察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个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并采用规范系统的计量方法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业升级的影响,捕捉不同情况下对竞争力影响效应的差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回顾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基础之上,梳理了环境政策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界定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及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确定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企业竞争力分解为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产业升级四个具体表现。从作用渠道、作用机制、差异化效应三个方面论述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二,基于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中国企业工业数据进行清理、匹配处理,利用LP方法计算出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地促进效应;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但在实施三年内都能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显着的提升作用,政策起效时间相对持久;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因企业所有制、所属行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而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效应。第三,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将企业出口额作为企业出口绩效的代理变量,并对此进行出口边际分解,用出口扩展边际、出口集约边际以及出口混合边际扩充企业出口绩效的内涵,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显着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效应是沿着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实现的;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存在异质效应,但所属行业异质效应不显着;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是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提升企业出口额的主要路径。第四,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面板数据,进一步考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间接推断出产品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显着地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说明在样本期间,该政策仅是促进了中国“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对外贸易增长;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但同样不存在长效作用;该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显现出差异化特点。第五,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产业技术复杂度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识别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在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来构造地区制造业产业技术复杂度指标来反映城市产业升级水平,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显着提升城市技术复杂度,并且这种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3年左右的滞后期;该政策对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动态性、地区异质性、技术水平异质性;随着城市技术复杂度水平的逐步提高,该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并且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几点启示,其一,确保排放权市场交易有效运转,加快建立全国多种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二,合理利用财政工具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激励,确保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统一。其三,加快多种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各类环境规制工具“1+1>2”的聚势效应。

陈若萱[5](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单宇航[6](2014)在《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文中认为伴随全球经济贸易新一轮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不同范围,多种形式的贸易合作与谈判日益增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贸易政策在一国或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高效发展。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沿海省份,对外开放一直是强省建设的必经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对外贸易发展,山东的出口贸易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上均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已俨然成为贸易大省。但是贸易大省不等同于贸易强省,我省在出口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出口贸易规模相对偏小、出口贸易依存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产业结构的发展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外贸名牌等。而台湾地区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在六十多年来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总能适时掌握时机,通过不断调整经济贸易发展政策,突破自身海岛型经济的限制因素,密切参与国际分工,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奇迹”。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如何把握机会,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提升出口商品竞争力,如何有效的发挥贸易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如何全面提升出口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以获得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一席之地,台湾地区的发展在这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范例。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基础切入,归纳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内容,指出贸易政策在一国或地区经济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结合现实情况,通过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环境、概况的对比和数量角度的分析,对两地区的出口贸易发展水平做一初步定位。随后,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采用的贸易战略与政策进行梳理和比较,得出两地区在贸易政策实施路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由定性分析转入定量分析,从增长性、结构性、发展性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指标对山东与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绩效进行测定评估与比较分析,衡量相关贸易政策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最后,在参考和借鉴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法,根据贸易战略和政策的不同侧重点,针对不同目的,给出山东在区域贸易政策实施中的策略建议。相较于前人的研究,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选题角度和研究内容量方面。在选题上,选取外向型发展区域代表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外贸大省山东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探讨开放型经济体发展过程中贸易政策的重要作用与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符合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区域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趋势。在研究内容量方面,突破以往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范围,通过对山东和台湾地区不同阶段的贸易政策的梳理和比较,着重研究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对两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在对比分析中探讨当前形势下山东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的政策选择取向和改进空间,提高了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具体性。

高静[7](2013)在《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口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新-新贸易理论所关注与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将新-新贸易理论中微观企业出口生产效率模型拓展到宏观领域部门,将微观理论与宏观数据进行有效结合,进行实证与数理分析。论文围绕出口生产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出口产品种类差异化与出口生产效率、出口地理差异化与出口生产效率、自主研发成本发现视角下出口生产效率的计算、进口研发溢出对出口生产效率的影响效应。关于出口生产效率的指标,本文选择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人均GDP与人均工资等对出口生产效率进行衡量与量化。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产品种类差异化通过影响出口二元边际的途径影响出口生产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新产品种类出口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科研投入力度,产品风险得以分散化,从而提高了出口扩展边际效应。另一方面,原有产品种类出口的增加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出口集约边际效应。但是,如果出口商品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则有可能带来出口价格下降。我国出口增长主要靠集约边际效应带动,出口价格效应并不明显,表明如果出口产品价格不提高,出口只是单纯数量上的增长,这会使我国的贸易条件面临着不断下降的不利局面。出口地理偏向特征通过影响商品的价格从而与出口生产效率建立了某种直接关联。一般来说,出口目的市场消费者收入越高,收入的边际效用越低,对出口商品质量的要求越高,因而出口到高收入国的商品质量偏高,而出口到低收入国的商品质量偏低。由于中国的出口目的地一直偏向于发达国家,因此中国企业的出口商品质量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并未出现就不同的出口目的地选择不同商品质量的行为。商品质量差异化程度不高甚至可以忽略。但是,发达国家企业在选择其出口行为时面对的是全球市场,会根据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商品质量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当中国出口过于集中某一特定市场时会面临很大的出口风险,这时如果外部经济突变很容易对中国出口造成严重冲击。基于一种规避风险的自我选择机制,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结构中,高收入国家市场占比持续下降,在低收入国家市场持续上升,尤其是与自己语言文化水平、距离邻近的出口市场比如东盟国家市场等,市场份额明显增加。这种出口市场的多元性和分析的分散性,能提高中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效率,包括增加相关产业的平均工资和研发人员数量,也提升相关产业的出口生产效率。提升出口生产效率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出口企业的研发行为与技术密集型的人力资本投入。本文就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我们主要集中在研发层面。从自主研发角度讲,如果研发外部性及研发沉没成本越小,则企业进行研发的兴趣越大,在生产效率高的部门研发投入越多,该部门的出口生产效率越高,通过这种途径研发行为会影响到一国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与出口模式。其次,一国的人均GDP以及特有的分工模式,会影响到一国的出口生产效率。一般来说,一国人均GDP越高,生产效率越高的部门所占权重越大,该国的出口生产效率越高。从进口研发溢出层面说,尽管自主研发对出口生产效率起到了关键性正向作用,但进口研发强度对出口生产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效率,同样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本文利用OECD国家的进口研发强度计算出了我国进口研发溢出的规模,并将进口研发溢出、自主研发分别作为两个自变量,分析两者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我们发现进口竞争给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了挤出作用,而进口研发溢出和自主研发均带来了正向的提高效应。此外,自主研发对部门全要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大于进口研发溢出,这再次说明自主研发投入是提高出口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另外,本文也验证了相对于进口,出口对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会更加突出和明显。本文通过对中国出口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关的对策与结论。首先,我们认为提升微观企业出口生产效率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研发行为以及人力资本的密集度。研发涉及到的是企业的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要素中包括对企业自身劳动力技术含量的提高。技术密集型劳动力增加会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也能使“干中学”效应得到更好的扩散和渗透。其次,在有效吸收国际研发溢出效应方面,一方面通过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中间品使国际研发的扩散能力得到最有效地吸收。另一方面,进口竞争带来了要素负向配置,使原本具有高效率的潜在出口商竞争能力下降,资源配置给低效率国内生产商。而大规模的加工贸易令进口集中在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溢出效应很小。因此企业在进行中间品进口时要注意对进口结构进行调整,切记盲目进口,避免国内资源重复建设,努力克服进口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再次,企业应该注重出口产品组合的效应,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原有产品出口价格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开发新产品。注重出口商品质量提高与商品出口地理偏向的最佳结合,实现出口目的地的差异化,有效分散出口风险。

刘玉人[8](2013)在《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区域货币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对货币合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特里芬提出的单一国际货币的理论构想,此后在蒙代尔等学者的不断完善下,形成了现代一系列货币合作研究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最优货币区理论(OCA)。该理论认为,货币合作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化、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货币一体化”过程,其最高形态是在区域内达成单一货币流动的货币同盟。该理论还认为,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来源于货币合作伙伴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同时区域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更高层次融合,也会带来区域整体的均衡和稳定发展。货币合作也是一个现实概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就加强国际和区域货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的理念逐渐转变为“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理念,1999年欧元的诞生、“泛美元化”在拉美等国的掀起、东亚地区的经济和货币整合都对此作出了实践的诠释。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提升各经济体对区域货币合作必要性的重视,研究货币合作问题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陆和台湾同处东亚地区,在区域合作范畴上,海峡两岸货币合作属于东亚货币合作的子区域,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在具体研究中两岸货币合作往往被简化处理或直接忽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对两岸货币合作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的论着,也无法形成有力的理论武器指导两岸货币合作实践。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在和平发展主旋律下,两岸初步形成了政经互动局面,商品贸易、人员和资金呈现频繁而热络的互动现象,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和货币清算协议签署后,学术界、实业界和广大民众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期待日益强烈。在上述背景下,分析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对两岸货币合作的研究,本文是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依据,构建了衡量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实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探讨了两岸向更高阶段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指出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因素,并在对比分析全球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岸货币合作进程中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清货币合作的概念、内容和进程,初步分析两岸货币合作的现状和进展。第三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四章建立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分析现阶段两岸货币合作向更高阶段进行的可能性,并甄别了影响货币合作进程的主要经济因素。第五章对比分析了拉美国家“美元化”、欧洲单一货币和东亚货币合作三种实践,总结经验和启示。第六章提出两岸货币合作可能的模式和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七章是全文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方向。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进展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文章得到如下观点:一、对海峡两岸货币合作领域的现状和进展分析表明,目前两岸处于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若向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发展,需要克服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外部因素和内部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因素增加了货币合作的复杂性;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强政治”突破货币合作中经济障碍的经验;两岸之间政治关系决定了货币合作的走向。二、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本文构建了衡量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研究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研究层次,分别是静态单一指标衡量、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和动态内生性约束检验。其中,静态单一指标衡量和静态OCA综合指数模型衡量两者的分析结果都表明,当前两岸基本不具备向货币合作较高阶段进行的经济基础和前提。对“内生性”动态模型的检验表明,宏观经济趋同性和以双边贸易联系为指标的经济合作日趋密切状况,两者存在明显正向关系,满足“内生性”假说约束,两岸具备货币合作的长期动态约束条件,这意味着,现阶段货币合作的成本将由建立货币区之后的收益弥补,两岸构建最优货币区从一个较长时期而言仍是最佳选择。三、通过对两岸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考察,本文甄别了影响两岸货币合作的影响因素。其中,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较大和双边贸易联系紧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更进一步,前者导致了货币合作的成本,后者为货币合作带来了收益。静态分析的结果说明,经济规模差异较大造成的成本超过了贸易紧密带来的收益,从而两岸不具备货币合作向高阶段进行的条件。动态分析结果则说明,静态状态的净成本将由货币区建立后的收益弥补。四、在货币合作模式和路径选择方面,本文认为人民币可以作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一方面人民币具备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使其成为了准国际货币,满足核心货币的要求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和两岸货币合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选择人民币作为核心货币会进一步丰富两岸货币合作内容,使其进展进行更顺畅。在货币合作路径选择上,笔者认为短期内,两岸应该在建立货币清算机制基础上,继续加强全面的经济联系,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组建统一的机构用于协商和讨论金融监控问题,加快建立落实两岸货币互换机制,加大支持两岸经贸往来中使用本币的力度;在中长期,则是推动实现两岸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的统一,从而达成两岸货币一体化。最后,本文认为贸易领域以人民币结算和在台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是两岸近期货币合作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丁兴华[9](2013)在《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之关系探究》文中提出台湾是个海岛型经济,缺乏天然资源,必须透过进出口贸易,以达到收入来源,贸易依存度高。台湾仰赖贸易,贸易需要信息,媒体扮演信息提供的重要角色。台湾媒体包含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及网络等产业,媒体产业近年占台湾GDP总量不到千分之四,却在台湾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观察中,台湾媒体生态从限制、解放、崛起、竞争、没落到转型,网络科技兴起,媒体市场消长与变迁过程是个值得探究的课题。过去的研究多专注在台湾经济发展,或台湾个别媒体的探讨。本论文尝试将五大媒体与经济增长做关连性研究,期望藉由本研究的资料搜集,制作各式数据表及曲线图,量化与质化分析并重,并佐以经济学理论说明,作「媒体」与「经济」两个不同领域的关系探讨,期能提出些微贡献。本论文探讨七个研究方向如下:一、研究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二、分析台湾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三、探讨台湾媒体的发展与影响力。四、媒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关系。五、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六、台湾各媒体与经济增长要素之深入探讨。七、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产业分析。台湾的经济增长与媒体发展都独树一格。经研究显示,媒体促进交易与消费,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可解释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媒体扮演重要地位,尤其金融危机的救市政策,需要凯恩斯主义;政府需要媒体作为工具,政策需要媒体传播,媒体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不完全性需要媒体的存在,媒体较为理性,可扮演监督角色,避免道德风险;媒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低外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媒体缩短信息流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媒体是人们取得知识与信息的最佳媒介;媒体还有稳定社会秩序、娱乐、便利的功能,成为人们工作及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台湾经验或可作为各界的参考。本研究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文献探讨,第三章探讨台湾经济发展,并以经济学上「支出面法」研究台湾实质GDP,包含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与出口等发展与经济总值的变化。第四章深入研究台湾五大媒体的发展。第五章作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并做相关系数分析。第六章为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包含媒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关系,以及媒体与经济增长各要素的关系。第七章台湾媒体与经济产业的分析,以「生产面法」实质GDP将各产业产值做分析,再将媒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作探讨,并以「新凯恩斯主义」的贡献证明政府与媒体扮演重要地位。第八章引用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与2001年三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斯蒂格利茨、阿克洛夫和斯彭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以及本文探讨的研究成果,将媒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成结论,有新的发现。

何柳[10](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二、2000-2001年台湾的对外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2001年台湾的对外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1)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台美贸易的现状与走势分析
    (一)2000-2017年台美总体贸易情况
    (二)2000-2017年台美贸易依存度分析
    (三)2000-2017年的台美贸易结构分析
二、2000—2017年台美间直接投资分析
    (一)台美相互投资的背景与进程
    (二)美国与台湾间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三)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析
三、台美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特点及发展
    (一)2000-2017年台美贸易与投资的基本特点
    (二)中美贸易冲突对台美贸易与投资的影响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基本念的界定
        1.“新南向政策”
        2.经贸合作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一)“南向政策”概述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1.双方贸易合作
        2.投资领域合作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二)原因分析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与可能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可能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贸易隐含碳排放
    2.2 隐含碳的测算方法研究
        2.2.1 测算方法
        2.2.2 基于附加值视角下的隐含碳分析
    2.3 碳排放责任机制
    2.4 碳排放影响因素
    2.5 文献述评
3 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再测算
    3.1 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3.2 投入产出模型
    3.3 附加值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
    3.4 数据来源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贸易统计视角下中韩双边贸易现状
    4.2 中韩完全碳排放系数
    4.3 基于不同贸易统计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分析
    4.4 附加值视角下中韩分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分析
    4.5 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
    4.6 基于附加值贸易利益的碳排放责任分担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绿色贸易
        5.2.2 企业自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
        5.2.3 优化出口结构,学习他国先进经验
        5.2.4 制定新分担机制,合理公平分配责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进展
    2.1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和测度
        2.1.2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2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
        2.2.1 波特假说理论的提出
        2.2.2 波特假说理论的分歧
    2.3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3.1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生产率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3.4 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典型事实及理论分析
    3.1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典型事实
        3.1.1 中国环境治理进程
        3.1.2 环境规制工具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中的运用
    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2.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具体表现
        3.2.2 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3.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渠道
        3.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
        3.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化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方法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4.3.1 变量数据特征事实
        4.3.2 基准模型估计
        4.3.3 平行趋势检验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效应检验
        4.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4.4.2 产业间异质性效应检验
        4.4.3 生产率水平异质效应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研究方法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模型估计
        5.3.2 平行趋势检验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效应检验
        5.4.1 所有制异质效应检验
        5.4.2 行业污染异质效应检验
        5.4.3 影响渠道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方法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
        6.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
        6.3.1 基准模型估计
        6.3.2 平行趋势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异质效应检验
        6.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6.4.2 贸易类型异质效应检验
        6.4.3 产业间异质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研究方法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城市层面产业升级水平的测度
        7.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7.3.1 试点区城市与非试点区城市关键变量均值对比分析
        7.3.2 基准模型估计
        7.3.3 平行趋势检验
        7.3.4 稳健性检验
        7.3.5 动态效应检验
    7.4 异质效应检验
        7.4.1 地区异质性效应检验
        7.4.2 产业升级水平的边际效应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启示
    1.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3.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5)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6)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0.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0.6 技术路线
1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1.1.1 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
        1.1.1.1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1.1.1.2 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基础
        1.1.1.3 当代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基础
        1.1.2 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发展
        1.1.2.1 国际贸易战略及政策的选择依据
        1.1.2.2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政策的发展趋势
        1.1.2.3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政策的发展趋势
    1.2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应用
        1.2.1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1.2.2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2.2.1 宏观层面——IMD 和 WEF 的国家竞争力理论
        1.2.2.2 中观层面——Michael E.Porter 的产业竞争力理论
        1.2.2.3 微观层面——基于资源观和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1.2.3 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测算应用
2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环境与现状
    2.1 山东出口贸易之基础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2.2 山东出口贸易之发展现状
        2.2.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2.2.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
        2.2.3 海外市场的变迁与深化
    2.3 台湾出口贸易之基础环境
        2.3.1 地理位置
        2.3.2 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2.4 台湾出口贸易之发展现状
        2.4.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2.4.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
        2.4.3 海外市场的变迁与深化
    2.5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概况之比较分析
        2.5.1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基础环境之比较
        2.5.2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发展现状之比较
        2.5.2.1 出口贸易发展趋势比较
        2.5.2.2 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出口贸易依存度比较
        2.5.2.3 出口市场变迁比较
3 山东与台湾对外贸易政策发展与比较
    3.1 山东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之发展演变
        3.1.1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阶段
        3.1.2 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过渡阶段
        3.1.3 出口导向战略发展阶段
        3.1.4 适度管理的贸易自由化阶段
    3.2 台湾对外贸易战略及政策之发展演变
        3.2.1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时期
        3.2.2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时期
        3.2.3 产业升级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时期
    3.3 两岸贸易战略及政策发展路径之比较分析
        3.3.1 两岸贸易发展战略路径的相似性
        3.3.2 两岸贸易发展战略路径的差异性
4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测定与比较
    4.1 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与比较
        4.1.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
        4.1.1.1 山东 GDP 增长率及人均 GDP 增长率
        4.1.1.2 山东出口总额增长率
        4.1.1.3 山东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4.1.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测定
        4.1.2.1 台湾 GDP 增长率及人均 GDP 增长率
        4.1.2.2 台湾出口总额增长率
        4.1.2.3 台湾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4.1.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增长性评价指标比较
        4.1.3.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4.1.3.2 出口总额增长率和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的增长率
    4.2 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4.2.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4.2.1.1 山东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4.2.1.2 山东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4.2.1.3 山东产业内贸易指数
        4.2.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测定
        4.2.2.1 台湾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4.2.2.2 台湾出口商品结构转换率
        4.2.2.3 台湾产业内贸易指数
        4.2.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结构性评价指标比较
        4.2.3.1 三次产业结构
        4.2.3.2 出口商品结构
        4.2.3.3 产业内贸易指数
    4.3 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4.3.1 山东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4.3.1.1 山东贸易竞争力指数
        4.3.2 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测定
        4.3.2.1 台湾贸易竞争力指数
        4.3.3 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绩效之发展性评价指标比较
        4.3.3.1 贸易竞争力指数
5 新形势下实现山东出口贸易再发展的对策探讨
    5.1 巩固基础,调整产业发展政策
        5.1.1 确立战略性产业核心地位,优先发展高度相关产业
        5.1.2 协调促进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互动平衡关系
    5.2 强化提升,综合协调对外贸易政策
        5.2.1 促进出口贸易增长之政策建议
        5.2.2 提升出口贸易结构转变之政策建议
    5.3 放眼全局,积极跨入自由贸易区新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第三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出口生产效率与自我选择
    第二节 出口生产效率与出口地理偏向
    第三节 出口生产效率与研发投入
    第四节 出口生产效率与产品种类
第三章 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提升现状和机理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提升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商品质量与出口市场的关联
    第三节 出口种类组合的增长效应
    第四节 研发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
第四章 产品种类差异化与中国出口生产效率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指标选择与计算方法
    第三节 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第四节 出口种类增长效应的影响因子与实证分析
第五章 出口地理差异化与中国出口生产效率
    第一节 模型构建
    第二节 数据描述与统计性分析
    第三节 中国出口生产效率与出口地理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影响中国出口地理偏向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 研发成本发现与中国出口生产效率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测算
    第三节 世界各国出口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发成本发现、出口生产效率与分工模式
第七章 进口研发溢出与中国出口生产效率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第三节 中国进口研发溢出规模测度
    第四节 进口研发溢出对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及主要科研成果

(8)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货币金融合作解读
        2.1.1 货币金融合作概念解析
        2.1.2 货币合作的内容和进程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现状和进展
        2.2.1 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2.2.2 签署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
        2.2.3 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2.2.4 拟建立货币互换协议制度(SWAP)
    第三节 影响两岸货币合作进程的非经济因素
        2.3.1 政治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3.2 制度条件落后于经济联系程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合作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
        3.1.1 最优货币区的单一指标衡量
        3.1.2 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3.1.3 最优货币区理论新进展
        3.1.4 最优货币区理论简评
    第二节 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研究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单一指标衡量
        4.1.1 宏观经济特征指标分析
        4.1.2 三级产业和贸易结构指标分析
        4.1.3 金融体制和汇率制度指标分析
        4.1.4 本节结论
    第二节 海峡两岸OCA指数模型分析
        4.2.1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构建
        4.2.2 两岸OCA指数模型的回归
        4.2.3 海峡两岸OCA指数
        4.2.4 本节结论
    第三节 一体化与趋同的动态分析—基于“内生性”假设
        4.3.1 动态分析的基本框架
        4.3.2 一体化和趋同关系测度模型
        4.3.3 两岸一体化和趋同关系的估计
        4.3.4 本节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主要区域货币合作实践分析
    第一节 拉美国家“美元化”
        5.1.1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背景和基础
        5.1.2 拉美国家“美元化”过程
        5.1.3 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启示
    第二节 欧洲单一货币
        5.2.1 欧元诞生的背景和经济基础
        5.2.2 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与特征
        5.2.3 欧洲政治合作的探索与推动
        5.2.4 欧洲货币一体化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亚洲多重货币合作
        5.3.1 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基础
        5.3.2 东亚货币合作的主要特点
        5.3.3 东亚货币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两岸货币合作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与前提
        6.1.1 两岸货币合作的目标和原则
        6.1.2 两岸货币合作的前提与假设
    第二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选择
        6.2.1 人民币国际化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
        6.2.2 构建“华元”为两岸货币合作的核心货币
        6.2.3 关于两岸货币合作核心货币选择的初步结论
    第三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两岸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两岸贸易结算本币化
        6.4.2 台湾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之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流程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台湾经济增长与媒体关系相关论文回顾
    第二节 探讨媒体与经济增长关系论文摘要
第三章 台湾经济增长分析
    第一节 台湾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第二节 影响台湾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第四章 台湾媒体经营发展分析
    第一节 电视媒体发展
    第二节 报纸媒体发展
    第三节 杂志媒体发展
    第四节 广播媒体发展
    第五节 网络媒体发展
第五章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分析
    第一节 台湾媒体的影响力与生产总量
    第二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总量的关系
    第三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第六章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关系分析
    第二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要素的关系
第七章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台湾经济产业结构分析
    第二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产业的关系
    第三节 台湾媒体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发展展望
    第一节 本文探讨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关系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综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2000-2001年台湾的对外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1]震荡中的台美经贸往来解析:2000-2019[J]. 盛九元,胡云华. 台湾研究, 2021(01)
  •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附加值贸易视角下中韩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研究[D]. 翟广萌.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彭佳颖. 湖南大学, 2019(07)
  • [5]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6]山东与台湾出口贸易政策及环境之比较研究[D]. 单宇航.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7]中国出口生产效率提升路径研究[D]. 高静. 南京大学, 2013(04)
  • [8]海峡两岸货币合作研究[D]. 刘玉人. 南开大学, 2013(07)
  • [9]台湾媒体与经济增长之关系探究[D]. 丁兴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10]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2000-2001年台湾对外贸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