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播水印协议中指纹编码方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修成[1](2021)在《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遥感影像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在国防建设、军事建设、现代化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其社会及经济价值日益凸显。然而伴随遥感影像的广泛应用,影像的版权保护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作为地理信息领域空间地物信息的重要载体,解决遥感影像的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已引起诸多学者及内容供应商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指纹可以为影像的版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传统的数字水印相比,数字指纹具有“追踪非法传播者”的作用。本研究将专注于数字指纹技术在遥感影像上的针对性应用,力求为遥感影像的版权保护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案。数字指纹实现的基本思路是,在数字文件(或称:拷贝)分发的过程中,向数据中嵌入一段唯一的指纹序列(数组、编码、字符串等),该指纹不仅具有版权标识的能力,也具有盗版者追踪的能力。若影像的内容提供商发现互联网环境中存在未经授权的数字影像文件时,便可以通过指纹提取、指纹判别这两个步骤实现对盗版者的有效追踪。为了保障影像版权认证过程的有效性与不可抵赖性,并防止诬陷行为的发生,设计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非对称数字指纹算法在多媒体领域(如数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已经被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尚未有针对于遥感影像的数字指纹版权保护算法被提出。针对前述非对称数字指纹在内容版权保护上的充足优势,以及相关针对性应用算法的欠缺,本文提出了2种针对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非对称数字指纹在遥感影像上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现有主流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并结合遥感影像的特点综合分析,得到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并以此为依据,为下文中具体的2种用于版权保护和合谋者追踪的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奠定基础。(2)针对非对称数字指纹计算复杂度较高、网络带宽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的适用于遥感影像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在该方案中,内容提供商通过DCT扩频置乱方法加密遥感影像,运用Bresson同态公钥加密来实现解密密钥的非对称分发。在客户端,对含数字指纹的遥感影像进行解密。在解密阶段,使用不同的解密秘钥,则可以生成不同的含指纹遥感影像拷贝。方案中公钥加密算法并未直接加密遥感影像,由此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并提高了加密效率;同时因为内容提供商只需为多个消费者生成相同的指纹拷贝,通过多播传输将其分发给不同的消费者,所以降低了带宽需求。实验表明,在用户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带宽效率及加密效率,能够显着降低数据服务器的计算负载,减少用户等待时间。(3)为了高效追踪遥感影像分发中的合谋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最优聚焦指纹(Optimal IFocused IFingerprints Ifrom IOrthogonality,IOFFO)和平衡不完全块设计(Balanced IIncomplete IBlock IDesign,IBIBD)的遥感图像抗合谋非对称指纹方案。该方案以OFFO指纹为基向量原型,将其量化为二值指纹,然后利用BIBD编码出新的多层指纹方案。同时,采用Bresson同态公钥加密算法实现了方案的非对称分发。客户端对带有指纹的遥感图像副本进行解密,不同的指纹副本来自不同的解密密钥。实验表明,在相同的用户容量下,该方案具有较好的抗合谋攻击能力,同时具备较低的带宽需求与较高的加密效率。
彭辉[2](2014)在《文本加解密与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加密和数字指纹是两种非常重要的解决安全问题的技术。加密技术可以保护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但一经解密,信息可以被任意复制、篡改;数字指纹或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对非法侵权行为进行追踪,采取法律手段保护版权,但无法从技术层面事先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为保护数字产品版权和实现安全传输,可以将加密和数字指纹联合使用。在联合方案中,如果将解密与指纹嵌入交由用户端一体化执行,则服务器端只需发送一份加密数据,而无需像传统指纹方法一样为每个用户生成一份独特的包含其指纹的拷贝。这可以极大地减少服务器端的计算消耗,提高系统发布效率。本文通过研究目前联合加密与数字指纹技术在保护视频、图像等数字产品的保密性及版权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文本的加解密与数字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考虑到文本文档仍然是目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和最广的信息载体,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文本的加解密与数字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该算法对词语进行编码,通过构造编码词典实现编码与词语间的转换。同时,系统基于同义词替换的原理,为各用户构建具有差异的编码词典。在用户端,必须使用密钥以及编码词典才能对文本解密,而由于编码词典间的细微差异,用户在解密时也将自己的指纹信息嵌入文本中。(2)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本文算法的中文电子文本发布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服务器端、用户端、检测端。服务器端首先对待发布文本进行分词,然后编码、压缩并加密并发送;用户端经解密、解码得到可读文本并将指纹嵌入其中;当发现非法拷贝时,检测端通过调用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对指纹进行提取检测,从而确定泄密者。该发布系统允许使用广播、多播等方式进行文本发布,可降低服务器端的工作负载及网络载荷。实验证明该算法在不可见性、提高系统发布效率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蒋力[3](2012)在《基于正交分解的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发展,在给多媒体数据的产生、存储、传播等各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多媒体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能够轻易实现多媒体信息的无痕修改、完全拷贝、快速传播等等。密码技术及数字水印技术分别为保障数字多媒体信息存取安全及使用安全的关键技术。为了实现多媒体信息全面安全保护,学者们提出将密码技术及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在保障多媒体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安全的同时,兼顾多媒体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是结合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实现密码操作与数字水印操作间的相互交换:加密与数字水印嵌入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最终得到相同的水印密文,且数字水印信息的提取不受载体加、解密的影响。对此,可通过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对多媒体信息开展密码技术保护的同时提供数字水印版权保护。现阶段,交换密码水印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本文针对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应用需求以及目前现有交换密码水印算法的不足展开相关研究,提出适用性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模型,研究基于正交分解实现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方法,并基于交换密码水印技术进行多媒体信息安全服务设计。本文所做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根据实际运用需求,总结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模型,为后续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指导。该模型指出,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在实现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间相互交换性的同时,考虑到系统安全性及实用性,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还需具备密码操作域与数字水印操作域间的融合性及对普通密码算法和数字水印算法的普适性。(2)基于正交分解的独立性及融合性实现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由于正交分解系数间存在相互独立性的同时融合于合成向量,符合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模型要求,基于正交分解完全能够实现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弥补现阶段基于操作域正交的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安全性不高而基于操作机理正交的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普适性不强的缺点。对此,本文基于正交分解进行了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框架设计并通过数学推导进行了可行性分析。(3)选择具体密码算法及数字水印算法基于JPEG图像压缩数据流实现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并针对遥感影像应用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实现遥感影像交换密码指纹算法。现实中,多媒体数据大多需要进行压缩操作,对此,本文基于JPEG图像有损压缩,结合AES分组加密及DCT域抖动调整实现压缩域交换密码水印算法,对在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正交基选取、操作域划分等,进行讨论。并针对遥感影像应用需求,对JPEG图像交换密码水印算法进行适当调整,给出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应用实例。(4)基于交换密码水印技术进行多媒体信息安全服务协议设计。针对现阶段多媒体数据安全协议的需求,运用交换密码水印技术能够结合主动加密保护及被动版权保护的特点,进行多媒体安全服务协议设计:通过主动加密技术保证数字多媒体产品进行安全传输的同时,能够开展相关被动安全保护措施确保数字多媒体产品的使用安全,且在协议中引入第三方来平衡交易双方利益,并能够避免数字多媒体产品内容在进行第三方验证过程中的消息泄露。本文提出的适用性交换密码水印技术模型总结了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实际运用需求,为今后交换密码水印算法的设计、实现提供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设计的适用性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具有交换性、融合性及普适性三个特点,能够满足实际应用对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基本要求。此外,将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引入多媒体安全服务领域,构建了一种新的第三方安全服务协议,为数字多媒体产品的安全交易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保障。
白猛[4](2011)在《数字指纹编码与指纹拷贝分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媒体资源得以在互联网上广泛地传播与共享,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由于数字产品容易被不诚实的消费者非法复制、修改以及重新分发,这使得各种盗版行为越来越猖獗。保护数字版权,确保数字产品被适当地使用与分发,在互联网环境下显得非常重要。数字指纹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它通过在分发的每份数字拷贝中秘密地嵌入一个唯一的序列码来实现版权保护与盗版者追踪的目的。当发现非法拷贝时,通过提取拷贝中的指纹序列信息,与指纹数据库中的指纹序列进行对比,从而揪出盗版者进行处罚,维护发行商的合法利益。本文结合密码学,数字水印,图像处理,信号检测以及编码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数字指纹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抵抗多个消费者之间的合谋攻击,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设计出合适的抗合谋数字指纹编码,以抗合谋码的码字来表示消费者的指纹。本文在对已有抗合谋指纹编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IPP码的抗合谋指纹码构造方案。(2)为了减轻内容提供商的负担,降低带宽需求,本文提出了二种有效的指纹拷贝分发方案。在所提出的方案中,内容提供商通过多播的方式传输一份加密的数字拷贝给多个消费者,指纹拷贝的生成通过客户端的解密来完成,这不但能够降低内容提供商的负担,而且能够减少通信开销。
胡德发[5](2010)在《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数字资源得以在互联网上广泛地传播与共享。同时,由于数字产品容易被不诚实的消费者非法复制、修改以及重新分发,这使得各种盗版行为越来越猖獗。保护数字版权,确保数字产品被适当地使用与分发,在互联网环境下显得非常重要。加密只能在传输过程中为数据提供保护,数据一旦解密,它就能被不诚实的消费者任意地分发。传统的数字水印是一种相对被动的版权保护技术,它缺乏有效的盗版者追踪机制。当发现盗版的数字拷贝时,无法通过嵌入的水印信息找到原始的购买者(盗版者),从而不能够阻止不诚实的消费者对数字产品的非法分发。数字指纹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它通过在分发的每份数字拷贝中秘密地嵌入一个唯一的序列码来实现盗版者追踪的目的,嵌入到数字拷贝中的序列码称之为数字指纹。当内容提供商发现未授权的数字拷贝时,凭借所嵌入的指纹信息能够有效地追踪到盗版者。数字指纹已经成为数字版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工具,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保障内容提供商与消费者双方的公平性,使得内容提供商不能够诬陷无辜的消费者而不诚实的消费者不能够抵赖其盗版行为,最有效地方式是把数字指纹方案设计成非对称的,即非对称数字指纹。设计出安全高效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是数字指纹技术走向应用和普及的前提。已有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存在着计算复杂性高、内容提供商的负担大以及带宽需求高的问题,这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本文结合密码学、数字水印、图像处理、信号检测以及编码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对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展开系统地研究,提出了三种有效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描述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1-out-of-n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在该方案中,内容提供商把一份相同的加密拷贝发送给多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通过一个实现了1-out-of-n不经意传输的密钥分发协议从内容提供商获得一份相应的解密密钥,指纹拷贝的生成通过客户端的解密来完成,不同的解密密钥将产生不同的指纹拷贝。由于内容提供商只需要为多个消费者生成一份相同的加密拷贝,这不但降低了内容提供商的负担,而且缩短了延迟时间。另外,由于内容提供商只需要发送一份相同的加密拷贝给所有的消费者,从而可以采用多播这种有效的一对多通信技术来分发数字内容,这将能极大地降低带宽需求。(2)在已有的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中,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直接用于加密多媒体数据,这不但导致了很高的计算复杂度,而且会引起很高的通信开销。在论文提出的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把非对称数字指纹问题转化成非对称密钥分发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不同于已有的方案,同态公钥加密算法在本文所提出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中只用于构造解密密钥分发协议以及数字签名,而不是用于加密媒体数据。因此,降低了计算复杂性以及通信开销。(3)提出了一种基于1-out-of-2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为了降低计算复杂性与通信开销,内容提供商采用选择性加密算法加密媒体数据并以多播的方式把一份相同的加密拷贝发送给个多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分配了一个不完整的解密密钥。当解密之后,一些组件将不会被正确解密,这些没有被正确解密的组件位置可以看成是相应的指纹信息,用于识别相应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方案的非对称性,每个解密密钥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由内容提供商生成,另一部分通过实现了1-Out-of-2不经意传输的密钥分发协议生成。本文所提出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可以用于各种场合的数字版权保护,如数字图书馆,在线出版业,在线音/视频点播等。
陆正福,冯国栋,何英,李源,董景娈[6](2010)在《基于LDPC码与置乱变换的数字水印算法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将LDPC码和图像置乱变换相结合,能实现水印盲提取.实验表明,该算法提高了数字水印算法的稳健性.此外图像置乱实现了对水印图像和载体图像的加密.
杨霞[7](2010)在《数字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指纹是数字版权保护的有效措施。在数字指纹系统中,需要在分发给每个合法用户的数字产品拷贝中嵌入一个唯一与该用户身份相对应的指纹信息。当发现盗版产品时,可通过提取其中的指纹信息来追踪该盗版产品的原始拥有者,并追究其责任。随着数字指纹在数字产品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变得十分重要。发行效率是指将各不相同的指纹拷贝发送给不同用户的网络带宽传输效率。本文在确保嵌入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数字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简要介绍了数字指纹的产生背景、相关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接着介绍了数字指纹的基本框架、特点、分类、指纹的攻击方法及性能评估标准等,然后引出了数字指纹系统的发展方向、应用领域及要求。2.分析了基于发行效率的数字指纹技术研究的各种方法,详细阐述了发送端嵌入指纹、网络中间节点嵌入指纹和接收端嵌入指纹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并总结了各自的典型算法。研究表明,发送端嵌入指纹能取得很好的安全性,但带宽效率不高;网络中间节点嵌入指纹对中间节点的安全性和合作性依赖过高,这在实际中不能满足;接收端嵌入指纹能利用多播的优势,消除指纹传输的带宽瓶颈,但安全性需要得到有效保证。3.介绍一种安全的指纹多播发行方法,指纹在接收端嵌入,克服了多播要求所有传输内容一致和用于版权保护的指纹拷贝各不相同的矛盾,只需要一条传输通道,带宽高效,并且降低了发送端庞大的计算负担,缩减了解屏信号的长度,还能抵抗估计攻击。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本算法安全性高,传输效率高,鲁棒性好。4.此外,根据接收端嵌入指纹能取得很好的发行效率的特点,设计出用于接收端嵌入指纹的移位加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带宽高效的抗合谋指纹方案。该方案用特征-语义表示法描述媒体内容,在图像的特征类和语义类上分别加入去同步指纹和编码指纹,不仅能取得较好的带宽效率,还能通过在少数用户合谋时捕获合谋者,多数用户合谋时降低媒体感知质量来取得较好的抗合谋性能。
周国瑞,孙世新,王文江[8](2010)在《抗共谋数字指纹实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数字指纹相关的指纹编码、嵌入、共谋用户识别3个环节已有一定研究成果。若数字指纹走向实用,则还需解决一个问题:抗共谋数字指纹实现问题。详细阐述了该问题的涵义;分析了抗共谋指纹编码、内容分发机制及终端消费环境对该问题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解决方法;从通信代价、计算及存储代价等软硬件成本、安全性及实时性等方面对现有典型抗共谋数字指纹实现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讨论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史元春,高原,肖鑫,沈建华,徐光佑[9](2008)在《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07》文中研究指明该文是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年度文献综述之十。该文从发表在2007年9种国内核心刊物上的3034篇论文中,选取了516篇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以展现2007年中国多媒体技术发展的现状。今年的分类标准做了一些调整,据此选取的论文能更集中地反映出多媒体技术研究的概貌。通过与前4年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数字水印、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检索、多播、流媒体、交互模式与接口、生物特征身份识别等是2007年论文反映出的研究热点,同时,多媒体应用日趋多样化,并和社会生活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该文还对5年来中国多媒体技术文献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多媒体技术,特别是一些热点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希望该文不仅能给从事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人员提供系统的文献索引,也能为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陈政[10](2006)在《数字水印协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产品正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服务,但数字产品易修改、易复制的特点使得版权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安全的数字水印协议已成为数字产品版权研究领域中颇具挑战性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使得人们凭借技术手段实现数字产品版权保护和盗版源追踪成为了可能。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数字水印协议。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根据现有协议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应用于多种交易环境下的数字水印协议:一手交易数字水印协议,二手交易数字水印协议和多方交易数字水印协议,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数字水印协议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 (1) 对现有协议可能遭受到的几种攻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完善了数字水印协议的基本设计要求,并对第三方在数字水印协议中的参与程度和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从而为下一步数字水印协议的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2) 提出了一种新的交互式买方—卖方数字水印协议,通过采用新的水印嵌入和加密方案,有效地阻止了买方与第三方、卖方和第三方的合谋攻击,以及中间人攻击。 (3) 提出了一种新的二手交易数字水印协议,该协议能够有效克服Cheung et al,所提出的协议中无法追踪最初买方的问题,而且最初卖方只须提供转让证书和解密服务,便可以实现二手交易,并能确保协议的安全性。 (4)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多方交易的数字水印协议,该协议有效地克服了多播机制要求的拷贝一致性与数字水印协议中水印唯一性结合时所存在的矛盾,实现了卖方可以向多个买方以多播的方式传递交易信息和数字产品,并且在第三方承担买方水印嵌入工作的情况下,能有效阻止买方与第三方、卖方和第三方的合谋攻击,以及中间人攻击。
二、多播水印协议中指纹编码方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播水印协议中指纹编码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 |
2.1 数字指纹概述 |
2.1.1 数字指纹简介 |
2.1.2 数字指纹的基本性质 |
2.2 数字指纹的分类 |
2.2.1 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2.2 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3 合谋攻击 |
2.3.1 非线性合谋攻击 |
2.3.2 线性合谋攻击 |
2.4 现有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4.1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4.2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的遥感影像数字指纹方案 |
3.1 同态公钥加密 |
3.2 研究思路 |
3.3 指纹方案 |
3.3.1 加密遥感影像 |
3.3.2 解密密钥的生成与分发 |
3.3.3 解密遥感影像 |
3.4 实验与分析 |
3.4.1 安全性分析 |
3.4.2 带宽效率 |
3.4.3 加密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OFFO与 BIBD的抗合谋遥感影像数字指纹方案 |
4.1 OFFO指纹与BIBD编码介绍 |
4.1.1 OFFO指纹 |
4.1.2 BIBD编码 |
4.2 指纹方案 |
4.2.1 结合OFFO和 BIBD的多层指纹编码方案 |
4.2.2 基于Bresson的抗合谋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安全性分析 |
4.3.2 效率分析 |
4.3.3 抗合谋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文本加解密与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本数字水印的研究现状 |
1.2.2 数字指纹的研究现状 |
1.2.3 用户端指纹嵌入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相关知识介绍 |
2.1 数字水印的基本概念 |
2.2 文本水印 |
2.2.1 基于文本图像的文本水印 |
2.2.2 基于文本格式的文本水印 |
2.2.3 基于自然语言的文本水印 |
2.3 中文分词系统 |
2.4 数字指纹的一些特性 |
2.4.1 数字指纹的编码 |
2.4.2 针对数字指纹系统的攻击 |
2.4.3 数字指纹的检测跟踪 |
2.5 加解密与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模型 |
2.6 小结 |
第3章 算法的设计和描述 |
3.1 算法的设计思想 |
3.2 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工作 |
3.2.1 中文同义词库的构建 |
3.2.2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 |
3.3 算法的具体描述 |
3.3.1 初始编码词典的构造 |
3.3.2 用户编码词典的构造 |
3.3.3 文本的加密及发布 |
3.3.4 文本解密及指纹嵌入过程分析 |
3.3.5 指纹的提取和认证 |
3.4 小结 |
第4章 算法性能分析和仿真实验 |
4.1 系统仿真平台及主要模块 |
4.1.1 文本发布服务器端 |
4.1.2 用户接收端 |
4.1.3 检测端 |
4.2 算法性能分析 |
4.2.1 保密性和不可感知性 |
4.2.2 泄密者追踪 |
4.2.3 抗共谋攻击能力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正交分解的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的意义及必要性 |
1.2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多媒体信息安全保护研究现状 |
2.1 多媒体信息安全保护 |
2.1.1 多媒体信息安全需求 |
2.1.2 多媒体信息安全保护研究方向 |
2.2 密码技术 |
2.2.1 密码技术及安全应用 |
2.2.2 密码体制 |
2.2.3 密码分析及密码安全性 |
2.3 数字水印技术 |
2.3.1 数字水印技术及安全应用 |
2.3.2 数字水印算法体系 |
2.3.3 数字水印性能评估 |
2.4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 |
2.4.1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的结合问题 |
2.4.2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互辅助 |
2.4.3 密码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相结合 |
2.5 交换密码水印技术 |
2.5.1 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提出 |
2.5.2 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实现 |
2.5.3 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关键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算法理论 |
3.1 交换密码水印技术基础 |
3.1.1 交换密码水印定义及性质 |
3.1.2 交换密码水印实现充分条件 |
3.1.3 交换密码水印分类 |
3.1.4 适用交换密码水印条件 |
3.2 基于正交分解的交换密码水印算法 |
3.2.1 算法基本思想 |
3.2.2 算法理论模型 |
3.2.3 算法实现框架 |
3.2.4 算法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JPEG图像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算法 |
4.1 算法应用条件及实现关键问题 |
4.2 关键算法实现 |
4.2.1 嵌入水印数据组织 |
4.2.2 操作数据选取 |
4.2.3 正交变换 |
4.2.4 操作域划分 |
4.2.5 有效位加密 |
4.3 算法步骤 |
4.3.1 加密及数字水印嵌入 |
4.3.2 解密 |
4.3.3 数字水印提取 |
4.4 性能分析 |
4.4.1 评价方法及性能指标 |
4.4.2 数据量增加 |
4.4.3 密码技术性能分析 |
4.4.4 数字水印技术性能分析 |
4.4.5 综合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遥感影像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指纹算法 |
5.1 遥感影像特征及安全需求 |
5.2 算法实现关键问题 |
5.3 关键算法实现 |
5.3.1 水印信息指纹编码 |
5.3.2 操作数据选取 |
5.4 算法步骤 |
5.4.1 加密及数字水印嵌入 |
5.4.2 解密 |
5.4.3 数字水印提取 |
5.5 性能分析 |
5.5.1 评价方法及性能指标 |
5.5.2 指纹抗合谋 |
5.5.3 遥感影像影响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安全服务 |
6.1 安全服务需求及存在问题 |
6.2 基于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的安全服务协议 |
6.2.1 安全服务协议构架设计 |
6.2.2 身份认证协议 |
6.2.3 密钥协商协议 |
6.2.4 水印加载协议 |
6.2.5 产品分发协议 |
6.2.6 仲裁协议 |
6.3 基于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的安全服务协议性能分析 |
6.4 基于正交分解交换密码水印的安全服务协议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数字指纹编码与指纹拷贝分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数字指纹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字指纹系统概述 |
2.1 数字指纹简介 |
2.2 数字指纹与数字水印的关系 |
2.3 数字指纹系统的基本模型 |
2.4 数字指纹的基本要求 |
2.5 数字指纹的分类 |
2.6 数字指纹的攻击 |
2.6.1 单用户攻击 |
2.6.2 多用户合谋攻击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指纹的编码与跟踪 |
3.1 数字指纹的编码 |
3.1.1 二进制指纹 |
3.1.2 正交指纹编码 |
3.1.3 BIBD 码 |
3.2 数字指纹的跟踪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指纹拷贝的分发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选择性加密算法 |
4.2.2 安全客户端水印技术 |
4.3 基于选择性加密算法的指纹拷贝分发方案 |
4.3.1 DCT 变换 |
4.3.2 加密 |
4.3.3 叛逆者追踪(traitor tracing)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基于客户端水印嵌入技术的指纹拷贝分发方案 |
4.4.1 加密 |
4.4.2 解密与指纹嵌入 |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与原有方案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一种抗合谋攻击的数字指纹方案 |
5.1 引言 |
5.2 所提出的数字指纹方案 |
5.2.1 IPP 码相关定义 |
5.3 指纹的生成与嵌入 |
5.4 指纹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数字指纹技术概述 |
2.1 数字指纹简介 |
2.2 数字指纹与数字水印的关系 |
2.3 数字指纹的分类 |
2.3.1 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3.2 非对称数字指纹方案 |
2.4 合谋攻击 |
2.4.1 非线性合谋攻击 |
2.4.2 线性合谋攻击 |
2.5 抗合谋指纹编码 |
2.5.1 离散型指纹编码 |
2.5.2 连续型指纹编码 |
2.6 指纹拷贝的有效分发 |
2.6.1 单播-多播联合方案 |
2.6.2 分布式指纹方案 |
2.6.3 基于加密的方案 |
2.6.4 基于可信终端设备的方案 |
2.7 已有非对称指纹方案 |
2.7.1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2.7.2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2.7.3 基于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1-out-of-n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Pfitzmann非对称指纹方案 |
3.2.2 不经意传输 |
3.2.3 DCT变换 |
3.2.4 安全客户端水印嵌入技术 |
3.3 基于1-out-of-n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3.3.1 加密 |
3.3.2 解密 |
3.3.3 解密密钥分发 |
3.3.4 叛逆者追踪 |
3.3.5 争论处理 |
3.4 分析与比较 |
3.4.1 安全性分析 |
3.4.2 带宽效率 |
3.4.3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 |
3.5 实验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同态公钥加密算法 |
4.2.3 Kuribayashi-Tanaka非对称指纹方案 |
4.2.4 人类视觉系统模型 |
4.3 基于同态公钥加密算法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4.3.1 加密 |
4.3.2 解密密钥分发 |
4.3.3 解密 |
4.3.4 叛逆者追踪 |
4.4 分析与比较 |
4.4.1 安全性分析 |
4.4.2 带宽效率 |
4.4.3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 |
4.5 实验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1-out-of-2不经意传输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选择性加密算法 |
5.2.2 Domingo-Ferrer非对称指纹方案 |
5.3 基于1-out-of-2不经意的非对称指纹方案 |
5.3.1 加密 |
5.3.2 解密密钥设计 |
5.3.3 叛逆者追踪 |
5.3.4 争论处理 |
5.4 分析与比较 |
5.4.1 安全性分析 |
5.4.2 带宽效率分析 |
5.4.3 与相关方案的比较 |
5.5 实验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
(7)数字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数字指纹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2 与数字水印的联系与区别 |
1.1.3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1.4 数字指纹的应用 |
1.2 数字指纹技术概述 |
1.2.1 数字指纹的定义与系统模型 |
1.2.2 数字指纹的分类 |
1.2.3 数字指纹的要求 |
1.2.4 数字指纹的攻击 |
1.3 目前数字指纹的主要研究方向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数字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的研究 |
2.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1.1 指纹发行效率的重要性 |
2.1.2 网络传输方式 |
2.2 数字指纹系统发行效率的主要研究方法 |
2.2.1 发送端嵌入策略 |
2.2.2 网络中间节点嵌入策略 |
2.2.3 接收端嵌入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一种安全的指纹多播发行方法 |
3.1 部分加密 |
3.1.1 加密方法概述 |
3.1.2 离散余弦变换介绍 |
3.1.3 频域部分加密算法 |
3.1.4 优缺点分析 |
3.2 算法介绍 |
3.2.1 发送端加密 |
3.2.2 接收端解密并嵌入指纹 |
3.2.3 指纹的跟踪 |
3.3 本算法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实验结果 |
3.3.2 安全性的分析 |
3.3.3 指纹的鲁棒性分析 |
3.3.4 带宽效率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种带宽高效的抗合谋指纹方案 |
4.1 图像分割 |
4.1.1 小波变换概述 |
4.1.2 实验结果 |
4.2 去同步函数 |
4.2.1 去同步函数的描述 |
4.2.2 实验结果 |
4.3 加密函数 |
4.3.1 加密函数的描述 |
4.3.2 加密结果 |
4.4 指纹的生成 |
4.4.1 码字的生成 |
4.4.2 码字的扩展和置乱 |
4.5 系统介绍 |
4.5.1 发送端预处理 |
4.5.2 密钥的产生 |
4.5.3 用户端嵌入指纹及合成图像 |
4.5.4 指纹检测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文的总结及创新之处 |
5.2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数字水印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数字产品引发的版权和盗版源追踪问题 |
1.2 国内外数字水印协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数字水印协议的若干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数字水印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算法 |
2.1.1 数字水印的基本原理 |
2.1.2 数字水印嵌入和检测的典型算法 |
2.1.3 数字水印安全性分析 |
2.1.4 数字水印协议中数字水印的选择 |
2.1.5 多重数字水印 |
2.2 数字水印协议中的数字指纹技术 |
2.2.1 数字指纹的基本原理 |
2.2.2 数字水印协议中的典型数字指纹方案 |
2.3 数字水印协议中的公钥加密技术 |
2.3.1 公钥加密的基本原理 |
2.3.2 数字签名 |
2.3.3 匿名机制 |
2.4 数字水印协议中的时间戳机制 |
第3章 数字水印协议中的第三方机构 |
3.1 认证中心在数字水印协议中的作用 |
3.2 时间戳认证机构在数字水印协议中的作用 |
第4章 多种交易环境下的数字水印协议研究 |
4.1 数字水印协议的基本协议框架和步骤 |
4.2 数字水印协议的基本设计要求 |
4.3 现有协议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4.4 多种交易环境下的数字水印协议 |
4.4.1 交互式买方-卖方数字水印协议 |
4.4.2 二手交易数字水印协议 |
4.4.3 多方交易数字水印协议 |
4.5 协议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致谢 |
四、多播水印协议中指纹编码方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遥感影像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D]. 王修成.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文本加解密与指纹嵌入一体化算法研究[D]. 彭辉. 湖南大学, 2014(03)
- [3]基于正交分解的交换密码水印技术研究[D]. 蒋力. 武汉大学, 2012(05)
- [4]数字指纹编码与指纹拷贝分发研究[D]. 白猛. 湖南大学, 2011(06)
- [5]非对称数字指纹技术研究[D]. 胡德发. 湖南大学, 2010(07)
- [6]基于LDPC码与置乱变换的数字水印算法设计[J]. 陆正福,冯国栋,何英,李源,董景娈. 昆明学院学报, 2010(03)
- [7]数字指纹系统的发行效率的研究[D]. 杨霞.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8]抗共谋数字指纹实现问题研究[J]. 周国瑞,孙世新,王文江. 计算机科学, 2010(01)
- [9]中国多媒体技术研究:2007[J]. 史元春,高原,肖鑫,沈建华,徐光佑.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8(07)
- [10]数字水印协议研究[D]. 陈政.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