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曾建辉[1](2018)在《民国出版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版评论是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随着近现代新式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态的产生而出现的。民国是出版评论的发展繁荣期。西方科技的引进,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的工艺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印刷术,具有速度快、版料省、数量多、成本低、质量高等明显优势。官书局、教会书馆、民办印刷所等传播机构并起,特别是民营印刷企业的崛起与兴盛,互相之间为争夺市场和利润展开激烈的竞争,使出版业具有了浓重的产业化色彩。大中小书局、书馆、书店林立,各自有其读者对象,各自有目标和信念,各有其出版方针和出版方向,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征逐奔竞,复杂而紊乱。整个出版业呈高速发展态势,出版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同时,政局不稳,军阀割据,出版法规朝令夕改,漏洞百出,令出版从业者无所适从;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深,盗版、翻印、淫书泛滥等出版乱象甚嚣尘上。这种繁芜的出版现实不但为出版评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构建起了新兴知识分子发表独立言论,探讨出版话题的公共平台。他们纷纷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角度,针对出版业出现的现象、问题、优点、缺陷、发展趋势等进行评判和议论。这些围绕出版活动展开的评论,具有问题意识,关注出版现实,视野开阔,基于出版又不止于出版,大大扩充了传统以出版物评论为主的出版评论的包容量、拓展了出版评论的覆盖面,推动着出版评论走向独立、自觉、理性和成熟。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实践,不仅是呈现了二十世纪前半期出版评论的历史发展演变,而且不同主体出版评论活动的具体运作展示了民国出版业的鲜活面貌和主要特征,组成了现代出版文化的一幅精彩画卷。本论文力图以文本资料为基础,以传播学相关理论构建框架,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出版评论进行考察和分析。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中阐述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的缘由和意义,梳理和检视了民国出版评论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一些不足,界定和厘清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安排。第一章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了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将民国时期的出版评论分为形成期(1912-1918)、发展期(1919-1937)、转折期(1938-1945)、异化期(1946-1949)四个阶段,对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变化做一个宏观的历时性的呈现;第二章是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这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和渠道因素,也是出版评论的外在形式要素。具体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不同职业或文化身份的作者群体及其特征,对出版评论载体和作为一种特殊载体形式的文体也进行了论述,反映出出版评论作为一种评论文体呈现出的多元丰富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出版外生态、出版内生态视角对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主要包括对出版自由的讨论、对出版业发展的监督或建议、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对出版物的评论和对出版业务工作的评论等;第五章分析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和影响。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层面,论述出版评论对出版机构的内容生产创新、出版外部管理制度的调整、出版文化观的形塑等方面短期或长期的冲击及影响。结语用嵌入理论统筹贯穿整个民国出版评论的研究,关注民国时期出版评论作为出版业的一种脱嵌力量与政治、经济、文化、读者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重塑评论的标准与批评规范对出版评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欧阳瑾娟[2](2014)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产业升级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产业成长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最终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动力。产业成长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处于导入期、成长前期的产业内企业在创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资金瓶颈,外部融资困难、内源融资有限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不利于产业成长。2012年以来,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逐渐提速。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鉴发达国家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服务,促进相关产业成长,是值得理论界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产业成长的视角出发,在对产业成长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更好地服务企业资本市场需求、促进产业成长提供对策建议。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首先对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影响内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探讨,这在学术界尚属首次。本文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产业成长进行了界定,指出产业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资金和产业政策等三个方面,产业成长的内容包括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本文将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提炼为融资、交易、孵化和托管等四项功能。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完全契合产业成长动力的需要:场外交易市场通过发挥各项功能,能够推动产业内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链整合,加快产融结合,形成产业集聚或产业集聚升级,进而促进产业成长,表现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建立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由以“新三板”为代表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组成,呈现出挂牌数量增长迅猛,但交易不活跃、融资功能强于交易功能但与挂牌规模仍不相匹配的发展特征。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本文认为“新三板”在促进产业成长方面具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挂牌的明显倾斜,市场功能发挥也更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而对传统产业的支持要少一些。在以传统产业企业挂牌为主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传统产业仍展示出较好的成长性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孵化功能表现尚不明显。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在促进产业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定位和法律地位不明晰;交易、融资、孵化功能等整体功能薄弱;企业挂牌、资本市场服务提供等主业零散,不成业务体系,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尚处于自发、初级阶段。为借鉴国外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成功经验,本文基于美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或地区场外交易市场在促进其新兴产业成长、产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考虑,选取了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促进产业成长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所提供的重要启示如下:挂牌门槛不一、层级分明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契合产业成长的基本前提;场外交易市场应具有产业导向性;场外交易市场需要集聚创业资本;场外交易市场应充分发挥交易功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应注重产业内融资的示范效应;场外交易市场应当建立明确的转板制度。出于佐证本文理论分析结论的需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新三板”挂牌及融资、交易等各项功能的发挥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对产业成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基于理论研究、经验借鉴和实证分析,本文进行了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对策研究并就场外交易市场更好地发挥促进产业成长的作用形成了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场外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为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以产业为主线,建立层级分明的场外交易市场。确切来说,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挂牌企业应明确以产业为导向,“新三板”依然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和鼓励高科技产业挂牌,主要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则应立足所在区域,深入剖析本地的产业发展优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并结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动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要产业内企业挂牌,同时,场外交易市场整体层级划分与各市场内部分层应当并行;三是以促进产业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场外交易市场功能体系建设。具体举措为加强以产业为主导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建设,引入做市商制度与坚持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结合,建立以产业为单位的融资制度等三个方面。
于树青[3](2012)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目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寻求城镇品牌发展的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树立标杆打造龙头,增强城镇品牌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城镇品牌力拉动人口的主动合理流动,是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的关键。本研究运用品牌价值链与品牌生态位等品牌研究的前沿方向理论探封城镇品牌的有效成长模式,是我国目前城镇发展重大战略课题的需要。根据我国当前“小城镇、大战略”规划要求,依据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的实践需要和相应的理论研究的需要,在实践需要和理论研究需要的拉动下,本研究围绕城镇品牌价值链这一主线,展开本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快速城镇化结果必然将导致城镇品牌化,这是中国城镇化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趋势使然;然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实践需要,对这一领域的理论支撑研究空前迫切;同时,地点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国际大趋势,全球角度关于地点(地区)品牌、城市品牌等研究的崛起与兴盛,为城镇品牌研究创造了基础,蕴育了本研究所需要的“气候和土壤”等基础条件。快速城镇化与城镇建设的趋势是城镇品牌化。品牌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城镇品牌化是中国城镇化的行政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并举过渡、由被动行政推动型向主动市场拉动型过渡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从生态位视角,把城镇比拟生态元,有助于城镇经营者看清城镇所处的环境及生态系统构成状况,为城镇品牌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了隐喻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典型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界定了城镇品牌、低碳城镇品牌、城镇品牌生态位、城镇品牌价值链、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等概念内涵,分析了城镇品牌生态位与价值链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发展现状,回答了“城镇品牌生态位的构成因子有哪些”?“城镇品牌生态位构成因子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城镇品牌生态位怎样构建”?“城镇品牌价值链的构成因子有哪些”?“城镇品牌价值链如何构建”?“城镇品牌的管理对策与建议是什么”?以及“城镇品牌发展的主题方向在哪里”?等问题。第1章作为本研究的绪论部分,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切入点。主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镇质量问题,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战略态势,在分析城镇品牌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必然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确定了研究的问题与视角,界定了相关概念,拟定了研究方法,设计了研究的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规划了研究的整体结构框架。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目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主旨在于寻求城镇品牌发展的模式,以增强城镇品牌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城镇品牌力拉动人口的主动合理流动,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本研究运用品牌价值链与品牌生态位等品牌研究的前沿方向理论探封城镇品牌的有效成长模式,通过城镇品牌生态位的合理构建,为城镇品牌的成长奠定关键的战略定位基础,这是城镇品牌成长的关键奠基,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城镇品牌价值增长的动态链条,以城镇品牌价值链的打造为线索与流程,从战略与策略配合的角度构建城镇品牌成长的完整路线图,最终形成城镇生态位能够支撑城镇价值链的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第2章对于城镇品牌研究、品牌价值链研究以及品牌生态位研究分别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城镇品牌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按照基础支撑研究到应用研究的顺序,分别对品牌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以及地方品牌与城市品牌研究、城镇品牌研究、低碳城镇品牌研究等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系统归纳和评述;品牌价值链研究的评述,从国外起源研究梳理开始,进而分析了国内引进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发展研究动态;品牌生态位研究综述,按照基础研究到直接应用研究的脉络,分别分析归纳了生态位理论、品牌生态位理论、城镇品牌生态位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研究动态与趋势。第3章内容是属于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在本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理论,是本研究宏观层面的背景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并为本研究提供开阔的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视野,是孕育本研究主题的“空气与氛围”;品牌成长理论是本研究理论基础中的中观层面,是孕育本研究主题应用研究的直接营养“土壤”;品牌生态位理论与品牌价值链理论是属于本研究的具体应用的微观层面,兼具基础理论支撑与应用理论的双重作用。是孕育本研究主题的“优良品种”。本研究在城镇品牌发展背景理论、品牌成长理论(品牌理论发展动态与趋势、品牌生命周期理论、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品牌成长路径与测度理论、品牌资产积累理论)、品牌生态位理论以及品牌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扎实的品牌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支撑,提炼城镇品牌生态位与价值链构建等应用理论。第4章分析我国城镇品牌发展态势,首先分析了纵向时序视角下的城镇品牌发展脉络,从长远发展大脉络看,城镇发展经过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这样的轨迹。从中国建国以来看,中国城镇的改革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从城镇品牌角度分析中国城镇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城镇无品牌时期初期、城镇无品牌时期中期、城镇无品牌时期后期(或者称:城镇品牌化孕育期)、城镇品牌化初期。目前就城镇整体而言,中国正处于城镇品牌化初期。第5、6章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是本研究的核心重点内容之一,本部分在前面几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了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的机理模型、测量模型、优化策略以及管理建议。本部分创新性地构建了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路径模型与、城镇生态位测量指标体系以及测量模型,为后面的生态价值链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第7、8章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构建部分,在审视城镇的资源位能否支撑城镇品牌生态位,以及审视城镇品牌生态位能否支持你的品牌价值链基础上,聚焦如何构建城镇品牌价值链。思路是在城镇品牌价值链文献梳理前提下,归纳城镇品牌价值链理论研究与城镇品牌价值链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镇品牌价值链构成的因子与作用机理,进而创新性提出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对策并构建城镇品牌价值链模型。第9章山东近郊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研究--以个案为例,本章以山东济南近郊名镇仲宫镇为例,借用前面分析的城镇品牌生态位与价值链理论,诊视其生态位现状,分析其生态位再造与优化路径,提出其品牌生态位构架与价值链构造的建议与对策。包括:仲宫的实际生态位、潜在生态位、理想生态位分析;仲宫的生活生态位、生产生态位勾勒;提出其定位应以宜居与宜游为主,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突出农业加工业,旅游服务业与特色农业流通业,力促第六产业链形成;宜居与宜游为主,应强化生活生态位,把生活生态位的权重加大;提出目前仲宫镇生态位构建重在生境选择,品牌初创期的仲宫镇,生境选择是关键,首先进行生境选择,品牌成长过程中不断修复重叠度与分离度、泛化与特化程度、适宜度等,不断优化生态位,最终在种群中走协同进化之路。通过仲宫镇生态位的特化之路、仲宫镇生态位的态势场形成的品牌吸引力与辐射力,实现人们追求的“乡村都市”、“愿望乡村”的愿景。第10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研究的基本观点与结论,提炼归纳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表明了本研究的主要局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城镇品牌的研究中,首次从生态位视角,把城镇比拟生态元,有助于城镇经营者看清城镇所处的环境及生态系统构成状况,打开了城镇品牌研究的全新视角;首次构建了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城镇品牌价值链管理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城镇品牌生态位及其模型,包括城镇品牌微观生态位模型、TBE构成模型、城镇品牌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路径;构建了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及其模型、低碳城镇品牌价值链模型(要素与机理);提出了城镇“慢城”试点建议、城镇品牌色彩整合营销建议、城镇品牌生态位特化以解决职能重构现象的建议、构建“乡村都市”愿景的建议等。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这一领域与角度的研究与关注,激发更多的关于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情与灵感,理论上促进区域品牌特别是城镇品牌生态位与价值链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城镇品牌化实践中,对于相关的管理决策实践活动能够有所启发与借鉴价值。
包东喜[4](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柴小慧[5](2007)在《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造纸行业节能减排》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中国造纸企业在国家新出台的宏观政策节能减排的背景下,造纸企业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管理角度提出针对造纸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解决方案,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和论证。
韩岚岚[6](2006)在《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所得税负担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所得税的概述以及我国企业所得税负担现状,本文着重借助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利用平均实际税率ETR这一指标分行业和区域对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税负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行业和区域是影响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分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信息技术、电子、制造业等实际税率相对较低;而采掘业、金融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业等的实际税率相对较高。分地区对各年度的平均实际税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部和东部地区的税负较高,而西部地区和经济特区的税负较低,上海市的税负也比较低。
吴立群[7](2000)在《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文中认为 1994年青岛海王纸业股份公司改制前仅有员工715人,年利税260万元,到了1998年企业拥有员工2200多人,实现利税3602万元,成为我国加工特种纸生产的一颗新星,企业实现了经营体制的彻底改变和成功的自我跨越。
二、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出版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甄别 |
一、概念界定: 出版评论及其特征 |
二、概念甄别: 出版评论与出版理论、图书评论及其他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内容结构安排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三、论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
第一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近代新式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评论的孕育 |
一、近代新式出版事业的崭新格局 |
二、出版评论的孕育与初步实践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形成期(1912-1918) |
一、五四运动前民国出版业的发展变革 |
二、出版评论的文体自觉与定型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发展期(1919-1936) |
一、民国出版业步入黄金时代 |
二、发展期民国出版评论的表征 |
第四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转折期(1937-1945) |
一、抗战时期出版业的艰难前行 |
二、抗战时期出版评论的“非常态”发展 |
第五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异化期(1946-1949) |
一、出版业的复苏、磨难与孳新 |
二、走向异化的出版评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载体和文体 |
第一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体 |
一、普通读者评论主体 |
二、出版从业者评论主体 |
三、文人学者评论主体 |
四、官方背景管理者的评论主体 |
第二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载体 |
一、多元与集中: 民国出版评论载体的类型特征 |
二、规制与催化: 载体对出版评论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民国出版评论的文体 |
一、新闻体 |
二、论文体 |
三、杂感体 |
四、文艺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外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关于出版自由的学理讨论 |
第二节 对出版业的认知、监督和建议 |
一、对出版业认知的逐步深入 |
二、对书价问题的高度关注 |
三、对纸荒困境的专业探讨 |
四、对读书会现象的深入评议 |
第三节 对出版失范现象的批评 |
一、出版投机化的问题 |
二、盗版翻印的问题 |
三、淫书出版的问题 |
四、出版愆期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主题与内容:基于出版内生态的视角 |
第一节 对民国时期出版物的评论 |
一、关于教科书出版 |
二、关于大众通俗出版物出版 |
三、关于童书出版 |
第二节 对出版工作业务的评论 |
一、反映出版工作的甘苦 |
二、呈现出版商与着作者的纠葛 |
三、审视书业广告的运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国出版评论的效果及影响 |
第一节 出版评论引发出版机构内容生产的革新 |
第二节 出版评论推动外部管理制度的变化 |
一、出版评论与出版法制化 |
二、出版评论与出版物检查法令 |
第三节 出版评论促进出版文化观的形塑 |
一、建立正确的出版物价值取向 |
二、树立高尚的出版职业道德观 |
三、确立出版评论的批评规范 |
本章小结 |
结语: 脱嵌·协商·重塑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国年度出版评论目录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
二、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二、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创新之处 |
二、论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二章 产业成长与场外交易市场的相关理论探析 |
第一节 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二、产业成长的内涵及界定 |
三、产业成长的主要动力机制 |
第二节 场外交易市场的理论基础 |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内涵 |
二、场外交易市场的概念与功能 |
第三节 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的影响内容分析 |
二、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
第三章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及其促进产业成长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概况 |
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历程 |
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挂牌概况 |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功能发挥情况 |
三、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情况 |
四、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孵化功能发挥情况 |
第三节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概况 |
一、“新三板”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现状 |
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现状 |
第四节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场外交易市场发挥促进产业成长作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影响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 |
第四章 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经验 |
一、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
二、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功能发挥及其促进产业成长的效果 |
第二节 中国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经验 |
一、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 |
二、台湾场外交易市场功能发挥及其促进产业成长的效果 |
第三节 境外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经验总结 |
一、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契合产业成长的基本前提 |
二、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具有产业导向性特点 |
三、场外交易市场发挥融资功能需要集聚创业资本 |
四、场外交易市场应充分发挥交易功能 |
五、产业内融资的示范效应对场外交易市场发挥融资功能尤为重要 |
六、明确转板制度发挥孵化功能有利于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 |
第五章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一、指标选取 |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
一、模型设定 |
二、基于模型的计量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一、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 |
二、境外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产业成长的经验总结 |
三、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但功能依旧薄弱 |
四、我国场外交易市场有待更好地发挥促进产业成长的功能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场外交易市场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 |
二、以产业为主线,建立层级分明的场外交易市场 |
三、从促进产业成长出发,加快场外交易市场功能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表 |
附录二 实证结果 |
附录三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镇品牌化 |
1.1.2 城镇化重“量”到重“质”的转变 |
1.1.3 小城镇品牌发展的战略时机成熟 |
1.1.4 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需要 |
1.1.5 地点品牌崛起,地点品牌竞争成为国际大趋势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应用价值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城镇 |
1.3.2 城镇品牌价值链 |
1.4 研究方法与路径 |
1.4.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或问题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
1.4.5 技术路径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城镇品牌研究综述 |
2.1.1 品牌研究综述 |
2.1.2 地方品牌与城市品牌研究综述 |
2.1.3 城镇品牌研究综述 |
2.1.4 低碳城镇品牌研究的提出 |
2.2 品牌价值链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品牌生态位研究综述 |
2.3.1 生态位 |
2.3.2 品牌生态位 |
2.3.3 城镇品牌生态位 |
2.3.4 本部分的总结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相关基础理论 |
3.1 城镇品牌发展背景理论 |
3.1.1 增长极理论 |
3.1.2 集聚理论 |
3.1.3 城市化理论 |
3.1.4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
3.1.5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
3.2 品牌成长理论 |
3.2.1 品牌研究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 |
3.2.2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
3.2.3 品牌成长路径与测度理论 |
3.3 品牌生态位理论 |
3.3.1 生态位基本理论 |
3.3.2 品牌生态位理论 |
3.4 品牌价值链理论 |
3.4.1 波特价值链理论 |
3.4.2 品牌价值链理论模型 |
3.5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理论 |
3.5.1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概念提炼 |
3.5.2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理论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镇品牌发展态势分析 |
4.1 纵向时序视角下的城镇品牌 |
4.1.1 城镇无品牌时期初期 |
4.1.2 城镇无品牌时期中期 |
4.1.3 城镇无品牌时期后期 |
4.1.4 城镇品牌化初期 |
4.2 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4.2.1 城镇发展现状 |
4.2.2 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2.3 城镇现有模式归纳 |
4.3 城镇品牌发展态势分析 |
4.3.1 城镇品牌生态位重叠与职能重构 |
4.3.2 城镇品牌塑造倚重资源位忽视市场位 |
4.3.3 定位导向偏差 |
4.3.4 城镇品牌价值链条表现为断链或不均衡链 |
4.4 当前城镇品牌典型模式的生态位透视 |
4.4.1 资源观决定资源位 |
4.4.2 资源位独特 |
4.4.3 趋势也是资源 |
4.4.4 创造市场资源并拓展生态位 |
4.5 本章小结 |
5 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机理与测量模型构建 |
5.1 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机理 |
5.1.1 城镇品牌生态因子分析 |
5.1.2 城镇品牌生态因子作用机理与生态位优化模型 |
5.2 城镇品牌生态位测量与评估 |
5.2.1 城镇品牌成长的综合视角测度 |
5.2.2 城镇品牌成长的生态位视角测度 |
5.3 本章小结 |
6 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策略与管理要点 |
6.1 城镇品牌生态位优化策略 |
6.1.1 城镇品牌初创期的生态位构建重在生境选择 |
6.1.2 城镇品牌成长期的生态位构建重在适宜度的不断优化 |
6.1.3 城镇品牌成孰期以后的生态位构建重在协同进化格局的构建 |
6.1.4 食物链角度诊视与城镇品牌长寿基因培植 |
6.1.5 城镇品牌复合生态位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
6.2 城镇品牌管理要点与几点建议 |
6.2.1 城镇品牌生态位中的主体、资源、市场再定位 |
6.2.2 城镇品牌价值链再造 |
6.2.3 “木桶原理”与限制因子问题防范(危机预防:断链危险的防范) |
6.2.4 “木桶原理逆定理”与关键优势控制因子问题的解决 |
6.2.5 建议推行“慢城”典型示范试点 |
6.2.6 借鉴美国小城镇成功的秘诀 |
6.3 本章小结 |
7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构建核心与流程 |
7.1 当前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的核心—低碳 |
7.2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的构建流程 |
7.3 生态位视角的城镇品牌定位 |
7.3.1 主体要素梳理 |
7.3.2 定位准备--SWOT分析 |
7.3.3 品牌生态位适宜度确定 |
7.4 城镇品牌产品设计--以低碳城镇品牌为例 |
7.4.1 低碳城镇产品 |
7.4.2 城镇功能性产品 |
7.4.3 城镇内部品牌产品 |
7.5 本章小结 |
8 城镇品牌价值实现与价值链构建 |
8.1 城镇品牌聚合传播 |
8.1.1 城镇品牌整合营销传播 |
8.1.2 城镇品牌传播的“USP” |
8.1.3 城镇品牌色彩整合与色彩营销传播 |
8.1.4 创新扩散模型在城镇品牌传播中的应用 |
8.2 品牌体验与价值实现 |
8.2.1 体验经济时代到来 |
8.2.2 顾客满意 |
8.2.3 城镇顾客让渡价值 |
8.2.4 价值实现 |
8.3 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构建模型—以低碳城镇为例 |
8.3.1 主题—低碳 |
8.3.2 主体 |
8.3.3 本体 |
8.3.4 载体 |
8.3.5 路径 |
8.3.6 客体 |
8.3.7 价值体验 |
8.3.8 价值流动 |
8.4 本章小结 |
9 山东近郊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研究 |
9.1 山东近郊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分析 |
9.1.1 山东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
9.1.2 山东近郊城镇品牌生态位分析---以个案为例 |
9.1.3 山东近郊城镇品牌生态价值链分析---以个案为例 |
9.2 个案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 |
9.2.1 个案比较分析 |
9.2.2 对策建议 |
9.3 本章小结 |
10 总结与展望 |
10.1 结论与创新点 |
10.1.1 研究的结论 |
10.1.2 研究的创新 |
10.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10.2.1 研究局限性 |
10.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学术成果目录 |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
3.1.1 报纸创办 |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
3.5 H报业集团组建 |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
5.1.1 政治纪律 |
5.1.2 新闻宣传纪律 |
5.1.3 舆论导向管理 |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6)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企业所得税概述 |
2.1 企业所得税理论 |
2.2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特征 |
2.3 企业所得税的发展 |
2.3.1 西方所得税发展的一般规律 |
2.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发展归纳 |
2.3.3 1994 年以后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进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实证研究 |
3.1 企业税收负担理论 |
3.2 企业名义所得税负担与实际所得税负担 |
3.3 我国企业所得税负担现状分析 |
3.4 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实证设计 |
3.4.1 所得税负担的具体研究对象 |
3.4.2 研究设计及相关事项阐述 |
3.5 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
3.5.1 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总体趋势分析 |
3.5.2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负担水平的差异分析 |
3.5.3 不同区域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负担水平的差异分析 |
3.6 上市公司ETR背离执行税率原因分析 |
3.7 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所得税负担存在差异的影响 |
3.7.1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的主要内容 |
3.7.2 我国上市公司获得税收优惠的途径 |
3.7.3 税收优惠对于所得税负担存在差异的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节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四、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出版评论研究[D]. 曾建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2]场外交易市场发展促进产业成长研究[D]. 欧阳瑾娟. 武汉大学, 2014(01)
- [3]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研究[D]. 于树青.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4]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5]加强企业管理创新 推进造纸行业节能减排[J]. 柴小慧. 中华纸业, 2007(08)
- [6]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税负实证研究[D]. 韩岚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6(08)
- [7]青岛海王纸业腾飞的双翅——股份制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J]. 吴立群. 造纸信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