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焊接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工业提速(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军[1](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庞丰宇[2](2021)在《管线钢中厚板激光诱导电弧全位置焊接工艺与性能》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全高效运输石油天然气愈发重要。管道运输是一种石油天然气运输的经济方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五大运输业。为了提高输送效率,石油运输管道正不断朝着更大口径、厚壁的方向发展。在长输管线工程建设中,焊接效率与焊接质量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施工效率以及管道后期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管道施工焊接主要采用手工电弧焊和双面自动焊方法,前者存在着质量稳定性差、效率低、对操作者经验依赖程度高等问题,后者则成本高导致普及程度仍较低。低能耗激光诱导MAG电弧焊接技术是一种以电弧为主、激光辅助的新型复合焊接技术,采用平均功率为500W左右的脉冲激光诱导增强电弧,进而提高电弧能量密度,在较小的热输入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焊接效果,具有绿色节能、工艺适应性强、成形成性精确可控等优势。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将激光诱导复合焊接技术引入到管道全位置焊接中,重点开展管线钢全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自动化焊接工艺、性能及示范应用研究。本文采用脉冲激光诱导MAG电弧复合热源分别对16mm厚X65、20mm厚X80管线钢进行全位置单面焊双面自由成形及受力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熔池主要受到电弧压力、重力、表面张力、熔池壁对熔池的粘附力及激光的烧蚀压力共同作用。焊接热输入是影响全位置打底焊内凹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热输入的增加使得熔池体积增大,熔池所受重力增大,流动趋势增强,导致打底焊内凹缺陷变大。90°、180°位置对热输入较为敏感,135°对热输入参数最为敏感,临界热输入值最低。通过调控焊接电流、焊接速度以及焊枪角度匹配,可促进熔池受力平衡并减弱熔池流动,激光对于电弧的诱导作用使得单道熔深达到5mm以上的同时获得良好背部成形。X65和X80管线钢分别采用五层五道和六层六道分段焊接工艺,通过综合调控焊接速度、摆动频率、摆动宽度以及两边停留时间实现管道全位置焊接各角度打底、填充、盖面的良好成型。各项力学性能测试表明,X65、X80管线钢均断裂在母材区,抗拉强度与母材相当,冲击韧性均达到标准。最后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搭建大庆石油管道局生产一线管道全位置焊接实验平台,并对现场焊接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完成现场设备安装调试,成功实现现场应用。
王冰,郝庆乐,黄森,程战,丁天然,秦建,龙伟民[3](2021)在《优化焊接产业 支撑制造强国》文中研究说明焊接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撑着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能源、化工、机械及电子等众多领域的产业发展。21世纪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全面的升级和技术创新,优化焊接产业迫在眉睫。焊接材料、工艺、装备的交叉融合发展是促进焊接技术快速进步的关键。焊接过程的安全、健康与环境越加重要,随着焊接材料向低能耗、高效率、优质化方向发展,焊接技术向柔性化、复合化、绿色化方向创新,焊接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型,我国已成为焊接技术应用和输出大国。加大焊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批规模与效益并举,极具持续发展潜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专、精、特、新"世界品牌企业,是从事焊接制造者的历史责任,也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刘敬萱[4](2020)在《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可热处理强化的6005A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挤压性能和优异的耐蚀性能等特性,成为我国高速列车车体制造的主要材料。由于焊接结构在高速列车生产制造中占据非常核心的地位,铝合金的焊接技术直接关乎到轨道车辆的服役质量、使用寿命和安全运营。搅拌摩擦焊(FSW)可以有效避免以往焊接技术中存在的一系列冶金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焊接技术。本文对不同焊接工艺参数的6005A合金FSW接头的宏观及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并且着重研究微观组织对接头疲劳性能和腐蚀行为的影响机理,最终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焊接接头的焊接参数区间。另外,同时开展了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的研究,探索材料放置顺序对异种FSW接头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研究了 6005A合金FSW接头组织演变规律。母材(BM)的晶粒组织呈等轴状,晶粒内部分布大量针状的β"相。由于搅拌针直接作用,焊核区(WNZ)受到工具直接作用发生再结晶,大角度晶界比例增大,晶粒尺寸显着下降;晶内β"相全部回溶至Al基体,在随后的室温停放过程发生自然时效,形成原子团簇和GP区;热力影响区(TMAZ)在晶粒间作用力和热输入的耦合作用下发生不完全再结晶,晶粒受到搅拌针牵引作用呈现拉长状,晶内存在大量位错;热影响区(HAZ)晶粒形态与BM保持一致,晶内主要存在β’相和Q’相,随着焊接热输入的增加,β’相和Q’相的数量减少,尺寸增大。研究了焊接参数对6005A铝合金FSW接头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6005A铝合金FSW接头显微硬度分布曲线呈W型,硬度最低值位于HAZ。HAZ的软化主要和β"相数量减少和β’、Q’相粗化有关。过大的焊接热输入会造成FSW接头HAZ进一步软化,而热输入不足会使FSW接头形成孔洞、未焊合等焊接缺陷。因此,经过对焊接参数的优化后获得适宜的参数范围:搅拌头转速1500rpm,焊接速度500~900mm/min;焊接速度700 mm/min,搅拌头转速1500~2400 mm/min。研究了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的疲劳行为。结果表明,焊接参数对焊接接头疲劳性能影响显着。接头的疲劳强度与焊接热输入呈负相关。当焊接速度和搅拌头转速分别为700 mm/min和2400 rpm时,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最大。FSW接头WNZ和HAZ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均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或搅拌头转速的减小而增大,WNZ比 HAZ具有更好的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HAZ内的β’相和Q’相满足位错切过机制,相尺寸越大,裂纹扩展所需的功越小,则裂纹扩展速率越低。另外,残余应力是造成裂纹扩展速率增大的原因之一,HAZ附近的残余应力远大于WNZ,导致HAZ的裂纹扩展速率增大。研究了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的晶间腐蚀、剥落腐蚀和应力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焊接热输入减小,接头的耐蚀性能显着下降。与WNZ相比,HAZ具有更大的腐蚀敏感性。随着焊接速度增大或搅拌头转速减小,WNZ的腐蚀模式从点蚀逐渐发展为点蚀+局部晶间腐蚀,HAZ的腐蚀模式从局部晶间腐蚀发展为全面晶间腐蚀。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HAZ的自腐蚀电位低于WNZ,表明HAZ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热力学可能性更高。随着焊接速度增大或搅拌头转速减小,WNZ和HAZ的自腐蚀电位和电化学阻抗均逐渐降低。WNZ大角度晶界比例高,增大了晶界的界面能,使晶界更易受到酸性介质的侵蚀;减少HAZ晶界上Mg2Si相的数量,增大间距,可以有效的降低腐蚀敏感性。研究了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由于6005A合金塑性流动性要优于7N01合金,当6005A合金位于前进侧时,接头WNZ内两种合金的混合更加充分。所有工艺条件下接头的拉伸断裂均发生在6005A合金一侧的HAZ。当7N01合金位于前进侧时,WNZ内7N01合金发生塑性变形产生更多的热量,造成HAZ进一步软化,使接头抗拉强度略有下降;WNZ内两种合金混合程度较差,疲劳裂纹沿着两种合金交界处扩展,显着降低了接头的疲劳性能。6005A和7N01合金具有较大的电位差,使接头WNZ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偶腐蚀,其中7N01合金作为阳极发生严重腐蚀,而6005A合金由于阴极保护机制,未发生明显的腐蚀。
王永峰[5](2020)在《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电-热-力耦合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电连接技术是电动汽车电池成组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电导线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单体与单体之间的电连接,而电导线接头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的安全性。因此,全球的各大汽车制造商对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的电连接技术和接头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实际工况下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的电-热-力耦合特性进行研究,是提高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安全性的重要途经。首先,根据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的实际工况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超声波焊接工艺下电导线接头电-热-力耦合数值模型,并把实际工况作为边界条件加载到电导线接头数值模型上,分析接头在电-热-力耦合场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性能。对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加载不同倍率的放电电流,得知接头温度分布规律为接头左端至接头右端温度逐步增大。接头应力分布呈现出两端大、中心小的分布规律,右端应力增长速度最快,也是接头上应力值最大和最先发生屈服失效的部位。当动力电池放电倍率达到16C的时候,接头右端一点首先发生屈服失效,当放电倍率高达21C后,接头右端失效区域开始增大,并向中间部位扩散,之后接头左端发生屈服失效,接头综合表现为两端失效向中间扩撒,直至接头完全失效。分析了外部环境温度对接头力学性能影响。取电池最佳工作环境温度10~35℃作为边界条件加载到接头模型上,发现随着外部环境温度上升,接头应力会逐渐增加,但是总体增幅相对较小。此外,通过改变接头周围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来模拟接头外界的散热情况,设置对流换热系数区间为5~25(W/M2·℃),以此作为边界条件进行加载,发现随着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逐渐增加,接头应力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接头应力变化幅度相对更小,可以认为接头在实际外界环境工况下力学性能表现稳定。对电导线接头加载两种不同频率的温度循环载荷,得出接头上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接头的左端,通过对比加载两种不同频率的温度循环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发现接头Von Mises应力与剪切应力的变化趋势和加载的温度载荷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可见温度对接头的作用十分明显,温度是接头失效的重要原因。取电动汽车在路面上行驶时动力电池放电电流与时间关系曲线中的一个时间段数据作为接头模型输入的边界条件,发现随着工况电流载荷的增加,接头中间部位受到热应力而产生较大的位移,膨胀中心靠近接头右端,接头上的应力呈现出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趋势,导线接头靠近线颈处的应力应变最大。
邵童阁[6](2020)在《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列车轻量化已经成为目前轨道交通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铝合金因较小的密度和较高的比强度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行业,激光焊接铝合金相比于传统的电弧焊等焊接方法具有焊接效率高,焊接接头质量较好的优势,针对高速列车用6082-T6铝合金的众多焊接需求,本文采用激光填丝焊接和激光-MIG复合焊接的方法对6082-T6铝合金平板对接的焊接工艺与机理进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了激光填丝焊和激光-MIG复合焊的焊接工艺参数(激光功率、送丝速度、焊接速度、离焦量以及光丝间距等)对接头成型、接头力学性能、微观组织演变以及焊接缺陷的影响,初步确定两种激光焊接方法一定范围内的理想焊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成型良好的激光填丝焊理想焊接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1900W,焊接速度0.9m/min,离焦量-4mm,保护气流量20L/min;激光-MIG复合焊最佳工艺参数为离焦量0mm,光丝间距3mm,激光功率1900W,焊接速度0.6m/min,送丝速度4m/min,保护气流量20L/min。采用显微组织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的方式评价激光填丝焊成型良好的焊接接头,发现接头焊缝区主要由树枝状β-Zn固溶体及网状α-Al固溶体结构组成,热影响区主要为条块状的柱状晶,在最佳工艺参数下,显微硬度最低值为80HV,抗拉强度为300MPa,延伸率为3.60%,随着激光功率增加和焊接速度减小,焊接接头晶粒尺寸逐渐增大,接头力学性能下降;激光-MIG复合焊焊接接头焊缝中心显微组织主要为细小的等轴晶,过渡区为垂直熔合线方向生长的柱状晶,焊接接头上部分电弧区组织相比下部分激光区组织晶粒尺寸以及过渡区宽度均增大,在最佳工艺参数下显微硬度最低值为95HV,抗拉强度为313MPa,延伸率为6.149%。6082-T6铝合金由于合金成分和焊接性,在激光焊接过程中易出现热裂纹以及气孔等焊接缺陷,对成型良好的激光填丝焊焊缝和激光-MIG复合焊缝进行焊接缺陷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激光-MIG复合焊相比于激光填丝焊焊接接头热裂纹倾向较小、气孔率较低。由于激光-MIG复合焊接过程中添加的ER4047焊丝中的Mg、Si合金元素的添加,调控焊缝中的合金元素含量,降低焊缝热裂纹倾向;与此同时复合焊中的MIG热源可以增加激光匙孔半径、增强等离子体的辐射能力并稀释等离子体,同时增强焊缝熔池的流动,加速气泡逸出焊缝,降低气孔率。
刘强[7](2020)在《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行车密度不断增大。各种铁路伤损不断,现场维修任务繁重。高速铁路需要实现钢轨的无缝连接,传统的钢轨焊接方法存在设备庞大、接头质量不理想以及焊接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钢轨现场原位焊接修复的要求。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由于开坡口窄,具有焊接线能量低、焊接效率高、接头韧性强等优点,且设备简单,只要焊接参数匹配的合理,可以得到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有望用于钢轨现场原位修复焊接。钢轨维修现场的恶劣环境对钢轨超窄间隙焊接装置的便携性和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三菱公司的第三代PLC FX3U-64MR/ES-A及DA模块FX3U-4DA为核心控制器,配合悬臂梁式四自由度焊枪行走机构以及通用公司的模拟焊机NB-500T,研制了适用于钢轨现场维修的超窄间隙焊接装置,并进一步对焊接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焊接参数预设定方法,通过对焊接过程电信号的分析,得到了超窄间隙焊接过程平稳的电弧稳定性量化指标范围,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焊接参数与焊缝成形质量指标之间的灵敏度,结合焊接过程稳定性和焊缝成形质量对预设定焊接参数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焊接质量。基于LabVIEW开发了集焊接信号采集、分析与焊接参数设定控制为一体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LabVIEW与PLC通讯,实现了焊接参数的远程给定。同时将焊接过程操作控制部分做成一个手柄,焊接时,只需输入当前焊道的坡口宽度,由系统匹配相应的焊接参数,也可手动对相关焊接参数进行调整,待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后,可以操纵手柄进行焊枪的对中、焊接的启停等焊接过程控制。最后利用上述试验平台及方法进行了异种钢轨对接焊接试验,得到适用于该异种钢轨对接的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并结合焊接过程电信号对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熔池的形成做了分析,为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刘超[8](2020)在《Q345NQR2耐候钢薄板激光焊接接头拉伸与疲劳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铁路运输领域得到飞速发展,铁路列车车体制造行业已经具备应用激光焊接技术的能力。本文以2mm厚Q345NQR2薄板耐候钢为研究对象,对激光焊对接接头及搭接角焊缝接头微观组织、拉伸及疲劳性能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对焊接接头微观金相组织、硬度分布进行观察与分析;然后对激光焊接接头拉伸性能及疲劳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与相同板厚组合电弧焊接接头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搭建焊接接头模型,模拟接头疲劳加载时应力分布情况,结合试验结果检验仿真模型可靠性。微观组织分析表明:激光焊接试件成型良好无气孔析出,焊缝金属表面平整,焊接接头呈V字型,单侧热影响区宽度约为0.4mm。熔合线内生成向焊缝中心长大的柱状晶组织,焊缝金属区微观组织呈柱状晶分布。晶内珠光体占比较大,其余为少量分布的针、块状铁素体。焊缝金属平均硬度最高,热影响区次之,母材区最低,且激光焊焊缝金属区平均硬度略高于电弧焊。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焊对接接头最大力为28.28KN,母材位置断裂;搭接角焊缝接头最大力为25.92KN,焊趾附近位置断裂,拉伸过程中内板逐渐发生偏折,断裂偏折角度达到18°左右。激光焊接试件拉伸性能优于电弧焊,接头强度满足目前评估标准。疲劳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焊对接接头疲劳极限为13.53KN;搭接角焊缝接头疲劳极限为4.89KN。激光焊接接头疲劳裂纹萌生在焊缝金属背面,沿45°方向穿透焊缝金属,疲劳裂纹以小角度向母材方向偏转,进入母材后沿垂直载荷方向继续延伸直至完全贯穿试件。相同接头型式,激光焊接接头疲劳极限是电弧焊接接头的1.4倍左右。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结果表明:母材、电弧焊焊缝金属与激光焊焊缝金属三者中,激光焊焊缝金属处疲劳裂纹门槛值最大,最难萌生疲劳裂纹,同时扩展阶段速率稳定区域最长。相同应力强度因子范围△K下,激光焊焊缝金属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最慢。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焊对接接头最大应力集中位置在焊跟处,搭接角焊缝接头最大应力集中位置在内外板间隙处。应力集中位置与实际试验断裂位置相符,试样断裂偏折角度相同,模型搭建有效。
乔冰彬[9](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张文钺[10](2005)在《21世纪我国能源开发与焊接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文中提出概述了21世纪我国能源开发和降低环境污染的战略性思考,探讨了新世纪焊接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何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以及面临新一代钢材问世的焊接技术和焊接材料的重大变革。
二、焊接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工业提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焊接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工业提速(论文提纲范文)
(2)管线钢中厚板激光诱导电弧全位置焊接工艺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油气管道焊接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气管道的发展情况: |
1.2.1 手工电弧焊接技术 |
1.2.2 半自动焊接技术 |
1.2.3 自动焊接技术 |
1.2.4 管道焊接最新技术 |
1.3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
1.3.1 激光焊接技术的提出 |
1.3.2 激光-电弧复合技术的分类 |
1.3.3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进展 |
1.3.4 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管道领域的应用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
2.2.1 激光诱导电弧复合焊试验设备 |
2.2.2 焊接接头组织分析 |
2.2.3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
3 X65 管线钢激光诱导电弧典型位置焊接工艺 |
3.1 激光诱导电弧典型位置焊接受力分析 |
3.2 焊接参数对X65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各位置背部成型的影响 |
3.3 激光诱导电弧X65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接头微观组织 |
3.3.1 焊缝区微观组织 |
3.3.2 熔合线区微观组织 |
3.3.3 母材区微观组织 |
3.4 激光诱导电弧X65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力学性能 |
3.4.1 拉伸性能 |
3.4.2 冲击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4 X80 管线钢激光诱导电弧典型位置焊接工艺 |
4.1 焊接参数对X80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各位置背部成型的影响 |
4.2 摆动焊接参数对填充盖面焊接成型的影响 |
4.2.1 行走速度 |
4.2.2 摆动频率 |
4.2.3 摆动幅度 |
4.2.4 两边停留时间 |
4.2.5 各参数综合调控成型规律 |
4.3 激光诱导电弧X80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接头微观组织 |
4.3.1 焊缝区微观组织 |
4.3.2 熔合线区微观组织 |
4.3.3 母材区微观组织 |
4.4 激光诱导电弧X80 管线钢典型位置焊接力学性能 |
4.4.1 拉伸性能 |
4.4.2 冲击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5 管道全位置焊接现场工艺试验 |
5.1 现场试验平台搭建 |
5.1.1 管道激光诱导电弧复合焊枪机械耦合设计研究 |
5.1.2 全位置焊接设备移动平台 |
5.2 现场管道全位置焊接流程及工艺参数 |
5.2.1 现场焊接设备与焊接工艺流程 |
5.2.2 现场焊接工艺研究 |
5.3 现场焊接问题及解决方法 |
5.3.1 全位置焊接参数渐变调节 |
5.3.2 激光枪头防飞溅保护装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优化焊接产业 支撑制造强国(论文提纲范文)
1 序言 |
2 制造强国发展 |
2.1 中国制造业现状 |
2.2 中国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
2.3 制造强国之路 |
3 焊接产业现状 |
3.1 焊接材料发展现状 |
3.2 焊接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
3.3 焊接装备自动化发展现状 |
3.4 焊接安全、健康与环境 |
3.5 焊接产业发展之路 |
4 结束语 |
(4)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速列车车体铝合金的应用及发展现状 |
1.1.1 国内外铝合金车体发展历程 |
1.1.2 高速列车用铝合金材料发展历程 |
1.2 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研究进展 |
1.2.1 同种铝合金FSW接头 |
1.2.2 异种铝合金FSW接头 |
1.3 铝合金焊接接头疲劳行为研究现状 |
1.4 铝合金焊接接头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路线 |
2.2 实验材料 |
2.3 搅拌摩擦焊实验 |
2.4 微观组织表征与分析 |
2.4.1 光学显微镜(OM)观察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子背散射(EBSD)观察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 |
2.5 性能检测 |
2.5.1 常规力学性能测试 |
2.5.2 疲劳性能测试 |
2.5.3 耐蚀性能测试 |
2.5.4 残余应力测试 |
2.5.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3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研究 |
3.1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特点 |
3.1.1 接头宏观组织 |
3.1.2 接头微观组织 |
3.1.3 接头常规力学性能 |
3.2 焊接速度对6005A铝合金FSW接头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焊接速度对接头组织的影响 |
3.2.2 焊接速度对接头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搅拌头转速对6005A铝合金FSW接头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1 搅拌头转速对接头组织的影响 |
3.3.2 搅拌头转速对接头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接头焊核区晶粒的演变机制 |
3.4.2 接头热影响区析出相的演变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疲劳行为研究 |
4.1 6005A铝合金FSW接头高周疲劳行为 |
4.1.1 高周疲劳S-N曲线分析 |
4.1.2 疲劳断口分析 |
4.2 6005A铝合金FSW接头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
4.2.1 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分析 |
4.2.2 断口分析 |
4.3 分析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6005A铝合金FSW接头腐蚀行为研究 |
5.1 6005A铝合金FSW接头晶间腐蚀行为研究 |
5.1.1 接头晶间腐蚀特性 |
5.1.2 焊接参数对接头晶间腐蚀行为的影响 |
5.2 6005A铝合金FSW接头剥落腐蚀行为研究 |
5.3 6005A铝合金FSW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研究 |
5.3.1 6005A铝合金应力腐蚀特性 |
5.3.2 焊接参数对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接头的电化学特性 |
5.4.2 微观组织对接头腐蚀行为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
6.1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宏观组织观察 |
6.2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微观组织特点 |
6.3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力学性能特点 |
6.4 6005A/7N01异种铝合金FSW接头腐蚀性能研究 |
6.4.1 接头晶间腐蚀特性 |
6.4.2 接头应力腐蚀行为研究 |
6.4.3 电化学特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电-热-力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电池系统电连接技术研究 |
§1.2.3 圆柱形锂电池正端盖结构组成 |
§1.2.4 超声波铝丝焊接技术在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连接上的运用原理 |
§1.2.5 电池系统超声波铝丝焊接接头成形工艺过程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有限元方法的优势及其分析步骤 |
§2.2 有限元软件COMSOL多物理场强耦合分析 |
§2.2.1有限元软件COMSOL特点 |
§2.2.2 电导线接头多物理场强耦合分析 |
§2.3 导热过程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2.4 传热方式分析 |
§2.5 三维电热力耦合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导线接头模型建立及仿真研究 |
§3.1 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数值建模结构分析 |
§3.2 电导线接头数值建模流程 |
§3.3 电导线接头数值模型假设 |
§3.4 接头几何模型的建立 |
§3.5 实现多物理场强耦合方式的材料属性赋予 |
§3.6 边界条件的处理和设置 |
§3.7 有限元网格划分 |
§3.8 求解器设置 |
§3.9 多物理场耦合参数化扫描和辅助扫描的应用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导线接头多物理场强耦合特性分析 |
§4.1 接头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失效过程及危险部位分析 |
§4.2 不同频率温度循环载荷下的电导线接头热力耦合失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热-力耦合场作用下外部环境和放电倍率对电导线接头应力的影响分析 |
§5.1 电-热-力耦合场作用下外部环境温度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 电-热-力耦合场作用下电导线接头散热条件对接头的影响分析 |
§5.3 电-热-力耦合场作用下电池不同放电倍率对电导线接头应力变化分析 |
§5.4 实际工况下电导线接头电-热-力耦合分析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焊接原理 |
1.2.2 6082铝合金不同焊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6XXX铝合金激光填丝焊接研究现状 |
1.2.4 6XXX铝合金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
2.1.1 试验材料选择 |
2.1.2 试验设备 |
2.1.3 试验准备 |
2.2 组织结构分析 |
2.2.1 金相组织 |
2.2.2 物相及断口分析 |
2.3 力学性能分析 |
2.3.1 显微硬度测试 |
2.3.2 力学拉伸测试 |
第三章 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工艺与成型 |
3.1 激光填丝焊接 |
3.1.1 离焦量对接头成型的影响 |
3.1.2 激光功率和激光速度对接头成型的影响 |
3.2 激光-MIG复合焊接 |
3.2.1 光丝间距对接头成型的影响 |
3.2.2 激光功率对接头成型的影响 |
3.2.3 送丝速度对接头成型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组织与力学性能 |
4.1 接头显微组织 |
4.1.1 激光填丝焊接 |
4.1.2 激光-MIG复合焊接 |
4.1.3 激光功率对复合焊接显微组织的影响 |
4.2 接头显微硬度 |
4.2.1 激光填丝焊接 |
4.2.2 激光-MIG复合焊接 |
4.3 接头拉伸性能 |
4.3.1 激光填丝焊接 |
4.3.2 激光-MIG复合焊接 |
4.3.3 接头断口扫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缺陷形成与抑制机理 |
5.1 热裂纹缺陷 |
5.1.1 热裂纹形成机理 |
5.1.2 热裂纹倾向分析 |
5.1.3 热裂纹抑制措施 |
5.2 气孔缺陷 |
5.2.1 焊接气孔缺陷形成机理 |
5.2.2 激光焊接气孔缺陷 |
5.2.3 激光-MIG复合焊抑制气孔缺陷机理 |
5.3 铝合金激光焊接气孔防治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7)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轨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超窄间隙焊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设定值给定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 |
2.1 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 |
2.2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要求 |
2.3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组成 |
2.3.1 焊枪行走机构 |
2.3.2 超窄间隙焊接专用板式焊枪 |
2.3.3 超窄间隙焊接电源 |
2.3.4 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器 |
2.4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控制系统的实现 |
2.4.1 控制系统原理 |
2.4.2 焊接电源输出控制 |
2.4.3 焊枪行走机构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与调控 |
3.1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问题的描述 |
3.2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方法 |
3.2.1 基于CBR的焊接参数预设定 |
3.2.2 基于焊接过程信号的反馈 |
3.2.3 基于单道焊缝成形质量的反馈 |
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系统 |
3.3.1 超窄间隙焊接数据采集系统 |
3.3.2 焊接参数设定系统人机界面 |
3.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的实现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超窄间隙焊接过程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超窄间隙焊接熔滴过渡分析 |
4.3 超窄间隙焊接电信号的滤波 |
4.4 电弧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
4.5 试验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窄间隙焊接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钢板对接超窄间隙焊接实验 |
5.2.1 焊接实验设计 |
5.2.2 焊接试件制作及焊接注意事项 |
5.2.3 焊接参数优化设定 |
5.3 基于NM400和Q235的异种钢轨对接试验 |
5.3.1 钢轨对接焊接工艺步骤 |
5.3.2 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 |
5.3.3 槽型钢轨和辙叉的超窄间隙焊接熔池形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系统PLC程序 |
(8)Q345NQR2耐候钢薄板激光焊接接头拉伸与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耐候钢铁路列车研究与发展 |
1.2.1 耐候钢铁路列车材料特点 |
1.2.2 耐候钢铁路列车的发展 |
1.3 铁路列车焊接技术的发展 |
1.3.1 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 |
1.3.2 激光焊接技术在轨道客车中的应用 |
1.4 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研究与发展 |
1.4.1 疲劳性能的研究意义 |
1.4.2 疲劳性能评定方法 |
1.5 有限元分析的应用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焊接试样的制备 |
2.3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
2.3.1 显微组织分析 |
2.3.2 维氏硬度分布分析 |
2.3.3 激光焊接接头拉伸性能试验 |
2.3.4 激光焊接接头疲劳性能试验 |
2.3.4.1 疲劳试验 |
2.3.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组织与拉伸性能研究 |
3.1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研究 |
3.1.1 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 |
3.1.2 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 |
3.2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硬度分布与对比 |
3.3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拉伸性能研究与对比 |
3.3.1 激光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研究 |
3.3.2 激光焊对接接头与搭接角焊缝接头拉伸性能对比研究 |
3.3.3 激光焊与电弧焊接接头拉伸性能对比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 |
4.1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研究与对比 |
4.1.1 S-N曲线数据处理 |
4.1.2 激光焊对接接头疲劳强度研究 |
4.1.3 激光焊搭接角焊缝接头疲劳强度研究 |
4.1.4 激光焊对接接头与搭接角焊缝接头疲劳强度对比研究 |
4.1.5 激光焊与电弧焊接接头疲劳强度对比研究 |
4.2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与对比 |
4.2.1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曲线的数据处理 |
4.2.2 激光焊、电弧焊接接头与母材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对比研究 |
4.3 Q345 耐候钢激光焊接接头断裂模式分析 |
4.3.1 激光焊接接头疲劳断裂模式 |
4.3.2 激光焊对接接头疲劳断口分析 |
4.3.3 激光焊搭接角焊缝接头疲劳断口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BAQUS的耐候钢激光焊有限元分析 |
5.1 激光焊接接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1.1 材料属性定义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
5.1.3 有限元网格划分方法 |
5.1.4 施加约束与载荷 |
5.2 激光焊接接头应力集中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激光焊对接接头应力集中分析与讨论 |
5.2.2 激光焊搭接角焊缝接头应力集中分析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焊接技术的发展为汽车工业提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D]. 李泽军. 吉林大学, 2021
- [2]管线钢中厚板激光诱导电弧全位置焊接工艺与性能[D]. 庞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优化焊接产业 支撑制造强国[J]. 王冰,郝庆乐,黄森,程战,丁天然,秦建,龙伟民.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21(02)
- [4]6005A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研究[D]. 刘敬萱.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1)
- [5]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电导线接头电-热-力耦合特性研究[D]. 王永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6082铝合金激光焊接工艺与机理研究[D]. 邵童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7]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D]. 刘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8]Q345NQR2耐候钢薄板激光焊接接头拉伸与疲劳性能研究[D]. 刘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9]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10]21世纪我国能源开发与焊接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 张文钺. 焊接技术, 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