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肝硬化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临床观察(摘要)

51例肝硬化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临床观察(摘要)

一、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袁恺[1](2013)在《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蜂针结合镇痛药对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蜂针在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中所起的作用,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60例病人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肿瘤科及针灸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为镇痛药配合蜂针治疗。对照组仅予镇痛药治疗。三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治疗前予测量卡氏评分(KPS)、体力状况评分(PS)以选择纳入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取患者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DNA;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疗程结束后24小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治疗前后数据的变化。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三个疗程结束时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此时两组总疗效基本一致;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束24h总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疗程结束后24h,治疗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2)VAS评分比较,先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经球形检验,P=0.933,P>0.05,不拒绝球形假设,对上述资料行单变量方差分析。主体间效应的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体内效应的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疼痛情况比对照组更有改善。(3)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方面无显着差异;两组镇痛维持时间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镇痛维持时间要长于对照组。(4)HAMD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0.05,提示二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抑郁程度比对照组为轻;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抑郁程度比治疗前为轻;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抑郁程度无明显变化。(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红细胞比较, 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红细胞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无明显变化。(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小板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血小板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血小板增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比治疗前为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无明显变化。(7)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白细胞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白细胞增加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比治疗前为高;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无明显变化。(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谷草转氨酶比较,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谷草转氨酶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谷草转氨酶比治疗前为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变化。(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谷丙转氨酶比较, P>0.05,说明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比治疗前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无明显变化。(10)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HBV-DNA比较,P>0.05,提示二者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HBV-DNA载量比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载量比治疗前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对照组治疗前后HBV-DNA无明显变化。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2.镇痛药配合蜂针组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控制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而且前者能显着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3.镇痛药配合蜂针组治疗能显着升高白细胞、血小板的值,在调节免疫方面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镇痛药配合蜂针组能降低患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值,并能降低患者HBV-DNA载量,提示镇痛药配合蜂针组在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方面要好于单纯镇痛药组。

朱清静[2](2006)在《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1) 探讨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损伤及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2) 探讨丹黄方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1) 113只Wistar大鼠,雄性56只,雌性57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8只)、急性肝衰竭组(25只)、丹黄方大剂量组(20只)、丹黄方中剂量组(20只)、丹黄方小剂量组(20只)、促肝细胞生长素组(20只)。试验第2天除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用TAA600mg/kg-1体重皮下注射造模,24h后相同剂量重复注射1次。试验开始至实验结束,正常组、急性肝衰竭模型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生理盐水5ml·kg-1灌胃,丹黄方大、中、小剂量组分别给等体积/重量比的相应药物灌胃(三组分别给予丹黄方成人等效剂量、成人等效剂量的5倍、成人等效剂量的10倍剂量进行灌胃);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动物每日皮下注射5ml混合液(10%葡萄糖3ml、含适量生理盐水与20μmol/L KCl 2ml)以防低血糖,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促肝细胞生长素2mg/kg体重溶于上述防止低血糖的混合液中,每日皮下注射1次,持续3d,观察造模后48h内大鼠病死率.并于第2次注射TAA后24h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肝功能(ALT、AST、TB),ABC-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迅速取肝组织,用10%甲醛液中固定,石蜡切片,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及有丝分裂指数。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法(SP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肝再生信号调节蛋白α1和白细胞分化抗原1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14mRNA的表达。 (2) 雄性Wistar大鼠24只,体重230~250g,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肝切除手术组)、丹黄组和pHGF组4组,每组6只。大鼠自由喂养1周后,术前12h禁食,6h禁饮。丹黄组和pHGF组于手术前3天至实验结束,每日1次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1体重、灌胃丹黄方10g·kg-1体重、和灌胃生理盐水4.0ml·kg-1体重、腹腔注射pHGF1 ml/100g,假手术对照组、肝切除手术组模型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0.85%生理盐水1 ml/100g,同时两组分别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按照Higgins和Panis等介绍方法无菌条件下操作。1%戊巴比妥钠(用量40mg/kg体重-1)皮下注入麻醉动物,固定在自制的简易手术台上,剪去上腹部鼠毛,体积分数为2%的碘酊消毒,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脱碘,盖洞巾,在大鼠上腹部做一个纵形长约1cm的切口,拉出左叶和中叶,用手术线在左叶和中叶根部结扎,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占70%),术毕皮下给予生理盐水1ml,缝合刀口,消毒。假手术组动物仅开腹翻动肝左叶和中叶,不作肝叶切除,术后自由饮食水,所有动物无1例死亡。除正常组大鼠仅进行肝叶的牵拉,其余大鼠均进行70%肝叶切除复制模型。48h后,杀死动物,迅速取肝组织,采用异硫氰酸胍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细胞癌基因fosmRNA、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肝再生因子-1mRNA、神经生长因子诱导的抗增殖相关分泌蛋白mRNA、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mRN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

宋闽宁,黄文棋,夏挺[3](2000)在《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文中认为 目的:为探讨肝硬变腹水患者腹水中抗酸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姜—纳法抗酸染色,以及常规检查观察80侧次肝硬变腹水患者。结果: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达64%,且多无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将51例阳性腹水29例阴性腹水对照观察发现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与总胆红素的增高呈正相关,统计学处理P<0.01。腹水细胞数两组对照无

宋闽宁,黄文棋,夏挺[4](2000)在《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文中指出 目的:为探讨肝硬变腹水患者腹水中抗酸杆菌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萎—纳法抗酸染色,以及常规检查观察80例次肝硬变腹水患者.结果: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达64%,且多无特异性感染的临床症状.将51例阳性腹水29例阴性腹水对照观察发现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率与总胆红素的增高呈正相关,统计学处理P<0.01.腹水细胞数两组对照无

刘敏[5](2008)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临床方面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新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病人100份(经胃镜及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中西药结合组)及对照组(单纯西药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主要中医症候、中医症候积分、胃镜检查情况、病理检查情况、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面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同种西药的基础上再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方治疗。两组病例中有反酸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奥克,口服,20mg/次,2次/日)抑酸,有胃排空障碍及十二指肠液反流者给予吗丁啉片(口服,10mg/次,3次/日)促胃动力,有胃黏膜充血、糜烂严重者给予硫糖铝混悬液(舒可捷,口服,5ml/次,3次/日)保护胃粘膜,HP阳性病例同时给予克拉霉素缓释片(康婷,口服,250mg/次,2次/日),阿莫西林胶囊(抗之霸,口服,1.0g/次,2次/日)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由藿香15g、厚朴10g、半夏10g、赤茯苓10g、白蔻仁6g、陈皮10g、玄胡10g、黄连6g、苍术15g、白术10g、蒲公英20g、炙甘草6g等组成)治疗,水煎温服日一剂,一剂分两次服用,200ml/次。两组病例均以四周为一疗程,服药一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主要中医症候及积分改善情况、胃镜检查情况、病理检查情况及Hp阴转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为92.0%,对照组为7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在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8.0%,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中医主、次症积分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胃镜像、病理变化方面的有效率分别为:76.0%、82.0%,对照组分别为:58.0%、62.0%,治疗组在这两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HP阴转率为45.4%,对照组为25.8%,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对Hp感染情况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在清热燥湿、健脾益胃、理气止痛治则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Hp感染、胃肠功能失调、胃粘膜防御机制失常等理论,选药组方藿朴夏苓汤加减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该疾病,结果显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组。从现代医药理论观察藿朴夏苓汤加减方可能具有抗炎止痛、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胃粘膜、促胃肠运动、抗Hp感染、抗肿瘤等作用,结合相关西药治疗该病时,具有协同增强的效果。说明藿朴夏苓汤加减方的组方切合临床实际,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方面确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韩哲[6](2005)在《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胃癌前期病变是指具有胃粘膜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最常见的胃癌前期病变。由于胃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病因学预防难以大规模实施,因此,对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和防治成为当前胃粘膜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课题通过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医对胃癌前期病变的认识和机制,为临床更好地防治胃粘膜癌变做了有益的尝试。 1 理论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探讨了古代医家对胃癌前期病变(痞满)的辨治规律;总结了导师田德禄教授对胃癌前期病变的学术思想。 2 临床研究: 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和原则,以北京地区多家医院 286 例胃癌前期病变患者临床资料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对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中医证候规律进行探索。 结果:1.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 8 个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分类:类脾阳虚、类脾胃湿热、类瘀阻肾虚、类脾胃气虚、类胃气壅滞、类肝热脾虚、类虚火灼胃、类寒热错杂;2.患者年龄、性别、饮食嗜好、诱因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粘膜色泽、血管网透见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色泽中以红为主的以类脾胃湿热为最多见,红白相间的以类脾胃湿热、类脾阳虚、类瘀阻肾虚为多见,以白为主的以类脾胃气虚为最多,灰白或苍白的以类脾阳虚最多;4.粘膜水肿、糜烂、呈颗粒状、胆汁返流、合并浅表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以类脾胃湿热为多见;6.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以“类脾胃湿热”“类脾阳虚”“类脾胃气虚”“类虚火灼胃”为主,而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以“类瘀阻肾虚”“类脾阳虚”“类脾胃湿热”为主。7.单纯萎缩性胃炎与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胃气壅滞与类虚火灼胃与单纯萎缩性胃炎显着相关(P=0.020,OR=3.238 和 P=0.027,OR=2.732);8.有无肠化生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脾阳虚和类瘀阻肾虚与肠化生显着相关(P=0.030,OR=3.170 和 P=0.014,0R=3.154);9.有无异型增生在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类瘀阻肾虚与异型增生显着相关(P=0.008,OR=3.049)。 结论:1.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于脾、胃,涉及肝、肾;初期以邪实为主,实多虚少,以脾胃湿热、肝郁、脾气虚、胃阴虚为中心证候;中后期以本虚为主,虚多实少,以脾阳虚、肾虚、瘀血为中心证候;2.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饮食嗜好无关;3.胃粘膜色泽能反映证候的寒、热、虚、

二、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概况
        1.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 蜂针的研究概况
        2.1 蜂刺疗法简史
        2.2 蜂毒
        2.3 蜂针的临床运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基数比较
        2.2 疗效比较
        2.3 疼痛相关积分比较
        2.4 血液生化相关指标
    3 讨论
        3.1 试验结果探讨
        3.2 穴位的作用
        3.3 蜂针过敏反应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致谢

(2)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实验一 丹黄方对硫代乙酰胺致大鼠急性肝衰竭的影响
实验二 丹黄方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再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 丹黄方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再生过程中CD14的影响
实验四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HGF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五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Tec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六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PC3、c-fos、LRF-1影响的实验研究
实验七 丹黄方对大鼠肝再生过程中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主持课题及科研奖励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 重型肝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文献综述2 大黄药理研究及在肝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致谢

(5)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案
    3.观察指标与方法
    4.疗效判定标准
    5.统计方法
    6.治疗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
    2.祖国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及藿朴夏苓汤加减方的立方依据
    3.藿朴夏苓汤加减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藿朴夏苓汤加减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胃癌前期病变中医证候学研究概况
    综述2 中药干预胃粘膜癌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3 细胞凋亡与胃粘膜癌变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历代医家对痞满的认识概述
    田德禄教授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经验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萎康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胃癌前期病变的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萎康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粘膜Bcl-2,Bax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四、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蜂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D]. 袁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2]丹黄方对急性肝衰竭及肝再生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D]. 朱清静. 湖北中医学院, 2006(11)
  • [3]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J]. 宋闽宁,黄文棋,夏挺.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00(S1)
  • [4]51例肝硬变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摘要)[A]. 宋闽宁,黄文棋,夏挺. 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 [5]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刘敏.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 [6]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萎康胶囊的作用机理研究[D]. 韩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51例肝硬化患者腹水抗酸杆菌感染临床观察(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