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产品—复方大青叶栓(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敏[1](2020)在《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以抑菌和抑酶效果为筛选依据,从天然中草药中选取出丹参、黄芩和连翘作为功效成分用于化妆品。丹参、黄芩和连翘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最低抑制浓度(MIC,%,w/w)分别为1.25%、5.00%、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MIC值分别为0.781%、2.50%、0.625%;在5 mg/mL浓度下对5α-还原酶的抑制率分别为28.6%、19.8%、20.5%。以上述三种中药提取物配制的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313%,0.313%;在5 mg/mL浓度下对5α-还原酶的抑制率为46.5%。由此可见中药复方对痤疮主要致病菌(P.acnes和S.aureus)和5α-还原酶抑制效果优于中药单方;而且中药复方对皮肤益生菌乳酸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5.00%,说明祛痘啫喱将有益于痤疮皮肤微生物群趋于微生态平衡。根据起效量和稳定性观察确定中药复方在祛痘啫喱中的添加量为5%。随机招募23名痤疮患者开展为期4周的临床测评,检验祛痘啫喱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有95.65%的受试者痤疮情况得到缓解。与使用之前相比,皮肤表面的卟啉值、痤疮数量、油脂含量等指标都呈下降趋势,皮肤表面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
刘东依[2](2020)在《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在中药抗炎活性筛选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是一种威胁到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病原菌相关模式分子,可引发多种疾病,临床病死率居高不下,然而针对这些疾病尚无理想治疗措施,亟需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运用中药抗内毒素损伤的研究多有报道。本研究团队先期对凉膈散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该方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确定凉膈散及其他具有抗内毒素活性的中药或复方的物质基础是进一步开发应用此类方药的首要问题。建立中药抗内毒素活性筛选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该问题之技术关键。本课题组采用卵黄囊显微注射LPS诱导,成功构建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对于成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单味中药或复方来说,斑马鱼内毒素模型是否适用,特别是在以提取物甚至水煎剂为研究对象时,能否及如何应用斑马鱼模型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目的完善LPS诱导的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凉膈散君药连翘不同极性提取部位抗内毒素炎症筛选评价;凉膈散组分(连翘苷、大黄素、黄芩苷、甘草苷)抗内毒素炎症组方配伍研究,优选凉膈散抗内毒素组分配方,进而拓展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在中药抗内毒素活性筛选评价中的应用范围,也为凉膈散组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与结果1.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连翘不同极性提取物抗内毒素炎症活性筛选选取健康斑马鱼胚胎,浸泡给予不同浓度连翘提取物,记录并统计72 h内各实验组中斑马鱼胚胎的畸变率和死亡率,选择无毒性作用浓度作为最大安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斑马鱼胚胎卵黄囊显微注射LPS造炎症模型后,以浸泡方式给药治疗。与模型组相比,给予连翘不同极性提取物治疗组和地塞米松组(5μg/mL,阳性对照)均提高了 LPS感染斑马鱼幼鱼的生存率,说明斑马鱼模型可用于抗内毒素筛选。2.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凉膈散抗内毒素炎症有效组分配伍研究通过浸泡观察确定凉膈散中有效组分大黄素、连翘苷、黄芩苷和甘草苷的最大安全浓度,选用此浓度作为最高剂量。将四种组分的剂量分为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分组,得到9个组分配伍给药组,同样观察72 h,均未对斑马鱼胚胎显示任何毒性作用,可进行后续实验。斑马鱼胚胎卵黄囊显微注射LPS造模后,使用不同配比的药物进行浸泡给药治疗。结果表明所有凉膈散组分治疗组均提高了 LPS感染斑马鱼幼鱼的生存率。其中,凉膈散组分治疗组中第4-8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荧光实时追踪结果、苏丹黑染色和中性红染色计数结果说明凉膈散组分配伍可抑制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聚集。RT-PCR结果表明凉膈散组分配伍抑制促炎介质IL-6、TNF-α的表达。根据上述结果,最佳配比组合为凉膈散配伍组分第8组。3.凉膈散组分最佳配比的环状RNA转录组测序收集最佳配比治疗后的斑马鱼幼鱼全鱼组织总RNA样本,进行环状RNA转录组测序及结果分析。比对基因库发现了差异表达RNA。KEGG和GO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差异表达环状RNA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MAPK等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复合物的组装、碳水化合物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各差异表达环状RNA的具体作用还需进行验证。结论1.采用浸泡给药的方式,基于斑马鱼内毒素模型对连翘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内毒素炎症活性进行了评价,证明了该模型对于中药粗提物抗内毒素活性筛选的适用性。2.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发现不同配伍的凉膈散组分均能保护LPS感染的斑马鱼并优选出最佳配伍比例,主要表现为提高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同时观察到其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聚集,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的表达,为凉膈散组分的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此外,本研究还选取了正交分析得到的最佳配伍组合进行环状RNA基因组测序。根据差异表达环状RNA,采用KEGG和GO分析结果预测其潜在参与的生物通路及行使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测序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凉膈散组分抗内毒素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赵林[3](2020)在《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各种医学、生物学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将这些新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产业,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获得大量收益。HZ市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工业园作为产业集群的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虽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但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成果转化能力不足,集群内部分工不合理等问题突出。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产业链、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集群升级等理论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的现实状况,对M工业园生物医药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从园区内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内发展中的不足,通过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限制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由此提出了针对“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一是从产业链的视角来分析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对影响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叶淑青[4](2020)在《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长期性、复发性等特点。目前临床上采用化学腐蚀剂、广谱抗病毒剂、免疫调节剂、液氮冷冻法、激光法等均存在复发率和毒副作用高的技术难题;中医药通过多靶点、全方位治疗寻常疣,具有高安全性、高治愈率、低复发率、副作用小等特点。双参验方是由临床医师多年治疗寻常疣经验总结得出的搽剂处方,根据企业研究基础、临床数据,该经验方治疗周期短,能减缓患者痛苦,然而搽剂存在使用、保存等问题,受企业委托对处方进行活性成分筛选、精制,并制备外用制剂,为临床治疗寻常疣提供软膏剂。寻常疣的病理现象为表皮棘层细胞受HPV病毒刺激后异常增生导致皮肤出现乳头瘤样突起,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用于模拟寻常疣疣体组织中细胞异常增生现象,以双参验方,拆方后丹参、苦参,以及丹参和苦参中主要成分对HaCaT细胞的抑制率为指标,通过CCK-8法考察其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筛选有效活性成分,进一步结合流式细胞术、Hoechst33258DNA染色法、西方印记法探究有效活性成分对HaCaT细胞周期分布、细胞凋亡量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参验方和拆方后丹参、苦参均对HaCa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丹参和苦参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在低浓度下就能显着抑制HaCaT细胞增殖;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可以阻滞细胞停留在DNA停止复制的G0/G1期,从而引起细胞早期凋亡;Hoechst33258DNA染色法可直观看到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给药组呈浓度时间效应关系使凋亡细胞呈现出强烈蓝色荧光;西方印记法证明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显着上调Caspase3、Caspase9、Bax蛋白表达量,下调Bcl-2蛋白表达量,促使增殖的HaCaT细胞凋亡。提示双参验方是通过抑制棘层细胞异常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从而使疣体脱落达到治疗目的。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参数及大孔树脂分离参数,以丹酚酸B、氧化苦参碱转移率为提取指标,以成分洗脱率为树脂精制指标,选择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最佳精制工艺。丹参总酚酸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为使用10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丹参药材饮片2次,提取时间1h;药材与AB-8树脂体积比1:2,分别用5倍柱体积的7.5%乙醇和35%乙醇进行除杂和洗脱,流速为4 BV·h-1。苦参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分离工艺为苦参药材饮片浸泡0.5h后用十倍量水提取2次,提取时间为2h;药材与AB-8树脂体积比1:2.5,分别用4倍柱体积的6%乙醇和25%乙醇进行除杂和洗脱,流速为2 BV·h-1。所筛选的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精制工艺符合企业要求,且得到的提取物含量较高,并能够节约成本、方便工业生产。软膏剂研究以丹酚酸B稳定性作为前提,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以丹酚酸B含量下降率为指标,从O/W、W/O和油膏三种剂型中筛选出最佳剂型,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剂型为油膏制剂,制备工艺为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提取物冷冻干燥成粉末,9号筛筛成细粉,少量多次加入到110℃熔化的蜂蜡和亚麻籽油混合基质中(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10),并加入2%氮酮,利用高剪切乳化机使其分散均匀、冷却至室温制成油膏制剂。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油膏为浅棕色、质地细腻、易涂布,稳定性良好的半固体制剂。制剂中丹酚酸B和氧化苦参碱体外透皮吸收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透皮效果良好。
崔利军[5](2019)在《概述中草药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中草药具有预防疾病、标本兼治、一药多治、调节代谢、改善体质与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且中草药属于天然产物,没有化学添加,属于无公害的物质,因此可以有效减少疫苗抗生素的使用。同时,服用中草药不会有药渣残留,并且机体不会产生抗药性,药效也好。以上充分体现了中
周心怡[6](2019)在《建青黛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传统青黛中靛蓝、靛玉红等有效成分含量均较低,市售传统青黛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分别在2.5%、0.27%左右。本文选用福建马蓝为原材料,根据青黛的炮制原理,开发出一种青黛新加工工艺:取切割至12 cm的新鲜马蓝叶,置于热水中提取,过滤除去叶渣,得滤液,滤液中通O3并加酸溶液进行水解,水解完成后,加碱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68,静置弃去上清液,取沉淀,洗涤至中性,干燥得青黛新产品。青黛新产品中的靛蓝含量、靛玉红的含量分别能提高1020倍、2030倍,使青黛的品质得到质的飞跃。本文单因素考察了通O3时间、盐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因素对青黛新加工工艺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别优化定向生成靛蓝、靛玉红的加工工艺,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控青黛的产靛方向。定向生成靛蓝的青黛新加工工艺条件:物料比1:10,盐酸浓度3.4%,提取温度79℃,提取时间33 min,在此条件下加工,靛蓝产率最高,为2.07 mg/g;定向生成靛玉红的青黛新加工工艺条件如下:物料比1:10,盐酸浓度3%,通O3时间73 s,提取时间33 min,提取温度79℃,在此条件下进行加工,由回归方程预测,加工后靛玉红产率为0.758mg/g。基于HPLC色谱建立青黛特征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传统青黛与青黛新产品中化学成分差异,基于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解析传统青黛与青黛新产品中的共有成分。从青黛新产品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特征指纹图谱等内容上初步建立青黛新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综上所述,本文开发出青黛的新加工工艺,有效提高了青黛新产品中靛蓝、靛玉红的含量,初步建立青黛新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且通过CCK-8法初步验证青黛新产品比传统青黛有更好的抗肿瘤活性,为青黛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靳玉瑶[7](2019)在《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复方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用药方式,欧盟传统草药药品简化注册指令(2004/24/EC)的颁布,为我国中成药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简易的途径。但是迄今为止,我国通过欧盟注册的中成药品种只有三种单味中成药,复方中成药仍没有一个品种在欧盟成功注册。本课题以中药企业为出发点,通过欧盟药品注册法规及标准的研究,探讨影响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Z企业为例,研究项目的实际进展过程,针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Delphi(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专家咨询问卷;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两轮问卷调查,构建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对Z企业已在国内上市的三个复方中成药品种进行评价。结果:(1)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最终得到2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为药品质量(50.03%),药品安全性、有效性(49.97%);二级指标为原辅料质量(33.57%),产品质量(33.60%),注册品种与指令要求的适宜性(32.83%);三级指标为中药材基地选择(5.34%),中药材种植(5.26%),中药材采集(5.70%),中药材储存与运输(5.48%),中药材质量控制(5.93%),辅料、包材质量控制(5.86%),生产质量管理(5.78%),生产人员配置(5.30%),生产厂房与设备(5.05%),生产文件资料(5.78%),生产过程(5.76%),生产质量控制(5.93%),不含矿物药、动物药(5.31%),有独特适应症、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38%),是口服、外用和/或吸入制剂(5.48%),有与特定规格和剂量相符的特定服用方法(5.07%),30年以上临床使用历史和15年以上欧盟使用历史证明(5.82%),充分的长期临床有效、安全使用数据(5.77%)。(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模型,对Z企业A、B、C三个品种进行评价,结果为A 0.2641>B 0.2559>C 0.2515,表明A药品最适合进行欧盟简化注册。结论: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权威程度较高,指标体系科学合理性较强,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以为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供参考。通过对Z企业A药品欧盟注册项目的研究,发现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困难:1、药学研究工作量繁重,人员短缺;2、A药品所含部分中药材无欧盟质量标准。解决方案是:1、组建科学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2、深入学习欧盟法规标准,建立符合欧盟标准且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质量标准。根据研究对中药企业的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提出以下建议:1、结合我国药品标准与ICH标准,研究中药欧盟标准;2、加强药品质量控制;3、密切关注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数据收集;4、选择合理的品种进行欧盟简化注册。
赵锦帆[8](2018)在《创新、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以J企业为例》文中认为面对当今复杂化的经济环境,企业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制定适应行业发展趋势的竞争战略,而创新则是实现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竞争战略决定价值,创新创造价值,企业要想在行业中快速成长,对于这两者的整合就必须特别关注。因此,将这二者与企业绩效联合起来探究其中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生物制药行业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于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与竞争战略未能有效整合才是企业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J企业是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虽拥有自主研发的特色药品,但仍面临由于竞争战略与创新未实现整合而导致的创新效率持续走低、企业绩效下降等问题。因此,本文选取J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两个制药部门(新药部与普药部)其所面临的问题,试图揭示创新战略与竞争战略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以J企业2011-2016年公开年度报告以及财务报表为数据资料,结合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利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创新战略框架分析了J企业的创新现状、竞争战略现状与经营现状,得出必须将创新、竞争战略二者相整合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绩效的结论。研究发现:第一,企业虽然制定了竞争战略,但却未与其创新战略相匹配,从而使得企业创新成果转化过慢,导致其竞争战略无法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普药部门应采用工艺创新与成本领先战略相整合,通过对其仿制药品进行工艺创新来最大程度降低其生产成本,从而使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绩效;第三,新药部门应采用差异化战略与产品创新战略相整合,通过研发新药或对已有基础原料药进行产品创新,以更新并丰富其产品链来使产品具有差异化的能力,并使其获得竞争优势。最后,本文就J企业如何建立竞争战略与创新战略相一致的关系,来提高企业的绩效提供了可行的对策建议,即J企业两个制药部门应有差别的发展,分别实施不同的竞争战略和创新战略,从而将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以提升其绩效。
宋宇嘉[9](2018)在《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医药行业自古以来就与国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医药行业集合了多种学科的最新研发成果,拥有着其它行业难以比拟的科学技术。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以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但是随着21世纪政府对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行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各地医药企业陆续出现并购重组的浪潮,纷纷拿出看家本领以期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谋取一席之地。因此各个制药企业纷纷开始重视自身的发展战略,找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合适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药品研发和制造,对该业务投入的资源和其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其它业务。而一个产品要想迅速占领市场,除了有优秀的产品质量外,还得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和多样化的营销渠道。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比起来,不论是在市场份额、营销方法、科学技术还是企业的管理运作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要想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继续健康且长远地发展,企业管理层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层也非常重视企业战略的制定,尤其强调“聚焦”二字,以便更有效地将公司资源集中,对核心产品加大人力财力和研发力度的投入,让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无论是在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社会形象上都有较为突出的优势。本文通过PEST、行业分析和SWOT对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所面临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引导公司持续发展,以实现目标。同时希望能够对同行业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荣茜[10](2017)在《“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猪胃溃疡病是临床养猪业中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多、造成经济损失大的一种疾病,由于其诱发原因多、致病机制复杂不明,目前尚未有针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本研究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建立“金青颗粒”的组方,并通过评价其对四种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效果,及对一种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对其药效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1、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通过临床采集新鲜猪胃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rDNA基因核酸碱基序列比较分析法进行菌种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一株猪源幽门螺杆菌。2、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通过乙醇回流、超声波等方法提取金果榄等25味常用清热解毒药的抗菌活性成分,分别测定它们对猪源幽门螺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筛选出对猪源Hp具有良好体外抑菌效果的几味中药,并采用棋盘评价其体外联合抑菌作用。结果:黄连和青果的提取物对猪源Hp的MIC范围为1.56~6.25 mg/mL。金银花金果榄、大青叶、玄参、山豆根、白头翁、紫花地丁、大黄和蒲公英8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12.50~25.00 mg/mL。大血藤、虎杖、射干、忍冬藤、菊花、鱼腥草、连翘、板蓝根、益母草、诃子和白蔹12味中药提取物的MIC范围为50.00~100.00 mg/mL。升麻、绵马贯众、柴胡3味中药提取物的MIC≥200.00mg/mL。两两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青果和金果榄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0.5,青果、金果榄与黄连的FICI≤1,黄连、青果、金果榄与金银花的FICI>2。结果:筛选出金果榄和青果两味中药进行组方。3、“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1)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确定以乙醇为溶剂,以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金果榄以浸膏得率、盐酸巴马汀含量为考察指标,青果以以浸膏得率、没食子酸含量为考察指标,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选用L9(34)正交设计表进行试验。结果:金果榄在固液比为1:10的70%乙醇溶剂内,提取0.5小时,提取2次的条件下,其有效成分盐酸巴马汀含量达到1.50 mg/g,综合评分为90.85,为最优提取方案;青果在固液比为1:8的70%乙醇溶剂内,每次提取1.5小时,提取3次的条件下,没食子酸的含量达到2.20 mg/g,综合评分为97.93,为最优提取方案。(2)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以颗粒的成型率、水分、吸湿性、堆密度、溶化时间为考察指标,考察以不同比例的蔗糖、糊精、乳糖、葡萄糖为辅料的制粒效果,筛选出“金青颗粒”的最佳颗粒成型工艺。结果:当药物选择蔗糖和糊精为辅料,且药物与辅料的比例为1:3时,得到的颗粒成型好,溶化时间和粒度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第四部中对颗粒剂的规定,且不易吸湿,结合生产实际成本,确定其为本“金青颗粒”的配方。4、“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根据农业部《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汇编(2006-2011年)》中《兽用中药、天然药物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对“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制定,使其符合国家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结果:建立了科学、可行的“金青颗粒”的质量标准。5、“金青颗粒”的药效学研究。分别建立一种由猪源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炎模型和三种不同因素造成的胃溃疡模型,观察“金青颗粒”的药效,并检测相关指标,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结果:“金青颗粒”对四种模型都具有良好的防御和治疗效果,能够在胃溃疡发生过程中起到抗损伤、抗氧化、抗炎和抑菌的作用,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下调胃黏膜中TLR-4和NF-κBp65的表达;二是抑制bax基因,激活bcl-2基因,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比值。综上所述,“金青颗粒”对由猪源幽门螺杆菌诱发的小鼠胃炎和三种急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其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具有很好地开发潜能。
二、新产品—复方大青叶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产品—复方大青叶栓(论文提纲范文)
(1)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痤疮的概念 |
1.2 痤疮在全球的流行状况 |
1.3 痤疮对心理的影响 |
1.4 痤疮的发病机理 |
1.4.1 中医研究 |
1.4.2 西医研究 |
1.5 皮肤微生物群对痤疮的影响 |
1.6 痤疮的治疗措施 |
1.6.1 西医治疗 |
1.6.2 中医治疗 |
1.7 5α-还原酶及其抑制物 |
1.8 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
1.9 5α-还原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1.10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利用形式 |
1.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建立体外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体系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3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原理 |
2.4.2 底物的处理方法 |
2.4.3 样品的处理方法 |
2.4.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4.4.1 确定对酶活性影响的最适底物睾酮浓度和底物量 |
2.4.4.2 确定最适的辅酶NADPH浓度和辅酶量 |
2.4.4.3 确定最合适的酶量 |
2.5 实验结果 |
2.5.1 最适的底物睾酮浓度和底物量 |
2.5.2 最适的辅酶NADPH浓度和辅酶量 |
2.5.3 最适的酶量 |
2.5.4 确立的5α-还原酶体外筛选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祛痘中草药的筛选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3 培养基的配置 |
3.4 实验方法 |
3.4.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
3.4.2 筛选祛痘功效的中草药 |
3.4.2.1 中草药抑菌效果实验 |
3.4.2.2 中草药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效果实验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中草药提取结果 |
3.5.2 祛痘中草药的筛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祛痘啫喱设计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中药复方配置依据 |
4.3.2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4.3.3 祛痘啫喱的配置及稳定性观察 |
4.4 实验结果 |
4.4.1 祛痘中草药的抑菌和抑酶效果 |
4.4.2 祛痘啫喱的稳定性观察及主观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祛痘啫喱的功效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器材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安全性评价 |
5.3.2 祛痘啫喱功效检测 |
5.3.2.1 检测流程 |
5.3.2.2 受试者招募的标准 |
5.4 数据分析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安全性测评结果 |
5.5.2 皮肤表面水分含量 |
5.5.3 经皮水分散失速率 |
5.5.4 皮肤表面油脂含量 |
5.5.5 面部卟啉值 |
5.5.6 痤疮数量 |
5.5.7 痤疮面积 |
5.5.8 受试者自我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在中药抗炎活性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内毒素炎症模型及中药抗内毒素研究进展 |
1 内毒素炎症与抗内毒素药物研究 |
2 中药抗内毒素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
3 斑马鱼研究进展及其在抗炎药物筛选中的优势 |
4 中药抗内毒素炎症有效组分配伍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连翘不同极性提取部位抗内毒活性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斑马鱼品系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 方法 |
2.1 连翘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
2.2 斑马鱼饲养及配种 |
2.3 药物及主要试剂配制 |
2.4 连翘不同极性部位对斑马鱼胚胎最大安全浓度筛选 |
2.5 斑马鱼内毒素模型及分组 |
2.6 斑马鱼生存分析及炎症表型观察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连翘不同极性部位对斑马鱼幼鱼的最大安全浓度 |
3.2 连翘不同极性部位对内毒素所致斑马鱼死亡的保护作用 |
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凉膈散抗内毒素炎症有效组分配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斑马鱼饲养及品系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药物及主要试剂配制 |
2.2 凉膈散组分对斑马鱼胚胎的最大安全浓度筛选 |
2.3 斑马鱼内毒素模型及实验分组 |
2.4 斑马鱼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炎症行为实时活体观察 |
2.5 斑马鱼生存分析及炎症表型观察 |
2.6 苏丹黑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炎症行为 |
2.7 中性红染色观察巨噬细胞炎症行为 |
2.8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2.9 环状RNA转录组测序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凉膈散活性组分及其组合对斑马鱼幼鱼的最大安全浓度 |
3.2 凉膈散组分对内毒素所致斑马鱼死亡的保护作用 |
3.3 凉膈散组分能抑制内毒素所致斑马鱼炎症细胞的迁移、聚集 |
3.4 凉膈散组分对内毒素所致斑马鱼炎症因子水平的抑制作用 |
3.5 凉膈散组分对斑马鱼环状RNA转录组的影响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3)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链研究 |
1.2.2 产业集群研究 |
1.2.3 产业集群升级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链 |
2.1.1 产业链的概念 |
2.1.2 价值链理论 |
2.2 产业集群 |
2.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产业集群升级 |
3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3.1 HZ高新区基本情况 |
3.2 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
3.3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调查与分析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调查结果处理和分析 |
3.3.3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
4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分析 |
4.1 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1 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机遇 |
4.1.2 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挑战分析 |
4.2 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环境分析 |
5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战略和途径 |
5.1 升级战略 |
5.1.1 总体战略 |
5.1.2 具体战略 |
5.2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5.2.1 延长产业链条 |
5.2.2 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组织效率 |
5.2.3 打造特色产业,摆脱同质化竞争 |
6 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对策措施 |
6.1 加强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
6.2 发挥地域优势,引导本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3 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
6.4 强化企业服务与引导,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
6.5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调查问卷一 |
附录2 调查问卷二 |
(4)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寻常疣的研究进展 |
2. 丹参、苦参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 |
3. 软膏外用制剂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细胞培育 |
2.3 CCK-8法测定HaCaT细胞活力 |
2.4 细胞周期分布分析 |
2.5 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的量化 |
2.6 Hoechst 33258 DNA染色 |
2.7 Western Blot检测HaCaT细胞Caspase3、Caspase9、Bcl-2、Bax蛋白表达量 |
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丹参总酚酸和苦参总生物碱精制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制备 |
2.3 丹参总酚酸提取工艺研究 |
2.4 丹参总酚酸分离工艺研究 |
2.5 苦参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 |
2.6 苦参总生物碱分离工艺研究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双参验方抗寻常疣软膏剂工艺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样品处理 |
2.3 处方组成 |
2.4 软膏剂类型筛选 |
2.5 丹酚酸B含量测定 |
2.6 软膏剂基质处方筛选 |
2.7 软膏剂质量评价 |
2.8 pH以及刺激性试验 |
2.9 体外透皮吸收试验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概述中草药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防治禽病的性能优势 |
2 中草药防治禽病的功能和机理 |
3 中草药纯天然的性质及分类 |
4 中草药防治禽病的配伍和应用技术 |
5 中草药在养禽业禽病防御上的应用前景 |
6 结束语 |
(6)建青黛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青黛炮制工艺研究进展 |
1.1.1 青黛炮制历史沿革 |
1.1.2 青黛现代炮制工艺研究进展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1.3 药理作用研究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抗菌作用 |
1.3.3 镇痛、抗炎作用 |
1.3.4 抗氧化作用 |
1.3.5 保肝作用 |
1.3.6 对肾小球肾炎的作用 |
1.3.7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
1.4 指纹图谱和Chempattern软件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HPLC同时测定青黛中靛蓝、靛玉红含量的方法学建立 |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药品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 |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4 方法学专属性考察 |
2.2.5 线性关系考察 |
2.2.6 精密度实验 |
2.2.7 稳定性实验 |
2.2.8 重复性实验 |
2.2.9 加样回收实验 |
2.3 小结 |
第3章 青黛加工工艺开发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主要实验仪器 |
3.1.2 药品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青黛新加工工艺 |
3.2.2 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因素 |
3.2.3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定向生成靛玉红的青黛新加工工艺 |
3.2.4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定向生成靛蓝的青黛新加工工艺..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2 定向生成靛玉红的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3 定向生成靛蓝的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4 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验证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青黛新产品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主要实验仪器 |
4.1.2 药品与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青黛新产品性状 |
4.2.2 青黛新产品鉴别研究 |
4.2.3 青黛新产品检查试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青黛新产品性状 |
4.3.2 青黛新产品鉴别研究 |
4.3.3 青黛新产品检查试验 |
4.3.4 青黛新产品含量测定 |
4.4 青黛新产品质量标准草案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HPLC及 UPLC-Q-TOF-MS/MS色谱比较分析青黛新产品与传统青黛中的化学成分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5.1.3 主要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溶液的制备 |
5.2.2 HPLC法检测青黛中的化学成分 |
5.2.3 UPLC-Q-TOF-MS/MS鉴定青黛中的化学成分 |
5.2.4 数据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青黛指纹图谱HPLC方法学的建立 |
5.3.2 青黛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3.3 共有模式分析 |
5.3.4 相似度分析 |
5.3.5 聚类分析 |
5.3.6 主成分分析 |
5.3.7 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共有成分 |
5.4 小结 |
第6章 传统青黛和青黛新产品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试剂 |
6.1.3 主要实验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细胞复苏 |
6.2.2 细胞传代 |
6.2.3 细胞冻存 |
6.2.4 细胞计数 |
6.2.5 样品溶液的配置 |
6.2.6 CCK-8 法检测传统青黛与青黛新产品的细胞活力 |
6.2.7 统计方法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1 传统青黛和青黛新产品对PBMCs的增殖抑制作用 |
6.3.2 传统青黛和青黛新产品对K562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6.3.3 传统青黛和青黛新产品对HL-60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6.3.4 传统青黛和青黛新产品对SW480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6.4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UPLC-Q-TOF-MS/MS数据图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视 |
1.1.2 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
1.1.3 中成药在欧盟注册的现状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 |
1.2.2 Delphi专家咨询法 |
1.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1.2.4 统计分析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3.1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
1.3.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影响因素分析 |
1.3.3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 |
1.3.4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1.3.5 A药品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 |
2.1 EMA药品注册法规标准 |
2.1.1 四部相关指令介绍与评析 |
2.1.2 欧盟草药药品相关标准 |
2.1.3 欧盟药品注册审批程序及申请类别 |
2.2 欧盟各成员国传统草药药品注册情况 |
2.3 中药企业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障碍 |
2.3.1 注册品种选择障碍 |
2.3.2 法规研究障碍 |
2.4 中药企业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研究路径 |
第三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影响因素分析 |
3.1 药品质量 |
3.1.1 原料质量 |
3.1.2 产品质量 |
3.2 药品安全性、有效性 |
3.2.1 注册品种与指令要求的适宜性 |
3.2.2 所含草药物质进入草药专论、草药目录 |
第四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 |
4.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4.1.1 专家选择 |
4.1.2 专家咨询评分法 |
4.1.3 统计学分析 |
4.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指标筛选原则 |
4.3 专家咨询结果 |
4.3.1 专家咨询的基本情况 |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
4.3.4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五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
5.1.1 因素集建立 |
5.1.2 权重集建立 |
5.1.3 评价集建立 |
5.1.4 单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
5.1.5 多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
5.2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5.2.1 因素集建立 |
5.2.2 权重集建立 |
5.2.3 评价集建立 |
5.2.4 单因素模糊评价模型 |
5.2.5 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六章 A药品欧盟简化注册研究 |
6.1 A药品欧盟注册的目的及意义 |
6.2 项目进展流程研究 |
6.2.1 前期准备工作 |
6.2.2 项目开展流程制定 |
6.3 项目进展中质量标准研究——以有害杂质残留检测标准为例 |
6.3.1 中欧药典草药部分对比 |
6.3.2 中欧农药残留标准对比研究 |
6.3.3 中欧重金属残留标准对比研究 |
6.3.4 其他 |
6.4 项目进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6.4.1 药学研究工作量繁重,人员短缺 |
6.4.2 A药品所含部分中药材无欧盟质量标准 |
6.5 解决方案 |
6.5.1 组建科学合理、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
6.5.2 深入学习欧盟法规标准,建立符合欧盟标准且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质量标准 |
第七章 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的建议 |
7.1 结合我国药品标准与ICH标准,研究中药欧盟标准 |
7.2 高度重视药品质量控制 |
7.3 密切关注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数据收集 |
7.4 选择合理的品种进行欧盟简化注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第一轮函询问卷 |
附录二 :第二轮函询问卷 |
附录三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创新、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以J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理论与概念 |
2.1.1 创新战略的相关研究 |
2.1.2 竞争战略的相关研究 |
2.1.3 绩效的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2 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
2.2.3 创新战略与竞争战略之间的关系研究 |
3 存在问题分析 |
3.1 J企业概况 |
3.1.1 行业发展情况 |
3.1.2 J企业背景介绍 |
3.1.3 J企业绩效现状与问题 |
3.2 J企业创新与竞争战略脱节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3.2.1 财务绩效角度 |
3.2.2 非财务绩效角度 |
3.3 本章小结 |
4 竞争战略与创新战略整合分析 |
4.1 J企业的竞争战略与创新 |
4.1.1 J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 |
4.1.2 J企业的创新能力分析 |
4.2 基于工艺创新的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2.1 普药部的竞争战略与创新 |
4.2.2 低成本与工艺创新的整合 |
4.2.3 成本领先战略对绩效的影响 |
4.3 基于差异化战略的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4.3.1 新药部的创新与竞争战略 |
4.3.2 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的结合 |
4.3.3 产品创新对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启示与对策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战略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战略的定义 |
一、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
二、企业战略的概念 |
三、企业战略的内容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战略管理 |
二、价值链理论 |
第三章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环境分析 |
第一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介与经营现状 |
一、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二、行业现状 |
三、经营现状 |
第二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PEST分析 |
一、政治环境分析(P) |
二、经济环境分析(E) |
三、社会环境分析(S) |
四、技术环境分析(T) |
第三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一、行业环境分析 |
二、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
三、来自替代品的威胁与服务分析 |
四、潜在进入者分析 |
五、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六、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第四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S) |
二、劣势分析(W) |
三、机会分析(O) |
四、威胁分析(T) |
五、SWOT矩阵 |
第四章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一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
第二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 |
一、公司使命和愿望 |
二、公司定位 |
第三节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
一、产品质量战略 |
二、营销拓展战略 |
三、品牌构建战略 |
第五章 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一节 重视市场管理 |
一、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
二、创新营销方案 |
第二节 加强财务管理 |
一、拓展融资渠道 |
二、控制成本 |
三、推进制药的二次开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
第三节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一、引进优秀人才 |
二、定期培训 |
三、建立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 |
四、弘扬医药精神,将文化植入企业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致谢 |
(10)“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部分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 选题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猪胃溃疡病的研究概况 |
2. 中药抑制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概述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猪源幽门螺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主要溶液的配置 |
2 方法 |
2.1 猪胃黏膜标本采集 |
2.2 Hp的分离培养 |
2.3 Hp的鉴定 |
3 结果 |
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3.2 生化鉴定结果 |
3.3 16SrDNA菌种鉴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药物筛选及“金青颗粒”的组方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药材 |
1.3 培养基 |
1.4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
2.2 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
2.3 药敏试验及结果判定 |
2.4 MIC测定 |
2.5 体外联合抑菌试验及结果判定 |
3 结果 |
3.1 25味清热解毒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抑菌活性 |
3.2 金果榄等4味中药提取物对猪源HP的体外联合活性 |
4 讨论 |
第三章 “金青颗粒”的提取优化及成型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的提取优化 |
2.2 “金青颗粒”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果榄和青果有效成分提取优化结果 |
3.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
4 讨论 |
第四章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性状检查 |
2.2 鉴别 |
2.3 含量测定 |
2.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确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青颗粒”的性状检查 |
3.2 鉴别结果 |
3.3 “金青颗粒”的含量测定结果 |
3.3.1 “金青颗粒”中古伦宾的含量测定 |
3.3.2 “金青颗粒”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
3.4 “金青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
4 讨论 |
第五章 “金青颗粒”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金青颗粒”对三种小鼠急性胃溃疡模型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药品 |
1.3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金青颗粒”抗胃溃疡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胃黏膜组织形态观察 |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金青颗粒”对溃疡面积、溃疡面积比和溃疡抑制率的影响 |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SOD、MDA、GSH-Px的影响 |
3.5 “金青颗粒”糖原染色结果 |
3.6 “金青颗粒”对结扎模型的胃液指标的影响 |
3.7 “金青颗粒”对乙醇模型的胃组织COX-1的影响 |
3.8 “金青颗粒”对应激模型的胃组织Hsp70的影响 |
3.9 “金青颗粒”抗溃疡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金青颗粒”对猪源幽门螺杆菌致小鼠胃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菌株 |
1.3 主要药品 |
1.4 主要材料与试剂 |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2 培养基的制备 |
2.3 模型建立 |
2.4 模型评价 |
2.5 分组及给药 |
2.6 标本采集 |
2.7 指标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青颗粒”的体内抑菌率 |
3.2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
3.3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4 “金青颗粒”对胃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5 “金青颗粒”抗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创新 |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四、新产品—复方大青叶栓(论文参考文献)
- [1]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D]. 赵大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2]斑马鱼内毒素炎症模型在中药抗炎活性筛选中的应用[D]. 刘东依.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产业链视角下M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赵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双参验方抗寻常疣活性成分筛选及软膏制备[D]. 叶淑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概述中草药在禽病防治中的应用[J]. 崔利军.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9(09)
- [6]建青黛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周心怡. 华侨大学, 2019(01)
- [7]复方中成药欧盟简化注册评价体系研究[D]. 靳玉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创新、竞争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以J企业为例[D]. 赵锦帆.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9]YNLF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宋宇嘉. 云南大学, 2018(01)
- [10]“金青颗粒”的研制及其药效学研究[D]. 荣茜.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