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品种的木豆在两种基质下的发芽出土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1](2018)在《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砂的耐性筛选及其修复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试材选用木豆(Cajanus cajan)、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决明(Cassia tora)和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四种豆科植物分别种植于不同比例的铜尾矿砂基质中,矿砂和园土的比例为:100%园土(CK)、75%园土+25%铜尾矿(1/4Cu)、50%园土+50%铜尾矿(1/2Cu)、25%园土+75%铜尾矿(3/4Cu)、100%铜尾矿(Cu);测定了四种豆科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生长指标等。结果表明:五种基质对种子的发芽均有影响,且低浓度的Cu会转化成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从而促进植物种子的萌发,而高浓度的Cu则会抑制植物生长;在发芽率试验中,木豆发芽率最高,其次是紫穗槐、马棘和决明。通过研究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四种植物活力植物的影响可以看出,木豆活力指数最高,其次是决明、马棘和紫穗槐,但低浓度的Cu尾矿砂对紫穗槐和马棘的活力指数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其余两种植物的活力指数具有抑制作用;植物的受伤害程度可以从生长指标直接判定,试验表明低浓度的铜尾矿砂有助于木豆的生长;紫穗槐、决明和马棘在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处理下,植物株高、根长和叶长均低于对照。木豆和决明更适合对铜尾矿砂的修复潜力研究。2.通过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不同含量的Cu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生长指标和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木豆植物株高、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在1/4Cu时,分别比对照上升了5.23%、23.65%和6.67%;在1/2Cu处理时,根长达到最大值;决明株高、和地上部干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根长、地下部干质量和耐性指数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表明低浓度的Cu对决明幼苗生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木豆和决明对金属离子的吸收及迁移率可以看出,在不同含量Cu处理中,木豆和决明对Cu2+的吸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大部分Cu2+富集在地上部,只有很少一部分Cu2+向地上部转移,木豆和决明对Ca2+的吸收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且随着Cu尾矿砂的增加,地下部含量显着高于地上部Ca2+含量;木豆对Zn2+的迁移率与对照相比总体呈上升的趋势;而决明对Zn2+的迁移率与对照相比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4Cu处理时,比对照下降了27.44%。试验表明,Cu胁迫有利于木豆和决明植物体内Ca2+和Zn2+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移,而Cu2+的迁移率均小于对照。3.通过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不同含量的Cu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豆地上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变化趋势不显着(P>0.05),地下部SOD活性与地上部相反;决明地上部和地下部S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4Cu处理时,分别比对照上升了2.84%和40.87%。木豆和决明在低Cu尾矿含量时,植物体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上升,能够较强的抵御Cu胁迫,随着尾矿砂含量的增加,酶活性下降;木豆地上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与对照相比,逐渐上升,但趋势不明显,地下部在1/4Cu处理时比对照上升了7.29%;决明地上部CAT活性均小于对照,地下部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木豆和决明MDA和GSH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全Cu处理时达到最大值;木豆AsA随Cu含量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决明地上部AsA含量在CK和1/4Cu处理时地上部含量分别为11.3ug/g和10.73ug/g,经方差分析,未达到显着水平,但随着Cu含量的增加,AsA显着下降(p<0.05)。试验结果表明,木豆和决明对Cu胁迫有一定的抗性,且低浓度的Cu会作为植物所需的微量矿质元素有助于植物的生长。4.通过对栽种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基质中Cu离子和Ca离子含量随Cu含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与电导率趋势一致。而基质中土壤酶随Cu含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全Cu处理时达到最小值,表明Cu胁迫下,基质中土壤酶活性降低,不利于木豆和决明的生长。但与空白土壤相比,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各处理均高于空白土壤,表明两种植物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起到定的促进作用。
霍文雨[2](2018)在《蛭石引发对番茄种子发芽及幼苗耐盐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植物遗传学和茄科作物研究中的模式作物,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我国南北普遍栽培。番茄属于中度耐盐作物,种子萌芽期和幼苗期对盐胁迫比较敏感,种子能否在盐胁迫条件下健康成苗是植株生长发育的前提,引发后的种子处于准备发芽的代谢状态,且引发后能提高种子活力、增强抗逆性、加速出苗且出苗整齐、可节约种子用量,减少生产成本。为此,开展种子引发与番茄耐盐性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人工气候室中,研究了 NaCl胁迫对2个番茄品种(‘大红合作909’和‘粉红合作906’)在种子吸胀期、幼苗期对蛭石引发后淀粉酶活性、发芽指数、光合色素、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番茄品种‘大红合作909’和‘粉红合作9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水量蛭石及不同浓度的KNO3、NaCl对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和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的影响。结果表明,蛭石引发处理在含水量为70%、引发时间为5 d时,番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最高,发芽时间短,抗氧化酶活力最高,引发效果最好。2.与未引发种子相比,吸胀期番茄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在引发后显着提高,平均发芽时间明显缩短。此外,引发能显着降低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细胞膜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提高抗氧化酶、a-淀粉酶活性,积累较多的蛋白质,但2个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对NaCl胁迫和蛭石引发表现不一致。以上结果表明:蛭石引发提高了 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降低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从而提高番茄种子在吸胀期间的抗逆能力。3.在番茄幼苗期,与未引发种子相比,蛭石引发能显着提高幼苗茎、根干重和鲜重。此外,蛭石引发能显着降低NaCl胁迫下茎、根中丙二醛含量,提高根、茎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积累较多渗透调节物质(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提高了叶绿素含量;且发现叶绿素b(Chlb)比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比叶绿素(a+b)在盐胁迫下稳定。结果表明:蛭石引发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番茄幼苗不同部位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降低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光合器官及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番茄幼苗的耐盐能力。
温健飞[3](2018)在《香榧育苗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香榧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干果及木本油料树种,为我国所特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苗木缺乏,尤其是良种苗木,同时高质量苗木移栽成活率低,因此,良种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迫在眉睫。本论文就香榧的播种、扦插和嫁接等苗木繁育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播种育苗的不同催芽方式、基质、容器选择,嫁接育苗的不同接穗、砧木年龄、嫁接时间,扦插育苗的不同插穗类型、激素处理及插穗的粗度和长度对育苗成活率和生长情况的影响,旨在找出筛选出香榧适宜的育苗技术。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3种不同催芽处理方式,得知控制温度是提早出芽的关键。采用双层塑料大拱棚增温催芽方式后,催芽的种子发芽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发芽率能达到90%以上(常规处理50%60%左右),且能比传统香榧育苗提前2个月播种,增加了苗木第1年的生长期。(2)通过对比不同基质培育的香榧苗木苗高、地径等生长指标,得知基质配方为黄心土50%+泥炭土30%+稻壳灰15%+稻壳4%+(有机肥、石灰、缓释肥)1%比较适合香榧苗木生长,苗木的苗高和地径高于在其它基质配方培育下的香榧苗木,该配方下香榧苗木的平均造林成活率可达97%,比其他3种基质高17%左右。(3)通过对比无纺布和黑胶布2种材料的容器育苗,得知无纺布容器育苗方式的苗木在地径、苗高、侧枝数和生长量指标上都明显优于传统的黑胶布育苗。无纺布容器2年生实生苗平均苗高67.15 cm,黑胶布容器为44.7cm,无纺布容器苗高于黑胶布容器苗50.22%,无纺布容器苗平均地径为0.80 cm,黑胶布容器为0.68cm,无纺布容器苗高于黑胶布容器苗17.65%。(4)以2年生榧树苗木作为砧木,嫁接成活率达到93.21%,比1年生和3年生分别高44.92%、24.33%;以优树新梢作为接穗,嫁接成活率达89.27%,高于幼苗新梢25.8%;采用不断砧长穗腹接、45°向外斜截法后成活率都达97%左右,高于普通断砧切接约13%;10月份左右在大棚内嫁接成活率达97%左右,比春季嫁接后成活率高10%左右,生长量也相对较好。(5)选择树干新梢中间枝条作为插穗成活率最高,达89.37%;穗条长度1520cm、粗度0.3 cm以上时成活率达93.33%,比长20 cm以上、粗0.3 cm以上的穗条高了22%,比长20 cm以下、粗0.3 cm以下的穗条高了33%;用6号生根粉1000 mg/kg速蘸后的当年扦插成活率达92.67%,比其他激素处理的成活率高10%35%左右,其保存率和生长量也优于其他激素处理。
谢宇,陈贻钊,魏翠华,陈沁[4](2017)在《菌糠泥炭复合基质对树豆育苗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不同体积比的菌糠泥炭复合基质,开展3种树豆品种的穴盘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菌糠泥炭复合基质用于树豆育苗,菌糠体积比低于50%时有利于树豆出苗率的提高,株高、径粗的生长以及干物质量的积累;且当菌糠∶泥炭=1∶3时,3种树豆出苗率、株高、径粗、干物质量以及壮苗指数等指标均极显着高于对照处理(珍珠岩∶泥炭=1∶3)。因此建议树豆穴盘育苗基质配方采用菌糠∶泥炭=1∶3。
祝贵林[5](2016)在《8个美国紫薇株系在武汉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别名百日红、痒痒树等。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小乔木或落叶灌木。夏季开放,圆锥花序顶生,为重要的夏季园林绿化树种。美国紫薇以其花大、色艳、抗性强的特性使其在我国的园林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试验通过引种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的8个美国紫薇株系种子,连续两年对其生长规律、物候期、抗性以及后代的繁殖特性等进行比较,分析其引种适应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引种材料进行引种价值评价。初步筛选出适合在武汉地区栽植应用的紫薇材料。相关试验结果如下:1.年生长发育规律调查观测表明,美国紫薇具有正常的生长发育规律。自3月初进入萌芽期,至六月份为生长初期,6月份各株系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后8月低、9月初进入缓慢生长期,直至10月份进入落叶期。大部分株系侧梢生长量总体趋势为春梢>夏梢>秋梢,株系TGRP春梢生长量最大,达到31.17cm;由于夏季开花消耗部分营养,夏梢生长量大部分不及春梢,最大为17.77cm;大部分株系秋梢生长量在10cm以下,最大为株系2R,为14.40cm。2.物候期调查调查发现,美国紫薇不同株系之间物候期有所差异。自3月上旬相继开始萌芽,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完成展开进入营养生长。由于开花时间为播种后第1年,株系间始花期差异较大,自6月中旬至8月上旬相继有株系开始开花。进入10月份,叶片开始变色,10月下旬开始有落叶现象出现。株系TGR萌芽最早,于3月1日即开始发芽;株系EHR开花最早,6月15日开始开花。各株系群体花期在34-57d之间不等,而单株盛花期在12-34d之间。由于为生长第1年即开花,单株开花数较少,未形成花序,盛花期最多开花多数大部分集中在20-35朵之间。3.适应性调查及引种价值评价通过对引种紫薇的抗寒性、抗热性、抗病虫性以及有性繁殖能力调查表明,各株系均能适应武汉地区的气候条件。抗寒性调查方面,2015年3月的越冬调查结果显示,各株系抗寒指数除EHP、ARC外,其他均在1.5以下,表明均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2016年3月的调查中,除株系ARC有少量植株轻度受害外,其他株系几无受害症状表现,或程度较轻。抗热性调查方面,2015年夏季的平均温度为34℃,极端最高温达到36℃,通过观察调查对象的叶片及茎干发现,各株系均无受害症状发生,证明其均能适应武汉地区的高温环境。抗病虫害方面,病害发生稍早于虫害。4月中旬由于空气湿度较大,部分株系有1-2株感白粉病的迹象。4月下旬开始有少数单株有虫害发生,受害程度较轻。有性繁殖后代的发芽率除株系EHR低于50%外,其他株系均高于60%,最高的为株系D3FR,达到90.33%。各株系移栽成活率均在90%以上,说明大部分株系的有性繁殖能力较强,能适应武汉地区的气候条件。通过层次分析法,以综合比较评价得出,株系EHR、TGSR引种价值最高,其应用前景最大;其次为株系EHP、TGRP以及2R、TGR、D3FR、ARC。初步确定可作为推广的株系为EHR、TGSR。
刘璐[6](2015)在《伊犁小檗繁殖及幼苗生长特性》文中认为伊犁小檗(Berberis iliensis M.Pop.)为多年生带刺落叶灌木,集观赏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于一身,具有抗逆性强,抗寒抗旱、耐修剪、耐盐碱的特性。在伊犁河流域,伊犁小檗灌木林的分布十分广泛,但是大量的伊犁小檗资源却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因此,本研究以伊犁小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察、定期采样、人工试验等方法,从伊犁小檗花部综合特征、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伊犁小檗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工驯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伊犁小檗花期为46月,单花持续期花期79 d,果实发育成熟需2530 d;花粉活力在初盛时期处于最强的状态;花蕾期伊犁小檗柱头都具有可授性,初盛时期为传粉的最佳时间;盛开1期为受精的最佳时间;杂交指数OCI为3;P/O(花粉量与胚珠比)为566.67。伊犁小檗花期较长,有利于其充分的散粉授粉,花朵明艳美丽,观赏价值高;伊犁小檗部分自交亲和,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需要传粉者。伊犁小檗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为41.5%,自花授粉结实率相对较低,只有7.5%,人工异株异花授粉结实率最高,为81.5%;主要传粉昆虫为意蜂(Apis mellifera Linn)、柯氏斑芫菁(Mylabris koenigi Dokhtoutoff)和草原斑芫菁(M.frolovi Fischer von Waldheim)。伊犁小檗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需要传粉者,其中柯氏斑芫菁对其影响较大,不仅对伊犁小檗的传粉受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种群庞大的觅食量也对伊犁小檗的产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伊犁小檗种子无休眠,萌发趋势为随着温度的升高,萌发率逐渐升高,恒温在25℃时获得最大萌发率;水盐胁迫对伊犁小檗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效应,但NaCl溶液对伊犁小檗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小于PEG-6000溶液,盐胁迫解除后,伊犁小檗种子仍具有较高的萌发率;不同基质下伊犁小檗在腐殖土中的萌发率最高。不同恒温处理条件下,伊犁小檗幼苗的胚根、胚芽长度及芽根比均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不同盐分处理条件下,伊犁小檗幼苗仅在50 mmol/L NaCl处理条件下可以存活。
韩绿化[7](2014)在《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穴盘苗移栽处于人工取苗半自动栽苗水平,研发结构简单、功能精良并适于当地育苗生产的取苗装置是实现穴盘苗全自动移栽的关键。目前,国内尚无法设计出能够实际生产应用的自动移栽机,主要原因是机构设计中取苗爪与钵体互作规律不清,穴盘苗的生物力学特性数据短缺,机构设计与育苗工艺不相结合,严重制约着自动移栽机的发展。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研究了穴盘苗脱盘力学规律和钵体抗压力学行为。研究发现穴盘苗脱盘过程是钵土与幼苗根系相互牵动摆脱孔穴粘附的过程,对穴盘苗的夹取作用主要用于克服钵体与穴孔之间建立的粘附力,当使用128穴盘育苗移栽时,沿垂直穴孔方向取出穴盘苗的夹取力约为1.94N。钵体的抗压力与变形呈非线性变化规律,抗压力随着压缩变形的增大先缓慢增大再显着增大。在平板压缩过程中,钵体无明显的屈服破坏点,其压缩破坏特征是从钵体盘根稀疏的区域开始,逐渐扩大破碎度。在弹塑性方面,随着压缩变形的增大,滞后损失Ep、抗压峰值力Fmax均增大,弹性度rε减小,并且穴盘苗钵体压缩加载变形越大,其塑变能力越强,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以使用夹取针夹持钵体而不破坏其整体性。利用Burgers模型能有效表征穴盘苗钵体的压缩蠕变特性,利用二单元Maxwell模型能有效描述穴盘苗钵体的力松弛特性,获得了对应的粘弹性参数,并分析了压缩加载蠕变和力松弛规律。对于穴盘苗自动移栽而言,其流变学特性影响微弱,可以不加考虑。通过试验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多种穴盘苗的力学特性,研究发现不同蔬菜穴盘苗处理间的脱盘力无显着性差异,不同穴盘苗钵体的抗压力与变形关系均遵从非线性曲线,都没有明显的线弹性。(2)基于对穴盘苗脱盘力、夹取针插入钵体拉拔的摩阻特性以及钵体抗压力分析,建立了穴盘苗的脱盘力FL、钵体抗压力F、压缩加载的面积AY与夹取针的插入角度α、夹持变形角△α、夹持钵体的面积AJ、钵体夹持变形量x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建立的夹取参数设计关系,结合穴盘苗力学特性试验数据,设计完善了一种适应穴盘苗力学特性的自动取苗末端执行器。试制物理样机,进行了自动取苗夹持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夹持力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无显着性差别,从而检验了理论设计的可靠性。(3)利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制钵参数对苗钵抗破碎性的影响,优选出适合机械化移栽的番茄穴盘苗制钵工艺条件。当育苗基质配比按草炭:珍珠岩:蛭石为2:0:1配制,填充量为28.6m1(1.3倍穴孔容量),含水率为65%±2时,所生产的番茄穴盘苗钵体结构性最好。利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综合评价出不同基质生产黄瓜穴盘苗的幼苗生长质量和钵体力学质量等级特性,当草炭:水苔:珍珠岩:蛭石混合基质的体积比为2:1:1:1时,黄瓜穴盘育苗在幼苗生长、钵体力学特性、生产成本等多方面表现最优。(4)研究了钵体的弹性模量等工程特性,建立了穴盘苗钵体夹取刚柔耦合有限元模型。与实际加载测试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单片针和两片针模拟计算,在同样的夹持作用下,对于结构特性一致的穴盘苗钵体,单片针夹持作用钵体产生的最大VonMises应力是两片针夹持作用钵体的1.31~1.70倍,表明单片针夹持作用要求较高的育苗工艺条件,多针夹持作用有利于苗钵成功夹取。进一步模拟两片针不同夹持角度、力度和深度对钵体材料结构特性影响,结果表明夹取针以沿着穴孔壁方向深入插进钵体保持2~3N的夹持力度能有效夹持钵体来实现低应力应变取苗。(5)设计了一种新型温室用两指四针钳夹式夹钵取苗自动移栽机器人,利用直线模组驱动末端执行器往复于来源盘和目标盘,利用无杆气缸单元驱动末端执行器下放和上升进行取苗、栽苗操作,对穴盘苗的夹取操作采用气动两指四针钳夹式夹钵取苗方法,通过两根机械手指伸出四根夹取针插入苗钵再合拢夹紧苗钵取苗,通过两根机械手指放松苗钵再回缩夹取针脱离苗钵投苗,并提出了一种穴盘平直输送幼苗挠弯夹取的方法,工作原理是先将待移栽的穴盘苗幼苗植株挠弯,再夹取,可有效减少伤苗、带苗等现象。(6)针对所开发的温室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器人,对取苗机械臂往复移位控制采用步进电机开环控制系统,对来源盘/目标盘输送采用激光光电开关检查到位信息的步进电机闭环控制系统,对系统气动回路控制采用以到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为触发信号启动下一执行气缸动作的多路开关状态检测与控制结构。同时对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合理规划,并进行系统的优化与配置。(7)试制样机,进行穴盘苗自动取苗移位性能试验研究。对取苗移位进行检测,从移栽时间上看,对于128穴盘,每移栽8株苗,平均运行时间为23.579s,则移栽效率达到为20.36株/分钟,对于72穴盘,每移栽6株苗,平均运行时间为21.065s,则移栽效率为17.09株/分钟,针对所用两种穴盘的规格尺寸,128、72穴盘自动取苗移位的平均值分别为32.1086mm、42.5866mm,标准差分别为0.5026、0.4047,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28/72穴盘实测取苗移位间隔与设计穴孔间隔无显着差别。对取苗力学特性进行测试,取苗成功所需平均夹持力约为3.32N,标准偏差为0.009,取苗成功与取苗失败的平均夹持力相差1.54N。研究发现在提升末端执行器拔苗脱盘过程中,随着末端执行器上提移位,夹取针夹持苗钵挣脱穴盘孔穴粘附有3次夹持力松弛,表明穴盘苗钵体脱盘过程是一个逐步松脱粘附的过程,并且在理论设计夹持力的基础上提高30%工程安全因数,可以有效达到取苗力要求。以取苗成功率为考核指标,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对影响取苗效果的园艺和机械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苗钵含水率对取苗成功率有高度显着影响(p<0.01),夹取角度有显着影响(0.01<p<0.05),而其它所考虑的试验因素没有显着影响(p>>0.05)。进行温室穴盘苗移栽生产,多种穴盘苗取苗移栽成功率高达到93.87%,取苗效果满意。
裴帅帅[8](2014)在《干旱胁迫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指出本试验首先以11个不同品种的谷子为材料,在种子萌发期通过18%PEG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测定某些生理指标来评价谷子萌发期的耐旱性。然后选取抗旱性和敏感性的品种,对其进行种子萌发期、幼苗期和大田成熟期的抗旱性鉴定及评价。通过测定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种子萌发42h内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对赤霉素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的分析来研究干旱对谷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测定谷子种子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萌发指数和相对胚芽、胚根长。研究结果表明,晋谷45的相对发芽势最高,晋谷42最低。晋谷77-322相对发芽率极显着低于其他品种。从相对萌发指数可以看出晋谷48、45和28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晋谷42最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11个品种进行抗旱性排序为:45>28>48>46>36>51>21>34>41>77-322>42。(2)通过PEG胁迫对4种不同品种谷子萌芽期生理指标的测定,表明:与CK相比,干旱胁迫后蛋白质、脯氨酸和MDA含量升高,SOD和POD活性提高。晋谷28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最高;晋谷42和77-322脯氨酸的含量显着低于晋谷28和45;PEG胁迫下POD的积累量晋谷28最高,42最低;晋谷28、45、42、77-322的SOD活性分别比CK提高了266.35%、113.84%、57.40%和47.13%:晋谷42MDA含量增加量最多。(3)在实验室模拟田间试验,进行谷子幼苗期抗旱试验,通过土壤直接干旱法对谷子幼苗叶片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下降,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和SOD、POD、CAT活性增加。经隶属函数法分析四种谷子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晋谷45>28>77-322>42。(4)通过田间试验对谷子苗期和成熟期各项农艺性状调查,表明晋谷28的单位产量最高,晋谷45长势较好。(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包括IAA、GA、ZR、ABA和JA)。研究表明:PEG胁迫下GA、ABA含量逐渐下降。JA含量增加,IAA和ZR变化复杂。(6)通过对赤霉素代谢途径的七种关键酶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表达量的分析表明:KAO基因在萌发前期在抗旱性弱的品种晋谷42中表达量较高,但是萌发后期在抗旱性强的晋谷45中表达量高:GA2ox基因的表达量一直都是抗旱性强的45高;GA20ox表达量相差不大。
李田田[9](2012)在《湖北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品种抗性筛选及淡紫拟青霉防治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s)是寄生于植物根系内的专性寄生生物,具有寄主范围广泛,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等特点,给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和危害。随着我国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加,蔬菜根结线虫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病害发生后,一般造成产量减少20%-30%,严重时达到75%以上,甚至绝收。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根结线虫危害所造成的农作物经济损失约在1000亿美元以上。同时根结线虫病害加重了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如:枯萎病、根腐病。2011年在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蔬菜基地采样后发现多种蔬菜作物都感染了根结线虫,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以防治蔬菜根结线虫为目的,从黄瓜抗性品种的筛选和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omyces)生物防治的角度进行防治试验。抗病品种的筛选,通过对不同的黄瓜品种进行抗根结线虫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抗性品种为新津研七号。中抗品种瑞农地黄瓜、四季脆瓜、白玉地黄瓜、压趴架、白皮黄瓜。中感品种为日本翠绿、春秋旱黄瓜、天津8113黄瓜。感病品种为四季节节瓜。淡紫拟青霉防治试验,将本实验室保存的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制备成颗粒菌剂,进行盆栽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施药量为2.5g/m2、5g/m2、7.5g/m2和10g/m2时植株的平均根结数量分别为30个、29个、19个和25个,低于空白对照(36个)。化学药剂阿维治线宝,施药量为4g/m2时,平均根结数量为7个大田试验结果表明:7.5g/m2淡紫拟青霉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为42.2%;2.5g/m2防治效果为14.1%;5g/m2防治效果为18.8%;10g/m2防治效果为26.6%;对照药剂阿维治线宝4g/m2防治效果为20.3%。试验测定了4种常用土壤杀菌剂对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生长的抑制率,7d后试验结果表明:呻晴霉素1%悬浮剂稀释3000倍后抑制率为79.2%,对菌落生长抑制较大。68%福美双和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抑制率为40.1%和47.4%,抑制作用较强,50%美蓝甲可湿性粉剂的抑制率16.1%,抑制作用较小。
张文君[10](2012)在《矿质营养对矮牵牛生长开花的影响与推荐施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属于茄科矮牵牛属,其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管理等特点,是国际上重要的盆花、花坛装饰植物并用于商业贸易的草本花卉。矮牵牛还是研究植物开花和花色素合成的重要模式植物之一。近年来,矮牵牛的种植面积仍在进一步扩大,在花卉产业链中具有重要的生产力价值,并在新品种的培育、组织培养、转基因改良和花期调控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培育更新,有关矿质营养以及养分管理方面的研究报道鲜见报道。由于肥料是影响花卉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合理施肥不仅能提高花卉品质,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试验以矮牵牛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培和水培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矮牵牛养分吸收特性及不同器官中的养分分配差异;分析了矿质养分对矮牵牛生长、开花及活性氧和花青素代谢的影响;并结合武汉绿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初步建立了矮牵牛最佳施肥用量。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三种主要矮牵牛栽培品种(重瓣豪放,单瓣迷你,单瓣豪放)养分吸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牵牛植株中N、P、Ca、Mg、Fe、Mn、Cu和Zn养分含量均随生育期推进总体呈先上升后降低变化趋势,而K和Mn含量呈波动形变化趋势。不同矮牵牛品种对养分最大吸收量变化幅度为370.09-442.63mg N,46.13-65.73mg P,198.46-220.05mg K,282.21-307.12mg Ca,49.58-62.88mg Mg,5.98-7.21mg Fe,2.88-2.95mg Mn,0.35-0.52mg Cu和108-1.34mg Zn,累积量大小顺序为N>Ca>K>P>Mg>Fe>Mn>Zn>Cu.矮牵牛不同器官对元素吸收量及最大吸收时期均不相同,苗期到初花期阶段,茎,叶中各种元素含量最高,开花以后随着蒴果的逐渐形成,养分逐渐向生殖器官转移。养分累积率主要在蕾期和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其中蕾期K,Mg和Mn最大累积率分别是42.74%,53.91%和30.80%;盛花期N,P,Cu和Zn最大累积率分别是29.49%,54.36%,37.79%和36.57%;Ca和Fe在衰败期达到最大值为26.95%和43.41%,以上说明蕾期和盛花期是矮牵牛生长及养分调控管理的关键时期。(2)武汉城市绿地土壤pH高于自然土壤,呈现中性偏碱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土壤氮素含量缺乏,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壤中量元素有效Ca、Mg和S含量丰富;微量元素有效Fe、Mn、Cu、Zn及B含量较丰富。通过选取四种绿地土壤进行“3414”肥料配比试验,得出在供试的四种土壤上,氮肥的施用范围为0.28-0.54g/kg;磷肥施用范围为0.17-0.20g/kg;钾肥施用范围为0.19-0.23g/kg。氮磷钾综合比较,氮的需求量最大,为矮牵牛生长最主要限制因子,磷钾次之。(3)氮肥施用可提高矮牵牛叶片叶绿素含量,分枝数、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存花数及总花朵数也随着氮肥施用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施用影响花瓣及叶片的活性氧代谢酶变化,并诱发了细胞膜脂过氧程度的高低。低氮胁迫条件下,叶片中O2·-产生速率显着增加,过氧化氢(H202)含量显着升高,最终导致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花瓣在氮胁迫下,并没有引起MDA含量的上升,说明缺氮胁迫对花瓣膜脂过氧化影响不明显。低氮胁迫花瓣中氮及蛋白质含量大幅降低,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对氮源的竞争可导致花青素次生代谢途径中酶活性的升高,从而促进了花青素含量增加,而花青素作为一种多酚物质,能高效清除植物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减轻植物氧化损伤。(4)磷肥施用可促进分枝数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增加,增加存花数及总花朵数。低磷胁迫下,叶片和花瓣中抗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升高,最终叶片中MDA含量显着升高,而花瓣中MDA含量却降低。低磷胁迫下,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均增加,说明低磷胁迫条件下花青素代谢的加强可能与糖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受阻及黄酮类物质的大量分泌有关。(5)低钾胁迫条件下,减少植株分枝数,叶绿素含量,并且当日存花数及总花朵数也显着降低。钾还影响了叶片及花瓣中活性氧代谢的强弱。在低钾条件下,花瓣和叶片中MDA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说明钾缺乏引起花瓣及叶片中活性氧伤害。低钾胁迫下可溶性糖和苯丙氨酸含量增加,可为花青素合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钾与细胞含水量密切相关,钾的缺乏导致细胞中水分的丧失,而细胞含水量的降低造成的浓缩效应也可间接导致花青素含量的升高。(6)低铁条件下,矮牵牛生长及开花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新叶中叶绿素含量和总花朵数等指标显着降低。低铁胁迫下,叶片和花瓣细胞中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均显着降低,并最终造成花瓣和叶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累积,导致植株过氧化损伤。低铁胁迫还可改变花瓣的结构,导致花瓣纵向直径及横向厚度的缩短,说明缺铁不利于花瓣生长。铁作为共因子直接参与花青素代谢,铁的缺乏直接导致花青素合成酶活性的降低,从而减少花青素的合成量。(7)利用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技术对花青素成分分析表明,氮磷钾及铁缺乏条件下,总离子流在530nm均检测出3个花青素特征峰,可能的化学结构为P1:矢车菊素-3-槐糖苷;P2: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半乳糖苷);P3:芍药素-3-葡萄糖苷(半乳糖苷)。对花青素组分比例进行分析,氮磷钾缺乏胁迫下,(矢车菊素)Cy及(芍药素)Pn型色素组成比例较为稳定;而在缺铁胁迫下,花青素组分有从Cy向Pn型转化的趋势。
二、不同品种的木豆在两种基质下的发芽出土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品种的木豆在两种基质下的发芽出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砂的耐性筛选及其修复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重金属污染现状 |
1.2 重金属铜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对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1.2.2 铜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
1.2.3 铜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2.4 重金属Cu对植物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 |
1.3 重金属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4 铜(Cu)污染修复技术-植物修复 |
1.5 豆科(Leguminosae)植物相关性前期研究 |
1.6 讨论 |
参考文献 |
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四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耐性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势的影响 |
2.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率的影响 |
2.2.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发芽指数的影响 |
2.2.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活力指数的影响 |
2.2.5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四种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及金属离子富集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
3.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对木豆和决明植物体Cu~(2+)吸收的影响 |
3.2.3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体Ca~(2+)吸收的影响 |
3.2.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体Zn~(2+)吸收的影响 |
3.2.5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植物体Cu~(2+)、Ca~(2+)和Zn~(2+)迁移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参考文献 |
4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两种豆科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抗氧化酶的影响 |
4.2.2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抗氧化剂的影响 |
4.3 讨论 |
参考文献 |
5 铜胁迫下两种豆科植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含量的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中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
5.2.2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5.2.3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5.2.4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5.2.5 不同含量铜尾矿砂对木豆和决明培养基质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2)蛭石引发对番茄种子发芽及幼苗耐盐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种子活力的生理与遗传机理 |
1.1 种子活力的生理机理 |
1.2 种子活力的遗传机理 |
2 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种子引发的方法 |
2.2 种子引发的机理 |
3 引发处理效果 |
3.1 促进生长 |
3.2 增强抗逆性及老化种子的活力 |
3.3 打破种子休眠 |
第二章 KNO_3、NaCl浓度及蛭石含水量对种子引发效果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种子引发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引发剂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2.2 3% KNO_3、6% NaCl、70%含水量蛭石引发处理对番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3% KNO_3、6% NaCl、70%含水量蛭石引发处理对番茄幼苗MDA含量和EC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NaCl胁迫下吸胀期间番茄种子对蛭石引发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种子引发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种子活力的影响 |
2.2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EC、MDA含量的影响 |
2.4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2.5 引发对NaCl胁迫下种子吸胀期间α-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NaCl胁迫下蛭石引发番茄种子活力 |
3.2 NaCl胁迫下蛭石引发番茄种子MDA、EC的产生及抗氧化酶活性 |
3.3 NaCl胁迫下蛭石引发番茄种子α-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四章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对蛭石引发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种子引发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3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MDA、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2.5 蛭石引发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3)香榧育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香榧利用价值 |
1.2 香榧生物学特性 |
1.3 香榧生态学特征 |
1.4 地理分布及优良品种 |
1.5 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
1.5.1 播种育苗技术 |
1.5.2 嫁接育苗技术 |
1.5.3 扦插育苗技术 |
1.5.4 容器育苗技术 |
2 引言 |
2.1 课题来源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3 主要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地概况 |
3.1.1 试验样地概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播种育苗实验方法 |
3.3.2 嫁接育苗实验方法 |
3.3.3 扦插育苗处理方法 |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播种繁育技术 |
4.1.1 种子的采集与处理 |
4.1.2 催芽方式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1.3 催芽方式对出苗率的影响 |
4.1.4 基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4.1.5 不同材料的容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4.2 苗木嫁接技术研究 |
4.2.1 砧木年龄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4.2.2 不同母树年龄的接穗枝条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4.2.3 嫁接时间对嫁接苗的影响 |
4.2.4 不同嫁接处理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4.3 扦插育苗技术 |
4.3.1 插穗类型对扦插成活率影响 |
4.3.2 激素处理对扦插成活率及保存率的影响 |
4.3.3 插穗的粗度和长度对扦插成活率和保存率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4)菌糠泥炭复合基质对树豆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出苗的影响 |
2.2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1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径粗的影响 |
2.2.2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株高的影响 |
2.2.3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2.3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基质配方处理对树豆育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5)8个美国紫薇株系在武汉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概述 |
1.1 紫薇的种质资源与地理分布 |
1.1.1 我国紫薇的种质资源 |
1.1.2 我国紫薇的起源及地理分布 |
1.2 紫薇的园林应用价值及观赏特性 |
1.3 国内外紫薇研究进展 |
1.3.1 紫薇繁育研究 |
1.3.2 紫薇品种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紫薇生理生化研究 |
1.3.4 紫薇物候期观察及开花生物学研究 |
1.3.5 紫薇病虫害防治研究 |
1.4 植物引种及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 |
1.4.1 植物引种研究 |
1.4.2 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引种地与原产地气候条件比较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种实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 |
2.3.2 播种育苗试验 |
2.3.3 年生长发育规律测定 |
2.3.4 物候期调查 |
2.3.5 适应性调查 |
2.3.6 美国紫薇株系引种价值综合评价 |
3. 结果分析 |
3.1 各株系果实大小及种子重量比较 |
3.2 播种育苗 |
3.2.1 设施播种发芽试验 |
3.2.2 培养箱播种发芽试验 |
3.2.3 幼苗形态特征鉴定结果 |
3.3 生长发育规律观测 |
3.3.1 营养生长观测 |
3.3.2 生殖生长观测 |
3.4 物候期调查统计 |
3.4.1 2015年物候期调查 |
3.4.2 2016年萌芽期调查 |
3.5 适应性调查 |
3.5.1 抗寒性调查 |
3.5.2 抗热性调查 |
3.5.3 抗病虫能力调查 |
3.5.4 有性繁殖能力测定 |
3.6 美国紫薇引种价值评价(层次分析法) |
3.6.1 构造判断矩阵 |
3.6.2 评价指标层调查标准 |
3.6.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3.6.4 计算综合得分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美国紫薇形态鉴定 |
4.2 美国紫薇年生长发育规律特点 |
4.3 美国紫薇物候期比较 |
4.4 美国紫薇在武汉的适应性 |
4.5 美国紫薇在武汉地区的引种价值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致谢 |
(6)伊犁小檗繁殖及幼苗生长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传粉生物学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特性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穴盘苗力学特性方面 |
1.2.2 移载机器人方面 |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穴盘苗力学特性测试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穴盘苗脱盘特性 |
2.2.2 钵体抗压特性 |
2.2.3 钵体加卸载特性 |
2.2.4 钵体蠕变特性 |
2.2.5 钵体力松弛特性 |
2.3 多种穴盘苗力学特性对比 |
2.3.1 脱盘力学特性 |
2.3.2 抗压力学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穴盘苗力学特性的夹取力计算 |
3.1 夹取针与苗钵摩擦力学特性 |
3.2 自动取苗力学分析与检验 |
3.2.1 取苗夹持作用分析 |
3.2.2 取苗力检测分析 |
3.2.3 两针夹取适用性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合机械化移栽的制钵参数优化 |
4.1 苗钵抗破碎性优化 |
4.1.1 试验设计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验证试验 |
4.2 穴盘育苗质量综合评估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钵体夹持刚柔接触力学响应及参数优化 |
5.1 ABAQUS有限元分析基础 |
5.2 钵体柔性体建模 |
5.2.1 钵体工程物理特性分析 |
5.2.2 钵体柔性体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 不同夹持结构与参数模拟 |
5.3.1 钵体夹持刚柔耦合 |
5.3.2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栽机器人设计 |
6.1 取苗移栽方式 |
6.2 移栽机器人总体设计 |
6.3 取苗机械臂的设计 |
6.3.1 结构选型 |
6.3.2 工作参数计算 |
6.4 末端执行器的设计 |
6.4.1 夹钵取苗方法 |
6.4.2 结构参数计算 |
6.5 其他辅助机构设计 |
6.5.1 穴盘输送装置的设计 |
6.5.2 幼苗挠弯装置的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自动移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1 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7.2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7.3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7.3.1 总体设计 |
7.3.2 取苗栽苗的软件设计 |
7.3.3 步进移位控制设计 |
7.4 气动回路自动控制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自动取苗移栽试验研究 |
8.1 移位检测试验 |
8.1.1 检测方法 |
8.1.2 结果与分析 |
8.2 取苗力试验 |
8.2.1 试验方法 |
8.2.2 结果与分析 |
8.3 自动移栽性能试验 |
8.3.1 试验设计 |
8.3.2 结果与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工作总结 |
9.2 本项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8)干旱胁迫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旱灾与我国谷子生产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1 作物生长形态与抗旱 |
1.2.2 植物渗透调节与抗旱 |
1.2.3 抗氧化酶保护系统与抗旱 |
1.2.4 植物激素与植物抗旱 |
1.3 赤霉素关键基因的研究 |
1.3.1 赤霉素生物合成的基本途径 |
1.3.2 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
1.3.3 赤霉素关键基因与生物合成和代谢调控的研究 |
1.4 抗旱性鉴定 |
1.4.1 作物抗旱性的鉴定指标 |
1.4.2 作物抗旱性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谷子生理特性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及处理方法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PEG胁迫下不同品种谷子萌发期各指标的比较 |
2.2.2 PEG胁迫对四种谷子萌发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3 土壤干旱胁迫对谷子幼苗的影响 |
2.2.4 四种不同品种谷子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
2.3 讨论 |
2.3.1 PEG胁迫对谷子种子萌发期的影响 |
2.3.2 PEG胁迫对谷子萌发生理特性的影响 |
2.3.3 土壤干旱胁迫对谷子幼苗叶片生长的影响 |
2.3.4 四种不同品种谷子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
2.4 结论 |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谷子种子萌发内源激素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处理方法 |
3.1.2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中GA含量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中ABA含量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中IAA含量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中JA含量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的谷子种子中ZR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干旱胁迫下赤霉素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4.1 材料 |
4.1.1 材料及取材方法 |
4.1.2 总RNA提取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KAO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特异性分析 |
4.2.2 KO2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特异性分析 |
4.2.3 GA2ox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特异性分析 |
4.2.4 GA3ox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特异性分析 |
4.2.5 GA20ox基因在干旱胁迫中的特异性分析 |
4.3 小结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湖北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品种抗性筛选及淡紫拟青霉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病原及其分类地位 |
1.2 根结线虫的形态特征 |
1.3 根结线虫危害症状 |
1.4 根结线虫的侵染条件和生活史 |
1.4.1 发病条件 |
1.4.2 根结线虫的侵染循环 |
1.4.3 根结线虫的传播 |
1.4.4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状况 |
1.5 根结线虫防治存在问题 |
1.5.1 药剂防治中的问题 |
1.5.2 农业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2 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 |
2.1 分类地位 |
2.2 形态特征 |
2.3 培养条件 |
2.4 营养条件 |
2.5 淡紫拟青霉在作物中的定殖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2.5.1 淡紫拟青霉的定殖 |
2.5.2 淡紫拟青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2.6 淡紫拟青霉对植物线虫的寄生作用和寄生的机制 |
2.6.1 寄生作用 |
2.6.2 寄生的机制 |
2.7 淡紫拟青霉对植物线虫的生防作用 |
2.8 淡紫拟青霉菌剂的研究进展 |
3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二章 抗性品种的的筛选 |
1 黄瓜抗性品种筛选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大量分离根结线虫卵 |
1.4 根结线虫的卵悬浮液制备 |
1.4.1 材料与设备 |
1.4.2 操作步骤 |
1.5 根结线虫的卵悬浮液接种方法 |
1.6 抗性分级标准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防治效果评价 |
1 淡紫拟青霉36-1颗粒剂防治根结线虫盆栽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淡紫拟青霉36-1颗粒菌剂的制备 |
1.4 淡紫拟青霉颗粒菌剂质量检测 |
1.5 试验结果 |
1.6 小结与讨论 |
2 蔬菜根结线虫的大田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处理 |
2.4 病情分级 |
2.5 防治效果 |
2.6 小结与讨论 |
3 三种颗粒剂的防治效果比较实验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步骤 |
3.3 试验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4 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的培养和药剂敏感性的测定 |
4.1 淡紫拟青霉36-1菌株的培养和发酵 |
4.1.1 36-1菌株的培养 |
4.1.2 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 |
4.1.3 淡紫拟青霉固体发酵 |
4.2 36-1菌株的药剂敏感性的测定 |
4.2.1 试验材料 |
4.2.2 供试药剂及浓度梯度 |
4.2.3 制备含不同药液浓度平板培养基 |
4.2.4 平板转接及培养 |
4.2.5 观察和记录结果 |
4.2.6 结果 |
4.2.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1 主要研究结果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10)矿质营养对矮牵牛生长开花的影响与推荐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花卉产业现状 |
1.2 矮牵牛植物学特性 |
1.3 矮牵牛生物态特性 |
1.4 矮牵牛分布与种类 |
1.5 矮牵牛研究进展 |
1.6 矿质营养与花卉生长 |
1.7 矿质营养与花卉衰老 |
1.7.1 植物体内自由基产生及清除机制 |
1.7.2 矿质营养与自由基 |
1.8 矿质营养与花青素代谢调控 |
1.8.1 色素种类 |
1.8.2 花色素(花青素)合成途径 |
1.8.3 矿质营养与花青素代谢调控 |
1.8.4 矿质营养在植物花青素代谢过程中的调控机理 |
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不同矮牵牛品种矿质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0 试验内容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2.4 试验方法及样品测试 |
3.2.5 养分累积量及累积率计算及曲线拟合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矮牵牛不同品种干物质累积量及矿质养分吸收动态 |
3.3.2 矮牵牛不同器官矿质元素养分吸收动态 |
3.4 讨论 |
4 盆栽矮牵牛氮磷钾肥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试验内容 |
4.2.4 相关指标计算及肥料推荐用量筛选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四种土壤氮肥施用效果 |
4.3.2 四种土壤磷肥施用效果 |
4.3.3 四种土壤钾肥施用效果 |
4.3.4 四种土壤氮磷钾肥施用效果比较 |
4.3.5 四种土壤肥料推荐用量筛选 |
4.3.6 四种土壤矮牵牛氮磷钾施肥配方比较 |
4.4 讨论 |
5 武汉市绿地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土壤样品采集 |
5.2.2 土壤养分测试 |
5.2.3 ASI法的土壤养分分级指标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采样点分布图 |
5.3.2 土壤pH频率分布状况 |
5.3.3 土壤有机质及铵态氮养分含量状况分析 |
5.3.4 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养分含量状况分析 |
5.3.5 土壤中量元素养分状况分析 |
5.3.6 土壤微量元素养分状况分析 |
5.4 讨论 |
5.4.1 武汉市绿地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
5.4.2 养分管理对策 |
5.4.3 植被种植 |
6 氮磷钾及铁施用水平对矮牵牛生长、活性氧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土培试验 |
6.2.2 水培试验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施氮水平对矮牵牛生长、活性氧及次生代谢的影响 |
6.3.2 不同施磷水平对矮牵牛生长、活性氧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
6.3.3 不同施钾水平对矮牵牛生长、活性氧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
6.3.4 不同铁处理对矮牵牛生长、活性氧和次生代谢的影响 |
7 氮磷钾及铁缺乏胁迫对矮牵牛花瓣中花青素代谢产物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设计 |
7.2.3 样品HPLC-MS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氮磷钾及铁缺乏胁迫对矮牵牛生长开花的影响 |
7.3.2 氮磷钾及铁缺乏胁迫条件下花瓣中总黄酮组成定量分析 |
7.3.3 氮磷钾及铁缺乏胁迫条件下花瓣中花青苷组成定量分析 |
7.3.4 氮磷钾及铁缺乏胁迫条件下花瓣中花青苷组成定性分析 |
7.4 讨论 |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课题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不同品种的木豆在两种基质下的发芽出土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豆科植物对铜尾矿砂的耐性筛选及其修复潜力研究[D]. 王瑞.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2]蛭石引发对番茄种子发芽及幼苗耐盐性的影响[D]. 霍文雨.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3]香榧育苗技术的研究[D]. 温健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4]菌糠泥炭复合基质对树豆育苗的影响[J]. 谢宇,陈贻钊,魏翠华,陈沁. 福建农业学报, 2017(06)
- [5]8个美国紫薇株系在武汉地区的引种适应性研究[D]. 祝贵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3)
- [6]伊犁小檗繁殖及幼苗生长特性[D]. 刘璐.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6)
- [7]蔬菜穴盘苗钵体力学分析与移栽机器人设计研究[D]. 韩绿化. 江苏大学, 2014(05)
- [8]干旱胁迫对谷子生理特性的影响及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D]. 裴帅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9]湖北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品种抗性筛选及淡紫拟青霉防治效果评价[D]. 李田田.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2)
- [10]矿质营养对矮牵牛生长开花的影响与推荐施肥研究[D]. 张文君.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