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孙梅华[1](2010)在《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中学语文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中学语文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化应用方法,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中学语文课的教育目标。本文阐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现状,从中学课程教学法和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中学语文教学实行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结了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类型、特点、原则及基本模式。此外,语文学习的评价问题是制约语文改革顺利推进的突出问题,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得拓宽评价的思路,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活动化教学实施的评价原则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化教学。
刘莹[2](2009)在《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这一职业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教师被寄予很大的期望,认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专业能力的强弱最终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又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我国国情、传统习惯和培养教师的模式等,使教师对新课程有很多的不适应。特别是在课程意识、课程知识、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知识体系的掌握等方面,与课改的挑战、民众的期望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众所周知,目前能够体现课程开放性、时代性和综合性的策略,就是对现行教材的补充和拓展,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有多少能够胜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改革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考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现在中小学教师走出职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而专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走研究的道路。因此,中学教师需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精神,逐步从“经验型”、“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目前,很多中学也都把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作为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校校有课题,人人有项目”,很多中学教师都在或多或少地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很多中学地理教师也在做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那么,目前中学地理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状况是怎样的呢?主要采取怎样的研究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研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也期待对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工具,问卷调查的范围是上海市长宁区的31所中学,调查对象是53名中学地理教师,访谈对象是5名中学地理教师和1名地理教研员,资料分析采用了定性和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缘起,提出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学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且我陶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导论中还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综述,阐述了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义,介绍了国内外中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状况。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研究(主要是教研活动)这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多,在教育科研(主要是做地理课题)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三章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之一,本章简单介绍了调查问卷表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同时详细分析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的发现。第四章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也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之一,概括总结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目前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第五章结语,对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考。
苗祥文[3](2008)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生评价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学生评价的实施关系到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当前和今后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拦路石,遭到人们的批判。作为曾经在教学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来说,本人对传统的学生评价更是深有体会,新时期呼唤新的学生评价。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学生评价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从评价的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技术方面为英语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英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类学科,对我国中学生来说,也是既新奇又头疼的学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同学之间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公正、激励的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我国传统学生评价弊端及其原因,借鉴国际上学生评价成熟的范式,解读当前学生评价理论和现实支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实施策略。
申丽娜[4](2007)在《“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校本课程是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形式更加灵活,更能体现学校特色,也更符合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系统开发校本课程的实例并不多见,因此,本课题从调查上海市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和建设一门校本课程两方面对中学生命科学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以生命科学校本课程为切入点,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上海市校本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市大部分中学都开设了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实验技术技能、生活常识等,教学方法较为多样,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也较为良好。教师在观念上吸取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相对于一些条件较为有限的学校,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市区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各方面有较好的表现,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表率作用。同时,调查也发现了在生命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本课程开发和评价的社会参与度不够;学科综合性的校本课程较为缺乏;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时间、经费、仪器等因素的限制等。许多教师还提出理论和实践上都急需专家的有效指导,渴望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模式或案例。为此,我们从市、区、学校、教师等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发了一门校本课程。本课题的行动研究以上海市延安中学为实践基地,开发了名为“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的校本课程,包括:学生需求和校内外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大纲的编制,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实验教材的编写和配套资源的设计。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中以自主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了实施,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学生学业评价,同时对课程本身也进行了评估。经过结果统计分析,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以及生命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课程目标。“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完成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可以作为一个案例提供给一线教师,为今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资料。由于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涉及面很广,所以样本的选取还只是随机抽样;行动研究中由于本课程的实际特点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参与实施的学生样本不大,参与评估的专家也比较少,这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研究和进一步改进。目前,“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的校本课程还在继续实施,我们将针对本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胡程立[5](2005)在《图书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图书质量问题是出版界持续关注的问题。从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到图书奖评选和各类图书质量调查的开展,人们一直在寻找图书质量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的办法。 本文从质量概念入手,首次提出明确、完整的图书质量概念。基于图书质量概念的理解,提出图书质量的六大构成要素。对图书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工具书、翻译图书、少儿图书、教辅图书等各类图书存在的问题,点出图书质量滑坡的集中表现。深入挖掘图书质量问题的成因,发出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机制的呼吁。 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对图书质量的评价标准、监督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手段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出版行业质量管理的普适性要求,出版社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一些出版社尝试将在其他行业质量管理中取得成效的“ISO 9000族标准管理体系”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组织,以过程方法为基础,强调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与其他管理系统有较好的相容性,注重组织的自我评定和持续改进。建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对出版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 本文以电子工业出版社为例,归纳其建立实施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特点和取得的成效,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对出版社如何建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了阐述,并对该体系对图书质量六大构成要素的控制作用进行说明,点明该体系实施过程中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最后,针对出版社建立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点提出建议。
王凯[6](2004)在《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有两个方面的主要促进因素,一是教育界权力的不断下移;二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 权力下移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鲜明趋势,国家和政府逐渐由事事亲躬转向宏观调控,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等的出现皆得益于此。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于世纪之交正式开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评价作为改革的一个必要组成,作为课程研究领域的一个基本方面,作为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块硬骨头,开始得以彰显。“发展性”与“校本”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中的两个关键词,尽管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人员在很多的文章、报告中提及,但是,真正对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展开深入研究者却寥寥无几,可以说,这一领域仍是空白。 如何突现出当前学生评价所缺失的发展性是本论文的主轴,而校本化则是论文进行探讨的立足点。论文的核心是就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与构建,而笔者在进行上述探讨之前,在行文中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细致地而开创性地梳理了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从比较的视角出发汲取了域外的经验;其次,在分层论述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校层面学生评价为管理者服务,为获得利益服务的两个取向,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学生评价之所以异化,之所以脱离学生的实际发展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即学生评价的人为赋权问题,开辟性地论述了学生评价之所以忽略了学生本身而异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甄别和选拔工具,成为一种决定着学生、教师甚至是学校命运的活动的深层原因。分层构建之后是体系的整合,笔者通过分析域外的经验与国内的现状,预见了构建此体系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于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共九章。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第一章学生评价概述进一步明确了学生评价的研究领域,区分了学生评价的几种主要类型和几个容易引发歧异的概念,并且对校本和校本学生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章。第二章中,笔者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法对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予以了梳理,将整个学生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代的传统考试、近现代的科学测试、当代的科学评价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分析。在第二章末尾,笔者就学生评价功能的逐渐健全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学生评价领域彰显发展性功能的过程。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校本学生评价的国别比较,通过对英美两国基础教育校本学生评价的研究,来获取某些启示和警示。 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的特点,以及校本学生评价的逐渐凸现。然后,在此基础上,透析了校本学生评价的体系,论述了建立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体系应该虑及的方面。 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包括第六、七、八三章。主要分两个层面对建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所划分的两个层面分别为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与课堂学生评价,在对前者进行分析中,笔者首先探悉了当前存在的有碍于学生评价凸现发展性的因素,并对其对策,即建构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条件进行了论述。建构学生评价共同体、正确看待和应用传统测验以及建构合理的评价方法体系是笔者论述的重点,也是笔者的创新。在课堂学生评价的论述中,笔者从促进学生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做了探讨,指出了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价值主体地位、建立评价蓝图、构建评价技术与方法库、促进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有效地反馈信息的重要性,并且给予了较为详细的技术上的说明。其中,笔者对建立评价蓝图和课堂学生评价工具与方法进行了尤为详细的说明。 第五部分为第九章。对整合校本学生评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从理论和技术上对此体系的特点及运作进行了探讨。
贾朝业,方敬永[7](2000)在《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文中指出从商讨鉴定的特点出发 ,论述了实施商讨鉴定时辅导员、班主任要有较强的耐心和责任心 ,要善于启发学生、要会做调控工作 ,不回避敏感话题 ,作好引导工作 ,注意引导学生间的竞争 .
胡敦骐[8](1996)在《培养造船工人的摇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理论论证 |
(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哲学基础 |
(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三)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
五、相关概念综述 |
(一) 活动教学法的涵义 |
六、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活动化教学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与原则 |
一、活动教学法活动方式主要类型 |
(一) 语文体验型活动教学 |
(二) 语文交往型活动教学 |
(三) 语文操作型活动教学 |
(四) 语文探究型活动教学 |
(五) 语文创造型活动教学 |
二、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特点 |
(一) 内容的开放性 |
(二) 目标的综合性 |
(三) 形式的多样性 |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法的原则 |
第三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模式与策略 |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模式 |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法的策略 |
(一) 语文课外活动课程化 |
(二)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 |
第四章 拓宽评价思路以促进素养提高 |
一、语文学习的评价体系 |
二、现代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 |
第五章 结语 |
(一) 要大力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资源 |
(二) 确立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 |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 |
(四) 教师引导、指导和协调作用 |
(五) 展示成果,及时评价,促进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综述 |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义 |
二、国内外中学教师教育研究概况 |
三、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概述 |
第三章 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 |
一、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调研的框架 |
二、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
三、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调查问卷的发现 |
四、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访谈中的发现 |
第四章 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一、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二、中学地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
三、正确处理地理教研与地理教育科研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A 教研活动公开课实录一 |
附录B 教研活动公开课实录二 |
附录C 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D 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归因分析 |
二、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
(一) 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的依据 |
(二) 实施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原则 |
三、有效地实施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方法 |
(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
(二) 学生自我评价 |
(三) 合作评价 |
四、合理解释与应用学生评价结果 |
(一) 科学解释评价结果 |
(二) 利用评价信息有效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研究 |
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设的现状 |
三、三类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作用 |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五、生命科学技术实践的教学 |
第二部分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校本课程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
二、调查的内容 |
三、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讨论 |
四、调查结论 |
第三部分 “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
一、课程的需求及可行性分析(环境分析) |
(一) 校内环境 |
(二) 校外环境 |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
(一) 课程的定位 |
(二) 课程目标及其效度分析 |
三、课程的内容组织 |
(一) 课程大纲的编制 |
(二) 课程教材的建设 |
(三)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课件等) |
四、课程的实施 |
(一) 教师教学方法 |
(二) 学生学习方法 |
五、课程评价方案的建立(学生评价及课程评估) |
(一) 评价方案建立的依据 |
(二) 学生学业评价 |
(三) 课程本身的评价 |
六、实践—反思—改进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校本课程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 2: 周韧刚老师访谈录 |
附录 3: 校本课程环境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 4: “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教材 |
附录 5: 学生自评问卷 |
附录 6: 前测试卷与后测试卷 |
附录 7: 教师教学后记 |
附录 8: 学生感言 |
附录 9: 学生活动及成果照片 |
(5)图书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0 引言 |
0.1 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
0.2 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
0.3 研究方法与说明 |
1 我国图书质量现状及其成因 |
1.1 正确认识图书质量 |
1.1.1 产品概念 |
1.1.2 质量概念 |
1.1.3 图书产品质量概念 |
1.1.4 图书质量六要素 |
1.2 图书质量现状分析 |
1.2.1 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 |
1.2.2 图书质量问题的成因 |
2 图书质量管理的标准和手段 |
2.1 图书质量管理的标准 |
2.1.1 最新的图书质量管理标准 |
2.1.2 图书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 |
2.2 图书质量控制的手段 |
2.2.1 图书质量检查 |
2.2.2 图书质量的社会监督与评价 |
3 出版社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3.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3.1.1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
3.1.2 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特点 |
3.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
3.2.1 PDCA循环模式 |
3.2.2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
3.2.3 质量管理补充原则 |
4 建立出版社适用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
4.1 电子工业出版社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
4.1.1 电子工业出版社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
4.1.2 电工社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
4.1.3 电子工业出版社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成效 |
4.1.4 几点体会 |
4.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
4.2.1 推行文件化管理 |
4.2.2 划分职责和权限 |
4.2.3 实施资源管理 |
4.3 质量管理体系对图书质量要素的控制 |
4.3.1 选题质量的控制 |
4.3.2 写作质量的控制 |
4.3.3 外观质量的控制 |
4.3.4 编校质量的控制 |
4.3.5 价格质量的控制 |
4.3.6 市场质量的控制 |
4.4 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
5 出版社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几个关键点 |
5.1 确保和增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
5.2 加强内部沟通 |
5.3 强调现有质量管理工作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
5.4 充分利用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标索引 |
引言 |
第一章 学生评价概述 |
第一节 学生评价的本质观 |
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类型划分 |
一、 按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划分 |
二、 按照评价参照标准化分 |
三、 按照评价方式划分 |
四、 按照评价指向划分 |
五、 按照其他方式划分 |
第三节 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
一、 评价与测量 |
二、 学生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 |
三、 关于学习的评价与为了学习的评价 |
第四节 校本与校本学生评价 |
一、 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 |
二、 寓于课堂之内的学生评价 |
第二章 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 |
第一节 古代的传统考试阶段 |
一、 古代中西方的考试 |
二、 口试的萌芽及其发展 |
三、 笔试的产生及其发展 |
第二节 近现代的科学测试阶段 |
一、 科学测试阶段的起因 |
二、 科学测试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三、 科学测试阶段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当代的科学评价阶段 |
一、 科学评价阶段的起因及推动 |
二、 多元化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三、 多元化阶段的理论分析 |
第四节 从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看其功能的变化 |
第三章 英国校本学生评价研究 |
第一节 英国校本学生评价的背景分析 |
一、 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更迭 |
二、 教育改革的新进展:课程2000的制定与实施 |
三、 校本学生评价现状的全国性调查 |
第二节 寓于三级评价体系之内的校本学生评价 |
一、 三级学生评价体系 |
二、 校本学生评价的特色 |
第四章 美国校本学生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美国校本学生评价的背景分析 |
一、 对标准化测验的批判与绩效责任思想的产生 |
二、 对学生评价的理智批判 |
三、 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校本绩效责任制的生成 |
第二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各种改革举措 |
一、 对标准化测验的反思与改革 |
二、 对家长参与评价的新探讨 |
三、 对校本质性评价方式的关注 |
四、 对评价反馈的改革 |
第三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案例分析 |
一、 学校层面学生评价的教师角色分析 |
二、 课堂学生评价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五章 我国学生评价的历史演进及校本化的凸现 |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历史演进 |
一、 《奏订学堂章程》:我国近代第一部涵盖细致学生评价规定的制度化文本 |
二、 我国测量运动中的学生评价 |
三、 生活教育运动中的学生评价 |
四、 苏联模式下的学生评价 |
五、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生评价领域掀起的三次浪潮 |
第二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凸现 |
一、 浮出水面的校本 |
二、 校本学生评价的凸现:从制度化走向实践化、实践化走向校本化 |
第三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体系透析 |
第四节 对我国校本学生评价的初步思考 |
一、 此校本非彼校本--对中外校本差别的思考 |
二、 旧框架与新思路?全新的体系? |
三、 透析实践所引发的思考 |
第六章 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 |
第一节 学校层面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 |
一、 为管理者服务 |
二、 为获得利益服务 |
三、 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对学校层面学生评价误区的思考 |
一、 考试文化--传统测验主导学生评价 |
二、 不良竞争一学生评价即竞争 |
第三节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如何成为可能 |
一、 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共同体 |
二、 正确看待及应用传统测验 |
三、 建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方法体系 |
第七章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及其构建(上) |
第一节 课堂学生评价简述 |
一、 课堂学生评价的背景与载体--建构性课堂 |
二、 课堂学生评价的组成 |
三、 课堂学生评价的生成性特征及由此构成的挑战 |
第二节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特点及功能 |
一、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特点 |
二、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功能 |
第三节 构建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前提--确立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 |
一、 学生观的转变--从怀疑、打击到相信、珍视 |
二、 凸现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需要谨防晕轮、刻板效应 |
三、 明确学生在评价中的权利 |
第四节 课堂学生评价蓝图的构建与共享 |
一、 课堂学生评价蓝图及其构建 |
二、 师生共享评价蓝图 |
第八章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及其构建(下) |
第一节 课堂学生评价的常用工具与方法 |
一、 课堂学生评价常用工具 |
二、 课堂学生评价的方法--真实性评价 |
三、 形成适切性的评价工具与方法体系 |
第二节 促进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
一、 促进自评与互评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阶段 |
二、 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可借助的几种方式 |
第三节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反馈 |
一、 明确反馈的内髓以及现有的问题 |
二、 以发展性为定位的反馈 |
第四节 建构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案例分析 |
第九章 走向整合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 |
第一节 三种现状:冲突与对抗、漠视与忽略、附和与盲从 |
一、 附和与盲从 |
二、 漠视与忽略 |
三、 冲突与对抗 |
第二节 沟通与融合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的几个特点 |
一、 英国对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探讨 |
二、 美国对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探讨 |
第三节 整合学生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 |
一、 两个层面学生评价目的与功能之间的冲突 |
二、 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 |
三、 教师的专业发展 |
四、 给予教师的空间 |
第四节 整合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
一、 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趋同 |
二、 制定学校评价政策与整套学生评价计划 |
三、 设立评价协调者 |
四、 明确评价体系中各成员的绩效责任 |
五、 组织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校外培训 |
结束语: 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商讨鉴定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具体实施 |
2 商讨鉴定的特点 |
3 做好商讨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
四、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活动化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孙梅华. 苏州大学, 2010(03)
- [2]中学地理教师教育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 刘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3]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研究[D]. 苗祥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4]“高中生命科学拓展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 申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图书质量控制研究[D]. 胡程立. 武汉大学, 2005(05)
- [6]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 王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商讨鉴定是期末评语的好形式[J]. 贾朝业,方敬永. 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S1)
- [8]培养造船工人的摇篮[J]. 胡敦骐. 江苏船舶, 199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