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电视台文艺部

大连电视台文艺部

一、大连电视台文艺部(论文文献综述)

张娣[1](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王玉坤[2](2014)在《戏曲电视节目研究》文中提出戏曲作为中国传统大众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以及建立在此种传播方式上的成熟而精湛的表演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新媒介出现,多元化传播格局逐渐形成。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传播媒介,对戏曲固有的以“戏台”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冲击。“后戏台”传播时代的来临,使传统戏曲文化面临重大挑战。本文以戏曲电视节目为主体,探讨戏曲与电视融合的必然性,梳理戏曲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总结戏曲电视节目的类型与形态特征,以受众调查分析为基础,剖析戏曲电视节目的现状与争议,探究戏曲电视节目的传承意义。戏曲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况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戏曲传播的方式经历了从戏台到电子媒介的电影、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变迁。在现代都市中,“家庭”观看正取代“剧场”成为人们新的选择,电视媒介则在多屏化的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最高的普及率和最多的潜在受众。戏曲在剧场演出遭遇瓶颈之后必然会选择新媒介寻求突破,而电视正处在当前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泛滥的时期,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戏曲艺术加盟有助于提升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戏曲电视经历了节目化、栏目化、频道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戏曲电视节目的类型、特征与播出方式差异显着,透露其背后迥然相异的电视营销手段和文化背景。三阶段的发展历程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栏目化建立在丰富的节目类型上,频道化也要求更多的栏目契合频道的定位,承载频道的播出内容。三者垂直分布、互为补充,形成了戏曲电视的节目组织样态。以节目功能为划分标准,戏曲电视节目可分为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晚会类戏曲电视节目四个类型。梳理节目理念的更迭更有助于把握当下节目类型突出的传播特征。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根据电视手段的介入程度不同,分为“原生态”的直播、录播类节目和虚实相生的戏曲电视剧。二者差别在于舞台演出与非舞台演出,但两种形态时有交叉,界线并不明晰。戏曲电视剧尽管有实景拍摄、故事性强等特点,但核心仍是完整的戏曲演出,所以将其纳入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此类节目创作的核心问题是在戏曲艺术的写意性与电视表现手法的写实性之间寻求平衡。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从较为封闭的行业内部比赛转变为参与性更强的全民选秀模式,出现了“专业秀”“平民秀”“明星秀”选秀热潮;本土化的节目移植,开放化的媒体姿态,整体化的营销策略为其它类型的戏曲电视节目创新提供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范本。同时应遏制“泛娱乐化”的倾向,不断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经历了从文献纪录到文化诉求的嬗变,当下的创作呈现出多维度的题材探索,“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相对真实”的创作理念,精致的影像、深邃的历史文化涵义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文化诉求的背景下,节目应更加关注戏曲艺术真实的生存语境,避免创作“失焦”,将戏曲淹没于精美画面和历史文化的滥觞之中。晚会类戏曲节目是电子媒介时代、城市化进程中民间狂欢延伸到电视空间之中的拟真集会。在电视媒介形成的公共空间中,人们拟真性参与荧屏中的全民狂欢仪式,在观看中完成个体与集体的认同。狂欢背后承载着主流媒体的官方宣教功能,形成了以国家、民族为核心的叙事体系。在节目类型的基础上归纳了戏曲电视节目专业性、地域性和多元性形态特征。戏曲艺术的专业性形成了节目专业性的形态特征;特定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中受众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兴趣选择节目的偏好形成了节目的地域性;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受众需求分化和复杂的制播环节则形成了戏曲电视节目的多元性。本文力求关照与解读当下戏曲电视节目生存状况和争议话题。电视对戏曲本体的影响究竟是创新还是消解;戏曲电视传播冲击还是促进了戏曲剧场演出;隔着电视屏幕的演员与观众亲近还是疏远了;戏曲电视节目评奖是热闹还是萧条。通过对现状与争议的探索与研究,明确戏曲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在分众化传播语境下,戏曲电视节目对细化的受众市场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受众分析以受众“使用—满足”模式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戏曲电视受众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并处理数据,依据数据形成受众分析调查报告。受众调查及分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受众观看戏曲的渠道状况调查,受众戏曲电视节目收视状况调查,受众剧场观戏状况调查,并形成分析报告。戏曲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呈现诸多特点:城乡戏曲传播均以电视媒介为主导,农村的戏曲演出市场更活跃;戏曲电视节目受众老年化特征突出,高学历受众则远离电视;现实受众偏爱欣赏类、专题类节目,戏曲晚会受潜在受众青睐;戏曲剧场演出票价为关键因素,且针对不同受众实行差异化营销等。戏曲电视节目应以戏曲艺术本体为中心,尊重其艺术特征,明确自身的节目定位。通过受众分析和研究,运用反馈机制调整节目编排。使节目、栏目、频道三个层次有序互补,突出戏曲电视节目专业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的节目特点,形成整体化的营销策略和品牌效应。把握分众化传播语境下的受众细分市场,丰富节目层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节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修复戏曲文化生态环境。

陈铭[3](2014)在《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文中认为大陆综艺娱乐节目自1958年电视首播开始,就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播出时间长、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在受众中影响力大;二则是在这份火爆背后,创新能力匮乏、盲目跟风从众、缺乏自主意识的困局越来越深的困扰着从业者们进行综艺娱乐节目的创作。从一个生产者视角展开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何引领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经济学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传播学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菲利普·科特勒的STP战略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归纳出现今制约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外部与内部的制约因素,在媒介融合生态下和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娱乐创新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这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展开清晰界定,汲取前人已经研究过的的养分,寻找理论与实践中的空白场域,通过对“综艺娱乐节目”、“节目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全新界定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然后通过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史发展轨迹的梳理,对其诞生以来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寻觅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背后的历史轨迹和现状。而后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进行剖析,总结出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中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方式在创新上陷入困局的的具体表现形式。接下来,笔者从现象入手,分析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本章以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信息为研究资料,从生产者视角出发,立足于一线的客观实际,将其与理论工具相结合,从外部、内部两大系统入手、从中归纳出在外部系统中,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三大外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现状,以及在内部系统中,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技术落伍三大内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然后笔者即开始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的具体策略展开研究。在准确找寻到现实的制约因素之后,则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试图寻找困局突围之道。第一方面为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对制作机构“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市场体制即节目市场的铺开和完善以及法律规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三管齐下,为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突围营造好良性大环境,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第二方面为转变制作观念。从内容生产者自己的观念转变入手,结合全新的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完成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的转变,从“我做你看”模式进化为“共同制作、共同传播、共同成长”的拓扑模式;完成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的最终转变,尊重用户需求,增进用户沟通,强调用户体验,以做互联网产品的心态来做节目;第三方面为强化内容创新。在策划环节中,结合菲利普·科特勒“STP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视角切入,通过目标定位和细分市场的方式,打造差异化战略和聚焦化战略,到达创新的最终目的;而在制作环节中,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心理学中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深入探究受众在观看节目是的心理诉求点,依此探寻文艺晚会类、游戏竞技类、婚恋交友类、脱口秀类和真人秀类这当今最为主流的五大综艺娱乐节目类型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创新方向;最后一方面为融入技术时代。本节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入手,立足于现代的技术发展水平,提出“全面延伸”的全新观点,认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将是一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和中枢意识层面的所有官能全面同步延伸、所有官能脱离了“躯体”的时空樊笼束缚和禁锢的全新的时代。这一全新的理论观点发展和延伸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赋予了这一上世纪的理论全新的时代意涵,并在这一理论方向的指引下,在“媒介融合”、“自媒体”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提出了综艺娱乐节目从“公共狂欢”到“私人定制”的颠覆式变革的可能,描绘了未来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全新图景,并提供了在这一全新时代中综艺娱乐节目可能的存在形态,并希望生产者能在这一时代到来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创新全新挑战的准备。

王贵毅[4](2012)在《一位圈内人士眼中的微电影——有着贵族血统的平民》文中提出微电影只能出现在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微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7、2008年,那时就有一批专业级的影视发烧友,开始像模像样地做起小电影了。他们自封导演,片头也是好莱坞,片尾也一样冉冉升起演员表,虽然有种过把瘾就死的纵欲,但是,网络的宽容和拍客的前赴后继还是赚取了网民不少的点击

吕诗蒙[5](2012)在《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体育事业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模式。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市场竞争日异激烈,作为赛场娱乐元素的体育艺术表演,既能活跃现场气氛又能调解观众观赛的心情。近些年来,各类赛事都大力发展高质量的体育艺术表演,为的就是以此来增加比赛的娱乐性,提高比赛的商业价值。尽管如此,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的运行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之发展献绵薄之力。目前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而体育艺术表演在整个赛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统计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历届全运会开幕式中体育艺术表演的相关内容进行回顾,结合体育艺术表演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演变以及运行现状分别进行阐述,通过系统的研究,探讨体育艺术表演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体育艺术表演良性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式。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经济转型期的高速发展阶段。体育艺术表演由最初的以主题明显的大型团体操为主的表演内容,发展到至今的多种内容,多种形式。突显民族文化元素的综合性体育艺术表演。2.根据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可将其运行机制分为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等五个运行机制。3.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4.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良性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式应以市场经济为重构的原生点,建立适度的动力机制、利益协调的整合机制、全面灵活的激励机制、多维统一的控制机制和制度健全的保障机制。

本版编辑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杨新贵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胡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星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郭运德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曾庆瑞 《闯关东》编剧 高满堂 孙建业[6](2008)在《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文中提出书写闯关东精彩故事 展现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杨新贵 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邀请电视剧《闯关东》剧组的主创人员、着名电视艺术评论家以及新闻媒体的

陈国强[7](2007)在《制度变迁与新闻实践 ——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制度变迁角度,历时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历程,认为,1978-1985是第一阶段,电视体育作为电视领域中的一支新军而独立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体育新闻初具规模、渐成气候。1986-1995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高潮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1995-2006为第三阶段,体育频道的成立是其开端。通过梳理三个阶段的各自特点,解答了“知其然”的问题。同时,从中央与地方、国营与民营、外资与中资、有线与无线、免费与付费五组视角共时地观察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现状与格局,得出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政策支持、受众支应、赛事支撑、技术支援和专业支配合力推动的发展模式,解释了“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序章框定了电视体育新闻和制度变迁这两个关键词,并进行了本论文的相关研究综述,说明了研究意图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一阶段进行梳理。这一阶段,从业者已经自觉地把一些新闻理论内化为一种理念并身体力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而言,这一阶段从业者对体育电视属性及其功能的研究尚停留在表浅水平,比较多地从宣传的角度研究电视转播的特点,忽视乃至漠视对电视传播信息的规律的研究。随着1985年2个地方电视台体育部的建立,电视体育作为电视领域中的一支新军而独立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第二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二阶段进行梳理。1989年,中央电视台率先开设《体育新闻》,这是体育新闻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1990年亚运会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一次整体的、集体的亮相。1990年亚运会既是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第一阶段力量储备的爆发,同时也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1992年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电视业被定性为第三产业。在一些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从业者已经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地寻求更大的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第三章对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阶段进行梳理。随着专业体育频道的出现,电视体育新闻显示了勃勃生机,并结出了累累硕果。2001年广电系统的集团化专业化对中国电视体育新闻来说是个从初步专业化到逐步专业化的过程。电视体育从业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了几种模式。2008年的奥运会刺激着电视台加大投入,同时,体育频道也面临一些问题。第四章对从五组视角观察中国电视体育新闻。从中央和地方的角度看,双方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既有各自利益,更有共同利益。从国营和民营角度看,民营机构或社会力量的进入,可以优化电视产业的资源配置,发挥体制外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外资和中资的角度看,外资频道是目前电视体育新闻的重要力量和中介渠道,它具备了中国对外传播的物理基础和现实条件。从有线和无线角度看,两者在播出的体育节目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从付费和免费角度看,政府和产业部门应该充分调动各方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受众多元化要求。第五章探讨了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发展模式。政策、受众、赛事和技术都是外部的激励因子,而从业者的专业努力则是串联这些外部因子,使之产生合力的因素。因此,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模式是政策支持、受众支应、赛事支撑、技术支援和专业支配合力推动下的发展模式。处于核心居中的从业者“上”(政策支持)“下”(受众支应)呼应、“左”(赛事支撑)“右”(技术支援)逢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从制变迁角度,对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30年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划分了三个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历史背景、成因分析。其次,从五组不同的视角,即中央与地方、国营与民营、外资与中资、有线与无线、免费与付费,观察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格局。第三,探讨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模式,认为政策支持、赛事支撑、受众支应、技术支援,从业者支配共同推动其发展。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中外电视体育新闻比较稍显不足。这主要是搜寻相关国外电视体育画面资料不太容易,在后续研究中希望有所改进。

唐海[8](2005)在《打造东亚文化品牌 架构友好合作桥梁——记第五届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论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思琦[9](2005)在《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重要的文化样式——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在中国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从最初的倍受指责、边缘化状态逐渐地被社会认同,并从文化的边缘状态中逐步走向文化中心地带,成为中国当代社会音乐生活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化样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文化样式,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必然要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一个错综复杂、各种因素互动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只有将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才有可能取得较为全面、可信的结论。 因此,本文以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影响为主要研究视角,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发展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影响的关系展开分析与研究。

凌平,崔长书,杨宁,郭津津,张宁,孙毅[10](2004)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广告经营100人》文中研究指明从1979年新中国广告业的全面恢复,到2003年中国广告业经营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中国广告业引来全世界的侧目。作为一家专业的广告杂志,本刊不仅要和大家一起为之激情勃发,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告诉每一位读者1000亿元背后的故事。从第10期开始,我们推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广告系列百人(家)”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向大家讲述那些为中国广告业走向繁荣作出贡献的个人或公司。本期推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广告经营100人”。

二、大连电视台文艺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连电视台文艺部(论文提纲范文)

(1)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戏曲电视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戏曲电视节目概述
    1.1 “后戏台”时代——戏曲传播方式的变迁
        1.1.1 戏曲电影传播
        1.1.2 戏曲电视传播
        1.1.3 戏曲互联网传播
        1.1.4 戏曲移动终端传播
    1.2 从剧场走进家庭——戏曲与电视“初识”
        1.2.1 电视媒介的传播特性
        1.2.2 剧场与家庭的传受差异
    1.3 分化与融合的多屏化传播格局——电视媒介在戏曲传播中的地位
        1.3.1 新媒介冲击下戏曲剧场演出、戏曲电影传播的边缘地位
        1.3.2 多屏环伺下戏曲电视传播的主导地位
2 戏曲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2.1 戏曲电视节目化
    2.2 戏曲电视栏目化
    2.3 戏曲电视频道化
3 戏曲电视节目类型
    3.1 从写意到写实——欣赏类戏曲电视节目
        3.1.1 “原生态”的直播、录播类戏曲电视节目
        3.1.2 虚实相生的戏曲电视剧
    3.2 从行业大赛到全民选秀——竞赛类戏曲电视节目
        3.2.1 本土化的节目移植
        3.2.2 开放化的媒体姿态
        3.2.3 整体化的营销策略
    3.3 从文献纪录到文化诉求——专题类戏曲电视节目
        3.3.1 多维度的题材探索
        3.3.2 “故事化”的叙事策略
        3.3.3 “相对真实”的创作理念
    3.4 从民间狂欢到拟真集会——晚会类戏曲电视节目
        3.4.1 全民参与的狂欢仪式
        3.4.2 主流媒体的官方宣教
4 戏曲电视节目形态特征
    4.1 专业性
    4.2 地域性
    4.3 多元性
5 戏曲电视节目现状与争议
    5.1 创新还是消解——电视化对戏曲本体的影响
    5.2 促进还是冲击——电视传播语境下的戏曲剧场演出
    5.3 亲近还是疏远——演员与观众的双向交流
    5.4 热闹还是萧条——戏曲电视节目评奖
6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6.1 收视率调查的应用局限与市场困境
    6.2 受众分析的现实依据与理论基础
    6.3 戏曲传播渠道状况分析
        6.3.1 电视在戏曲传播中的媒介地位分析
        6.3.2 城乡戏曲传播渠道差异的交叉分析
    6.4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收视状况分析
        6.4.1 受众群体特征与戏曲电视节目收视倾向交叉分析
        6.4.2 影响受众选择戏曲电视节目的若干因素分析
        6.4.3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收视习惯
        6.4.4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满意度
        6.4.5 戏曲频道付费模式的受众接收度
    6.5 戏曲剧场演出受众观看状况分析
        6.5.1 受众群体特征与剧场看戏倾向交叉分析
        6.5.2 影响受众选择剧场看戏的若干因素分析
        6.5.3 戏曲剧场演出的票价因素分析
    6.6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分析调查报告
        6.6.1 城乡戏曲传播均以电视媒介为主导,农村戏曲演出市场更活跃
        6.6.2 戏曲电视节目受众老年化特征突出,高学历受众则远离电视
        6.6.3 现实受众偏爱欣赏类、专题类节目,戏曲晚会受潜在受众青睐
        6.6.4 戏曲剧场演出票价为关键因素,针对不同受众实行差异化营销
7 戏曲电视节目的传承意义
    7.1 留存珍贵的戏曲影像资料
    7.2 培养年轻的戏曲观众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3)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综艺娱乐节目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创新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综艺娱乐节目
        2.1.2 节目创新
    2.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
    2.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程与现状
        2.3.1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源起(1958年——1978年)
        2.3.2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觉醒(1978年——1990年)
        2.3.3 “突破型创新”密集诞生阶段(1990年——1998年)
        2.3.4 创新现状——“模式引进”风潮下的“渐进型创新”时期(1998年——今)
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剖析
    3.1 节目形态类型化严重
        3.1.1 文艺晚会类节目形态
        3.1.2 谈话类脱口秀节目形态
        3.1.3 真人秀类节目形态
    3.2 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3.3 节目制作方式——“模式引进”依赖症
4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外部制约因素
        4.1.1 行政体制缺乏活力
        4.1.2 市场环境尚未完善
        4.1.3 法律保护创新乏力
    4.2 内部制约因素
        4.2.1 思想观念模式僵化
        4.2.2 创新人才严重缺失
        4.2.3 技术未能与时俱进
5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策略研究
    5.1 优化外部环境
        5.1.1 “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充满活力的制播体制构建
        5.1.2 “公平竞争,自由流动”——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营造
        5.1.3 “法规健全,执法严明”——严谨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5.2 转变制作观念
        5.2.1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
        5.2.2 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5.3 强化内容创新
        5.3.1 内容策划之“定位”策略研究
        5.3.2 内容制作之“需求”策略研究
    5.4 融入技术时代——“私人订制”娱乐全息时代的颠覆式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的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二:深度访谈样本(一)——与魏文彬深度访谈
附录三:深度访谈样本(二)——与张一蓓深度访谈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我国体育赛事的研究
    2.2 体育与艺术相关研究
    2.3 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的相关研究
    2.4 我国啦啦队开展的相关研究
    2.5 我国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2.6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观察统计法
        3.2.4 个案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相关概念阐释
        4.1.1 “机制”的概念
        4.1.2 “运行机制”的概念
        4.1.3 “体育赛事”、“赛事运行”的概念
        4.1.4 “体育艺术表演”与“体育艺术表演运行”的概念
    4.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的历史沿革与运行现状
        4.2.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的历史沿革
        4.2.2 我国单项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现状—以CBA啦啦队运行为例
    4.3 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分析
        4.3.1 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的分类及功能
        4.3.2 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
    4.4 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良性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式
        4.4.1 适度的动力机制
        4.4.2 利益协调的整合机制
        4.4.3 全面灵活的激励机制
        4.4.4 多维统一的控制机制
        4.4.5 制度健全的保障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制度变迁与新闻实践 ——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章
    第一节 关键词的框定
        一、电视体育新闻
        二、制度变迁
    第二节 本研究的其他说明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图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探索与兴起:电视体育新闻的第一阶段(1978-1985)
    第一节 奠基:一种新方式
    第二节 改革:一个关健词
    第三节 萌生:一道风景线
    第四节 先行:一位排头兵
    第五节 立足:一座里程碑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章 沉积与爆发:电视体育新闻的第二阶段(1986-1994)
    第一节 蓄势待发(1986-1989)
    第二节 登台亮相(1990)
    第三节 齐头并进(1991-1994)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创新与达成:电视体育新闻的第三阶段(1995-2006)
    第一节 突破与呈现
    第二节 联合与协作
    第三节 高歌与猛进
    第四节 热闹与冷清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竞争与博弈:观察电视体育新闻的几组视角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
    第二节 国营与民营
    第三节 外资与中资
    第四节 有线与无线
    第五节 免费与付费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认同与共振:电视体育新闻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政策支持
    第二节 受众支应
    第三节 赛事支撑
    第四节 技术支援
    第五节 专业支配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打造东亚文化品牌 架构友好合作桥梁——记第五届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论坛(论文提纲范文)

文化底蕴相通共谋电视大计
交流的平台合作的纽带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传入、回应、争论、初创:起步阶段的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5年)
    第一节 港台流行音乐的传人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第二节 “十五首抒情歌曲”的评选和“新星音乐会”的举办
    第三节 对李谷一、朱逢博、程琳的演唱及一些歌曲的争论
    第四节 广东音乐茶座的兴起与流行音乐在广州的初创
    第五节 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认可、超越、亚文化、低俗:第一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86—1988年)
    第一节 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与“通俗唱法”在大型声乐比赛中的正式设置
    第二节 “西北风”的兴起及其生成环境
    第三节 亚文化群的突起及其在流行音乐中的参与和表现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发展的认同和支持
    第五节 俚俗歌曲的兴起与流行音乐步入低谷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三章 隐患、调整、批判与“卡拉0K”:步入调整期的流行音乐(1989—1992年)
    第一节 步入调整期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
    第二节 摇滚乐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卡拉 OK”的传人与歌舞厅的迅速发展
    第四节 “亚运歌曲、《渴望》插曲、“红太阳现象”
    第五节 对流行音乐的批判
    第六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四章 磨合、适应、调整、再发展:第二个发展高潮期的流行音乐(1993—1996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新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港台流行音乐在大陆的发展以及文化管理上的调控
    第三节 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关注
    第四节 MTV、排行榜的出现以及大陆流行音乐与国际间的交流
    第五节 摇滚乐的继续发展及有关流行音乐研讨会的举办
    第六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严肃音乐通俗化、通俗音乐高雅化
    第七节 问题与繁荣同现的流行音乐新一轮发展
    第八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五章 多样化、创新、新传媒、国际交流: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1997—2003年)
    第一节 流行音乐发展不稳定中的无序状态
    第二节 各种法规政策的出台以及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流行音乐民族化与“新民乐”、“新民歌”
    第四节 流行音乐高雅化的种种表现
    第五节 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第六节 摇滚乐的新发展
    第七节 “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第八节 互联网的发展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第九节 本阶段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
第六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功能研究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
    第三节 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个案调查--兼谈专业音乐教育对流行音乐认知态度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的三个方面
    第三节 对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关系三方面的基本认识
结论
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后记

四、大连电视台文艺部(论文参考文献)

  • [1]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2]戏曲电视节目研究[D]. 王玉坤.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3]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D]. 陈铭. 武汉大学, 2014(07)
  • [4]一位圈内人士眼中的微电影——有着贵族血统的平民[J]. 王贵毅. 东北之窗, 2012(12)
  • [5]我国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机制研究[D]. 吕诗蒙.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6]以百年传奇故事映照中华民族精神[N]. 本版编辑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杨新贵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胡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周星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郭运德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曾庆瑞 《闯关东》编剧 高满堂 孙建业. 光明日报, 2008
  • [7]制度变迁与新闻实践 ——当代中国电视体育新闻研究[D]. 陈国强. 复旦大学, 2007(06)
  • [8]打造东亚文化品牌 架构友好合作桥梁——记第五届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者论坛[J]. 唐海. 当代电视, 2005(12)
  • [9]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 王思琦.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7)
  • [10]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广告经营100人[J]. 凌平,崔长书,杨宁,郭津津,张宁,孙毅. 大市场(广告导报), 2004(12)

标签:;  ;  ;  ;  ;  

大连电视台文艺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