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诊手术切除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兵[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DSA研究目的1.DSA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颅高压患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假性血管瘤与脑损伤进展是否有相关性。2.研究TBI后颅高压患者脑微循环及静脉循环时间与皮层大静脉数量、直径的相关性。3.探讨TBI后ICP升高,CCT改变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阐述TBI对颅内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1.选取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5例作为试验组A,选取以脑挫裂伤损伤为主的患者18例作为试验组B,选取颅内未破裂动脉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C;利用DSA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脑动静循环时间(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CCT)、动脉期时间(T1)、微循环时间(Microvascular cerebral circulation time,MCCT,T2)、静脉循环时间(Venous cerebral circulation,VCCT)及皮质静脉的显影特征;由介入室两名主治医生测量计算皮层静脉数量,近桥静脉部测量皮层静脉直径,并计算总和;脑挫裂伤区域局部放大造影,观察是否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并定期复查头颅CT,统计分析存在外伤性血管瘤、静脉血栓与TBI进展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结论:TBI后颅内高压患者,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明显延长;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与TBI患者皮层静脉数量及总直径有密切关系,呈负相关;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时间损伤侧明显比对侧延长。第二部分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观察皮层大静脉区域与非皮层大静脉区域脑挫裂伤继发性脑水肿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患者47例作为静脉组,选取其他部位脑挫裂伤患者66例作为非静脉组。回顾性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GCS评分、年龄、性别、外伤类型、影像图像、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于入院后第6h、1d、3d、5d复查头颅CT(荷兰Philips Brilliance256层螺旋CT扫描仪,以听眉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自颅顶至颅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00 m A,层厚5mm,层距5mm),将头颅CT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损伤及水肿体积,并同时分别记录伤后6h内和第5d的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D-dimer,D-D)指标,如病情进展并达到手术指征者不进行相关比较。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水肿体积比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结论应用3D Slicer软件计算脑挫伤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伤后第5d外侧裂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体积比率高于非静脉区域脑挫裂伤周围水肿的比率,有明显差异常性,P<0.05;在引起脑水肿物理与化学因素基本相同情况下,影响水肿最大的因素可能是不同部位的微循环及静脉循环。第三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脑膨出与硬膜下血肿厚度、中线偏移距离、CT值、环池受压、侧脑室受压等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01-2020.01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急诊手术51例病人,术中脑膨出病人18例列为A组,术中未膨出病人33例列为B组。测量CT平扫基底节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两个层面前中后三条均分线上灰质、白质的CT值(灰质测量处离颅骨内板内侧面或血肿内侧面10mm,白质测量处离灰质测量处15mm,测最面积约5mm2,如遇血肿或脑池脑沟结构,测量处可移动)、上矢状窦后1/3段轴位点(能充分辨认矢状窦)。根据术前头颅CT,准确测量中线移离距离(中线结构偏离最大层面到中线位置的水平距离),颅内血肿厚度(中线偏离侧血肿最厚层面,血肿皮层缘到颅骨内板缘的最大水平距离),并计算偏移距离与血肿厚度比值、计算偏移长度与血肿厚度差值。同时分析环池受压分级、侧脑室受压计分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术中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膨出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未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未膨出组明显大于膨出组,且有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状CT值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正相关性,基底核区层面CT值与与术中急性脑膨出呈负相关性。结论B组(未膨出组)患者硬膜下血肿厚度、血肿量稍大于A组(膨出组),但无统计意义;A组中线结构移位明显大于B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差值,B组明显大于A组,且有统计意义;硬膜下血肿厚度与中线偏移距离比值,A组大于B组,但无统计意义;术前上矢窦CT值越高,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术前基底核层面灰质、白质的CT值越低,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可能性越大。环池受压Ⅴ级患者及侧脑室受压评分3分患者均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
周奋,何安邦,刘珍,刘成业,李钢[2](2018)在《脑血管畸形患儿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患儿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9月至2016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儿25例,经过CT血管成像(CTA)或DSA确诊,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3~15岁,中位年龄8(5,10)岁;未出血者2例,脑出血23例,出血部位包括额叶8例、颞叶5例、枕叶4例、额颞顶叶3例、基底节区丘脑2例、脑室内1例。采用血肿清除并血管畸形切除、血管内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方法治疗,急性期因颅内高压行急诊血肿清除术并血管畸形切除术15例,栓塞治疗1例,包括开颅手术、栓塞治疗后脑室外引流各1例;亚急性期或病情平稳后,手术切除血管畸形并清除血肿3例,栓塞治疗3例,单纯血肿清除术1例(脑静脉畸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术后6个月、1年后进行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CTA、DSA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1)影像学诊断颅内动静脉畸形24例,包括Sperzler-Martin分级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4例,以前循环供血为主18例,后循环供血为主6例;静脉畸形1例。(2)所有患儿随访期间未发生再出血,8例患儿有癫痫发作,1例于术后8个月死亡。25例患儿治疗后6个月首次临床随访,其中GOS评分5分5例,4分12例,3分4例,2分3例,1分1例; 24例患儿随访1年以上,GOS评分5分16例,4分4例,3分2例,2分2例。术后6个月复查CTA或DSA,示脑血管畸形残留3例,其余22例未见颅内畸形血管;存活患儿随访时间均>1年,在治疗后12~38个月完成DSA复查。术后6个月首次复查有血管畸形残留的3例患儿未进展,未发生脑出血,21例DSA阴性患儿未见复发。结论少年儿童脑血管畸形以动静脉畸形为主,多数患儿在发生自发性出血后就诊。及早诊断、合理治疗可尽可能少地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曾小军[3](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康帅,叶迅,赵元立,王嵘,曹勇,张岩,张东,王硕,赵继宗[4](2016)在《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及文献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学习,对我科近期住院治疗的10例静脉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静脉畸形患者中,7例有出血史,2例有癫痫史,1例偶然发现;7例采取了保守治疗,3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1例静脉畸形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预后较好,保守治疗病情无进展。结论静脉畸形本身可以认为良性病变,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合并海绵状血管畸形增加出血风险,对于有出血史的患者,针对合并病变可以手术治疗。静脉畸形经全面评估后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池国男[5](2011)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109例病例资料)》文中研究表明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是最为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是指脑实质内异常扩张的动静脉形成的混乱的血管团,属于血管畸形的一种,其病变部位的脑动静脉之间缺乏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致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动静脉之间短路,从而产生一系列脑血液动力学上的紊乱,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有出血、癫痫发作和头痛,可以单独存在,亦可合并发生。颅内出血是AVM最常见的症状,约占52%77%[1]。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不断进步,脑AVM的发现逐渐增多。目前脑AVM已经成为脑血管疾患中的常见病之一。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有显微手术切除,血管内栓塞治疗,立体定向放射疗法及综合治疗。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彻底、最可靠的方法,可一次性解决畸形血管团再出血,使AVM得到根治。为评价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AVM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自1993年5月至2010年9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09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随访及回顾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通过对显微手术治疗的109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可以有效预防其再出血,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显微解剖知识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2. MRI和DSA二者相结合对AVM的诊断价值和对手术的指导意义较大。对于AVM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要尽可能全面、细致,以便对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后制定手术方案。3.对AVM患者是否进行手术干预应根据其发生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和手术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对比进行综合评估。4.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经验的总结对改善AVM患者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5.在脑干AVM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对适合手术者应尽早手术为宜,止血时应以止血材料压迫式止血为主,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陶传元,庄进学,陈登奎,程宏炜,李海龙,薛峰,张炜,郑小强,张祎[6](2010)在《幕下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畸形二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神经影像学特别是MRI出现及造影技术的发展,脑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现被认为是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幕下小脑半球是其好发部位之一。CVM易伴发其他类型血管畸形,以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CM)最为多见。本文报告2例小脑半球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畸形,结合文献进行探讨。
王凤月,张继良,徐俊玲,史大鹏[7](2009)在《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诊断》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总结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和DSA确诊的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4例患者术前MRI影像学资料,总结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表现特点。结果:术前MRI诊断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4例,手术证实6例,DSA证实13例,5例临床随访观察结果。结论: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表现特点为T1WI呈多条细放射状的稍低信号血管影汇入引流血管内,引流血管与邻近的静脉窦相连,T2WI上细小的畸形血管及引流血管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车辐状的畸形小血管及引流血管明显强化,呈典型的"水母头"样。
闫峰山,李永丽,张继良,史大鹏[8](2009)在《3.0T MRI在脑静脉性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提出
曲春城,张纪庆,丁璇,冀勇,王志刚[9](2008)在《以出血为表现的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静脉畸形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资料。7例采取显微手术治疗,1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采取双侧脑室穿刺体外引流术。结果 8例经影像学及手术确诊为静脉畸形,其中2例合并海绵状血管瘤。随访2-6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再次出血,4例恢复日常生活工作,3例有不同程度恢复,但遗留神经功能缺损,1例加重(卧床)。结论静脉畸形 MRI、DSA 表现呈"水母头"改变。血肿量大、反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是脑静脉畸形的手术指征,手术应尽量保留有正常引流功能的静脉畸形。
徐启武,宋冬雷,冷冰,徐斌,车晓明,徐荣[10](2007)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SCAVL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自1990年8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99例SCAVLs,并回顾性分析他们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与结果。结果99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行手术治疗65例,介入治疗3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3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6例和髓周动静脉瘘(PMAVF)8例,各型SCAVLs病例术后获好转者分别为19例、17例和4例。结论脊髓MRI和DSA是正确诊断本病的关键。对SDAVF和Ⅰ型PMAVF宜首选手术治疗,对SAVM应尽可能采用手术切除(或术前辅以栓塞治疗)畸形灶,对Ⅱ型或Ⅲ型PMAVF宜取介入治疗或介入与手术联合治疗。治疗时,应针对动静脉短路进行根治性治疗,即手术和/或栓塞来闭塞瘘口和去除畸形灶。
二、急诊手术切除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诊手术切除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摘要1 |
Abstract 2 |
摘要2 |
Abstract 2 |
摘要3 |
Abstract 3 |
第一部分 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微循环、静脉循环的DSA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二部分 脑挫裂伤灶周围水肿区大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第三部分 急性硬膜下血肿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前影像资料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初步结论 |
创新点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急性硬膜下血肿与颅内静脉循环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静脉循环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论文 |
(2)脑血管畸形患儿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影像诊断方法及判读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随访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
2. 静脉血栓 |
3. 动脉血栓栓塞 |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点睛】 |
(5)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109例病例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影像学检查 |
2.3 手术方式 |
第3章 结果 |
3.1 手术结果 |
3.2 治疗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流行病学 |
4.2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
4.3 诊断 |
4.4 AVM 的显微手术治疗 |
4.5 AVM 手术新进展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检查方法 |
2 结 果 |
2.1 病变部位 |
2.2 MRI表现 |
2.3 MRV表现 |
3 讨 论 |
3.1 CVM的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 |
3.2 CVM的MRI表现特点 |
3.3 CVM的MRI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
(8)3.0T MRI在脑静脉性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检查方法 |
1.3 结果 |
1.3.1 病变部位 |
1.3.2 MRI常规表现 |
1.3.3 SWI表现 |
1.3.4 MRV表现 |
2 讨论 |
(10)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SAVM 文献中有球型与幼稚型之分, 通常认为, 球型AVM适宜手术治疗。 |
3.2 SDAVF 应首选手术治疗[5]。 |
3.3 PMAVF 有文献报道, 介入治疗是PMAVF的首选治疗[16]。 |
四、急诊手术切除脑静脉性血管畸形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微循环和静脉循环的研究[D]. 刘海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脑血管畸形患儿临床诊治分析[J]. 周奋,何安邦,刘珍,刘成业,李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8(11)
- [3]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4]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及文献回顾[J]. 康帅,叶迅,赵元立,王嵘,曹勇,张岩,张东,王硕,赵继宗. 中国卒中杂志, 2016(08)
- [5]脑动静脉畸形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109例病例资料)[D]. 池国男. 吉林大学, 2011(09)
- [6]幕下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畸形二例并文献复习[J]. 陶传元,庄进学,陈登奎,程宏炜,李海龙,薛峰,张炜,郑小强,张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02)
- [7]脑静脉性血管畸形的MRI诊断[J]. 王凤月,张继良,徐俊玲,史大鹏.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09)
- [8]3.0T MRI在脑静脉性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J]. 闫峰山,李永丽,张继良,史大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4)
- [9]以出血为表现的脑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J]. 曲春城,张纪庆,丁璇,冀勇,王志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8(04)
- [10]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附99例报告)[J]. 徐启武,宋冬雷,冷冰,徐斌,车晓明,徐荣.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