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散农业风险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廖皓杰,曾鸣[1](2021)在《生态健康视角下老挝农业保险发展研究——基于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与启示》文中指出老挝作为东盟十国之一,是一个以农业为支柱型产业的传统农业国家。本文对生态农业定义、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农业保险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案例作为参考,说明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背景下,农业保险对分散农业风险有重要的作用。鉴于老挝目前没有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选取了老挝首都万象市农户进行座谈调查,总结出当前老挝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灾害对农户生产影响较大、农户对农业保险认知度不足、当地政府对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不足。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构建多层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措施。
乔德华[2](2021)在《农业风险管理及农业保险制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稳压器"和"保护伞",加强农业风险管理,强化农业保险制度,对保障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农业风险管理、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题访谈等方法,对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七个主要问题,从优化农业保险政策措施、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实施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灾害预警及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保险基金制度、合理拓宽扶贫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及相关技术研究、完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馨予[3](2021)在《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分散式小农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对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及稳定发展带来影响。2019年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共性问题是风险防范问题,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经营风险,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那么,能否有效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设计防范机制,保障家庭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聚焦于家庭农场的认定和发展培训,对其经营风险评估和规避分析并不多见。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充足,其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引导下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东北优越的农业资源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地理优势。东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具备自身优势的同时,面临技术效率低且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相对于小农户和其他地区家庭农场而言,东北地区独特的粮食种植周期和地理环境,使得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面临着更高的自然风险损失率,并且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综合影响,其经营风险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如何开展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有助于系统地分析家庭农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仅能够明晰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机理,还能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丰富风险管理学理论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学和风险学深度交叉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和参考决策价值。本文以农业经济学和风险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家庭农场经营特点-风险生成-风险识别与感知-有效评估-预警评价-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1)利用相关理论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进行界定,指出家庭农场经营目标是实现投入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寻求风险规避的同时实现盈利的最优组合,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实现。(2)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决策行为理论和风险预警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形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内涵及外延进行有效界定,并在明确家庭农场发展弱质性和经营风险性基础上,依据风险学研究范式从相应的作用机制、内涵及三维风险系统因子出发,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进行解构。(3)从农场主经营行为视角出发,分析家庭农场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能力,并以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因素的感知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4)为进一步探究粮食型家庭农场主要农作物风险水平,结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关于农产品产量、市场价格及收益水平的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三年时滞移动变异系数,对种植粮食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玉米、小麦和稻谷进行风险水平衡量,获得粮食作物产量风险水平、价格风险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风险水平。并且将三类风险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收益风险水平和价格风险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但与产量风险水平不相关,这也间接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粮食作物生产收益风险主要来源是价格因素。随后,在风险衡量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风险评价方法构建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市场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政策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5)在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和衡量基础上,构建包含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的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相关原理确定预警警度,为家庭农场预警实施确定了标准,结合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和三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为家庭农场预警警情的评价方法,并对选取样本家庭农场进行预警警情测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和后期保障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
甘伟铭,陈新建[4](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提出农业保险是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梳理广西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取得成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分析推进广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广西农业保险取得飞速发展,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参保人数与风险保障水平均显着提高,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做出巨大贡献。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西农业保险应从政府政策支持、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创新、农户自我发展等方面统筹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任越[5](2021)在《玉米收入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 ——基于内蒙古扎鲁特旗与托克托县实证研究》文中指出
何冬梅[6](2021)在《农业保险对农业信贷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
孔文静[7](2021)在《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农业由小农经济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特征使农业风险更加集中,导致其更加依赖于农业保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保险支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推动保障水平覆盖全部生产成本。本文研究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以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作用。研究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同时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最优保险理论等理论基础,提出理论假设;针对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基于381份问卷调查数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Logit模型对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果:收入水平、受灾损失、赔款经历、土地面积、了解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了解保费补贴、了解条款内容、了解索赔程序、赔付金额以及理赔效率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产生显着的正向关系;灾后救济、赔付程序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产生的负向关系。其中,受灾损失、灾后救济以及程序复杂度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土地面积、收入水平、了解条款内容等在5%的显着性水平上显着。实证结果表明: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诸多;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大;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多样化。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建议:一是加强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拓宽农业保险形式。二是强化农业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大力发展创新型保险产品;优化保险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培养专业保险人才,加强监管力度。
郭莎莎[8](2021)在《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旱灾等厄尔尼诺现象日益频现,山西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气候多变,旱灾严重,在此背景之下,大灾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给山西省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造成影响。山西省2013年加入政策性农险行列,农业保险覆盖率逐步提升、保费规模和保额不断增加,虽说在减缓农民受灾压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亦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承保压力,对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管理以政府补贴为主,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分层分散机制。因此,在开展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山西省需积极进行农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本文沿着农业保险大灾风险的特征,以风险和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基于山西省现行的农业保险政策和玉米种植保险赔付的具体状况,以玉米种植保险为依托,运用POT模型对玉米保险大灾赔付点进行测算,并运用Va R、TVa R的方法对大灾赔付风险进行分层,结合不同的分担主体构建山西农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实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和农业保险的优化供给,以期为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的建立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业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转面临大灾风险的威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便是构建科学的分层分散机制;(2)农业大灾风险的系统性特征和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共同决定了农险大灾风险的分散必须多主体共同承担;(3)稳健的机制需要以风险量化分层为基础,本文以山西玉米种植保险为例进行模拟分层实证,结果表明以阈值点?、Va R、TVa R作为分界点较为合适,将农险大灾赔付风险分为四层:免赔率~?,由保险公司承担;?~Va R值(25年一遇),由再保险承担;Va R值(20年一遇)~Va R值(50年一遇),由大灾风险基金承担;Va R(50年一遇)值以上,由资本市场和政府承担,资本市场和政府的划分由TVa R值决定,基于此对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进行了完善。
张振惠[9](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创新模式研究 ——以烟台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和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施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发展农村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农业保险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助推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业保险的创新路径进行挖掘,既有利于推动当地乡村全方位振兴,同时又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综合运用文献归纳法、实地考察法、案例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山东沿海城市——烟台市的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吸收和借鉴交易成本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等,对于农业保险之于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并搜集整理近40年烟台农业保险相关数据,对比其他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以及烟台当地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概况起来主要有:农业保险意识、收入引致的支付能力、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收益、专业人才队伍、政策与法律依据、财政支持等。现实中面对这些问题,参考国内农业保险推广好的先进地区案例,结合烟台当地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烟台市发展农业保险的针对性路径规划方案,包括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加深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可、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出能够盈利的农业保险业务、加快保险从业人员的培养、加强农业立法,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等,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烟台市农业保险的稳健发展,也对烟台市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王曼丽[10](2021)在《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保险是世界公认的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的强有效手段。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每年约有20%的粮食遭受损失,甘肃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大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显得尤为重要。自2007年试点以来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业务发展、保障水平、险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补贴比例不合理、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效率如何值得深入研究。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从农户、保险公司、政府三维度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维度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运行都较低。在农户维度,农户保费负担较小,但每亩损失补偿额不能弥补绝收面积的物化成本,农户参保积极性和参保满意度较低;在保险公司维度,一方面提供的保障水平低,另一方面其经营利润与保费收入的占比在10%左右,赔款支出不足,险种创新较少;在政府维度,补贴资金转移支付效益较高,但整体使用效率较低,截止2019年,保险深度为0.88%,保险密度为122.56元/人,与《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相差0.12%和377.44元/人。应用DEA模型从投入产出视角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综合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2008-2019年,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DEA值有效的年份为4年,无效的年份有8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925,未达到1。说明自试点以来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没能以最小的投入达到产出最大化,整体运行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72,反映出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由政府统筹下达保险年度计划的运营模式有待改善;规模效率值的均值为0.950,反映出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投入不足或过剩,甚至存在补贴资金没有被合理配置和充分使用的问题。运用Probit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需求视角影响效率的因素依次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满意度、种植类型、经营规模、收入水平、对农业风险的认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供给视角影响效率的因素依次为赔款支出、承保数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保险金额、保费补贴金额。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农户层面一方面要普及农业保险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另一方面要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户参保率;保险公司层面要坚持让利于民,提高保险赔付,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增加险种创新;政府层面既要建立特色农业清单,取消县级配套资金,又要调整保费补贴标准,推动区域差异化承保。
二、分散农业风险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散农业风险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农业风险管理及农业保险制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风险管理 |
(一)农业风险来源及主要农业风险 |
1. 生产风险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农业风险。 |
2. 市场风险是我国农业重要风险之一,其重要性在不断增强。 |
(二)农业风险特征及农业风险影响 |
1. 不利于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
2. 阻碍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
3.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
(三)农业风险管理策略 |
1. 事后风险应对的明显缺点。 |
2. 事前风险管理的显着优点。 |
二、农业保险制度 |
(一)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概况 |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简史 |
(三)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
(四)农业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
(五)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内涵 |
(六)我国农业保险事业发展特点 |
(七)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发展目标 |
三、甘肃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一)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
(二)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创新取得新成效 |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
四、甘肃省农业保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相关行业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
(二)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还不到位 |
(三)地区之间、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发展不平衡 |
(四)部分地区农业保险实施效果不够理想 |
(五)市州及县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压力较大 |
(六)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技术创新不够 |
(七)政府对农业保险监管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还需加强 |
五、甘肃省农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政策措施 |
(二)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实施体系建设 |
(三)加强农业灾害预警及防控体系建设 |
(四)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保险基金制度 |
(五)合理拓宽扶贫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
(六)加强农业保险政策及相关技术研究 |
(七)完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 |
(3)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研究文献综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家庭农场经营主要特征 |
2.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预警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现状 |
3.1 家庭农场调查基本情况 |
3.2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 |
3.2.1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情况 |
3.2.2 家庭农场经营者基本情况 |
3.2.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
3.2.4 家庭农场经营行为情况 |
3.2.5 家庭农场农机设备情况 |
3.2.6 家庭农场成本收益情况 |
3.2.7 家庭农场金融与财政补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特征 |
4.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定义 |
4.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 |
4.2.1 家庭农场自然风险生成机理 |
4.2.2 家庭农场政策风险生成机理 |
4.2.3 家庭农场市场风险生成机理 |
4.2.4 家庭农场技术风险生成机理 |
4.2.5 家庭农场管理决策风险生成机理 |
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 |
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 |
5.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来源 |
5.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差异 |
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 |
5.2.1 家庭农场对各类风险的感知 |
5.2.2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场主风险感知差异 |
5.2.3 不同经营特征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差异 |
5.2.4 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差异 |
5.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
5.3.3 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
5.3.4 家庭农场整体风险感知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
6.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衡量 |
6.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评估流程 |
6.1.2 家庭农场风险水平的估计方法 |
6.1.3 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风险水平量化比较 |
6.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综合评估 |
6.2.1 家庭农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6.2.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指标权重 |
6.2.3 基于FCE模糊综合风险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研究 |
7.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思路 |
7.1.1 构建思路与实施步骤 |
7.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
7.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准则和警度确定 |
7.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模型 |
7.2.1 未确知测度的家庭农场预警模型 |
7.2.2 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
7.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过程 |
7.3.1 样本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
7.3.2 样本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7.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实证分析结果 |
7.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警情结果分析 |
7.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结果汇总 |
7.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测分析 |
7.4.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报结果 |
7.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与预警预控措施分析 |
7.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7.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控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8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与对策建议 |
8.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目标 |
8.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框架 |
8.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
8.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
8.2.1 完善家庭农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8.2.2 构建家庭农场风险预警保障机制 |
8.2.3 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及预控能力 |
8.2.4 不断优化家庭农场补贴结构 |
8.2.5 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8.2.6 强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8.2.7 加强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
8.2.8 加快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进程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广西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与成效 |
(一)发展模式 |
(二)主要险种 |
(三)主要成效 |
1. 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 |
2.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
3.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成效显着。 |
三、广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一)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供需匹配不高 |
(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
(三)财政补贴资金的地区差异较大且效率不高 |
(四)查勘定损难度大且成本高 |
(五)费率厘定不科学,保障水平不足 |
四、促进广西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1. 优化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2. 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机制。 |
3. 推进农业保险大数据、保险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 |
(二)保险公司层面 |
1. 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服务。 |
2. 完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并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融资渠道。 |
3. 积极开发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持续助力产业扶贫。 |
(三)农户层面 |
1. 积极通过农业保险开展农业风险管理。 |
2. 提高适度规模经营与产业化运营水平,提升自身参保投保能力。 |
3. 积极开展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与协同。 |
(7)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四 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
一 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二 农业保险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风险管理理论 |
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三 最优保险理论 |
第三节 理论假设 |
一 基本情况 |
二 经济特征 |
三 风险状况 |
四 农业保险认知程度 |
五 农业保险产品及服务评价 |
第三章 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济宁市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调查问卷描述性分析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内容 |
三 调查问卷统计特征描述 |
第四章 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模型与变量的选取 |
一 模型选取 |
二 变量选取 |
第二节 Logit模型回归结果和分析 |
一 经济条件研究结果与分析 |
二 农业风险状况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三 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四 对农业保险产品服务评价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强烈 |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保险需求呈多样化 |
三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诸多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农业保险的良性循环 |
二 强化保险机构质量,促进农业保险需求的增长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
致谢 |
(8)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2章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及分层分散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概况 |
3.1 山西省农业灾害及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3.2 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现状 |
3.3 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的必要性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设计 |
4.1 国内外经验 |
4.2 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的设计实证——以玉米种植保险为例 |
5.1 数据收集和玉米种植保险赔付率测算 |
5.2 拟合优度检验和样本扩充 |
5.3 大灾赔付率阈值点确定 |
5.4 GPD分布参数估计和拟合效果 |
5.5 基于VaR和 TVaR法的分层测算 |
5.6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果分析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创新模式研究 ——以烟台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主要内容 |
第六节 研究思路图 |
第七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农业保险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 |
二 农业保险的概念 |
三 特色农业的概念 |
第二节 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 |
一 交易成本理论 |
二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第三节 理论架构和研究机理 |
一 理论架构 |
二 研究机理分析 |
第三章 农业保险发展案例 |
第一节 上海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经验 |
第二节 新疆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经验 |
第三节 黑龙江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经验 |
第四节 案例启示 |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
第一节 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一 农业保险市场不断扩容 |
二 农业保险试点区域范围不断扩大 |
三 农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
四 农业保险的供求分析 |
五 烟台农业发展实践 |
第二节 烟台农业保险的分类与其对相关农业产业的影响 |
一 农业保险的分类 |
二 农业现代化重塑农业保险的发展环境和基础 |
三 农业保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四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的互动机制分析 |
五 农业保险共性与差异化分析 |
第三节 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 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 |
二 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四节 农业保险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作用 |
一 农业保险发展方向 |
二 农业保险对乡村振兴的助推功效 |
第五节 烟台市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需求方组织错配与资源错配问题 |
二 供方组织错配与资源错配问题 |
三 政府宏观调控问题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烟台市农业保险创新模式对策 |
第一节 烟台农业保险创新模式 |
第二节 创新模式应用案例 |
第三节 创新模式应用对策 |
一 需求方组织错配与资源错配对策 |
二 供方组织错配与资源错配创新对策 |
三 政府宏观调控创新对策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研究述评 |
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理论基础 |
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5.1 研究方法 |
5.2 技术路线图 |
6 创新点与不足 |
6.1 创新点 |
6.2 不足 |
第二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
1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
1.1 试办阶段(20 世纪中后期) |
1.2 徘徊阶段(1996-2006 年) |
1.3 发展阶段(2007-至今) |
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1 政策支持不断加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 |
2.2 保费补贴逐渐提高,农户自筹缓慢增长 |
2.3 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日趋提升 |
2.4 保障品种日渐丰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
3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财政资金不足,保费补贴不及时 |
3.2 险种创新不足,保险保障不全面 |
3.3 补贴标准相同,政策缺乏差异化 |
第三章 基于三维度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分析 |
1 农户层面效率分析 |
1.1 参保率 |
1.2 保费负担率 |
1.3 每亩损失补偿额 |
1.4 参保意愿 |
1.5 参保满意度 |
2 保险公司层面效率分析 |
2.1 承保覆盖率 |
2.2 保障水平 |
2.3 赔付率 |
2.4 盈利水平 |
3 政府层面效率分析 |
3.1 赔款补偿贡献率 |
3.2 保费补贴的转移支付效应 |
3.3 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
3.4 保险深度 |
3.5 保险密度 |
第四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综合效率评价 |
1 方法选取 |
1.1 相关方法比较 |
1.2 研究方法介绍 |
2 指标构建原则和指标选取 |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 指标选取 |
2.3 数据来源 |
3 实证结果 |
3.1 整体效率分析 |
3.2 分阶段效率分析 |
4 冗余分析 |
第五章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1 基于需求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1.1 模型构建 |
1.2 指标选取 |
1.3 数据来源 |
1.4 实证结果 |
2 基于供给视角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2.1 模型构建 |
2.2 指标选取 |
2.3 实证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1 研究结论 |
2 对策建议 |
2.1 普及农业保险知识,提高农户思想认识 |
2.2 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户参保率 |
2.3 坚持让利于民,提高保险赔付率 |
2.4 加大研发投入,增加险种创新 |
2.5 建立特色农业清单,取消县级配套资金 |
2.6 调整保费补贴标准,推动区域差异化承保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四、分散农业风险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健康视角下老挝农业保险发展研究——基于日本与中国台湾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 廖皓杰,曾鸣. "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研究, 2021(00)
- [2]农业风险管理及农业保险制度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 乔德华. 生产力研究, 2021(11)
- [3]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D]. 张馨予.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甘伟铭,陈新建. 区域金融研究, 2021(07)
- [5]玉米收入保险的农户收入效应 ——基于内蒙古扎鲁特旗与托克托县实证研究[D]. 任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农业保险对农业信贷影响的实证研究[D]. 何冬梅.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7]济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 孔文静. 烟台大学, 2021(12)
- [8]山西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层分散机制研究[D]. 郭莎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保险创新模式研究 ——以烟台地区为例[D]. 张振惠. 烟台大学, 2021(12)
- [10]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曼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