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毕业生就业态度的调研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纪雪娇[1](2021)在《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
谢铅玉[2](2021)在《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周伟梁[3](2021)在《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探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优质化、智慧化和集约化发展,旅游业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有业不就,或者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导致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这对处于旅游业新兴发展阶段的新疆地区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新疆6所本科大学202名2020届旅游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就业态度;(2)主观规范不会对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产生直接影响,但会通过作用于就业态度的方式间接影响其就业意愿;(3)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的就业态度和主观规范分别受态度信念和规范信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付友录[4](2021)在《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渐加大,硕士及以上学位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研究生就业供求失衡,就业形势也由好变坏,供求关系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就业环境恶劣的影响下,篮球方向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也引起了社会和相关学者的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较强、择业目标明确、产业流动小、社会需求小等原因,导致其就业领域相对狭窄。面对日益饱和的体育就业市场和职业局限性,近些年来,就业形势对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来说很不乐观。通过对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能够了解到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解决办法。本文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和聊城大学的篮球方向体育硕士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三年内篮球方向毕业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方式、就业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中男生占了绝大部分,女生只占了小部分,政治素养高有利于就业,就业方式主要以自主择业为主。2、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选择学校就业,其中以小学为主,选择公务员以及其他职业的较少。3、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就业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期望薪资与实际薪资存在差距,研究生观念正在向合理转变。4、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认为影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体育硕士的不断扩招,而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突出。5、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方面有待提高。6、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缺少相关的就业指导。根据调查结论,得出以下建议:1、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质。2、加强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促进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3、优化课程改革,打造实用性的复合人才培养体系。4、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贺欣[5](2021)在《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1届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909万人,再次刷新了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最高水平,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也逐渐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即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而在返乡就业的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农村籍大学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殊不知城镇籍大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也不容小觑,因此吸引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六所目标高校的城镇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高校城镇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探究影响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深入剖析多数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以期对城镇地区完善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或人才吸引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共三种研究方法,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和影响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呈现出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具体调查结果。接着随机选取了参加问卷调查的9名学生作为被访谈对象,运用访谈法对这9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政府出台的与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有关的政策较少;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父母和城镇大学生自己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返乡就业的理解存在偏差。最后针对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从政府、高校、家长和个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政府应出台更多鼓励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政策,加大返乡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高校应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引导城镇大学生了解当地的返乡就业政策;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为返乡就业的城镇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城镇大学生应当对返乡就业保持积极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并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刘春迎[6](2021)在《群际接触对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的影响 ——对山东两类中职学校学生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尤其是随着新时期西部改革发展的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急需各级各类人才。而东部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虽然国家和西部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东部人才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但效果不佳。借鉴国外群际接触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假设,群际接触状况与东部职业学校毕业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较为相关。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议题是,群际接触对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比较研究不同学校类型,包括不设有内地新疆班的中职学校和设有内地新疆班的中职学校。具体分三方面展开:首先,了解东部学生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的群际接触情况;其次,探讨东部中职学生对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包括就业意向、就业认知和行为态度;然后,探究群际接触是否会对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产生影响。本研究在借鉴群际接触理论以及参考前人较为成熟问卷的基础上自编问卷,研究对象为A、B两校学生,其中A校为不设有内地新疆班的中职学校,B校为设有内地新疆中职班的学校。对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其一,东部中职学生与西部少数民族群际接触较少。在直接接触上,A校学生接触机会远低于B校东部中职学生;在间接接触上,A校学生和B校东部中职学生较常采用的接触方式是网络平台、视频、报道。其二,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较为消极。东部中职学生就业意向、就业认知和就业态度得分普遍较低,处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就业认知各维度中,环境社会系统认知得分高于社会系统认知,社会系统认知得分高于个人系统认知,得分均处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行为态度各维度中,工具性态度得分处于“一般”和“同意”之间,高于得分处于“不同意”和“一般”之间的情感性态度。其三,群际接触与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正向相关。群际接触中,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各变量与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各变量正向相关,且直接接触和扩展接触、想象接触会正向影响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各变量。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美国柔性引才政策,欧洲各国引进外来人才就业政策,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防止人才流失,促进人才回流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国际组织联合国开发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侨民回国传授技术项目等,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结论,提出“利用我国民族团结制度优势,促进族际接触和相互了解”和“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政策,鼓励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两项对策建议。
欧阳润[7](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王相睿[8](2020)在《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吉林省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文中提出近年来,一个社会名词的出现率越来越高,即大学生就业形势。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已经十分严峻,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当务之急。而涉农专业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往往较大城市并不能提供相对对口的工作给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涉农专业就业的广大天地本就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返乡就业对涉农专业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但是由于家乡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企业薪酬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导致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如凤毛麟角,返乡就业意愿并不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决定以吉林省吉林大学等5所高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返乡就业意愿为研究点,探索研究影响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主要因素。本文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针对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返乡就业以及返乡就业意愿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参考,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推-拉”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设计问卷并发放、回收、整理、总结,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5所高校的涉农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82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针对回收的数据,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研究对象就业偏好等情况,进而进行研究对象返乡就业意愿的交叉分析,初步得出影响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即学历、学校、性别、户口类别等15个自变量。其次,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之前,使用Cronbach’s a系数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数据均通过检验,说明数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15个自变量分成个体特征、家庭因素、经济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四大因子;最终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即学历、学校、返乡就业政策态度、家人对返乡就业的态度、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工作发展空间、社会保障水平、就业机会对返乡就业意愿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性别、户口类别、期望月薪、思想偏见对返乡就业意愿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家庭所在地、家乡发展关注程度、家人关系并不会对返乡就业意愿产生影响关系。针对这一运行结果,提出了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各地政府应积极创造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良好环境,家长应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陈悦瑢[9](2020)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旅游业相关用人单位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在如此巨大的行业需求背景下,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的意愿却很低。根据对旅游高等院校的就业调查结果表明,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一般在20%-30%[7]。旅游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学习了数年的旅游专业技能和知识后,却不选择在旅游行业就业,这是对社会资源、人力资本的浪费。既不利于毕业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不利于旅游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论文对大连市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基于学生视角的相关因素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关系。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文章中重要的概念;第三部分为问卷调查部分;第四部分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专业满意度、个人发展机会、薪资待遇、择业态度等四类影响因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就业取向等两类就业影响目标的影响,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就业的影响因素问题。同时论文依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得出以下结论:一、就业影响因素对就业取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得到部分验证。经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就业影响因素的专业满意度、个人发展机会在对就业取向方面的显着性水平都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薪资待遇、择业态度在对就业取向方面是显着性水平大于0.05,不存在显着差异且专业满意度对就业取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二、就业影响因素对就业期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得到部分验证。经过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就业影响因素的专业满意度、薪资待遇在对就业期望方面的显着性水平都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个人发展机会、择业态度在对就业期望方面显着性水平大于0.05,不存在显着差异且薪资待遇度对个人期望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改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可从如下几方面采取对策:第一,学校需强化就业指导,优化教学体系;第二,旅游企业需提供合理薪酬,完善用人机制。
闫佳丽[10](2020)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效益是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正如萨缪尔森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认为某一要素持续增加至某一值时其单位产量会呈下降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已出现“人才贬值”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层地区即使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却仍有大量岗位空缺,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选择均受场域因素影响,家庭作为个体学习成长的第一场域其文化资本对个体的行为偏好、思维逻辑以及认知观念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因此,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家庭场域与新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对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测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新疆地区6所高校的1096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家庭中文化资本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更加精准有效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文试图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否存在相关性?2)不同水平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有何差异?3)家庭文化资本是怎样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将家庭文化资本划分为具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文化资本,在尽可能涵盖以往文献中关于家庭文化资本的考察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家庭文化资本发展内涵及研究需要将具体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性格优势,客观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阅读量和家庭文化产品占有量,体制化文化资本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和父母政治面貌,利用SPSS22.0软件对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另外,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案例法和归因分析法对6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上述问题得出以下结果:1)家庭文化资本的三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相关性。2)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3)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整体贡献度不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具体表现为:1)具体化文化资本是解释个体行为内在逻辑的核心因素。其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言谈举止、行为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个体就业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选择融入社会的参考因素,阅读氛围和艺术欣赏能力对其日后职业选择偏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就业过程中强有力的外部解释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相关性,是个体基层就业过程中有力的外部干扰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相互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基层就业的传统印象正在被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并接纳基层就业单位,但仍存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强度不足,真正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的毕业生占比较低等问题。对此,政府应向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实现整个社会文化资本的平衡分布从而整体提升人力资本的格局意识;高校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加强对基层地区的宣传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家长要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善于发掘和丰富现有的文化资本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对毕业生就业态度的调研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毕业生就业态度的调研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模型与假设 |
(一)理论模型 |
(二)假设 |
四、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样本统计 |
五、结构模型和假设检验 |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
(二)模型拟合优度检验 |
(三)结果分析 |
六、结论和建议 |
第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旅游行业,转变学生旅游行业旧有观念。 |
第二,宣传行业地位,引导社会环境舆论。 |
第三,努力提升大学生行业内就业能力。 |
(4)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
1.3.2 国外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研究 |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和政治面貌情况的调查 |
3.1.2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式 |
3.1.3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地区 |
3.1.4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 |
3.1.5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薪资水平 |
3.1.6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所学专项与工作岗位相关程度 |
3.1.7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所学满足工作所需情况 |
3.1.8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 |
3.1.9 山东篮球方向研究生就业成功与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
3.2 影响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因素 |
3.2.1 社会因素 |
3.2.2 用人单位因素 |
3.2.3 家庭因素 |
3.2.4 个人因素 |
4 提高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
4.1 社会因素 |
4.1.1 充分了解社会环境 |
4.1.2 准确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
4.1.3 学校因素 |
4.2 用人单位行为规范 |
4.3 改变家庭观念 |
4.4 研究生个人方面 |
4.4.1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的准备 |
4.4.2 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综合实力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
(二)高校层面的原因 |
(三)家长层面的原因 |
(四)个人层面的原因 |
四、提高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 |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 |
(二)高校层面的对策 |
(三)家长层面的对策 |
(四)个人层面的对策 |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问卷 |
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群际接触对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的影响 ——对山东两类中职学校学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国际背景:人口流动是当今教育革新日益面临的新课题 |
二、国内背景: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是我国教育应重视的特别课题 |
三、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是东部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新天地 |
四、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群际接触 |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
三、就业态度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进展 |
二、国外研究成果借鉴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场景与样本 |
三、研究内容与假设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问卷编制和数据采集 |
第一节 研究变量说明 |
一、群际接触变量 |
二、就业态度变量 |
第二节 问卷编制 |
一、编制过程 |
一、问卷说明 |
第三节 问卷预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发放情况说明 |
二、信效度说明 |
第四节 问卷修订 |
一、问卷发放情况说明 |
二、样本描述性统计 |
三、信效度检验 |
第三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东部中职学生与西部少数民族的接触情况分析 |
一、独立样本T检验 |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O) |
第二节 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情况分析 |
一、独立样本T检验 |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O) |
第三节 群际接触对就业态度的影响研究 |
一、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
二、回归性统计分析 |
第四节 进一步讨论 |
一、东部中职学生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群际接触少 |
二、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就业态度不够积极 |
三、群际接触正向影响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就业态度 |
第四章 相应教育对策探讨 |
第一节 国际借鉴: 各国促进流动人口就业政策 |
一、发达国家: 欧美国家 |
二、发展中国家: 亚洲国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利用我国民族团结制度优势,促进族际接触和相互了解 |
二、政府出台相关保障政策,鼓励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东部中职学生群际接触情况 |
二、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情况 |
三、不同类型样本的差异性分析 |
四、群际接触对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的影响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类 |
学位论文 |
网上电子公告 |
二、外文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类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吉林省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其他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学生就业 |
2.1.2 涉农专业大学生 |
2.1.3 返乡就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推-拉”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3章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调查 |
3.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
3.2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1 问卷设计思路 |
3.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3.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3.1 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偏好 |
3.3.2 涉农专业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关注情况 |
3.4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 |
3.4.1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基本情况 |
3.4.2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交叉分析 |
第4章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4.1.1 理论模型 |
4.1.2 研究假说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变量设置 |
4.3 信效度检验 |
4.3.1 信效度检验 |
4.3.2 效度分析 |
4.4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个体差异 |
5.1.2 涉农专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显着影响因素 |
5.2 改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对策建议 |
5.2.1 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 |
5.2.2 各地政府应积极创造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良好环境 |
5.2.3 家长应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 |
5.2.4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旅游业繁荣,人才需求旺盛 |
(二)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内涵 |
(三)就业影响因素的内涵 |
(四)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 |
二、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模型与假设 |
(一)研究模型 |
(二)变量的定义 |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
二、问卷设计与前测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前测 |
(三)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资料处理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个人基本信息 |
(二)专业满意度 |
(三)个人发展机会 |
(四)薪资待遇 |
(五)择业态度 |
二、因子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一)针对个人期望 |
(二)针对就业取向 |
四、研究结论 |
第五章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
一、学校需强化就业指导,优化教学体系 |
(一)完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渠道信息和平台 |
(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 |
二、旅游企业需提供合理薪酬,完善用人机制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10)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四、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庭文化资本 |
(二)基层范围界定 |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形式 |
六、问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
三、文献评述 |
四、理论基础 |
(一)家庭文化资本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 |
(一)问卷发放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四、研究工具 |
五、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
(一)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
(二)相关指标的操作化说明 |
六、信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
(一)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二)因子分析 |
第三章 家庭文化资本、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现状描述 |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扫描 |
(一)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的情况描述 |
(二)具体化文化资本 |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 |
(四)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 |
(五)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分析 |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情况扫描 |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描述 |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
三、小结与讨论 |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 |
(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情况 |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情况 |
第四章 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
(二)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
(三)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
(一)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
(一)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
(二)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
四、小结与讨论 |
(一)小结 |
(二)讨论 |
第五章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讨论 |
一、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动机 |
(一)经济需要 |
(二)价值需要 |
二、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 |
(一)积极态度 |
(二)消极态度 |
三、小结 |
第六章 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
一、社会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家庭层面 |
反思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对毕业生就业态度的调研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D]. 纪雪娇. 青岛大学, 2021
- [2]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谢铅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新疆旅游专业大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探究[J]. 周伟梁. 高教论坛, 2021(06)
- [4]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付友录.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地方高校城镇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太原市高校为例[D]. 贺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群际接触对东部中职学生赴西部民族地区就业态度的影响 ——对山东两类中职学校学生的比较研究[D]. 刘春迎.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7]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8]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吉林省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调查[D]. 王相睿. 吉林大学, 2020(01)
- [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D]. 陈悦瑢.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 闫佳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