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1929年西湖博览会(论文文献综述)
马敏[1](2020)在《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变迁——以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物质文化史视角出发,以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西湖博览会为中心,探讨近代中国博览会所反映的物质文化变迁及其广泛社会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博览会会场、展馆与近代新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二是博览会展品征集、分类与陈列所展示的近代中国物品概貌;三是通过博览会上的展品研究探讨近代中国物品的改良、进化情况。本文认为,形形色色的博览会与物质文化变迁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博览会的诸要素:展馆、展品、分类、陈列、研究、评奖和推广,在物质世界的自然状态和有用状态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促成了"物"之转化与"物"之升华,也促进了近代中国知识体系的整体转型。
韩婷婷[2](2020)在《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的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恰逢我国工艺美术现代意识萌发的关键时期,美展作为显示工艺美术及其历史变化的重要窗口,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以全国美展这一视角为切入点,对展览会实践过程中的组织策划、展示空间、审查机制、出版述评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现代境遇,推进以“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载体的工艺美术档案文献梳理研究,实现研究路径多元化转变,准确把握工艺美术发展本质特征及民族特色。本课题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明确研究对象,再结合相关史料,对论文框架及创新点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第二章对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和演绎过程进行分析,厘清全国美术展览会发展脉络的同时,对历届美展的展品目录进行阶段性解读,进一步归纳全国美展的客观发展规律把握全国美展的历史文脉。第三章重点研究民国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现代意识的逻辑维度,从全国美展的展品、评审运作机制以及所体现的市场展销意识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刻剖析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转变的关键特征。第四章进一步探究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兴起后,美展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重大历史事件切实改变了大众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我国工艺美术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结语部分强调全国美术展览会作为推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进一步促进了工艺美术现代意识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内的传播和普及,并阐述了当前我国工艺美术设计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关于如何保持我国工艺美术事业旺盛生命力的建议。
武建树[3](2019)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论晚清至民国的博览会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博览会与中国的政治、文学等息息相关,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建构之中,是报刊史料里一个特殊的存在物。从晚清到民国,博览会的书写具有多面性。一是晚清社论和小说热切呼唤政府与民间举办博览会。二是从晚清南洋劝业会和民国西湖博览会的游记、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人们的博览认同和革命认同。三是博览会场内夜晚绚烂的灯光景观,成为游览者们的共同记忆。值得注意的是,抗战爆发后,影视大亨张善琨利用上海人去杭州旅游交通不便的心理,在上海举办西湖博览会,唤起了孤岛遗民的杭州记忆。报界在肯定博览会成就之外,还进行反思与批评,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阮发俊[4](2019)在《浙江省档案馆馆藏1929年西湖博览会档案综述及两个问题的辨析》文中研究表明1929年举办的西湖博览会是杭州建市之初的一件盛事,在杭州的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90年前的办展档案是否还有留存?当年的观展人次真的能达到2000万人?博览会纪念塔是什么时候落成的?本文通过发掘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相关档案资料,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介绍和剖析,力求为西博会研究的推进做一点微小的事。
刘唯[5](2019)在《民国“美术摄影”的传播问题 ——以舒新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鸦片战争后,摄影术逐渐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后,“美术”这一概念也被引入中国。民国时期,随着“美术摄影”的出现,摄影被纳入了美术的范畴。所以,摄影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部分,要想完整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就不应该忽略民国“美术摄影”。迄今为止,关于中国摄影艺术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直到1996年我们才拥有第一本中国艺术摄影史。2011年我们才拥有第一本中国艺术摄影通史。对于舒新城“美术摄影”的研究也只是出于简单介绍的程度。舒新城虽然不是第一个在中国推广“美术摄影”的人。但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关于“美术摄影”的文字与图像资料。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舒新城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摄影”观念。与时下大型出版机构中华书局的联系,使他有机会通过书籍出版宣扬自己的“美术摄影”观念,展示自己的“美术摄影”作品,见证1929年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上“美术摄影”的遭遇。研究舒新城的“美术摄影”观念和“美术摄影”实践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梳理“美术摄影”的源流,更好地把握“美术摄影”的具体特征,还能帮助我们通过舒新城的“美术摄影”实践更加清晰地把握民国“美术摄影”的具体传播情况。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一手材料,以舒新城的摄影实践为线索,阐释了舒新城“美术摄影”观念的形成过程、舒新城在西湖博览会上的“美术摄影”实践以及其与中华书局开展的“美术摄影”书籍出版活动。以舒新城的这些“美术摄影”实践为线索,文章尝试着梳理了“美术摄影”这一概念的来源,总结了民国时期“美术摄影”传播的具体情况。从舒新城等人关于“美术摄影”的讨论以及舒新城参与的“美术摄影”传播实践中可以看出,民国“美术摄影”的传播和当时的新文化救国理想有关。科技虽然也影响了“美术摄影”在中国的传播,但只为“美术摄影”在中国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不属于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无论是采取舒新城等人提倡的多样统一等西方形式准则,还是抛弃舒新城等人提倡的模糊原则都是出于文化救国的考量。
夏松涛[6](2018)在《文献整理与主题深化: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的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以来,中国近代博览史研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博览会文献的整理,相关资料文献整理的数量大、字数多、原创性强、参与学者多,是近些年博览会史研究的突出成果;二是研究主题的深化,在博览会与近代化、科技文化、形象塑造、中外交往、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突破。究其缘由,既有上海世博会的因素,又是学术界不断探究的结果。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博览会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学术界要充分利用已刊史料,拓展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加强国际交流,深化个案研究、区域研究、行业研究、比较研究和交叉研究,中国博览会史研究才能在学术专业化、本土化、国际化上取得更大成绩。
高曦,彭怒[7](2017)在《国立艺专“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化产物》文中认为国立艺专成立于1928年,其核心教员均曾留学法国。国立艺专深受法国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绘画的影响,是近代中国与欧洲现代建筑的生成土壤最为相近的地方。国立艺专的建筑教育负责人刘既漂针对"工学建筑"提出了"美术建筑"的思想,第一次将建筑放在美术的范畴,认为建筑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在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刘既漂设计的"美术建筑"雏形中国馆,与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宣言"新精神馆"同时展出。文章通过"美术建筑"思想与柯布西耶的现代绘画和现代建筑思想的比较,以及1929年西湖博览会上的"美术建筑"与"工学建筑"工业馆的比较,分析了"美术建筑"未能走到现代的原因:忽略了现代绘画中的空间对建筑的影响;"美术建筑"受到学院派建筑影响,将建筑理解成为形体和装饰的结合;对于建筑民族性的强调,导致"美术建筑"成为利用象征图案表达民族性的纪念碑。
商勇[8](2015)在《林风眠在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角色转变》文中研究指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1929年筹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是中国历史上首届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展览会,也是中国美术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阶段的大总结和大展示。作为一次官方组织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它与社团及个人举办的展览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通过政府威权将门派林立、观念冲突甚剧的民初画坛,整合于同一平台上,进行筛选、品定等次和批评奖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艺坛格局的重新划分,也是以评审趣味规定美术风格走向的
商勇[9](2015)在《林风眠在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角色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1929年筹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是中国历史上首届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展览会,也是中国美术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阶段的大总结和大展示;作为一次官方组织的全国性美术展览,它与社团及个人举办的展览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通过政府威权将门派林立、观念冲突甚剧的民初画坛,整合于同一平台上,进行筛选、品定等次和批评奖励;这种行为
李锋[10](2015)在《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文中提出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改变了我国近现代学者与民众对于建筑原有的工程性的单一认识,其各种装饰性设计为博览会中的各项展览增添了较强的审美艺术效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文化生活。
二、记1929年西湖博览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1929年西湖博览会(论文提纲范文)
(1)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变迁——以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聚物之所:会场、展馆与新型城市空间 |
二、 物以类聚:展品征集、分类与陈列 |
三、 格物致知:展品研究与物品的改良、进化 |
(一)“天产品”与“人造物”:物品总体印象 |
(二)传统物品之工艺改良 |
(三)西艺、西技的参考与引进 |
(四)国货、科普与观众:物之升华 |
结语 |
(2)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民国全国美展 |
二、工艺美术现代意识 |
第三节 文章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文章内容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国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文脉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举办的历史语境 |
一、实业兴邦: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奠定手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
二、美育救国:为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变革储备人才资源 |
三、西学东渐:为工艺美术现代意识萌发打下思想根源 |
第二节 民国全国美展发展脉络 |
一、预演和前奏:南洋劝业展览会的举办和召开 |
二、确立和发展:精意覃思的首届全国美展 |
三、华彩和高潮:渐至佳境的第二届全国美展 |
四、衰落和终结:日暮途远的第三届全国美展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目录部分析 |
一、民国美展目录量化分析 |
二、历届美展中工艺美术品的构成 |
第三章 民国全国美展工艺美术现代意识的逻辑维度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中工艺美术品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分析 |
一、工艺美术现代造物审美观念的萌发 |
二、民国美展工艺美术展品中现代造型意识的出现 |
三、新型材料的使用 |
四、美展中视觉导视系统的初步尝试 |
五、工艺美术展品表现主题向多元文化内涵的转变 |
六、工艺美术史料意识专业化程度出现 |
第二节 民国全国美展的运作机制分析 |
一、审查机制和评审标准逐渐公开化 |
二、民国全国美展出版物述评 |
三、民国全国美展期间学术讲座活动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当中的市场展销意识 |
一、生产出品人分析——公司设计事务所的出现 |
二、展品公开展示与定价销售 |
第四章 民国全国美展对工艺美术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民国全国美展更加强调设计师个人形象 |
第二节 美术展览加快不同地域间工艺技术的交流 |
第三节 民国全国美展推动工艺美术学科的发展 |
一、新式学堂与课程设置 |
二、“艺徒制”转向“导师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论晚清至民国的博览会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 想象与探索 |
二 展览与认同 |
(一)博览认同 |
(二)革命认同 |
三 风景与记忆 |
(一)南洋劝业会之灯光风景 |
(二)中华国货展览会、西湖博览会之灯光风景 |
四 上海西湖博览会与杭州记忆 |
(一)“西子避难到洋场” |
(二)地点的记忆 |
结 语 |
(4)浙江省档案馆馆藏1929年西湖博览会档案综述及两个问题的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馆藏西湖博览会档案综述 |
二、参观人数辨析 |
三、关于博览会纪念塔的一点问题 |
(5)民国“美术摄影”的传播问题 ——以舒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舒新城的“美术摄影”观念 |
1.1 掌握摄影基础知识 |
1.2 形成“美术摄影”观念 |
第2章 舒新城与西湖博览会的“美术摄影” |
2.1 《西湖百景》的拍摄 |
2.1.1 “美术摄影”商业化 |
2.1.2 “美术摄影”和商业摄影的矛盾 |
2.2 “美术摄影”的展出 |
2.2.1 主办目的 |
2.2.2 筹办过程中遭遇的困难 |
2.2.3 观众的反应 |
第3章 舒新城与“美术摄影”的出版 |
3.1 出版实践的短暂成功 |
3.1.1 出版机构的推动 |
3.1.2 摄制技术的保证 |
3.2 出版实践的停滞不前 |
3.2.1 审美趋势的转变 |
3.2.2 印刷技术的限制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图版来源 |
(6)文献整理与主题深化: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文献 |
二、研究主题得到较大深化 |
1. 博览会与近代化研究。 |
2. 博览会与科技文化。 |
3. 博览会与形象塑造。 |
4. 博览会与中外交往。 |
5. 博览会与经济社会发展。 |
6. 博览会个案研究。 |
7. 博览会人物研究。 |
三、几点思考 |
1. 要充分利用已刊史料。 |
2. 要拓展研究领域。 |
3. 要开阔研究视野。 |
(4) 要加强国际交流 |
(7)国立艺专“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化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美术建筑”的产生背景 |
1.1“工学建筑”与“美术建筑” |
1.2美术领域的高等建筑教育 |
2国立艺专“美术建筑”与法国现代艺术的渊源 |
2.1从巴黎“海外艺术运动社”到国立艺专“艺术运动社” |
2.2国立艺专“艺术运动社”社刊亚波罗杂志对法国现代艺术的介绍 |
2.2.1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单纯化、“图案化”、意义的暗示 |
2.2.2建筑与绘画、雕刻的关系 |
2.2.3法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
3“美术建筑”与现代建筑——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与工业博览会上的时空交汇 |
3.1“美术建筑”的雏形:1925年巴黎博览会中国馆 |
3.2现代建筑的宣言:1925年巴黎博览会新精神馆 |
3.2.1现代绘画扣动了现代建筑诞生的扳机 |
3.2.2柯布西耶的现代精神——从现代绘画到现代建筑 |
4“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
4.1刘既漂的“美术建筑”观念 |
4.2刘既漂的“美术建筑”实践——1929西湖博览会建筑设计 |
4.2.1时代性:建筑形式语言的单纯化 |
4.2.2民族性:意义的暗示 |
4.3西湖博览会上“美术建筑”与“工学建筑”工业馆的比较 |
5思考:“美术建筑”为什么没有走到现代? |
5.1林风眠完成了中国画的现代化 |
5.2“美术建筑”为什么没有走到现代? |
5.2.1对现代绘画理解的局限性 |
5.2.2对建筑的学院派理解局限了绘画对建筑的作用 |
5.2.3“民族性”和“实用美术”的社会风潮阻碍了“美术建筑”走向现代 |
6结语 |
(9)林风眠在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角色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10)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美术建筑” |
二、1929 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实践 |
三、1929 年西湖博览会“美术建筑”的意义 |
四、记1929年西湖博览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物质文化变迁——以南洋劝业会、西湖博览会为中心[J]. 马敏. 近代史研究, 2020(05)
- [2]民国全国美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意识研究[D]. 韩婷婷.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7)
- [3]现代民族国家的话语建构——论晚清至民国的博览会书写[J]. 武建树. 文化研究, 2019(03)
- [4]浙江省档案馆馆藏1929年西湖博览会档案综述及两个问题的辨析[J]. 阮发俊. 浙江档案, 2019(05)
- [5]民国“美术摄影”的传播问题 ——以舒新城为例[D]. 刘唯. 四川美术学院, 2019(03)
- [6]文献整理与主题深化: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的新进展[J]. 夏松涛.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7]国立艺专“美术建筑”的观念与实践 法国现代绘画的中国化产物[J]. 高曦,彭怒. 时代建筑, 2017(05)
- [8]林风眠在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角色转变[A]. 商勇. 美术学研究(第4辑), 2015
- [9]林风眠在1929年教育部全国美展中的角色转变[J]. 商勇. 美苑, 2015(02)
- [10]1929年西湖博览会中的“美术建筑”[J]. 李锋. 兰台世界,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