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力计量测试技术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辉[1](2020)在《计量测试为海洋动力装备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文中认为"经略海洋,装备先行",海洋动力装备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海洋防务和航运的核心,也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战略基石。计量测试技术作为重要基础技术之一,在海洋动力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作用。
温正权[2](2020)在《风洞模型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风洞模型试验是研究航空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手段,其中利用尾撑式风洞模型系统进行风洞模型试验是较为经济、可靠的技术手段,亟需通过振动主动控制方法解决该低刚度结构在风洞试验中产生的大幅振动问题,为新型飞行器模型的研发提供质量更高、更为完整的风洞试验数据。在尾撑式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中更多关注风洞模型俯仰方向的振动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算法的研究,然而不同于悬臂梁结构,该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是异向多阶模态振动的叠加。利用加速度计作为振动传感器时,大多将加速度信号进行数值积分等信号处理并通过速度反馈实现振动主动控制,增加信号处理难度的同时降低了信噪比。本文针对尾撑式风洞模型强方向性振动问题,基于异位配置加速度负反馈控制器对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展开研究。(1)通过动力学理论分析、计算模态分析、试验模态分析等方法对尾撑式风洞模型系统结构模态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模态空间理论,该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满足叠加原理,计算模态分析和试验模态分析相互验证该系统低阶模态的强方向性振动特性,主要振动方向为俯仰和偏航方向。(2)根据系统模态特性设计了具有结构耦合性的内嵌压电陶瓷作动器的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并对其作动器和传感器的周向配置方案展开了研究。为满足实时控制需求及系统低阶模态的强方向性特性,作动器周向布局必须满足中心对称性和正交性,所设计的具有结构耦合性的周向布局形式使得主要振动方向上输出的抵抗弯矩最大。相比基于结构强方向性振动特性设计的传感器异位异向配置方案,基于抑振器结构耦合性设计的传感器异位同向配置方案对系统结构特性及控制系统时滞量影响较小。(3)根据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设计了异位配置加速度负反馈控制器,在此基础上对多模态NAF控制算法展开了研究。结合传感器/作动器配置方案设计了针对系统前两阶振动模态的双模态NAF控制算法,结合多模态NAF控制算法原理和模糊控制,进一步拓展研究了结合模糊控制的多模态NAF控制算法,以解决多阶模态控制中输出配比问题,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通过搭建的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单模态NAF控制算法仅有效抑制系统第二阶振动模态;双模态NAF控制算法有效抑制系统前两阶振动模态,其中基于异位同向配置的双模态NAF控制算法控制效果最好,使得前两阶振动模态阻尼比分别提高了 12.79倍、25.84倍,更高阶振动模态由于自身阻尼衰减作用迅速耗散。
海樱,李程,商一奇[3](2020)在《航空传感器性能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航空传感器是飞机安全飞行、地面试验及飞行试验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分析航空传感器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阐明进行实际工作环境下航空传感器性能评价的必要性;结合对国内外航空传感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对比,提出了未来进行航空传感器在实际工作环境下进行性能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
韦佳宏[4](2019)在《高铁钢轨温度应力及扣件松脱在线监测与识别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以其速度快、平顺性好、舒适性高等特点,已成为现代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我国铁路交通系统正朝向高速化跨越式发展,铁路运营密度越来越高,列车运行速度越来越快,给钢轨安全带来了更高的挑战。原有的铁路巡检、观测和经验判断等方法显然已难以满足对钢轨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要求。由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特点可知,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钢轨不能自由伸缩,就会在钢轨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力过大或扣件松脱时,轨条会出现臌曲变形,当达到临界值时,线路就会丧失稳定性,在高频轮轨力反复作用及恶劣气候条件下,会加剧轨道结构的不稳定性。若不能对劣化的轨道结构进行及时的检测与维修,势必会降低结构部件的服役寿命,对列车运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亟需研究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及扣件松脱的在线监测方法与识别理论,为钢轨安全状态评价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以便实时、快速、高效地监测钢轨状态,有效地进行预防性养护,降低灾难性事故风险。本文首先研究了钢轨稳定性的评判方法,提出了钢轨温度应力的检测方法,为钢轨稳定性评判提供理论依据。锁定轨温通常用来衡量钢轨温度应力水平,是衡量无缝线路轨道强度与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根据被测对象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提出适用于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的检测方法,基于应变电测原理,采用半桥同材料补偿法测量钢轨随环境温度变化产生的纵向应变。基于钢轨温度和应力数据对钢轨稳定性进行评判,计算钢轨的实际锁定轨温,得到实际锁定轨温与设计锁定轨温的差值,若差值超出±3 ℃就说明钢轨丧失稳定性,需要对这段线路进行应力放散。其次,研究了基于钢轨振动信号的扣件松脱识别方法,为钢轨扣件松脱识别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高速铁路钢轨振动信号的检测方法,基于小波包分析理论,利用钢轨的振动加速度信号提取了钢轨扣件松脱识别指标,包括扣件松脱位置和程度识别指标。基于CRTS-I型板式无砟轨道建立了高速铁路轨道的三维仿真模型,结合实验分析了环境温度变化对钢轨扣件松脱识别的影响,用于指导钢轨扣件松脱识别指标的应用。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钢轨内部压应力变大,小波包相对能量偏差WPER VD和其置信上限UCL的值呈减小趋势,松脱程度识别指标SI的值呈增大趋势,而且是非线性变化,说明温度变化改变了钢轨的振动特性,松脱程度识别指标SI可辅助了解钢轨温度应力的变化情况。此外,在分析钢轨振动加速度数据时,特别是利用加速度数据进行钢轨扣件松脱位置与程度指标识别时,应考虑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速铁路钢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并针对高速铁路恶劣环境的特点,完成了监测系统的抗恶劣环境设计和抗电磁干扰设计。设计并实现了具有高精度的无线数据采集节点,搭建了无线数据汇聚节点,根据高速铁路现场环境设计了节点的供电系统。研究了无线数据采集节点非线性误差及温漂误差的标定方法,利用殷钢材料对无线数据采集节点的温漂误差进行标定,测试结果表明:在-10~60 ℃范围内,通过温漂误差补偿系数可有效地将无线数据采集节点的温漂误差控制在0.6×10-6με/℃以内。对无线数据采集节点的多参数采集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温度信号采集在-40~85 ℃范围内的绝对误差不超过±1 ℃,应变信号采集在±16000 με范围内的误差小于±0.1%,加速度信号采集在±468 g范围内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成了在线监测系统的抗恶劣环境和抗电磁干扰设计,并在电波暗室中通过射频辐射电磁场试验测试了无线数据采集节点和无线数据汇聚节点之间通信性能,实验证明无线数据采集节点和无线数据汇聚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性能稳定可靠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最后,将提出的高速铁路钢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钢轨扣件松脱识别和钢轨稳定性评判。①针对高速铁路服役钢轨维护窗口时间短、运行环境恶劣、传感器安装困难的特点,研究了多传感器的布局与安装方法,解决了安装误差导致重复性差和准确性差的难题,同时简化了传感器安装流程、提高了可靠性。②钢轨扣件松脱检测与识别实验研究。在无砟轨道实验平台,通过改变扣件螺母扭矩构建了多种工况。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识别钢轨扣件松脱的位置,并对松脱的程度进行定量评价,相对误差小于士1%,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③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在线监测与钢轨稳定性评判试验应用。分别在国家铁路试验中心环形试验场和某城际高铁运营线路完成了系统的集成及现场应用验证。试验获取的大量数据表明被测钢轨实际锁定轨温的变化量均小于±3 ℃,钢轨状态良好不需要进行应力放散。该监测系统在实际运营线路上运行了三年的时间,实时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数据。
周锋[5](2019)在《斜拉索索力动力学测试的不确定度研究》文中提出斜拉索索力测试的准确性是斜拉桥建设运营阶段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目前,课题组已初步建立索力计量体系,在此基础上研究索力动测法在实桥运营条件下的工程运用,使该方法在工程应用场景下能够量值溯源,是完善索力计量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四川省交通厅“索力计量标准研究”项目的“工程应用”子项进行研究,从不确定度角度对现有索力动测法实桥应用实例进行梳理,建立工程实桥应用条件下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斜拉索的数值模型并结合不确定度评定结果分析索力动测模型对索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索力动测结果不确定度影响因素,确定了影响因素单独作用下的索力不确定度,最后,设计并实施了斜拉索索力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调研索力动测技术、索力动测实践现状和测量准确度等三方面的文献。调研索力解析法、索力近似求解法和索力数值求解法等三类索力计算方法,归纳压力环或压力表给出参考值和无参考值的两类索力动测法实桥应用实例,在此基础上,分析误差理论发展到不确定度理论的的三个阶段,并结合索力动测法的理论分析提出索力动测法不确定度分析的技术路线。(2)索力动测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分析和实桥应用案例分析。在不确定度理论框架下,对索力进行定义并以经校准的压力环为标准计量器对其进行标准测量,分析索力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和索力不确定度量化方法。结合有参考值工程应用实例中的数据,分别采用误差理论和不确定度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无参考值的实例数据,计算索力影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研究实桥运营场景下的索力动测法实测与测量结果分析标准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实桥拉索模型,并将模态频率与索结构参数代入到自适应蒙特卡洛法中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索力动测模型及模型参数对索力测试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拉索现场实测,采用索力动力学测试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重庆某斜拉桥三根典型拉索的两年(2016年和2018年)测试数据进行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曹娟[6](2018)在《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计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夯实计量基础、完善计量体系、提升计量整体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产品质量的高低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计量对质量有着强大的基础支撑作用,质量的时代,就是计量的时代。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是专门从事计量检测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近两年一直拼搏在改革的浪潮中。机构改革、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性质改变、财政资金扶持的变化,使得H研究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巨变。曾经处于“垄断地位”的H研究院,也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锁定新的发展目标、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来稳固H研究院原有的行业领先地位。本论文运用PEST、五力模型等工具分析了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特征。对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SWOT分析,确定了借助政策扶持、市场放开、市场迅速扩大等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的SO发展战略。为发挥计量检测硬件设施齐全、检测经验丰富及法定机构威信力等优势确定了一元化的总体战略。明确了H研究院产品和服务差异化、行业和客户集中化的基本竞争战略。论文还从加大宣传力度、拓展业务区域、改进客户服务、合并相似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改善绩效分配六个层面,对整个战略的实施阶段提出了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能够抓住时代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尽快适应并积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位置。
黄才远[7](2018)在《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科学计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我国测力计量技术也在其他方面进行应用,并取得良好成绩,但在测力计量应用中依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问题是在于计量检测技术,在对测力计量进行检测时收到传统检测方式影响,过于依赖政府事业拨款,从而难以对其进行准确检测,影响我国测力计量应用。本文基于此进行分析测力计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之后提出测力计量检测技术发展新路径。
王超[8](2017)在《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及其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洞是空气动力学试验研究的重要设备,风洞试验的顺利完成必须依靠风洞测控系统,该系统是风洞的核心组成部分。风洞测控系统包括测量系统与控制系统,担负着风洞试验安全运行的任务。因此,对风洞测量系统进行校验以及对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的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平台可以完成对测量系统中关键设备的自动测试,实现对风洞测量系统的整体性能评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程序是基于CLIPS开发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程序。首先,引入了模糊算法模型,在对风洞测量系统各个评价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级综合的模糊评估算法,是开发性能评估程序的理论基础。其次,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平台的开发采用模块化处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接口管理程序、校验计划开发程序、执行控制程序、数据管理程序以及性能校验程序。具体实现过程中,使用VC++作为软件开发工具,并将系统中的仪器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为各个仪器抽象类,使仪器具有虚拟仪器的特征。实现可重构的模块化体系结构,通过不同的组件模块搭配,满足多种测试与诊断需求,并能与风洞试验管理平台及自助式维修系统通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建立了自动校验与故障诊断规范流程,优化测量系统测试与检测工作的流程和方法,使之更规范、高效,不仅能够满足主力风洞常规试验中测力、测压系统的现场调试及故障诊断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作为第三方系统参与到系统排查故障等重要试验任务中。最后,针对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改进的结合VC++和CLIPS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搭建了控制系统故障诊断软件运行框架,并将专家知识进行总结,编码进专家系统知识库,进而实现基于规则的故障诊断推理过程。本方法结合了CLIPS强大的推理能力和MFC友好的人机界面的优点,利用C++中的容器对中文的专家知识进行编码,便于用户直接用中文进行专家知识编辑。此外,利用数据库的方式存储专家知识,可以大大简化专家知识的维护与扩展。本文来源于某所风洞测量系统校验与风洞控制系统故障诊断通用平台软件开发的课题,在广泛的调研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完成了风洞测控系统自动校验及故障诊断程序的开发。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并能够很好的完成校测试验,得到较高精度的实验数据和有价值的实验结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能完成基于规则的推理过程,满足设计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与通用性。
甘罗[9](2012)在《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的数字化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材料试验机是对材料、零件、构件进行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试验的仪器和设备,在科研、国防以及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测仪器。因此,保证其准确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现有的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有如下特点:采用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作为检测标准,检定员从百分表上读取测力仪环体承受载荷后的位移值;由两名检定员配合获取数据,其中一人操作材料试验机,当试验机载荷数据达到采集点时,由该人提醒另一名检定员记录百分表数据,计算得到结果后再录入电脑制作检定证书。该检定系统的测量准确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且自动化程度低,检定效率难以提高。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提出了对现有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进行数字化改进的方案,目的是减少测量误差,提高检定效率,并为同类仪器的数字化改进提供参考。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主要工作有:1、通过用电阻应变计代替百分表,使标准测力仪输出信号数字化;2、通过改进制作工艺,并进行电路补偿和抗干扰,使标准测力仪准确度等级由0.3级提高到0.1级;3、获得拉向力测量能力;4、设计材料试验机检定软件,自动采集、分析、处理数据,自动输出证书,检定人员减少为1名。改进后的系统实现了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的数字化,满足检定工作需要,具有操作简便、应用灵活、工作可靠等优点,同时充分利用了原有设备,为各计量技术机构大量闲置的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提供了再利用的途径。实验分析证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杨宁[10](2012)在《保证万能试验机计量准确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材料试验机用以定量地测定标识材料性能指标,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的提高可实现工程结构合理设计、节约材料、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工艺和有效降低成本。计量工作的主旨是保证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分为检定和校准两种方式,是保证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的根本保障。本文以保证拉力、压力和万能试验机计量准确度为目标,从计量标准器稳定性考核、导致试验机示值误差的因素分析、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三个角度出发完成保证试验机准确度的研究。对试验机计量标准器期间核查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传统的期间核查方法的不足,并根据试验机计量标准器——标准测力仪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单个实验室独立进行期间核查的方法——实验室内部比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实验室内部比对法既保证了计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又克服了传统期间核查方法的一些缺点,大大提高了核查效率,降低了核查成本。对各种试验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各种故障存在前后的测量结果,总结出各种故障对计量准确度影响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试验机出现不同示值误差时的原因及调试调整方法。根据最新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于2011年出台了新的不确定度相关文件,对试验机测量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这也是新文件出台后首例试验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案例。总之,本论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分析内容及结果对计量校准工作的开展有重要参考意义,对其他计量检定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测力计量测试技术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力计量测试技术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计量测试为海洋动力装备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论文提纲范文)
计量测试为产品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
推进计量测试技术和服务创新,解决企业计量难题 |
● 聚焦计量测试难题,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
● 提升计量测试服务能力保障 |
计量测试的未来展望 |
(2)风洞模型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尾撑式风洞模型减振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尾撑式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尾撑式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振动主动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尾撑式风洞模型系统及其模态分析 |
2.1 尾撑式风洞模型系统及其振动原因分析 |
2.2 系统计算模态分析 |
2.3 系统试验模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及其传感器/抑振器配置方案 |
3.1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及其抑振原理分析 |
3.1.1 振动主动控制系统 |
3.1.2 抑振原理分析 |
3.2 传感器/抑振器配置方案 |
3.2.1 异位异向配置和异位同向配置 |
3.2.2 配置方案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加速度负反馈控制器的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方法 |
4.1 加速度负反馈控制器原理 |
4.2 单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 |
4.3 多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 |
4.3.1 双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 |
4.3.2 结合模糊控制的多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风洞模型振动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备及系统介绍 |
5.2 基于单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的控制实验 |
5.3 基于多模态加速度负反馈控制算法的控制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航空传感器性能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存在问题 |
2 国内研究现状 |
2.1 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校准装置研制 |
2.2 传感器性能补偿技术 |
3 国外研究现状 |
4 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4)高铁钢轨温度应力及扣件松脱在线监测与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钢轨温度应力检测技术及方法 |
1.2.2 钢轨扣件松脱检测技术及方法 |
1.2.3 基于振动响应的结构状态识别方法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2 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检测与钢轨稳定性评判方法 |
2.1 引言 |
2.2 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检测原理与技术 |
2.2.1 钢轨受力状态 |
2.2.2 钢轨温度检测原理与技术 |
2.2.3 钢轨温度应力检测原理与技术 |
2.3 基于锁定轨温的钢轨稳定性评判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振动信号的钢轨扣件松脱识别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钢轨振动信号测量方法 |
3.3 基于小波包理论的结构状态识别方法 |
3.3.1 小波包分析理论 |
3.3.2 基于小波包能量法的结构状态识别 |
3.4 钢轨扣件松脱位置与程度识别指标的构建 |
3.4.1 扣件松脱位置识别指标的构建 |
3.4.2 扣件松脱程度识别指标的构建 |
3.5 温度变化对钢轨扣件松脱识别影响分析 |
3.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钢轨多参数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
4.3 无线数据采集节点设计 |
4.3.1 硬件设计 |
4.3.2 软件设计 |
4.3.3 标定及性能测试 |
4.4 无线数据汇聚节点设计 |
4.5 供电系统设计 |
4.5.1 无线数据采集节点供电系统设计 |
4.5.2 无线数据汇聚节点供电系统设计 |
4.6 监测系统抗恶劣环境及抗干扰设计 |
4.6.1 抗恶劣环境设计 |
4.6.2 抗电磁干扰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钢轨扣件松脱识别与钢轨稳定性评判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多传感器的布局与安装 |
5.2.1 温度传感器与电阻应变片的布局与安装 |
5.2.2 加速度传感器的布局与安装 |
5.3 钢轨扣件松脱识别实验 |
5.3.1 实验准备 |
5.3.2 小波包分解参数的选择 |
5.3.3 基于相关性分析原理的小波包频带提取 |
5.3.4 钢轨扣件松脱的位置识别 |
5.3.5 钢轨扣件松脱的程度识别 |
5.4 高速铁路钢轨温度应力实时监测与钢轨稳定性评判试验 |
5.4.1 国家铁路试验中心环形试验场试验 |
5.4.2 某高速铁路实际运营线路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摘要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斜拉索索力动力学测试的不确定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索力动测法测试索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斜拉桥的发展及索力测试方法 |
1.2.2 索结构动力学发展现状 |
1.2.3 动测法索力量测的研究现状 |
1.3 索力动测法实践现状 |
1.3.1 有参考值的索力动测法实践现状 |
1.3.2 无参考值的索力动测法实践现状 |
1.4 索力测量与计量学 |
1.4.1 计量学的发展现状 |
1.4.2 索力测量与计量学的联系 |
1.5 索力动测法科学问题的提出 |
1.6 研究意义和章节安排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测量结果分析及动测法索力量测的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从误差理论发展到不确定度理论 |
2.2.1 从误差理论发展到不确定度理论的三个阶段 |
2.2.2 误差理论与不确定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
2.2.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分析 |
2.3 动测法索力量测的理论分析 |
2.3.1 弦振动的解析理论 |
2.3.2 考虑弯曲刚度的简支梁振动解析理论 |
2.3.3 考虑弯曲刚度的固支梁振动近似计算 |
2.4 索力动测法不确定度分析的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索力动测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分析及案例分析 |
3.1 引言 |
3.2 索力动测法不确定度评定的理论分析 |
3.2.1 被测量索力的定义及其测量 |
3.2.2 动测法索力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 |
3.3 索力动测法的实践案例分析 |
3.3.1 有参考值的实桥案例分析 |
3.3.2 无参考值的实桥案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斜拉索数值分析与不确定度计算 |
4.1 引言 |
4.2 斜拉索数值建模与不确定度分析 |
4.2.1 BD012#拉索模型建立及不确定度分析 |
4.2.2 BD122#拉索模型建立及不确定度分析 |
4.2.3 BD254#拉索模型建立及不确定度分析 |
4.3 索力动测模型参数对索力测试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索力动测法实测及不确定度计算 |
5.1 引言 |
5.2 索力动测法实测的理论分析 |
5.3 斜拉索索力动测法现场实测 |
5.3.1 现场测试方案与实施 |
5.3.2 现场测试过程与数据采集 |
5.3.3 测量数据分析 |
5.4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6)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 战略管理概念及发展历程 |
2.1.1 战略管理概念 |
2.1.2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3 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 |
2.2 战略管理过程 |
2.2.1 环境分析 |
2.2.2 战略制定 |
2.2.3 战略实施 |
2.2.4 战略评价 |
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 |
2.3.2 波特五力模型 |
2.3.3 SWOT分析 |
2.4 计量行业发展战略概述 |
2.4.1 中国计量的发展 |
2.4.2 中国近现代计量的发展成就 |
2.4.3 大计量战略 |
2.4.4 检测市场近况 |
第三章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发展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竞争者的威胁 |
3.2.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3.2.3 卖方的议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第四章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内部环境分析 |
4.1 单位概况 |
4.2 单位组织架构 |
4.3 检测能力分析 |
4.4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4.4.1 正式在编人员状况分析 |
4.4.2 聘用人员状况分析 |
4.4.3 人员存在问题分析 |
4.5 经营模式分析 |
4.6 技术水平分析 |
4.7 财务状况分析 |
4.7.1 不同业务种类收入分析 |
4.7.2 不同业务区域收入分析 |
4.7.3 不同检测行业收入分析 |
4.7.4 近三年检验量及总收入对比分析 |
第五章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选择 |
5.1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SWOT分析 |
5.1.1 外部机会 |
5.1.2 外部威胁 |
5.1.3 内部优势 |
5.1.4 内部劣势 |
5.2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战略选择 |
5.2.1 总体战略 |
5.2.2 基本竞争战略 |
5.2.3 职能战略 |
第六章 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的战略实施保障 |
6.1 加大宣传力度 |
6.2 拓展业务领域 |
6.3 改进客户服务 |
6.4 合并相似部门 |
6.5 培养专业人才 |
6.6 改善绩效分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测力计量技术的应用 |
1.1 测力计量的广泛应用 |
1.2 测力计量中传感器应用 |
1.3 高精度数字二次仪表应用 |
2 计量检测应用领域 |
3 现阶段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
3.1 标志国家现代化水平 |
3.2 提升工业经济效益 |
3.3 提高产品质量保证 |
3.4 实现集约化生产基础 |
4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发展新路径 |
4.1 改革现有检测技术体系 |
4.2 形成核心竞争力 |
4.3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
5 结语 |
(8)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及其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动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
1.2.2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模糊算法的性能评估 |
2.1 引言 |
2.2 风洞测量系统的组成原理 |
2.3 基于模糊算法的性能评估 |
2.3.1 模糊算法的理论基础 |
2.3.2 系统逻辑模型 |
2.3.3 基于模糊算法的性能评估程序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平台软件开发 |
3.1 引言 |
3.2 通用校验平台软件总体设计 |
3.2.1 开发环境 |
3.2.2 软件组成 |
3.2.3 结构功能 |
3.2.4 部署关系 |
3.3 仪器管理程序开发 |
3.3.1 动态链接库的创建步骤 |
3.3.2 仪器驱动函数 |
3.4 控制计算机与仪器的通讯设计 |
3.4.1 GPIB连接通讯方式 |
3.4.2 RS-232 串行接口连接方式 |
3.4.3 LAN和USB连接方式 |
3.5 校验计划程序开发 |
3.6 执行控制程序开发 |
3.7 数据管理程序开发 |
3.7.1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7.2 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 |
3.8 软件界面设计 |
3.8.1 仪器管理界面 |
3.8.2 仪器配置界面 |
3.8.3 自动测试程序开发界面 |
3.8.4 性能评估程序界面 |
3.9 测量系统评估测试 |
3.9.1 静态线性度检定 |
3.9.2 动态线性度检定 |
3.9.3 静态误差限检定 |
3.9.4 动态误差限检定 |
3.9.5 静态稳定度检定 |
3.9.6 性能评估程序测试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洞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程序设计 |
4.1 引言 |
4.2 CLIPS专家系统工具 |
4.2.1 CLIPS专家系统特点 |
4.2.2 CLIPS专家系统的语法规则 |
4.2.3 CLIPS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 |
4.3 基于CLIPS开发专家系统的关键技术 |
4.3.1 CLIPS源代码生成动态链接库 |
4.3.2 MFC与CLIPS的交互 |
4.4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方案设计 |
4.5 专家系统的开发 |
4.5.1 知识库构建 |
4.5.2 中文规则录入 |
4.5.3 代码转换 |
4.6 主要软件界面设计 |
4.6.1 运行推理界面 |
4.6.2 事实编辑界面 |
4.6.3 专家知识编辑界面 |
4.6.4 自定义规则诊断界面 |
4.7 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程序测试及评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9)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的数字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材料试验机检定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以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为核心的检定系统 |
1.2.2 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来改进百分表式测力仪 |
1.2.3 用电阻应变计来改进百分表式测力仪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的数字化改进设计 |
2.1 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的性能分析 |
2.2 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数字化改进的性能需求分析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3.1 电阻应变计的设计 |
2.3.2 电阻应变计材料的选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数字化改进的力学分析 |
3.1 标准测力仪弹性体力学分析 |
3.1.1 圆环形标准测力仪弹性体力学分析 |
3.1.2 扁环形标准测力仪弹性体力学分析 |
3.2 标准测力仪弹性体有限元分析 |
3.2.1 圆环形标准测力仪弹性体有限元分析 |
3.2.2 扁环形标准测力仪弹性体有限元分析 |
3.3 电阻应变计粘接方式和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标准测力仪数字化改进的制作工艺 |
4.1 电阻应变计的安装 |
4.1.1 电阻应变计的安装准备 |
4.1.2 电阻应变计的粘贴 |
4.1.3 固化工艺 |
4.1.4 密封保护 |
4.2 数字化改进过程中的补偿和抗干扰 |
4.2.1 零点补偿 |
4.2.2 温度补偿 |
4.2.3 蠕变补偿 |
4.2.4 非线性补偿 |
4.2.5 抗干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准测力仪数字化改进性能分析 |
5.1 新型数字化标准测力仪性能分析的试验准备 |
5.2 新型数字化标准测力仪性能测试 |
5.2.1 密封和抗干扰性能测试 |
5.2.2 安全性能测试 |
5.2.3 各项主要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化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软件设计 |
6.1 系统硬件配置 |
6.2 系统软件体系 |
6.2.1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
6.2.2 数据库模块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保证万能试验机计量准确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试验机及其计量工作的发展现状 |
1.2.1 试验机的发展过程 |
1.2.2 试验机计量工作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1.3 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研究的发展现状 |
1.3.1 高端试验机与计量研究工作的发展 |
1.3.2 试验机误差影响因素研究 |
1.3.3 国际互认工作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标准测力仪的期间核查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标准测力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标准测力仪的分类 |
2.2.2 百分表式标准测力仪的结构 |
2.2.3 传感器式标准测力仪的结构 |
2.3 期间核查及其意义 |
2.3.1 期间核查的涵义 |
2.3.2 期间核查的意义 |
2.3.3 期间核查与校准或检定的不同 |
2.4 标准测力仪期间核查方法的研究 |
2.4.1 期间核查常规方案 |
2.4.2 期间核查常规方案的不足 |
2.5 实验室内部比对法 |
2.5.1 实验室内部比对法的提出及意义 |
2.5.2 实验室内部比对法的具体应用方法 |
2.5.3 实验室内部比对法的可操作性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万能试验机计量准确度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液压摆锤式试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3 试验机测量依据及其准确度的评定参数 |
3.4 摩擦对液压摆锤式试验机计量准确度影响 |
3.4.1 工作部分摩擦对试验机计量准确度影响 |
3.4.2 测力结构的摩擦对试验机计量准确度影响的研究 |
3.5 推板角β改变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的影响研究 |
3.6 其他因素对试验机计量准确度的影响研究 |
3.7 试验机示值超差时的调试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 |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与表示 |
4.1.1 测量不确定度的意义 |
4.1.2 不确定度的表示 |
4.1.3 测量不确定度和测量误差的区别 |
4.1.4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 |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 |
4.3 传感器式标准测力仪为标准器时的不确定度评定 |
4.3.1 测量过程简述 |
4.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4.3.4 合成不确定度评定和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
4.3.5 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报告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测力计量测试技术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计量测试为海洋动力装备产业发展保驾护航[J]. 周辉. 张江科技评论, 2020(05)
- [2]风洞模型多模态振动主动控制方法研究[D]. 温正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航空传感器性能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海樱,李程,商一奇. 计测技术, 2020(02)
- [4]高铁钢轨温度应力及扣件松脱在线监测与识别研究[D]. 韦佳宏.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斜拉索索力动力学测试的不确定度研究[D]. 周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H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D]. 曹娟.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7]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J]. 黄才远. 电子测试, 2018(14)
- [8]风洞测量系统校验及其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D]. 王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材料试验机检定系统的数字化改进研究[D]. 甘罗.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10]保证万能试验机计量准确度方法研究[D]. 杨宁. 燕山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