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一、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卉,完玲中,白雪,刘方志,程邦进,邓小楠,叶泗洪[1](2021)在《超临界CO2辅助棉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纤维是一种天然纤维材料,具有质轻、保暖、易染料等优点,在纺织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棉织物表面改性一般可分为纳米、物理、化学、生物酶和超临界CO2流体改性等。其中,超临界CO2流体改性因具有环保、高扩散率、高溶解性、零表面张力等优异特性在棉纤维改性中占有一席之地。对棉纤维的天然特性和表面改性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探究了超临界CO2改性棉纤维的优势,为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棉纤维的功能性研究、提高棉产品的附加性能提供参考。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朱俐莎[3](2021)在《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制备、表征及其在服装材料功能整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安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推动着服装材料功能整理技术向绿色、高效、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服装材料功能整理技术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例如高耗水、高耗电、设备昂贵、工艺复杂、排放废水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等,这无疑为整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造成一定的困难。采用创新整理方法,优化传统制备工艺,减少能源物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成本低廉、操作可控的服装材料功能整理方式,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最终目标。此外,受全球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材料的应急防护整理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如何降低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感染细菌微生物的风险、保证普通消费群体在户外活动期间免受各类危险因素的侵害,也是服装材料功能整理技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技术(Engineered Water Nanostructure,简称EWNS)是一种以静电雾化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环保技术。该技术通过对金属毛细管供应的液态水施加高电压,使其产生包含电子和大量活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简称ROS)成分的纳米级水雾滴。相关研究表明,每个EWNS结构尺寸为几十纳米,含有大量的羟基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简称OH·)和超氧自由基(Superoxide Radical,简称02·-)成分。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空气净化、食品安全控制和个人护理等领域,但在纤维材料功能整理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研究表明,EWNS中的ROS成分具有极强的化学活性,能通过夺氢、加成、取代、氧化等方式与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反应,尤其对纤维素类和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化学反应性。同时,前期实验发现,EWNS技术可以改变纤维材料的表面性能,且对不同成分的材料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基于此,本课题对EWNS技术本身及其在服装材料功能整理中的应用做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搭建了参数可调的单针头及双针头EWNS发生装置。基于目前EWNS装置供液不稳定、参数为单一固定设置无法进行调控、感应电极板发生效率低等问题,本课题自主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可连续稳定供液、参数无级可调、感应电极发生效率提升的EWNS发生装置。通过采用微量注射泵连续供液的形式保证EWNS的稳定液体来源;通过调控供液流速、直流电压值、针板间距、针尖距离等参数实现装置的无级参数调节,满足实验探究需求;基于交流电动力学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四针形感应电极板,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发现,该电极板较普通圆环形感应电极板具有更高的最大电场强度值,因此具有更高的EWNS制备效率。研究了单针头EWNS发生装置;考虑到实际生产需求,基于单针头EWNS发生装置,搭建了双针头EWNS发生装置,并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双针头发生装置的最佳针间距离。(2)研究了制备EWNS的参数条件并对EWNS进行了表征。以有稳定的电流回路、泰勒锥和电晕以及在PET薄膜上不产生可见的雾滴为依据,对EWNS的正常工作状态进行初步判断。经实验,确定了两组可以稳定产生EWNS的参数条件,其供液流速、直流电压和针板间距分别为[1.2 μL/min,-5 kV,0.5 cm]和[1.2 μL/min,-6.8 kV,1 cm]。在此基础上,首先在微观层面上对EWNS的粒径大小以及ROS含量进行表征。通过将EWNS喷在云母片上,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成像物质进行参数提取,得到EWNS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利用电子自旋共振仪完成ROS的表征,通过将EWNS与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捕获剂反应,使产生的自旋加合物的信号被仪器所捕捉到,以此检测并计算ROS浓度。结果表明,两组参数产生的EWNS粒径大小非常接近,分别为(36.34±7.11)nm 和(37.11±3.44)nm,但[1.2 μL/min,-5 kV,0.5 cm]产生的OH·和O2·-浓度均高于[1.2 μL/min,-6.8 kV,1 cm]。此外,还在宏观层面上建立了以PET薄膜上的白色圆斑为特征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仅在能够正常制备EWNS的工作状态下,PET薄膜表面可以产生完整的白色圆斑,可将该方法作为表征EWNS存在的依据。(3)研究了 EWNS在服装材料抗菌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选用棉织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经EWNS处理后的棉织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实验发现,经EWNS处理1h后的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99.9%和99.0%,而未经处理的棉织物对两种细菌的抗菌率均为0%。经EWNS处理5 h的织物,分别静置12 h、24 h、36 h、48 h和72 h后,织物对两种细菌的抗菌率均保持在99.0%以上水平。该结果表明,经EWNS处理后的棉织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性,且这种抗菌性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分析表明,这可能是由于EWNS中的OH·与纤维素分子发生夺氢反应,使得生成的水分子附着于棉纤维表面形成水化层,有效阻挡了细菌的粘附。同时ROS可能与纤维素中的酚类物质发生反应,使得酚类物质中羟基的位置或数目发生改变,激活了酚类物质的化学活性,从而提高了织物的抗菌性。(4)研究了 EWNS在服装材料亲水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选用涤纶织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EWNS对其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未经EWNS处理的涤纶织物具有较高的疏水性,静态接触角可达到113°,而经过EWNS处理的涤纶织物亲水性显着提升,瞬时接触角为43°。处理前后涤纶织物的润湿时间测试发现,经EWNS处理后的样品润湿时间明显低于未处理的样品,且润湿速度随着EWNS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加快。将处理7 h后的涤纶织物静置72 h后,发现织物仍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说明EWNS可以有效提高涤纶织物的亲水性能,同时耐久性较好。红外光谱测试发现,EWNS能够提升涤纶织物亲水性能的主要原因是EWNS中的ROS可能与涤纶发生了氧化反应,使处理后的材料表面产生了极性官能团,从而增加了材料的亲水性。(5)研究了 EWNS在服装材料抗起毛起球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选用羊毛织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EWNS对其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经EWNS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羊毛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等级提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与未处理羊毛织物相比,经EWNS处理1 h后的羊毛织物起毛起球评价等级提升0.5级以上;处理7 h后,其起毛起球评价等级提升了接近2级。但EWNS处理后的羊毛织物,其抗起毛起球的耐久性效果并不佳,与未处理羊毛织物相比,经过EWNS处理7h并静置6h后的羊毛织物,二者抗起毛起球评价等级接近。分析表明,EWNS对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的提升主要是由附着在纤维表面的纳米级雾滴降低了羊毛纤维的摩擦系数导致的。这些纳米级雾滴起到了与润滑剂相当的作用,使得羊毛纤维之间的滑移更加容易,不容易发生缠结从而使织物的起毛起球趋势有所降低。(6)探究了经EWNS功能整理后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并对EWNS技术进行环保性评价。实验发现,即使经过长时间的EWNS处理,棉、涤纶和羊毛材质的纤维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织物色差均未发生显着变化。说明EWNS未对服装材料的机械强力和外观性能造成显着影响。通过化学品使用分析、耗电量和耗水量的计算,对EWNS进行环保性评价,发现EWNS技术应用在纺织品整理中时,仅仅用了超纯水,并不涉及其他化学品的使用,不会产生副产品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该技术是一项干处理技术,处理后无需进行烘干等二次处理,相较于传统的湿处理方法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此外,理论计算得到,利用EWNS长时间(7 h)处理织物,每1 m2的织物需要消耗约1.26 L的水和1.75 kW·h的电。虽然该数值无法与现有相关技术进行横向比较,但本研究计算所得的结果可以为后续学者研究技术的环保性评价提供相关数据支撑。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该技术有较好的环保潜力。总体来看,在设备研究方面,本课题在搭建EWNS发生装置时提出的优化电极板为静电雾化领域装置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建立的多针头EWNS装置针尖距离的确定方法也为该技术在规模化的实际应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在技术应用方面,本课题首次将EWNS技术应用于服装材料功能整理领域,创新地实现了一种新型、环保的服装材料功能整理方法,为后续研发绿色、可持续的工艺技术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

康旭[4](2021)在《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含盐染料废水分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印染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每年排放的大量含盐染料废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清洁用水造成巨大危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发零排放的资源回收处理技术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其中纳滤技术以高效的选择性分离污染物的优点成为纺织废水中最有潜力的回收处理技术之一。如果将染料和盐类进行分离回收,把污水转变为资源的来源,可以提高企业水资源的内部循环,推动污水绿色处理的可持续发展。但传统纳滤膜具备高染料截留率和部分二价盐截留率,无法有效分离回收染料废水中的染料和盐。为了有效地分离染料和盐,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作为纳滤膜的选择过滤层或者中间层材料,通过一系列调控,制备出可以高效分离染料/盐以及一价盐/二价盐的GO复合纳滤膜。以典型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之一2-甲基咪唑锌盐MAF-4(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作为掺层纳米颗粒的前驱体,经高温碳化和强酸酸化处理后,得到了在水中稳定并分散均匀的ZIF-8改性纳米颗粒(ZIFS)。经过ZIFS纳米颗粒的掺杂,部分GO纳米片之间的间距成功从0.73 nm扩大到1.01 nm。在1 bar过滤压力下,制备得到的GO-ZIFS2复合纳滤膜的纯水通量(pure water flux,PWF)高达42.9 LMH。GO-ZIFS2对甲基蓝(methyl blue,MB)和刚果红(congo red,CR)的截留率分别为94.2%和99.8%,对Na2SO4的截留率低至15.0%。在处理模拟含盐染料废水时,GO-ZIFS2复合纳滤膜对CR/Na2SO4分离因子α达到13.5。但由于ZIFS纳米颗粒的疏水性以及聚集堆积形式的沉积加剧了染料分子的吸附,降低了膜的抗污染性能,GO-ZIFS3复合纳滤膜的通量恢复率(flux recovery ratio,FRR)从GO-ZIFS0的93.3%降低至87.1%。为加强膜的抗污染性能,采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且价格低廉的甲壳素制备一维纳米纤维,并以此作为插层材料。一维纳米纤维以结网形式沉积,起到了修饰基底并支撑GO层的作用。这一作用让甲壳素纳米纤维在GO负载量仅为24 mg/m2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非常显着的膜性能提升效果。在1 bar过滤压力下,GO-Chitin2复合纳滤膜的PWF达到50.3 LMH,并对MB和CR分别保持96.4%和98.9%的截留率。同时GO-Chitin2复合纳滤膜的FRR可达到93.1,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但在处理模拟含盐染料废水时,由于甲壳素纳米纤维的不均匀掺杂降低了对染料的截留率,其CR/Na2SO4分离因子α仅为8.0。为克服纳米材料不均匀掺杂这一困难,采用多酚物质单宁酸(TA)和金属离子Ni2+的二维共沉积对GO膜进行均匀功能化改性,最后获得高通量、抗污染及高效染料/盐分离复合纳滤膜。经过沉积处理后,GO层间距被扩大到0.91nm。与GO膜相比,GO-TA-Ni(20)复合纳滤膜在1 bar过滤压力下的PWF大幅提高到71.7 LMH,并保持较高的染料截留率(MB截留率为92.9%,CR截留率为98.8%)。GO-TA-Ni(20)复合纳滤膜过滤模拟含盐染料废水时,可有效分离染料/盐,其CR/盐分离因子α高达38.8~46.1。此外,GO-TA-Ni(20)复合纳滤膜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和稳定性,其FRR为90.5,在长达10 h的循环过滤MB中,对MB的截留率未出现下降,其通量仍保持在35.5 LMH。为了进一步对含盐染料废水分离后所获得的盐废水进行盐分离,提出通过GO中间层和旋涂辅助优化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高一价盐/二价盐分离性能的GO-聚酰胺膜(GO-Polyamide,GO-PA)。GO中间层能够吸附容纳哌嗪(piperazine,PIP)溶液,借助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场,过量的低浓度PIP溶液被均匀地去除。由于GO纳米片的限域作用,界面聚合反应被限制在基底表层进行,最后形成一层厚度只有几十纳米的完整PA层。得益于超薄且完整的PA层,GO3-PA0.5复合纳滤膜在4 bar过滤压力下的PWF可达138.4 LMH,对Na2SO4截留率为93.6%,对NaCl的截留率低至2.2%。当增加GO负载量和PIP浓度时,GO6-PA2对Na2SO4和NaCl的截留率分别提升至98.5%和15.6%,其Na2SO4/NaCl分离因子高达56。此外,由于复合膜的稳定成分,以及低负载量GO与基底的高结合力,GO-PA复合纳滤膜在恶劣环境和溶剂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项工作促进了GO复合纳滤膜对含盐废水的一价盐/二价盐的高效分离,从而进行资源回收。

孙颖颖[5](2021)在《一步法废旧涤/棉纺织品组分分离技术及其纤维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加,纺织工业迅速发展,由此便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在每年产生的数百万吨纺织废料中,大部分是涤/棉纺织品,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棉花种植短缺问题,也可作为原棉或者涤纶的可持续来源,还可以用来生产其他新产品,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因此,对废旧涤/棉纺织品回收利用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分离废旧涤/棉纺织品的常用方法为“两步法”即机械+化学法,为了进一步改进分离方法,本文开发了“一步法”即化学法处理废旧涤/棉纺织品。首先,分别采用一步法及两步法对废旧涤/棉纺织品进行分离,结果显示,两步法分离得到棉纤维及沾有棉纤维的涤纶纤维团,一步法分离得到浆状的棉纤维与织物状的涤纶,两种方法得到的涤纶基本上没有被破坏,经对比,一步法分离效果较好。将上述两种方法分离的棉纤维(浆)经高压均质处理得到棉纳米纤维素,通过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热重分析(TGA),得出采用一步法制备的棉纳米纤维素粒径较小,溶液状态稳定,具有较高结晶度,纤丝化明显,直径均匀且在100 nm以内,热稳定性较好。综上,采用一步法分离的棉纤维及制备的棉纳米纤维素性能均优于两步法。经一步法提取的棉纳米纤维素制备的气凝胶具有多孔、高弹以及可压缩等特点,可应用于压力传感器中。经微力测试仪及柔性传感器性能测试分析可得,棉纳米纤维素导电气凝胶压力传感器在施加压力为2.7 k Pa~8.5 k Pa的范围内,其灵敏度可达123.55 k Pa-1;当压缩循环次数到达300次时,其对电阻的响应仍然稳定;当施加力为28.29 k Pa时,该导电气凝胶被压缩约67%,撤压后立即恢复到初始高度;测试手腕、手指、脉搏等均有较稳定的响应。该传感器灵敏度较高,稳定性良好,具有高度可压缩性,因此在柔性可穿戴压力传感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冯坤,韦昀姗,吴虹[6](2021)在《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微/纳米功能材料在食品安全和营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地,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条件温和、所得微/纳米材料包埋率高、可控释性好等优势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目前,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对两种静电流体技术的定义、分类进行简要概述,重点综述该技术近年来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就该技术在食品应用领域的局限进行分析,以期为静电流体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马慧婕,沈忱思,章耀鹏,徐晨烨,马春燕,刘艳彪,石磊,李方[7](2020)在《纺织工业产排污特征与水污染治理技术进展》文中指出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水污染防治问题也一直是环境治理的重点与难点.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升,纺织工业将面临愈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管理要求.为更清晰地了解纺织工业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对纺织生产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了行业中纺织和染整两个主要加工过程的产排污特点;其次,分别对物化、生物以及深度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与汇总提出了基于废水分质处理和再生回用的可行技术体系;最后,结合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的发展,根据未来纺织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行业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研究显示:完善末端处理技术、提高废水回用率、推行清洁生产是我国未来纺织废水治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亟需推进工业聚集区的设立,确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纺织企业废水污染排放的监督.

周青青[8](2020)在《酚类化合物/金属离子对纺织品的超疏水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关于功能性纺织品的研究及应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如阻燃、疏水、柔性导电织物等。其中,超疏水纺织品在医疗防护、油水分离、户外服装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关超疏水表面和超疏水纺织品的研究日益增多,部分酚类化合物被报道可用于纺织品表面的超疏水改性。然而,对于纺织行业来说,目前文献中所报道的基于酚类化合物构建超疏水纺织品的方法或改性技术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改性试剂污染性高、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工艺复杂及原料成本高等,且目前很多方法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在无有机溶剂的条件下多巴胺等酚类化合物对多种纺织品的疏水改性,并探讨了超疏水结构的快速构建及部分结构的形成机理,为酚类化合物在纺织品超疏水改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方面:本文首先研究了漆酶的最适反应条件:选取醋酸缓冲液作为调节漆酶反应pH值的缓冲液,其最佳浓度为0.1mol/L,在pH=3.5和温度为55℃时漆酶显示出最高活性。发现在酸性条件下采用漆酶催化多巴胺自聚合,改性时间3h可达到碱性环境下24h的改性效果,且酶法催化获得的聚多巴胺在基材表面表现出更好的沉积均匀性。且经分子模拟分析,多巴胺聚合物容易与丝素蛋白的非晶区结合,且多巴胺低聚物与丝素蛋白的氨基酸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和π-π堆积相互作用。多巴胺低聚物可以通过氨基、羟基形成分子间和分子内氢键,多巴胺低聚物在向丝素蛋白结合的过程中会产生聚集,以聚集体的形式吸附到丝素蛋白表面。将负载着聚多巴胺的蚕丝纤维分别与Ag+,Cu2+,Fe3+,Ni2+及Fe2+沉积,可在蚕丝纤维表面形成不同形貌的颗粒,改性后的蚕丝织物大多为疏水织物,其中与Fe2+改性后的织物具有160°以上的超高接触角。且上述聚多巴胺分别与Ag+和Cu2+所形成的颗粒为其相应的零价纳米颗粒及其氧化物,与Ni2+形成的颗粒仅为无定形杂化颗粒,与Fe3+则形成矿化物α-FeOOH。此外,一些植物源多酚改性蚕丝织物也分别被用来沉积上述金属离子,其中与Fe2+沉积反应后的多酚改性蚕丝织物接触角均高于145°,疏水效果最佳,因此筛选出Fe2+作为目标反应金属离子。本文第三章采用漆酶催化一系列酚类化合物用于修饰蚕丝织物,然后将其与亚铁溶液反应并陈化。发现在丝织物表面上生长出不同形状的铁和多酚的杂化物。其中多巴胺/Fe2+改性蚕丝织物的接触角高达165°,其表面覆盖有致密且均匀的针状γ-FeOOH纳米棒,可在蚕丝纤维表面构建粗糙结构。多巴胺/Fe2+改性蚕丝织物具有优异的超疏水、阻燃和抗紫外线性能,同时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及耐洗涤性,且其制备工艺简单环保。在对多巴胺/Fe2+改性蚕丝织物进行燃烧性能测试时,FeOOH和聚多巴胺极大地促进了纤维表面致密炭层的形成,其阻燃机理主要来源于炭凝聚相的阻燃性。此外,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阿魏酸、咖啡酸和多巴胺及其低聚物的静电势进行对比分析,对纤维表面不同形态Fe和多酚杂化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阿魏酸、咖啡酸及其低聚物分子表面有一半以上的区域静电势呈中性,导致它们的水溶性均较差,使其生成疏水性球状形貌,由于β-β或者β-5反应生成的连接基团周围静电势仍然较负,故可以和铁离子形成配位,继而矿化沉积。多巴胺的氧化聚合过程中保留有大量羟基,且多巴胺及其低聚物分子中静电势的绝对值较大的区域更多,水溶性更好。聚多巴胺自身可以靠羟基、氨基形成氢键缔合,由于水溶性较好,在水中可以自由伸展而形成棒状分子。引入的Fe2+可以与棒状的多巴胺通过配位键络合,矿化沉积后形成纳米棒。本文第四章考察了漆酶催化单宁酸、阿魏酸、多巴胺和咖啡酸等多种酚类化合物和Fe2+对棉织物的疏水改性,发现除阿魏酸和多巴胺改性的棉织物外,其他酚类化合物与Fe2+改性后棉织物的接触角均大于150°,其中咖啡酸/Fe2+改性棉织物接触角最高,达到159°。因此,本章重点研究咖啡酸/Fe2+对棉织物的超疏改性。咖啡酸/Fe2+改性棉织物与原始棉织物相比,其表面被包含咖啡酸/Fe2+杂化颗粒的复合沉积膜所覆盖,且表面的粗糙度均方根值约为93.7nm。该超疏水棉织物可以承受高温、极寒、紫外辐照等极端条件,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自清洁性和油水分离性能,且改性前后棉织物的机械性能没有明显变化。此外,该沉积方法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咖啡酸/Fe2+可以沉积于蚕丝织物、PU海绵等多种基材上从而构建高疏水表面。本文第五章研究了在无漆酶催化条件下,不同酚类化合物分别与Fe2+对棉织物疏水改性,发现茶多酚与Fe2+对棉织物的一步法改性效果最佳。在茶多酚/Fe2+改性棉织物表面均匀有序的覆盖着一层致密的三维微颗粒,其粗糙度均方根值约为70.9nm。茶多酚/Fe2+改性棉织物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水接触角约162°,滚动角约15°,且茶多酚/Fe2+超疏水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和优异的耐磨性。此外,茶多酚/Fe2+改性棉织物还具有良好的自洁性能和对多种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性能,即使在HCl(pH=1)、NaOH(pH=12)、热水(80℃)等恶劣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该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将蚕丝织物等改性为疏水性织物,其中羊毛织物接触角大于150°,涤纶织物的接触角高于160°,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

王吴超[9](2020)在《基于超声波技术的蚕丝清洁生产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蚕丝纤维被誉为纤维皇后,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生物亲和性、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染色性能。传统的水浴法对蚕丝纤维进行脱胶、漂白等工艺加工存在着处理时间过长、处理温度过高、试剂浓度过高等问题,不仅会造成污染大、能耗多,还会破坏蚕丝纤维的性能和品质,因此降低处理温度、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对保持蚕丝纤维良好性能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超声波以其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便捷高效的特性在丝绸工业有着巨大的前景,超声波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以及空化效应有着提高整理剂整理效率,增强反应效果,改善纤维性能等特性。超声波在丝绸工业领域的应用在控制制造成本、环保绿色发展、增强纺织品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超声波处理蚕丝对织物组织结构、表面性质、吸湿性能、力学性能、二级结构、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脱胶时间,不同脱胶温度,不同超声波频率,不同类型脱胶剂,探究超声波对蚕丝纤维脱胶影响以及最佳脱胶参数设置;通过控制不同漂白温度,不同频率超声波,不同浓度漂白剂,探究超声波漂白对蚕丝织物的影响以及最佳漂白参数设置;通过考虑水温变化影响水中传播声速、水的表面张力、水的饱和蒸汽压因素,使用Matlab模拟超声波空化气泡运动,探究超声波频率对清洁效果差别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用不同频率(40 kHz和80 kHz)超声波和水浴法在不同时间(15min、30min、60min和90min)处理蚕丝纤维,研究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性能的影响。回潮率测试和毛效高度测试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提高了蚕丝纤维的吸湿性能,通过XPS和EDS测试表明吸湿性提高主要是由于纤维表面含氧基团和氧元素含量的提高。拉伸强力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蚕丝纤维的断裂强力得到增强,断裂伸长率减少,通过经纬密测试、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表明断裂强力的增强是由于纤维二级结构中β-sheet结构比例增加和经密增加,断裂伸长率减少是由于纤维中无规卷曲结构减少以及纬密增加,XRD测试表明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的晶型和结晶结构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扫描电镜测试、抗弯刚度测试、平方米克重测试表明超声波处理蚕丝不会破坏纤维表面形貌,对蚕丝弯曲模量也几乎没有影响,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气泡会影响蚕丝织物组织结构,特别是较长时间处理和超声波40 kHz条件下,由于空化气泡破裂产生冲击,使纤维在纱线中排列变得散乱,但是对织物平方米克重的影响较小。TGA、DSC和DTG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会提高蚕丝纤维的热稳定性,可能是由于超声波的作用使纤维中大分子发生重排,形成更紧密结构。(2)通过超声波法和水浴法脱胶进行对比,研究超声波频率(40 kHz、60 kHz、80 kHz和100 kHz)、脱胶温度(60℃和90℃)、脱胶时间(30min和60min)、脱胶剂种类(柠檬酸、碳酸钠和木瓜蛋白酶)对蚕丝纤维脱胶效果的影响。脱胶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超声波频率降低和脱胶时间延长,蚕丝的脱胶率提高。在温度60℃条件下,超声波80 kHz、100 kHz和对照组的脱胶率明显低于超声波40 kHz、60 kHz脱胶率。木瓜蛋白酶脱胶率显着高于柠檬酸和碳酸钠,脱胶率最高为超声波组(40 kHz,60min,60℃)和(40 kHz,60min,90℃),均达到22%左右。红外光谱、XRD测试结构表明超声波脱胶不会对蚕丝二级结构产生明显影响。强力测试表明超声波对蚕丝脱胶强力影响较小,与对照组相比断裂伸长率增大,可能是由于超声波处理时丝素表面的丝胶被更完整的去除了。白度测试表明在低温条件下超声波脱胶提高蚕丝白度,高温条件下超声波40 kHz、60 kHz和100 kHz降低蚕丝白度,可能是由于脱胶反应过度损伤蚕丝白度。扫描电镜图片显示超声波脱胶后蚕丝纤维表面变得光滑干净,说明超声波脱胶不会对蚕丝纤维表面形貌进行破坏。(3)通过超声波法和水浴法对蚕丝漂白进行对比,研究超声波频率(40 kHz和80 kHz)、漂白温度(50℃和75℃)、漂白剂过氧化氢浓度(0.1 mL/100mL、0.2m L/100mL、0.3 mL/100mL、0.5 mL/100mL、0.8 m L/100mL、0.9 mL/100mL、1.0m L/100mL和1.5mL/100m L)对蚕丝纤维漂白效果的影响。白度测试表明,蚕丝织物漂白后其白度随着过氧化氢先增加后保持不变最后降低:0.1 mL/100mL至0.5m L/100mL浓度范围内增加,0.5 mL/100m L至1mL/100mL浓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在1.5 mL/100mL浓度时白度下降。在低浓度过氧化氢漂白条件下(0.1m L/100mL至0.5 mL/100mL),超声波组漂白蚕丝白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漂白温度增加,超声波组漂白蚕丝白度与对照组差异变得更加显着。超声波频率对蚕丝漂白效果也有较大影响,超声波40 kHz比80 kHz漂白蚕丝白度更高。强力测试表明,在低浓度过氧化氢下超声波组与对照组漂白强力差别不大,高浓度下超声波组漂白蚕丝织物强力相比对照组下降明显。XRD测试表明,超声波对蚕丝织物漂白后晶型未发生变化,没有对纤维的结晶结构产生明显影响。(4)通过仿真模拟超声波空化气泡半径运动的结果来分析造成不同超声波频率清洗效果差异的原因。测试不同频率下超声波照射去离子水记录并拟合水温随时间变化,将水温度变化对水中传播声速、水表面张力、水饱和蒸汽压因素设置进气泡运动方程,模拟空化气泡周期内半径运动,研究发现,超声波频率越低,气泡数量越多,气泡破裂半径大。以空化气泡半径变化曲线与时间轴合围包含面积定义为空化气泡做功,研究发现,超声波频率40 kHz做功最大,超声波60 kHz和超声波80 kHz做功依次减少,但是两者差别不大。分析超声波频率造成清洗差异的原因发现,超声波40 kHz清洗效果好原因是由于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气泡数量多,能量大,做功多,能够更有力的清理掉污渍;而超声波80 kHz清洗效果好原因是气泡直径小,容易在接近污渍表面破裂产生冲击加速污渍剥落。

朱渊博[10](2019)在《锰氧化物/改性碳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电催化氧化降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碳毡(GF)因为其价格便宜,且具有良好的化学性能和导电性,常常被用作电极材料。但由于较高电压会破坏碳毡表面,从而影响其材料性能。所以近些年在碳毡上负载一些金属氧化物,提高材料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二氧化锰的制备工艺,为了既保留二氧化锰优异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又能最大的提升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通过试验各种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性能,得知制备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是:酸活化,KMnO4初始负载量0.4 g,120℃温度下水热,空气气氛下煅烧。通过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各种电化学表征,我们得知制备的复合材料是具有四方晶相结构的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而且在复合材料上二氧化锰颗粒均匀地包覆在石墨碳毡表面,形成了表面具有高度的多孔性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电压0.9 V是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降解亚甲基蓝的最佳电压。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拥有非常好可重复利用性。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对五种结构不同的染料均能达到非常好地降解效果,说明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对废水中的一些主要染料具有很好的降解性能。反应后阴阳极的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上依然是四方晶相二氧化锰,其中二氧化锰颗粒依然是均匀地包覆在碳毡表面,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的结构非常稳定。复合材料降解过程中阴阳极之间有协同作用,羟基自由基和超氧根两种自由基对降解过程都有帮助,但是存在非自由基在降解过程起作用,并且羟基自由基不是亚甲基蓝降解的主要原因。

二、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CO2辅助棉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纤维天然特性
    1.1 纤维的化学组成及分子结构
    1.2 纤维结晶状态
2 棉纤维表面改性
    2.1 纳米改性
    2.2 物理改性
        2.2.1 阳离子化处理。
        2.2.2 低温等离子改性技术。
    2.3 化学改性
    2.4 生物技术
        2.4.1 生物酶改性棉纤维。
        2.4.2 壳聚糖改性。
3 超临界CO2流体改性棉纤维
    3.1 超临界CO2在棉纤维染色中的应用
    3.2 超临界CO2在棉纤维功能剂中的应用
    3.3 超临界CO2在棉纤维疏水工艺中的应用
    3.4 超临界CO2在棉纤维导电材料中的应用
    3.5 超临界CO2在棉纤维酶中的应用
4 展望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制备、表征及其在服装材料功能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基本概述
        1.2.1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定义
        1.2.2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发展历程
    1.3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制备、表征及已有应用
        1.3.1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制备
        1.3.2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表征
        1.3.3 EWNS的已有应用
    1.4 纺织品功能整理的相关概述
    1.5 研究现状不足及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发生装置搭建
    2.1 引言
    2.2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发生装置的设计
        2.2.1 单针头装置总体设计
        2.2.2 供液系统
        2.2.3 放电系统
        2.2.4 辅助系统
    2.3 电极板形状的确定
        2.3.1 理论依据
        2.3.2 电场仿真方法建立
        2.3.3 COMSOL电场仿真结果
    2.4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发生装置的器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基本参数
        3.2.1 单针头装置基本参数条件确定
        3.2.2 单针头装置正常工作状态判断
    3.3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微观表征
        3.3.1 粒径测试方法及结果
        3.3.2 自由基含量测试方法及结果
        3.3.3 结果分析
    3.4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宏观表征
        3.4.1 PET薄膜表征方法的建立
        3.4.2 表征结果
    3.5 双针头装置针间距离的确定
        3.5.1 COMSOL软件仿真确定双针头间距
        3.5.2 实验验证针间距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在服装材料抗菌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材料选择
        4.2.2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4.3 实验测试方法
        4.3.1 织物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处理
        4.3.2 抗菌性能测试
        4.3.3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貌测试
        4.3.4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元素测试
        4.3.5 织物处理前后红外光谱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织物抗菌性能分析
        4.4.2 处理前后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4.3 处理前后织物表面元素分析
        4.4.4 处理后织物官能团分析
        4.4.5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对提高织物抗菌性的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在服装材料亲水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材料选择
        5.2.2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5.3 实验测试方法
        5.3.1 织物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处理
        5.3.2 亲水性测试
        5.3.3 亲水耐久性测试
        5.3.4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貌测试
        5.3.5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元素测试
        5.3.6 织物处理前后红外光谱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织物亲水性能分析
        5.4.2 亲水耐久性测试分析
        5.4.3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貌测试
        5.4.4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元素分析
        5.4.5 织物处理前后官能团分析
        5.4.6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对提高织物亲水性能的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在服装材料抗起毛起球整理中的应用及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材料选择
        6.2.2 实验方案设计
    6.3 实验测试方法
        6.3.1 织物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处理
        6.3.2 抗起毛起球测试方法
        6.3.3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形貌测试
        6.3.4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元素测试
        6.3.5 织物处理前后红外光谱测试
        6.3.6 处理前后纤维摩擦系数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6.4.2 织物处理前后纤维表面形貌测试
        6.4.3 织物处理前后表面元素分析
        6.4.4 织物处理前后官能团分析
        6.4.5 处理前后纤维摩擦系数分析
        6.4.6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对提高织物抗起毛起球的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功能整理织物服用性能及技术环保性评价
    7.1 引言
    7.2 功能整理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评价
        7.2.1 相关测试方法
        7.2.2 测试结果分析
    7.3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技术的环保性评价
        7.3.1 化学品使用情况
        7.3.2 耗水评价
        7.3.3 耗电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云母片原样表面粗糙度值提取
    附录二 -5 kV条件下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尺寸估算
    附录三 -6.8 kV条件下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的尺寸估算
    附录四 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处理时间的确定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答辩委员会成员

(4)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含盐染料废水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纺织印染废水概述
        1.2.1 纺织印染废水特点
        1.2.2 纺织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分类
        1.2.3 纺织印染废水回收膜处理工艺
    1.3 处理纺织印染废水的纳滤膜
        1.3.1 传统商用纳滤膜
        1.3.2 染料/盐高效分离“疏松”纳滤膜
    1.4 氧化石墨烯纳滤膜概述
        1.4.1 二维材料分离膜形式
        1.4.2 氧化石墨烯
        1.4.3 氧化石墨烯纳滤膜制备方法
        1.4.4 氧化石墨烯纳滤膜过滤机理
        1.4.5 氧化石墨烯纳滤膜的修饰调控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2.1.1 化学试剂
        2.1.2 基底膜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2 膜功能层材料的制备
        2.2.1 GO的制备
        2.2.2 ZIF-8 纳米颗粒的制备及碳化、酸化处理
        2.2.3 甲壳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2.3 过滤实验装置及过滤条件
    2.4 膜孔径分析方法
    2.5 膜性能测试
        2.5.1 膜过滤性能测试
        2.5.2 膜分离性能测试
        2.5.3 膜抗污染性能测试
    2.6 GO与基底结合力测试
    2.7 纳米压痕测试
    2.8 表征方法
        2.8.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2.8.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8.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8.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2.8.5 透射电镜(TEM)
        2.8.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8.7 拉曼光谱(Raman)
        2.8.8 膜表面电位(Zeta Potential)
        2.8.9 接触角(WCA)与自由能
第3章 ZIFS纳米颗粒插层GO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对染料/盐的分离
    3.1 引言
    3.2 GO-ZIFS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3.3 GO纳米片和ZIF纳米颗粒的表征
        3.3.1 GO纳米片表征
        3.3.2 ZIF纳米颗粒表征
    3.4 GO-ZIFS复合纳滤膜物化特性表征
        3.4.1 膜表面形貌分析
        3.4.2 GO层间距分析
        3.4.3 表面官能团分析
        3.4.4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3.4.5 膜表面电位分析
    3.5 GO-ZIFS复合纳滤膜过滤性能
        3.5.1 GO-ZIFS复合纳滤膜的纯水通量
        3.5.2 GO-ZIFS复合纳滤膜的染料过滤性能
        3.5.3 GO-ZIFS复合纳滤膜的染料/盐选择性过滤
    3.6 GO-ZIFS复合纳滤膜稳定性
    3.7 GO-ZIFS复合纳滤膜抗污染性能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壳素插层GO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对染料/盐的分离
    4.1 引言
    4.2 GO-Chitin复合纳滤膜制备
    4.3 GO-Chitin复合纳滤膜物化特性表征
        4.3.1 膜表面形貌分析
        4.3.2 GO层间距分析
        4.3.3 表面官能团分析
        4.3.4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4.3.5 膜表面电位分析
    4.4 GO-Chitin复合纳滤膜过滤性能
        4.4.1 GO-Chitin复合纳滤膜的纯水通量
        4.4.2 GO-Chitin复合纳滤膜的染料过滤性能
        4.4.3 GO-Chitin复合纳滤膜的染料/盐选择性过滤
    4.5 GO-Chitin复合纳滤膜稳定性
    4.6 GO-Chitin复合纳滤膜抗污染性能及XDLVO理论分析
        4.6.1 GO-Chitin复合纳滤膜抗污染性能
        4.6.2 XDLVO理论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TA/Ni~(2+)共沉积插层GO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对染料/盐的分离
    5.1 引言
    5.2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5.3 GO-TA-Ni复合纳滤膜物化特性表征
        5.3.1 膜表面形貌分析
        5.3.2 GO层间距分析
        5.3.3 碳结构信息分析
        5.3.4 表面官能团分析
        5.3.5 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5.3.6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5.3.7 膜表面电位分析
    5.4 GO-TA-Ni复合纳滤膜过滤性能
        5.4.1 GO-TA-Ni复合纳滤膜制备条件的优化
        5.4.2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纯水通量
        5.4.3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染料过滤性能
    5.5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选择性过滤
        5.5.1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染料/染料分离性能
        5.5.2 GO-TA-Ni复合纳滤膜的染料/盐分离性能
    5.6 GO-TA-Ni复合纳滤膜抗污染性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GO-PA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对一价盐/二价盐的选择性过滤
    6.1 引言
    6.2 GO-PA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6.3 GO-PA复合纳滤膜物化特性表征
        6.3.1 膜表面形貌分析
        6.3.2 表面官能团分析
        6.3.3 膜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6.3.4 膜表面润湿性分析
        6.3.5 膜表面电位分析
        6.3.6 膜孔径分布分析
    6.4 GO-PA复合纳滤膜过滤性能
        6.4.1 不同PIP去除方法的影响
        6.4.2 GO-PA复合纳滤膜的纯水通量
        6.4.3 GO-PA复合纳滤膜的盐过滤性能
    6.5 GO-PA复合纳滤膜的稳定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一步法废旧涤/棉纺织品组分分离技术及其纤维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旧纺织品回收现状
        1.2.1 废旧涤纶纺织品的回收
        1.2.2 废旧棉纺织品的回收
        1.2.3 废旧涤/棉纺织品的回收
    1.3 纳米纤维素概述
        1.3.1 纳米纤维素的结构
        1.3.2 纳米纤维素的分类
        1.3.3 纳米纤维素的应用
    1.4 传感器概述
        1.4.1 传感器的类型
        1.4.2 传感器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旧涤/棉纺织品的分离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器材
    2.3 废旧涤/棉混纺织品的分离
        2.3.1 两步法分离废旧涤/棉纺织品
        2.3.2 一步法分离废旧涤/棉纺织品
    2.4 测试与表征
        2.4.1 分离后纤维的形貌表征(SEM)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4.3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2.4.4 热重测试(TGA)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纤维的形貌分析
        2.5.2 化学结构分析
        2.5.3 结晶度分析
        2.5.4 热稳定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棉纤维中纳米纤维素的提取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与器材
    3.3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
        3.3.1 两步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3.3.2 一步法制备纳米纤维素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粒径与Zeta电位测试
        3.4.2 热重测试(TGA)
        3.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3.4.4 X-射线衍射仪测试(XRD)
        3.4.5 纳米纤维素形貌表征(TEM)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粒径与电位分析
        3.5.2 热稳定性分析
        3.5.3 化学结构分析
        3.5.4 结晶度分析
        3.5.5 棉纳米纤维素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棉纳米纤维素在压力传感器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与器材
    4.3 废棉纳米纤维素导电气凝胶压力传感器的制备
    4.4 测试与分析
        4.4.1 稳定性测试与分析
        4.4.2 灵敏度和迟滞性测试与分析
        4.4.3 压缩回弹性测试与分析
    4.5 导电气凝胶导电机理
    4.6 导电气凝胶压力传感器的潜在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
    1.1 静电纺丝
    1.2 静电喷涂
2 静电纺丝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2.1 活性包装材料
        2.1.1 抗菌包装
        2.1.1. 1 基于抗菌聚合物的静电纺丝膜
        2.1.1. 2 添加抗菌剂的静电纺丝膜
        2.1.2 抗氧化包装
        2.1.3 其他包装
    2.2 功能因子包埋及递送
        2.2.1 功能因子包埋
        2.2.2 功能因子靶向递送体系
    2.3 食品分析检测
        2.3.1 基于酶催化反应的分析检测
        2.3.1. 1 酶的吸附
        2.3.1. 2 酶的共价结合
        2.3.1. 3 酶的包埋
        2.3.2 基于纳米纤维结构的分析检测
3 静电喷涂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3.1 食品涂覆?
        3.1.1 食品防腐保鲜
        3.1.2 可食膜
    3.2 功能因子递送体系
        3.2.1 小肠靶向递送体系
        3.2.2 结肠靶向递送体系
4 结语

(7)纺织工业产排污特征与水污染治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工业水污染物产排污分析
    1.1 纺织废水
        1.1.1 洗毛废水
        1.1.2 麻脱胶废水
        1.1.3 丝绢废水
        1.1.4 喷水织造废水
    1.2 染整废水
        1.2.1 棉麻机织物染整废水
        1.2.2 化纤机织物染整废水
        1.2.3 丝机织物染整废水
        1.2.4 毛机织物染整废水
        1.2.5 针织物与纱线染整废水
2 纺织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2.1 混凝技术
    2.2 生物处理
        2.2.1 水解酸化
        2.2.2 厌氧生物法
        2.2.3 好氧生物法
    2.3 吸附技术
    2.4 膜分离技术
    2.5 高级氧化法
3 纺织工业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以分质处理和再生利用为先进理念
    3.2 以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为核心手段
    3.3 以纺织工业园废水集中处理为主流模式
    3.4 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制度
4 结论

(8)酚类化合物/金属离子对纺织品的超疏水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疏水表面概述
        1.2.1 自然界的超疏水表面
        1.2.2 超疏水材料的性质
        1.2.3 超疏水纳米涂层的制备方法
        1.2.4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
    1.3 酚类化合物概述
        1.3.1 酚类化合物简介及分类
        1.3.2 酚类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1.3.3 基于酚类化合物构建超疏水表面
        1.3.4 酚类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反应性
        1.3.5 酚类化合物与漆酶的反应性
    1.4 漆酶简介
        1.4.1 漆酶的性质
        1.4.2 漆酶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漆酶催化酚类物质改性蚕丝及其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模拟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漆酶活性的基础研究及分析
        2.3.2 漆酶催化酚类对蚕丝织物改性及其对多巴胺的催化聚合
        2.3.3 多巴胺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与蚕丝织物表面结合过程的研究
        2.3.4 酶促多巴胺改性蚕丝织物与金属离子的沉积
        2.3.5 酶促植物酚类改性蚕丝织物与金属离子的沉积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多酚诱导矿化铁的生长及多功能蚕丝织物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疏水性能及表面形貌分析
        3.3.2 疏水性与粗糙度的关系
        3.3.3 XRD及XPS分析
        3.3.4 FeOOH矿化铁的形成机理
        3.3.5 自清洁性能
        3.3.6 阻燃性能
        3.3.7 微型量热(MCC)分析
        3.3.8 热重(TG)分析
        3.3.9 耐磨性和耐洗牢度
        3.3.10 紫外防护及物理性能
        3.3.11 油水分离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超疏水咖啡酸/铁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酚类化合物与亚铁离子对棉织物的疏水改性对比
        4.3.2 SEM分析及表面元素分析
        4.3.3 AFM分析
        4.3.4 FTIR分析
        4.3.5 XPS分析
        4.3.6 XRD分析
        4.3.7 稳定性及物理性能测试
        4.3.8 超疏水棉织物的自清洁性能
        4.3.9 超疏水棉织物的油水分离性能
        4.3.10 CfA/Fe在多种基材上的沉积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疏水茶多酚/铁棉织物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对棉织物接触角的影响
        5.3.2 表面形态分析
        5.3.3 化学组成
        5.3.4 稳定性测试
        5.3.5 物理性能测试
        5.3.6 自清洁性能
        5.3.7 油水分离试验
        5.3.8 乳液分离试验
        5.3.9 不同织物基底的疏水改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9)基于超声波技术的蚕丝清洁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蚕丝纤维的性质
    1.3 超声波的应用
        1.3.1 超声波介绍
        1.3.2 超声波对纤维影响
        1.3.3 超声波对蚕丝的影响
        1.3.4 超声波蚕丝脱胶
        1.3.5 超声波漂白蚕丝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2章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织物和纤维性能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蚕丝织物处理前准备
        2.3.2 蚕丝织物处理
        2.3.3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织物和纤维影响的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织物结构的影响
        2.4.2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表面性质的影响
        2.4.3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二级结构的影响
        2.4.4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吸湿性能的影响
        2.4.5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2.4.6 超声波处理对蚕丝纤维热学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脱胶效果以及对蚕丝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药品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3.3.1 蚕丝丝茧脱胶前准备
        3.3.2 蚕丝丝茧脱胶
        3.3.3 脱胶蚕丝效果和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超声波脱胶蚕丝纤维脱胶率
        3.4.2 超声波脱胶蚕丝纤维白度变化
        3.4.3 超声波脱胶蚕丝纤维直径以及强力变化
        3.4.4 超声波脱胶蚕丝纤维二级结构变化
        3.4.5 超声波脱胶蚕丝纤维表面形貌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波蚕丝漂白效果以及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药品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和步骤
        4.3.1 蚕丝织物处理前准备
        4.3.2 蚕丝织物漂白
        4.3.3 漂白蚕丝效果和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超声波漂白蚕丝白度
        4.4.2 超声波漂白蚕丝强度
        4.4.3 超声波漂白蚕丝结晶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波空化气泡方程模拟及清洗效果分析
    5.1 前言
    5.2 超声波对水温变化
    5.3 超声波处理水理化性质变化
    5.4 超声波40kHz参数方程
    5.5 超声波60kHz参数方程
    5.6 超声波80kHz参数方程
    5.7 结果与讨论
    5.8 空化气泡分析超声波清洗效果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主持项目
    1、发表论文
    2、发明专利
致谢

(10)锰氧化物/改性碳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电催化氧化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纺织工业废水的研究现状
        1.2.1 纺织工业废水的危害
        1.2.2 纺织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染料降解效果评价
        2.2.1 亚甲基蓝降解效率的测试
        2.2.2 总有机碳(TOC)去除效率的测定
        2.2.3 羟基自由基(·OH)的测定
    2.3 电极材料的结构分析方法
        2.3.1 锰氧化物/GF的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3.2 锰氧化物/GF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3 锰氧化物/GF的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3.4 锰氧化物/GF的热重(TG)测试
第三章 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降解亚甲基蓝工艺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2 锰氧化物/GF 复合材料电催化氧化亚甲基蓝的实验
        3.2.3 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性能
        3.2.4 降解性能最佳的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的应用与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的应用
        4.2.2 反应后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分析
        4.2.3 二氧化锰/GF复合材料降解亚甲基蓝的机理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四、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CO2辅助棉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 孙卉,完玲中,白雪,刘方志,程邦进,邓小楠,叶泗洪.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4)
  • [2]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3]纳米结构活性水离子制备、表征及其在服装材料功能整理中的应用[D]. 朱俐莎. 东华大学, 2021(01)
  • [4]氧化石墨烯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含盐染料废水分离研究[D]. 康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5]一步法废旧涤/棉纺织品组分分离技术及其纤维素应用研究[D]. 孙颖颖.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6]基于静电流体的静电纺丝/喷涂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冯坤,韦昀姗,吴虹. 食品科学, 2021(15)
  • [7]纺织工业产排污特征与水污染治理技术进展[J]. 马慧婕,沈忱思,章耀鹏,徐晨烨,马春燕,刘艳彪,石磊,李方. 环境科学研究, 2020(11)
  • [8]酚类化合物/金属离子对纺织品的超疏水改性及应用研究[D]. 周青青. 苏州大学, 2020(07)
  • [9]基于超声波技术的蚕丝清洁生产工艺研究[D]. 王吴超. 西南大学, 2020(01)
  • [10]锰氧化物/改性碳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电催化氧化降解研究[D]. 朱渊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纳米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