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型空调机组应用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锐[1](2021)在《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文章主要研究了当前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的具体设计,首先对风冷热泵进行了介绍,并且分析了风冷热泵空调系统的优点,然后阐述了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设计过程中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包括空调水系统、冷冻水供回水管、冷凝水管、阀门及管道的设计要点等,最后分析了冬季风冷热泵新技术的具体应用。通过分析发现,风冷热泵空调系统具有热泵热水系统的全天候使用和智能化控制等优点,保温效果好,与其他空调系统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尤其适合小型建筑。
田路遥[2](2020)在《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浅层地热能作为低位热源,通过能量采集、压缩提升和能量释放三个方面为建筑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的制冷的需求。但单一地源热泵系统无法实现地源场冷热的平衡,因此需要配合不同形式的冷热源系统耦合运行。本文利用DeST软件,针对北京地区气候和建筑特点模拟了建筑物冬夏两季的供暖和制冷需求。根据模拟结果,选择不同形式的冷热源设备对比,分别计算出100%、75%、50%和25%冷、热负载日的用能数据,并建立多目标理论最优运行模型,分析地源热泵耦合系统运行的一次能源消耗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少、年总投资最少三个子目标函数模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一次能源消耗最低。并对地源热泵耦合不同冷热源方式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测算,考虑系统初期投资、运行费用和经济收益等因素,得出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为最优运行策略。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运行检测数据,记录了系统全年运行状态,可对北京区域的地源热泵系统应用形式提供参考,有利于地源热泵在华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李刚[3](2020)在《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除霜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技术成熟、高效环保型供冷供热空气调节设备在建筑节能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然而空气源热泵蒸发器在寒冷地区冬季制热运行时的结霜现象会降低系统制热量、影响舒适性体验,结霜严重时甚至造成系统宕机或对热泵系统产生不可逆损伤。因此深入研究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除霜特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设计并搭建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除霜特性可视化实验平台,对不同环境工况下、不同除霜方法下的空气源热泵蒸发器整体结霜和除霜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可视化分析研究。以蒸发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结霜特性实验,分析蒸发器结霜过程中霜层形态特征和形成、生长规律,研究蒸发器结构和空气参数对结霜特性的影响。以蒸发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法除霜特性实验和电加热辅助空气法除霜特性实验,分析空气源热泵蒸发器除霜特性和除霜过程影响因素。采用Ansys Fluent仿真软件以数值模拟手段和空气源热泵连续结霜/除霜循环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滞留液滴形成、生长机理以及化霜滞留水对系统再结霜状况的影响和滞留水形成冰点后对再次除霜时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以蒸发器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蒸发器表面霜层形成、生长过程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与单一冷表面基本一致,但蒸发器的流路布置和管排方式导致的霜层堆积和空气绕流现象会影响霜层在蒸发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别霜层沿垂直翅片方向的快速生长会加剧堵塞相邻翅片间的空气流道,影响蒸发器换热性能。低温环境工况下(<0℃),空气温度越低、空气含湿量越低,蒸发器表面的结霜厚度越小。空气相对湿度越大,换热器结霜越多,而且相对湿度对霜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影响要高于温度对其影响。采用低温风化霜时,空气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低,蒸发器表面的霜层融化速率越快。温度对于霜层融化阶段的影响更加显着,当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45%和60%的情况下,除霜温度均由3℃提高至5℃,化霜时间分别缩短29.3%和39%。除霜过程滞留水的清除过程占整个除霜时间的20%-40%左右。电加热方式对霜层融化过程的影响更为显着,当分别采用1000W,1600W功率电加热棒辅助10℃空气化霜时,蒸发器霜层融化速率分别提高了33%和41.7%,化霜水流动时间缩短了20%和30%,滞留水的消除时间分别提高了24%和48%,总速率分别提高了22.9%和37.1%。由于重力、粘附力、气液界面表面张力作用,化霜水流动过程中会形成液桥,最终发展成滞留大液滴,对系统再结霜过程和再除霜过程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空气源热泵连续结霜/除霜循环实验获得了采用抑制冰点时间控制法和无冰点化霜时间控制法下的最佳除霜时间。
苏立然[4](2020)在《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活当中,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会觉得在节能方面传统空调系统比多联机空调(本文中特指VRV多联机空调,Variable Refrigerant Volume,下文简称VRV)系统更有优势,在北方采暖季节,不可避免的需要融霜,影响室内热舒适性,制热效果相比制冷也会与额定工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衰减。本文对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供暖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河北、北京地区的多个制热项目进行测试的基础上,发现低温环境并未影响VRV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也未对室内舒适性造成影响,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是适用的。在各个测试项目中都表明,VRV空调系统的采暖季电量消耗费用均远远小于集中供热所需费用;2)VRV空调系统和冷水机组在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的对比表明,虽然VRV空调系统初投资较高,但是对于长期运行来说是经济的;3)在舒适性方面,由于VRV空调系统具有智能的除霜技术,系统在除霜时,室内温度基本是恒定的,对室内舒适性影响极小;4)在机组的衰减方面,可以利用多级压缩等措施来应对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的问题,因此多联机空调系统用在寒冷地区进行冬季供暖是适用的。此外,多联机系统特点是系统简单易操作,后期维护费用低,系统已经全面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因此多联机系统在这些方面有传统空调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更胜一筹。鉴于我国北方地区目前还是以集中供热为主,从能源利用角度,集中供热使用了一次能源(主要是煤)更具有科学性,而VRV空调供热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电能,因而,在大中城市应用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城乡结合部、郊区、村镇应用,还是具备一定优势的。VRV空调系统在寒冷地区供热中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地区的供暖问题,同时减少散烧煤的数量,对环境保护十分有利。
牛建会[5](2020)在《多台蒸发器并联轮换除霜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推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减少燃煤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中,空气源热泵是非常有效的替代方案,其结霜和除霜方式、理论是研究热点之一。家用小型空气源热泵一般采用逆循环除霜方式,通过四通换向阀的切换,供热停止并以牺牲部分有用能为代价实现化霜和除霜。但对于大中型空气源热泵,供热能力随负荷的调节灵活度不高,系统热惰性过大,冷热流体混合热量损失不能忽视,传统的采用四通阀换向的除霜方法,不能适用大中型空气源热泵。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台室外机并联轮换过冷除霜的空气源热泵新型循环方式。多个室外换热器并联,单台或多台压缩机并联调节总制热能力,通过阀门的切换使其中一台蒸发器转换为过冷器,在不停止制热的情况下,实现主路热液过冷同时达到除霜目的。采用建立仿真模型和实验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场合对其运行机理、调控方法、设计理论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有限时间稳态热力学方法,建立翅片管式蒸发器结霜、蒸发器热液除霜过程模型,研究结霜时间、结霜厚度随工况的变化关系,研究结霜/除霜过程热泵系统的运行性能;建立多个室外换热器轮换除霜循环的理论模型,获得多个室外机轮换除霜结构的数量及容量匹配特征,研究不同室外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下除霜时刻、除霜周期等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综合经济性和系统性能,优化得出室外机台数。2)研究主路液体过冷度对系统制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当室外温度不太低,冷凝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主路热液过冷对空气源热泵制热性能影响不大。当室外温度较低,冷凝温度较高时,主路热液过冷会使系统制热量、制热COP稍有下降,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明显。热液除霜对膨胀阀前液体产生20~25℃的过冷度,利用过冷的热量除霜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3)基于4台室外机,搭建了实验台,实验研究其循环规律。研究除霜时间、除霜周期、除霜效果对压缩机吸气温度、吸气压力、排气温度、排气压力、压缩机功率等关键参数的影响规律。考查系统瞬时及时间段内综合制热量、制热COP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系统能够在室外环境温度-20~0℃,相对湿度80%工况下,正常运行且除霜彻底,综合制热COP达到2.0以上。4)搭建多台压缩机并联多个室外机轮换除霜的热泵机组实际工程。探索变制热负荷下,压缩机开启台数改变时,多台室外机的轮换除霜策略,归纳出压缩机不同开启台数时轮换除霜控制策略。系统容量调节时,室外机开启轮换除霜的时间与周期,并根据其运行性能评价经济性、节能性。本研究旨在为大中型空气源热泵提供一种新型具体的循环方式,为推广热泵技术,开发清洁供暖技术提供理论与实际运行数据。
孙艳红[6](2020)在《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使用也变得更加广泛。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功能单一、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因其在夏季制冷的同时能够利用冷凝热量免费制取生活热水,既解决了能源的浪费,也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技术。本文根据传统空调的缺点,采用了空调冷凝热回收技术,提出了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的研究现状,针对现阶段空调热泵机组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新形式的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单独制冷模式、制冷+热回收模式、单独制热水模式、单独制热模式、制热+热回收模式。(2)对实验样机进行设备选型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搭建了实验台,并对各运行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机组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再次进行实验测试,将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进行对比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在单独制冷模式下,以名义工况为例,平均性能系数(EER)为2.82,比理论设计制冷工况下的性能系数(EER)相差14.5%,最大制冷量为10.82k W,这与机组额定制冷量为14.5k W相差34%。(2)在制冷+热回收模式下,机组在运行全热回收模式时,最高热水出水温度为42℃,随运行时间的变化,性能系数(EER)下降了29.2%,性能系数(COP)下降了27.3%,性能系数(COPz)下降了28.3%;当热水出水温度为40℃时是机组由全热回收模式切换至部分热回收模式的最佳切换点,当机组运行部分热回收模式时,热水出水温度为40℃时分别开启低速风机、中速风机、高速风机对运行的三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建议只开启低速风机运行,运行时间相对较短为125min,耗电量相对较小为7.3k Wh,平均热回收率相对较高为63%,性能系数(EER)最高为6.92。(3)在单独制热水模式下,机组的排气温度最大为67.2℃,解决了其他机组在运行单独制热水模式时排气温度过高的问题,使得机组能够稳定运行,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COP)能够达到4.03。(4)在制热+热回收模式下,平均热回收率为27%,平均性能系数(COP)为2.93,当两个水式换热器同时作为冷凝器时,既满足了室内的供热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热水,热量分配均衡,未出现热量失衡问题。(5)对改进机组的单独制冷模式和制冷+热回收模式进行实验数据的测试,通过整理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单独制冷模式下,改进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EER)为3.19,比原始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EER)提高了13.1%;在制冷+热回收模式下,机组运行全热回收模式时,从加热水温来看,改进机组能够将初始水温为25℃的水加热至55℃,充分满足热水需求温度,从机组性能来看,改进机组的平均热回收率也明显提高了10.1%,平均性能系数(COPz)提高了13.8%;机组运行部分热回收模式时(低速风机运行),从运行时间来看,改进机组的运行时间比原始机组运行时间缩短了20min,从性能来看,改进机组的平均热回收率增加了12.6%,平均性能系数(COPz)增加了21.7%。
潘阳阳[7](2020)在《河源某五星级酒店水源热泵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近十年来,我国酒店高端化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对酒店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酒店类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面对能源紧缺和环保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华南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地表水源热泵作为一种环保节能的系统,在向建筑提供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只消耗了少量的电能,大约节约40%的一次能源,节能潜力巨大,值得推广使用。在我国华南地区,经济发达,水资源丰富,具有推广地表水源热泵的环境优势及经济基础。结合工程实例对地表水源热泵系统与常规系统进行能耗及经济性对比分析,提出水源热泵系统在酒店建筑中运用的可行性。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本文以河源市某度假酒店为例,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Dest-c软件对目标建筑全年动态空调负荷进行了计算分析。针对酒店建筑的负荷特点,结合系统负荷率,在设计冷热源主机容量时,根据运行效率高原则确定各方案主机选择。(2)结合周边环境、相关政策及酒店运营特点,提出四中具有代表性的冷热源组合方案。计算比较各方案的全年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对两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3)计算初投资、年经营费用等多个技术经济指标。在经济性研究的具体评价方法上,采用动态费用年值的方法,对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分析评价。从燃料价格、利率、寿命周期三个方面,对各方案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本文对各方案的分析比较,从能耗、污染情况、经济性及敏感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出得水源热泵方案最优;本研究内容可为广大工程设计师及建设方选择空调系统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让水源热泵系统在我国得到更大的推广及应用。
李振涛[8](2019)在《广东某酒店热水供应特性参数与热源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能耗居高不下,以往人们更关注于空调方面的节能,而实际上作为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热水器的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已经跃居第二位,因此对生活热水的研究同样十分必要。一方面,目前设计师在给排水设计时,一般会参考国内设计规范,采用标准取值来计算负荷、选择设备,但是由于建筑功能、类型的多样化,设计规范参数无法较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热源的型式又多种多样,希望做到“量身定做”。正是基于以上现状,为达到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以及节能的目的,本文以广东某度假酒店为实例,通过测试,并将测试内容和以往研究参数进行比较,来研究实际项目的热水使用特点及热源适宜性。本文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测试的方式获得了酒店的建筑功能形式、地域气候特点、能源使用现状以及酒店十分重要的参数——入住率,接着在文中将这些因素一一剖析讲解。然后为达到精细化设计目的,本文又将标准取值与个人实测项目罗列比对,并从人均用水定额、冷热水温度、每日使用时间、用水计算单位数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最终设计结果的影响。接着本文列举了市场上常用的几种热源形式,介绍了它们的原理特点、类别优劣等,并结合本酒店实际特点重点从热源特征、气候特征、建筑特性、能源价格等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热源比较,并最终确定空气源热泵为最佳选择。最后为验证广东某酒店基于热源选择以及精细化设计参数选取进行的热水改造的实际效果,以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比较了前后供热水平;分析了机组的性能并给出了室外环境温度对COP的影响;文末详细比较了锅炉热水系统与热泵热水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并探究了气价和电价波动对最终经济优势的影响。
王继前[9](2019)在《风冷多联机在西安地区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冷多联机在冬季工况下的结霜除霜现象和夏季工况高温现象严重制约了风冷多联机运行效率,以及在钢结构建筑中应用存在的设计安装问题阻碍了机组的高效运行。为解决这些问题,以西安市实际的风冷多联机工程为例,开展了下述研究工作:研究了近三年风冷多联机在西安地区的市场趋势,结果表明,2016-2018年风冷多联机招标项目、中标项目和所有空调中标项目都呈逐年上升的状态,即2018>2017>2016;风冷多联机项目占比2018>2016>2017,2018年达45%;以钢结构建筑中风冷多联机工程为例,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精确的安装技术,解决了运行过程中高低负荷率的问题同时存在,改善冬季温度控制,减小室内机能耗损失,保护室外机和系统管道不受损坏,保证风冷多联机安全高效运行;冬季工况下,通过实际测试,温度<0℃,相对湿度>60%RH环境下结霜量高于温度>0℃,相对湿度>62%RH环境下结霜量,高于温度>1℃,相对湿度<42.8%RH环境下结霜量;可见机组的结霜量与机组的环境直接相关,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更易结霜,结霜量越大,且结霜周期与结霜量成正比;针对西安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常规除霜存在的“误除霜”现象,以汽车玻璃水为试剂,提出喷淋低冰点溶液除霜的系统,该系统根据结霜量合理除霜,除霜周期短,除霜效果好,机组无需停机或反转运行,保持室内无间断供热,同时具有洗涤功能,无“误除霜”现象,提高了机组运行效率;夏季工况下,研究了西安地区高温天气趋势,2015年36℃以上天气9d,其后以每年10d左右的差值逐年递增,2015-2018最高气温分别为:39℃,38℃,41℃,41℃,呈上升趋势;38℃及以上天气,2017年较2015年3倍增加,2018年较2015年6倍增加,高温天数和最高温度逐年增加,不利于风冷多联机夏季运行效率;针对上述现象,为提高风冷多联机夏季运行效率,提出一种预冷室外机进风的喷雾降温系统进行进风空气预冷;用额定流量4L/h水泵喷雾时,室外机进风最大降温5.7℃,平均降低4.0℃,相对湿度最大增加63.1%,平均增加50.8%,室内机与室外机温湿度变化一致;用额定流量6.5L/h泵喷雾后室外机进风温度平均下降6.8℃,较4L/h泵下降4.0℃更大,6.5L/h泵的最大直接效率较4L/h泵大22.8%,平均直接效率较4L/h泵大23.1%,可见喷雾降温的效果和喷雾量直接相关,喷雾后室内机干湿球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排气温度、排气过冷度和节流前温度均在合理的状态运行;喷雾降温可以增加压缩机制冷量,有效减少功率消耗,提高制冷系数,保护压缩机润滑油被碳化导致被烧毁现象,对压缩机的运行性能和使用寿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以实际测试和试验验证为主,为风冷多联机在西安地区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思路。
吴郑杰[10](2016)在《改进风冷热泵结霜均匀性的新型翅片盘管开发》文中提出当风冷热泵机组正常运行的时候,如果机组周围环境温度小于0℃的并且周围的环境露点温度高于风冷热泵机组翅片盘管换热器表面温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流经风冷热泵机组翅片盘管表冷器时就会在换热器翅片上形成霜层,风冷热泵机组结霜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风冷热泵的翅片盘管毛细管长度设计为等长的,对于一具翅片盘管来说,上半部分的气流要大于下半部分,那意味着上半部分的蒸发效果较好。因为回路的上半部分的过热度要高于下半部分,整个回路的平均过热介于两者之间,那整个回路的压力会不平衡,会降低机组的效率。因为气流的影响,翅片盘管下半部分盘管的蒸发效果较差,空气与冷媒之间的温差变大,部分冷媒变成液体,下半部分盘管的表面会结霜,导致蒸发效率变差。导致翅片盘管下半部分明显比上半部分结霜严重。为了改进风冷热泵机组结霜均匀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不等长毛细管的翅片盘管的设计。一具翅片盘管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采用不同长度的毛细管,使得整个回路的过热度相等或几乎接近,从而使得风冷热泵机组的结霜不均匀性的问题得到改变。通过对带有等长毛细管的翅片盘管和不等长毛细管的翅片盘管的性能对比,得出不等长毛细管的翅片盘管对改进风冷热泵结霜均匀性有显着的效果。
二、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型空调机组应用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型空调机组应用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风冷热泵概述 |
2 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设计 |
2.1 各房间冷负荷分析 |
2.2 机组的选择 |
2.3 空调水冷系统 |
2.4 冷冻水供回水管、冷凝水管 |
2.5 水管系统中的阀门 |
2.6 管道保温、防腐 |
2.7 冬季风冷热泵新技术应用 |
3 结束语 |
(2)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地源热泵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源热泵系统 |
2.1 分类 |
2.2 水源热泵系统 |
2.2.1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
2.2.2 污水源热泵系统 |
2.2.3 空气源热泵系统 |
2.3 地源热泵 |
2.4 其他冷源系统 |
2.5 其他热源系统 |
第3章 办公建筑中冷热源负荷的模拟计算 |
3.1 DeST模拟软件 |
3.1.1 软件 |
3.1.2 建模 |
3.2 室内外温度模拟 |
3.2.1 建筑气候区 |
3.2.2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 |
3.2.3 自然室温模拟 |
3.3 冷热源负荷需求的模拟 |
3.3.1 冷热负荷的计算 |
3.3.2 冷热负荷需求模拟 |
3.3.3 DeST模拟结果 |
第4章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 |
4.1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 |
4.1.1 能源需求补充量 |
4.1.2 地源热泵系统 |
4.1.3 冷热源系统 |
4.2 优化运行策略 |
4.2.1 运行工况 |
4.2.2 运行策略 |
4.2.3 优化运行策略 |
4.3 优化运行模型 |
4.3.1 总目标函数 |
4.3.2 一次能源消耗最低 |
4.3.3 二氧化碳排放最少 |
4.3.4 年总投资最小 |
4.4 优化运行结果 |
4.4.1 地源热泵耦合冷热源系统一次能源消耗 |
4.4.2 最优运行策略 |
第5章 结果分析 |
5.1 能耗 |
5.1.1 冬季供暖耗能 |
5.1.2 夏季供冷耗能 |
5.1.3 地源热泵系统耗能 |
5.1.4 制冷机组耗能 |
5.2 碳排放指标 |
5.2.1 碳排放 |
5.2.2 二氧化碳排放计算 |
5.2.3 耦合不同形式能源系统二氧化碳间接排放 |
5.2.4 地源热泵耦合制冷机组运行二氧化碳减排量 |
5.3 经济效益 |
5.3.1 初期投资 |
5.3.2 运行费用 |
5.4 总目标函数 |
5.5 投资回收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除霜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空气源热泵结霜研究现状 |
1.2.1 霜层形成及生长机理 |
1.2.2 结霜过程影响因素 |
1.2.3 结霜对系统性能影响 |
1.3 空气源热泵除霜研究现状 |
1.3.1 除霜技术及其特性 |
1.3.2 除霜过程及控制策略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可视化实验平台的研制 |
2.1 实验台设计 |
2.1.1 实验台简介 |
2.1.2 主要设备选型 |
2.2 实验台工作原理 |
2.2.1 结霜实验 |
2.2.2 除霜实验 |
2.3 数据的测量与实验台调试 |
2.3.1 测点的布置 |
2.3.2 实验测量仪器的选取 |
2.3.3 实验台的调试 |
2.3.4 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特性研究 |
3.1 蒸发器表面霜层生长特性实验 |
3.1.1 霜层生长可视化分析 |
3.1.2 霜层生长与换热器的相互影响 |
3.2 环境参数对蒸发器表结霜影响 |
3.2.1 环境温度对结霜状况的影响 |
3.2.2 相对湿度对结霜状况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法除霜特性研究 |
4.1 除霜过程可视化分析 |
4.2 空气法除霜实验 |
4.2.1 蒸发器预结霜处理 |
4.2.2 空气除霜实验过程 |
4.2.3 空气除霜效果影响因素 |
4.3 电加热辅助空气法除霜特性研究 |
4.3.1 自然对流下电加热除霜可视化分析 |
4.3.2 电加热辅助空气除霜法实验过程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滞留液滴对系统连续运行影响研究 |
5.1 滞留大液滴的形成机理数值模拟 |
5.1.1 模型的选择 |
5.1.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5.1.3 Fluent参数的数值 |
5.1.4 模拟结果 |
5.2 滞留液滴对系统连续运行的影响 |
5.2.1 滞留液滴在结霜/除霜过程中的特征 |
5.2.2 滞留液滴和冰点对连续结霜/除霜循环中影响 |
5.3 最佳除霜时间的确定 |
5.3.1 抑制冰点时间控制法 |
5.3.2 无冰点时间控制法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多联机系统简介及适用性 |
1.2.1 多联机系统简介 |
1.2.2 多联机系统适用性 |
1.2.3 多联机系统优势 |
1.3 VRV空调系统的发展过程 |
1.4 VRV空调系统用于冬季制热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VRV空调供暖理论分析 |
2.1 空调与供热原理 |
2.2 VRV空调供暖分析 |
2.3 热泵技术评价 |
2.4 VRV空调供热系统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VRV空调系统的工程应用 |
3.1 应用方法 |
3.2 应用案例 |
3.3 工程参数 |
3.3.1 气象参数 |
3.3.2 冷负荷计算 |
3.3.3 热负荷计算 |
3.4 设备选择的应用分析 |
3.4.1 室内机的应用 |
3.4.2 室外机的应用 |
3.4.3 系统管路布置的应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VRV空调在寒冷地区供暖测试研究 |
4.1 测试仪器 |
4.1.1 室内温度和湿度测试 |
4.1.2 室外温度测试 |
4.1.3 风速测试 |
4.2 研究方法 |
4.2.1 应用平台 |
4.2.2 监测方式 |
4.3 北京某办公楼测试 |
4.4 北京天元网络办公楼测试 |
4.5 北京中视东升办公楼测试 |
4.6 石家庄瀚唐售楼处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VRV空调在寒冷地区供暖适用性分析 |
5.1 与FCU系统的初投资对比 |
5.2 运行节能性对比和分析 |
5.3 舒适性分析 |
5.4 低温衰减分析及应对措施 |
5.4.1 寒冷地区气候特点 |
5.4.2 衰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台蒸发器并联轮换除霜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物理名称及符号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空气源热泵除霜研究进展 |
1.2.1 延缓结霜 |
1.2.2 除霜方法 |
1.2.3 除霜方法控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蒸发器热液除霜过程热力学分析 |
2.1 能量分析 |
2.2 过冷特性 |
2.3 有限时间热力学 |
2.4 蒸发器结/除霜理论研究 |
2.4.1 管内制冷剂对流换热 |
2.4.2 制冷剂物性参数 |
2.4.3 管外空气对流换热 |
2.4.4 结霜过程传热传质 |
2.4.5 湿空气物性参数 |
2.4.6 管外空气压降 |
2.4.7 除霜模型 |
2.5 系统性能 |
2.5.1 压缩机 |
2.5.2 节流阀 |
2.5.3 冷凝器 |
2.6 计算条件 |
2.7 结霜计算 |
2.8 热液除霜计算 |
2.9 结霜结果分析 |
2.10 热液除霜结果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台室外机轮换过冷除霜模拟研究 |
3.1 计算条件 |
3.2 轮换过冷除霜计算 |
3.3 结果分析 |
3.3.1 多台室外机结霜计算结果 |
3.3.2 多台室外机除霜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台室外机轮换除霜热泵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理 |
4.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条件 |
4.4 轮换方案 |
4.5 数据分析 |
4.6 实验结果 |
4.7 技术经济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台压缩机轮换除霜热泵控制策略及实际运行效果 |
5.1 系统组成 |
5.2 控制策略 |
5.3 运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冷凝热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冷凝热回收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冷凝热回收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设备选型及理论分析 |
2.1 方案设计 |
2.2 压缩机选型 |
2.3 换热器选型 |
2.3.1 风冷翅片式换热器 |
2.3.2 水-水式换热器 |
2.4 节流装置 |
2.5 辅助设备 |
2.5.1 气液分离器 |
2.5.2 三通换向阀 |
2.6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理论分析 |
2.6.1 制冷模式理论分析 |
2.6.2 制冷+热回收模式理论分析 |
2.6.3 制热水模式理论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台的搭建 |
3.1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各运行模式介绍 |
3.2 实验工况 |
3.3 实验数据采集工具 |
3.4 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及性能评价指标 |
3.4.1 各运行模式控制策略 |
3.4.2 性能评价指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实验数据分析 |
4.1 单独制冷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2 制冷+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2.1 全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2.2 部分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3 单独制热水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4 制热+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优化方案与数据分析 |
5.1 优化方案 |
5.2 改进机组实验数据分析 |
5.2.1 改进机组单独制冷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5.2.2 改进机组全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5.2.3 改进机组部分热回收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
5.3 改进机组与原始机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
5.3.1 原始机组与改进机组单独制冷模式对比分析 |
5.3.2 原始机组与改机机组全热回收模式对比分析 |
5.3.3 原始机组与改机机组部分热回收模式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致谢 |
(7)河源某五星级酒店水源热泵方案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
1.1.2 空调系统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
1.2 水源热泵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酒店冷热负荷计算及结果分析 |
2.1 本课题度假酒店项目概况 |
2.2 酒店空调负荷特点 |
2.3 建筑能耗分析软件介绍 |
2.4 建筑冷热负荷计算 |
2.4.1 室内外空气设计参数 |
2.4.2 建筑外围护结构材料选取 |
2.4.3 建筑物DEST模型建立 |
2.5 建筑动态负荷结果分析 |
2.5.1 全年逐时动态空调冷负荷 |
2.5.2 系统负荷率分布 |
2.5.3 酒店生活热水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酒店冷热源方案 |
3.1 冷热源能源的选择 |
3.1.1 能源的种类 |
3.1.2 能源的选择 |
3.2 空调冷热源方案 |
3.2.1 冷热源选择的原则 |
3.2.2 冷源 |
3.2.3 热源 |
3.3 冷热源配置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酒店冷热源能耗计算 |
4.1 能耗分析方法 |
4.2 冷热系统能耗 |
4.3 各方案能耗计算结果比较 |
4.4 各方案的污染排放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冷热源方案经济性分析 |
5.1 工程经济评价方法 |
5.2 初投资 |
5.3 设备年运行费用的计算 |
5.4 动态费用年值法比较 |
5.4.1 年运营成本 |
5.4.2 动态费用年值 |
5.4.3 评价结果 |
5.5 敏感性分析 |
5.5.1 低位能源价格的影响 |
5.5.2 利率的影响 |
5.5.3 寿命周期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广东某酒店热水供应特性参数与热源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2 广东某酒店生活热水使用特点 |
2.1 酒店热水用水规律案例罗列 |
2.2 A酒店项目概况 |
2.2.1 A酒店功能介绍 |
2.2.2 A酒店气候介绍 |
2.2.3 入住率及其变化规律 |
2.3 A酒店俱乐部生活热水流量使用特点 |
2.3.1 A酒店俱乐部日生活热水流量使用特点 |
2.3.2 A酒店俱乐部月生活热水流量使用特点 |
2.3.3 A酒店俱乐部年生活热水流量使用特点 |
2.4 A酒店俱乐部热水耗热量及机组供热量 |
2.4.1 A酒店俱乐部热水耗热量 |
2.4.2 A酒店俱乐部机组供热量 |
2.4.3 各因素对热水耗热量、机组供热量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生活热水设计参数精细化应用研究 |
3.1 各测试项目概况 |
3.2 各项目生活热水设计参数精细化研究 |
3.2.1 生活热水人均用水定额参数选取 |
3.2.2 生活热水冷热水温度参数选取 |
3.2.3 生活热水其他设计参数选取 |
3.3 常规设计和精细化设计设备选型及运行的差别 |
3.4 本章小结 |
4 生活热水热源适宜性选择研究 |
4.1 热源形式介绍 |
4.1.1 空气源热泵 |
4.1.2 部分热回收风冷热泵 |
4.1.3 其他热源形式 |
4.2 热源适宜性选择分析 |
4.2.1 据热源特征 |
4.2.2 据气候特征 |
4.2.3 据建筑特征 |
4.2.4 据能源价格 |
4.3 本章小结 |
5 热泵系统的运行实测分析及经济评价 |
5.1 热泵热水系统概况 |
5.1.1 A酒店俱乐部项目方案 |
5.1.2 A酒店俱乐部项目实施 |
5.2 现场运行测试分析 |
5.2.1 测试概况 |
5.2.2 热泵热水系统运行参数 |
5.2.3 热水系统设备性能 |
5.3 A酒店热泵热水系统经济分析 |
5.3.1 初投资比较 |
5.3.2 运行费用比较 |
5.3.3 影响系统运行费用的因素 |
5.3.4 能耗指标前后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和改进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风冷多联机在西安地区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冷多联机除霜研究 |
1.2.2 风冷多联机喷雾降温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风冷多联机应用市场和钢结构建筑中应用问题研究 |
2.1 在西安地区应用市场的研究 |
2.2 西安地区的钢结构建筑中应用问题的研究 |
2.2.1 钢结构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
2.2.2 钢结构建筑中设计问题研究 |
2.2.3 钢结构建筑中安装技术问题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风冷多联机冬季工况下结霜除霜试验研究 |
3.1 风冷多联机结霜原理及条件 |
3.2 已有风冷多联机工程结霜除霜特点研究 |
3.2.1 结霜除霜测试方案 |
3.2.2 不同环境下结霜除霜测试 |
3.2.3 不同环境结霜除霜的对比及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风冷多联机喷淋低冰点溶液除霜的研究 |
4.1 常规除霜系统存在的问题 |
4.2 喷淋低冰点溶液除霜系统的设计 |
4.3 喷淋装置及低冰点溶液的选择 |
4.4 喷淋低冰点溶液除霜测试研究 |
4.4.1 测试方案设计 |
4.4.2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风冷多联机夏季高温工况下喷雾降温试验研究 |
5.1 西安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研究 |
5.2 风冷多联机高温工况下喷雾降温研究 |
5.2.1 喷雾降温系统设计 |
5.2.2 喷雾降温试验方案设计 |
5.2.3 喷雾降温的机理 |
5.2.4 喷雾降温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10)改进风冷热泵结霜均匀性的新型翅片盘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1.1 课题的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风冷热泵机组的研究现状 |
1.2.2 结霜除霜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霜形成对于风冷热泵性能的影响 |
2.1 风冷热泵结霜的特点 |
2.1.1 霜的形成过程 |
2.1.2 空气对霜形成的影响 |
2.1.3 换热器结构对霜形成的影响 |
2.2 结霜对风冷热泵机组的影响 |
2.2.1 结霜对风冷热泵机组的性能影响 |
2.2.2 结霜对风冷热泵机组的可靠性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减缓结霜的翅片盘管的设计开发 |
3.1 翅片盘管不均匀性分析 |
3.2 翅片盘管的分析计算 |
3.2.1 设计参数的设定 |
3.2.2 风速和风量的测量 |
3.2.3 翅片盘管进出口状态点的参数 |
3.3 计算结果 |
3.3.1 等长毛细管翅片盘管计算结果 |
3.3.2 不等长毛细管翅片盘管计算结果 |
3.4 模拟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性能测试 |
4.1 实验样机的介绍 |
4.2 测试平台的介绍 |
4.2.1 恒温恒湿环境间 |
4.2.2 水系统 |
4.2.3 测量及控制系统 |
4.3 测试条件 |
4.3.1 测试标准 |
4.3.2 测试工况 |
4.4 测试结果 |
4.4.1 等长毛细管翅片盘管风冷热泵测试结果 |
4.4.2 不等长毛细管翅片盘管风冷热泵测试结果 |
4.4.3 测试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型空调机组应用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冷热泵型空调系统设计[J]. 郭锐. 工程技术研究, 2021(03)
- [2]地源热泵冷热源耦合供能最优运行策略[D]. 田路遥.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空气源热泵蒸发器结霜/除霜特性研究[D]. 李刚. 青岛大学, 2020(01)
- [4]寒冷地区多联机空调供暖适用性研究[D]. 苏立然. 燕山大学, 2020(01)
- [5]多台蒸发器并联轮换除霜空气源热泵运行特性与实验研究[D]. 牛建会.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一种热回收型热泵冷热水机组的性能实验研究[D]. 孙艳红. 广州大学, 2020(02)
- [7]河源某五星级酒店水源热泵方案可行性研究[D]. 潘阳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广东某酒店热水供应特性参数与热源适宜性研究[D]. 李振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风冷多联机在西安地区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D]. 王继前.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改进风冷热泵结霜均匀性的新型翅片盘管开发[D]. 吴郑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