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水资源价值的三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文子健[1](2020)在《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东洞庭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受到气候变化、江湖关系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洞庭湖生态环境现状面临危机,迫切需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予以应对。本文基于条件价值法,将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作为研究对象,在湖南省岳阳市东洞庭湖流域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岳阳县、4个地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面访的方式实施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东洞庭湖流域居民的支付意愿,并对居民支付意愿采用非参数方法估值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期能为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提供依据和参考,完善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东洞庭湖流域内水环境资源的公平利用、改善东洞庭湖水域生态环境、落实东洞庭湖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采用非参数估计核算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通过对614个有效样本数据进行演算,得出结果为114.35元/人*年,这表示东洞庭湖流域居民愿意每人每年支付114.35元给东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服务的提供者,购买东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服务。(2)基于条件价值法,为了有效分析东洞庭湖居民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以“基本特征”“居住地特征”“水环境意识”“现状评价”“心理预期”五个影响因素类别15个影响因素对居民支付意愿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层次对居民支付意愿有极显着正影响;居住地时长、水环境产权意识、政策了解度、对政府治理预期对支付意愿有极显着正影响;水质现状、植被覆盖度对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有显着负影响;居住地离东洞庭湖距离对居民补偿意愿有极显着负影响。(3)基于东洞庭湖流域居民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研究结论,结合目前湖南省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现状,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加强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宣传,拓宽流域生态补偿社会公众参与途径;第二,选择合理的测算依据,科学测算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第三,引入NGO补偿作为有益补充,减少东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交易费用;第四,设立统一的东洞庭湖流域环境治理和管理机构。
奉海春[2](2017)在《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水利密切相关,水利在国家治理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我国虽然转变了传统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观念、构建了多元共同参与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体制和建立了多种农田小水利治理机制,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当前农田小水利工程的迅速恶化、应对极端环境的能力低下、农用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等治理问题。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可持续依赖于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揭示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根源是解决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基础。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制度层次的约束下实现的,从多层次制度之间关系的视角来探寻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和水资源治理理论,为理顺农田小水利治理与其制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现实状况和我国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具体实践,本文认为农田小水利治理是在多个治理层次上展开的,即宪政治理层次、集体选择层次和操作层次,与治理层次相对应的是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本文归纳了每个治理层次上影响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四个要素,即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农田小水利治理权和农用水权,并在理顺以上四个个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首先,基于分析框架,本文借助来自广西的桂北Y村横岭渠、桂南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H水库等三个农田小水利治理典型案例,分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三个制度层次及其相互关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是一个由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操作制度等三个制度层次之间相互制约而成的制度体系。其中,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农田小水利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而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而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参与与监督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权利和用水权,而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二是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之间存在着制约关系,即宪政制度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制约着操作制度。宪政制度、集体选择制度和操作制度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决定了,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基层政府行政治理权和农用水所有权分别制约着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和供水权,集体选择制度所规范的供水组织管理权和供水权分别制约着操作制度所规范的用水户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和用水权。三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了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治权上的制约关系,形成了 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和农用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治理、保护和节约等管理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治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各制度层次之间在具体农用水权上的制约关系,则构成了一个反映人们在农用水资源用益中的权利义务结构——“农用水权结构”。而农田小水利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保障关系决定了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与“农用水权结构”之间的保障关系,并有机形成了一个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结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其次,本文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制约关系形成的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为基础,以Y村横岭渠、桂南C县X镇的L农民用水户协会、桂北Q县西北角S村H水库等三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揭示了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一是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对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管理权的界定模糊;二是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模糊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各制度层次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致使治权结构陷入不稳定的状态;三是农田小水利治权结构的不稳定,弱化了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的治权对其农用水权的保障,即政府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供水组织的管理权难以保障其供水权、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进而导致农田小水利治理陷入困境。最后,本文针对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根据研究的结论和未来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需要,提出了着眼于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立足于制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建设、以农田小水利的管理权为切入点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完善思路。具体的完善策略是需要宪政制度上转变政府职能;而集体选择制度则需要进一步明确村社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和私商等供水组织的农田小水利管理权,以理顺供水组织管理权与政府行政治理权的内在制约关系;操作制度上着眼于保障用水户的用水权,需要构建旨在优化公共资源分配机制、融资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仲裁机制和制裁机制的协作机制、运作机制和参与机制。
陈鑫[3](2018)在《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40余年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巨大。但是辽宁长期沿用是以资源开采和工业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与此同时,付出了惨痛“代价”。地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使辽宁长期面临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目标、增长目标,与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两难困境。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和战略经济资源,虽然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电价、油价等要素价格正在逐步理顺,但水资源因长期以来的政策性低价格,其价格改革推进缓慢。辽宁省于2000年以来也逐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但改革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制定水资源价格方面,政府还存在与市场边界不明晰,“错位”“越位”与“缺位”现象,导致价格体系不完善、定价机制不顺畅、价格水平不合理等问题,水价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鉴于此,本文对辽宁省城市水价改革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以水资源、水资源价值及相关概念和公共物品定价理论、产权理论、现代水价理论等有关理论为基础,系统梳理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剖析了辽宁省现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价格总水平偏低、价格结构体系不完善、价格形成过程不合理、政府投资不足、水务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缓慢。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水的非完全商品属性和城市供水行业的网络垄断属性、辽宁长期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投资模式单一、政府定价机制不灵活、配套改革滞后等。通过研究,针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与国外代表性城市伦敦、新加坡水价管理的成功经验的比较,指出借鉴意义,从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目标、原则和思路、改革方案设想、配套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和管理城市水资源价格、推进相关改革提出参考,为国内其他省份或城市的水价改革提供借鉴。
杨钰杰[4](2017)在《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与动态路径探索》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水资源稀缺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日益增加的水需求对水供给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给能力不足、淡水资源总量日益缩小、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在众多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的手段当中,水价调控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从宏观经济的整体最优出发,通过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推导出关于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部门的水资源需求函数,同时,建立工业、农业和生活部门的水资源供给和价格的运动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控制论和计算机SIMULINK仿真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动态优化模型,旨在求出既能保证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又能调节水资源供需,进而达到节水目的的动态水资源最优价格路径。在模型的求解过程中,运用计算机仿真对模型参数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做了模拟,目的在于研究水资源价格、技术变动以及相关参数的变动对产业结构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模型的求解以及SIMULINK仿真,得出以下结论:(1)技术的迅速扩张会导致最优水供给和价格迅速上升。科技水平的上升会刺激经济发展,扩大经济规模,增加水资源的需求量。即使在技术进步速度很低的时候,三大行业的水资源的最优供给和价格也是逐步上升的。从长期来看,即使没有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的耗水量也会不断增加。(2)水资源的最优供给以及价格变化和经济周期的趋同有关。从超长期来看,如果宏观经济出现趋同状况,那么水资源的最优供给也会有趋同,因为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是相匹配的,需求增加,供给也会增加,同时,经济趋同,需求缓慢增长,那么资源的供给也会缓慢增长。(3)经济结构和规模的变化,也会影响水资源的供给结构。经济比例较小的产业,从长期来看,最优水资源的供给量和价格都会持续增加,反之,经济比例较大的行业的最优水资源的供给量和价格变动相对平稳。(4)水价三重理论对最优水供给和价格的影响有限。从长期的水资源最优供给这个角度来分析,着名的水资源价格的三重理论。(即水资源价格是由工程、资源、环境水价组成)对长期水资源的最优供给影响相对较小。本文对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最优水供给和价格路径的研究,客观反映了需水主体、供水主体、政府监管方之间的动态博弈关系,为水资源回归市场价值,按照市场规律定价,以及兼顾社会整体福利提供了一种参考。
王国峰[5](2017)在《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作为重要的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危及国家整体安全。特别是链接到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纽带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实施规划安全性的重要课题。识别研究问题,本研究着重对黑河流域绿洲农业水资源需求进行研究,估计农业水资源要素与土地资源要素之间替代弹性,梳理辨识黑河流域不同规模、类型和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重点厘清农业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甄别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方向,提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识别黑河流域农业用水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凝练水资源需求管理政策,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框架。本文以甘肃省黑河流域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水土资源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是促进还是阻碍?关键影响水土资源作用发挥的因素是什么?其次,不同尺度,包括县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达到什么程度?区县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否会表现出趋同的特性?最后,哪些因素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强度多大,作用方向如何?研究旨在基于以上问题,厘定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与适应性措施。辨识问题需求,调控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阈值。本文围绕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宏观与微观层面数据的有序整合来综合评价区县和农户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收集数据,包括宏观层面区县数据和微观层面随机抽样调研数据,宏观方面,关键识别地区包括黑河农业区6县2区,即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肃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微观方面,采取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参数化描述性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刻画并辨识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理清发展问题,提炼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适应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就农业水土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力来看,内嵌空间异质性理念,黑河流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不同的作用,此外,对于水土资源综合效应辨识层面来看,总体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密切相关:其次,厘定的区县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异质性特征较为显着,其中,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区县为民乐县和临泽县,效率相对较低的为金塔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一致,且研究结果显示,区县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时间推移趋于稳态的现象。再次,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囊括区县影响因素的5个方面,农业投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与种植结构调整,研究结论揭示,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效果,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提高10%,将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0.2%,调整作物种植面积,尤其是小麦播种面积,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积极贡献,小麦面积每增加1%,用水效率将增加0.23%,但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特征发展。最后,结果揭示的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主要集中在0.5-0.7区间内,也就是说,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超过30%的提升空间,如果仅仅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层面来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单个农户种植规模为50亩左右。回答干旱半干旱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提炼该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厘定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完备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等,本文建议将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杭东[6](2013)在《论水资源的价值》文中认为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
徐鹤[7](2013)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国家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将长江水调入沿线多个缺水城市。由于大型调水工程的成本费用高于当地水源供水系统,若作为独立的水源为用户供水,过高的水价必然导致无人问津。由此,通过外调入水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将失去意义。对于依赖相应的配套工程将外调水汇入当地水源或供水管网与当地水混合,为终端用户供水,该模式下的合理水价必须合理制定。合理的水价既要保证调水工程成本费用的回收,对工程按照两部制水价计费,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还要体现出水商品的公共服务性,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用水。针对多水源供水制定合理水价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水资源价值理论,对受水区多水源的综合水价制定原则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为各用水户的水价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以北京市为例,测算了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江水”入京后的各用水户的合理水价。论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成果:(1)采用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核算了当地水供水价格。结合水资源价值内涵和资源水价的制定方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对分行业制定水资源费收取标准的要求,采用支付意愿法对居民生活的资源水价进行了核算,结果为2.59元/m3,采用简化的影子价格法对农业灌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等用户的资源水价进行了核算,分别为0.75元/m3、3.57元/m3和6.47元/m3。对于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采用现行的水价标准(农业用水仅计入资源水价),得出各用水户的全成本水价分别为:5.33元/m3、0.75元/m3、6.31元/m3和9.21元/m3。(2)根据两部制水价制定原则和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北京市分摊费用和当地配套工程的费用分别进行了核算。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北京市分摊的年基本费用和计量费用分别为7.19亿元和34.04亿元,对应的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分别为0.68元/m3和3.22元/m3,对应的单一制水价为3.90元/m3。根据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投资情况,核算了配套工程的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分别为0.36元/m3和2.14元/m3。整体工程的基本水价为1.04元/m3,计量水价为5.36元/m3,对应的单一制水价为6.40元/m3。(3)以水资源价值为基础,提出了受水区各用水户的多水源综合水价制定原则与方法。考虑到农业灌溉用水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较低,且多采用地下水用做灌溉,所以农业用水不参与外调入水的费用分摊,其水价以当地水源供水价格核算结果为制定依据。研究中,仅对居民生活、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多水源供水综合水价分析计算。各用水户的分摊费用采用分摊系数法确定。其中,分摊的成本费用包括当地水源供水的总资源费用和外调入水工程的基本费用与计量费用,分摊系数根据对用水户测算的资源价格与预测的需水量之积占三类用水户之和的比例确定。各用水户的分摊费用与需水量之比则为其单方水的资源价格。再计入当地供水系统的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作为综合供水的全成本水价。(4)分析了多水源混合供水的综合水价影响因素,认为综合供水的资源水价计算由预测方案、过程计算和结果分析三部分构成。从综合水价制定方法中可以看出,影响最终水价的因素主要为影响需水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影响可利用水量的降水频率、影响外调水费用的水资源费、职工薪金和贷款利率以及影响计量水费分摊的计量水量等。在预测方案中,制定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方案对综合水价进行测算。通过综合水价计算方法,对不同方案条件下的各用水户多水源综合供水的资源价格进行核算。最后,分析不同预测方案组合下所得到的水价测算结果对各用水户生产发展的影响、供水系统成本回收情况,尤其是对调水工程的成本费用的回收情况分析。在以北京市为算例的计算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设定正常发展与高速发展两种情景,设定一般用水定额与节水定额两种情景,组合为四种需水预测方案。结合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预测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时的缺水量。再分别以设计调水量10.58亿m3和四种方案下缺水量频率较高的7.25亿m3作为计量水量,测算出的居民生活用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综合供水的全成本水价(以四种方案的平均价格计),分别为6.03元/m3、7.28元/m3、10.96元/m3和5.67元/m3、6.78元/m3、10.06元/m3。当采用7.25亿m3测算水价时,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一般用水定额情景下,水费收入不能完全偿还调水工程的计量费用,需要政府投入额外资金来弥补。(5)以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作为水价制定的约束条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对各用水户的水价承受能力进行了测算。其中,考虑到供水的公平性和公共事业性,以享有最低保障金的用水群体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水价承受能力的研究对象,确定用户的承受水价为8.59元/m3,高于所测算的综合全成本水价结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水价承受能力以水费支出占总产值的2.5%来确定,其结果远高于综合水价的测算结果。而农业灌溉水价以各种作物用水的可承受水价中最低的粮食种植为可承受水价能力,确定最终的灌溉水价0.33元/m3。
王欢[8](2012)在《基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水资源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中国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供求,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继宏观调控等措施后的另一重要手段。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水资源经济价值,进而指导水价体制的形成与改革,以及调节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抑制经济社会的水需求、保障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且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是一直困扰着水资源管理决策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入手,运用现代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水资源学等多学科理论,建立水资源经济价值计算模型,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运用模型计算项目区分行业水资源经济价值,为水资源的上下游博弈和区域内合理配置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资源属性,提出了水资源的价值构成理论,阐明了水资源的价值表现与价值本源。2、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水资源的作用功能和价值分类,分行业深入剖析和总结了水资源的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价值功能。3、在充分分析和研究农业以及工业用水特点和水资源行业贡献特征的基础上,选定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的农业、工业水资源经济价值计算模型。4、基于生活用水的特殊性、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紧密相关性以及价值贡献的不确定性,选定以生态经济学能值理论为基础的生活用水经济价值计算模型,并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对模型进行校核。5、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及其作用机理,阐述了生态环境用水的效用或价值的评估技术。6、依据项目区用水现状,用EVIEWS数据拟合软件对分行业经济价值进行计算。结合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现状水价和用水户可承受能力进行分析。在实践中对提出的模型进行应用与论证。论文在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和方向提出了建议。
王瑞波[9](2011)在《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用水效率偏低、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增值。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流域、地区、部门、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某一阶段或者局部的问题,而没有从系统、全局、全过程、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具体而言,目前关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研究更多关注利用阶段,忽略了开发和废弃阶段;大多研究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另外,水资源在某些阶段增值,但是全过程来看不一定增值,甚至有可能减值,所以仅研究局部的增值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问题。如果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水资源增值,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废弃”全生命周期过程及“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的双重约束下研究水资源增值,则能够有效的弥补上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水资源增值就是指将水资源置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构成的复合系统中,尽可能少地消耗与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创造更多有效的价值和服务。生命周期的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各阶段的总和。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也具有生命周期。然而,国内外对于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本文从水资源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研究实现水资源增值的理论、模式与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资源生命周期及评价理论研究水资源生命周期和评价理论是水资源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开展水资源生命周期以及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的系统研究。本文将生命周期理念引入水资源,界定水资源生命周期的概念内涵,提出水资源生命周期的特征与分类,研究水资源生命周期实物量和价值量流动。在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内涵、特征与分类。(2)水资源增值理论、模型及其耦合诊断方法研究研究与水资源增值的相关理论,借鉴相关理论,结合水资源特性,研究水资源增值理论,包括水资源增值内涵与特征,研究水资源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水资源增值模型,探讨水资源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耦合模型,并给出水资源耦合增值及可持续发展诊断判别标准。(3)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模式研究分别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研究对象。划分农业用水生命周期阶段,研究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模式和途径;划分工业用水生命周期阶段,研究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增值模式和途径;划分生活用水生命周期阶段,研究生命周期条件下生活用水增值模式和途径。(4)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机制研究建立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的长效机制主要通过水价和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从而构建以水价促进水资源增值的机制;二是通过水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水资源的增值。本文将生命周期思想系统引入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废弃”生命周期条件下的增值,为提高整体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奠定理论基础,为科学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效果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论文的贡献及可能的创新点包括:(1)将生命周期思想引入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领域,并开展深入研究生命周期思想源于20世纪60年代能源危机,现应用于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领域发展迅速而且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指导作用。水资源开发-利用-废弃过程存在明显的生命周期,但国内对水资源生命周期的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缺乏系统的研究。论文从水资源的特殊性出发,将生命周期思想系统引入水资源领域,提出了水资源生命周期的内涵、特征与分类,分析水资源生命周期实物量与价值量的流动。在分析水资源生命周期基础上,对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理论进行了探讨。(2)创建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理论、模型及其机制本研究将水资源增值置于水资源生命周期和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双重约束”条件下,系统地研究生命周期内水资源增值,提出水资源增值理论、水资源增值模型和水资源增值机制,为科学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3)构建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增值模式本研究将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和增值理论引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提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分别研究上述水资源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增值模式与途径,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增值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孙震宇[10](2009)在《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主要是对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苏子河是浑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辽宁东部的新宾县红升乡关家村五风楼岭,是辽宁省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上游支流之一,水量较丰富、水质相对较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水量的供给和人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已成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认为,水质、水量、人口和经济情况是苏子河水资源价值的4大影响因素,经过对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水资源价值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最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相关问题进行计算。在各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中,4大影响因素的权重设置采用了专家评价法,其中水质因素的各污染因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经过计算,得出0305年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格分别为0.76元/t、0.91元/t、0.46元/t。03年和04年流域水资源价格较平稳,05年价格陡然下降,主要原因是苏子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差、水资源量较大、地区生产总值下降三方面共同形成的协同作用。这证实了水资源价值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等影响,在不同时间存在着水资源价值的时间流。
二、关于水资源价值的三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水资源价值的三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东洞庭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生态补偿的国内外研究 |
1.3.2 关于流域生态补偿内涵的国内外研究 |
1.3.3 关于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式—条件价值法的国内外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生态补偿 |
2.1.2 流域生态补偿 |
2.2 条件价值法 |
2.2.1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研方法 |
2.2.2 条件价值法的引导方法 |
2.2.3 条件价值法的调查方法 |
2.2.4 条件价值法的数据偏差处理 |
3 研究区域概述与实地调研 |
3.1 洞庭湖流域区域特征 |
3.2 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现状 |
3.3 实地调研 |
3.3.1 关于居民支付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 |
3.3.2 调研实施 |
4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东洞庭湖流域居民支付意愿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居民样本分析 |
4.1.2 居住地特征分析 |
4.1.3 居民水生态意识分析 |
4.1.4 居民心理预期分析 |
4.1.5 关于居民支付意愿的分析 |
4.2 支付意愿非参数估计 |
4.3 本章小结 |
5 东洞庭湖流域支付额度的制约因素实例分析 |
5.1 流域生态补偿中关于支付意愿的假说 |
5.2 影响因素假设及变量描述 |
5.3 支付意愿回归分析 |
5.3.1 东洞庭湖岳阳楼区及君山区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2 华容县及岳阳县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完善洞庭湖流域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A |
致谢 |
(2)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A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特殊地位 |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
二、研究的问题 |
(一) 当前农田小水利的治理困境 |
(二) 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结果 |
(三) 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 |
四、几个关键概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六、案例描述与主要的研究方法 |
(一) 案例描述 |
(二) 研究方法 |
七、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 |
(一) 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 |
(二) 多层次制度嵌套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应用 |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层次性 |
二、水资源治理理论 |
(一) 水资源治理的制度、治权与水权 |
(二) 水资源治理理论在我国的运用 |
(三) 理论启示:农田小水利制度、治权与水权之间的内在关系 |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宪政制度 |
一、宪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 宪法关于农田小水利的规范 |
(二) 法律有关农田小水利的规定 |
(三) 执政党有关农田小水利的政策 |
二、基层政府:宪政制度规范的主体 |
(一) 政府:宪法与法律下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
(二) 基层政府:宪政制度所规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主体 |
三、宪政制度规范着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 |
(一) 监督权 |
(二) 仲裁权 |
(三) 农用水费征收权 |
(四) 处罚权 |
(五) 转让权 |
四、宪政制度规范着乡镇政府的农用水所有权 |
(一) 水资源的公共属性 |
(二) 水资源的国家所有制 |
(三) 基层政府享有农用水所有权 |
五、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保障着其农用水所有权 |
(一) 监督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
(二) 制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
(三) 仲裁权保障着农用水所有权 |
第四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集体选择制度 |
一、集体选择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 行政法规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
(二) 部门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
(三) 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规定 |
(四) 其他有关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正式制度文本 |
二、供水组织: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的主体 |
(一) 村社组织 |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 |
(三) 私商 |
三、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
(一) 融资权 |
(二) 监督权 |
(三) 制裁权 |
四、集体选择制度规范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
(一) 村社组织的供水权 |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供水权 |
(三) 私商的供水权 |
五、供水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
(一) 村社组织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
(二)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
(三) 私商的管理权保障着其供水权 |
第五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的操作制度 |
一、操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
(一) 农用水分配机制 |
(二) 融资机制 |
(三) 监督机制 |
(四) 仲裁机制 |
(五) 制裁机制 |
二、用水户:操作制度规范的主体 |
三、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 |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 |
四、操作制度规范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
五、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其用水权 |
(一) 用水户的参与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
(二) 用水户的监督权保障着其用水权 |
第六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制度层次之间的关系 |
一、治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治权关系 |
(一) 政府的行政治理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管理权 |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制约着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
二、农用水权结构:各制度层次之间的水权关系 |
(一) 政府所有权制约着供水组织的供水权 |
(二) 供水组织供水权制约着用水户的用水权 |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结构:治权与农用水权之间的关系 |
第七章 农田小水利治理困境的制度逻辑 |
一、治权的模糊化规范:农田小水利制度的内在缺陷 |
(一) 治理主体的具体治权内容模糊 |
(二)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
(三)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模糊的治权关系 |
二、治权结构不稳定:制度层次之间治权关系的断裂 |
(一) 基层政府与供水组织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
(二) 供水组织与用水户之间制约关系的断裂 |
三、农用水权结构断裂:各制度层次之间水权关系的断裂 |
(一) 基层政府的行政治理权无法保障其农用水所有权 |
(二) 供水组织的管理权无法保障其供水权 |
(三) 用水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无法保障其用水权 |
第八章 结论与对策: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优化 |
一、基本结论 |
二、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思路 |
(一)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整体性建设 |
(二) 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的制约关系建设 |
(三) 以管理权为核心的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建设 |
三、农田小水利治理制度优化的策略 |
(一) 宪政制度的优化策略——转变基层政府职能 |
(二) 集体选择制度的优化策略——明确供水组织的权利 |
(三) 操作制度的优化策略——实现用水户的用水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附录 |
(3)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 简要评价 |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实证分析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一) 提出了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五个阶段 |
(二) 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案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水资源的概念和属性 |
(二) 水资源价值的概念和内涵 |
(三) 水资源价值的相关概念 |
(四) 城市供水价格的概念及构成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
(二) 产权理论 |
(三) 现代水价理论 |
第三章 辽宁省水资源及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基本情况 |
一、辽宁省水资源概况 |
(一) 辽宁省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
(二)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情况 |
二、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 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的历史演变过程 |
(二) 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及管理体制现状 |
三、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城市供水价格总水平偏低,现行水价仍不能完全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 |
(二) 城市供水价格结构体系尚不完善,分级水量及阶梯价格尚未调整到位 |
(三) 水价形成过程不尽合理 |
(四) 政府投资不足,城市供水设备落后,管网老化,影响水价合理制定 |
(五) 水务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缓慢,缺乏市场竞争,行政干预过多,企业内生动力不足 |
四、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一) 水的非完全商品属性和城市供水行业的网络垄断属性 |
(二) 辽宁长期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 |
(三) 投资模式单一,引入竞争力不足 |
(四) 政府定价机制不灵活,行政性配置手段过多 |
(五) 配套改革滞后 |
第四章 国外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经验借鉴:以伦敦、新加坡为例 |
一、代表性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概况 |
(一) 英国伦敦 |
(二) 新加坡 |
二、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启示和借鉴 |
(一) 以伦敦、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城市水价制度比较分析 |
(二) 对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五章 进一步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基本思路 |
(一)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目标 |
(二)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原则 |
(三) 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基本思路 |
二、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方案的设想 |
(一) 进一步完善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 |
(二) 全面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加价制度 |
(三)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 |
三、深化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的配套保障措施 |
(一)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力度和监管力度 |
(二) 全面实行成本公开 |
(三) 在建设投资方面引入市场机制 |
(四) 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
(五)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与公众参与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与动态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水资源价值研究 |
1.3.2 水价构成 |
1.3.3 水资源定价模型方法 |
1.3.4 水资源定价模型方法存在的问题 |
1.4 水资源价格研究现状分析 |
1.5 文章结构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
2.1 中国水资源供给 |
2.1.1 中国水资源供给现状 |
2.1.2 中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2.2 中国水资源需求 |
2.2.1 中国工业水资源需求 |
2.2.2 中国农业水资源需求 |
2.2.3 中国生活用水需求现状 |
第三章 基于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最优动态水价模型 |
3.1 研究水价形成机制的必要性 |
3.2 模型假设 |
3.3 模型推导 |
3.3.1 工业部门水价优化 |
3.3.2 农业部门水价优化 |
3.3.3 生活部门水价优化 |
3.3.4 宏观经济的水资源价格优化 |
第四章 模型模拟以及动态仿真 |
4.1 动态仿真的介绍 |
4.1.1 SIMULINK概述 |
4.1.2 SIMULINK基本结构 |
4.1.3 SIMULINK基本模块 |
4.2 水资源价格模型的动态仿真 |
4.2.1 SIMULNK进行水资源价格模型动态仿真的必要性 |
4.3 水资源价格模型的动态仿真参数讨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5.1 水资源需求量与技术水平和规模报酬之间的关系 |
5.2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动态最优水供给和水价路径 |
5.3 研究结论 |
5.4 模型模拟结果和CGE模型的对比 |
5.5 模型的扩展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外效率估算研究现状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数据来源 |
1.7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水资源 |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
2.1.3 阻尼效应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生态系统理论 |
2.4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1 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
3.2 自然状况 |
3.2.1 地形地貌 |
3.2.2 气温状况 |
3.2.3 降水状况 |
3.2.4 水系与水资源状况 |
3.3 社会经济情况 |
3.3.1 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状况 |
3.3.2 产业分布状况 |
3.3.3 人口分布状况 |
3.3.4 农业分布状况 |
3.3.5 农业水资源消耗 |
3.4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演变 |
3.5 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
3.5.1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呈下降态势 |
3.5.2 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有待提升 |
3.5.3 超载滥牧,毁草开荒问题严重 |
3.6 本章小结 |
4 黑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
4.1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框架 |
4.1.1 生产函数形式选择 |
4.1.2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框架 |
4.1.3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估算 |
4.2 水土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力分析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模型数据 |
4.2.3 计量分析 |
4.2.4 水土资源阻尼效应空间分布 |
4.2.5 水土资源增长作用力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5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
5.1 生产前沿面的理论与方法 |
5.1.1 生产前沿面理论 |
5.1.2 前沿面分析方法的种类 |
5.2 黑河流域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
5.2.1 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范围界定 |
5.2.2 基于面板数据的效率测算模型 |
5.2.3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 |
5.2.4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趋同检验 |
5.2.5 基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
5.3 黑河流域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
5.3.1 基于截面数据的效率测度模型 |
5.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
5.3.3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6.1.1 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及处理 |
6.1.2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构建 |
6.2 区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结果解释 |
6.2.1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模型估计 |
6.2.2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6.3 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
6.3.1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框架搭建 |
6.3.2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种植面积之间关系分析 |
6.4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
6.5 本章小结 |
7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
7.1 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 |
7.2 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 |
7.3 完备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 |
7.4 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 |
7.5 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 |
7.6 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 |
7.7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论文创新之处 |
8.3 研究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6)论水资源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和重要性 |
二、关于水资源价值的作用 |
三、关于水资源价值来源问题 |
四、关于农业水资源价值问题 |
(7)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价理论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外水价经验 |
1.3.3 大型调水工程水价制度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水价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
2.1 水价形成机理 |
2.1.1 水资源概念 |
2.1.2 水资源属性 |
2.1.3 水资源价值分析 |
2.1.4 水资源价值内涵 |
2.1.5 水价制定的影响因素 |
2.2 水价制定原则 |
2.2.1 水费征收的目的 |
2.2.2 水价制定的原则 |
2.3 水价制定常用方法 |
2.3.1 水价基本概念 |
2.3.2 水价制定常用方法 |
2.4 水价实施形式 |
2.5 小结 |
第三章 供水系统的水价核算 |
3.1 全成本水价核算 |
3.1.1 资源成本 |
3.1.2 工程成本 |
3.1.3 环境成本 |
3.2 外调水两部制水价核算 |
3.2.1 两部制水价的构成 |
3.2.2 基本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方法 |
3.2.3 容量水价与计量水价相结合方法 |
3.2.4 两种方法的比较 |
3.2.5 跨流域调水的成本分摊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用水户水价承受能力研究 |
4.1 可承受水价的概念 |
4.1.1 经济上的可承受水价 |
4.1.2 道德、公平、法律上的可承受水价 |
4.1.3 可承受水价的衡量标准 |
4.2 居民生活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2.1 影响因素 |
4.2.2 水价分析 |
4.3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3.1 农业水价承受能力意义 |
4.3.2 条件价值评估法 |
4.3.3 比例法 |
4.4 第二产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4.1 用水需求价格弹性 |
4.4.2 水费承受指数 |
4.5 第三产业水价承受能力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水价分析模型 |
5.1 综合水价影响因素 |
5.1.1 需水量 |
5.1.2 调水工程成本 |
5.1.3 可利用水量 |
5.2 计算分析模型 |
5.3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方法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综合水价案例研究——以北京为例 |
6.1 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概况 |
6.1.1 社会经济发展 |
6.1.2 水资源 |
6.1.3 供用水分析 |
6.1.4 水价演变 |
6.1.5 存在的问题 |
6.2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 |
6.2.1 需水量 |
6.2.2 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 |
6.2.3 缺水分析 |
6.2.4 调水区水量 |
6.2.5 当地全成本水价核算 |
6.2.6 外调入水两部制水价计算 |
6.2.7 分行业综合水价计算 |
6.2.8 水价承受能力计算 |
6.3 结果分析 |
6.4 对策与建议 |
6.4.1 分行业制定资源水价 |
6.4.2 逐步提高水价 |
6.4.3 适时修正计量水费的水量 |
6.4.4 定期水价核算 |
6.4.5 实施阶梯水价和季节水价制度 |
6.4.6 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水资源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水资源现状 |
1.1.2 中国水资源现状 |
1.1.3 中国水资源危机 |
1.1.4 水资源市场及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
1.3.3 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1.3.4 水资源价值理论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水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
2.1 水资源属性 |
2.1.1 自然禀赋属性 |
2.1.2 稀缺性 |
2.1.3 经济性 |
2.1.4 准公共物品性 |
2.1.5 水资源的外部性 |
2.2 水资源价值的构成 |
2.2.1 水对用水者的直接价值 |
2.2.2 回流净价值 |
2.2.3 间接利用的净效益 |
2.2.4 社会目标调整的价值 |
2.3 水资源价值的表现 |
2.3.1 维持生命和非生命系统的价值 |
2.3.2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 |
2.3.3 生态价值 |
2.3.4 环境价值 |
2.3.5 文化价值 |
2.4 水资源价值观综述 |
2.4.1 劳动价值论 |
2.4.2 边际效用价值论 |
2.4.3 存在价值或非使用价值论 |
2.4.4 其它相关理论 |
2.5 水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 |
2.5.1 影子价格法 |
2.5.2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
2.5.3 成本分析法 |
2.5.4 CGE 模型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经济价值评估技术及评估方法 |
3.1 水经济价值含义及分类 |
3.1.1 水经济价值的含义 |
3.1.2 水经济价值的分类 |
3.2 水经济价值的评估途径 |
3.2.1 客观市场信息观察 |
3.2.2 主观意愿调查 |
3.3 水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
3.3.1 揭示偏好法 |
3.3.2 陈述偏好法 |
3.3.3 评估方法评析 |
3.4 农业用水经济价值 |
3.4.1 基本原理 |
3.4.2 粮食生产中的农业水资源纯收益计算 |
3.4.3 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投入量计算 |
3.4.4 还原利率的确定 |
3.5 工业用水经济价值 |
3.5.1 水资源工业生产函数 |
3.5.2 折算弹性 |
3.6 生活用水经济价值 |
3.6.1 水资源生活价值 |
3.6.2 能值分析方法 |
3.7 生态系统用水经济价值 |
3.7.1 水生态价值计算问题分析 |
3.7.2 水生态价值内涵 |
3.7.3 水生态价值评价指标 |
3.7.4 水生态价值评价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经济价值计算实例分析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项目区自然地理概况 |
4.1.2 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
4.1.3 项目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
4.2 农业用水经济价值计算实例 |
4.2.1 项目区主要粮食作物的 C-D 生产函数 |
4.2.2 项目区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纯收益 |
4.2.3 项目区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经济价值 |
4.2.4 项目区农业水资源价值的实现状况 |
4.3 工业用水经济价值计算实例 |
4.3.1 水资源工业生产函数确定 |
4.3.2 折算用水弹性 |
4.3.3 工业用水和产值的关系 |
4.4 生活用水经济价值计算实例 |
4.4.1 项目区水资源生活贡献率价值能值计算 |
4.4.2 能值计算结果与消费者剩余计算结果比较 |
4.4.3 水资源生活价值与水价对比分析 |
4.5 生态用水经济价值计算实例 |
4.5.1 提供产品 |
4.5.2 支持功能 |
4.5.3 调节功能 |
4.5.4 文化服务功能 |
4.5.5 数据汇总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数量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
1.1.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
1.1.3 水资源质量下降,污染现象严重 |
1.1.4 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
1.1.5 加强和改善水资源管理,应对水资源危机刻不容缓 |
1.1.6 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增值是应对水危机的重要手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方法论和研究思路 |
1.3.2 文献与资料获取 |
1.3.3 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论文结构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国内研究进展 |
2.1.1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 |
2.1.2 水资源资产与价值 |
2.1.3 水资源增值 |
2.1.4 水资源管理 |
2.2 国外研究进展 |
2.2.1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 |
2.2.2 水资源资产与价值 |
2.2.3 水资源增值 |
2.2.4 水资源管理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水资源生命周期与评价 |
3.1 水资源生命周期 |
3.1.1 水资源生命周期概念内涵 |
3.1.2 水资源生命周期特征与分类 |
3.1.3 水资源生命周期实物量与价值量流动 |
3.2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 |
3.2.1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概念内涵 |
3.2.2 水资源生命周期评价的特征与分类 |
3.3 水资源生命周期及其评价的应用 |
第四章 水资源增值理论与模型 |
4.1 水资源增值的相关理论 |
4.1.1 资本与资本增值性 |
4.1.2 自然资本及其增值理论 |
4.1.3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增值 |
4.2 水资源增值概念内涵 |
4.3 水资源增值模型 |
4.3.1 水资源增值两极效应 |
4.3.2 水资源增值耦合内涵与意义 |
4.3.3 水资源耦合增值模型 |
4.3.4 主要水资源增值过程估算 |
4.3.5 水资源耦合增值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诊断判别标准 |
第五章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模式与途径 |
5.1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模式与途径 |
5.1.1 农业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5.1.2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 |
5.1.3 生命周期条件下农业用水增值的途径 |
5.1.4 农业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 |
5.2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增值模式与途径 |
5.2.1 工业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5.2.2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 |
5.2.3 生命周期条件下工业用水增值的途径 |
5.2.4 工业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 |
5.3 生命周期条件下生活用水增值模式与途经 |
5.3.1 生活用水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5.3.2 生命周期条件下生活用水的主要增值模式 |
5.3.3 生活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途径 |
5.3.4 生活用水生命周期增值的宏观战略与管理措施 |
第六章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机制 |
6.1 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实现水资源增值 |
6.1.1 生命周期条件下水价的构成 |
6.1.2 影响我国水资源增值的水价机制的现状 |
6.1.3 构建以水价促进水资源增值的机制 |
6.2 优化配置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增值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资源概述 |
1.1.1 水资源的一般特点 |
1.1.2 水资源作为商品的特性 |
1.1.3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困境 |
1.2 水资源价值概述 |
1.2.1 水资源价值内涵 |
1.2.2 水资源价值影响因素 |
1.2.3 国内外水资源价值计算研究情况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资源价值计算模型选择 |
2.1 影子价格模型 |
2.2 边际机会成本模型 |
2.3 模糊数学模型 |
2.4 三种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模糊综合评价在水资源价值计算中的应用 |
3.1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相关概念[42] |
3.1.1 水资源价值模糊集合及运算 |
3.1.2 水价模糊度、隶属度与隶属度函数概念 |
3.2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2.1 水价隶属度 |
3.2.2 权重的确定 |
第四章 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分析 |
4.1 流域概况 |
4.1.1 社会经济概况 |
4.1.2 水环境状况 |
4.2 水资源价值向量计算 |
4.2.1 评价论域 |
4.2.2 水资源价值评价标准 |
4.2.3 设定评价要素权重 |
4.2.4 确定隶属度矩阵 |
4.2.5 计算水资源价值向量 |
4.3 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格计算 |
4.3.1 价格向量的确定 |
4.3.2 价格计算 |
4.4 水资源价值模糊综合指数计算 |
4.5 水资源价值分析 |
4.5.1 社会经济因素 |
4.5.2 水量变化因素 |
4.5.3 水环境质量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关于水资源价值的三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域生态补偿居民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东洞庭湖为例[D]. 文子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农田小水利治理的多层次制度分析[D]. 奉海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辽宁省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对策研究[D]. 陈鑫. 东北大学, 2018(02)
- [4]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与动态路径探索[D]. 杨钰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5]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D]. 王国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6]论水资源的价值[J]. 杭东. 水利天地, 2013(05)
- [7]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 ——以北京为例[D]. 徐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3(11)
- [8]基于边际效用理论的水资源价值研究[D]. 王欢. 北京工业大学, 2012(01)
- [9]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 王瑞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苏子河流域水资源价值分析[D]. 孙震宇. 吉林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