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EMO 米兰 2003

印象 EMO 米兰 2003

一、印象EMO米兰2003(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文[1](2021)在《文艺复兴艺术中的新拍拉图主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哮天[2](2020)在《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产品的基本功能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而他们追求的是体验和内心感受。跟随着时代的转变,旅游业也相继进入了体验旅游时代。游客消费的不仅是物质产品或是简单服务,还包括在旅游景区内的旅游体验。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然而,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目前需要旅游纪念品具有体验内涵。这是体验经济带给旅游纪念品的新机遇,也是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的新趋势。本文基于体验的相关理论背景,以旅游纪念品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体验视角下旅游纪念品新的设计路径。本文首先对旅游纪念品和体验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分析,并且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旅游纪念品的体验类型分析。在确定了旅游纪念品的体验元素和体验方式之后,以“游客-旅游纪念品”的角度提出了体验视角下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然后按照“收集、定位、生成、验证”四个步骤构建了体验型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路径。最后本文从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实践中对前文的理论研究进行验证,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和成果。并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也为丰富旅游纪念品市场带去更多的可能性。

姚瑶[3](2020)在《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体验。现如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人们了解历史、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体验观展需求。因此,本文以叙事学为博物馆数字化体验的新视角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旨在探究提升博物馆数字化的体验设计。本文以博物馆体验设计作为研究主体,博物馆数字化为研究载体,基于叙事学的理论,以提升博物馆参观体验为导向,对叙事要素、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进行探究。并从参观者体验需求、博物馆叙事设计要素、博物馆叙事主题、博物馆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出发,基于叙事情境构造视角,建立博物馆叙事情境空间。按照博物馆叙事情境要素收集、整合、分析、构建的方法,对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体验设计模型进行构建,为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进行设计。最后,以良渚博物院的体验设计为实证研究,并对前文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为设计师提供实际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博物馆数字化提出有价值的设计方略。

郭芯如[4](2019)在《《时尚心理学》(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为卡洛琳·梅尔(Carolyn Mair)所着的《时尚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中的第四章“时尚、自我和身份”(Fashion,self and identity)。所选原章节重点阐述了时尚在自我形象与身份彰显方面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自我和身份相关的心理学概念及其理论,以及与时尚、社会群体和亚文化的关系。原文认为,通过理解自我和身份的理论,个体能更好地观察、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本报告主要分四部分。第一、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背景、文体风格和项目意义等。第二、本项目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安排以及对译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对译文的遣词造句进行完善。第三、翻译方法:本文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主要翻译理论——纽马克翻译理论,涉及其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例如词类转换法、增译法、省译法和词序调整法等等。第四、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原文和译文的对比研究进行案例分析,说明译者适当地使用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启发、教训和仍待解决的问题。

周文治[5](2017)在《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要素与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笔者参与的国家纵向设计研究项目和横向设计实践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直接刺激了本文选题的形成,这些问题主要为:第一,用户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认识、理解和鉴赏他们所接触、感知和体验到的产品造型,体验的结果和造型实体特征之间有哪些逻辑上的关系影响;第二,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对用户的体验需求进行刺探、分析和引导,用什么样的思路、方法和流程来获得可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结果,以及用什么样的规则和工具来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为了回答以上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本文结合所参与过的研究的实际情况,将对象领域缩小到汽车造型,将关注属性聚焦在情感体验上,以从具体领域影响广泛领域的思路,将研究主题确立为: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要素与方法。研究的目标为:第一,明确在汽车造型情感设计中所包含的要素,并对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演绎论证;第二,根据情感要素及其关系,在方法论层面上构建一个专门用于解决汽车造型情感体验设计问题的方法流程。本文研究的整体理念和原则是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相结合。在理论依据上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文献调研获得大量的理论主张与框架模型,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其中最适用于本研究领域的理论作为参考;在事实依据上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和“问卷实验法”,通过历史调研、项目案例分析和问卷测量实验,获得相应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支撑和验证在理论分析中提出的逻辑与模型,其中涉及了《东风柳汽景逸X5设计》、《概念电动车造型设计》、《微型电动汽车造型设计》等设计项目,《企业产品基因(DNA)美学方法研究》、《车身侧围特征线与运动感测量实验》等研究项目和测量实验,以及在欧洲实地进行的汽车造型特征历史调研。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第一,确立了情感设计包含情感对象、情感角色和情感语义三大要素。这实质上是对汽车造型情感设计进行了领域性的定义,三个情感要素的确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底层的哲学支撑,以及诺曼(Norman)的产品概念模式沟通模型作为成熟理论参考,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基础。进一步地,对各个情感要素本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对情感对象从体量、形面和图形三个属性上论述了其表现造型体验的优势方面,依据汽车造型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入分析了造型特征演变的驱动因素;对情感角色进行用户、设计师和管理者三个群体的划分,论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及联系;对情感语义进行情绪体验和意义体验两个范畴的划分,从信息交流的单双向和情感设计的三层次论述了这两个范畴的特性。第二,建立了情感三要素的基本关系模型,并通过对各个情感要素的研究,对这个基本关系进行扩展。通过研究情感对象与情感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情感角色作为主体进行造型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将情感要素基本关系扩展为不同情感角色与情感对象之间进行情感语义信息传递的互动关系模型。通过特征演变驱动因素的研究,扩展了汽车技术和汽车文化对情感语义的需求和意图形成所具有的作用关系。经过扩展后的情感要素信息互动关系已经能描述市场人群角色的情感语义信息解码和企业人群角色的情感语义信息编码的主要过程,为进一步构建汽车造型情感设计方法流程提供逻辑框架。第三,构建了专门处理情感语义两个体验范畴的设计问题的工具,包括名为“情绪罗盘”的产品造型情绪体验测量工具,以及汽车造型特征的语义推演工具:1)根据情绪体验具有较为复杂的内部机制以及相对简单的外显表现这个特点,本文在现象研究的层次构建直接测量产品造型情绪体验结果的工具。以多个不同的情绪分类模型为参考,对“情绪罗盘”的情绪类型维度信息进行制定和组织,确立了高度适应平面问卷的环状结构框架。参照了非文本情绪类型表现方法的研究,将文本和非文本的优势结合,形成了“情绪罗盘”的情绪类型信息的表现形式。深入发展了测量工具在使用中的信息收集方法以及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发掘测量结果背后的意义以及所能提供的评估参考价值。2)对于情感语义的意义体验范畴,以运动感语义为例,通过一个语义表征测量实验证实了汽车造型特征与造型语义之间存在特定的映射关系。以几个经典知识表征模型中的特征比较模型作为理论参考,依据汽车造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构建了专门用于分析和模拟汽车造型特征的内在属性信息如何通过意象进行表征的汽车造型语义推演工具。以一个汽车设计项目为案例,对汽车造型语义推演工具的合理与有效进行了验证。最后,构建了基于情感要素关系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首先论证了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本质是对情感体验信息进行组织、推导与物化,在此过程中对情感体验信息所依托的介质进行构造和修正。以情感体验信息的形成与传递为线索,参考了多个以任务步骤为核心及以信息传递为核心的汽车造型设计流程的结构特点,基于前文研究得出的情感要素信息互动关系模型划分了清晰的任务步骤,明确了每个步骤中的处理对象和操作线索,融合了两个处理情感语义信息的专门工具,形成了一个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方法流程。该设计方法流程有明确的任务步骤和严密可靠的设计信息传递的逻辑线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地,在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方法流程中指出容易产生设计信息畸变的关键环节,并针对情感语义的两个范畴提供了两个对情感体验效果进行评估的基准与决策方法。本文研究具有“求真”和“求用”两方面的功用目的。在“求真”方面,本文提供了一种关于描述用户如何对汽车造型特征产生情感体验的可能机制,由此可对更广泛的产品领域和体验类型的设计问题理论研究产生刺激、启发、参照和补充。在“求用”方面,本文提供了一个面向现实需要的程序性方法,避免在汽车造型情感设计中完全地依赖个人的灵感、直觉和经验,使解决情感设计问题的方案求解过程更为可靠、可信和可控,令设计结果的评估和决策更为理性而有依据。

雷晶晶[6](2017)在《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是中国受西方影响最大的方面,但中文语境下建筑与科学的关系仍然含糊不清。本文的研究策略主要基于沃林格对认知性抽象与超越性抽象的区分,以西方科学思想从有机整体宇宙论向机械宇宙论的转变为线索,梳理了前工业时代西方整体知识转变的四阶段,以及建筑知识意图从寻求有机论宇宙的象征性,向机械论宇宙和实证主义的转变。主要章节对应前工业时代一般知识环境转变的四个主要时期: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国制转变及其基督化;中世纪晚期神学向人文主义转变;科学革命向启蒙主义转变;法国大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第一章主要讨论建筑作为手工劳作在古代与自由艺术的关系。二、三章基于有机宇宙论从有限到无限的解体,讨论建筑古典知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科学革命后的裂解。第四章讨论机械论宇宙论确立后,建筑在新知识系统中的三重身份,以及建筑师在使建筑接近自然科学、重塑建筑的语言表达和工程师理性等三方面的努力。结语部分总结并讨论了这一现代知识分歧在工业革命时期的后果:借由大革命中诞生的实证主义认知,在十九世纪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中,建筑学科的分歧扩大为美院体系与工程师体系的决裂,并产生了普遍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反抗者。

李华翔[7](2015)在《感受机床科技 共创美好未来——来自EMO MILANO 2015的报道》文中指出受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的邀请,本刊记者随中国用户代表团一同参观了于10月5日-10日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EMO MILANO 2015欧洲国际机床展览会。该展会是世界上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床展,按照两届德国汉诺威、一届意大利米兰的顺序举办,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EMO MILANO 2015展会由欧洲机床协会主办,意大利机床协会和辅助技术生产商协会负责具体承办,之前已成功举办了5届(1979、1987、1995、2003、2009)。时隔6年,这次欧洲国际机床展览会重回米兰,

沈菲[8](2013)在《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通过对其整个设计历程,在专业求学、设计职业生涯等阶段过程中,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表现手法受到二十世纪的艺术和设计思潮、包豪斯、瑞士国际主义风格和乌尔姆学院的影响,如何借鉴学习、寻找并逐渐形成他个人的设计特色。对布鲁诺·蒙古齐设计特色的研究,探索其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创作过程,从其作品的设计类型与尺寸、图片处理、色彩、编排以及东方艺术的气质等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洞悉如何通过深思熟虑的理性设计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实现平面设计的功能性,对自己以及当下的平面设计理论及设计实践,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汪艺[9](2009)在《EMO 2009参观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MO展的总体情况EMO是由欧洲机床工业合作委员会(CECIMO)发起和赞助的,创立于1951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两年举办一届,展期由以前的8天缩短到现在的6天。曾轮流在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和法国巴黎举办。2005年

王安莉[10](2008)在《塔夫里与文艺复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集中探讨的是意大利建筑史家曼弗雷多·塔夫里(1935-1994)文艺复兴研究的大致状况。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建筑史家之一,塔夫里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作为威尼斯建筑学院的建筑史系主任,他将学院课程同学术年和大型展览等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他对个人研究和国际团队的集体研究的充分融合,将当代的文艺复兴研究推向了全新的高度。本论文力图呈现塔夫里文艺复兴研究的整体面貌,旨在填补国内几乎空白的研究现状,并为当下的文艺复兴研究提供新的视野。论文由三章组成,另加一个附录。第一章,“塔夫里生平”。追溯20世纪意大利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塔夫里思想逐步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为理解其文艺复兴研究提供清晰的背景。第二章,“塔夫里的文艺复兴研究”。以塔夫里文艺复兴研究的主要着述为线索,探讨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再现其研究在80年代“捩转”的表象下所具有的连贯性和逐步推进的实质。第三章,“《诠释文艺复兴:君主、城市、建筑师》”。就塔夫里1992年的遗着专门进行详细论述。该书是其文艺复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历经十余年的翻译后,终于在2006年有了英译本。通过详细介绍该书内容,并解读其中引领全书的重要导言,进一步展现塔夫里文艺复兴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附录,提供了论文作者据英译本翻译的《诠释文艺复兴》的导言。

二、印象EMO米兰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象EMO米兰2003(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发展迅速
        1.1.2 文旅产业融合,体验旅游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旅游纪念品研究现状
        1.3.2 体验设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旅游纪念品及体验的概述
    2.1 旅游纪念品的概述
        2.1.1 旅游纪念品的界定
        2.1.2 旅游纪念品的特性
    2.2 体验的概述
        2.2.1 体验的界定
        2.2.2 体验的类型
    2.3 体验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
        2.3.1 体验理论在心理学中的研究
        2.3.2 体验理论在旅游管理中的研究
        2.3.3 体验理论在设计学中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旅游纪念品的体验类型分析
    3.1 作为基础体验的感知层分析
        3.1.1 旅游纪念品的感知层体验内涵
        3.1.2 创造感知层的体验方式——五感体验
    3.2 作为直接体验的可用层分析
        3.2.1 旅游纪念品的可用层体验内涵
        3.2.2 创造可用层的体验方式——使用体验
    3.3 作为互动体验的行动层分析
        3.3.1 旅游纪念品的行动层体验内涵
        3.3.2 创造行动层的体验方式——参与体验
    3.4 作为思考体验的反思层分析
        3.4.1 旅游纪念品的反思层体验内涵
        3.4.2 创造反思层的体验方式——情感体验
    3.5 本章小结
4.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及设计路径研究
    4.1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
        4.1.1 旅游纪念品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原则
        4.1.2 旅游纪念品的主题性原则
        4.1.3 旅游纪念品的现代化原则
        4.1.4 游客体验感知化原则
        4.1.5 游客参与性原则
    4.2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路径
        4.2.1 收集阶段
        4.2.2 定位阶段
        4.2.3 生成阶段
        4.2.4 验证阶段
    4.3 本章小结
5.基于体验视角的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以“百粽情”加湿器为例
    5.1 收集阶段——“百粽情”加湿器的设计背景
        5.1.1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地域特征
        5.1.2 嘉兴月河历史街区游客的特征
        5.1.3 游客角色构建
    5.2 定位阶段——“百粽情”加湿器的设计定位
        5.2.1 体验主题确定
        5.2.2 体验元素提取及符号化
        5.2.3 旅游纪念品类型确定
    5.3 生成阶段——“百粽情”加湿器的设计方案
        5.3.1 粽子元素与加湿器重组
        5.3.2 概念设计
    5.4 验证阶段——“百粽情”加湿器的设计反思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叙事学的概述
        2.1.2 博物馆叙事与符号学理论
        2.1.3 博物馆叙事与情境理论
        2.1.4 博物馆数字化的概述
        2.1.5 体验设计的概述
    2.2 研究现状
        2.2.1 叙事学的研究现状
        2.2.2 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分析
    2.3 基于叙事理论的体验设计研究
        2.3.1 叙事与博物馆的关系
        2.3.2 体验与博物馆的关系
        2.3.3 基于叙事学的参观者体验设计
3.数字化博物馆叙事要素分析
    3.1 博物馆数字化叙事体验基本要素
        3.1.1 叙事的要素
        3.1.2 博物馆数字化叙事要素
        3.1.3 博物馆数字化叙事基本要素的界定
        3.1.4 博物馆叙事的主要特征
    3.2 博物馆参观者体验要素分析
        3.2.1 多重感官的体验特性
        3.2.2 面向观者的行为阐释
        3.2.3 协同互动体验
        3.2.4 身心情感共鸣
    3.3 博物馆叙事主题要素分析
        3.3.1 博物馆主题的地域特征分析
        3.3.2 博物馆主题的艺术类题材分析
        3.3.3 博物馆主题的科技性题材分析
        3.3.4 博物馆叙事主题的表达方式
    3.4 博物馆叙事设计要素分析
        3.4.1 叙事形色质音分析编码
        3.4.2 数字化类型内容编码
    3.5 博物馆叙事表达手法分析
        3.5.1 博物馆叙事结构
        3.5.2 博物馆叙事顺序
        3.5.3 博物馆叙事节奏
        3.5.4 博物馆叙事组织方式
4.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模型
    4.1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的叙事情境空间模型
        4.1.1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的叙事情境信息空间
        4.1.2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的叙事情境设计空间
        4.1.3 博物馆数字化的叙事情境衍生空间
    4.2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叙事情境的构建步骤
        4.2.1 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触点分析
        4.2.2 体验叙事情境要素分类整合
        4.2.3 参观者体验的叙事情境构建
    4.3 博物馆数字化叙事情境解码
        4.3.1 叙事情境主题设计—主题特征和氛围营造
        4.3.2 叙事情境行为设计—空间布局和结构路线
        4.3.3 叙事情境展示设计—数字化媒介的应用
    4.4 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模型构建
5.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实证分析——以良渚博物院为例
    5.1 课题来源与概述
    5.2 前期分析
        5.2.1 良渚博物院的主题特征分析
        5.2.2 良渚博物院的参观人群分析
        5.2.3 良渚博物院的叙事设计要素分析
        5.2.4 良渚博物院叙事表达手法分析
    5.3 良渚博物院叙事情境要素分析整合
        5.3.1 良渚博物院的参观者体验需求调查分析
        5.3.2 良渚博物院叙事情境空间的约束点分析
        5.3.3 良渚博物院叙事情境空间设计机会点分析
    5.4 良渚博物院体验叙事情境构建
        5.4.1 人物角色构建
        5.4.2 叙事情境构建
        5.4.3 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蓝图
    5.5 良渚博物院参观者体验设计方案
        5.5.1 体验优化方案
    5.6 良渚博物院参观者体验设计反思
6.结论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物馆参观问卷调查
附录2 :博物馆参观问卷数据图
致谢

(4)《时尚心理学》(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Author
    1.2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2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Newmark’s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3.2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Four Transl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sychology of Fashion
    4.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4.2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4.2.1 Conversion
        4.2.2 Amplification
        4.2.3 Omission
        4.2.4 Inver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ranslated Version

(5)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引
    1.1 设计研究背景
        1.1.1 设计的科学研究
        1.1.2 设计方法论及设计方法构建
        1.1.3 论文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关键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认识论与认识要素
        1.2.2 汽车造型信息表征
        1.2.3 情感与情感设计
    1.3 选题背景
        1.3.1 论文研究的国家科研项目背景
        1.3.2 论文研究的设计项目背景
        1.3.3 论文研究的国际交流背景
        1.3.4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组织思路
        1.4.1 论文研究目标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组织思路
第2章 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含义与要素
    2.1 概述
    2.2 普适的情感研究及理论
        2.2.1 情感的含义与范畴
        2.2.2 情绪研究的理论与模型
        2.2.3 跨领域的情感研究
    2.3 产品设计领域的情感研究
        2.3.1 情感设计中的信息流通差异性
        2.3.2 产品情感设计的着名理论
        2.3.3 产品情感设计研究的关注点
    2.4 汽车造型的情感设计要素及其关系
        2.4.1 汽车造型情感信息交流模式的参考
        2.4.2 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含义及基本要素
        2.4.3 汽车造型情感要素的基本关系模型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汽车造型的情感对象与情感角色要素
    3.1 概述
    3.2 汽车造型情感对象的欧洲实地调研
        3.2.1 汽车造型特征的属性类型
        3.2.2 汽车造型历史演变的欧洲实地调研
        3.2.3 汽车造型特征演变的驱动因素
    3.3 汽车造型情感角色的类型差异
        3.3.1 管理者角色与东风柳汽设计案例分析
        3.3.2 设计师角色与概念电动车案例分析
        3.3.3 用户角色与汽车造型语义认知实验
    3.4 汽车造型情感对象与情感角色的关系
        3.4.1 情感角色对情感对象的信息认知
        3.4.2 情感角色之间的认知鸿沟
        3.4.3 情感角色与情感对象间的信息互动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汽车造型情感语义要素及设计工具
    4.1 概述
    4.2 情感语义的情绪体验和意义体验
        4.2.1 汽车造型情感语义体验范畴的扩充
        4.2.2 情绪体验与感官效能刺激
        4.2.3 意义体验与造型语义表征
    4.3 情绪体验测量工具的构建与案例验证
        4.3.1 情绪的分类理论与维度信息
        4.3.2 情绪类型测量方式的参考
        4.3.3 情绪体验测量工具的构建及案例验证
    4.4 意义体验推演工具的构建与案例验证
        4.4.1 车身侧围特征线与运动感测量实验
        4.4.2 语义概念知识表征模型的参考
        4.4.3 造型语义推演工具的构建及案例解释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基于情感要素关系的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5.1 概述
    5.2 汽车造型设计流程框架参考
        5.2.1 基于任务步骤的造型设计流程
        5.2.2 基于信息传递的造型设计流程
        5.2.3 情感设计信息的发生与转化流程参考
    5.3 汽车造型情感要素设计方法流程构建
        5.3.1 情感语义信息的状态与载体
        5.3.2 情感语义信息的组织、推导与物化
        5.3.3 基于情感角色关系的设计方法流程
    5.4 汽车造型情感要素的评估方法
        5.4.1 情感语义信息畸变环节
        5.4.2 造型评估及其基准与决策
    5.5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6)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为什么研究建筑与科学的关联性?
        0.1.2 抽象是广义科学的一般认知
        0.1.3 建筑作为知识·艺术
    0.2 研究对象与路径
        0.2.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
        0.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研究背景和创新性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本研究的创新性
    0.4 论文总体结构与章节提要
        0.4.1 论文总体结构
        0.4.2 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 有形与无形:前古典时代的建筑与自由艺术(liberal arts)
    1.1 技艺与认识的区分
    1.2 建筑有形技艺与无形认识之辨
        1.2.1 维特鲁威:建筑结合技艺与认识
        1.2.2 维特鲁威与超越论数学传统
        1.2.3 斐洛:圣殿的无形知识结构
    1.3 建筑与自由艺术的分歧
        1.3.1 建筑对立于神圣知识
        1.3.2 建筑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1.3.3 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对立
    1.4 建筑是神圣拯救的物质阶梯
        1.4.1 机械艺术:心灵建设的阶梯
        1.4.2 几何搭建“造”与“思”之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与无限:有机论整体宇宙的超越性与人文主义建筑
    2.1 知识视野扩展与有机论宇宙秩序
        2.1.1 有序宇宙的精神-物质结构
        2.1.2 无限球体与相对中心
    2.2 阿尔伯蒂:建筑知识的有限道德与无限隐喻
        2.2.1 知识与行动的界限
        2.2.2 有限与无限
        2.2.3 设计图绘(disegno)的智性操作
    2.3 古典建筑制度化与神圣启示
        2.3.1 五柱式法则:知识制度化与神圣化
        2.3.2 和声数比与超感觉
    2.4 知觉启示无限:手法主义与巴洛克破格
        2.4.1 复合教堂中的静与动
        2.4.2 单一空间教堂中的无限驱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限的相对化:启蒙早期有机论宇宙解体中的建筑与美术(Fine Arts)
    3.1 无限时空的相对性
        3.1.1 有机论宇宙解体与精确科学
        3.1.2 无限时间与科学进步观念
        3.1.3 无限空间与理性相对化
    3.2 科学与美术的新对立
        3.2.1 美术整合自由与机械
        3.2.2 超越性审美与鉴赏力社会化
        3.2.3 客观美的相对性
        3.2.4 建筑在美与用之间
    3.3 自由艺术超越性观念的解体
        3.3.1 和谐数比相对化
        3.3.2 柱式装饰的相对化
        3.3.3 自由式园林与感觉论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新界定无限:工业革命前夕机械论宇宙中的建筑知识分科路径
    4.1 机械论综合与建筑知识类属
        4.1.1 和谐数比复兴与新科学
        4.1.2 牛顿综合与绝对时空观念
        4.1.3 百科全书中建筑知识类属的分裂
    4.2 建筑理性的自然科学伦理
        4.2.1 洛吉耶:原始棚屋的结构概念抽象
        4.2.2 洛多利:材料理性的有机再现
    4.3 建筑想象的图像语言表达
        4.3.1 语言起源与表达的普遍性
        4.3.2 部雷:崇高诗意的想象图景
        4.3.3 勒杜:建筑言论与社会契约
    4.4 工程师理性与工程技术职业化
        4.4.1 军事工程从建筑中区分
        4.4.2 工程师理性主导建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总目
作者简介
致谢

(8)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布鲁诺·蒙古齐概述
第二章 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影响
    2.1 专业求学阶段对他的影响
        2.1.1 瑞士日内瓦学习阶段
        2.1.2 英国伦敦学习阶段
    2.2 艺术和设计思潮的影响
        2.2.1 二十世纪设计思潮
        2.2.2 安东尼奥·博杰里
    2.3 包豪斯对布鲁诺·蒙古齐设计语言和设计形式的影响
        2.3.1 点线面
        2.3.2 色彩
        2.3.3 比例
        2.3.4 字体
    2.4 乌尔姆学院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
        2.4.1 乌尔姆学院
        2.4.2 瑞士国际主义风格
第三章 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特色
    3.1 设计类型与尺寸
    3.2 图片处理
        3.2.1 物影摄影手法的运用
        3.2.2 图片的选择——差异性与相似性
        3.2.3 图像结构相关性
    3.3 色彩
    3.4 编排
    3.5 东方艺术的气质
结论
附件:布鲁诺·蒙古齐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10)塔夫里与文艺复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塔夫里生平(1935—1994)
    第一节 从艺术、哲学到建筑(1935—1960)
        一.二战时期的孤独童年
        二.文化启蒙
        三.进入罗马萨皮恩扎大学
    第二节 "扔掉圆规,投身历史"(1960-1968)
        一.首次职业经历
        二.1964年的米开朗基罗展
        三.从"建筑师"到建筑史教授
    第三节 在威尼斯建筑学院的25年(1968—1994)
        一.1968年,威尼斯
        二.建筑史系的建立与学术年的开始
        三.80年代的转向
        四.展览与学术年结合的十年
第二章 塔夫里的文艺复兴研究
    第一节 80年代之前
        1) 《16世纪欧洲的手法主义建筑》(1966)
        2) 《人文主义建筑》(1969)
        3) 《雅各布·桑索维诺与16世纪的威尼斯建筑》(1969)
        4) 《朱利亚大道:16世纪城市规划的乌托邦》(1973)
        5) 《文艺复兴建筑文献选》(1978)
    第二节 80年代之后
        一.展览及其成果
        1) 拉斐尔建筑展与《建筑师拉斐尔》(1984)
        2) 朱里奥·罗马诺展与《朱里奥·罗马诺》(1989)
        3) 建筑师弗兰切斯科·迪·乔尔乔展与《建筑师弗兰切斯科·迪·乔尔乔》(1993)
        二.主要着述
        1) 《和谐与冲突:16世纪威尼斯的圣弗兰切斯科·德拉·维尼亚教堂》(1983)
        2) 《城市改革:安德里亚·格里提时期的威尼斯(1523-1538)》(1984)
        3) 《威尼斯与文艺复兴:宗教、科学、建筑》(1985)
第三章 《诠释文艺复兴:君主、城市、建筑师》(1992)
    第一节 背景介绍
        一.英译本的问世(2006)
        二.学术界的评论
    第二节 内容介绍
        一.全书概述
        二.各章概述
    第三节 导言解读
        一.塔夫里对旧文艺复兴史观的质疑
        二.年鉴学派与"微观史学"对塔夫里研究方法的影响
结语
附录
    寻找范式:计划、真理、人为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印象EMO米兰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艺复兴艺术中的新拍拉图主义研究[D]. 韩文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路径研究[D]. 王哮天.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基于叙事学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设计研究[D]. 姚瑶.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4]《时尚心理学》(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郭芯如.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5]汽车造型情感设计的要素与方法[D]. 周文治. 湖南大学, 2017(06)
  • [6]前工业时代西方建筑与科学思想关联性研究[D]. 雷晶晶. 东南大学, 2017(01)
  • [7]感受机床科技 共创美好未来——来自EMO MILANO 2015的报道[J]. 李华翔.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15(06)
  • [8]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D]. 沈菲.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9]EMO 2009参观纪实[J]. 汪艺.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9(12)
  • [10]塔夫里与文艺复兴研究[D]. 王安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印象 EMO 米兰 200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