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变化与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现代汉语移用语素和移植语素的意义生成与演化——兼谈辞书编纂的词汇学原则与词典学原则》文中研究说明单音节移用语素随着方言词的意义移用而来,依靠词汇降格直接生成;其意义的演化(由A义到B义)主要在句法层面实现;根据意义来源的地域是否相同,意义之间呈现出派生关系和非派生关系。单音节移植语素的意义生成,少部分是单音节音译外来词依靠词汇降格直接实现,大部分则需要通过多音节外来词音译成分的语素化,其最初的意义是某个音译成分跨层移植了外来词的意义,进而在造词活动中生成的;其意义的演化有的在词法层面实现,有的则在句法层面实现,意义之间呈现出派生关系。语文辞书在词条分合处理上不仅坚持词汇学原则,有时也兼顾词典学原则,因此,单音节移用语素和移植语素的意义演化研究应该剔除意义来源不同且不具有派生关系的类型。
李宇明[2](2021)在《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文中认为俯瞰世界,汉语是个大家族。方言、海外方言、普通话、地域普通话、台湾国语、华语、大华语、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与应用、民族普通话、汉字文化圈的汉语汉字问题、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中国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的外语角色、国际社会的汉语应用等,构成了林林总总的汉语变体和汉语现象。它们之间的语言关系错综复杂,带来了因研究视野扩大、研究汉语的参照系变化所出现的若干学术问题。用世界眼光来看待汉语,是在"全球英语"研究背景下进行的。人类其他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等,也都需要有全球化的研究视野。用世界眼光观察人类语言和语言生活,是一种新的学术趋势。
聂志平[3](2021)在《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中的经典示范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般研究认为,老舍作品语言风格是口语的、方言的、幽默的;但是分析老舍的履历以及作品语言可知,其语言基础是北京话母语、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白话)、普通话与英语的四位一体,同时老舍还有很强的语言自省意识和语言策略,非常善于总结创作和语言运用方面的经验。这种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使老舍注意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语言(文言、白话)、英语以及方言的营养,在口语的基础上对创作语言进行提炼、加工,形成简洁流畅、明白如话又富有韵味的文学语言,以至于其作品成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陈雪儿[4](2020)在《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文中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结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力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导精神,面向新时期脱贫攻坚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教育部等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推广这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部条件、设施等支持不足,学习者主体内在动力激发不够,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存在诸多困难。而与此同时,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普通话,已经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及相关理论工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三州”(怒江州A县和凉山州B县)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现状及这一群体的能力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研究设计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的大致考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从中窥见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民族交流沟通共同语的社会地位,并凝练了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理论探讨。该部分从增权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考察及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该部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到微观落实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实践理论对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归纳概括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场域外部、场域本身及内部行动者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合增权理论、监控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张韵[5](2017)在《论“现代汉语”的定义》文中指出"现代汉语"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之间的三种关系,导致"现代汉语"的定义具有"多义性":第一,"现代汉语"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不包括现代汉语方言;第二,"现代汉语"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上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狭义上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不包括现代汉语方言;第三,"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不等同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关于"现代汉语"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关系的讨论至少持续了六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或更早,直到今天仍是各位专家学者和科研组织所关注和讨论的语言学现象。
刘进才[6](2017)在《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文中认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北京语音作为一种地方语音,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民族的统一标准音,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和自然结果。北方方言之所以能够上升到共同语的地位,与文学写作和文学传播的关系非常密切。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创作重新发现了方言土语这一民间语言资源,方言土语积极有效地参与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在倡导语言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树立方言与普通话和谐相处的平等观念。
湛晓白[7](2016)在《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文中研究表明旨在实现汉语"言文一致"和"语言统一"的国语运动,代表了中国现代语言运动的基本走向。但是,1930年代由左翼文化人发动的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则直接地质疑和挑战了国语运动的主导逻辑。长期以来,学界对汉字拉丁化运动较为忽略,对其根本关切及政治文化内涵揭示不足,这场激进的汉字拉丁化运动,实则是它与国语运动之间从对立到合流的历史演变,由此揭示"方言书写"这一主旨以苏联语言学为学理支撑,又承载了大量阶级性诉求和民族平等等政治理念,集中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语言建设与民族主义及政党政治的复杂关联。
刁晏斌[8](2016)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文中提出文章提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问题,具体所指一是内涵多元,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共同语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另外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都具有多元的特点;二是分布多元,认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不仅存在于两岸四地这4个言语子社区,也存在于其他海外华人社区,各地之间互有异同;三是来源多元,指出共同语口语与书面语有不同的来源,二者在时间上也不同步。在多元观下,文章强调应该对民族共同语进行"纵横交错"的研究,即历时、共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
连谊慧[9](2016)在《“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文中指出今年是普通话推行60周年,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于2016年6月11日主办"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主要议题:1.从六朝至明清,什么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什么是"汉儿言语"?它们和明清的"官话"是什么关系?2.20世纪初的白话作品的语言基础是什么?3.今后的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和口语)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本刊通过张美兰教授邀请了部分参会专家就以上问题发表看法,以飨读者。
蔡玉珠[10](2015)在《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规范”是一种标准。“规范”一词,据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晋初期,但中国古代先民并不缺乏“规范”观念。古代语言规范作为人们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古代汉语语音规范在字音的规范以及国家标准语的选择及推广等问题上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研究应引起重视。本研究以“南北朝”为时代背景,以南北朝社会外部环境与字音规范实践两大方面为研究对象,前者主要考察影响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社会文化因素,后者主要以颜之推《颜氏家训》、顾野王《玉篇》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为实践范例,最后得出古代语音规范的确实存在的重要结论,再者,结合语音规范的理论,探讨了南北朝汉民族语共同语。本研究有两个特色之处,一为将规范理论与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研究结合起来,既给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提供了历史经验,又为中古汉语通语音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思考的角度。二为运用了文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此方法由鲁国尧先生提倡并发起,对研究汉语语音规范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变化与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变化与方言(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移用语素和移植语素的意义生成与演化——兼谈辞书编纂的词汇学原则与词典学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语言接触视角看方言词和外来词进入汉民族共同语的过程 |
(一)方言词进入汉民族共同语的过程 |
(二)外来词进入汉民族共同语之后的汉化过程 |
二、从方言词的意义发展看移用语素义的生成与演化 |
(一)现代汉语中,随着单音节方言词进入汉民族共同语的构词成分——移用语素,其意义随着方言词(2)的意义一起移用进来 |
(二)现代汉语中根据实际交际需要,在原有单音节方言词的某个意义基础上,又移用了一个或多个新的方言义 |
(三)现代汉语中,方言词的某个意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退出了汉民族共同语。 |
(四)现代汉语中,方言词的某个意义的方言色彩已经逐渐淡化 |
三、从外来词的意义发展看移植语素义的生成与演化 |
(一)多音节外来词的某个音译成分汉化为移植语素,其生成的意义则为外来词的意义 |
(二)外来词进入汉语后,将源语言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后来又移植了该词在源语言中所对应外语词的其他意义,有的在某一个意义上音译成分实现了语素化 |
(三)外来词的音译成分语素化后,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意义发生进一步演化,出现了扩大、转移等变化 |
(四)外来词最初的某个音译成分实现为语素后,在移植语素的一个意义基础上,在目标语中根据本土的实际情况演化出新的意义 |
(2)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民族共同语与方言 |
(一)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 |
(二)方言、地域普通话 |
(三)汉民族共同语的分化与再整合 |
二、汉语与少数民族 |
三、海外方言与大华语 |
(一)海外方言 |
(二)华语、大华语 |
四、汉语在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语言角色 |
(一)历史语言、辅助语言 |
(二)汉字与假名、谚文、喃字 |
(三)汉语的其他身份 |
五、作为外语的汉语 |
(一)汉学、中国学 |
(二)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
(三)汉语的外语角色 |
六、国际社会的汉语 |
结语 |
(3)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中的经典示范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舍的履历背景 |
二、老舍的语言基础与语言能力 |
(一)古典文学修养:文言与白话 |
(二)英语修养 |
(三)北京话母语:口语与方言 |
(四)规范的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国语) |
三、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策略与理性自觉 |
(一)关于老舍小说的语言风格 |
(二)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策略 |
(三)老舍小说创作语言运用的理性自觉 |
四、老舍作品语言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具有经典示范意义 |
(4)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设计 |
一、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梳理 |
(一)民国时期成人扫盲教育发展概况(1912-1949年)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1949-1977年) |
(三)改革开放后成人扫盲教育的革新发展(1978-1999年) |
(四)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
(五)百年来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论探讨 |
(一)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 |
三、“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考察 |
(一)“三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概述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四、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场域外: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场域本身: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部存在多重矛盾 |
(三)行动者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多元 |
五、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
(一)继续完善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容,创新发展教育形式 |
(三)建立全方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
(五)构建终身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平台 |
(六)加强理论研究以持续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工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语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建立 |
二、方言的文学与“后补的国语” |
三、方言、民族共同语的和谐平等与多元共生 |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共同语的内涵多元观 |
二、民族共同语的分布多元观 |
三、民族共同语的来源多元观 |
(一)口头共同语的来源 |
(二)书面共同语的来源 |
四、多元观下的民族共同语及其研究 |
(一)关于民族共同语 |
(二)关于民族共同语研究 |
(9)“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论文提纲范文)
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和现状 |
一、历史上的通用语 |
二、五四前后的共同语 |
三、今后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
汉民族共同语 (书面语和口语) 的原理和发展方向 |
汉魏六朝的共同语与方言 |
六朝至唐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
元明易代与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
“汉儿言语”与官话 |
围绕“汉儿言语”的几个问题 |
晚清五声调官话之优势地位 |
普通话是北京官话和南京官话的混合 |
言文合一与大众通俗白话语体的形成 |
语体词汇的扩散与共同语的发展 |
实现语言交际的功能是民族共同语发展的方向 |
(10)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说:规范、语言规范与语音规范 |
一、规范概说 |
二、语言规范概说 |
三、语音规范概说 |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存在依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
一、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存在依据 |
二、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的研究对象 |
三、古代汉语语音规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南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第一节 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一、北朝社会文化对汉语语音规范的影响 |
二、汉语语音规范对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
第二节 南朝社会文化与汉语语音规范 |
一、南朝社会文化对汉语语音规范的影响 |
二、汉语语音规范对南朝社会文化的影响及意义 |
第三章 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个案研究 |
第一节 颜之推语音规范意识与实践 |
一、颜之推生平及其家族 |
二、颜之推语音规范思想 |
三、颜之推语音规范实践 |
四、颜之推语音规范实践的意义 |
第二节 顾野王《玉篇》语音规范性质 |
一、顾野王其人其书及其语音规范意识 |
二、《玉篇》音系的“普适性” |
三、《玉篇》音系的基础方言音 |
第三节 陆德明《经典释文》语音规范性质 |
一、《经典释文》内容及版本 |
二、陆德明生平及其语音规范意识 |
三、《经典释文》音系的“普适性” |
第四章 从语音规范视角看南北朝汉民族共同语 |
第一节 从语音规范角度看南朝汉民族共同语 |
一、以金陵音为基础方言的南朝通语语音具有较高程度上的“普适性” |
二、南朝通语以金陵音为标准音,杂合了越、楚、吴等方音 |
三、南朝通语与旧时洛阳音的差异 |
第二节 从语音规范角度看北朝汉民族共同语 |
一、北朝通语以洛阳为基础方言点,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
二、北朝通语以洛阳音为标准音,杂合了北方少数民族语音 |
三、北朝通语与旧时洛阳音的差异 |
第三节 南北朝读书音规范标准的形成及其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
一、反映南北朝读书音规范标准的韵书《切韵》的产生 |
二、《切韵》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及其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
第五章 关于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几点认识 |
一、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成就 |
二、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的不足和教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变化与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移用语素和移植语素的意义生成与演化——兼谈辞书编纂的词汇学原则与词典学原则[J]. 刘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世界汉语与汉语世界[J]. 李宇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老舍作品语言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形成中的经典示范作用[J]. 聂志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3)
- [4]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D]. 陈雪儿. 西南大学, 2020(01)
- [5]论“现代汉语”的定义[J]. 张韵. 国际汉语学报, 2017(01)
- [6]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J]. 刘进才.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01)
- [7]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J]. 湛晓白. 学术月刊, 2016(11)
- [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J]. 刁晏斌.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9]“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J]. 连谊慧. 语言战略研究, 2016(04)
- [10]南北朝汉语语音规范研究[D]. 蔡玉珠.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2)
标签:方言论文; 现代汉语论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论文; 官话论文; 北京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