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点与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发展重点与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一、发展重点 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瑶[1](2021)在《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医院建筑的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以期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匮乏的状况,但是大量医院的建设依然未缓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继而国家推出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口腔专科医院开始迅速发展,其医疗水平医疗环境也慢慢受到社会关注。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腔医院的建设标准,口腔医院的建设都以综合医院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忽视了口腔医疗空间与综合医院的差别以及使用者实际需求和心理感受,使得口腔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运用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对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研究,以期改善口腔医院现状。本论文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为研究对象,同时引入使用后评估(POE)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研究、国内口腔医院实例调研与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调研情况,构建满意度评价表与层次分析模型。以使用者感受和使用效率角度出发,展开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以及呼市口腔医院的综合评价。首先对口腔医院使用者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数理计算,获得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与多维度对比。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比值,明确设计侧重点。最后以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开展问卷调研,了解使用者对医疗空间使用时的真实需求,将满意度评价结果、层级分析结果与问卷结果统计分析,整合归纳得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在建筑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建筑安全与空间环境舒适性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点与核心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合理的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并将理论化的设计策略进行实践转化,对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本论文以上研究是对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理论的补充,也是对使用后评估在医疗建筑领域的扩展。以期通过研究改善口腔医院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综合效率,并为后期口腔医院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与设计建议,推动口腔医院医疗空间的发展更加专业化。

陈瑞洁[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文中提出教师形象意指主流社会对理想教师职业的期待,是教师内在特质、外在表征以及社会期待的综合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新鲜事物不断涌入到当前社会生活中,致使人们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形象也难免受到影响,发生了变化。教师形象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过程又如何?本研究从传媒文本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使用文本研究法,利用NVivo质性软件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力求完整地呈现龙头传媒所建构的教师形象及其流变过程,以期为后续新闻媒介中教师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有关中小学教师的报道进行提炼,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共分为了三个时期:1978年至1991年是“教学技能人”时期;1992年至2000年是“无私奉献者”时期;2001年至2018年是“爱岗守业人”时期。研究发现,“教学技能人”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乐学善教形象。“无私奉献者”时期教师形象通常聚焦于为人师表形象。“爱岗守业人”时期教师则聚焦于教师爱岗敬业形象。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发现在“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乐学善教”、“研究创新”、“爱岗敬业”、“社会担当”等形象构成要素上存在内涵演变,具体而言,为人师表的内涵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转变为“舍生取义”,关爱学生的内涵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过渡到“身心共育”,乐学善教的内涵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演化为“方式多样”,研究创新的内涵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转变为“课程开发”,爱岗敬业的内涵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转变为“守护乡村”,社会担当的内涵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转换为“公益参与”。从社会背景、教育政策和媒体特色三个角度对《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在社会背景上,教师形象同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侧面反映时代社会风貌;在教育政策上,教师形象同教育政策走向基本相一致,宣传政策理想形象;在媒体特色上,教师形象长期笼罩神圣色彩,但逐渐开始平凡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小学教师形象,《人民日报》应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形象,塑造作为时代文化符号的教师形象;转变单纯宣传教育政策的职能,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吸收同类媒体的报道优势,让教师形象避免神圣化和模板化。

李宽[3](2020)在《内在动机与网站界面刺激因素对用户在线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对健康的重视逐渐加强,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出旺盛增长的态势。各类医疗健康网站与平台是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国内使用互联网医疗应用的网民人数超过1.94亿人,占网民总人数的26.6%。已有的研究发现,不同用户对于健康信息有不同的需求,在面对健康信息网站中种类繁多、内容各异的健康信息时,用户对符合自身需求信息的搜寻、选择、利用等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用户与健康信息的交互过程对了解用户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前国内健康信息网站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界面布局缺乏条理等问题,这些缺点也会阻碍用户对健康信息的选择和利用。本研究旨在发掘健康信息网站中不同的界面刺激因素,并探究这些因素及用户在线搜寻健康信息的内在动机会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带来哪些影响。为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内在动机理论、双因素理论、SOR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探索影响用户行为意愿的因素;其次,详细归纳了现有文献中对“信息选择”的研究成果,为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之后,本研究以39健康网口腔频道为例识别出健康信息网站界面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同时编制了内在动机、网站界面刺激因素、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测量量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发放、回收相关问卷,并根据数据收集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等相关探究,最终验证了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内在动机对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存在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内在动机水平高的用户相比内在动机水平低的用户更愿意将专业性健康信息网站作为搜寻获取健康信息的首选途径。(2)内在动机显着影响用户的健康信息选择意愿。从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来看,用户在线搜寻健康信息的内在动机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560,显着水平在0.01以上。(3)网站界面刺激因素中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均显着影响用户的健康信息选择意愿,激励因素影响的显着水平在0.05以上,保健因素影响的显着水平在0.01以上,保健因素影响的显着性要强于激励因素。(4)内在动机与激励因素、内在动机与保健因素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共同影响均不显着,没有发现内在动机与网站界面刺激因素之前存在交互效应。(5)健康信息网站中,不同界面刺激因素对用户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不同,其中内容引起注意、健康信息主题丰富、最新健康信息以及导航设计、反馈渠道、主办机构认证等因素带来的积极影响较大。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鑫岩[5](2020)在《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并提炼乡村全科医生的鉴别胜任力和基准胜任力,旨在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使其真正满足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胜任力研究,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词条池。(2)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全国18名乡村全科医生进行访谈,依据胜任力词条进行编码分析,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词条,同时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鉴别胜任特征和基准胜任特征。(3)依据岗位胜任力词条制订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取30名专家对胜任力词条及其内涵的合理性及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4)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为事件访谈法初步建立了乡村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词条池,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84个,并对二级指标进行了释义。(2)提炼出乡村全科医生8项鉴别胜任力,分别为敬业精神、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出诊服务、良好关系的建立、成就导向、有自己的专长、主动了解社区人口动态及健康状况;10项基准胜任力,分别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基本医疗操作技能、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中医诊疗能力、社区合理用药、转诊服务、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和评价、社区重点人群保健、了解医疗卫生体制及相关政策、急诊急救能力。(3)完成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63个。德尔菲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0.87、1.00,两轮协调系数分别为0.312、0.241(P<0.01)。(4)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按权重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0.311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1960)、医学知识与终身学习(0.1960)、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0.1386)、职业素养(0.1028)、信息利用与管理能力(0.0555)。结论:本研究首次构建了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模型科学可靠,可以为国家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提供依据,同时为乡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选拔提供理论支持。

王文涛[6](2020)在《“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文中认为灾难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正确且恰当地进行灾难报道,对于社会正向发展和社会公众的情绪安抚至关重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报道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新闻报道重要部分的灾难报道同样如此。从初期的保守报道、片面强调政治意识形态的歌颂式报道,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过分强调灾难事件本身信息的“事本位”的客观式报道,再到以“非典”事件以来初步显现的人文关怀为主的“人本位”的综合报道,呈现出了我国灾难报道变化和发展的曲折过程。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关于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这三次灾难事件的报道实践,探究自“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在媒介生态、报道理念、叙事主体三方面的变化,总结这种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提出有建设性的改善措施,以期为我国灾难报道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宁鹏飞[7](2019)在《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文中提出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等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在医学的多个领域渗透与应用,助力现代医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属于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畴,本文研究属于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1977-1990年期间,由于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积极推动、医学研究者与计算机专家的有力合作以及国外技术的引入,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应用开始起步发展,并逐渐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本地特征。在现有研究中,对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领域的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影响少有涉及,本文工作是对现有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资料包含了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来自于内蒙古计算机领域和医学领域在1977-1990年这一时期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这些一手史料在以往研究中少有涉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多个方面的对比研究,给出了1977-1990年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领域的引入历程、应用发展水平及特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线索。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社会背景及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辨析对于医学领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源及普及应用影响,为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状况提供技术背景及社会背景依据;第三章,对1977-1990年在内蒙古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社会背景、发展脉络进行较为深入的梳理分析,通过与国内有代表性的省市、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内蒙古其他领域的发展水平对比,明晰了1977-1990年的发展特征,并对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第四章,以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为例,以尽量翔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支撑,具体的展示技术应用后的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计算机前沿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相比国外,我国起步稍晚,政府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传播应用,1977-1990年这一阶段,很多专门的机构组织刚刚成立,我国医学领域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得以实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经历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之后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及热点基本同步,我国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中医专家系统的开发应用、数字化数据在计算机内的中文信息表达问题等。相比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医学领域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从具体需求出发的应用较多,对技术应用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有所不足。很多以应用为目的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下达命令的形式开展,但是由于缺乏专门软件服务企业的主动参与,工业化水平不足。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改善。2.通过研究发现,从1977年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内蒙古医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新技术探索与引入方面积极与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合作,在计算机技术辅助医学研究、辅助临床诊断、医院管理、医学情报检索方面均有与应用相关的科技成果产出,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应用虽然与我国有代表性省市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但是应用范围相同,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保持同步。尤其在蒙医专家系统的应用探索等方面独具特色,并开展相关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也形成了本地各类医学相关领域的数字化数据库的原始积累,这对于现今的内蒙古医疗大数据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3.通过对内蒙古医学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实例研究发现,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开始对传统医院管理的工作流程产生影响,1990年之前是计算机技术改变人们工作方式的发端。软件开发方式从自主开发探索逐渐过渡到引进成熟的工业化软件产品。存在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的现象。出现了人才外流现象,如何留住人才至今仍然值得深刻反思。CT等新技术引入之后,极大的提高了诊断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经验知识仍然起到重要主导作用。

曾小慧[8](2019)在《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健康传播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之后,又迎来了互联网健康传播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移动医疗广泛推广与实践的大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APP应运而生。作为健康传播的新媒介,医疗健康APP在健康传播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重要地位,成为现代健康传播的重要平台。春雨医生作为国内移动医疗行业的拓荒者,同时也是医疗健康APP的先行者,在我国医疗健康APP领域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在健康传播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主体数量众多且构成多元,具体包括APP编辑团队、专业医生、媒介组织、非营利机构以及健康爱好者,不仅有众多的专业传播者,草根平民也广泛参与其中。健康传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性强的医学知识、需求量旺盛的热门健康信息、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知识和实用性强的健康内容。在健康传播形式上,春雨医生采用了功能结构与视觉呈现兼顾的人性化界面、健康知识的通俗化表达、人际健康传播与大众健康传播并重的传播类型、知识普及与营销相结合的传播方式等多种形式。用户以中青年为主,用户的健康意识和参与度较高。传播效果层面,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效果良好,对用户和社会有着双重影响。首先在用户健康知识的获取、健康观念的建立以及健康行为的改变等方面,春雨医生发挥着积极作用。其次春雨医生的社会化功能得到凸显,发挥着正面的社会效应,具体表现在能够有效地促进医患沟通、助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春雨医生在健康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传播内容不均衡,忽视心理健康;健康资讯大多转自第三方,把关难度大;表现形式单一,致用户审美疲劳;用户人群局限,且互动不足;究责评定机制不合理,打击医生积极性等。改进和完善APP“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优化其健康传播效果,需从均衡传播内容,适当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健康内容的把关,保证内容质量;丰富表现形式,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扩大用户群体,注重用户反馈与互动;明确责任评定机制,提高医生积极性等方面着手。

杨榆[9](2019)在《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本研究对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的门诊患者就诊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影响医院门诊患者就诊等待时间的因素及其门诊流程存在问题,探索三甲专科医院优化门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的对策,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为其他医院的门诊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方 法]本研究选择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门诊为研究地点,以文献回顾、门诊信息系统数据定量分析和深入访谈为基础,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门诊数据、门诊患者、门诊医务工作者及医院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利用Excel 2010、SAS 9.2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合访谈、文献、政策资料对医院门诊就诊现状进行描述。[结 果]1.近三年来,该医院门诊总量持续上升;月份呈现规律变化,一年中7、8月呈现一个高峰,1、2月呈现一个低谷;周一至周五,周二门诊量是一周中门诊量最多的一天,之后逐渐减少;不同科室门诊量具有差异,乳腺外科门诊人数构成比最高。2.预约挂号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年至2018年门诊预约挂号率分别为5.71%、10.59%、19.61%,持续上升趋势。3.门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不同年龄段中,50-60岁区间就诊人数最多,构成比为26.7%,各个年龄段就诊人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该医院患者平均在院时间为105.32分钟,候诊等待时间为41.45分钟,缴费等待时间为36.64分钟,取药等待时间为28.92分钟。年龄、性别、科室、不同时间段(年、月、星期)、不同职称医生为各环节时间的影响因素。[结 论]1.针对不同时间、不同科室门诊量情况,对门诊资源进行合理调整;2.门诊各环节所用时间不能完全达到政策要求;与国内其他医院研究中的候诊时间相比,该医院还有一定差距和改进空间;3.等待时间是国家政策乃至地方医院致力改进的方面,该医院等待时间需进一步缩短。[建 议]1.推进医联体建设,深化双向转诊的实施;2.推动“互联网+医疗”模式发展;3.改善门诊流程的问题环节,优化门诊资源布局;4.在医院管理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现有流程进行再造,医院门诊服务的深层优化。

周晓瑾[10](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二、发展重点 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重点 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口腔医疗需求的增长
        1.1.2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有待改进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口腔医院研究现状
        1.4.2 使用后评估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口腔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2.1 口腔医院调研分析
        2.1.1 调研目的
        2.1.2 调研对象
    2.2 实地案例调研
        2.2.1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2.4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使用现状分析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2.3.2 波尔图的某牙科诊所
        2.3.3 Swiss Concept牙科诊所
    2.4 口腔专科医院调研情况总结
        2.4.1 功能布局
        2.4.2 交通流线组织
        2.4.3 建筑环境安全
        2.4.4 空间环境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口腔专科医院的使用后评估
    3.1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概述相关理论概述
        3.1.1 使用后评估概述
        3.1.2 使用后评估的基本程序
        3.1.3 使用后评估框架建立的原则
        3.1.4 使用后评估的评价方法
        3.1.5 评估方法的设计
    3.2 构建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表
        3.2.1 后评估评价框架的建立
        3.2.2 评价因素的测量方法
    3.3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
        3.3.1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3.2 整体样本数据均值分析
        3.3.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样本平均值分析
        3.3.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5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样本均值分析
        3.3.6 满意度评价总结
    3.4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析
        3.4.1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重要度排序
        3.4.2 准则层与子准则层权重分析
    3.5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主观倾向评价
        3.5.1 问卷设计及采集
        3.5.2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6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总结
        3.6.1 功能空间设计要点及问题
        3.6.2 交通流线设计要点及问题
        3.6.3 医院环境安全问题设计要点及问题
        3.6.4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要点及问题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策略
    4.1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设计原则
        4.1.1 集约有序原则
        4.1.2 高效安全原则
        4.1.3 舒适共享以人为本的原则
    4.2 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4.2.1 平面布局有序化
        4.2.2 增加门诊大厅导向性
        4.2.3 候诊空间多样化
        4.2.4 医疗单元集约化
    4.3 交通组织设计策略
        4.3.1 交通系统高效性
        4.3.2 增加寻路标识明确性
    4.4 建筑环境安全设计策略
        4.4.1 防感染安全性设计
        4.4.2 增加无障碍设计完善度
    4.5 空间环境舒适性设计策略
        4.5.1 驻留空间人性化
        4.5.2 辅助功能便利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1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项概述
        5.1.1 项目概况
        5.1.2 区位分析及场地环境
    5.2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现状及优化方法
        5.2.1 功能空间现状及优化方法
        5.2.2 交通流线现状及优化方法
        5.2.3 建筑环境安全现状及优化方法
        5.2.4 空间环境现状及优化方法
    5.3 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优化设计
        5.3.1 建筑功能和空间优化设计
        5.3.2 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5.3.3 建筑环境安全优化设计
        5.3.4 空间环境舒适性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图录
附录 B 表录
附录 C 口腔医院医疗空间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录 D 口腔医院患者主观倾向问卷
附录 E 图纸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2)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国家对教师形象重建的期待
        2.教师媒介形象影响公众认知
        3.教师媒介形象研究的缺失
        4.一线教师呼吁正面教师形象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教师形象
    (三)文献综述
        1.教师形象研究视角综述
        2.教师形象的结构和要素
        3.教师形象变迁的研究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研究对象
        4.研究方法
        5.中小学教师形象分析框架的确定
一、中小学教师形象在《人民日报》中的嬗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整体统计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基本信息嬗变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历程
        1.教师是教学技能人(1978—1991年)
        2.教师是无私奉献者(1992—2000年)
        3.教师是爱岗守业人(2001—2018年)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构成各要素嬗变的分析
        1.为人师表:从“严格身教”到“廉洁从教”再到“舍生取义”
        2.关爱学生:从“思想引导”到“个别关注”再到“身心共育”
        3.乐学善教:从“能学能教”到“成果突出”再到“方式多样”
        4.研究创新:从“教法革新”到“教法完善”再到“课程开发”
        5.爱岗敬业:从“兢兢业业”到“集体意识”再到“守护乡村”
        6.社会担当:从“爱党爱国”到“劝学建校”再到“公益参与”
    (四)小结
二、《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的原因探讨
    (一)社会背景孕育教师形象的更新
    (二)教育政策引导教师形象的塑造
    (三)媒体特色介入教师形象的建构
    (四)小结
三、《人民日报》未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塑造的前景展望
    (一)反馈社会背景需求的教师形象
    (二)增强媒体与教育政策的双向互动
    (三)吸收同类媒体报道的优势
    (四)小结
四、结论与讨论
    (一)《人民日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原因及展望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内在动机与网站界面刺激因素对用户在线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内在动机
        1.2.2 网站界面刺激
        1.2.3 在线健康信息选择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思路和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内在动机相关理论
        2.1.1 动机理论
        2.1.2 自我决定理论
        2.1.3 内在动机测量与量表
        2.1.4 信息行为领域中内在动机的应用
    2.2 双因素理论
        2.2.1 双因素理论的产生及应用
        2.2.2 双因素理论在网站设计中的应用
    2.3 SOR理论
    2.4 信息选择研究综述
        2.4.1 信息选择研究现状
        2.4.2 健康信息选择的研究成果
        2.4.3 动机对信息选择的影响
        2.4.4 网站因素对信息选择的影响
        2.4.5 述评
3 研究模型和假设
    3.1 健康信息网站激励/保健因素实例分析
        3.1.1 文献中网站界面激励/保健因素梳理
        3.1.2 健康信息网站双因素识别——以39健康口腔频道为例
        3.1.3 健康信息网站激励/保健因素分类框架
    3.2 SOR视角与研究概念模型
    3.3 研究假设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4.1 问卷编制
        4.1.1 人口统计特征
        4.1.2 外部网站访问设置
        4.1.3 在线搜寻健康信息的内在动机量表
        4.1.4 网站界面刺激因素量表
        4.1.5 健康信息选择意愿量表
        4.1.6 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4.2 数据收集
        4.2.1 问卷发放回收
        4.2.2 信度效度检验
    4.3 数据分析
    4.4 数据样本特征
5 基于SOR视角的信息选择意愿影响实证研究
    5.1 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绘制
    5.2 模型质量评估
        5.2.1 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估
        5.2.2 聚合效度评估
        5.2.3 区分效度评估
        5.2.4 共线性评估
    5.3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3.1 控制变量
        5.3.2 可决系数(R2)
        5.3.3效果大小f2
        5.3.4 模型适配度
        5.3.5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5.3.6 主效应结果
        5.3.7 交互效应
    5.4 具体网站刺激因素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
6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人口特征的影响
    6.2 内在动机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
    6.3 界面刺激因素对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
    6.4 交互作用
    6.5 对健康信息网站建设的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创新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网络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调查
致谢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研究
        2.1.2 建立胜任力指标体系
        2.1.3 确定各指标权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行为事件访谈法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2.4 层次分析法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研究结果
    3.2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
        3.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3.2.2 编码信度分析
        3.2.3 胜任力特征频次统计
        3.2.4 访谈时长差异性分析
        3.2.5 胜任力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3.2.6 建立胜任力词条池
    3.3 德尔菲专家咨询研究结果
        3.3.1 专家基本情况
        3.3.2 专家积极程度
        3.3.3 专家权威程度
        3.3.4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3.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3.3.6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3.3.7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3.4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3.4.1 一致性检验结果
        3.4.2 权重赋值结果
4 讨论
    4.1 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2 胜任力模型的比较及解读
    4.3 鉴别胜任力与基准胜任力
    4.4 乡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与启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起
    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问题
    1.4 文献综述
        1.4.1 灾难报道的比较研究
        1.4.2 灾难报道模式的变化研究
        1.4.3 灾难报道理念和方法研究
        1.4.4 灾难报道新闻伦理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
        1.6.2 不足
    1.7 概念界定
        1.7.1 灾难
        1.7.2 灾难报道
第二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媒介生态:由传统媒体转向“传统媒体+新媒体”
    2.1 “非典”以前阶段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方式、特点与媒介生态概述
    2.2 “非典”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与媒体使用:传统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和网络媒体的试水
    2.3 汶川地震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和媒体使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之趋势初现
    2.4 长宁地震时期的媒介生态变化和媒体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报道之格局形成
第三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理念演进:“事本位”转向“事本位”+“人本位”
    3.1 “非典”以前阶段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理念及其原因概述
    3.2 “非典”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变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初现
    3.3 汶川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演进: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报道全过程
    3.4 长宁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理念强化:“人本位”理念趋于成熟
第四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叙事风格:“绝对叙述’转向“绝对叙事+相对叙事”
    4.1 “非典”之前阶段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概述
    4.2 “非典”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绝对叙事占据主导地位
    4.3 汶川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相对叙事主体进入报道语境
    4.4 长宁地震时期我国灾难报道的叙事及其风格:“绝对叙述”+“相对叙事”方式形成
第五章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的历史变化总论
    5.1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取得的进步
        5.1.1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变成共识
        5.1.2 多元报道手段助力灾难报道正向发展
        5.1.3 灾难报道信息更加透明化
    5.2 “非典”以来我国媒体灾难报道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5.2.1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缺乏
        5.2.2 灾难报道刺激化
        5.2.3 受众媒介素养较低
    5.3 我国媒体灾难报道进一步改进与提升之对策与思路
        5.3.1 国家加强灾难报道法律法规健全
        5.3.2 新闻媒体统筹灾难报道机制
        5.3.3 新闻工作者改善自身职业素养
        5.3.4 社会公众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计算机技术”的概念界定
        1.2.2 计算机技术相关术语的辨析
        1.2.3 研究分期的方法
        1.2.4 本文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国内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1977-1990年)
    2.1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征分析
        2.1.1 国外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1.2 国外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 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特征
        2.2.1 国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
        2.2.2 国内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
        2.2.3 国内相关机构、学术团体与开展的交流活动
        2.2.4 人才培养
    2.3 技术应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第3章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史研究
    3.1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方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
        3.1.1 国家政策引导及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支持推动
        3.1.2 成立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的机构与开展交流活动..
        3.1.3 内蒙古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人才构成及培养途径
    3.2 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逐步引进与本地化应用
        3.2.1 技术的自主探索与国家支援
        3.2.2 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引进
        3.2.3 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应用的起步
    3.3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3.3.1 辅助医学研究
        3.3.2 辅助临床诊断
        3.3.3 医院管理
        3.3.4 医学情报检索
    3.4 综合评价分析
        3.4.1 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在各领域应用的特征
        3.4.2 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总体特征
第4章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应用影响实例研究
    4.1 关于内蒙古医学院的代表性
    4.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的萌芽时期(1977-1985)
        4.2.1 辅助临床诊断——早期的探索与准备
        4.2.2 辅助医学研究——自主编程探索
    4.3 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医学院应用的起步时期(1986-1990)
        4.3.1 辅助医学研究——软件包的引进与代表性成果的产出
        4.3.2 辅助临床诊断——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
        4.3.3 医院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工作流程的初步改变..
    4.4 内蒙古医学院在促进计算机技术应用采取的措施
    4.5 综合评价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来源及意义
        0.1.1 选题来源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有关健康传播的研究
        0.2.2 有关医疗健康APP的研究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0.5 关键概念说明
        0.5.1 医疗健康APP
        0.5.2 健康传播
第1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主体分析
    1.1 APP编辑团队——健康传播的“大后方”
        1.1.1 健康内容的“把关者”
        1.1.2 原创内容的“制作者”
    1.2 专业医生——健康传播的“主力军”
        1.2.1 组织构成多样化
        1.2.2 功能角色多重化
        1.2.3 评价体系多维度
        1.2.4 入驻原因多元化
    1.3 媒介组织——健康传播的“生力军”
    1.4 非营利组织——健康传播的“常备军”
    1.5 健康爱好者——健康传播的“后备军”
第2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内容分析
    2.1 专业性——以“疾病”为中心的专业医学知识
        2.1.1 医患交流中的疾病防治知识
        2.1.2 “三库”:病例库疾病库药品库
    2.2 热门性——需求量旺盛的健康信息
        2.2.1 饮食营养信息
        2.2.2 运动健身知识
        2.2.3 时尚美容资讯
        2.2.4 心理情感知识
    2.3 针对性——针对特殊人群的健康知识
        2.3.1 对儿童健康的重视
        2.3.2 对女性健康的关注
        2.3.3 对糖尿病、癌症患者的关注
    2.4 实用性——实用性强的健康内容
        2.4.1 指导生活的科普辟谣
        2.4.2 引导就医的就医指南
        2.4.3 干预行动的“健康计划”
第3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形式分析
    3.1 功能结构与视觉呈现兼顾的人性化界面
        3.1.1 功能结构的清晰性
        3.1.2 视觉设计的美观性
    3.2 健康知识的通俗化表达
        3.2.1 内容选择的日常化
        3.2.2 话语表述的情感化
        3.2.3 文本呈现的碎片化
    3.3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并重的传播类型
        3.3.1 以医患沟通为中心的人际健康传播
        3.3.2 围绕科普资讯的大众健康传播
    3.4 知识普及与营销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3.4.1 公益营销科普大众树立品牌形象
        3.4.2 差异化营销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4.3 口碑营销吸引用户付费
第4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效果分析
    4.1 APP“春雨医生”用户分析
        4.1.1 受访者基本情况
        4.1.2 用户媒介使用需求与动机
        4.1.3 用户媒介使用行为
    4.2 基于用户的健康传播效果分析
        4.2.1 用户对健康信息的知晓情况
        4.2.2 用户对健康信念的认同情况
        4.2.3 用户健康行为的实践情况
    4.3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的社会效应
        4.3.1 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3.2 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第5章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
        5.1.1 传播内容不均衡,忽视心理健康
        5.1.2 健康资讯大多转自第三方,把关难度大
        5.1.3 表现形式单一,致审美疲劳
        5.1.4 用户人群局限,且互动不足
        5.1.5 究责评定机制不合理,打击医生积极性
    5.2 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的发展对策
        5.2.1 均衡传播内容,适当增加心理健康知识
        5.2.2 加强对健康内容的把关
        5.2.3 丰富表现形式,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
        5.2.4 扩大用户群,注重用户反馈与互动
        5.2.5 明确责任评定机制,提高医生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春雨医生”入驻医生城市分布
    附录 B “春雨医生”入驻名院情况
    附录 C “春雨百家”分类统计
    附录 D “春雨医生”各科室热度咨询
    附录 E 春雨医生“疾病库”典型人群疾病分类
    附录 F 春雨医生“疾病库”科室疾病分类
    附录 G APP“春雨医生”的健康传播情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建议
局限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发展重点 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使用后评估的口腔专科医院医疗空间设计研究[D]. 王璐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形象嬗变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D]. 陈瑞洁.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内在动机与网站界面刺激因素对用户在线健康信息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D]. 李宽. 南京大学, 2020(02)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中国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张鑫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非典”事件以来我国灾难报道的变化研究[D]. 王文涛. 兰州大学, 2020(01)
  • [7]计算机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领域的应用及影响研究(1977-1990) ——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D]. 宁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8]APP“春雨医生”健康传播研究[D]. 曾小慧. 湘潭大学, 2019(02)
  • [9]云南省某三甲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 杨榆.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10]《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发展重点与特色导航——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