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物原位标记法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论文文献综述)
邱晓芬[1](2021)在《基于单细胞ATAC测序技术对18-三体综合征染色质开放性区域转录因子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18-三体综合征(18-trisomy syndrome)是由于存在额外的人类第18号染色体而导致器官和系统异常的常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异常。染色质的可及性对于特定细胞和生物学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的调控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对18-三体综合征疾病的临床表型发生及发展相关的基因调控知之甚少。由于细胞群异质性,每个细胞会呈现不同表观基因组景观。本次研究利用sc-ATAC-seq(single-cell assay for transposase accessible chromatin,sc-ATAC-seq)技术在解决细胞异质性的同时,研究18-三体综合征中表观遗传学调控的转录因子及其在潜在的功能。目的在单细胞水平分析18-三体综合征中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开放性区域,得到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图谱,分析各细胞水平转录因子的富集程度得到细胞水平差异转录因子,得到在疾病中发挥重要功能的细胞群,找到关键转录调控因子,预测靶基因并分析与18-三体综合征相关的基因,加深对18-三体综合征疾病机制的理解,为揭示18-三体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sc-ATAC-seq技术对18-三体综合征和对照组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开放性染色质区域的转录因子进行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聚类分析后进行细胞鉴定,利用细胞群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进行细胞群种类的鉴定,分析细胞群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分析每个细胞群在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转录因子,对关键转录因子进行q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验证,对验证后符合实验预期的转录因子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得到关键的转录因子在18-三体综合征中控制的基因及参与的通路。结果(1)从疾病组和对照组的单细胞ATAC测序文库,一共捕获了11,611个细胞,其中疾病组5,296个细胞,实验组6,315个细胞。鉴定得到7类主要的免疫细胞群: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相比于对照组组,疾病组中的B细胞和CD4+T以及T细胞的比例明显变化。得到27个各细胞群特异性表达的motif。(2)筛选得到14个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其中12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2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对细胞群的14个转录因子的分析确定在疾病组中前3位重要的细胞群是B细胞群,单核细胞群和T细胞群。B细胞群,单核细胞群和T细胞群4个共有的差异转录因子分别是TEAD1,Esrra,PBX1,TEAD2,此外通过分析文献关注到TEAD4和Twist2这两个转录因子,最终选定这6个相对于对照组在疾病组中低表达的转录因子进行验证,4个q PCR验证的转录因子符合实验预期:TEAD1、TEAD2、TEAD4、Twist2。(3)分析4个验证结果符合预期的转录因子(TEAD1、TEAD2、TEAD4、Twist2)motif特征,TEAD家族的motif特征相似。分析TEAD2和TEAD4这两个转录因子在数据库中有收录的已经验证的靶基因,得到显着的前100个靶基因。其中转录因子TEAD2靶基因前15显着的基因是:LSP1,LY6G6D,LOC643733,SPOCK1,ALOX15,DGK,STAB2,COL17A1,ADAMTS1,PKHD1L1,SH3RF2,LPAR6,DPP6,NRCAM,NAALADL2;靶基因GO功能分析生物进程前10的结果中有4个功能跟神经系统相关,前10的靶基因的KEGG通路有4条与心脏疾病相关。另一个转录因子TEAD4前100个最显着的靶基因,前15显着的靶基因有:LAMA2,PAWR,SAG,LOC100240735,LIN7A,MUC17,CHRFAM7A,GDNF,DPYSL5,ABCA9,ATP6V1G2,NPC1L1,MYOF,CACNB4,MAP7D2;GO生物进程(BP)功能分析前10的结果中有6个GO功能与发育相关,KEGG富集分析4条通路中有1条与神经系统相关。TEAD1和Twist2这两个转录因子的相关数据暂时未收录在Knock TF数据库,经过直接查阅文献,总结这2给转录因子的功能及参与的通路在疾病组中发生的潜在作用。结论(1)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提示18-三体综合征的免疫系统存在异常,相比于NC组,ES组中的B细胞和CD4+T细胞的细胞比例明显上升,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NK细胞和DC细胞的细胞比例轻微降低,单核细胞和CD8+T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变化。(2)得到的27个6类细胞群(T细胞群,B细胞群,单核细胞群,CD8+T细胞群,CD4+T细胞,NK细胞群)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是潜在的细胞群marker分子,可以为后续单细胞测序的细胞群鉴定提供参考。(3)前3位重要的细胞群是B细胞群,单核细胞群和T细胞群。(4)确定4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其中TEAD1与TEAD2与心脏,心血管发育等有关,可能调控18-三体综合征心脏的发育;TEAD2的靶基因的GO富集跟神经系统相关,TEAD2的下调可能参与导致18-三体综合征的神经系统发育的异常;TEAD4与生长发育相关,该转录因子的下调可能参与导致18-三体综合征的发育异常;Twist2是可能导致18-三体综合征的骨骼异常的转录因子。
许文彦,郭奇伟,胡平,朱宇宁,张雪梅,郑欣怡,张海霞,周裕林[2](2020)在《相似序列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常见染色体三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探讨相似序列高分辨熔解曲线(SD-HRM)技术在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共采集1 152例进行产前诊断孕妇的羊水细胞,同时采用SD-HRM技术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进行平行检测,计算SD-HRM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并分析两项技术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Kappa值。结果 1 152例孕妇经SD-HRM技术检测出21三体161例,18三体60例,13三体5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Kappa=1)。结论在常见染色体三体的产前诊断中,SD-HRM技术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准确率相当,作为快速产前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马晓晨[3](2020)在《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在高龄孕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产前筛查方式: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科学研究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cell-free fetal DNA,cff DNA)片段,通过富集这些片段进行检测分析用以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即为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这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又称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简称NIPT)。本研究分析NIPT在用于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产前筛查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水平,以评估高龄孕妇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用该技术进行产前筛查与直接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差异。同时根据纳入研究的高龄孕妇的预产期年龄不同,将其进行分段对比,比较各个不同年龄段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发生情况,并据此提出针对高龄孕妇优化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1127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高龄孕妇和中孕期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孕妇,根据其知情同意选择NIPT或羊水产前诊断,分为四组:A组为高龄孕妇但知情同意选择先行NIPT者;B组为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孕妇知情同意选择先行NIPT者;C组为高龄孕妇直接行羊水产前诊断者;D组为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直接行羊水产前诊断者。并对她们完成妊娠结局随访。其中进行了羊水产前诊断的孕妇,以胎儿核型分析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而NIPT检测结果为低风险的孕妇,采用随访的形式,以新生儿结局作为评价标准。采用SPSS(22.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IPT应用于不同年龄孕妇的效率和高龄孕妇不同年龄段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发生率。结果:①纳入研究的高龄孕妇分娩时年龄在35?50岁之间,平均为39.48±3.83岁。行NIPT检测时孕周在孕12?30周之间,平均为16.18± 1.05周。②A组共计纳入研究对象为5050例,NIPT检测阳性人数为107人,阳性率为2.11%。其中89例孕妇选择进一步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显示:T21患者为29例,T18患者为13例,T13患者为2例,性染色体异常为6例,还有7例为其他染色体异常。其余未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的18例孕妇中13例选择终止妊娠,但引产儿均未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失访2例;其余3例均已分娩,电话随访得知新生儿外观均尚未见有明显的异常情况。③B组1631名孕妇中NIPT阳性孕妇共计16例,阳性率为0.98%,其中15例孕妇选择再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显示:T21为4例,T18为0例,T13为1例,性染色体异常为2例,T20为1例,其他7例孕妇检测结果均正常。另1例行NIPT检测结果为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孕妇,在妊娠中期胎死宫内,引产,未检查引产胎儿染色体。④C组直接行侵入性产前诊断1401例纳入研究的孕妇中,阳性共计为33例,阳性率为2.36%。其中T21为17例,T18为7例,T13为0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共6例。染色体多态性结果未计入阳性结果中。⑤D组3189例纳入研究孕妇中,经产前诊断确诊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孕妇共计为41例,阳性率约为1.29%。其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孕妇共计为25例;还有其他16例孕妇检测结果为性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嵌合体、基因片段微缺失或微重复综合征。⑥A组与C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出率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而B组和D组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检出率也基本接近,(P>0.05),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⑦NIPT在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产前筛查时,对于不同的染色体异常诊断符合率明显不同,其中以21-三体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可达到94.29%,而对于其他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符合率最低,仅为19.51%。⑧本次研究根据A、C两组入组孕妇的预产期年龄的不同,对比各个不同年龄段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发生情况,将其进行分段比较,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针对不同年龄段高龄孕妇的优化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方案。结论及意义: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技术在用于高龄孕妇产前筛查时检测效果较为理想,适宜用于高龄孕妇胎儿非整倍体的筛查工作。对于年龄不超过41岁,且未合并其余明确的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可将NIPT作为胎儿常见染色体非整倍筛查的首选方案,根据NIPT结果再酌情行产前诊断,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而对于预产年龄超过41岁的孕妇,则仍建议其直接选择介入性产前诊断,以减少漏筛可能。
徐庆华[4](2020)在《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调查妇女早孕期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和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探讨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1:2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从本地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早孕期自然流产227名孕妇作为病例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454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分析和自我报告的杀虫剂使用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孕妇有机磷农药的暴露情况,同时调查了与自然流产相关的其他潜在因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尿中有机磷农药非特异性代谢产物二烷基磷酸酯(DAP),包括:磷酸二甲酯(DMP)、磷酸二乙酯(DE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和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DEDTP)。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检测尿中肌酐浓度。用尿中肌酐浓度校正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并将肌酐校正后的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进行log转换,用于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较,病例组30.65±4.59岁,对照组30.44±4.49,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孕妇(病例组98.7%,对照组99.1%)尿中检出一种或多种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P、DEP、DMTP、DMDTP、DEDTP的检出率分别为 97.4%、62.6%、70.5%、14.5%、76.2%,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7.8%、67.8%、46.7%、13.5%、60.7%。两组比较,病例组尿中DMTP和DEDTP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尿中 DMP、DEP、DMTP、DMDTP、DEDTP、和总 DAP 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54、0.08、0.93、0.03、0.90、3.24(ng/mg),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以及总 DAP 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0.71、0.07、0.72、0.04、0.66、2.76(ng/mg)。两组比较,病例组DMTP、DEDTP和总DA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但DMP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其他环境因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比如驱蚊剂、杀虫剂、油漆、噪音、射线、增塑剂、以及多环芳烃(PAHs);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人工流产史、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病例组孕妇服用叶酸、多种营养素和钙剂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OR=2.62,95%CI 1.40~4.91);尿中DMTP水平升高和DMP水平降低与自然流产相关;暴露于高浓度的DMTP(75%百分位以上)显着增加自然流产风险(OR=2.72,95%CI 1.31~5.66);然而,暴露于高水平的DMP(75%百分位以上)降低自然流产风险(OR=0.46,95%CI 0.23-0.93)。第二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方 法]采用1:4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早孕期自然流产组织160例,采用核型BoBs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产胚胎染色体核型,将检出染色体畸变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验证,发现其中一例为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的胚胎染色体畸变,被剔除。另有9例失访(未进行父母外周血验证),2例没有尿样,被排除。最后纳入分析的病例为88人。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352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31.49±4.96岁,对照组31.13±4.52岁,P=0.5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TP和DEDTP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TP、DEDTP和总DA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驱蚊剂、杀虫剂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并且,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和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服用叶酸的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OR=4.07,95%CI 1.53~10.83);尿中DMTP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呈正相关(OR=6.91,95%CI 1.19~39.96)。第三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 法]以早孕期正常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并追踪至本次妊娠结束。从病历中获取胎儿的出生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身长、胎龄、死产/死胎)和孕妇的妊娠相关疾病。先天性畸形或染色体畸变是由医院的专业人员诊断。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胎儿出生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不良出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 果]追踪调查胎儿出生结局447例,其中活产433例、死产/胎死4例、自然流产2例、先天性畸形4例、染色体畸变4例。活产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16.24±424.67克,平均出生身长为50.00±1.95厘米,平均胎龄为38.87±1.49周。其中,早产28例(6.5%);低出生体重17例(3.9%);小于胎龄儿33例(7.6%)。有机磷农药暴露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杀虫剂、常吃西瓜、多次妊娠或者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尿中某些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偏高,而每天做饭、用苏打水/热水清洗果蔬、常吃苹果的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偏低,P<0.05。胎儿出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胎儿早产、LBW和SGA的孕妇,其尿中DMTP或DEP水平偏低;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时的胎龄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MTP水平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校正β系数为184.3(95%CI 28.2~340.4)。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EDTP水平升高增加胎儿发生LBW的风险,校正OR值为4.7(95%CI 1.3~17.3);然而,DMTP水平升高降低胎儿LBW和早产的风险,校正OR值分别为0.02(95%CI 0.001-0.2)和0.06(95%CI0.01~0.5)。此外,孕妇高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怀孕前后接触多环芳烃、驱蚊剂、油漆、噪音,增加胎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结 论]孕妇普遍暴露于低水平的有机磷农药,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可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和自然流产的风险。产前暴露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不同,早孕期暴露于甲拌磷、特丁磷等可以转化成DEDTP的某些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风险。此外,早孕期BMI、补充多种营养素、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正相关。孕妇年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妊娠相关疾病、环境因素接触(驱蚊剂、多环芳烃、油漆、噪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负相关。
符美丽[5](2020)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分析研究及实验室调查流程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是通过分离孕妇外周血中游离的DNA(cellfree DNA,cf DNA),利用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母体外周血中游离胎儿DNA测序,通过分析非整倍体胎儿DNA所引入的额外染色体计量差别,判断胎儿染色体是否存在非整倍体异常。由于母体外周血中游离DNA的来源与含量变化等生物因素会影响NIPT检测准确性。对于所检测目标疾病,会产生NIPT检测出的胎儿染色体结果与有创诊断结果不一致,即出现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针对该类情况,目前文献报道中大多数基于单个或几个医疗中心数据基础,仅针对发现的几个案例进行原因调查,未见多样本原因调查与总结。另外,在收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反馈后,实验室可针对NIPT假阴性或假阳性已知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分析原因缓解医患矛盾,并累计调查数据进一步提高技术指标。目前行业中还未形成实验室调查流程,根据本研究整体成果可总结建立一套实验室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的调查流程。本研究针对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4年期间进行NIPT检测的146万受检者所反馈的NIPT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不一致且要求原因调查的104位受检者,其中有30位NIPT结果假阴性,74位NIPT结果假阳性。从实验室原因与生物学原因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质谱检测方法(SNP-MS)对同一受检者母体白细胞DNA与NIPT文库DNA进行34个SNP位点比对,排查实验室中操作失误导致假阴假阳结果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检测对受检者母体白细胞与胎盘组织进行测序,分析这两个因素在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结果中的影响表现。结果如下:104例受检者母体白细胞DNA与NIPT文库DNA 34个SNP位点均100%一致。30例假阴性受检者均未发现母体拷贝数变异影响,74例假阳性受检者中有20例(27%)检出母体染色体微重复片段。NIPT假阳性所检出染色体微重复片段普遍大于母体白细胞微重复片段,14例中有12例(85.7%)NIPT检出染色体微重复片段大小较大,高出比例在3.4%316.7%之间。胎盘组织检测中,10例假阴性受检者有8例(80%)检出胎盘影响,9例假阳性受检者有4例(44.4%)检出限制性胎盘嵌合。结论表明:1.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实验室操作影响调查结果:本文所设计34个位点SNP质谱分析可实现多样本一致性比对;本研究中104例被调查对象样本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34个位点比对均一致,证明实验室未混样,可直接从生物学原因进行研究分析。2.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母体拷贝数变异影响:一方面,母体拷贝数变异对NIPT影响主要发生在假阳性结果,且性染色体假阳中XO的发生率最高。另一方面,NIPT方法可一定比例同时发现母体拷贝数变异,在信息分析算法优化的情况下。母体拷贝数变异导致的NIPT假阳性可减少。3.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胎盘嵌合影响:胎盘嵌合对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都存在较大比例影响,但胎盘嵌合比例与NIPT能否检出没有直接的关联性,这可能取决于调查样本的取样方法,如取样部位,取样量等。4.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实验室调查流程建立:通过本研究从调查对象,样本取样,样本处理,样本运输到检测方法五方面总结,建立出一套NIPT假阴性或假阳性实验室原因调查流程,包括调查取样对象,取样方法,样本处理,样本运输与检测方法,供同类研究借鉴。
于婷[6](2019)在《非侵入性产前检测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工作分为两部分内容:非侵入性产前检测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双胎之一消亡导致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假阳性病例研究。一、非侵入性产前检测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评估非侵入性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疾病检测的阳性预测值,研究导致检测结果假阳性的原因。方法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基因检测中心对23,984例单胎孕妇进行NIPT检测,提示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病例经遗传咨询,知情同意选择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或新生儿染色体核型检查。对其中假阳性病例依次进行孕妇染色体核型分析、胎盘性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进而将无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病例作为假阳性组,采用配对研究方法,按照1:1比例匹配,同检测批次、同孕周、BMI±5、检测结果为低风险病例为配对组,进行孕妇血浆白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检测,应用配对卡方检验(McNemerc2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两组中CNV数量与片段大小的差异、CNV与NIPT中X染色体Z值的关系。结果1.NIPT对于性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阳性预测值为31.7%(39/123),对于ChrX(-)、ChrX(+)、ChrX(+)Y、ChrY(+)、ChrX(-)Y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7.5%、60.0%、56.5%、100%、0%。2.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或新生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123例,其中84例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假阳性,在假阳性孕妇中检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8例(8/84),染色体结构异常1例。3.假阳性中核型分析正常的病例,孕妇分娩后收集胎盘21例进行FISH检测,1例存在胎盘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局限性嵌合(1/21)。4.假阳性组无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76例孕妇中,检出11例存在X染色体CNV,缺失重复片段介于0.111Mb,其中>1Mb的4例;配对组孕妇中,检出8例存在X染色体CNV,片段长度均小于1Mb。经配对卡方分析,X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在两组之间中无显着性差异。对CNV大于1Mb的病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NIPT提示X染色体Z值与CNV大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2=0.99,P<0.05)。结论1.NIPT对于性染色体的阳性预测值为31.7%,对于NIPT提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孕妇需要进行侵入性诊断确诊。2.母体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母亲性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和胎盘局限性嵌合是导致NIPT性染色体异常假阳性的重要因素,分别占比约9.5%(8/84)、4.76%(1/21)、5.26%(4/76)。3.孕妇性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是造成NIPT假阳性的原因之一,与CNV大小有关。4.对于NIPT提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孕妇,临床医生应建议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同时进行基因芯片/CNV-seq检测,以排除胎儿可能存在的性染色体致病性的拷贝数变异情况。二、双胎之一消亡导致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假阳性病例研究目的探究双胎之一消亡导致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假阳性结果的原因、规律和持续时间。方法在不同孕周对1例双胎之一消亡的孕妇进行3次NIPT检测,分析消亡前后胎儿游离DNA浓度的变化以及对NIPT结果的影响。实施存活胎儿的产前诊断,并在分娩后对活产儿胎盘、纸样胎及其胎盘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定量PCR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明确双胎及其胎盘的遗传学诊断和病理变化,同时检索双胎之一消亡导致NIPT假阳性病例8例,分析双胎之一消亡影响NIPT结果的持续时间。结果双胎之一消亡后胎儿游离DNA在孕妇外周血中短期内增多,但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再影响检测结果。消亡胎儿组织及胎盘绒毛呈现广泛退变坏死改变。结论双胎之一消亡导致NIPT假阳性的原因是异常胎儿消亡后仍持续释放胎儿游离DNA至孕妇外周血中。早、中孕期双胎之一消亡对NIPT结果的影响至少持续78周,但不超过1214周。
冯春[7](2018)在《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利用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捕获和“双阳性”荧光鉴定目的:利用纳米材料芯片分离捕获及鉴定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确定胎儿有核红细胞捕获的最佳孕周,并了解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妊娠和胎儿有核红细胞数目之间的关系。方法:取孕10-30周的无基础疾病及妊娠合并症的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48例和无基础疾病及妊娠合并症的胎儿异常妊娠孕妇外周血12例,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获得单核细胞层,之后经过CD147修饰的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材料芯片捕获,获得的细胞通过CD71+/ε-HBF+/DAPI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双重荧光鉴定,确定为胎儿有核红细胞。结果:CD147对于胎儿有核红细胞具有显着的抗原特异性。IF联合FISH技术的“双阳性”荧光鉴定能够确定捕获细胞为胎儿有核红细胞。男胎检测准确率达100%。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数目在中孕期较早、晚孕期数目多,其中孕18周时数目最多。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妊娠中,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目显着高于同孕期的正常妊娠组(P<0.01)。结论:抗体CD147修饰的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材料芯片以其制作简便、操作简单及使用经济的特点,可以作为捕获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最佳方法之一。孕18周胎儿有核红细胞数目最多,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妊娠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目较正常妊娠增多,此种现象可为无创产前诊断判断胎儿异常提供新思路。第二部分 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对捕获后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原位释放及胎源性鉴定目的:探索将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捕获的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原位释放,并将其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在不同的电压及作用时间下,以TF-1细胞系为模型,对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材料芯片捕获的有核红细胞进行释放,测定释放效率及细胞损失效率,获得最佳释放电压及作用时间。并用26例产妇脐带血作为样本,用PCR技术检测释放回收细胞的AMXY基因和X-STRs位点。结果:0.3V、0.5V和0.8V对纳米芯片上捕获的有核红细胞的释放率分别为68.3%,76.2%和94.6%,0.8V电压分别作用5s、15s和20s,对纳米芯片上捕获的有核红细胞的释放率分别为54.7%,70.3%和91.2%。26例脐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经芯片捕获后,再经过0.8V电压作用15s,AMXY联合X-STRs位点(DXS10103和DXS10101)对胎儿性别检测效能为92.3%,高于单独AMXY基因检测效能80.8%和X-STRs位点检测效能73.1%(DXS10103)和 80.8%(DXS10101)。结论: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可以对捕获的有核红细胞成功进行电释放。在0.8V电压作用15s对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上捕获的有核红细胞的释放效率最高,细胞损失率最小。AMXY联合X--STRs位点的PCR检测确定了释放细胞的胎儿源性,进一步表明释放的细胞可以用于后续的检测。第三部分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实验一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目的:探索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可行性。方法:孕中期基于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游离DNA的无创产前筛查或(和)影像学检查检测出的可疑染色体异常病例18例,以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采用GLP21/13,CSP18/X/Y探针对捕获的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之后和孕妇的羊水核型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早、中孕产前筛查异常病例18例中有13例经羊水核型分析诊断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FISH检测出胎儿非整倍体异常有12例,其中21三体5例、13三体3例、18三体2例和Klinefelter’s综合征2例,除一例Klinefelter’s综合征未检测出来,其余结果均吻合,FISH和核型分析结果符合率为92.3%。结论: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可以成功诊断非整倍体异常。实验二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全外显子测序诊断胎儿微缺失综合征目的:探索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胎儿微缺失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孕中期通过羊水穿刺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出一例胎儿18q21微缺失综合征,以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捕获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对其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孕妇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孕期捕获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全外显子检测和孕妇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比对后检测出18号染色体上30个基因的重复,35个基因的缺失,其中包括CMA检测出来的致病基因DYM,和羊水穿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中的应用,为无创产前诊断进行胎儿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朱宇宁[8](2015)在《胎儿染色体异常与适宜产前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孕中期高风险胎儿异常染色体分布的研究内容12001-2010年浙江省高风险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布研究研究目的:了解浙江省孕中期高风险胎儿的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收集2001-2010年在本中心进行产前诊断的12841例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按21三体高风险、18三体高风险、高龄、不良妊娠史、异常家族史、胎儿超声异常、其它等7组产前诊断适应证,对染色体异常核型进行分组分析,根据是否有显着临床意义将染色体异常结果分成高风险染色体异常和低风险染色体异常。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主要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种类。结果:12841例羊水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462例(3.60%),高、低风险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67%和1.92%。不同的适应证中检出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比例不同,“胎儿超声异常”指证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最高,达27.27%。在所有适应证中,检出的21三体、1.8三体、13三体(T21/18/13)占所有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72.56%,检出的21、18、13、X、Y等五种染色体数目异常(21/18/13/X/Y组合)占所有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94.88%。在21三体高风险、18三体高风险、高龄和胎儿超声异常等常见产前诊断适应证中,T21/18/13组合分别占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78.13%、92.59%、66.07%和54.17%;21/18/13/X/Y组合分别占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95.83%、96.30%、94.64%和95.83%。结论:21/18/13/X/Y组合约占胎儿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95%,是产前诊断的主要对象;不同适应证检出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有差异,临床应根据具体适应证选择适宜的诊断技术。内容2中国多中心2001-2010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的核型分布研究研究目的:了解高龄指证的变化趋势以及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异常分布情况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13家产前诊断中心,涉及病例为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各中心因单一高龄因素就诊的孕妇46258例,按孕妇预产期年龄将高龄孕妇分为35岁组、36岁组、37岁组、38岁组、39岁组、40岁及以上组等7组,对高风险染色体异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从2001年到2010年,“高龄”占所有产前诊断适应证的比例已从20%上升到46%;在46258例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中检出708例高风险染色体异常(1.53%),其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T21/18/13)占所有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73.59%,21、18、13、X、Y等五种染色体数目异常(21/18/13/X/Y组合)占所有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93.93%,罕见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部分缺失或增加、不平衡易位等)占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6.07%。T21/18/13组合和21/18/13/X/Y组合在35、36、37、38组的检出率无显着差异((P=0.133),自39岁组开始有显着增高(P<0.001),在39及以上组中,T21/18/13、21/18/13/X/Y组合的检出率分别占该组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77.35%和96.86%;罕见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年龄关系不显着,在高风险染色体异常中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结论:高龄妊娠产前诊断需求在持续上升,染色体核型诊断压力加大;21/18/13/X/Y组合是该指证产前诊断的主要对象,占所有高龄孕妇中胎儿高风险染色体异常的93.93%,其检出率在39岁后随年龄增加而显着增高。上述数据为选择适宜产前诊断技术提供了依据。第二部分中国汉族人群STR群体遗传学研究与高通量STR检测技术建立研究目的:从大样本人群中获取中国汉族人群STR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建立高通量STR检测技术。研究对象与研究样本:研究对象是21号、18号、13号和性染色体上的44个候选STR基因座以及TAF9b、性别基因Amelogenin (AMEL)、SRY;研究样本包括500例以上中国汉族非亲缘关系个体的全血样本;高风险孕妇羊水样本558例;42例绒毛样本。研究方法:1)高通量STR检测技术建立的准备工作:采用PRIMER3对所有44个候选STR与基因TAF9b、AMEL、SRY进行引物设计;采用5’ROX、5’TAMRA、5’HEX、6’FAM等荧光标记优选的引物;优化STR-PCR扩增体系的组分;采用Chelex方法提取样本DNA;将所有基因座分别纳入D21、1318XY和1318XYplus等3个STR-PCR体系,对500例以上中国汉族非亲缘关系个体的样本DNA进行扩增,在ABI3130毛细管电泳仪上进行扩增产物检测,分析STR检测情况以及基因型,初步建立41个STR的群体遗传学数据。2)建立D21高通量STR检测体系(D21体系)与STR群体遗传学数据:挑选21号染色体上11个STR(D21S1432、D21S11、D21S1246、D21S1412、D21S1437、 D21S1413、D21S2039、D21S1270、D21S1435、D21S1446、D21S1409)与Amel基因组成D21体系,建立常见等位基因的标准品(Allelic Ladder),编制D21体系等位基因分型软件,基于500例以上样本基因型检测和等位基因序列分析,建立中国汉族人群21号染色体上11个STR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用D21体系检测558例羊水样本以及42例绒毛样本,确定21号染色体数目诊断标准,以染色体核型为对照,验证D21体系对21三体的诊断符合度。3)建立D1318XY高通量STR检测体系(D1318XY体系):挑选13号、18号、X、Y染色体上的19个STR (D18S535、D13S797、DXS1187、DXYS267、 D13S305、DXS6803、D13S628、DXS981、XHPRT、D18S386、D13S634、D18S390、 D18S1002、D13S258、DXS6809、D13S742、D18S391、X22、D18S499)与TAF9b、 Amel、SRY组成检测22个基因座的D1318XY体系,建立常见Allelic Ladder,编制D1318XY体系等位基因分型软件,用D1318XY体系检测558例羊水样本以及42例绒毛样本,以染色体核型为对照,确定13号、18号和性染色体X、Y等4种染色体数目的诊断标准,验证D1318XY体系对上述4种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诊断符合度。结果:建立了能同时检测12个基因座的D21体系和22个基因座的D1318XY体系,在558例羊水样本和42例绒毛样本中检测出了所有的目标染色体数目异常: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等。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21号染色体上11个STR的群体遗传学数据。基于500例以上非亲缘关系个体样本的检测,从30个STR(D21体系和D1318XY体系)中发现D21S1412、D21S1270、D21S11、 D21S1442、D18S535、D18S386、D18S1002、D18S499、D18S977、D21S305.D21S634. D13S258、D13S74213、DXS1187、DXS6809、DXS6807、DXYS267、X22、DXYS218等基因座具有相对较高的杂合度,可优选用于QF-PCR技术研究。结论:成功建立了两个高通量STR检测体系(D21体系和D1318XY体系),为后续的QF-PCR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在21号、18号、13号和性染色体上41个STR的群体遗传学数据,为挑选QF-PCR适宜STR基因座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中国人群QF-PCR检测技术的建立研究目的:建立中国汉族人群QF-PCR检测技术研究样本:羊水558例(有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5例绒毛样本(有FISH结果);部分胚胎或胎儿的生物学父母的全血;少量血斑、带毛囊毛发、唾液斑、肌肉组织等标本。研究方法:挑选21号、18号、13号和性染色体上的21个STR (D21S1432、D21S1270、 D21S11、D21S1412、D21S1442、D21S1435、D18S535、D18S386、D18S1002、 D18S977、D18S499、D13S305、D13S634、D13S258、D13S742、DXS1187、DXYS218、 DXYS267、DXS981、DXS6809、X22)与AMEL、SRY共23个基因座重新建立高通量STR检测体系(即QF-PCR):设计各基因座排布;采用PRIMER3对所有21个STR与基因AMEL、SRY重新设计引物;采用5’ROX、5’TAMRA、5’HEX、6’FAM等荧光标记优选的引物;优化STR-PCR扩增体系的组分;建立常见等位基因的标准品(Allelic Ladder),编制等位基因分型软件;采用梯度DNA标准品9947A检测QF-PCR的灵敏度;采用不同比例混合的DNA标准品(已知基因型)9947A和9948检测QF-PCR对混合样本基因型的识别能力;用QF-PCR检测血液、血斑、羊水、组织等不同标本类型;评估QF-PCR检测时间与检测通量;以染色体核型或FISH结果为对照,基于558例羊水样本以及15例绒毛样本的检测,验证前期建立的目标染色体数目诊断标准,评估QF-PCR对目标染色体异常的诊断符合度;对部分QF-PCR检测为异常染色体的胚胎或胎儿样本,增加其父源和母源的样本检测,验证多余或缺失染色体的亲缘来源。结果:所建立的QF-PCR技术包含23个基因座,能同时检测21、13、18、X、Y等5种染色体的数目异常;所建立的QF-PCR性能良好:检测灵敏度高、准确、快速、高通量、适用于多种标本类型、可检测出占比20%以上的混合样本的基因型,并可拓展用于异常染色体核型来源的分析。样本检测中发现有灰区和单基因座异常的情况,需要扩大样本研究。结论:本部分研究成功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的QF-PCR技术。第四部分中国人群QF-PCR技术临床应用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了解所建立QF-PCR技术的临床应用“适宜”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收集我院进行羊水产前诊断的剩余羊水925例(不含肉眼可见的新鲜血性羊水),每例2-3ml。检测时取羊水lml,用Chelex方法提取,每批同时检测90个样本,采用建立的QF-PCR体系进行单盲检测,在普通PCR仪上进行扩增,在ABl3130型遗传分析仪上进行毛细管电泳和基因型分析。评估检测成功率、准确性、检测时间与通量、检测可及性等。结果:925例羊水样本全部检测成功。与核型结果比较,QF-PCR检出了16例目标染色体异常中的15例:21三体8例、18三体3例、13三体1例、45X1例、47XXY1例和47XXX1例。漏诊1例45X嵌合体(核型:46,XX[46]/45,X[4])。QF-PCR与染色体核型对5种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总一致性为:99.89%(95%CI99.78-100%);阳性检测一致性为93.75%(95%CI92.95-94.55%);阴性检测一致性为100%。QF-PCR可批量检测,每例样本平均检测时间16-17min;QF-PCR检测在PCR实验室即可进行。结论:所建立的QF-PCR技术是中国人群“适宜”的产前诊断技术,临床应用中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应用方便、价格低廉、质控方便等优越性,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樊仲强,孙雷,韦凤秋,程永茂,韦春霞,邓彦斌,韦孟兰,吴联芬,樊祖余[9](2012)在《人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人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产前诊断方法。方法收集产前筛查中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孕妇(孕16~20周)的羊水间期细胞或染色体标本30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制备的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与羊水细胞玻片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通过常规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验证其在产前诊断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27例为正常的染色体核型,检测出2例18-三体综合征及1例21-三体综合征;经FISH检测的羊水细胞中,其中28例为18号染色体数目正常,检测出2例18-三体综合征,18号染色体数目的诊断与羊水细胞培养结果一致,其准确率为100%;探针与羊水细胞的FISH结果显示,全部标本均获得了明显的杂交信号,通过对30例羊水标本的FISH杂交效率统计,其敏感性为87.5%。结论制备的人18号染色体α着丝粒特异DNA探针能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羊水细胞间期核中18号染色体的数目的异常,该探针可用于Edwards综合征的诊断。
刘静[10](2010)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D18S53、D18S59、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8三体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 ES)是仅次于唐氏综合征的第二种常见染色体三体综合征,发病率为1/6 000,临床表现为多发畸形,能活至3个月者约30%,1岁存活者不到10%,活至10岁者仅1-2%。目前染色体病无法根治,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是通过产前诊断阻止其出生来降低发病率。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为染色体核型分析,所需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不适合大样本的检测。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快速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方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前诊断的需要。本研究旨在获取天津地区汉族人群中18号染色体上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进行遗传多态性的研究,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诊断1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方法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抽取369例无血缘关系天津地区汉族染色体正常个体外周血,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正向引物5’端均由荧光染料5-羧基-荧光素标记,采用定量荧光PCR技术扩增18号染色体上D18S53、D18S5、D18S488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ABI PRISM 377测序电泳及相应软件分析扩增产物,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按照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进行等位基因分型,用Hardy-Weinberg平衡对结果进行χ2检验,并将基因型分布的数据通过PowerStatsV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3个STR基因座的观察杂合度、多态信息量、个体识别率和非父排除率等群体遗传学数据,并累计计算这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1、本实验中369例样本均扩增成功,结果均显示为正常二倍体,未发现三体样本。2、通过对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的扩增,获取3个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数、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基因型分布经χ2检验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3、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观察杂合度分别为76.7%、76.2%、70.5%;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0、0.73、0.65;个体识别率分别为0.947、0.907、0.851;非父排除率分别为0.539、0.530、0.435。4、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座累计多态信息量为0.9811、累计个体识别率为0.999265579、累计非父排除率为0.87758145。结论:1、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在天津汉族人群中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说明所选取的样本可以代表天津地区汉族群体的遗传多态性。2、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杂合度高,多态信息含量高,个体识别率高,可以作为18号染色体良好的遗传标记。3、本研究获取了D18S53、D18S59和D18S488 3个STR基因座在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的群体遗传学数据,为18三体综合症的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这些遗传标记在我国人群中进行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提供概率计算依据。对法医学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有重要价值。4、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18S53、D18S59和D18S488,进行多态性研究和染色体数目的诊断,结果准确,且该方法简便、快速,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引物原位标记法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物原位标记法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细胞ATAC测序技术对18-三体综合征染色质开放性区域转录因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18-三体综合征概述 |
1.2 单细胞ATAC-SEQ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的实验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的实验仪器 |
2.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2.2 实验流程及方法 |
2.2.1 实验样本 |
2.2.2 脐带血样本采集及单个核细胞的提取 |
2.2.3 脐带血单核细胞的核悬浮及转座 |
2.2.4 文库构建 |
2.2.5 文库质控及定量 |
2.2.6 测序 |
2.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1 原始数据质量控制及基因组比对 |
2.3.2 信号峰搜索(peak calling) |
2.3.3 TSS周围信号分布统计及插入片段分析 |
2.3.4 Peak注释 |
2.3.5 单细胞亚群分类及鉴定 |
2.3.6 亚群可及性差异分析 |
2.3.7 转录因子靶基因及motif分析 |
2.3.8 富集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原始数据质控 |
3.1.1 原始数据统计 |
3.1.2 TTS周围信号分布统计及插入片段分析 |
3.2 细胞群鉴定及细胞群特异性转录因子分析 |
3.3 各细胞群可及性位点差异 motif 分析 |
3.4 关键差异转录因子QPCR相对表达量验证 |
3.5 关键转录因子MOTIF特征及靶基因预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在高龄孕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NIPT检测试剂及设备 |
2.5 研究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各分组检测结果及随访情况 |
3.3 检出率分析 |
3.4 A、B组间NIPT检测结果与侵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对比 |
3.5 NIPT对常见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效果 |
3.6 孕妇年龄与胎儿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产前筛查现状及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4.2 NIPT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在高龄孕妇中的应用情况 |
4.3 本研究对高龄孕妇的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4)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分析研究及实验室调查流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
1.3 游离DNA(CFDNA) |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5 母体拷贝数变异对NIPT结果的影响 |
1.6 胎盘嵌合对NIPT结果的影响 |
1.7 胎儿DNA含量、VANISHING TWINS对 NIPT结果的影响 |
1.8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8.1 NIPT检测存在假阴性与假阳性 |
1.8.2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缺乏多样本分析 |
1.8.3 实验室操作对NIPT检测结果存在影响 |
1.8.4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实验室调查流程建立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设计路线 |
2.3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实验室原因调查 |
2.3.1 调查对象 |
2.3.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3 方法 |
2.4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母体拷贝数变异检测 |
2.4.1 检测对象 |
2.4.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4.3 方法 |
2.5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胎盘嵌合检测 |
2.5.1 检测对象 |
2.5.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5.3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实验室操作影响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34个SNP位点质谱检测方法可用于不同样本的鉴定 |
3.1.2 104例调查样本没有出现实验室操作错误 |
3.2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母体拷贝数变异影响 |
3.2.1 未见母体拷贝数变异导致的假阴性结果 |
3.2.2 母体拷贝数变异更易导致NIPT假阳性结果 |
3.3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生物学原因-胎盘嵌合影响 |
3.3.1 胎盘嵌合是NIPT假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2 胎盘嵌合对NIPT假阳性存在影响 |
3.3.3 胎盘嵌合比例与NIPT检出能力无明确相关性 |
3.3.4 胎盘组织取样方法对胎盘嵌合检出结果影响较大 |
3.4 建立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实验室调查流程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4.1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实验室影响因素与生物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结论 |
4.2 NIPT假阴性与假阳性其他影响因素待进行多样本数据积累分析 |
4.3 本研究所分析影响因素比例不能代表人群特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非侵入性产前检测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中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NIPT检测 |
2.1.1 血浆、白细胞分离 |
2.1.2 提取纯化血浆中游离DNA(磁珠法) |
2.1.3 高通量测序 |
2.2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2.3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
2.4 基因组DNA提取(离心柱法) |
2.5 基因组微阵列检测 |
2.6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
2.7 孕妇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NIPT检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阳性预测值 |
2.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假阳性原因分析 |
2.1 孕妇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 |
2.2 胎盘FISH检测结果 |
2.3 孕妇X染色体CNV检测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双胎之一消亡导致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假阳性病例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材料 |
1.1 病例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 主要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NIPT检测 |
2.2 荧光原位杂交 |
2.3 荧光定量PCR |
2.4 苏木精-伊红染色 |
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结果 |
1.各样本重量 |
2.不同孕周的NIPT结果 |
3.FISH、QF-PCR检测结果 |
4.病理学检测结果 |
5.基因组DNA电泳结果 |
6.双胎之一消亡导致NIPT假阳性的病例汇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7)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利用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对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捕获和“双阳性”荧光鉴定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有核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鉴定 |
3.2 PPY生物素化的纳米芯片的表征及捕获条件优化 |
3.3 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双阳性”荧光鉴定 |
3.4 胎儿有核红细胞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最佳孕周的确定 |
4 讨论 |
4.1 胎儿有核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的选定 |
4.2 聚吡咯生物素化纳米芯片对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募集捕获及效果鉴定 |
4.3 母体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目和孕周以及和胎儿异常之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对捕获后的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原位释放及胎源性鉴定 |
5 资料和方法 |
5.1 资料 |
5.2 方法 |
6 结果 |
6.1 聚吡咯生物素掺杂纳米芯片对有核红细胞的电压释放及条件优化 |
6.2 聚吡咯生物素混合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电压释放后效果检测胎源性鉴定 |
7 讨论 |
7.1 纳米芯片可控性释放条件的优化 |
7.2 电释放细胞的胎源性鉴定对后续产前诊断检测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无创性产前诊断 |
实验一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
8 资料和方法 |
8.1 资料 |
8.2 方法 |
9 结果 |
9.1 胎儿异常的高危妊娠孕妇产前筛查结果 |
9.2 捕获目的细胞荧光原位杂交结果 |
9.3 胎儿实际核型分析 |
10 讨论 |
10.1 产前筛查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
10.2 胎儿有核红细胞在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上的应用 |
10.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的全外显子测序诊断胎儿微缺失综合征 |
11 资料和方法 |
11.1 研究资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孕妇的B超和羊水穿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 |
12.2 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对胎儿行产前诊断 |
13 讨论 |
13.1 常用的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疾病 |
13.2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基于胎儿有核红细胞的无创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中的应用优势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胎儿染色体异常与适宜产前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前言 |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一部分 孕中期高风险胎儿异常染色体分布的研究 |
引言 |
内容1 2001-2010年浙江省高风险胎儿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内容2 中国多中心2001-2010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的核型分布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STR群体遗传学研究与高通量STR检测技术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国人群QF-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国人群QF-PCR技术临床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创新点 |
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天津地区汉族人群D18S53、D18S59、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天津地区汉族人群D18S53、D18S59、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3 主要仪器设备和工具软件 |
1.4 实验对象 |
1.5 实验方法 |
1.5.1 外周血WBC的分离 |
1.5.2 外周血DNA提取(盐析法) |
1.5.3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
1.5.4 PCR扩增 |
1.5.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DNA的提取 |
2.2 DNA的扩增 |
2.2.1 D18S53 STR基因座 |
2.2.2 D18S59 STR基因座 |
2.2.3 D18S488 STR基因座 |
2.3 3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 |
3. 讨论 |
3.1 STR基因座的形成及特点 |
3.2 STR的分型技术剂检测 |
3.2.1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技术 |
3.2.2 聚丙烯酰胺凝胶水平不连续电泳技术 |
3.2.3 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
3.2.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 |
3.2.5 应用DNA测序仪直接分型技术 |
3.3 STR的应用 |
3.3.1 STR作为遗传标记 |
3.3.2 STR用于人类基因遗传图谱的制作 |
3.3.3 STR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和亲权鉴定 |
3.3.4 STR用于群体遗传学 |
3.3.5 STR与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基因诊断 |
3.3.6 STR用于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诊断 |
3.4 STR基因座的选择 |
3.5 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PCR技术在产前诊断胎儿非整倍体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引物原位标记法产前诊断18号染色体数目异常(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细胞ATAC测序技术对18-三体综合征染色质开放性区域转录因子的分析[D]. 邱晓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相似序列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常见染色体三体产前诊断中的应用[J]. 许文彦,郭奇伟,胡平,朱宇宁,张雪梅,郑欣怡,张海霞,周裕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07)
- [3]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在高龄孕妇中的应用研究[D]. 马晓晨. 山东大学, 2020(12)
- [4]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徐庆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5]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假阴性与假阳性原因分析研究及实验室调查流程建立[D]. 符美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非侵入性产前检测特异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 于婷. 青岛大学, 2019(03)
- [7]纳米芯片捕获胎儿有核红细胞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冯春. 武汉大学, 2018(06)
- [8]胎儿染色体异常与适宜产前诊断技术研究[D]. 朱宇宁. 浙江大学, 2015(09)
- [9]人18号染色体α卫星探针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樊仲强,孙雷,韦凤秋,程永茂,韦春霞,邓彦斌,韦孟兰,吴联芬,樊祖余. 中国临床研究, 2012(05)
- [10]天津地区汉族人群D18S53、D18S59、D18S488 3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研究[D]. 刘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