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

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

一、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铸,张庆永,孔令华,练国富,杨金伟[1](2022)在《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表征GCr15钢的硬度》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对GCr15钢不同温度回火后的光谱稳定性、特征谱线强度、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特征谱线强度比、等离子体温度和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回火后的样品的光谱特性和等离子体特性存在差异,但原子谱线强度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离子谱线强度均随回火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特征谱线强度比和等离子体温度与样品的硬度均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GCr15钢热处理之后硬度可以通过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测量。

宋明明[2](2021)在《高碳轴承钢的回火热处理与摩擦磨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孟德章[3](2021)在《薄壁球轴承结构参数优化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薄壁球轴承与普通轴承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低摩擦力矩以及高回转精度等优异性能,常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机床、工作转台、雷达通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加工设备、医疗设备等领域。为了完善薄壁球轴承的设计理念,满足高精密机械系统的专用配套轴承需求,对薄壁球轴承设计理论、动力学特性及热处理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探索薄壁轴承关键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热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以期提高薄壁轴承摩擦磨损性能。首先,根据薄壁球轴承的结构特点和工况条件,构建薄壁轴承的全参数几何数学模型。基于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空心轴-薄壁球轴承-基座柔性接触模型,并对其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探讨配合间隙、角速度、载荷及结构参数等变量对滚动体运转状况、外圈弹性变形区、滚动体与内外圈最大接触负荷分布情况等的影响规律,对轴承系统在持续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结构频率的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轴承在承受瞬时载荷直至稳定运转的过程中,保持架和滚珠之间首先发生滑动摩擦,在0.12s后才由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最大应力值及弹性形变发生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转移,并非出现在径向力的作用线处,且随着速度及动载荷的增大,保持架会发生较大偏移和变形,最大接触压力随着滚珠的增多和壁厚的减小呈现下降趋势,受力承载区域明显增大;低阶固有频率对薄壁轴承振动特性影响较大,轴承在750Hz处出现位移和应力峰值,二者具有同一性,结构参数对薄壁轴承的动态特性影响先后顺序为:内沟曲率半径>滚动体个数>外沟曲率半径>配合间隙。其次,建立薄壁轴承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以薄壁轴承61830为实验对象,选用BLT—L1型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机对轴承进行疲劳寿命试验,分析影响轴承疲劳寿命的因素,验证寿命预测模型的合理性。研究发现,随着载荷和转速的升高,轴承接触疲劳寿命呈下降趋势,轴承的振动幅值以及温度随着润滑剂粘稠度的变化而改变,较粘稠的润滑剂可以降低轴承的振动幅值,但是会增大轴承运转阻力导致温度的上升;润滑油粘度对轴承寿命存在一定的影响,46#润滑油可以有效降低轴承振动幅度,对轴承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大小顺序为载荷>转速>润滑介质。最后,以提高薄壁轴承摩擦磨损性能为目标,分析轴承内外环从毛坯到成品轴承过程中热处理组织的变化规律,对薄壁轴承套圈进行不同工艺的热处理,并对试样在淬回火后显微组织的主要缺陷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测定处理后各试样的硬度、抗拉强度,从摩擦系数、磨损体积、磨损形貌及表面粗糙度等角度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轴承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提高轴承材料的接触疲劳性能。研究发现,对轴承套圈选用盐浴淬火方式最为合理,轴承钢淬火温度为860℃时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基体组织中针状马氏体均匀分布且含量较多,大颗粒碳化物溶解,因此摩擦因数最小,具有良好的组织减磨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碳化物颗粒不断聚集并膨胀,当回火温度达到280℃时,马氏体中过饱和碳开始脱溶,析出碳化物不断聚集长大,产生少量回火屈氏体,此时试样硬度和抗拉强度显着下降,韧性和弹性明显上升。

钟流发[4](2021)在《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质热处理是指钢件经淬火后进行高温回火的复合工艺,主要作为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的的预备或最终热处理。等温正火是在普通正火工艺上增加等温阶段,具有金相组织更均匀,变形更小的优点。目前主要广泛应用于汽车变速器齿轮、轴的预备热处理或要求不高的最终热处理。45钢具有工艺成熟、价格低等优点,在机械行业应用广泛。但45钢调质热处理有周期长、切削加工性不好、成本高等不足。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45钢调质热处理,存在热处理周期长、刀具寿命短、感应淬火内孔变形大等问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本文拟采用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等温正火工艺代替调质工艺,实现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并为类似产品提供参考。首先,阐述了固态金属相变相关理论,并通过JMatPro分析软件得到45钢材料的热处理相变、CCT/TTT等参数要求。分析了瞬态温度场的控制方程以及计算得到第三类边界条件下试棒零维温度场的分析解。而后,通过ANSYS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得到试棒等温正火及调质的热处理工艺仿真曲线,与试棒等温正火分析解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最大相差2.63%。同时仿真得到法兰等温正火及调质的热处理工艺模拟曲线,结果表明等温正火比调质工艺可减少38.97%工艺时间。其次,通过实验验证等温正火及调质热处理仿真工艺,进行了硬度、金相组织检验、单向拉伸试验。通过车削、磨削、钻孔实验对比分析热处理对法兰加工表面质量以及刀具寿命的影响。对法兰感应淬火工艺进行对比实验并优化,通过调整感应加热器与法兰之间的间隙,降低了淬硬层深度从而减小法兰内孔的变形。实验结果表明:(1)法兰等温正火后切削表面质量满足要求,而钻头刀具寿命是调质热处理的1.6倍。(2)当感应加热器与法兰之间的间隙由4.00mm增加到5.00mm时,淬硬层深度由2.50mm降低至1.75mm,而内孔变形由0.036mm减小至0.016mm,满足工艺要求。并通过MATLAB拟合得到淬硬层深度的三次多项式,可实现淬硬层深度的预测。最后,对等温正火热处理的法兰成品进行强度分析,对法兰整体强度、内花键压应力、弯曲应力、齿根最大剪切应力及对应的安全系数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并根据现有外花键齿根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推导出内花键最大切应力计算公式。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对法兰与油封配合的表面磨损量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各档位下法兰表面磨损量的计算公式。随后对法兰进行了静力学仿真及耐久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各项应力及安全系数的理论计算值及仿真结果最大偏差7.89%,均满足要求。

周宋泽,汪小锋,陈剑斌[5](2021)在《低温回火时间对GCr15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光谱仪(EDS)、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X射线衍射(XRD)、万能试验机、洛氏硬度计等研究了低温回火时间对GCr15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GCr15钢中碳化物面积分数不断增加,其平均直径先增加后减小;回火态与淬火态的碳化物类型主要为M7C3和M23C6;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试验钢的回火马氏体逐渐分解消失,组织形态有显着变化,但其尺寸变化不大,抗拉强度逐渐升高,但硬度有一定程度降低。

焦咏翔[6](2021)在《激光表面淬火对42Cr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42CrMo属于超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比强度,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的支撑机构件当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磨损而发生失效。为了使超高强度低合金结构钢的表面具有较好的耐磨性,通常需要采用表面强化技术来提高工件的使用寿命,但传统的感应表面淬火、电解液表面淬火、火焰表面淬火等一些列表面相变强化技术容易引起加工质量不好、工件尖角处过烧、热变形过大、无法精确控制等问题,因此如何在零件表面精确、均匀地制备出硬化层,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激光表面淬火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强化方法,可以制备出超高表面硬度和细小均匀的表面相变组织,并且可以保证基体不发生热变形,保证了工件的几何尺寸精确性。本文使用不同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42CrMo钢表面进行加工,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硬度和组织演变特征;选用不同重叠率(距离)试样,考察了重叠程度对硬度分布和硬化层均匀性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OM)进行低倍率金相观测,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进行高倍率组织观测和化学成分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未淬火试样和不同表面淬火工艺参数下进行物相测定;分别使用维氏硬度计和环块式摩擦磨损试验仪对激光表面淬火试样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1)激光功率的增加和扫描速度的减少都有利于提高硬化层的表面硬度和层深。当选用激光能量密度相同的参数时,功率较大、扫描速度较大的参数可以获得更高的硬度和更深的硬化层。结合金相和XRD结果表明,从基体到硬化层表面,组织逐渐由粒状珠光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2)激光功率的增加和扫描速度的减少都可以强化硬化层的耐磨性,减少其在磨损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随着硬化层硬度的提高,刮伤、犁沟和黏着磨损的程度减少,而氧化磨损的程度增加,硬化层的耐磨性能升高。伴随氧化磨损程度的增加,平均摩擦因数也发生了下降(3)在进行激光表面淬火多道搭接时,后续淬火会对前一次淬火组织产生回火作用,导致硬度下降,淬火组织由马氏体逐渐转变为索氏体、屈氏体和回火马氏体,在远离后续淬火的位置为未回火马氏体。搭接程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硬化层的均匀性,增加回火区域的硬度。表面淬火过程中,激光光斑尺寸略大于实际相变尺寸,这是导致低搭接程度下硬度降低的重要原因。(4)对于非平面几何体尖角处的激光表面淬火,采用角平分线入射方式可以获得尖角处更高的硬度和更深的硬化层深度,但是远离尖角处硬度衰减更快;采用垂直于平面进行两次入射方式可以获得更均匀更宽的硬化层,但是尖角附近存在第二次淬火产生的回火区域。

曹中炫[7](2021)在《感应淬火处理45钢微观组织演变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5钢是一种优质的碳素结构钢,在工业上得到普遍运用。汽车的助力式转向系统中齿条一般都以45钢为原材料,而磨损失效则是导致转向系统性能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调质处理后的45钢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感应淬火处理,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感应淬火处理下45钢的微观组织演变及硬度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感应淬火对45钢耐磨损性的强化机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对45钢进行感应淬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观察(OM)、硬度测试等实验手段,探究了感应淬火对45钢硬度分布和相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45钢感应淬火处理后,表面性能完好,不会出现脱碳层,金相组织由原来的回火索氏体和铁素体转变为具有高硬度特性的隐晶马氏体,并且组织出现分层,由淬硬层和过渡区组成。当冷却速度由50 L/min上升到70 L/min时,表面硬度提高了19.86%,硬化层深度由650μm上升到1000μm。(2)采用透射电镜(TEM)对感应淬火后45钢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表征了不同冷却速度下感应淬火处理45钢中马氏体的微观形貌、位错密度、晶粒尺寸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感应淬火处理下45钢中马氏体晶粒细化的演变机制。研究表明感应淬火过程中马氏体在奥氏体内部形核,并且在边界处会产生大量的位错。随着冷却速度的上升,位错密度从1.21×1015/m2上升到4.54×1015/m2,大量的位错,为马氏体形核提供条件,促进马氏体细化,从而提高45钢表面力学性能。(3)采用CFT-I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和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对感应淬火处理的45钢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45钢经过感应淬火处理后,摩擦系数由0.467降低到0.122左右,45钢感应淬火处理后磨损机制由疲劳磨损和黏着磨损转变为磨粒磨损。随着冷却速度的上升,材料的摩擦系数减小,表现出更优越的耐磨性能。(4)探究了马氏体对耐磨损性的强化机制。采用SEM测试方法,分析了感应淬火处理后45钢磨损形貌的特征。基于对微观结构的分析,探究感应淬火对45钢的耐磨损性的强化机制。研究表明由于板条马氏体高硬度相,根据经验公式可知其屈服强度高,感应淬火后45钢表现出的耐磨性良好,同时由于板条马氏体的亚结构是位错,高密度的位错阻碍了磨损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这是马氏体对耐磨性的强化作用。同时随着冷却速度的上升,马氏体晶粒越细,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受到集中应力也就越小,产生的接触应力变形也就越小,其表现出的耐磨性就越强。

张春生[8](2021)在《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受到轴承行业的广泛关注。冷辗扩是近年来轴承套圈生产中重要的加工方式之一,但冷变形预处理对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的影响如何尚未有研究。本文以不同变形量的冷变形工艺简化冷辗扩过程,并设计三种淬火工艺进行对比试验。利用膨胀仪、电子探针、扫描、透射电镜等仪器表征组织及相变过程,利用硬度、冲击韧性、拉伸性能和耐磨性测试来揭示预冷变形对纳米贝氏体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预冷变形处理降低Ac1s温度并使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得到细化,细化幅度达到50%,同时使渗碳体颗粒尺寸更加均匀。发现:小变形预处理加速碳化物溶解,但随变形量增大,碳化物溶解逐渐减少,导致基体中固溶碳含量降低,Ms温度升高。对于油淬马氏体处理,预变形处理导致组织中马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从而其冲击韧性降低。而对于贝氏体工艺处理,在预变形量较大时,奥氏体晶粒的细化和过冷奥氏体中碳含量的降低能够增加贝氏体铁素体形核点并促进贝氏体相变,使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显着降低,最终将等温6 h工艺试验钢的冲击韧性从44.9 J/cm2提高到96.5J/cm2,等温24 h工艺试验钢的冲击韧性从64.9 J/cm2增大到114.3 J/cm2。预冷变形处理后,三种淬火工艺下试验钢的硬度均得到提高;油淬马氏体工艺下的屈服强度得到提高,但塑性降低;两种等温贝氏体工艺试验钢的拉伸性能变化不大。在等温贝氏体工艺下,由于变形后组织中的粗渗碳体数量的减少以及韧性的大幅提升,使预冷变形40%试验钢的耐磨性最好,未变形的耐磨性最差。同等变形量下,等温24 h工艺试验钢的耐磨性最好,油淬马氏体工艺的耐磨性次之,等温6 h工艺的耐磨性最低。

刘天祥[9](2021)在《BG800轴承钢耐磨性能与疲劳行为的研究》文中指出随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要求轴承钢具有高的强韧性能,高的表面硬度,高的耐磨性以及高的抗疲劳性能。BG800轴承钢作为一种渗碳高温不锈轴承钢能够满足日趋复杂服役环境的需要。对钢中高合金含量、多相组织所导致的复杂磨损现象和疲劳行为等问题,基于组织与性能调控的基础上,进行经渗碳后钢的摩擦磨损试验和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研究钢的摩擦磨损性能、探究其磨损机理和磨损模式;研究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探究钢的疲劳性能影响因素,揭示了钢的疲劳裂纹萌生机制和扩展机理。渗碳高温不锈轴承钢的调控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表明:试验钢经合适的热处理工艺后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冲击韧性和硬度分别为1913MPa、1523MPa、53J和52.1HRC,钢的显微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M6C、M2C型碳化物。M6C和M2C碳化物的尺寸和数量对钢的性能具有显着影响。钢的摩擦磨损试样和疲劳试样渗碳层深度分别达到1.4mm和0.8mm,碳化物主要为M23C6和M6C,疲劳试样表面压应力达到408MPa。渗碳高温不锈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与微观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加载力增加,稳定磨损阶段摩擦系数减小,磨损模式由粘着磨损变为粘着磨损和M23C6颗粒磨粒磨损,磨损体积显着增加;滑动速度增加,磨损模式未发生改变,磨损体积缓慢增加;建立基于加载力和滑动速度的磨损功耗和磨损体积的模型V=2.83F1.5 5vt。模型计算数值与试验测试数据符合良好。加载力增加,磨损体积呈指数增长。滑动速度增加,磨损体积呈线性倍数增长。不同表面加工精度的渗碳高温不锈轴承钢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结果表明:钢的试样表面加工精度Ra为1.616μm,其中值疲劳强度达到913.3MPa,疲劳断口的主要起裂方式为表面加工缺陷和次表面碳化物起裂,分别占比71.4%和28.6%。钢的试样表面加工精度Ra为0.545μm,其中值疲劳强度达到1026.7MPa,疲劳断口的起裂方式主要为内部碳化物和表面缺口起裂分布占比70.6%和23.5%。循环次数和应力强度因子与表面缺陷特征尺寸、承载应力有关,其中深犁沟形状涉及应力集中而直接影响疲劳循环次数。GBF区面积与循环次数呈正相关,萌生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越低,疲劳寿命越高。

王坤,胡锋,周雯,吴开明[10](2020)在《轴承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中国近年来工业制造领域不断发展,这对国内轴承钢的研发制造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品质轴承钢的研发生产成为当前国内轴承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轴承钢的分类、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热处理工艺的发展等方面对国内外轴承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提出了发展国内高品质轴承钢需解决的工艺优化、夹杂物与碳化物的控制、检测设备及技术评价指标缺乏等问题的方法,以期实现国内高品质轴承钢的量化生产与应用。

二、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表征GCr15钢的硬度(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及样品制备
    1.2 LIBS试验
    1.3 硬度测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特征光谱强度稳定性分析
    2.2 特征谱线强度
    2.3 等离子体特性
    2.4 LIBS与材料硬度关联性
3 结论

(3)薄壁球轴承结构参数优化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薄壁轴承的分类和特点
        1.2.1 等截面薄壁轴承
        1.2.2 轻系列薄壁球轴承
        1.2.3 薄壁交叉圆柱滚子轴承
        1.2.4 减速器专用轴承
    1.3 薄壁轴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薄壁轴承结构参数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薄壁轴承动态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轴承疲劳寿命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轴承钢热处理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薄壁球轴承参数化设计
    2.1 基于ANSYS/Workbench的参数化设计
        2.1.1 参数化建模理论
        2.1.2 薄壁球轴承关键参数结构设计
    2.2 轴承接触理论分析
    2.3 薄壁轴承有限元分析计算
        2.3.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2.3.2 轻系列薄壁轴承有限元模型建立
        2.3.3 前处理模块设置
        2.3.4 配合间隙的确定
        2.3.5 柔性配合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薄壁球轴承-基座-空心轴动态特性分析
    3.1 薄壁球轴承瞬态动力学特性分析
        3.1.1 薄壁球轴承瞬态动力学运动方程
        3.1.2 瞬时加速度对轴承变形规律的影响
        3.1.3 瞬时载荷对轴承变形规律的影响
        3.1.4 结构参数对轴承变形规律的影响
    3.2 薄壁球轴承振动特性分析
        3.2.1 模态分析
        3.2.2 谐响应分析
        3.2.3 结构参数对动态特性的影响
        3.2.4 振动衰减检测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薄壁轴承疲劳寿命试验
    4.1 滚动轴承寿命计算模型的建立
    4.2 BLT—L1 型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机
    4.3 数据采集及试验流程
    4.4 数据分析
        4.4.1 薄壁轴承寿命可靠性计算模型合理性验证
        4.4.2 薄壁轴承疲劳寿命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薄壁轴承摩擦磨损性能
    5.1 轴承套圈热处理后组织演变及分布
        5.1.1 热轧与退火后组织演变
        5.1.2 淬回火后组织演变与硬度分析
    5.2 淬火方式对薄壁轴承套圈磨削变形的影响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3 淬火温度对轴承套圈组织和摩擦磨损
        5.3.1 试验材料
        5.3.2 试验方案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回火温度对轴承套圈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5.4.1 试验材料
        5.4.2 试验方案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法兰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
    1.3 汽车法兰研究现状
        1.3.1 法兰毛坯成型工艺研究
        1.3.2 法兰热处理工艺研究
        1.3.3 热处理对工件切削性能影响的研究
        1.3.4 计算机模拟技术法兰热处理过程的应用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过程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两种热处理工艺数值模拟仿真与对比分析
    2.1 引言
    2.2 热处理组织场相关理论及仿真
        2.2.1 金属固态相变的理论基础
        2.2.2 JMatPro软件45 钢的相模拟及结果分析
    2.3 热处理温度场理论分析
        2.3.1 温度场控制微分方程
        2.3.2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固体零维温度场的分析解
        2.3.3 试棒零维瞬态温度场的分析解
    2.4 试棒温度场有限元模拟仿真
        2.4.1 试棒等温正火工艺模拟仿真
        2.4.2 试棒调质工艺模拟仿真
        2.4.3 试棒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2.5 法兰温度场有限元模拟仿真
        2.5.1 模型建立及求解
        2.5.2 法兰热处理工艺曲线仿真结果及分析
        2.5.3 两种热处理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处理工艺实验验证
    3.1 引言
    3.2 实验装置
        3.2.1 加热装置
        3.2.2 硬度计及其工作原理
        3.2.3 光学金相显微镜原理
    3.3 实验对象
    3.4 试棒热处理实验
        3.4.1 实验过程及方法
        3.4.2 试棒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静载荷单向拉伸试验
        3.5.1 拉伸试验评价指标
        3.5.2 拉伸试验过程
        3.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法兰热处理工艺实验
        3.6.1 热处理工艺过程
        3.6.2 法兰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对法兰后续加工的影响
    4.1 引言
    4.2 法兰加工方法及特点
    4.3 法兰车削、磨切削加工试验
        4.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法兰钻孔实验
        4.4.1 实验对象、装置及方法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感应淬火实验
        4.5.1 实验对象及装置
        4.5.2 感应器安装方式及工艺参数
        4.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感应淬火淬硬层深度优化实验
        4.6.1 实验对象及方法
        4.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法兰强度理论校核与模拟仿真
    5.1 引言
    5.2 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受力分析
        5.2.1 变速器动力传递分析
        5.2.2 法兰整体结构与扭矩强度校核
        5.2.3 法兰内花键齿面压应力校核
        5.2.4 法兰内花键齿根弯曲应力校核
        5.2.5 法兰内花键齿根剪切应力校核
        5.2.6 计算结果分析
    5.3 法兰外圆感应淬火表面磨损分析
        5.3.1 磨损理论
        5.3.2 磨损量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法兰受力有限元模拟仿真
        5.4.1 法兰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简化
        5.4.2 有限元分析及求解
        5.4.3 仿真结果分析
    5.5 变速器台架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低温回火时间对GCr15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微观组织分析
    2.2 力学性能分析
        2.2.1 硬度分析
        2.2.2 拉伸性能分析
3 结论

(6)激光表面淬火对42Cr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超高强度结构钢
        1.1.1 超高强度结构钢的分类
        1.1.2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1.1.3 合金元素对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影响
    1.2 激光表面淬火
        1.2.1 激光表面淬火技术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1.2.2 激光表面淬火设备
        1.2.3 激光表面淬火技术的工艺参数
        1.2.4 激光表面淬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5 激光表面淬火在工业中的应用
    1.3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2 激光淬火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试样制备
    2.4 显微组织分析
    2.5 相组成分析
    2.6 性能测试
        2.6.1 硬度测试
        2.6.2 耐磨性能测试
3 工艺参数对42CrMo钢激光淬火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3.1 淬火硬化层形貌及物相
    3.2 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淬火硬化层深度的影响
    3.3 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淬火硬化层硬度的影响
    3.4 相同能量密度下不同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淬火层深度与表面硬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工艺参数对激光淬火层耐磨性能的影响
    4.1 摩擦磨损实验参数
    4.2 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淬火层磨损质量损失的影响
    4.3 淬火层磨痕分析
    4.4 淬火层摩擦因数曲线
    4.5 本章小结
5 多道激光淬火试验
    5.1 激光多道搭接实验参数
    5.2 激光多道搭接区域形貌及物相
    5.3 激光多道搭接区域硬度分布
    5.4 激光多道搭接回火软化区域的硬度均匀性测试
    5.5 非平面结构激光淬火实验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感应淬火处理45钢微观组织演变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1.2.1 表面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感应加热技术的发展
        1.2.3 感应加热技术原理
    1.3 金属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3.1 磨损的表征与类别
        1.3.2 钢铁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力学性能与相组织分析
    2.1 引言
    2.2 感应淬火实验
        2.2.1 实验的材料及设备
        2.2.2 45 钢感应淬火处理
    2.3 硬度测量与结果分析
        2.3.1 45 钢感应淬火处理
        2.3.2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硬度分布
    2.4 感应淬火处理后45 钢的物相分析
    2.5 金相组织分析
        2.5.1 金相组织观察
        2.5.2 金相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马氏体组织的演变规律
    3.1 引言
    3.2 TEM试验
    3.3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马氏体的微观结构
        3.3.1 马氏体的转变
        3.3.2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与转变特点
        3.3.3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3.4 感应淬火处理马氏体的晶粒细化
        3.4.1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的位错增殖
        3.4.2 感应淬火处理马氏体晶粒细化
    3.5 本章小结
4 感应淬火处理45 钢的耐磨损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45 钢的摩擦性能
        4.2.1 摩擦磨损实验
        4.2.2 摩擦系数
        4.2.3 磨损形貌与磨损机理
    4.3 感应淬火对45 钢耐磨损性的强化机制
        4.3.1 马氏体对45 钢耐磨损性的强化机制
        4.3.2 马氏体的晶粒细化对45 钢耐磨损性的强化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轴承钢的发展与现状
        1.2.1 轴承钢的发展
        1.2.2 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
    1.3 纳米贝氏体钢的发展及在轴承中的应用
        1.3.1 纳米贝氏体钢的发展
        1.3.2 纳米贝氏体钢在轴承中的应用
    1.4 冷辗扩工艺在轴承中的应用
        1.4.1 轴承套圈辗扩成形技术
        1.4.2 冷变形对轴承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相变动力学测定
        2.2.1 Ms点测定
        2.2.2 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测试
    2.3 冷变形试验
    2.4 热处理工艺
    2.5 力学性能试验
        2.5.1 硬度试验
        2.5.2 冲击试验
        2.5.3 拉伸性能测试
        2.5.4 磨损性能测试
    2.6 组织观察
        2.6.1 金相组织观察
        2.6.2 奥氏体晶界腐蚀试验
        2.6.3 SEM组织表征
        2.6.4 TEM组织表征
        2.6.5 三维形貌分析
        2.6.6 X射线衍射分析
        2.6.7 EPMA分析
第3章 预冷变形对GCr15Si1Mo钢马氏体工艺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初始组织及预冷变形后组织与硬度分析
        3.3.2 预冷变形对相变点的影响
        3.3.3 原始奥氏体晶粒分析
        3.3.4 微观组织
        3.3.5 常规力学性能
        3.3.6 摩擦磨损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冷变形对GCr15Si1Mo钢贝氏体工艺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相变动力学曲线
        4.3.2 微观组织
        4.3.3 常规力学性能
        4.3.4 摩擦磨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BG800轴承钢耐磨性能与疲劳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轴承钢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渗碳轴承钢
        1.2.2 高温轴承钢
        1.2.3 不锈轴承钢
    1.3 轴承钢渗碳技术的发展
    1.4 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
    1.5 轴承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
        1.5.1 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1.5.2 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样制备
    2.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
        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 组织观察
        2.2.3 物相分析及残余应力测定
        2.2.4 摩擦磨损试验
        2.2.5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第三章 渗碳不锈轴承钢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3.1 引言
    3.2 热处理工艺对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3.2.1 淬火温度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3.2.2 回火温度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3.3 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行为
        3.3.1 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钢的晶粒度
        3.3.2 M6C型碳化物的强化作用
        3.3.3 M2C型碳化物的强化作用
    3.4 试验钢的渗碳渗层的硬度分布及组织特征
        3.4.1 摩擦磨损试样渗碳层硬度分布
        3.4.2 摩擦磨损试样有效渗层显微组织
        3.4.3 旋转弯曲疲劳试样渗层硬度分布
        3.4.4 旋转弯曲疲劳试样渗层组织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碳不锈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轴承钢的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4.2.1 钢的摩擦系数
        4.2.2 加载力对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2.3 滑动速度对钢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2.4 钢的磨损功耗与磨损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渗碳不锈轴承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钢的夹杂和表面加工状态
    5.3 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性能
        5.3.1 旋转弯曲疲劳强度
        5.3.2 疲劳断口形貌
    5.4 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
        5.4.1 疲劳裂纹的萌生
        5.4.2 疲劳裂纹的扩展
    5.5 表面缺陷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5.6 渗层碳化物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轴承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轴承钢分类
    1.1 高碳铬轴承钢
    1.2 渗碳轴承钢
    1.3 不锈轴承钢
    1.4 高温轴承钢
2 轴承钢性能影响因素
    2.1 洁净度
    2.2 碳化物与组织缺陷
    2.3 冶炼工艺
3 热处理工艺
    3.1 球化退火
    3.2 马氏体淬回火工艺
    3.3 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
4 轴承钢发展方向
    (1)工艺改进。
    (2)内部质量控制。
    (3)表面改性。
    (4)检测设备与技术评价标准。

四、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表征GCr15钢的硬度[J]. 李铸,张庆永,孔令华,练国富,杨金伟. 金属热处理, 2022
  • [2]高碳轴承钢的回火热处理与摩擦磨损行为研究[D]. 宋明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薄壁球轴承结构参数优化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孟德章. 济南大学, 2021
  • [4]汽车变速器二轴输出法兰热处理工艺优化[D]. 钟流发.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5]低温回火时间对GCr15钢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 周宋泽,汪小锋,陈剑斌. 材料热处理学报, 2021(05)
  • [6]激光表面淬火对42Cr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 焦咏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感应淬火处理45钢微观组织演变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 曹中炫. 常州大学, 2021(01)
  • [8]预冷变形处理对GCr15Si1Mo轴承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 张春生. 燕山大学, 2021
  • [9]BG800轴承钢耐磨性能与疲劳行为的研究[D]. 刘天祥.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轴承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王坤,胡锋,周雯,吴开明. 中国冶金, 2020(09)

标签:;  ;  ;  ;  ;  

GCr15钢淬火后回火温度与硬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